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26764U - 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26764U
CN214626764U CN202120922418.3U CN202120922418U CN214626764U CN 214626764 U CN214626764 U CN 214626764U CN 202120922418 U CN202120922418 U CN 202120922418U CN 214626764 U CN214626764 U CN 2146267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motor
linear electric
main part
inertia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2241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海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Linghaixin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Linghaixin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Linghaixin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Linghaixin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2241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267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267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267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near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具体涉及直线电机技术领域,包括直线电机主体和降噪机构,所述直线电机主体顶部设有惯性机构,所述惯性机构包括外滑座,所述外滑座前后两侧均固定设有侧板,所述外滑座顶部设有两个滑杆,所述外滑座顶部设有活动块。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惯性机构,通过直线电机主体带动元件移动,当停下时,元件便会由于其自身的惯性而继续向前移动,使得相应一侧的第二弹簧被压缩,以此利用对惯性进行缓冲,避免惯性对直线电机主体造成影响,同时当元件的质量过大而使得其惯性过大时,活动块便会与开关接触而发出警报,进一步避免直线电机主体因元件的惯性过大而损坏。

Description

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线电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
背景技术
直线电机又被称为线性电机或线性马达,可以看做普通的电机按径向剖开后在平铺开来,相比与传统的旋转电机,直线电机不需要任何中间转换机构的传动装置,便可以直接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与其连接的元件进行直线运动。
直线电机相比与普通的旋转电机具有较多的优势,它结构较为简单,维修更加方便,同时定位的精度较高,反应也更加敏捷,正是由于这些优势,使得直线电机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当直线电机驱动质量较大的元件时,元件本身的惯性会在电机停止后拉动电机,对电机造成损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出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包括直线电机主体和降噪机构,所述降噪机构设在直线电机主体外侧,所述直线电机主体顶部设有惯性机构;
所述惯性机构包括外滑座,所述外滑座前后两侧均固定设有侧板,所述外滑座顶部设有两个滑杆,所述滑杆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外滑座顶部设有活动块,所述滑杆贯穿活动块,所述活动块前后两侧均固定设有两个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设在滑杆外侧,所述活动块两侧的第二弹簧一端分别与两个侧板一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侧板一侧均固定设有开关,所述开关设在两个滑杆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直线电机主体底端固定设有底板,所述底板顶端固定设有外壳,所述直线电机主体设在外壳内部,所述外滑座设在外壳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顶部开设有两个滚动槽,所述外滑座两侧均设有两个滚轮并与滚轮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所述滚轮底端与滚动槽内部底端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顶端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设在两个滚动槽之间,所述直线电机主体的滑块顶端固定设有伸缩杆和第一弹簧,所述伸缩杆和第一弹簧一端通过滑动槽延伸至外壳顶部并与外滑座底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降噪机构包括吸音棉,所述吸音棉固定设在外壳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后侧开设有多个散热孔。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惯性机构,将被驱动的元件固定的活动块上,通过直线电机主体带动与其连接的外滑座和活动块移动,进而带动元件本身移动,当移动至指定位置停下时,元件便会由于其自身的惯性而继续向前移动,带动活动块随之移动,活动块移动使得相应一侧的第二弹簧被压缩,另一侧的第二弹簧被拉长,以此利用第二弹簧的弹力对惯性进行缓冲,避免惯性对直线电机主体造成影响,同时当元件的质量过大而使得其惯性过大时,活动块便会与开关接触而发出警报,进一步避免直线电机主体因元件的惯性过大而损坏。
