CN214728626U - 一种汽车防撞梁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防撞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28626U
CN214728626U CN202120296436.5U CN202120296436U CN214728626U CN 214728626 U CN214728626 U CN 214728626U CN 202120296436 U CN202120296436 U CN 202120296436U CN 214728626 U CN214728626 U CN 2147286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tomobile
collision
flanging
crossbeam
collision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9643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文静
李�根
陈伟
蒋伟波
王鹏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9643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286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286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286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防撞梁,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如何避免防撞梁两端对后方的车身部件造成损坏的问题。一种汽车防撞梁,汽车包括车身,防撞梁包括横梁本体,所述横梁本体和车身之间设有若干个吸能盒,所述横梁本体两端均具有避让部,所述避让部朝向车身的一侧形成避让台阶。本汽车防撞梁,横梁本体两端均具有避让部,避让部朝向车身的一侧具有避让台阶,避让台阶增大了防撞梁两端与车身之间的距离,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吸能盒发生溃缩,横梁本体向车身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保证横梁本体的两端与车身之间具有间距,避免防撞梁两端对位于后方对应的车身部件挤压造成损坏。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防撞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防撞梁。
背景技术
汽车防撞梁是减轻车辆受到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的一种装置,防撞梁能够减少碰撞事故中的车辆损坏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乘员的伤害。
中国专利资料文献公开了一种高强度汽车防撞杠[授权公告号为CN210234902U],包括防撞横梁、内护板、吸震层和外护板;所述防撞横梁与车体连接,所述防撞横梁的外侧面间隔连接有若干加强筋板,所述内护板覆设连接于防撞横梁的外侧面,所述加强筋板设置于内护板的内部,所述吸震层覆设连接于内护板的外侧面,所述外护板覆设于吸震层的外侧面,且与防撞横梁连接。
上述申请的汽车防撞杠,包括防撞横梁、内护板、吸震层和外护板,四者连接形成加强了防撞杠的承受力,但不足之处,整个防撞杠的两端弯曲设置,使两端与车身之间的距离较近,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容易导致防撞杠的两端对后方的车身部件造成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防撞梁,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避免防撞梁两端对后方的车身部件造成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防撞梁,汽车包括车身,防撞梁包括横梁本体,所述横梁本体和车身之间设有若干个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本体两端均具有避让部,所述避让部朝向车身的一侧形成避让台阶。
横梁本体两端均具有避让部,避让部朝向车身的一侧具有避让台阶,避让台阶增大了防撞梁两端与车身之间的距离,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吸能盒发生溃缩,横梁本体向车身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保证横梁本体的两端与车身之间具有间距,避免防撞梁两端对位于后方对应的车身部件挤压造成损坏,其中,避让部是设置在横梁本体两端,所以不会对防撞梁的安全碰撞性能造成影响。
在上述的汽车防撞梁中,所述避让部包括向横梁本体外延伸设置的板体,所述板体与横梁本体的一端形成避让台阶。避让台阶位于横梁本体一端与板体之间形成,不影响防撞梁整体的安全碰撞性能,避让台阶防撞梁碰撞过程中保证防撞梁的两端与车身之间具有间距,防止了防撞梁两端对位于后方对应的车身部件挤压造成损坏。
在上述的汽车防撞梁中,所述避让部还包括板体一端向车身方向弯折形成翻边一和板体的另一端向车身方向弯折形成翻边二,所述翻边一与横梁本体的上侧连接,所述翻边二与横梁本体的下侧连接。通过板体、翻边一和翻边二实现与横梁本体的连接,保证避让部与横梁本体的连接强度,保证了防撞梁的安全碰撞性能。
在上述的汽车防撞梁中,所述板体、翻边一和翻边二均与横梁本体焊接。避让部焊接在横梁本体上使制造容易。
在上述的汽车防撞梁中,所述板体、翻边一和翻边二均与横梁本体通过螺丝固连。螺丝连接使避让部与横梁本体安装拆卸更加方便。
在上述的汽车防撞梁中,所述板体、翻边一和翻边二均与横梁本体一体成型。一体式成型,提高了防撞梁的生产效率。
