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89344U - 电连接器及代步车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代步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89344U
CN214589344U CN202120444350.2U CN202120444350U CN214589344U CN 214589344 U CN214589344 U CN 214589344U CN 202120444350 U CN202120444350 U CN 202120444350U CN 214589344 U CN214589344 U CN 2145893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tact member
seat
magnetic attrac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4435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磊
徐畅
吴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inbaihe Medical Equipment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Wuj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Wuji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Wuj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4435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893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893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893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及代步车,该电连接器包括第一触点组件和第二触点组件,第一触点组件包括第一接触件,第一接触件用于与代步车的座椅连接,第二触点组件包括第二接触件和具有活动范围的可动机构,可动机构用于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在车体上,第二接触件与可动机构配合,座椅与车体配合时,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电连接。可动机构能够相对车体活动,第二接触件设置在可动机构上,当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连接时,通过第二接触件相对车体的活动,保证了第二接触件与第一接触件有效对准,提高了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的连接效率及准确性,从而提高了连接的便捷性,使得用户的使用体验得到了提升。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及代步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行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代步车。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代步车(例如电动轮椅等)包括座椅和车体,为了便于代步车的收纳和运输,通常将座椅与车体设置为可分离的结构,座椅与车体之间通过电连接器进行电连接,以实现用户乘坐时对代步车的控制。
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为磁吸式连接器,包括固定触点组件和自由触点组件,在座椅与车体连接时,通常需要用户徒手将自由触点组件与固定触点组件连接,由于固定组件的位置不可调,在连接过程中,需要将自由触点组件和固定触点组件有效对应后方可实现两者的有效连接,连接过程操作不便,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如何提高电连接器的连接便捷性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代步车,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第一触点组件,所述第一触点组件包括第一接触件,所述第一接触件用于与所述代步车的座椅连接;
第二触点组件,所述第二触点组件包括第二接触件和具有活动范围的可动机构,所述可动机构用于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代步车的车体上,所述第二接触件与所述可动机构配合,所述座椅与所述车体配合时,所述第一接触件与所述第二接触件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第一接触件设置在座椅的安装板上,第二接触件通过可动机构设置在车体上,当座椅在车体上安装到位后,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电连接设置。可动机构能够相对车体活动,第二接触件设置在可动机构上,当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连接时,通过第二接触件相对车体的活动,保证了第二接触件与第一接触件有效对准,提高了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的连接效率及准确性,从而提高了连接的便捷性,使得用户的使用体验得到了提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件包括第一磁吸部,所述第一磁吸部设置在所述座椅的安装板上,所述第二接触件包括第二磁吸部,所述第二磁吸部设置在所述可动机构上,所述座椅与所述车体配合时,所述第一磁吸部与所述第二磁吸部磁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接触件与所述第二接触件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动机构包括用于与所述车体可活动的方式连接的支架,所述第二接触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动机构还包括用于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连接轴,所述支架至少与所述连接轴的一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动机构还包括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分别与所述连接轴和所述支架配合,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