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18030U -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18030U
CN215418030U CN202121643483.9U CN202121643483U CN215418030U CN 215418030 U CN215418030 U CN 215418030U CN 202121643483 U CN202121643483 U CN 202121643483U CN 215418030 U CN215418030 U CN 2154180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ature
assembly
component
reed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4348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俊平
任世刚
张石林
王亚宾
黄嘉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gguang Sanyo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gguang Sanyo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gguang Sanyo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gguang Sanyo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4348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180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180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180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磁保持继电器,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包括壳体,其设置有静触点;线圈组件,其设置于壳体内,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磁极;衔铁组件,其设置于线圈组件的两个磁极之间,相对于线圈组件可转动设置,并能够受线圈组件驱动正转或反转;导电簧片,其与衔铁组件固定,导电簧片上设置有动触点,动触点能够随衔铁组件转动而与静触点接触导电或脱离;以及弹性件,其设置于线圈组件或者壳体上,并与衔铁组件连接,对衔铁组件施加弹力,以为衔铁组件提供辅助的旋转转矩。减少了中间联动件的设置需要,简化结构,且衔铁组件的方向切换迅速、快捷,能实现动触点与静触点的快速闭合或快速脱离。

Description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磁保持磁保持是继电器中的一种,其能作为开关,改变通断状态,还能在磁力作用下在保持在其中一个状态。
例如,申请号为201510547383.9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带位置反馈的磁保持继电器,其中,该磁保持继电器包括电磁组件、触点组件以及外壳,进一步地,该电磁组件包括衔铁组件以及线圈组件,衔铁组件设置在线圈组件的两个磁极之间,触点组件包括公共接线端、上触点、下触点、簧片接触单元,簧片接触单元和衔铁组件通过联动板连接。从而在线圈组件正向通电时,线圈组件产生磁力使衔铁组件沿一个方向发生旋转,进而通过联动杆带动簧片接触单元摆动,进而使得动簧片接触单元与上触点和下触点其中的一个接触,且线圈断电后,由衔铁组件中的永磁铁产生磁保持吸力使继电器维持该通断状态;直到线圈组件反向通电,线圈组件磁极发生变化,使得衔铁组件反向转动,进而通过联动杆带动簧片接触单元反向摆动,使得簧片接触电源与上触点和下触点中的另一个触点接触,实现继电器的状态切换,同样地,由磁力保持该状态。
