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61942U -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61942U
CN214661942U CN202120965802.1U CN202120965802U CN214661942U CN 214661942 U CN214661942 U CN 214661942U CN 202120965802 U CN202120965802 U CN 202120965802U CN 214661942 U CN214661942 U CN 2146619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shaft
main
auxiliary
end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6580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定红
蔡良正
张立成
潘江伟
陈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Qianjiang Motorcy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Qianjiang Motorcy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Qianjiang Motorcy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Qianjiang Motorcy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6580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619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619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619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加工成本高且润滑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发动机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主变速轴和副变速轴,润滑结构包括喷油管和位于箱体侧壁内的润滑油道,喷油管位于主变速轴和副变速轴的上方,箱体两侧的侧壁分别具有与主变速轴转动配合的主轴端孔和与副变速轴转动配合的副轴端孔,润滑结构还包括位于箱体两侧侧壁内的油道一和油道二,喷油管的两端分别与油道一和油道二连通,润滑油道通过主轴端孔与该油道二连通,副轴端孔与油道一连通,当工作时该润滑油道内的机油能通过喷油管进入该副轴端孔内。本实用新型加工难度低且具有更好的润滑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摩托车发动机中,对于主变速轴和副变速轴的润滑主要通过在壳体侧壁内设置油路,将机油通过机油泵加压后经过该油路输送至润滑区域,主变速轴和副变速轴通过两者外周设置的变速齿轮形成传动,变速齿轮在高速啮合的工况下需要机油持续进行润滑和冷却。
公开号为CN20733297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主副轴润滑结构,包括左箱体,在所述左箱体内设置有主轴组件和副轴组件,在所述主轴组件和副轴组件上方且位于主轴组件与副轴组件之间设置有喷油管,在所述喷油管上设置有多个喷淋孔,所述喷油管与设置在左箱体内的润滑油道连通。
上述结构通过设置喷油管可对主轴组件和主轴组件进行润滑,但发动机中为实现变速组件两端的润滑仍需要在箱体壁厚内加工长且复杂的内部油路,加工成本高且润滑效果不理想。为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考虑:1、将箱体分体设计,将油路布置于分体接合面,减小加工工艺难度;2、在箱体两侧分设独立油道,由不同机油泵驱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降低工艺难度并提高润滑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发动机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主变速轴和副变速轴,润滑结构包括喷油管和位于箱体侧壁内的润滑油道,所述喷油管位于所述主变速轴和副变速轴的上方,所述箱体两侧的侧壁分别具有与主变速轴转动配合的主轴端孔和与副变速轴转动配合的副轴端孔,其特征在于,润滑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箱体两侧侧壁内的油道一和油道二,所述喷油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油道一和油道二连通,所述润滑油道通过所述主轴端孔与该油道二连通,所述副轴端孔与油道一连通,当工作时该润滑油道内的机油能通过所述喷油管进入该副轴端孔内。
