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27008U - 记录介质输送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介质输送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527008U CN214527008U CN202022980896.8U CN202022980896U CN214527008U CN 214527008 U CN214527008 U CN 214527008U CN 202022980896 U CN202022980896 U CN 202022980896U CN 214527008 U CN214527008 U CN 2145270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ide
- recording medium
- pressing portion
- image forming
- conveying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实施方式的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具有:第一引导件、第二引导件以及施压部,其中,第一引导件与第二引导件均形成为圆弧形,第一引导件与第二引导件之间间隔一定距离,第一引导件与第二引导件构成圆弧形的引导记录介质的输送通道,第一引导件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的内周侧,第二引导件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的外周侧,施压部设置在第二引导件的外周侧,施压部与第二引导件的外周侧接触,施压部通过改变施加在第二引导件外周侧的压力以改变第二引导件的曲率。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高刚性的记录介质由于记录介质引导部曲率过小而阻碍输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记录介质输送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用于将记录介质沿输送通道从上游侧输送到下游侧的记录介质输送单元。该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在输送通道上设置有记录介质引导部,记录介质被记录介质引导部引导着沿输送通道输送,以将位于上游侧的记录介质沿规定的路径输送到下游侧。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当记录介质需要沿弧形的输送通道输送时,有被记录介质引导部阻碍而无法继续输送的情况,这种情况在记录介质引导部形成的弧形的曲率较小并且记录介质的刚性较高时,尤其容易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避免高刚性的记录介质由于记录介质引导部曲率过小而阻碍输送的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的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具有:第一引导件、第二引导件以及施压部,其中,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件均形成为圆弧形,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件之间间隔一定距离,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件构成圆弧形的引导记录介质的输送通道,所述第一引导件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的内周侧,所述第二引导件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的外周侧,所述施压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引导件的外周侧,所述施压部与所述第二引导件的外周侧接触,所述施压部通过改变施加在所述第二引导件外周侧的压力以改变所述第二引导件的曲率。
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原稿输送部,其输送待转印的原稿;扫描仪部,其读取所述原稿以生成所述原稿的图像数据;转印部,其根据所述图像数据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定影部,其使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以及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其向所述转印部输送所述记录介质,所述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具有:第一引导件、第二引导件以及施压部,其中,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件均形成为圆弧形,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件之间间隔一定距离,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件构成圆弧形的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通道,所述第一引导件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的内周侧,所述第二引导件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的外周侧,所述施压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引导件的外周侧,所述施压部与所述第二引导件的外周侧接触,所述施压部通过改变施加在所述第二引导件外周侧的压力以改变所述第二引导件的曲率。
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高刚性的记录介质由于记录介质引导部曲率过小而阻碍输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输送单元的施压部充满气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输送单元的施压部未充满气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3,对实施方式的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同一结构标注相同符号。
为了便于说明,在图中示出了坐标轴。X轴方向是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横向方向(以下也称为水平方向)。Y轴方向是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的纵向方向(以下也称为垂直方向)。Z轴方向是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的进深方向。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沿X轴箭头朝向的方向作为右侧,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沿Y轴箭头朝向的方向作为上侧,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沿Z轴箭头朝向的方向(朝向图1的里侧)作为后侧,与上述相对的即左侧、下侧以及前侧。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彼此正交。此外,在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结构适当地放大、缩小或省略地表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是多功能一体机(Multi-FunctionPeripherals,即MFP)、打印机、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1根据在原稿上读取的图像数据,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下面,对图像形成装置1是多功能一体机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主体11。图像读取部12设置在主体11的上部,图像读取部12用于读取原稿以生成原稿的图像数据。图像读取部12由原稿输送部13和扫描仪部14构成。