2、本实用新型通过伸缩杆和第一弹簧与外滑座连接,以此驱动外滑座与直线电机主体的滑块同步移动,第一弹簧在与外滑座连接时处于伸长状态,第一弹簧的弹力拉紧外滑座,使得外滑座两侧的滚轮与滚动槽内部底端紧密接触,且外滑座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滚轮的滚动减小摩擦,使得运行更加顺畅。
3、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直线电机主体放置在外壳内部,直线电机主体在外壳内部运行时会因为部件之间的摩擦而发出一部分噪音,此时在外壳内壁上固定的吸音棉可以吸收一部分噪音,使得直线电机主体在运行过程中更加安静,同时在外壳的后侧开设有多个散热孔,以此加强外壳内部和外部的空气流动,便于直线电机主体在工作过程中散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直线电机主体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惯性机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立体半剖图。
附图标记为:1、直线电机主体;2、底板;3、伸缩杆;4、第一弹簧;5、外壳;6、滚动槽;7、滑动槽;8、侧板;9、活动块;10、吸音棉;11、散热孔;12、开关;13、第二弹簧;14、外滑座;15、滑杆;16、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说明书附图1-5,该实施例的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包括直线电机主体1和降噪机构,所述降噪机构设在直线电机主体1外侧,所述直线电机主体1顶部设有惯性机构;
所述惯性机构包括外滑座14,所述外滑座14前后两侧均固定设有侧板8,所述外滑座14顶部设有两个滑杆15,所述滑杆15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8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外滑座14顶部设有活动块9,所述滑杆15贯穿活动块9,所述活动块9前后两侧均固定设有两个第二弹簧13,所述第二弹簧13设在滑杆15外侧,所述活动块9两侧的第二弹簧13一端分别与两个侧板8一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侧板8一侧均固定设有开关12,所述开关12设在两个滑杆15之间。
实施场景具体为:在使用过程中将活动块9与被驱动的元件相连接,而后打开直线电机主体1,直线电机主体1开始工作后带动直线电机主体1的滑块沿着直线运动,滑块顶端的伸缩杆3和第一弹簧4通过滑动槽7与外滑座14连接,因此外滑座14在滑块的带动下运动,连接在外滑座14上的活动块9也因此而带动着被驱动的元件运动,当运动到指定位置时,直线电机主体1就会停下,但是此时的元件本身将会因为惯性而有继续向前运动的趋势,元件继续移动将会带动活动块9沿着滑杆15而滑动,相应一侧的第二弹簧13被压缩,而另一侧的第二弹簧13被拉长,以此利用第二弹簧13的弹力对元件的惯性加以缓冲,而物体的惯性只会与其本身的质量有关,当元件的质量过大时,其运动时的惯性就会越大,当质量和惯性大到一定程度时,第二弹簧13便会被压缩到极致,而活动块9在元件惯性的作用下便会与相应一侧的开关12接触,通过开关12发出警报,这表明此时元件的质量过大,其惯性已经会对直线电机主体1造成影响,应该换由动力更大的直线电机主体1来驱动,通过设置惯性机构,将被驱动的元件固定的活动块9上,通过直线电机主体1带动与其连接的外滑座14和活动块9移动,进而带动元件本身移动,当移动至指定位置停下时,元件便会由于其自身的惯性而继续向前移动,带动活动块9随之移动,活动块9移动使得相应一侧的第二弹簧13被压缩,另一侧的第二弹簧13被拉长,以此利用第二弹簧13的弹力对惯性进行缓冲,避免惯性对直线电机主体1造成影响,同时当元件的质量过大而使得其惯性过大时,活动块9便会与开关12接触而发出警报,进一步避免直线电机主体1因元件的惯性过大而损坏。
参照说明书附图1-5,该实施例的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所述直线电机主体1底端固定设有底板2,所述底板2顶端固定设有外壳5,所述直线电机主体1设在外壳5内部,所述外滑座14设在外壳5顶部。
所述外壳5顶部开设有两个滚动槽6,所述外滑座14两侧均设有两个滚轮16并与滚轮16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所述滚轮16底端与滚动槽6内部底端相接触,减小外滑座14移动时的摩擦。
所述外壳5顶端开设有滑动槽7,所述滑动槽7设在两个滚动槽6之间,所述直线电机主体1的滑块顶端固定设有伸缩杆3和第一弹簧4,所述伸缩杆3和第一弹簧4一端通过滑动槽7延伸至外壳5顶部并与外滑座14底端固定连接,以此连接直线电机主体1的滑块与外滑座14。
实施场景具体为:直线电机主体1的滑块在移动的过程中通过伸缩杆3和第一弹簧4与外滑座14连接,以此驱动外滑座14与直线电机主体1的滑块同步移动,第一弹簧4在与外滑座14连接时处于伸长状态,第一弹簧4的弹力拉紧外滑座14,使得外滑座14两侧的滚轮16与滚动槽6内部底端紧密接触,且外滑座14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滚轮16的滚动减小摩擦,使得运行更加顺畅。
参照说明书附图1-5,该实施例的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还包括降噪机构,所述降噪机构包括吸音棉10,所述吸音棉10固定设在外壳5的内壁上。