发动机的箱体内设有主变速轴、副变速轴和喷油管,主变速轴和副变速轴之间可通过啮合的齿轮传动,进而实现扭矩输出,喷油管位于主变速轴和副变速轴的上方便于使喷油管内的机油喷出后自上而下落至主变速轴和副变速轴的齿轮上,实现润滑效果,箱体的侧壁内设置的润滑油道可将自机油泵泵出的机油输送至箱体的不同区域。通过在箱体的侧壁内设置油道一和油道二,使喷油管的两端分别与油道一和油道二连通,润滑油道通过主轴端孔与该油道二连通,副轴端孔与油道一连通,这样润滑油道内用于润滑主变速轴端部的带压机油部分可自主轴端孔涌入油道二内,沿喷油管输送至箱体另一侧的油道一内,最终到达副轴端孔对副变速轴的端部进行润滑,喷油管作为外装部件参与油路输送,降低了对箱体侧壁内部油路加工的工艺难度,此外通过喷油管输送的机油由于悬空导热效果下降使得机油到达副轴端孔后具有相对更低的温度,利于提高对副轴端部的冷却和润滑效果。
在上述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中,所述副变速轴呈空心状且一端敞口,该副变速轴的敞口端与所述副轴端孔转动配合,所述副变速轴的内腔通过副轴端孔与所述油道一连通,所述副变速轴的外周面具有若干沿副变速轴轴向间隔布置的甩油孔一,若干所述甩油孔一均与该副变速轴内腔连通。通过设置副变速轴呈空心状且一端敞口,使副变速轴的敞口端与副轴端孔转动配合,副变速轴的内腔通过副轴端孔与油道一连通,同时在副变速轴的外周面设置若干沿副变速轴轴向间隔布置并与副变速轴内腔连通的甩油孔一,这样到达副轴端孔的机油可进入副变速轴内腔,当发动机工作是副变速轴可转动使机油通过多个甩油孔一喷出,实现机油对副变速轴周向大范围内如变速齿轮等工作部件的润滑,提高整机润滑效果,同时利于使机油可以快速循环提高散热效果。
在上述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中,部分所述甩油孔一沿副变速轴的周向错位布置。通过设置部分甩油孔一沿副变速轴的周向错位布置,这样机油可从副变速轴的不同径向的角度同时喷出,当副变速轴转动时对同一侧工作部件的润滑频率更高,提高润滑效果。
在上述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中,所述主变速轴呈空心状且一端敞口,该主变速轴的敞口端与所述主轴端孔转动配合,所述主变速轴的内腔通过主轴端孔与所述润滑油道连通,所述主变速轴的外周面具有若干与该主变速轴内腔连通的甩油孔二。通过设置主变速轴呈空心状且一端敞口,主变速轴的敞口端与主轴端孔转动配合,主变速轴的内腔通过主轴端孔与润滑油道连通,在主变速轴的外周面具有若干与该主变速轴内腔连通的甩油孔二,这样机油可进入主变速轴内腔并通过甩油孔二喷出而对周向的工作部件进行润滑,进而提高润滑效果。
在上述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中,所述主轴端孔和所述副轴端孔均呈盲孔状。通过设置主轴端孔和副轴端孔均呈盲孔状,这样利于进入自主轴端孔和副轴端孔的机油保持足够高的压力,使流动顺畅提高润滑效果。
在上述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中,所述副轴端孔的底面边沿处具有绕周向设置的环槽一,所述油道一与所述环槽一连通,所述副变速轴敞口端的端面与该副轴端孔的底面间隔布置。通过在副轴端孔的底面边沿处设置绕周向开设的环槽一,使油道一与环槽一连通,且副变速轴敞口端的端面与副轴端孔的底面间隔布置,这样避免副变速轴端部位置对油道一的出口截面产生影响,使机油可顺畅流出,保证润滑作用。
在上述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中,所述主轴端孔的底面边沿处具有绕周向设置的环槽二,所述润滑油道和所述油道二均与所述环槽二连通,所述主变速轴敞口端的端面与该主轴端孔的底面间隔布置。通过在主轴端孔的底面边沿处设置绕周向开设的环槽二,使润滑油道和油道二均与环槽二连通,且主变速轴敞口端的端面与主轴端孔的底面间隔布置,这样即使主变速轴的位置异常产生窜动也能保证润滑油道与油道二的连通效果,从而使副变速轴稳定润滑,工作稳定性更高。
在上述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中,所述喷油管的外周面具有若干喷油孔,所述喷油孔自上而下朝所述主变速轴和副变速轴之间设置。通过在喷油管的外周面设置若干喷油孔,使喷油孔自上而下朝主变速轴和副变速轴之间设置,这样喷油管内的机油可喷至主变速轴和副变速轴的传动接合处,保证润滑效果稳定。
