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15760U - 一种模组干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组干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15760U
CN214515760U CN202022846476.0U CN202022846476U CN214515760U CN 214515760 U CN214515760 U CN 214515760U CN 202022846476 U CN202022846476 U CN 202022846476U CN 214515760 U CN214515760 U CN 2145157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pressurizing
plate
heating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4647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舟
杨义平
韩意群
刘立
韦友吉
郭兰省
党辉
王俊
郭启军
高云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n's Lithium Battery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 s Laser Technology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 s Laser Technology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 s Laser Technology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4647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157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157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157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组干胶装置,包括:底板、第一加热加压机构、第二加热加压机构、第一极柱加压机构和第二极柱加压机构。所述模组干胶装置通过第一加热加压机构和第二加热加压机构,可从模组两侧将模组加压夹紧,并且对模组加以适当的加热温度,使模组粘合胶凝固的速度大大提升,提高模组的生产效率;模组上方的第一极柱加压机构及第二极柱加压机构可对模组极柱进行加压,提高模组极柱的粘合效率,并可防止模组粘合胶凝固过程影响模组的整体安装精度,提高模组的良品率。

Description

一种模组干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模组装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组干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良好,新能源动力电池模组作为构成电池包的关键部件,需进行标准化生产以实现电池包产业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在电池模组涂胶静置自动生产线上对模组的生产效率有更高的要求。在对模组涂胶静置的过程中,一般是将涂胶完成的模组放置到对应的装置内,并使模组自然静置、干胶。但是,通过自然静置干胶的方式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模组的干胶效率低,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组干胶装置,能够使模组粘合胶凝固的速度大大提升,提高模组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模组干胶装置,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模组加工区域;
第一加热加压机构,用于对模组的左侧面进行加热加压,所述第一加热加压机构设置在底板上;
第二加热加压机构,用于对模组的右侧面进行加热加压,所述第二加热加压机构设置在底板上;
第一极柱加压机构,用于对模组的左侧极柱进行加压,所述第一极柱加压机构设置在底板上;以及
第二极柱加压机构,用于对模组的右侧极柱进行加压,所述第二极柱加压机构设置在底板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模组干胶装置中,所述第一极柱加压机构和/或第二极柱加压机构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设置在底板上;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置在支架上;
极柱加压驱动组件,所述极柱加压驱动组件设置在安装板上;以及
极柱加压组件,所述极柱加压组件与所述极柱加压驱动组件的输出端相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模组干胶装置中,所述极柱加压组件包括:
下压底板,所述下压底板与极柱加压驱动组件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压头固定板,所述压头固定板设置在所述下压底板的底部;
一对弹性端板压头,一对所述弹性端板压头分别设置在压头固定板的底部的两端;以及
多个弹性极柱压头,多个所述弹性极柱压头设置在所述压头固定板的底部,并与模组对应侧极柱的排列形式相对应。
进一步的,在所述模组干胶装置中,所述极柱加压组件还包括第一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板设置在所述下压底板和所述压头固定板之间。
进一步的,在所述模组干胶装置中,所述第一极柱加压机构和/或第二极柱加压机构还包括极柱加压位置驱动组件,所述支架与所述底板滑动连接,所述极柱加压位置驱动组件设置在底板上,极柱加压位置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架滑动,使所述极柱加压组件对准模组的一侧极柱。
进一步的,在所述模组干胶装置中,所述第一加热加压机构和/或第二加热加压机构包括:
加热加压驱动组件,所述加热加压驱动组件设置在底板上;
加热加压连接组件,所述加热加压连接组件与所述底板滑动连接,并在所述加热加压驱动组件的驱动下进行滑动;以及
加热加压板组件,所述加热加压板组件与所述底板滑动连接,且加热加压板组件与所述加热加压连接组件相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模组干胶装置中,所述加热加压板组件包括:
导热加压板,用于从侧面压合模组以对模组加热加压;
加热板,所述加热板设置在所述导热加压板的外侧;