所述外壳5的后侧开设有多个散热孔11,通过散热孔11对直线电机主体1进行散热。
实施场景具体为:将直线电机主体1放置在外壳5内部,直线电机主体1在外壳5内部运行时会因为部件之间的摩擦而发出一部分噪音,此时在外壳5内壁上固定的吸音棉10可以吸收一部分噪音,使得直线电机主体1在运行过程中更加安静,同时在外壳5的后侧开设有多个散热孔11,以此加强外壳5内部和外部的空气流动,便于直线电机主体1在工作过程中散热。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包括直线电机主体(1)和降噪机构,所述降噪机构设在直线电机主体(1)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电机主体(1)顶部设有惯性机构;
所述惯性机构包括外滑座(14),所述外滑座(14)前后两侧均固定设有侧板(8),所述外滑座(14)顶部设有两个滑杆(15),所述滑杆(15)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8)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外滑座(14)顶部设有活动块(9),所述滑杆(15)贯穿活动块(9),所述活动块(9)前后两侧均固定设有两个第二弹簧(13),所述第二弹簧(13)设在滑杆(15)外侧,所述活动块(9)两侧的第二弹簧(13)一端分别与两个侧板(8)一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侧板(8)一侧均固定设有开关(12),所述开关(12)设在两个滑杆(15)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电机主体(1)底端固定设有底板(2),所述底板(2)顶端固定设有外壳(5),所述直线电机主体(1)设在外壳(5)内部,所述外滑座(14)设在外壳(5)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5)顶部开设有两个滚动槽(6),所述外滑座(14)两侧均设有两个滚轮(16)并与滚轮(16)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所述滚轮(16)底端与滚动槽(6)内部底端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5)顶端开设有滑动槽(7),所述滑动槽(7)设在两个滚动槽(6)之间,所述直线电机主体(1)的滑块顶端固定设有伸缩杆(3)和第一弹簧(4),所述伸缩杆(3)和第一弹簧(4)一端通过滑动槽(7)延伸至外壳(5)顶部并与外滑座(14)底端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机构包括吸音棉(10),所述吸音棉(10)固定设在外壳(5)的内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5)的后侧开设有多个散热孔(11)。
CN202120922418.3U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 Active CN2146267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22418.3U CN214626764U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22418.3U CN214626764U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26764U true CN214626764U (zh) 2021-11-05

Family

ID=78405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22418.3U Active CN214626764U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267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69736U (zh) 一种金属制品生产用降噪装置
CN109528109A (zh) 具有履带式爬壁机器人的建筑物外立面自动清洗装置
CN214626764U (zh) 一种低噪音直线电机
CN110808657B (zh) 一种具有减噪功能的电机安装结构
CN208601523U (zh) 一种机械手及置模桁架机器人
CN212042135U (zh) 一种蓄电池箱加工用折弯装置
CN114220759A (zh) 晶圆承载装置
CN211366657U (zh) 一种电梯轿厢用活动式摄像头固定架
CN214467119U (zh) 一种机电设备的减震装置
CN219868956U (zh) 一种旋转式甩干机构
CN214003103U (zh) 一种弹簧生产加工夹送装置
CN216356288U (zh) 一种具有减震降噪功能的电机外壳
CN215344223U (zh) 一种能够稳定加速的高速型步进电机
CN219147474U (zh) 一种驱动轮可伸缩的清洁机器人
CN210046567U (zh) 一种汽车传动轴生产用安装支架
CN217096602U (zh) 一种数控机床用拖板导轨
CN217095139U (zh) 一种智能化数控折弯机纵向挤压固定装置
CN215796901U (zh) 汽车刹车片加工用送料机构
CN220373051U (zh) 一种保姆车内隔断加工用固定装置
CN216576481U (zh) 一种减速器装配单元及减速器装配模组
CN220857547U (zh) 一种电气工程线缆安装保护设备
CN212575635U (zh) 一种轨道式移动旋转装置
CN219388575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减速机
CN218144030U (zh) 链式双行程移动装置
CN110294344B (zh) 一种编织袋全自动输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