在上述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中,所述箱体的侧壁上具有安装通孔,所述喷油管插设于所述安装通孔内,该喷油管的外周面具有若干绕周向布置的过油孔,所述喷油管的内腔通过所述过油孔与所述油道一或所述油道二连通,该喷油管的外周面还具有两个沿轴向间隔布置的环形挡沿,若干所述过油孔均位于两所述环形挡沿之间,两环形挡沿的外周面均与所述安装通孔的内侧壁密封配合。通过在箱体的一侧侧壁上设置安装通孔,使喷油管插设于安装通孔内,在喷油管的外周面设置若干绕周向布置的过油孔,喷油管的内腔通过过油孔与油道一或油道二连通,则喷油管的插入端与箱体另一侧的侧壁固连并与油道二或油道一连通,同时在喷油管的外周面设置两个沿轴向间隔布置的环形挡沿,过油孔均位于两环形挡沿之间,使两环形挡沿的外周面均与安装通孔的内侧壁密封配合,这样喷油管在安装时可插入安装通孔内,使两环形挡沿之间的过油孔对应至油道一或油道二的位置即可,多个过油孔利于保证各方向出油均匀快速,安装更便捷。
在上述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中,所述喷油管靠近所述环形挡沿的一端固连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沿该喷油管的轴向与所述箱体的外侧壁限位抵靠且通过连接件固连。通过设置喷油管靠近环形挡沿的一端固连有定位板,使定位板沿该喷油管的轴向与箱体的外侧壁限位抵靠并通过连接件固连,这样喷油管在插入安装通孔后使定位板与箱体的外侧壁抵靠时即可判断出过油孔对应至油道一或油道二的位置,使装配便捷精确;同时通过如螺栓、定位销等连接件将定位板与箱体固连可保证稳定的定位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本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通过在箱体的侧壁内设置油道一和油道二,使喷油管的两端分别与油道一和油道二连通,润滑油道通过主轴端孔与该油道二连通,副轴端孔与油道一连通,这样润滑油道内用于润滑主变速轴端部的带压机油部分可自主轴端孔涌入油道二内,沿喷油管输送至箱体另一侧的油道一内,最终到达副轴端孔对副变速轴的端部进行润滑,喷油管作为外装部件参与油路输送,降低了对箱体侧壁内部油路加工的工艺难度,此外通过喷油管输送的机油由于悬空导热效果下降使得机油到达副轴端孔后具有相对更低的温度,利于提高对副轴端部的冷却和润滑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发动机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发动机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局部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A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施例中喷油管和定位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中发动机隐藏喷油管及变速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B部放大图。
图9是本实施例中副变速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施例中副变速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施例中主变速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11、主轴端孔;111、环槽二;12、副轴端孔;121、环槽一;13、润滑油道;14、油道一;15、油道二;16、安装通孔;
2、主变速轴;21、甩油孔二;
3、副变速轴;31、甩油孔一;
4、喷油管;41、喷油孔;42、过油孔;43、环形挡沿;
5、定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11所示,本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的发动机包括箱体1,箱体1内设有相互平行的主变速轴2和副变速轴3,润滑结构包括喷油管4和位于箱体1侧壁内的润滑油道13,喷油管4位于主变速轴2和副变速轴3之间位置的正上方,喷油管4的外周面具有两个喷油孔41,喷油孔41自上而下朝主变速轴2和副变速轴3之间设置。通过在喷油管4的外周面设置两个喷油孔41,使喷油孔41自上而下朝主变速轴2和副变速轴3之间设置,这样喷油管4内的机油可喷至主变速轴2和副变速轴3的传动接合处,保证润滑效果稳定。