但是,这种磁保持继电器的结构较复杂,因此需要提出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的磁保持继电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保持继电器,以解决现有磁保持继电器结构复杂的问题,同时磁保持继电器具有状态切换迅速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包括壳体,其设置有静触点;线圈组件,其设置于壳体内,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磁极;衔铁组件,其设置于线圈组件的两个磁极之间,相对于线圈组件可转动设置,并能够受线圈组件驱动正转或反转;导电簧片,其与衔铁组件固定,导电簧片上设置有动触点,动触点能够随衔铁组件转动而与静触点接触导电或脱离;以及弹性件,其设置于线圈组件或者壳体上,并与衔铁组件连接,对衔铁组件施加弹力,以为衔铁组件提供辅助的旋转转矩。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磁保持继电器通过将导电簧片直接与衔铁组件固定,从而在线圈组件驱动衔铁组件转动时,导电簧片能随衔铁组件转动而使其上的动触点与壳体上的动触点接触导电或者脱离,从而简化结构,并且设置弹性件,使其与衔铁组件连接,对衔铁组件施加弹力,使其在线圈驱动下旋转时,弹性件能够对衔铁组件提供辅助旋转转矩,使得衔铁组件的转动更加迅速、快捷,从而实现动触点与静触点的快速闭合或快速脱离。
进一步地,弹性件为弹性簧片,其一端与线圈组件固定,另一端能够抵接于衔铁组件的表面。
进一步地,弹性簧片抵接衔铁组件表面的一端的端部弯折形成层叠结构。
进一步地,弹性簧片设置一个,弹性簧片位于衔铁组件的左、右两侧中的任意一侧,并能够抵接衔铁组件的上、下表面中的任意一表面。
进一步地,弹性簧片设置两个,两个弹性簧片分别衔铁组件的左右两侧中的同侧或不同侧,两个弹性簧片能够抵压衔铁组件上、下表面中的不同表面。
进一步地,弹性簧片两两成组设置,弹性簧片设置两组,包括呈对角交叉设置的第一簧片组与第二簧片组,第一簧片组对衔铁组件施加弹力的方向与第二簧片组对衔铁组件施加弹力的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弹性件为扭簧,扭簧一端与线圈组件或壳体连接,另一端与衔铁组件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柔性连接电线、第一外导电线以及第二外导电线,其中,第一外导电线由壳体外延伸至壳体内;柔性连接电线分别与第一外导电线、导电簧片固定并电性连接;第二外导电线由壳体外延伸至壳体内,并静触点固定并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外导电线上设置有过渡导电连接板,过渡导电连接板与第一外导电线电性连接,柔性连接电线与过渡导电连接板固定并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一绝缘隔板,第一绝缘隔板分隔线圈组件与柔性连接电线,且第一绝缘隔板与壳体内壁之间保持间距,形成供容纳柔性连接电线的活动空腔。
进一步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二绝缘隔板,第二绝缘隔板与第一绝缘隔板围构成供线圈组件安装的隔离空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磁保持继电器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将导电簧片直接固定于受线圈组件驱动并相对于线圈组件旋转的衔铁组件上,使导电簧片随衔铁组件的摆动而改变动触点与静触点的接触状态,减少了中间联动件的设置需要,简化结构,通过弹性件在衔铁组件转动中为衔铁组件提供辅助旋转转矩,使得衔铁组件的转动更加迅速、快捷,能实现动触点与静触点的快速闭合或快速脱离。
2)通过柔性连接电线将第一外导电线与导电簧片连接,由于柔性连接先具有一定的可变形能力,使得衔铁组件旋转过程中,能保持第一外导电线与导电簧片电性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出现导电簧片随衔铁组件旋转摆动的过程中与第一外导电线脱离连接的情况发生,提高磁保持继电器使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设置第一绝缘隔板,将线圈组件与柔性连接电线绝缘和隔离,并在壳体内形成活动空腔,从而能够避免线圈产生的磁力而吸附柔性连接电线,降低对导电簧片摆动的干扰,还有利于降低线路短路的隐患;另外,柔性连接电线能够在活动空腔中自由活动,减少出现由于柔性连接电线活动空间不足而在导电簧片摆动过程中受拉扯断裂的可能;
4)壳体内还设置第二绝缘隔板,其与第一绝缘隔板形成供线圈组件安装的隔离空腔,进一步地对线圈组件进行绝缘隔离,边缘对壳体内其他部件造成磁性干扰,提高磁保持继电器的使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磁保持继电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磁保持继电器的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磁保持继电器取出顶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磁保持继电器的底盖的正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