用于将所述支架保持在预设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点组件还包括具有收容槽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接触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接触件的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第二触点组件还包括具有插接端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接触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二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暴露在所述插接端的外侧,所述插接端能够以可分离的方式插接在所述收容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为柔性件或弹性件;
并且/或者所述收容槽内设有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环所述收容槽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插接端插接在所述收容槽内时,多个所述加强筋抵靠在所述插接端的外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磁吸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端上,所述第二接触件还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磁吸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端,所述座椅与所述车体配合时,所述第一磁吸部与所述第二磁吸部磁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中的至少一者为永磁体或电磁体。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代步车,所述代步车包括:
座椅,所述座椅包括安装板;
车体,所述座椅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车体上;
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为根据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一接触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二接触件通过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可动机构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座椅与所述车体配合时,所述第一接触件的第一磁吸部与所述第二接触件的第二磁吸部磁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接触件与所述第二接触件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代步车,其中,第一接触件设置在座椅的安装板上,第二接触件通过可动机构设置在车体上,当座椅在车体上安装到位后,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电连接设置。可动机构能够相对车体活动,第二接触件设置在可动机构上,当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连接时,通过第二接触件相对车体的活动,保证了第二接触件与第一接触件有效对准,提高了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的连接效率及准确性,从而提高了连接的便捷性,使得用户的使用体验得到了提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代步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代步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座椅与车体处于配合状态,第二壳体处于第一实施方式);
图3为图2中所示的代步车处于另一种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座椅与车体处于分离状态);
图4为图3中所示的第一触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所示的第二触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所示的代步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座椅与车体处于配合状态,第二壳体处于第二实施方式);
图7为图6中所示的代步车处于另一种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座椅与车体处于分离状态);
图8为图7中所示的第一触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所示的第二触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为代步车;
101为座椅,102为车体;
10为安装板;
20为固定管;
30为电连接器;
31为第一触点组件,311为第一壳体,3111为收容槽,3112为加强筋,312 为第一接触件,3121为第一磁吸部,3122为第一连接部,3123为第一连接端;
32为第二触点组件,321为第二接触件,3211为第二磁吸部,3212为第二连接部,3213为第二连接端,322为可动机构,3221为支架,3222为连接轴, 323为第二壳体,3231为插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图2至图5,或图1、图6至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电连接器30,用于代步车100,电连接器30包括第一触点组件 31和第二触点组件32,第一触点组件31包括第一接触件312,第一接触件312 用于与代步车100的座椅101连接,第二触点组件32包括第二接触件321和具有活动范围的可动机构322,可动机构322用于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在车体102 上,第二接触件321与可动机构322配合,座椅101与车体102配合时,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电连接。