箱体1左右两侧的侧壁分别具有与主变速轴2转动配合的主轴端孔11和与副变速轴3转动配合的副轴端孔12,润滑结构还包括位于箱体1两侧的侧壁内的油道一14和油道二15,喷油管4的两端分别与油道一14和油道二15连通,润滑油道13通过主轴端孔11与该油道二15连通,副轴端孔12与油道一14连通,当工作时该润滑油道13内的机油能通过喷油管4进入该副轴端孔12内。发动机的箱体1内设有主变速轴2、副变速轴3和喷油管4,主变速轴2和副变速轴3之间可通过啮合的齿轮传动,进而实现扭矩输出,喷油管4位于主变速轴2和副变速轴3的上方便于使喷油管4内的机油喷出后自上而下落至主变速轴2和副变速轴3的齿轮上,实现润滑效果,箱体1的侧壁内设置的润滑油道13可将自机油泵泵出的机油输送至箱体1的不同区域。通过在箱体1的侧壁内设置油道一14和油道二15,使喷油管4的两端分别与油道一14和油道二15连通,润滑油道13通过主轴端孔11与该油道二15连通,副轴端孔12与油道一14连通,这样润滑油道13内用于润滑主变速轴2端部的带压机油部分可自主轴端孔11涌入油道二15内,沿喷油管4输送至箱体1另一侧的油道一14内,最终到达副轴端孔12对副变速轴3的端部进行润滑,喷油管4作为外装部件参与油路输送,降低了对箱体1侧壁内部油路加工的工艺难度,此外通过喷油管4输送的机油由于悬空导热效果下降使得机油到达副轴端孔12后具有相对更低的温度,利于提高对副轴端部的冷却和润滑效果。进一步来讲,副变速轴3呈空心状且一端敞口,该副变速轴3的敞口端与副轴端孔12转动配合,副变速轴3的内腔通过副轴端孔12与油道一14连通,副变速轴3的外周面具有七个沿副变速轴3轴向间隔布置的甩油孔一31,七个甩油孔一31均与该副变速轴3内腔连通。通过设置副变速轴3呈空心状且一端敞口,使副变速轴3的敞口端与副轴端孔12转动配合,副变速轴3的内腔通过副轴端孔12与油道一14连通,同时在副变速轴3的外周面设置若干沿副变速轴3轴向间隔布置并与副变速轴3内腔连通的甩油孔一31,这样到达副轴端孔12的机油可进入副变速轴3内腔,当发动机工作是副变速轴3可转动使机油通过七个不同甩油孔一31喷出,实现机油对副变速轴3周向大范围内如变速齿轮等工作部件的润滑,提高整机润滑效果,同时利于使机油可以快速循环提高散热效果。七个甩油孔一31沿副变速轴3的周向沿三个角度错位布置。通过设置甩油孔一31沿副变速轴3的周向错位布置,这样机油可从副变速轴3的不同径向的角度同时喷出,当副变速轴3转动时对同一侧工作部件的润滑频率更高,提高润滑效果。作为优选,主变速轴2呈空心状且一端敞口,该主变速轴2的敞口端与主轴端孔11转动配合,主变速轴2的内腔通过主轴端孔11与润滑油道13连通,主变速轴2的外周面具有三个与该主变速轴2内腔连通的甩油孔二21。通过设置主变速轴2呈空心状且一端敞口,主变速轴2的敞口端与主轴端孔11转动配合,主变速轴2的内腔通过主轴端孔11与润滑油道13连通,在主变速轴2的外周面具有三个与该主变速轴2内腔连通的甩油孔二21,这样机油可进入主变速轴2内腔并通过甩油孔二21喷出而对周向的工作部件进行润滑,进而提高润滑效果。主变速轴2的外周面固设有多个主齿轮(未示出),副变速轴3的外周面套设有多个可轴向滑动并锁定的副齿轮(未示出),甩油孔二21靠近主齿轮且均与主齿轮沿主变速轴2的轴向错位布置,这样利于从甩油孔喷出的机油落至与主齿轮啮合的副齿轮上,保证更好的润滑冷却效果。甩油孔一31的位置能沿主变速轴2和副变速轴3的轴心连线方向与主齿轮的位置正对,这样从甩油孔喷出的机油可落至主齿轮上,使未啮合的主齿轮保持浸润效果,为换挡啮合做好准备。
如图2-4、图7、图8所示,主轴端孔11和副轴端孔12均呈盲孔状。通过设置主轴端孔11和副轴端孔12均呈盲孔状,这样利于进入自主轴端孔11和副轴端孔12的机油保持足够高的压力,使流动顺畅提高润滑效果。副轴端孔12的底面边沿处具有绕周向设置的环槽一121,油道一14与环槽一121连通,副变速轴3敞口端的端面与该副轴端孔12的底面间隔布置。通过在副轴端孔12的底面边沿处设置绕周向开设的环槽一121,使油道一14与环槽一121连通,且副变速轴3敞口端的端面与副轴端孔12的底面间隔布置,这样避免副变速轴3端部位置对油道一14的出口截面产生影响,使机油可顺畅流出,保证润滑作用,主轴端孔11的底面边沿处具有绕周向设置的环槽二111,润滑油道13和油道二15均与环槽二111连通,主变速轴2敞口端的端面与该主轴端孔11的底面间隔布置。通过在主轴端孔11的底面边沿处设置绕周向开设的环槽二111,使润滑油道13和油道二15均与环槽二111连通,且主变速轴2敞口端的端面与主轴端孔11的底面间隔布置,这样即使主变速轴2的位置异常产生窜动也能保证润滑油道13与油道二15的连通效果,从而使副变速轴3稳定润滑,工作稳定性更高。