在原稿输送部13的下部设置有扫描仪部14。原稿输送部13将待转印的原稿向扫描仪部14输送。扫描仪部14具有光学机构15,扫描仪部14通过光学机构15读取被原稿输送部13输送的待转印的原稿,或直接放置在扫描仪部14的稿台玻璃上的待转印的原稿,以生成原稿的图像数据。
光学机构15在读取直接放置在扫描仪部14的稿台玻璃上的原稿的图像的情况下,沿稿台玻璃在横向方向(X轴方向)上进行移动。光学机构15逐行的读取一页原稿上的原稿图像。光学机构15在读取被原稿输送部13输送的原稿的图像的情况下,在图1所示的固定位置读取被输送的原稿。
在扫描仪部14的前方侧,主体11的上方侧设置有操作显示部16。操作显示部16具有接受操作人员的操作,并显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的功能。操作显示部16例如是触摸板型液晶显示器。
主体11在纵向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具有转印部17。主体11在下部具有向转印部17供给记录介质的多个供纸盒18。多个供纸盒之间的结构大致相同,从上侧朝向下侧依次重叠的配置,例如,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供纸盒。
供纸盒18具有输送辊19。输送辊19将记录介质P逐张地从供纸盒18取出并沿输送通道输送记录介质P。例如,输送辊19可以为搓纸辊、分离辊、以及供纸辊。
供纸盒18收容有各种尺寸的记录介质(纸张)P。
转印部17使用调色剂根据由扫描仪部14读取的图像数据、或者由个人计算机等制成的图像数据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部17具有使用不同颜色的调色剂(例如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等)来形成图像的多个图像形成单元51、曝光器52和中间转印带53。转印部17将图像数据转换为各颜色的颜色信号,根据各颜色的颜色信号,来控制曝光器52。
另外,转印部17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转印部可以具有两个或三个图像形成单元,转印部也可以具有五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单元。
各个图像形成单元51在中间转印带53的下方(从图1的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并列配置。
曝光器52分别向各个图像形成单元51照射曝光光L。曝光器52可以产生激光扫描束作为曝光光。曝光器52可以构成为包括产生曝光光的发光二极管等固体扫描元件。
各个图像形成单元51的结构除了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以外,彼此相同。作为调色剂,有通过外部刺激(例如温度、特定波长的光、压力)而可消色(视觉上无法看到)的消色调色剂、以及通常的非消色调色剂等。通过温度进行消色的调色剂在达到特定的消色温度以上时消色,在特定的复原温度以下时显色。
中间转印带53是环状的循环移动的带部件,中间转印带53架设在驱动辊69以及多个从动辊70上,中间转印带53沿箭头N旋转。
中间转印带53从上方与图像形成单元51接触。在图像形成单元51的上侧且隔着中间转印带53与图像形成单元51相向的位置,配置有一次转印辊。一次转印辊被配置在中间转印带53的内侧。一次转印辊在被施加一次转印电压时,将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5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在中间转印带53上。当多个图像形成单元上的调色剂图像以彼此重叠的方式被依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53上后,形成有由各颜色的调色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
二次转印辊71夹着中间转印带53而与驱动辊69相向。中间转印带53与二次转印辊71的抵接部构成二次转印位置。驱动辊69驱动中间转印带53进行旋转。在记录介质P通过二次转印位置时,对二次转印辊71施加二次转印电压,二次转印辊71将中间转印带53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在记录介质P上。
在夹着中间转印带53与多个从动辊70中的一个从动辊相向的位置配置有带清洁器72。带清洁器72将中间转印带53上的残留转印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53除去。具体的,带清洁器72可以是聚氨酯等树脂制的部件。
在从供纸盒18到二次转印辊71的输送路径上设置有成对的输送辊75和成对的对位辊76。成对的输送辊75输送被输送辊19从供纸盒18内取出的记录介质P。
成对的对位辊76在相互抵接位置将从成对的输送辊75供给的记录介质P的前端的位置对齐。成对的对位辊76上的相互抵接位置构成对位位置。成对的对位辊76在调色剂图像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时,以记录介质P上的待转印调色剂图像的区域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的方式来输送记录介质P。
在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的二次转印辊71的下游侧(图1中的上侧),配置有定影部80。定影部80通过对记录介质P进行加热以及加压来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
另外,定影部80具有定影模式和消色模式。定影部80在定影模式的温度比在消色模式的温度低。消色调色剂的定影模式的温度比非消色调色剂的定影模式的温度低。
在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的定影部80的下游侧(图1中的左上侧)配置有排出辊对21。排出辊对21将记录介质P向排纸部22排出。
在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的定影部80的下游侧(图1中的右侧)配置有反转输送路径84。反转输送路径84使记录介质P反转并向二次转印辊71引导。反转输送路径84在进行双面打印时使用。
下面,通过图2和图3对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11内的记录介质输送单元3进行说明。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输送单元3的施压部33充满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输送单元3的施压部33未充满气时的结构示意图。
另外,在下述的说明中,虽然将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11内的向转印部17输送记录介质P的记录介质输送单元3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记录介质输送单元的位置并不以此进行限定,记录介质输送单元也可以不是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11内的。例如,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可以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11上侧的原稿输送部13中,或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11的外侧的未图示的手动供纸装置中。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介质输送单元3包括记录介质引导部30以及施压部33,记录介质引导部30由第一引导件31和第二引导件32构成。