具体地,第一接触件312设置在座椅101的安装板10上,第二接触件321 通过可动机构322设置在车体102上,当座椅101在车体102上安装到位后,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电连接设置。可动机构322能够相对车体102 活动,第二接触件321设置在可动机构322上,当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连接时,通过第二接触件321相对车体102的活动,保证了第二接触件 321与第一接触件312有效对准,提高了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的连接效率及准确性,从而提高了连接的便捷性,使得用户的使用体验得到了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用户手动连接,也可以两者自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为自动连接,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具体地,第一接触件312包括第一磁吸部3121,第一磁吸部3121设置在座椅102的安装板10上,第二接触件321包括第二磁吸部3211,第二磁吸部 3211设置在可动机构322上,座椅101与车体102配合时,第一磁吸部3121 与第二磁吸部3211磁吸配合,以使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电连接。
当电连接器30用于代步车100时,第一触点组件31设置在代步车100的座椅101上,第二触点组件32设置在代步车100的车体102上。当座椅101与车体102进行连接时,第一触点组件31不断靠近第二触点组件32,第一磁吸部3121和第二磁吸部3211彼此相互吸引,第二接触件321向靠近第一接触件 312的方向移动,第二接触件321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可动机构322相对车体 102活动,当可动机构322到达活动范围的最大位置时,第二接触件321相对车体102处于静止状态;当座椅101与车体102安装到位后,第一磁吸部3121 与第二磁吸部3211磁吸配合,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电连接。通过设置具有活动范围的可动机构322,避免了第一触点组件31与第二触点组件32 配合过程中产生的撞击,避免了电连接器30的损坏,使得电连接器30的可靠性得到了保证,从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在座椅101安装到车体102上时,第一触点组件31与第二触点组件32之间通过磁吸配合,无需用户手动将电连接器30进行连接,从而提高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理解的是,可活动范围是指,可动机构322安装在车体102上后,可动机构322能够相对车体102(可动机构322在座椅101的安装方向或拆卸方向上)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并且可活动范围的两端分别为可动机构322的止点,即可动机构322活动之两端时,可动机构322无法继续向具有活动趋势的方向运动,从而保持在当前的状态,利用可活动范围的止点来对第二触点组件32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以避免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出现撞击,从而避免了电连接器30的损坏,保证了电连接器30连接的可靠性。
此外,当车座与车体102分离时,第一触点组件31随座椅101向远离车体 102的方向移动,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分离,随着第一接触件312 的不断远离,可动机构322可带动第二接触件321复位。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触点组件31设置在代步车100的车体102上,第二触点组件32设置在代步车100的座椅101上,此时,第一触点组件31与第二触点组件32之间的配合关系与第一触点组件31设置在座椅101上且第二触点组件32设置在车体102上的配合关系一致,具体可参考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在此本实用新型不再进行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座椅101与车体102安装时,第一触点组件31与第二触点组件32彼此靠近,当座椅101与车体102分离时,第一触点组件31与第二触点组件32彼此远离。座椅101上设有操控模块,第一接触件312与控制器电连接且设置在安装板10上,车体102上设有控制器,第二接触件321与控制器电连接且设置在车体102的固定管20上,当座椅101与车体102配合时,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彼此电连接,使得操控模块与控制器电连接,用户可通过控制操控模块实现对代步车100的控制。
进一步理解的是,如图2至图5或图6至图9所示,可动机构322包括用于与车体102可活动的方式连接的支架3221,第二接触件321设置在支架3221 上。具体地,当座椅101与车体102进行连接时,第一触点组件31随座椅101 安装不断靠近第二触点组件32,第一磁吸部3121和第二磁吸部3211彼此相互吸引,第二接触件321向靠近第一接触件312的方向移动,第二接触件321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支架3221相对车体102活动,当支架3221到达活动范围的最大位置时,第二接触件321相对车体102处于静止状态,当座椅101与车体 102安装到位后,第一磁吸部3121与第二磁吸部3211磁吸配合,第一接触件 312与第二接触件321电连接。将第二接触件321设置在支架3221上,并且支架3221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在车体102上,支架3221在可动机构322的活动范围内活动,从而避免了第一触点组件31与第二触点组件32配合过程中产生的撞击,避免了电连接器30的损坏,使得电连接器30的可靠性得到了保证,从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3、图5,或图6、图7、图9所示,可动机构322还包括用于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车体102上的连接轴3222,支架 3221至少与连接轴3222的一端连接。具体地,支架3221通过连接轴3222与车体102的固定管20连接,连接后,支架3221可在固定管20的轴线方向上相对连接轴3222转动。座椅101与车体102连接时,座椅101的安装板10沿固定管20的轴线方向与固定管20插接配合,在插接配合的过程中,第一接触件 312和第二接触件321相互靠近,第一磁吸部3121和第二磁吸部3211彼此吸引,支架3221随第二接触件321向靠近第一接触件312的方向运动,当支架 3221到达活动范围的最大位置时,第二接触件321相对车体102处于静止状态;当座椅101与车体102安装到位后,第一磁吸部3121与第二磁吸部3211磁吸配合,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电连接。支架3221利用连接轴3222 与车体102以可转动连接的方式,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另外,对第二接触件321的限位效果佳,进一步避免了第一触点组件31与第二触点组件32配合过程中产生的撞击,避免了电连接器30的损坏,使得电连接器30的可靠性得到了保证。
