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29859U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29859U
CN214629859U CN202023332778.2U CN202023332778U CN214629859U CN 214629859 U CN214629859 U CN 214629859U CN 202023332778 U CN202023332778 U CN 202023332778U CN 214629859 U CN214629859 U CN 2146298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air inlet
capillary
hole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3277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晶晶
陈松开
杨纪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men Moor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men 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men Moor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men 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3277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298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298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298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该雾化器包括底座和盖体;其中,底座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盖体盖设在底座的第一表面并与底座配合形成雾化腔;底座包括至少一底座进气孔和至少一毛细吸液结构,其中,底座进气孔贯穿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用于直接和/或间接将雾化腔与外界连通;毛细吸液结构形成于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并与并与至少一底座进气孔直接和/或间接连通,用于吸纳气溶胶生成基质。该雾化器能够大大降低发生漏液问题的概率。

Description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雾化器是一种将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成气溶胶的装置,其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和电子雾化装置。
目前,雾化器一般主要包括底座、盖体和雾化芯;其中,盖体盖设在底座上并与底座配合形成雾化腔,雾化芯容置在雾化腔内,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雾化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具体的,底座上还开设有进气孔,进气孔的一端与外界空气连通,另一端与雾化腔连通,以使外界空气能够通过进气孔进入雾化腔内。
然而,现有雾化器在使用过程中,雾化腔中会聚集大量冷凝液,这部分冷凝液可能会从底座的进气孔中漏出,从而发生漏液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该雾化器能够解决现有雾化器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漏液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器。该雾化器包括底座和盖体;其中,底座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盖体盖设在底座的第一表面并与底座配合形成雾化腔;底座包括至少一底座进气孔和至少一毛细吸液结构,其中,底座进气孔贯穿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用于直接和/或间接将雾化腔与外界连通;毛细吸液结构形成于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并与并与至少一底座进气孔直接和/或间接连通,用于吸纳气溶胶生成基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源组件和与电源组件连通的雾化器;其中,电源组件用于向雾化器供电,雾化器为上述所涉及的雾化器。
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该雾化器通过设置底座和盖体,将盖体盖设在底座的第一表面并与底座配合形成雾化腔;同时,通过在底座上设置至少一底座进气孔,以通过底座进气孔将雾化腔与外界连通;另外,通过在底座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设置与底座进气孔连通的至少一毛细吸液结构,以通过毛细吸液结构吸纳底座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从而防止底座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外漏,进而避免发生漏液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图2所示结构拆解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结构的A-A向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第一视觉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第二视觉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第一视觉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电子雾化装置是一种将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成气溶胶,以供用户抽吸的装置,其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和电子雾化装置。目前,电子雾化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当用户停止抽吸后,气溶胶会沿着气道回流,且在回流过程中气溶胶会在气道中冷凝并形成冷凝液,进而可能导致漏液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能够大大降低发生漏液问题的概率。
具体的,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100。该电子雾化装置100可用于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形成气溶胶,供用户抽吸。
具体的,电子雾化装置100包括雾化器10和主机20。雾化器10和主机20可拆卸连接。其中,雾化器10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主机20内设置有电源组件,雾化器10插接在主机20的一端端口,并与主机20内的电源组件连接,以通过电源组件给雾化器10供电。当雾化器10需要更换时,可以将雾化器10拆卸并在主机20上安装新的雾化器10,实现主机20的重复使用。
当然,该电子雾化装置100还包括现有电子雾化装置中的其它部件,比如,咪头、支架等,这些部件的具体结构与功能与现有技术相同或相似,具体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上述雾化器10具体可为以下实施例所涉及的雾化器30。
