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24070U - 一种具有双后桥的车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双后桥的车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524070U CN214524070U CN202022246559.6U CN202022246559U CN214524070U CN 214524070 U CN214524070 U CN 214524070U CN 202022246559 U CN202022246559 U CN 202022246559U CN 214524070 U CN214524070 U CN 21452407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wheel
- main body
- frame main
- wheel arch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双后桥的车架,包括:车架主体,其包括:两根贯穿车架主体的横梁及用于连接两根所述横梁的纵梁,任一纵梁与任一横梁垂直;四个轮拱,在所述车架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两个,且同侧的两个轮拱与另一侧的两个轮拱相对设置;四个轮罩,在每个所述轮拱的上方均设置一个,且所述轮罩的上表面高于所述车架主体的上表面。本申请中,设置轮罩高于车架主体的上表面,使得轮罩的周侧具有更多的空间,同时使得整个后桥段车架的结构更紧凑,空间利用率更高;同时在车架主体的中部设有预设空间,该预设空间可用于线束的走线,气管和油管的布置,进一步提高车架的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架的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双后桥的车架。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客车底盘车架一般为全承载结构。全承载车架包括前悬段车架、前桥段车架、中段车架、后桥段车架和尾段车架。
首先,现有的后桥段车架尤其是具有双后桥的车架,其布局合理性差,结构不够紧凑,导致车架占用空间大,压缩车内空间;其次,现有的后桥段车架还结构强度不够,虽具有双后桥,但其抗扭、抗压等强度不够;最后,现有的后桥段车架结构虽占用体积大,但没有预留用于走线的空间,车辆的线束布置、气管布置需要从其他地方经过,使得车架的空间利用率进一步降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具有双后桥的车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后桥段车架结构不紧凑、空间利用率低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双后桥的车架,包括:
车架主体,其包括:两根贯穿车架主体的横梁及用于连接两根所述横梁的纵梁,任一纵梁与任一横梁垂直;
四个轮拱,在所述车架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两个,且同侧的两个轮拱与另一侧的两个轮拱相对设置;
四个轮罩,在每个所述轮拱的上方均设置一个,且所述轮罩的上表面高于所述车架主体的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车架主体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预设空间,所述预设空间处于同侧的两个轮拱与另一侧的两个轮拱之间,所述预设空间贯穿所述车架主体的两端且所述车架主体关于所述预设空间对称。
优选地,同侧的两个所述轮拱与另一侧的两个轮拱关于所述预设空间对称。
优选地,所述预设空间的侧壁设有多个斜连杆。
优选地,所述轮罩包括顶板及两个侧板,所述顶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侧板,所述顶板高于所述车架主体的上表面,所述侧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与所述车架主体连接。
优选地,所述侧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与所述车架主体的上表面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设置轮罩高于车架主体的上表面,使得轮罩的周侧具有更多的空间,同时使得整个后桥段车架的结构更紧凑,空间利用率更高。
2、在车架主体的中部设有预设空间,该预设空间可用于线束的走线,气管和油管的布置,进一步提高车架的空间利用率。
3、预设空间贯穿车架主体的两端,使得线束、油管和气管的布置可分布至车架主体的所有位置,使得走线更加方便;同时,车架主体关于预设空间对称,使得车架主体左右两侧的走线更均匀、更紧凑;进而使得车架主体的质量左右两侧更均衡,行驶过程中左右两侧受力相等,不会产生左右晃动,以提高汽车的行驶质感。
4、设置斜连杆,提高车架的抗扭、抗压、抗拉等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车架的主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中车架的侧视图;
图中:100、车架主体;110、横梁;120、纵梁;130、斜连杆;140、预设空间;200、轮拱;300、轮罩;310、顶板;320、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双后桥的车架,包括:
车架主体100,其包括:两根贯穿车架主体100的横梁110及用于连接两根所述横梁110的纵梁120,任一纵梁120与任一横梁110垂直;
四个轮拱200,在所述车架主体100的两侧分别设置两个,且同侧的两个轮拱200与另一侧的两个轮拱200相对设置;
四个轮罩300,在每个所述轮拱200的上方均设置一个,且所述轮罩300 的上表面高于所述车架主体100的上表面。
本实施例中,由于轮罩300是高于车架主体100的上表面的,相较于现有技术中车架主体100的上表面与轮罩300的上表面齐平的结构设置,本实施例相当于将车架主体100的整体高度降低,使得轮罩300的周侧具有更多的空间,同时使得整个后桥段车架的结构更紧凑,空间利用率更高。
所述车架主体100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预设空间140,所述预设空间140 处于同侧的两个轮拱200与另一侧的两个轮拱200之间,所述预设空间140 贯穿所述车架主体100的两端且所述车架主体100关于所述预设空间140对称。
在车架主体100的中部设有预设空间140,该预设空间140可用于线束的走线,气管和油管的布置,进一步提高车架的空间利用率。
预设空间140贯穿车架主体100的两端,使得线束、油管和气管的布置可分布至车架主体100的所有位置,使得走线更加方便;同时,车架主体100 关于预设空间140对称,使得车架主体100左右两侧的走线更均匀、更紧凑;进而使得车架主体100的质量左右两侧更均衡,行驶过程中左右两侧受力相等,不会产生左右晃动,以提高汽车的行驶质感。
同侧的两个所述轮拱200与另一侧的两个轮拱200关于所述预设空间对称。
两个轮罩300关于预设空间140对称,即是两个轮拱200处的车轮关于预设空间140对称,使得两个车轮的线束、气管和油管的连接可关于预设空间 140对称,进而使得左右两侧的质量分布均匀,以此提高汽车行驶的稳定性。