在上述的汽车防撞梁中,所述翻边一和翻边二靠近车身的一端均具有剪切面。增大翻边一与车身之间的距离和翻边二与车身之间的距离,从而碰撞过程中后方车身挤压对车身部位造成的损坏,保证了防撞梁的安全碰撞性能。
在上述的汽车防撞梁中,所述板体上具有加强凸筋,所述横梁本体上具有加强凹筋一,所述加强凸筋嵌设在加强凹筋一内。加强凸筋增强加强板的强度,加强凹筋一增强了横梁本体的强度,从而就整体增强了防撞梁的强度,便于防撞梁实现轻量化,加强凸筋嵌设在加强凹筋一内实现了加强板快速定位在横梁本体上,方便加强板固定在横梁本体上。
在上述的汽车防撞梁中,所述吸能盒上具有用于与车身固连的安装板,所述横梁本体上还设置有拖车用的拖车钩,所述横梁本体朝向车身的一侧具有加强凹筋二。吸能盒吸收碰撞的能量,使防撞梁起到更好的安全碰撞性能,拖车钩方便汽车出现故障时,有着力点供拖车进行拖拉,加强凹筋二增强了横梁本体的强度,便于横梁本体实现轻量化,保证横梁本体的安全碰撞性能。
在上述的汽车防撞梁中,所述吸能盒为两个,两个吸能盒分别设置在横梁本体的两端,两个吸能盒位于两个加强板之间。使吸能盒能够更好的实现吸收碰撞能量的效果,提高安全碰撞性能,两个加强板位于吸能盒的外侧,增加了防撞梁在长度方向对车身后方防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横梁本体两端均具有避让部,避让部朝向车身的一侧具有避让台阶,避让台阶增大了防撞梁两端与车身之间的距离,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吸能盒发生溃缩,防撞梁向车身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保证防撞梁的两端与车身之间具有间距,避免防撞梁两端对位于后方对应的车身部件挤压造成损坏,其中,避让部是设置在横梁本体两端,所以不会对防撞梁的安全碰撞性能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汽车防撞梁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横梁本体;1a、加强凹筋一;1b、拖车钩;1c、加强凹筋二;11、吸能盒;11a、安装板;2、避让部;2a、板体;2a1、翻边一;2a2、翻边二;2a11、剪切面;2a3、加强凸筋;21、避让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图3所示,本汽车防撞梁,汽车包括车身,防撞梁包括横梁本体1,横梁本体1的两端均具有避让部2,避让部2朝向车身的一侧形成避让台阶21,避让部2包括向横梁本体1外延伸设置的板体2a,板体2a一端向车身方向弯折形成翻边一2a1和板体2a另一端向车身方向弯折形成翻边二2a2,翻边一2a1与横梁本体1的上侧焊接,翻边二2a2与横梁本体1的下侧焊接,板体2a与横梁本体1焊接,翻边一2a2和翻边二2a2靠近车身的一端均具有剪切面2a11,通过板体2a、翻边一2a1和翻边二2a2实现与横梁本体1的连接,提高了避让部2与横梁本体1的连接强度,从而就提高了防撞梁整体的强度,进而就提高防撞梁的安全碰撞性能,剪切面2a11增大翻边一2a1与车身之间的距离和翻边二2a2与车身之间的距离,从而防止碰撞过程中后方车身挤压对车身部位造成的损坏,保证了防撞梁的安全碰撞性能。
横梁本体1和车身之间设有两个吸能盒11,两个吸能盒11分别设置在横梁本体1的两端,两个吸能盒11位于两个避让部2之间,吸能盒11能够更好的实现吸收碰撞能量的效果,提高安全碰撞性能,两个避让部2位于吸能盒的外侧,增加了防撞梁在长度方向对车身后方防护,每个吸能盒11上具有用于与车身固连的安装板11a,板体2a上具有加强凸筋2a3,横梁本体1上具有加强凹筋一1a,加强凸筋2a3嵌设在加强凹筋一1a内,加强凸筋2a3增强避让部2的强度,加强凹筋一1a增强了横梁本体1的强度,从而就整体增强了防撞梁的强度,便于实现轻量化,加强凸筋2a3嵌设在加强凹筋一1a内实现了避让部2快速定位在横梁本体1上,方便避让部2固定在横梁本体1上,横梁本体1朝向车身的一侧具有加强凹筋二1c,加强凹筋二1c增强了横梁本体1的强度,便于横梁本体1实现轻量化,保证横梁本体1的安全碰撞性能。
横梁本体1上还设置有拖车用的拖车钩1b,方便汽车出现故障时,有着力点供拖车进行拖拉。
横梁本体1两端均具有避让部2,避让部2朝向车身的一侧形成避让台阶21,避让台阶使避让部2增大了和车身之间的距离,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吸能盒11发生溃缩,横梁本体1向车身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保证横梁本体1的两端避让部与车身之间具有间距,避免防撞梁两端对位于后方对应的车身部件挤压造成损坏。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板体2a、翻边一2a1和翻边二2a2均与横梁本体1通过螺丝固连,螺丝连接使避让部2与横梁本体1安装拆卸方便。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板体2a、翻边一2a1和翻边二2a2均与横梁本体1一体成型,提高防撞梁的生产效率。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防撞梁,汽车包括车身,防撞梁包括横梁本体(1),所述横梁本体(1)和车身之间设有若干个吸能盒(11),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本体(1)两端均具有避让部(2),所述避让部(2)朝向车身的一侧形成避让台阶(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部(2)包括向横梁本体(1)外延伸设置的板体(2a),所述板体(2a)与横梁本体(1)的一端形成避让台阶(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汽车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部还包括板体(2a)一端向车身方向弯折形成翻边一(2a1)和板体(2a)的另一端向车身方向弯折形成翻边二(2a2),所述翻边一(2a1)与横梁本体(1)的上侧连接,所述翻边二(2a2)与横梁本体(1)的下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汽车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2a)、翻边一(2a1)和翻边二(2a2)均与横梁本体(1)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汽车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2a)、翻边一(2a1)和翻边二(2a2)均与横梁本体(1)通过螺丝固连。