弹性件与衔铁组件、线圈组件的第一种连接方式示意简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弹性件与衔铁组件、线圈组件的第二种连接方式示意简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弹性件与衔铁组件、线圈组件的第三种连接方式示意简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弹性件与衔铁组件、线圈组件的第四种连接方式示意简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弹性件与衔铁组件、线圈组件的连接关系示意简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壳体;101、底壳;102、顶壳;103、活动空腔;104、固定槽;105、连通缺口;106、隔离空腔;2、线圈组件;201、线圈本体;202、磁轭;2021、磁极;3、衔铁组件;301、转轴;302、永磁体;3021、导磁片;303、固定块;3031、卡装槽;4、导电簧片;401、动触点;5、第一外导电线;6、第二外导电线;7、柔性连接电线;8、静触点;801、导电片;9、安装套座;901、转动连接孔;10、过渡导电连接板;11、第一绝缘隔板;12、第二绝缘隔板;13、卡扣结构;1301、卡扣凸起部;1302、卡扣凹槽部;14、弹性件;141、弹性簧片;142、第一簧片组;143、第二簧片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包括壳体1、线圈组件2、衔铁组件3、导电簧片4、第一外导电线5、第二外导电线6以及柔性连接电线7,其中,壳体1内固定设置有静触点8,第二外导电线6位于壳体1外,壳体1内还对应静触点8设置有导电片801,该导电片801与静触点8电性连接并延伸至壳体1外与第二外导电线6电性连接。
参阅图1~5,进一步地,壳体1包括底壳101和顶壳102,底壳101与顶壳102通过卡扣结构13连接。
具体地,卡扣结构13包括在顶壳102上设置的卡扣凹槽部1302以及在底壳101上设置的卡扣凸起部1301,通过卡扣凸起部1301和卡扣凹槽部1302扣合固定。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卡扣凸起部1301与卡扣凹槽部1302的设置位置调换,即卡扣凸起部1301设置在顶壳102上,而卡扣凹槽部1302设置在底壳101上。
参阅图1~4,线圈组件2设置于壳体1内,包括线圈本体201以及磁轭202,其中磁轭202上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磁极2021,线圈本体201套设于磁轭202上,位于两个磁极2021之间。
衔铁组件3设置于线圈组件2的两个磁极2021之间,并相对于线圈组件2可转动设置;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磁轭202上设置有安装套座9,安装套座9与磁轭202两个磁极2021固定,衔铁组件3与安装套座9可转动地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衔铁组件3可以与壳体1可转动地连接,从而使得衔铁组件3能够相对于线圈本体201可转动。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安装套座9上开设有转动连接孔901,衔铁组件3上设置有转轴301,转轴301与转动连接孔901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衔铁组件3为呈工字型的衔铁结构,其为现有技术,其不是本发明的发明点所在,其结构和原理在此仅做简要阐述:衔铁组件3包括永磁体302以及分别连接永磁体302两端的两条导磁片3021,永磁体对导磁片3021磁化,使两个导磁片3021呈极性相反;
在线圈组件2通入正向电流时,衔铁组件3能够朝一个方向转动,并且使衔铁组件3中对角的两个磁性接触面与磁轭202的两个磁极2021接触,由永磁体302维持衔铁组件3与磁轭202的接触状态;
在线圈组件2通入反向电流时,由于磁轭202的极性改变,衔铁组件3能够朝反向转动,并使得衔铁组件3另一组对角的磁性接触面与磁轭202的两个磁极2021接触,由永磁体302维持衔铁组件3与磁轭202的接触状态。
参阅图1~5,导电簧片4与衔铁组件3固定,导电簧片4上设置有动触点401,动触点401能够随衔铁组件3转动而与静触点8接触导电或脱离;
参阅图2,衔铁组件3上设置有固定块303,该固定块303上开设有卡装槽3031,导电簧片4与该卡装槽3031卡接配合固定,从而导电簧片4能够直接插入卡装槽3031或者穿出卡装槽3031,方便导电簧片4的安装和固定,简化安装结构。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导电簧片4还可以直接和衔铁组件3一起注塑成型。