第一引导件31形成为沿进深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薄壁。第一引导件31以越朝向横向方向(X轴方向)上的右侧(+X方向)越向纵向方向(Y轴方向)的上方(+Y方向)弯曲的方式形成。第一引导件31由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形成,例如树脂、塑料等。由此,第一引导件31形成为具有一定曲率的圆弧形。
同样地,第二引导件32形成为沿进深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薄壁。第二引导件32以越朝向横向方向(X轴方向)上的右侧(+X方向)越向纵向方向(Y轴方向)的上方(+Y方向)弯曲的方式形成。第二引导件32由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形成,例如树脂、塑料等。由此,第二引导件32形成为具有一定曲率的圆弧形。
第一引导件31与第二引导件32朝同样的方向弯曲以形成一定的曲率,并且第一引导件31弯曲的曲率比第二引导件32弯曲的曲率小。
第一引导件31相对于第二引导件32以更靠向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方(+Y方向)的方式设置,第二引导件32相对于第一引导件31以更靠向纵向方向(Y轴方向)下方(-Y方向)的方式设置。第一引导件31与第二引导件32之间间隔有一定距离,由此在第一引导件31与第二引导件32之间形成用于引导记录介质P的输送通道M。由于第一引导件31与第二引导件32均具有一定的曲率,因此,通过第一引导件31与第二引导件32构成的输送通道M为圆弧形。以下,作为一种示例,以曲率较小的第一引导件31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M的内周侧,以曲率较大的第二引导件32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M的外周侧的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将第一引导件31以比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小的方式弯曲而进行示例,但是并不以此进行限定,也可以是第二引导件32以比第一引导件31的曲率小的方式弯曲。另外,虽然以第一引导件31位于第二引导件32的上方(+Y方向)的方式,即以第一引导件31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M的内周侧,第二引导件32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M的外周侧的方式进行示例,但是并不以此进行限定,也可以是第二引导件32位于第一引导件31的上方(+Y方向)的方式,即第二引导件32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M的内周侧,第二引导件31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M的外周侧。也就是说,第一引导件31与第二引导件32中的“第一”“第二”只是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进行的示例,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引导件的名称不具有限定性,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可以任意的改变。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记录介质输送单元3中的圆弧形的输送通道M的上游侧定义为输送辊19所在的一侧,将记录介质输送单元3中的圆弧形的输送通道M的下游侧定义为输送辊75所在的一侧。
两个输送辊19相向的设置,两个输送辊19相互接触以此形成夹持记录介质P的夹持点a,两个输送辊19分别沿图2所示的旋转方向T1以及旋转方向T2旋转,记录介质P在被输送到圆弧形的输送通道M的上游侧时,即输送辊19的夹持点a时,通过输送辊19的旋转,将记录介质P引导到第一引导件31与第二引导件32形成的输送通道M中。
同样地,两个输送辊75相向的设置,两个输送辊75相互接触以形成夹持记录介质P的夹持点b,两个输送辊75分别沿图2所示的旋转方向T3以及旋转方向T4旋转,记录介质P在沿圆弧形的输送通道M被输送到下游侧时,即输送辊75的夹持点b时,通过输送辊75的旋转,将记录介质P引导出输送通道M,并使记录介质P继续朝后方继续输送。
输送辊19与输送辊75提供记录介质P沿输送通道M输送的驱动力,记录介质P在输送通道M中被第一引导件31和第二引导件32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将输送通道M的上游侧定义为输送辊19所在的一侧,将输送通道M的下游侧定义为输送辊75所在的一侧,但是并不以此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可以将圆弧形的输送通道M的上游侧与下游侧进行调换。另外,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M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辊也可以不是输送辊19以及输送辊75。只要是可以提供将记录介质P沿输送通道M进行输送的驱动力的部件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记录介质P以长边平行于输送通道M,短边垂直于输送通道M的方式进行输送时,第一引导件31、第二引导件32沿进深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尺寸与记录介质输送单元3能够输送的最大尺寸的记录介质在进深方向(Z轴方向)上的尺寸(即短边的尺寸)一致。当记录介质P以短边平行于输送通道M,长边垂直于输送通道M的方式进行输送时,第一引导件31、第二引导件32沿进深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尺寸与记录介质输送单元3能够输送的最大尺寸的记录介质在进深方向(Z轴方向)上的尺寸(即长边的尺寸)一致。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介质输送单元3还具有设置在位于输送通道M的外周侧的施压部33。施压部33以与第二引导件32接触的方式设置在第二引导件32的外周侧,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压部33设置在第二引导件32的横向方向(X轴方向)上的右侧(+X方向)。施压部33优选地设置在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最大的位置处。在隔着施压部33与第二引导件32相向的位置处设置有固定施压部33的横向方向(X轴方向)上的右端(+X方向)的固定部34。固定部34不会由于施压部33的弹性力而移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记录介质输送单元3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时,固定部34可以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11的壳体。
施压部33由弹性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施压部33设置为始终保持着挤压第二引导件32的外周侧的状态。由于第二引导件32也同样由弹性材料形成,并且施压部33被固定部34阻挡,因此施压部33只能朝着第二引导件32的外周侧施力,使第二引导件32朝着曲率变小的方向移动,随着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变小,第二引导件32的弹性力变大,当施压部33的弹性力与第二引导件32的弹性力相等时,第二引导件32与施压部33保持在平衡状态,此时施压部33与第二引导件32不再移动。