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汽车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2a)、翻边一(2a1)和翻边二(2a2)均与横梁本体(1)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或6所述汽车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一(2a1)和翻边二(2a2)靠近车身的一端均具有剪切面(2a11)。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或6所述汽车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2a)上具有加强凸筋(2a3),所述横梁本体(1)上具有加强凹筋一(1a),所述加强凸筋(2a3)嵌设在加强凹筋一(1a)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汽车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11)上具有用于与车身固连的安装板(11a),所述横梁本体(1)上还设置有拖车用的拖车钩(1b),所述横梁本体(1)朝向车身的一侧具有加强凹筋二(1c)。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汽车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11)为两个,两个吸能盒(11)分别设置在横梁本体(1)的两端,两个吸能盒(11)位于两个避让部(2)之间。
CN202120296436.5U 2021-02-02 2021-02-02 一种汽车防撞梁 Active CN2147286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96436.5U CN214728626U (zh) 2021-02-02 2021-02-02 一种汽车防撞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96436.5U CN214728626U (zh) 2021-02-02 2021-02-02 一种汽车防撞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28626U true CN214728626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643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96436.5U Active CN214728626U (zh) 2021-02-02 2021-02-02 一种汽车防撞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286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306575U (zh) 双层前防撞梁总成
CN108016506B (zh) 车辆机舱总成
CN210734063U (zh) 车架前横梁总成
CN106240641A (zh) 一种小型电动车前舱防撞结构
CN205059492U (zh) 一种车辆及前防撞梁总成
CN215527838U (zh) 电池包的下壳体总成、电池包及车辆
CN111231874B (zh) 一种应用于轿车的前防撞梁总成
CN214728626U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
CN111137233B (zh) 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101885315A (zh) 客车前防撞梁
CN109533029B (zh) 车辆及其车身结构
CN215706156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112810701B (zh) 一种汽车前端安装骨架
CN213594222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结构
CN211139237U (zh) 一种汽车防撞装置
CN209833565U (zh) 一种汽车门槛防撞盒总成
CN109292006B (zh) 汽车翼子板安装装置
CN216269525U (zh) 一种汽车纵梁及其应用的副车架、汽车
CN205524082U (zh) 一种可拆卸的电动汽车防撞梁
CN216102387U (zh) 一种汽车前横梁及其应用的副车架、汽车
CN219749754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CN211809470U (zh) 一种抗撞的汽车前保险杠
US9889864B2 (en) Railway vehicle and head vehicle barrier-removing device thereof
CN111688617A (zh) 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及车辆
CN209987879U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24

Address after: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5336 818 Binhai two road, Hangzhou Bay New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