参阅图1~5,第一外导电线5设置于壳体1外,其由壳体1外向壳体1内延伸。
参阅图1~5,柔性连接电线7分别与第一外导电线5、导电簧片4固定并电性连接。
通过采用柔性连接电线7连接第一外导电线5与导电簧片4,从而导电簧片4能够随衔铁组件3的转动而摆动时,柔性连接电线7能够随导电簧片4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或者活动,进而避免使第一外导电线5和导电簧片4直接连接而可能导致第一外导电线5在导电簧片4摆动过程中与导电簧片4脱离的情况发生,提高第一外导电线5和导电簧片4连接的稳定性,进而提高磁保持继电器的使用可靠性。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柔性连接电性可采用编织电线,编织电线具有一定弹性并且强度较高,耐拉扯,因此,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一外导电线5和导电簧片4连接的稳定性。
参阅图2,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导电线5上设置有过渡导电连接板10,过渡导电连接板10与第一外导电线5电性连接,柔性连接电线7与过渡导电连接板10固定并电性连接。
具体地,过渡导电连接板10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一导电线固定连接,且柔性连接电线7也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过渡导电连接板10固定连接,从而过渡导电连接板10起到过渡的作用,相比于柔性连接电线7与第一外导电线5的直接焊接固定,方便焊接,有利于降低焊接的难度。
进一步地,壳体1内还设置有第一绝缘隔板11,第一绝缘隔板11分隔线圈组件2与柔性连接电线7,且第一绝缘隔板11与壳体1内壁之间保持间距,形成供容纳柔性连接电线7的活动空腔103。
具体地,第一绝缘隔板11可采用塑料板,其可以与壳体1一体成型,这样的设置好处在于,能够将线圈组件2与柔性连接电线7分隔,对两者进行绝缘隔离,降低短路隐患,并且由于线圈组件2得电过程中会产生磁性吸附力,而柔性连接电线7内通电时极易受线圈组件2的吸附或者排斥而在壳体1内晃动,从而可能影响继电器正常的使用,因此,第一绝缘隔板11能够将线圈组件2与柔性连接电线7分隔,避免柔性连接电线7在线圈组件2的吸附下直接与线圈组件2相贴而影响两者的正常工作,提高继电器使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第一绝缘隔板11还在壳体1中隔离出一供柔性连接电线7活动的活动空腔103,从而可以为柔性连接电线7随导电簧片4的摆动而自由活动,进一步有利于提高第一外导电线5和导电簧片4连接的稳定性。
参阅图3、图5,过渡导电连接板10固定安装于活动空腔103内。
参阅图5,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活动空腔103内设置有固定槽104,过渡导电连接板10固定安装于固定槽104内。
具体地,固定槽104设置在活动内腔远离线圈组件2的侧壁上,有利于降低线圈组件2对其造成干扰;过渡导电连接板10与固定槽104卡接配合,安装快速、方便,并且由固定槽104对过渡导电连接板10进行定位和固定,在安装过程中,便于能够理顺柔性连接电线7,避免柔性电性电线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方便组装。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固定槽104可以设置在活动空腔103的底部上。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活动空腔103的侧壁上还可以设置卡接凸起(图中未示意),过渡导电连接板10上设置于卡接凸起配合的卡槽(图中未示意),通过卡槽与卡接凸起卡接,而将过渡导电连接板10固定于活动空腔103中。
当然,在活动空腔103的侧壁上凹设有卡槽,在过渡导电连接板10上凸设有卡接凸起,也能实现过渡导电连接板10固定于活动空腔103中的目的。
参阅1、图4,本实施例中,壳体1上开设有连通缺口105,第一外导电线5穿过连通缺口105连接进壳体1内。
连通缺口105的设置便于将第一外导电线5连接至壳体1内。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连通缺口105开设置于壳体1的侧部上,使得第一外导电线5的延伸方向与导电簧片4摆动的平面近似平行,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减小第一外导电线5的弯折,避免电线损伤。
参阅图2、图5,进一步地,壳体1内还设置有第二绝缘隔板12,第二绝缘隔板12与第一绝缘隔板11围构成供线圈组件2安装的隔离空腔106。