请参阅图2至图4,其中,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图2所示结构拆解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结构的A-A向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雾化器30,该雾化器30包括底座31和盖体32;其中,底座31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B和第二表面C;盖体32盖设在底座31的第一表面B并与底座31配合形成雾化腔;在具体实施例中,该雾化器30还包括壳体33和雾化芯34,其中,壳体33与盖体32配合形成储液腔,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且盖体32上开设有下液孔,下液孔连通储液腔和雾化腔,储液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可通过下液孔进入雾化腔内;雾化芯34具体设置在雾化腔内,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进入雾化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形成气溶胶。
在一实施例中,底座31可包括至少一底座进气孔和至少一毛细吸液结构。
其中,底座进气孔从底座31的第一表面B延伸至第二表面C,用于直接和/或间接将雾化腔与外界大气连通。
其中,至少一毛细吸液结构形成于底座31的第一表面B和/或第二表面C,并与底座进气孔直接和/或间接连通,用于吸纳底座31的第一表面B和/或第二表面C上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可以理解的是,当毛细吸液结构的数量为一,该毛细吸液结构可形成于底座31的第一表面B或第二表面C,当毛细吸液结构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毛细吸液结构可均形成于底座31的第一表面B或均形成于底座31的第二表面C,或部分毛细吸液结构形成于底座31的第一表面B,其余部分毛细吸液结构形成于底座31的第二表面C。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图6,其中,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第一视觉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第二视觉下的结构示意图;毛细吸液结构的数量为二,分别为第一毛细吸液结构312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313。
其中,第一毛细吸液结构312形成于底座31的第一表面B并与底座进气孔连通,用于在底座31的第一表面B吸纳气溶胶生成基质,以防底座31的第一表面B上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从底座进气孔中漏出,导致漏液问题。
具体的,第一毛细吸液结构312可包括两个独立的第一吸液部312a和第二吸液部312b,第一吸液部312a和第二吸液部312b可沿底座31的宽度方向错位设置。
具体的,第一吸液部312a和第二吸液部312b分别可包括若干毛细槽,若干毛细槽沿底座3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且每一毛细槽沿底座31的宽度方向延伸;具体的,毛细槽的延伸长度具体可根据底座31的宽度尺寸进行选择,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只要能够保证各个毛细槽相互连通即可。
其中,第二毛细吸液结构313形成于底座31的第二表面C并与底座进气孔直接连通,用于在底座31的第二表面C上吸纳气溶胶生成基质,即吸纳从底座进气孔中漏至底座31的第二表面C上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以使从底座进气孔中的漏出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存储在该第二毛细吸液结构313中,从而进一步减少发生漏液问题的概率。
具体的,底座进气孔的数量可为二,分别为间隔设置于底座31长度方向的第一进气孔311a和第二进气孔311b;第一进气孔311a和第二进气孔311b可沿底座31的长度方向位于底座31的靠近边缘的位置;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毛细吸液结构313可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第三吸液部313a和第四吸液部313b,第三吸液部313a和第四吸液部313b可沿底座31的宽度方向错位设置,且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三吸液部313a的第一端可为封闭端,第二端与第一进气孔311a直接连通,以使从第一进气孔311a漏出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直接被第三吸液部313a吸纳;第四吸液部313b的第一端为封闭端,第二端与第二进气孔311b直接连通,以使从第二进气孔311b漏出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直接被第四吸液部313b吸纳,进而减少漏液问题发生的几率;当然,第三吸液部313a也可吸纳从第二进气孔311b漏出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第四吸液部313b也可吸纳从第一进气孔311a漏出的气溶胶生成基质。
具体的,第三吸液部313a和第四吸液部313b分别可包括若干毛细槽,若干毛细槽沿底座3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且每一毛细槽沿底座31的宽度方向延伸,其中,部分毛细槽的开口朝向底座31的中间位置,其余部分毛细槽的开口背离底座31的中间位置,即朝向底座31的边缘位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30,通过设置底座31和盖体32,将盖体32盖设在底座31的第一表面B并与底座31配合形成雾化腔;同时,通过在底座31上设置至少一底座进气孔,以通过该底座进气孔将雾化腔与外界连通;另外,通过在底座31的第一表面B和/或第二表面C设置与底座进气孔连通的至少一毛细吸液结构,以通过毛细吸液结构吸纳底座31的第一表面B和/或第二表面C上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从而防止底座31的第一表面B和/或第二表面C上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外漏,进而避免发生漏液问题。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7,其中,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雾化器30具体还包括第一密封件35,第一密封件35具体设置在底座31与盖体32的连接处并覆盖底座31的第一表面B,以提高雾化腔的密封性,并尽可能地减少漏液问题发生的概率;具体的,第一密封件35上形成有连通孔351,连通孔351的数量具体可为两个,且每一连通孔351的两端分别与雾化腔和底座进气孔连通,底座进气孔具体通过该连通孔351与雾化腔连通。具体的,第一密封件35的材质可为硅胶或橡胶。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35朝向雾化腔一侧的表面可设置有至少一个储液槽352,以通过该储液槽352存储雾化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减少从连通孔351漏至底座31的第一表面B上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量;具体的,储液槽352的数量可为多个,多个储液槽352可沿第一密封件35的宽度方向分布在连通孔351的两侧,且储液槽352具体可成椭圆形或长条形;具体的,储液槽352可为三个,其中一个储液槽352呈弧形,并沿第一密封件35的宽度方向设置在第一密封件35的一侧,另外两个储液槽352呈条形,并沿第一密封件35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朝向第一密封件35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吸液部312a的第一端可为封闭端,第二端可与底座31的对应连通孔351的部分直接连通;第二吸液部312b的第一端为封闭端,第二端可与底座31的对应连通孔351的部分直接连通,以使从连通孔351漏出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直接被第一吸液部312a和/或第二吸液部312b吸纳,减少漏液问题发生的几率。