需要指出的是,连接轴3222穿过固定管20,连接轴3222的两端分别凸出于固定管20的外表面,支架3221的一侧与连接轴3222的一端配合,支架3221 的另一侧与连接轴3222的另一端配合,通过将支架3221分别与连接轴3222的两端配合,从而提高了支架3221的连接强度及稳定性,进而保证了第一接触件 312与第二接触件321的连接精度,避免了错位连接情况的发生,提高了电连接器30的连接精度。
进一步地,可动机构322还包括弹性部件(图中未示出),弹性部件分别与连接轴3222和支架3221配合,弹性部件的弹力用于将支架3221保持在预设位置。具体地,当电连接器30用于代步车100时,在将座椅101与车体102进行连接时,第一触点组件31随座椅101安装不断靠近第二触点组件32,第一磁吸部3121和第二磁吸部3211彼此相互吸引,第二接触件321向靠近第一接触件312的方向移动,第二接触件321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支架3221相对车体 102活动,此时弹性部件发生弹性形变,当支架3221到达活动范围的最大位置时,第二接触件321相对车体102处于静止状态;当座椅101与车体102安装到位后,第一磁吸部3121与第二磁吸部3211磁吸配合,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电连接。当车座与车体102分离时,第一触点组件31随座椅101 向远离车体102的方向移动,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分离,随着第一接触件312的不断远离,弹性部件恢复弹性形变,弹性部件的弹力驱动支架 3221以及第二接触件321缓慢复位(在车座与车体102分离的过程中,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之间在一定范围内会存在一定的吸引力),从而也避免了第二接触件321受到冲击,进一步避免了电连接器30受到冲击而损坏。设置弹性件能够有效为支架3221提供了缓冲,从而避免了第二接触件321受到冲击,进一步提高了电连接器30的可靠性。
需要指出的是,弹性部件可为扭簧、弹性钢片等部件,以弹性部为扭簧为例,扭簧的一端与连接轴3222连接(卡接、粘接或焊接等连接方式),扭簧的另一端与支架3221连接(卡接、粘接或焊接等连接方式),当支架3221在外力的作用下(例如第一磁吸部3121与第二磁吸部3211彼此磁吸时)相对连接轴 3222转动时,扭簧被扭转而发生弹性形变,当外力消失后,扭簧恢复弹性形变将支架3222复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动机构322包括安装座,第二接触件321设置在安装座上,安装座以可滑动的方式设置在车体102的固定管20上,在固定管20 上沿其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止动块(位于上方)和第二止动块(位于下方),安装座在固定管20位于两个止动块之间的本体上滑动,并且可动机构322还包括弹簧,弹簧的一端与第一止动块配合,弹簧的另一端与安装座配合,通过第一止动块和第二止动块实现对安装座运动行程的限制,通过弹簧实现对安装座以及第二接触件321的复位。
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5或图7至图9所示,第一触点组件31还包括具有收容槽3111的第一壳体311,第一接触件312设置在第一壳体311内,第一接触件312的第一连接端3123位于收容槽3111内;第二触点组件32还包括具有插接端3231的第二壳体323,第二接触件321设置在第二壳体323内,第二接触件321的第二连接端3213暴露在插接端3231的外侧,插接端3231能够以可分离的方式插接在收容槽3111内。具体地,第一接触件312设置在第一壳体 311内,并且第一连接端3123位于收容槽3111内,第二接触件321设置在第二壳体323内,并且第二连接端3213暴露在插接端3231的外侧(插接端3231 设有开口,第二连接端3213可通过开口与外界连通),当第一触点组件31与第二触点组件32连接时,插接端3231插入到收容槽3111内,当插接到位后,第一连接端3123与第二连接端3213相接触,以实现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的磁吸配合且电连接。
设置收容槽3111和插接端3231,利用收容槽3111对插接端3231的限位,从而保证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的连接精度,以避免第一触点组件 31与第二触点组件32的错位安装,进一步提高了电连接器30的可靠性。
需要理解的是,将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的连接位置设置在收容槽3111及插接端3231的内部,从而避免了外部环境对连接位置的影响,进一步保证了电连接器30连接的稳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接触件312通过第一壳体311与第一安装板10连接固定,第一壳体311与第一安装板1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螺钉连接、卡接、铆接等;第二接触件321通过第二壳体323与弹性件的本体部连接固定,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螺钉连接、卡接、铆接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5所示,第二壳体323为柔性件,第二接触件321设置在第二壳体323内,第二壳体323与支架3221连接,将第二壳体 323设置为柔性件,从而使得第二接触件321能在一定的范围内相对支架3221 活动,保证了在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连接的过程中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提高两者之间连接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第二壳体323可以为橡胶件或硅胶件,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323为橡胶件,橡胶件自身具有柔性,且制造成本低,能够有效满足实际使用的需求,同时,橡胶件的相对两侧设有连接柱两个连接柱分别通过紧固件(螺钉等)与支架3221连接,连接柱为橡胶材质,自身具有柔性,使得第二壳体323可相对支架3221活动,进一步使得在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连接的过程中能够对连接位置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得两者之间连接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6至图9所示,第二壳体323为弹性件,第二壳体323的相对两端分别折弯形成有弹性臂,两个弹性臂分别与支架3221连接,第二接触件321设置在第二壳体323内,利用两个弹性臂的弹性形变来实现第二接触件321能在一定的范围内相对支架3221活动,保证了在第一接触件312 与第二接触件321连接的过程中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提高两者之间连接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第二壳体323为金属冲压件,该金属冲压件可发生弹性形变(两个弹性臂以及第二壳体323均具有弹性形变的性能),从而保证了第二壳体323具有良好的弹性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4或图8所示,收容槽3111内设有多个加强筋3112,多个加强筋3112环收容槽3111的周向间隔设置,插接端3231插接在收容槽3111 内时,多个加强筋3112抵靠在插接端3231的外表面。