具体地,第一绝缘隔板11与第二绝缘隔板12各设置两片,其中,两个第一绝缘隔板11相对设置,两个第二绝缘隔板12相对设置,第一绝缘隔板11与第二绝缘隔板12首尾依次相接,围构成封闭的隔离空腔106,线圈组件2安装在该隔离空腔106中。
进一步地,第二绝缘隔板12的材料可与第一绝缘隔板11的材料一致,即可选为塑料板。
且第一绝缘隔板11、第二绝缘隔板12均可以与壳体1一体成型,这样可使得隔离空腔106的周向封闭性更好。
参阅图2~4,本实施例中,磁保持继电器还包括弹性件14,该弹性件14设置于线圈组件2或者壳体1上,并与衔铁组件3连接,对衔铁组件3施加弹力,以为衔铁组件3提供辅助的旋转转矩。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4为弹性簧片141,其一端与线圈组件2固定,另一端能够抵接于衔铁组件3的表面。
更进一步地,弹性簧片141抵压衔铁组件3表面的一端弯折形成层叠结构,其目的在于将弹性簧片141端部的加工毛刺折起,保证弹性簧片141与衔铁组件3的接触面是无毛刺的状态,避免弹性簧片141端部的毛刺刮伤衔铁组件3的表面。
优选地,弹性簧片141的端部为向上弯折。
更进一步,具体地,弹性簧片141设置一个,弹性簧片141位于衔铁组件3的左、右两侧中的任意一侧,并能够抵接衔铁组件3的上、下表面中的任意一表面。
如图4所述,本实施例中,弹性簧片141设置一个,位于衔铁组件3的右侧并能够与衔铁组件3的上表面抵接,从而当衔铁组件3沿逆时针转动使得导电簧片4上摆时,衔铁组件3的右侧上表面抵压弹性簧片141,使其变形蓄能,当线圈组件2得电使得两个磁极2021磁性改变时,线圈组件2驱动衔铁组件3逆时针旋转,而弹性簧片141能够恢复弹性形变,向衔铁组件释放弹力,由此对衔铁组件3提供额外的、辅助性的旋转转矩,使其快速切换状态,例如图示中的快速实现动触点401与静触点8的闭合。
当然,还可以将弹性簧片141设置在衔铁组件3左侧并使其能够与衔铁组件3左侧的下表面抵接,同样能够为衔铁组件3提供以辅助其沿顺时针转动的辅助转矩,进而实现动触点401与静触点8的闭合。
再者,弹性簧片141还可以设置在衔铁组件3的右侧并使其能够与衔铁组件3右侧的下表面抵接,或者将弹性簧片141设置在衔铁组件3的左侧并使其能够与衔铁组件3左侧的上表面抵接,使得弹性簧片141能为衔铁组件3提供以辅助衔铁组件3逆时针的转动转矩,由此,在线圈组件2得到相应方向的电流时,实现动触点401与静触点8的快速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以及原理:
参阅图4,图中举例示意磁轭202和衔铁组件3的磁极2021状态,以说明其工作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磁极2021的设置。
当需要闭合动触点401与静触点8时,向线圈组件2通入一正向电流,使得磁轭202产生如图所示的磁极2021,即左侧为N极,右侧为S极,而而衔铁组件3上层右侧的导磁片3021的N极受磁极2021的S极吸引,下层左侧的导磁片3021的S极受磁极2021的N极吸引,同时,衔铁组件3上层左侧的导磁片3021的N极受磁极2021的N极同极相斥,衔铁组件3下层右侧的导磁片3021的S极受磁极2021的S极同极相斥,使得衔铁组件3发生顺时针旋转,进而带动导电簧片4顺时针摆动,从而动触点401随导电簧片4下摆而与静触点8接触导电,在此过程中,弹性簧片141恢复弹性形变,对衔铁组件3施加弹力,产生辅助衔铁组件3顺时针转动的转矩,直到衔铁组件3中的永磁体302维持与磁轭202的吸合,从而保持动触点401与静触点8保持接触导电的状态;
当需要动触点401与静触点8脱离时,向线圈组件2通入一个反向的电流,使磁轭202两个磁极2021的磁性发生调转,即左侧为S极,右侧为N极,而衔铁组件3上层左侧的导磁片3021的N极受磁极2021的S极吸引,下层右侧的导磁片3021的S极受磁极2021的N极吸引,同时,衔铁组件3上层右侧的导磁片3021的N极受磁极2021的N极同极相斥,衔铁组件3下层左侧的导磁片3021的S极受磁极2021的S极同极相斥,使衔铁组件3发生反向旋转,也即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导电簧片4逆时针摆动,动触点401随导电簧片4上摆而与静触点8脱离,在衔铁组件3逆时针旋转过程中,衔铁组件3上表面与弹性簧片141接触并抵压,使其发生弹性形变进行蓄能,最终同样地,通过衔铁组件3中的永磁体302维持与磁轭202的吸合,从而保持动触点401与静触点8保持脱离的状态。
而在衔铁组件3带动导电簧片4摆动过程中,通过柔性连接电线7随动或变形,保持第一外导电线5与导电簧片4的稳定连接,使得磁保持继电器稳定、可靠。
实施例2
参阅图6~9,基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区别的地方仅在于:
弹性簧片141设置两个,两个弹性簧片141分别衔铁组件3的左右两侧中的同侧或不同侧,两个弹性簧片141能够抵压衔铁组件3上、下表面中的不同表面。
例如,参阅图6,两个弹性簧片141均设置在衔铁组件3的左侧,而两个弹性簧片141能够抵压衔铁组件3上、下表面中的不同表面。