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吸液部312a和/或第二吸液部312b与底座31对应连通孔351的位置的连通处的宽度尺寸可为0.03-0.06毫米,优选地,可为0.05毫米;第三吸液部313a与第一进气孔311a连通位置处的宽度尺寸和/或第四吸液部313b与第二进气孔311b连通位置处的宽度尺寸也可为0.03-0.06毫米,优选地,可为0.05毫米,以在通过该开口进行导液的同时,利用该开口对吸液部进行泄压。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为了延长气体的进气路径,并延长气溶胶回流路径,可在底座31的第一表面B形成一与底座进气孔连通的第一槽体314,并使该第一槽体314与第一密封件35朝向底座31一侧的表面配合形成第一进气通道,且连通孔351具体对应底座31的第一槽体314,即,第一槽体314的部分(D)通过连通孔351暴露,以使流经底座进气孔的气流能够经由第一进气通道和连通孔351进入雾化腔;具体的,第一槽体314可形成于第一进气孔311a和第二进气孔311b之间,连通孔351具体可对应第一槽体314的中间部分(D),即,第一槽体314的一端与第一进气孔311a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进气孔311b连通,且第一槽体314对应连通孔351的位置(D)距离第一进气孔311a和第二进气孔311b的距离相同,以使从第一进气孔311a和第二进气孔311b进入的气体能够在第一槽体314的中间部分(D)汇聚,并经连通孔351进入雾化腔。
具体的,第一槽体314的对应连通孔351的位置(D)的深度可大于第一槽体314的其他位置处的深度,即,第一槽体314对应连通孔351的位置(D)相对于第一槽体314的其他位置形成一凹槽,以通过该凹槽存储从连通孔351漏出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避免气溶胶生成基质漏至底座31的第一表面B后直接通过第一槽体314流至底座进气孔,并从底座进气孔中漏出的问题发生;进一步地,第一槽体314的对应连通孔351的位置(D)的底表面与第一毛细吸液结构312的底表面平齐;可以理解的是,若第一毛细吸液结构312为若干相互连通的毛细槽,则毛细槽的底表面与凹槽的底表面平齐,以使漏至该凹槽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直接被第一毛细吸液结构312吸纳,从而进一步减少气溶胶生成基质从第一槽体314流至底座进气孔,导致漏液问题发生的概率。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毛细吸液结构312具体与第一槽体314对应连通孔351的部分直接连通,且第一吸液部312a和第二吸液部312b具体可沿底座31的宽度方向设置在第一槽体314的两侧。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3,该雾化器30还包括端盖36,端盖36覆盖底座31的第二表面C,并与壳体33连接,以将底座31、第一密封件35、盖体32以及雾化芯34固定在壳体33内;具体的,端盖36具有端盖进气孔,端盖进气孔的一端与外界大气直接连通,另一端与第一进气孔311a和第二进气孔311b连通。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为进一步延长雾化器30的进气路径,可在底座31的第二表面C形成一与第一进气孔311a和第二进气孔311b直接连通的第二槽体315,具体的,可在第一进气孔311a和第二进气孔311b之间形成第二槽体315,即,第二槽体315的一端与第一进气孔311a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进气孔311b连通,并使第二槽体315与端盖36朝向底座31一侧的表面配合形成第二进气道,且端盖进气孔具体对应第二槽体315,即第二槽体315的部分(E)通过端盖进气孔暴露,且端盖进气孔具体通过第二进气道与底座进气孔连通,以使外界大气能够经由端盖进气孔、第二进气道、第一进气孔311a和第二进气孔311b、第一进气道和连通孔351进入雾化腔内;具体的,端盖进气孔可对应第二槽体315的中间部分(E),即,第二槽体315对应端盖进气孔的位置(E)距离第一进气孔311a和第二进气孔311b的距离相同。
具体的,上述第一槽体314和/或第二槽体315的横截面可呈弯曲状;具体的,第一槽体314和第二槽体315的横截面可成S型,以延长第一槽体314的长度,从而增长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的路径。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8,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第一视觉下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毛细吸液结构312的至少一个毛细槽的至少一尾端与第一槽体314和/或底座进气孔连通,且毛细槽尾端的底表面高于第一槽体314和/或底座进气孔的底表面;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吸液部312a的第一端所对应的毛细槽的尾端可与第一槽体314靠近第一进气孔311a的部分直接连通,以对第一吸液部312a进行泄压;第二吸液部312b的第一端所对应的毛细槽的尾端可与第一槽体314靠近第二进气孔311b的部分直接连通,以对第二吸液部312b进行泄压;第三吸液部313a的第一端所对应的毛细槽的尾端可与第二槽体315直接连通,以对第三吸液部313a进行泄压;第四吸液部313b的第一端所对应的毛细槽的尾端可与第二槽体315直接连通,以对第四吸液部313b进行泄压,以利于底座31上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尽可能地储存在吸液部内。
具体的,第一吸液部312a的第一端与第一槽体314靠近第一进气孔311a的部分连通的位置的宽度尺寸可为0.03-0.06毫米,优选地,可为0.05毫米;第二吸液部312b的第一端与第一槽体314靠近第二进气孔311b的部分连通的位置的宽度尺寸也可为0.03-0.06毫米,优选地,可为0.05毫米;第三吸液部313a的第一端与第二槽体315连通位置处的宽度尺寸可为0.03-0.06毫米,优选地,可为0.05毫米;第四吸液部313b的第一端与第二槽体315连通位置处的宽度尺寸可为0.03-0.06毫米,优选地,可为0.05毫米。
本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30,通过在底座31上设置第一毛细吸液结构312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313,以对气溶胶回流产生的冷凝液进行吸液导流,减小气溶胶回流造成的漏液问题发生的几率;同时,通过将第一毛细吸液结构312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313设置成槽式结构,以在不增加产品结构的基础上减少了漏液问题发生的概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通过在底座31的第二表面C设置第二毛细吸液结构313,能够降低电子雾化装置100闲置时发生渗液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涉及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可为气溶胶回流形成的冷凝液和/或雾化腔溢出的冷凝液。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盖体,盖设在所述底座的第一表面并与所述底座配合形成雾化腔;
所述底座包括:
至少一底座进气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用于直接和/或间接将所述雾化腔与外界连通;
至少一毛细吸液结构,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并与至少一所述底座进气孔直接和/或间接连通,用于吸纳气溶胶生成基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吸液结构的数量为二,分别为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形成于所述底座的第一表面,用于在所述第一表面上吸纳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形成于所述底座的第二表面,用于在所述第二表面上吸纳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与所述盖体的连接处并覆盖所述第一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密封件形成有连通孔,所述底座进气孔通过所述连通孔与所述雾化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件朝向所述雾化腔一侧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储液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包括:
第一槽体,形成于所述底座的第一表面,并与所述第一密封件朝向所述底座一侧的表面配合形成第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将所述底座进气孔和所述连通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体对应所述连通孔的位置的深度大于其他位置处的深度,且所述第一槽体对应所述连通孔的位置的底表面与所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的底表面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覆盖所述第二表面且具有端盖进气孔;其中,所述底座还包括第二槽体,所述第二槽体形成于所述底座的第二表面,并与所述端盖朝向所述底座一侧的表面配合形成第二进气通道,所述第二进气通道连通所述底座进气孔与所述端盖进气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体和/或所述第二槽体呈曲线和/或折线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进气孔的数量为二,分别为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长度方向的第一进气孔和第二进气孔;其中,所述第一槽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气孔连通,中间部分通过所述连通孔暴露;所述第二槽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气孔连通,中间部分通过所述端盖进气孔暴露。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包括第一吸液部和第二吸液部,所述第一吸液部和所述第二吸液部沿所述底座的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槽体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吸液部的第二端和/或第二吸液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槽体的对应所述第二进气孔的部分直接连通;
和/或,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包括第三吸液部和第四吸液部,所述第三吸液部和所述第四吸液部沿所述底座的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槽体的两侧,且第三吸液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进气孔直接连通,所述第四吸液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进气孔直接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或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包括相互连通的若干毛细槽;所述若干毛细槽沿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且每一所述毛细槽沿所述底座的宽度方向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的至少一个毛细槽的至少一尾端与所述第一槽体和/或所述底座进气孔连通,且所述毛细槽尾端的底表面高于所述第一槽体和/或所述底座进气孔的底表面。
13.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组件和与所述电源组件连通的雾化器;其中,所述电源组件用于向所述雾化器供电,所述雾化器为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
CN202023332778.2U 2020-12-30 2020-12-30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146298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32778.2U CN214629859U (zh) 2020-12-30 2020-12-30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32778.2U CN214629859U (zh) 2020-12-30 2020-12-30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29859U true CN214629859U (zh) 2021-11-09

Family

ID=78506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32778.2U Active CN214629859U (zh) 2020-12-30 2020-12-30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2985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08582A1 (zh) * 2021-12-17 2023-06-22 海南摩尔兄弟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WO2024078136A1 (zh) * 2022-10-12 2024-04-18 海南摩尔兄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08582A1 (zh) * 2021-12-17 2023-06-22 海南摩尔兄弟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WO2024078136A1 (zh) * 2022-10-12 2024-04-18 海南摩尔兄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95771A1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1746948U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4629859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2971217A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684794U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113017152A (zh)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CN216147257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2716039A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938864A (zh) 一种雾化芯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4629858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158774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CN214431787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EP4147582A1 (en)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atomization device
CN218185246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446690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7826745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6135184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347019U (zh)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5531585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8784236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315582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8784242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501326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218193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8898364U (zh) 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