施压部33例如为填充有气体的气囊或气球。施压部33的弹性力通过气囊或气球中填充的气体的多少而产生变化,当施压部33中填充的气体较多时,施压部33以较大的弹性力对第二引导件32施力,当施压部33中填充的气体较少时,施压部33以较小的弹性力对第二引导件32施力。也就是说,施压部33可以通过改变填充气体的多少,即改变施加在第二引导件32外周侧的压力以改变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
另外,为了使施压部33保持有一定的韧性而不会轻易发生破损,优选地,由橡胶形成施压部33。
对于记录介质输送单元3而言,传输记录介质P的速度越快,记录介质输送单元3的工作效率就越高,因此为了提高记录介质P的传输速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使输送辊19、输送辊75以较快的速度旋转、以及通过减少输送通道M的输送距离的方式来达成高的传输速度。对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M而言,为了使输送通道M的距离尽量减小,需要将第一引导件31与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设定的尽量小。对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M内周侧的第一引导件31而言,小曲率的设置不会产生问题,但是对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M的外周侧的第二引导件32而言,较小的曲率虽然可以使输送通道M的距离变短,但是当记录介质P的刚性高于第二引导件32时,可能会由于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过小,记录介质P的传输速度过快而导致记录介质被第二引导件32阻挡的现象,而影响后续的记录介质P的通过。
下面,通过图2和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输送单元3的施压部33使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产生变化的过程进行说明。
为了使记录介质输送单元3以更快的传输速度传输记录介质P,对于刚性比第二引导件32的刚性小的记录介质P而言,可以将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以较小的方式设置。此时输送通道M的距离较小,因此可以通过缩短输送记录介质P的输送距离,以提高记录介质输送单元3输送记录介质P的输送速度。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引导件32由弹性材料形成,因此具有一定的恢复形变的特性。第二引导件32由于自身可以产生弹性形变,而始终被施压部33以在曲率减小的方向上被施力,第二引导件32静止的位置根据与施压部33接触的位置而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施压部33中充满气体时,对第二引导件32施加弹性力使第二引导件32保持在曲率较小的状态。
由于一般的记录介质P的刚性比第二引导件32的刚性小,因此当第二引导件32处于图2所示的曲率较小的状态下时,在记录介质P沿输送通道M传输时,即使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与第二引导件32的内侧面接触,记录介质P也不会被第二引导件32阻塞而是会沿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产生弯曲,从而继续沿着由第二引导件32构成的输送通道M进行输送,直至输送至输送辊75的夹持点b处。
因此,对于一般的记录介质P(刚性小于第二引导件32的记录介质)而言,为了更快的传输速度,使施压部33中充满气体,以将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以较小的方式设置是优选的方案。
但是,在特殊状态下,如图2所示,当记录介质P的刚性比第二引导件32的刚性大时,在第二引导件32以较小的曲率设置的情况下,虽然比第二引导件32刚性小的记录介质P能够顺利的沿输送通道M进行输送而不会被第二引导件32阻碍,但是对于刚性大于第二引导件32的记录介质P而言,以较小的曲率设置的第二引导件32会产生阻碍记录介质P通过的堵塞点c。该堵塞点c即为记录介质P的下游侧端部与第二引导件32的内周侧接触的点。此时,记录介质P由于刚性大于第二引导件32,因此在第二引导件32的内周面与记录介质P的堵塞点c会产生大于等于输送力的阻力。由于记录介质P接收到来自第二引导件32的阻力较大,并且由于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较小,因此记录介质P不会沿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产生弯曲,而是被第二引导件32所阻挡,进而导致输送通道M出现堵塞的现象。
因此,在输送通道M中输送刚性大于第二引导件32的记录介质P时,需要对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进行调整,在减少第二引导件32对记录介质P施加的阻力的方向上使第二引导件32变形,以防止堵塞现象。也就是说,将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扩大到使刚性大于第二引导件32的记录介质P能够顺利的沿输送通道M进行输送,而不会被第二引导件32的内周侧阻挡的程度。也就是说,在记录介质P的刚性高于第二引导件32的刚性时,需要减少施压部33施加在第二引导件32上的压力。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能够扩大,需要将施压部33中的气体进行释放,以减小施压部33中的气体的含量、减小施压部33中的内部压力、缩小施压部33的体积,使施压部33对第二引导件32施加的弹性力减小。凭借第二引导件32恢复形变的能力,在施压部33的体积减小时,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逐渐变大。
当第二引导件32受到的施压部33的弹性力减小,并且朝着施压部33移动而恢复形变时,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逐渐变大。此时,由于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变大,因此与第一引导件31之间间隔的距离、以及输送通道M的空间也变大,记录介质P在与第二引导件32的内周侧发生接触时,被第二引导件32阻碍的阻力同时变小,即使记录介质P的刚性比第二引导件32的刚性大,也不会被第二引导件32阻碍,而会沿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继续输送,直至输送辊75。由此,通过施压部33对第二引导件32的曲率进行调整,以实现对不同刚性的记录介质P的输送。
通过本实施方式,在记录介质输送单元中设置能够改变位于圆弧形的输送路径外周侧的引导件的曲率的施压部,在记录介质刚性小时,通过施压部缩小引导件的曲率,使记录介质能够快速通过,在记录介质刚性大时,通过施压部扩大引导件的曲率,使记录介质不会被引导件堵塞,实现了根据不同记录介质的情况,对引导件的曲率进行调整的功能,以避免高刚性的记录介质沿圆弧形的输送通道输送时,由于记录介质引导部曲率过小而阻碍输送的情况。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组合,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引导件、第二引导件以及施压部,其中,
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件均形成为圆弧形,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件之间间隔一定距离,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件构成圆弧形的引导记录介质的输送通道,所述第一引导件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的内周侧,所述第二引导件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的外周侧,