如图2-6所示,箱体1的侧壁上具有安装通孔16,喷油管4插设于安装通孔16内,该喷油管4的外周面具有四个绕周向布置的过油孔42,喷油管4的内腔通过过油孔42与油道一14连通,该喷油管4的外周面还具有两个沿轴向间隔布置的环形挡沿43,四个过油孔42均位于两环形挡沿43之间,两环形挡沿43的外周面均与安装通孔16的内侧壁密封配合。通过在箱体1的一侧侧壁上设置安装通孔16,使喷油管4插设于安装通孔16内,在喷油管4的外周面设置四个绕周向布置的过油孔42,喷油管4的内腔通过过油孔42与油道一14连通,则喷油管4的插入端与箱体1另一侧的侧壁固连并与油道二15连通,同时在喷油管4的外周面设置两个沿轴向间隔布置的环形挡沿43,过油孔42均位于两环形挡沿43之间,使两环形挡沿43的外周面均与安装通孔16的内侧壁密封配合,这样喷油管4在安装时可插入安装通孔16内,使两环形挡沿43之间的过油孔42对应至油道一14的位置即可,四个过油孔42利于保证各方向出油均匀快速,安装更便捷。喷油管4靠近环形挡沿43的一端固连有定位板5,定位板5沿该喷油管4的轴向与箱体1的外侧壁限位抵靠且通过连接件固连。通过设置喷油管4靠近环形挡沿43的一端固连有定位板5,使定位板5沿该喷油管4的轴向与箱体1的外侧壁限位抵靠并通过连接件固连,这样喷油管4在插入安装通孔16后使定位板5与箱体1的外侧壁抵靠时即可判断出过油孔42对应至油道一14或油道二15的位置,使装配便捷精确;同时通过如螺栓将定位板5与箱体1固连可保证稳定的定位效果。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发动机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内设有主变速轴(2)和副变速轴(3),润滑结构包括喷油管(4)和位于箱体(1)侧壁内的润滑油道(13),所述喷油管(4)位于所述主变速轴(2)和副变速轴(3)的上方,所述箱体(1)两侧的侧壁上分别具有与主变速轴(2)转动配合的主轴端孔(11)和与副变速轴(3)转动配合的副轴端孔(12),其特征在于,润滑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箱体(1)两侧侧壁内的油道一(14)和油道二(15),所述喷油管(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油道一(14)和油道二(15)连通,所述润滑油道(13)通过所述主轴端孔(11)与该油道二(15)连通,所述副轴端孔(12)与油道一(14)连通,当工作时该润滑油道(13)内的机油能通过所述喷油管(4)进入该副轴端孔(1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变速轴(3)呈空心状且一端敞口,该副变速轴(3)的敞口端与所述副轴端孔(12)转动配合,所述副变速轴(3)的内腔通过副轴端孔(12)与所述油道一(14)连通,所述副变速轴(3)的外周面具有若干沿副变速轴(3)轴向间隔布置的甩油孔一(31),若干所述甩油孔一(31)均与该副变速轴(3)内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甩油孔一(31)沿副变速轴(3)的周向错位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变速轴(2)呈空心状且一端敞口,该主变速轴(2)的敞口端与所述主轴端孔(11)转动配合,所述主变速轴(2)的内腔通过主轴端孔(11)与所述润滑油道(13)连通,所述主变速轴(2)的外周面具有若干与该主变速轴(2)内腔连通的甩油孔二(21)。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端孔(11)和所述副轴端孔(12)均呈盲孔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轴端孔(12)的底面边沿处具有绕周向设置的环槽一(121),所述油道一(14)与所述环槽一(121)连通,所述副变速轴(3)敞口端的端面与该副轴端孔(12)的底面间隔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端孔(11)的底面边沿处具有绕周向设置的环槽二(111),所述润滑油道(13)和所述油道二(15)均与所述环槽二(111)连通,所述主变速轴(2)敞口端的端面与该主轴端孔(11)的底面间隔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油管(4)的外周面具有若干喷油孔(41),所述喷油孔(41)自上而下朝所述主变速轴(2)和副变速轴(3)之间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侧壁上具有安装通孔(16),所述喷油管(4)插设于所述安装通孔(16)内,该喷油管(4)的外周面具有若干绕周向布置的过油孔(42),所述喷油管(4)的内腔通过所述过油孔(42)与所述油道一(14)或所述油道二(15)连通,该喷油管(4)的外周面还具有两个沿轴向间隔布置的环形挡沿(43),若干所述过油孔(42)均位于两所述环形挡沿(43)之间,两环形挡沿(43)的外周面均与所述安装通孔(16)的内侧壁密封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油管(4)靠近所述环形挡沿(43)的一端固连有定位板(5),所述定位板(5)沿该喷油管(4)的轴向与所述箱体(1)的外侧壁限位抵靠且通过连接件固连。