参阅图7,两个弹性簧片141均设置在衔铁组件3的右侧,而两个弹性簧片141能够抵压衔铁组件3上、下表面中的不同表面。
参阅图8与图9,两个弹性簧片141分别设置在衔铁组件3的左侧、右侧,而两个弹性簧片141能够抵压衔铁组件3上、下表面中的不同表面。
实施例3
参阅图10,基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区别的地方仅在于:
弹性簧片141两两成组设置,弹性簧片141设置两组,包括呈对角交叉设置的第一簧片组142与第二簧片组143,第一簧片组142对衔铁组件3施加弹力的方向与第二簧片组143对衔铁组件3施加弹力的方向相反。
从而,当线圈组件2驱动衔铁组件3沿一个方向转动时,例如,沿逆时针转动使导电簧片4上摆时,衔铁组件3与其中一个对角的两个弹性簧片141(第二簧片组143)相贴并抵压,而另一对角的两个弹性簧片141(第二簧片组143)则恢复弹性变形释放弹性力,辅助衔铁组件3转动;同理,当线圈组件2驱动衔铁反向转动时,即沿顺时针转动使导电簧片4下摆时,衔铁组件3与第二簧片组143相贴并抵压,而第二簧片组143则恢复弹性变形释放弹性力,辅助衔铁组件转动。
采用成组设置的方式,提供的弹力更加充足,由此辅助衔铁组件3转动的转矩更大,状态切换更加迅速,并且衔铁组件3双向转动都能提供辅助支持。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区别的地方仅在于:
弹性件14为扭簧,扭簧一端与线圈组件2或壳体1连接,另一端与衔铁组件3连接。
具体地,扭簧可套设置于转轴301外,其一端与安装套座9固定,另一端与固定块303固定,从而扭簧可在衔铁组件3朝一个方向摆动时蓄能,在需要向相反方向摆动时释放扭力,达到辅助衔铁组件3旋转的作用。
进一步地,扭簧可以仅在一侧的转轴301设置一个。
还可以在两侧的转轴301上个设置一个,且两个扭簧对衔铁组件3作用的扭力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当两个扭簧设置为向衔铁组件3施加同向的扭力时,起到增强辅助扭矩的作用,而当两个扭簧向衔铁组件3施加相反的扭力时,则能在衔铁组件3正转或反转时均能提供辅助转矩,起到双向提供辅助转矩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具有结构简单、状态切换迅速、使用稳定和可靠性高的优点,有利于实际生产运用的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其设置有静触点(8);
线圈组件(2),其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磁极(2021);
衔铁组件(3),其设置于所述线圈组件(2)的两个所述磁极(2021)之间,相对于所述线圈组件(2)可转动设置,并能够受所述线圈组件(2)驱动正转或反转;
导电簧片(4),其与所述衔铁组件(3)固定,所述导电簧片(4)上设置有动触点(401),所述动触点(401)能够随所述衔铁组件(3)转动而与所述静触点(8)接触导电或脱离;以及
弹性件(14),其设置于所述线圈组件(2)或者所述壳体(1)上,并与所述衔铁组件(3)连接,对所述衔铁组件(3)施加弹力,以为所述衔铁组件(3)提供辅助的旋转转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14)为弹性簧片(141),其一端与所述线圈组件(2)固定,另一端能够抵接于所述衔铁组件(3)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簧片(141)抵接衔铁组件(3)表面的一端的端部弯折形成层叠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簧片(141)设置一个,所述弹性簧片(141)位于所述衔铁组件(3)的左、右两侧中的任意一侧,并能够抵接所述衔铁组件(3)的上、下表面中的任意一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簧片(141)设置两个,两个所述弹性簧片(141)分别所述衔铁组件(3)的左右两侧中的同侧或不同侧,两个所述弹性簧片(141)能够抵压所述衔铁组件(3)上、下表面中的不同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簧片(141)两两成组设置,所述弹性簧片(141)设置两组,包括呈对角交叉设置的第一簧片组(142)与第二簧片组(143),所述第一簧片组(142)对所述衔铁组件(3)施加弹力的方向与所述第二簧片组(143)对所述衔铁组件(3)施加弹力的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14)为扭簧,所述扭簧一端与所述线圈组件(2)或所述壳体(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衔铁组件(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柔性连接电线(7)、第一外导电线(5)以及第二外导电线(6),其中,所述第一外导电线(5)由所述壳体(1)外延伸至所述壳体(1)内;