所述施压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引导件的外周侧,所述施压部与所述第二引导件的外周侧接触,所述施压部通过改变施加在所述第二引导件外周侧的压力以改变所述第二引导件的曲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刚性高于所述第二引导件的刚性时,减少所述施压部施加在所述第二引导件上的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压部为气囊或气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压部由弹性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压部由橡胶形成。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原稿输送部,其输送待转印的原稿;
扫描仪部,其读取所述原稿以生成所述原稿的图像数据;
转印部,其根据所述图像数据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定影部,其使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以及
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其向所述转印部输送所述记录介质,所述记录介质输送单元具有:第一引导件、第二引导件以及施压部,其中,
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件均形成为圆弧形,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件之间间隔一定距离,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件构成圆弧形的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通道,所述第一引导件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的内周侧,所述第二引导件位于圆弧形的输送通道的外周侧,
所述施压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引导件的外周侧,所述施压部与所述第二引导件的外周侧接触,所述施压部通过改变施加在所述第二引导件外周侧的压力以改变所述第二引导件的曲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刚性高于所述第二引导件的刚性时,减少所述施压部施加在所述第二引导件上的压力。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压部为气囊或气球。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压部由弹性材料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压部由橡胶形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980896.8U CN214527008U (zh) | 2020-12-11 | 2020-12-11 | 记录介质输送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980896.8U CN214527008U (zh) | 2020-12-11 | 2020-12-11 | 记录介质输送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527008U true CN214527008U (zh) | 2021-10-29 |
Family
ID=78291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980896.8U Active CN214527008U (zh) | 2020-12-11 | 2020-12-11 | 记录介质输送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527008U (zh) |
-
2020
- 2020-12-11 CN CN202022980896.8U patent/CN21452700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623663B2 (ja) |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856101B2 (en) |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10954088B2 (en) |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8928666B (zh) | 片材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US20200159155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0454156C (zh) | 图像记录装置 | |
US20180305153A1 (en) |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907547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7004238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26795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ベルト駆動装置 | |
US1113771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
CN214527008U (zh) | 记录介质输送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6205306B2 (ja) |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媒体搬送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 |
JP4324017B2 (ja) | 記録装置 | |
US20140348562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7021927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CN215207510U (zh) | 记录介质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211149191U (zh) | 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494618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212873196U (zh) | 反转辊调节机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0145620A (ja) | 定着装置 | |
CN215321527U (zh) | 介质供给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423264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印刷結果検査装置、可撓性シート部材の位置決め方法 | |
JP2013184804A (ja) |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読み取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214067581U (zh) | 记录介质供给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