所述预设空间140的侧壁设有多个斜连杆130。
具体的说,预设空间140的两个侧壁上设有多个横向、纵向布置的连杆,进而形成竖直布置的连杆面,在该连杆侧面处可用于安装气囊、驱动桥推力杆座及减震器等部件;导致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该处会受到较大的、来自各个方向上的力,因此在该连杆面设置斜连杆130,即斜连杆130与横纵布置的连杆的夹角均为锐角或钝角(不垂直设置),横向或纵向布置的连杆所受到的力会传递至斜连杆130处进行力的分解,以此化解(减轻)横向或纵向布置的连杆的受力,最终实现提高该连接面的抗扭、抗压、抗拉等强度。
所述轮罩300包括顶板310及两个侧板320,所述顶板310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侧板320,所述顶板310高于所述车架主体100的上表面,所述侧板320 远离所述顶板310的一端与所述车架主体100连接。
所述侧板320远离所述顶板310的一端与所述车架主体100的上表面连接。
即车架主体100与轮罩300的最低点相连,相当于车架主体100的高度在不影响轮罩300高度的前提下降到了最低。此时轮罩300周侧的空间最大,其空间利用率最大化。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具有双后桥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主体,其包括:两根贯穿车架主体的横梁及用于连接两根所述横梁的纵梁,任一纵梁与任一横梁垂直;
四个轮拱,在所述车架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两个,且同侧的两个轮拱与另一侧的两个轮拱相对设置;
四个轮罩,在每个所述轮拱的上方均设置一个,且所述轮罩的上表面高于所述车架主体的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后桥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主体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预设空间,所述预设空间处于同侧的两个轮拱与另一侧的两个轮拱之间,所述预设空间贯穿所述车架主体的两端且所述车架主体关于所述预设空间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双后桥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同侧的两个所述轮拱与另一侧的两个轮拱关于所述预设空间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2-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具有双后桥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空间的侧壁设有多个斜连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后桥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包括顶板及两个侧板,所述顶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侧板,所述顶板高于所述车架主体的上表面,所述侧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与所述车架主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双后桥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与所述车架主体的上表面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246559.6U CN214524070U (zh) | 2020-10-10 | 2020-10-10 | 一种具有双后桥的车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246559.6U CN214524070U (zh) | 2020-10-10 | 2020-10-10 | 一种具有双后桥的车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524070U true CN214524070U (zh) | 2021-10-29 |
Family
ID=78230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246559.6U Active CN214524070U (zh) | 2020-10-10 | 2020-10-10 | 一种具有双后桥的车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524070U (zh) |
-
2020
- 2020-10-10 CN CN202022246559.6U patent/CN21452407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562065B1 (en) | Integral body of ultra-micro pure electric vehicle at low speed | |
CN102001363B (zh) | 全承载纯电动客车车身结构 | |
CN201777299U (zh) | 电动车辆的底部结构 | |
CN111391920B (zh) | 电动非承载式车体 | |
US20230118900A1 (en) | Vehicle chassis platform | |
CN106005014A (zh) | 一种轻量化中巴车的底盘模块结构 | |
CN104742728A (zh) | 后悬架的模块化结构 | |
CN214524070U (zh) | 一种具有双后桥的车架 | |
CN214028852U (zh) | 一种后桥段的车架结构 | |
CN201457469U (zh) | 主副一体化工程车车架 | |
CN107244351A (zh) | 一种用于发射车的分层式车架 | |
CN206749397U (zh) | 一种汽车的后桥总成 | |
CN105691456A (zh) | 轮梁式无桥车架 | |
CN210760983U (zh) | 前扭力盒 | |
CN111891219B (zh) | 一种电动汽车上多悬置的外连接系统 | |
CN213413964U (zh) | 一种高强度降噪效果好的商用车驾驶室前围内板 | |
CN201613935U (zh) | 重型汽车车架 | |
CN105015329B (zh) | 一种矿用自卸车、燃油箱及其防波板 | |
CN210082921U (zh) |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支架总成 | |
KR20220082491A (ko) | 차량의 차체 | |
CN214524071U (zh) | 一种公交车的车架结构 | |
CN112793669A (zh) | 一种桁架式电动车车身结构 | |
CN206870778U (zh) | 车辆减震转向装置 | |
CN201124867Y (zh) | 高机动越野车螺接式组合车架 | |
CN206297633U (zh) | 重卡白车身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