具体地,在收容槽3111 内设置多个加强筋3112,能够提高收容槽3111的强度,从而实现对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连接位置的防护。
另外,当插接端3231插入到收容槽3111内部时,在插接的过程中,各加强筋3112分别抵靠在插接端3231的外表面,从而避免插接端3231产生位移,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连接的精度。
进一步地,第一接触件312还包括第一连接部3122,第一磁吸部3121与第一连接部3122间隔设置在第一连接端3123上,第二接触件321还包括第二连接部3212,第二磁吸部3211和第二连接部3212间隔设置在第二连接端3213,座椅101与车体102配合时,第一磁吸部3121与第二磁吸部3211磁吸配合以使第一连接部3122与第二连接部3212电连接。具体地,利用第一磁吸部3121 与第二磁吸部3211相互之间的吸引来实现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之间的连接,当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连接到位后,第一连接部3122与第二连接部3212彼此连接,以实现线路的导通。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连接部3122为第一触点结构,第二连接部3212为第二触点结构,利用第一触点结构与第二触点结构的彼此贴合实现线路的导通。
进一步地,第一磁吸部3121和第二磁吸部3211中的至少一者为永磁体或电磁体。具体地,当第一磁吸部3121或第二磁吸部3211为永磁体或电磁体时,另一个部件能够与具有磁力的部件发生吸引,当第一磁吸部3121和第二磁吸部 3211均为永磁体或电磁体时,两者的磁极方向相反,以保证两者能够磁吸配合。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代步车100,代步车100包括座椅101、车体102 和电连接器30,座椅101包括安装板10,座椅101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车体 102上,电连接器30为根据如上的电连接器30,电连接器30的第一接触件312 设置在安装板10上,电连接器30的第二接触件321通过电连接器30的可动机构322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在车体102上,座椅101与车体102配合时,第一磁吸部3121与第二磁吸部3211磁吸配合以使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 电连接。
具体地,电连接器30的第一触点组件31设置在代步车100的座椅101上,第二触点组件32设置在代步车100的车体102上,当将座椅101与车体102进行连接时,第一触点组件31不断靠近第二触点组件32,第一磁吸部3121和第二磁吸部3211彼此相互吸引,第二接触件321向靠近第一接触件312的方向移动,第二接触件321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可动机构322相对车体102活动,当可动机构322到达活动范围的最大位置时,第二接触件321相对车体102处于静止状态,当座椅101与车体102安装到位后,第一磁吸部3121与第二磁吸部 3211磁吸配合,第一接触件312与第二接触件321电连接。通过设置具有活动范围的可动机构322,避免了第一触点组件31与第二触点组件32配合过程中产生的撞击,避免了电连接器30的损坏,使得电连接器30的可靠性得到了保证,从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上述代步车为电动轮椅等,该代步车的其它的各部分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代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第一触点组件,所述第一触点组件包括第一接触件,所述第一接触件用于与所述代步车的座椅连接;
第二触点组件,所述第二触点组件包括第二接触件和具有活动范围的可动机构,所述可动机构用于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代步车的车体上,所述第二接触件与所述可动机构配合,所述座椅与所述车体配合时,所述第一接触件与所述第二接触件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件包括第一磁吸部,所述第一磁吸部设置在所述座椅的安装板上,所述第二接触件包括第二磁吸部,所述第二磁吸部设置在所述可动机构上,所述座椅与所述车体配合时,所述第一磁吸部与所述第二磁吸部磁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接触件与所述第二接触件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机构包括用于与所述车体以可活动的方式连接的支架,所述第二接触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机构还包括用于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连接轴,所述支架至少与所述连接轴的一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机构还包括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分别与所述连接轴和所述支架配合,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用于将所述支架保持在预设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点组件还包括具有收容槽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接触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接触件的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第二触点组件还包括具有插接端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接触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二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暴露在所述插接端的外侧,所述插接端能够以可分离的方式插接在所述收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为柔性件或弹性件;