CN202120965802.1U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 Active CN2146619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65802.1U CN214661942U (zh)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65802.1U CN214661942U (zh)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61942U true CN214661942U (zh) 2021-11-09

Family

ID=78474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65802.1U Active CN214661942U (zh)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6194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48228A (zh) * 2021-05-07 2021-06-29 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48228A (zh) * 2021-05-07 2021-06-29 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
CN113048228B (zh) * 2021-05-07 2024-04-26 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738452A (en) Lubricating arrangement for change-speed transmissions
JP5929527B2 (ja)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US5746676A (en) Friction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214661942U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
US20200096091A1 (en) Cage planet carrier for a speed-reducing unit with an epicyclic gear train
CN108869023B (zh) 一种取力器的自润滑系统
CN113007332B (zh) 一种变速器润滑冷却系统
CN113048228A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变速轴润滑结构
CN118532470B (zh) 一种阶梯行星排润滑系统及润滑方法
US6205971B1 (en) Crankshaft rotation structure for four cycle engine
US20110180352A1 (en) Machine having lubricant circuit
CN209430737U (zh) 一种新能源纯电动减速箱润滑系统
CN114673780B (zh) 一种含差速锁的差速器的主动润滑结构
CN216555022U (zh) 一种新型稀油润滑齿式联轴器
US20150308559A1 (e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CN215521914U (zh) 一种用于齿轮箱的润滑结构
CN213206520U (zh) 用于减速电机输入轴花键的润滑结构
CN209196079U (zh) 一种传动结构
CN210196417U (zh) 一种拖拉机变速箱强制润滑机构
CN210034351U (zh) 两挡电动变速器的输入轴结构
JP2001336617A (ja)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CN218882969U (zh) 具有冷却润滑结构的联接装置
CN112049924B (zh) 一种重复利用滑油润滑结构
JPH0645704Y2 (ja) シンクロカウンタギア装置の潤滑装置
CN211821682U (zh) 一种不易卡阻的齿轮式机油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