所述柔性连接电线(7)分别与所述第一外导电线(5)、所述导电簧片(4)固定并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外导电线(6)由所述壳体(1)外延伸至所述壳体(1)内,并所述静触点(8)固定并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导电线(5)上设置有过渡导电连接板(10),所述过渡导电连接板(10)与所述第一外导电线(5)电性连接,所述柔性连接电线(7)与所述过渡导电连接板(10)固定并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还设置有第一绝缘隔板(11),所述第一绝缘隔板(11)分隔所述线圈组件(2)与所述柔性连接电线(7),且所述第一绝缘隔板(11)与所述壳体(1)内壁之间保持间距,形成供容纳所述柔性连接电线(7)的活动空腔(103)。
CN202121643483.9U 2021-07-19 2021-07-19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Active CN2154180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43483.9U CN215418030U (zh) 2021-07-19 2021-07-19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43483.9U CN215418030U (zh) 2021-07-19 2021-07-19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18030U true CN215418030U (zh) 2022-01-04

Family

ID=79650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43483.9U Active CN215418030U (zh) 2021-07-19 2021-07-19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180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73793B1 (en) Bi-stable electromagnetic relay with x-drive motor
JP5349618B2 (ja) 電磁リレーアセンブリ
JP7386336B2 (ja) 直流接触器及び車両
US6246306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with pressure spring
CN215418030U (zh)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CN215418028U (zh) 一种衔铁组件与轭铁的连接结构以及磁保持继电器
CN216120123U (zh)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CN203674091U (zh) 磁保持继电器
CN213845169U (zh) 磁保持继电器
CN207381331U (zh) 一种铁芯摆动式继电器
CN218647853U (zh) 一种减噪磁保持继电器
CN219163281U (zh) 一种稳定接触的磁保持继电器结构
CN219696342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WO2006122449A1 (fr) Commutateur magnetique etanche a l'eau
CN219163279U (zh) Pcb板焊接式直流接触器的主触头结构
CN221977837U (zh) 一种运动部件、磁保持继电器和电表
CN218333619U (zh) 一种低温升继电器
CN216773148U (zh) 一种能够切换电路的磁保持继电器
CN219040364U (zh) 单驱动多断口继电器
CN219642750U (zh) 继电器
CN216213165U (zh) 磁保持继电器
WO2024041190A1 (zh) 一种直线运动电磁机构、继电器、配电盒及通信设备
CN220774235U (zh) 一种小型化大电流双路继电器
CN220895420U (zh) 一种大功率拍合式pcb继电器
CN208903938U (zh) 一种带强制分断结构的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