并且/或者所述收容槽内设有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环所述收容槽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插接端插接在所述收容槽内时,多个所述加强筋抵靠在所述插接端的外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磁吸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端上,所述第二接触件还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磁吸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端,所述座椅与所述车体配合时,所述第一磁吸部与所述第二磁吸部磁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中的至少一者为永磁体或电磁体。
10.一种代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代步车包括:
座椅,所述座椅包括安装板;
车体,所述座椅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车体上;
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一接触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二接触件通过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可动机构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座椅与所述车体配合时,所述第一接触件的第一磁吸部与所述第二接触件的第二磁吸部磁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接触件与所述第二接触件电连接。
CN202120444350.2U 2021-03-01 2021-03-01 电连接器及代步车 Active CN2145893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44350.2U CN214589344U (zh) 2021-03-01 2021-03-01 电连接器及代步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44350.2U CN214589344U (zh) 2021-03-01 2021-03-01 电连接器及代步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89344U true CN214589344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17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44350.2U Active CN214589344U (zh) 2021-03-01 2021-03-01 电连接器及代步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893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51868B1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including same
CA2432444A1 (en) Low noise relay
CN214589344U (zh) 电连接器及代步车
US20240008541A1 (en) Electronic heating device
CN214589512U (zh) 电连接器及代步车
CN111422085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接通方法及装置
CN210007016U (zh) 电动汽车充电枪的按钮结构
CN113319759A (zh) 一种磁致伸缩弹片式微夹持装置
CN218677799U (zh) 充电端子、充电模块、基站以及清洁系统
CN110634708A (zh) 一种永磁式密封接触器
CN221079897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0628196U (zh) 一种永磁式密封接触器
CN215418030U (zh)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CN215933501U (zh) 车载电源继电器
CN214378251U (zh) 安全电路系统的继电器
CN219029145U (zh) 充电装置及立体车库
CN218887076U (zh) 一种高抗短路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9534422U (zh) 复位簧片及继电器
CN219523692U (zh) 充电装置及立体车库
CN212659755U (zh) 接触式气电连接器及充电装置
CN215266152U (zh) 一种可靠稳定的电磁脱扣器
CN214099514U (zh) 采用柔性动簧片的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CN218333632U (zh) 一种抗大电流冲击继电器
CN111137153A (zh) 充电系统以及电动车
CN220138209U (zh) 一种改进型启动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9

Address after: 239400 No. 116, qicang Road, Mingguang Industrial Park, Chu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nhui jinbaihe Medical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89 building 01, South 30, dongxindu east station, Qinghe Xisanqi,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Wujia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