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二隔热板设置在所述加热板的外侧;
加压垫板,所述加压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热板的外侧,且加压垫板与所述支架滑动连接;以及
加压驱动板,所述加压驱动板设置在所述加压垫板的外侧,且加压驱动板与所述加热加压驱动组件相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模组干胶装置中,所述加压垫板与所述加压驱动板之间设置有多个隔热轴,多个所述隔热轴用于使所述加压垫板与所述加压驱动板之间分隔预定距离。
进一步的,在所述模组干胶装置中,所述加热加压连接组件与所述加热加压板组件之间设置有加压缓冲元件。
进一步的,在所述模组干胶装置中,所述模组加工区域沿模组进出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模组感应元件。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组干胶装置,通过第一加热加压机构和第二加热加压机构,可从模组两侧将模组加压夹紧,并且对模组加以适当的加热温度,使模组粘合胶凝固的速度大大提升,提高模组的生产效率;模组上方的第一极柱加压机构及第二极柱加压机构可对模组极柱进行加压,提高模组极柱的粘合效率,并可防止模组粘合胶凝固过程影响模组的整体安装精度,提高模组的良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组干胶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组干胶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组干胶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组干胶装置中模组加工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组干胶装置中第一极柱加压机构或第二极柱加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组干胶装置中加热加压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底板;11、模组加工区域;12、模组感应元件;20、第一加热加压机构;21、加热加压驱动组件;22、加热加压连接组件;23、加热加压板组件;231、导热加压板;232、加热板;233、第二隔热板;234、加压垫板;235、加压驱动板;236、隔热轴;24、加压缓冲元件;30、第二加热加压机构;40、第一极柱加压机构;41、支架;42、安装板;43、极柱加压驱动组件;44、极柱加压组件;441、下压底板;442、压头固定板;443、弹性端板压头;444、弹性极柱压头;445、第一隔热板;45、加压位置驱动组件;50、第二极柱加压机构;61、限位组件;62、压力检测组件;63、温度检测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底”、“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组干胶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所述模组干胶装置包括:
底板10,所述底板10上设置有模组加工区域11;
第一加热加压机构20,用于对模组的左侧面进行加热加压,所述第一加热加压机构20设置在底板10上;
第二加热加压机构30,用于对模组的右侧面进行加热加压,所述第二加热加压机构30设置在底板10上;
第一极柱加压机构40,用于对模组的左侧极柱进行加压,所述第一极柱加压机构40设置在底板10上;以及
第二极柱加压机构50,用于对模组的右侧极柱进行加压,所述第二极柱加压机构50设置在底板10上。
所述模组干胶装置实施的对象主要为汽车电池模组,汽车电池模组一般由多个单体电芯通过导电连接件串并联形成,并通过外壳框架封装在一起,且在模组封装过程中需要进行焊接、涂胶等工序。当然,所述模组干胶装置可以针对的不仅仅是汽车电池模组,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模组或者其它的模组结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第一加热加压机构20和第二加热加压机构30分别位于模组加工区域11的两侧,而第一极柱加压机构40和第二极柱加压机构50则分别位于模组加工区域11的上方的两侧。通过第一加热加压机构20和第二加热加压机构30,可从模组两侧将模组加压夹紧,并且对模组加以适当的加热温度,使模组粘合胶凝固的速度大大提升,提高模组的生产效率。同时,模组上方的第一极柱加压机构40及第二极柱加压机构50可对模组极柱进行加压,提高模组极柱的粘合效率,并可防止模组粘合胶凝固过程影响模组的整体安装精度,提高模组的良品率。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结合图1和图5,所述第一极柱加压机构40和/ 或第二极柱加压机构50包括:
支架41,所述支架41设置在底板10上;
安装板42,所述安装板42设置在支架41上;
极柱加压驱动组件43,所述极柱加压驱动组件43设置在安装板42上;以及
极柱加压组件44,所述极柱加压组件44与所述极柱加压驱动组件43 的输出端相连接。
其中,极柱加压驱动组件43用于驱动极柱加压组件44进行升降。当模组一侧的极柱位于该侧对应的极柱加压组件44的正下方时,极柱加压驱动组件43即驱动极柱加压组件44下降,使得极柱加压组件44向下压住模组的极柱;在干胶过程完成后,极柱加压驱动组件43即驱动极柱加压组件44上升,使其离开模组的极柱。
进一步的,请结合图1和图4,所述第一极柱加压机构40和/或第二极柱加压机构50还包括极柱加压位置驱动组件45,所述支架41与所述底板 10滑动连接,所述极柱加压位置驱动组件45设置在底板10上,极柱加压位置驱动组件45用于驱动所述支架41滑动,使所述极柱加压组件44对准模组的一侧极柱。
具体的,所述底板10的两端均设置有沿着模组左右方向的滑槽,所述支架41包括两根分别设置在底板10两端滑槽上的立柱,使得支架41在底板10上可以沿模组左右方向移动。第一极柱加压机构40和第二极柱加压机构50的极柱加压位置驱动组件45分别设置在底板10两端滑槽的外侧,且两者的输出杆分别与第一极柱加压机构40的支架41和第二极柱加压机构50的支架41固定。所述极柱加压位置驱动组件45优选为驱动气缸,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为其他驱动元件,如电机、液压缸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4,所述模组加工区域11沿模组进出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模组感应元件12,通过模组感应元件12能感应模组是否进入模组加工区域11。但是,当不同的模组进入模组加工区域11时,模组的相对位置会有所变化。此时极柱加压位置驱动组件45即可驱动支架41滑动,使得极柱加压组件44恰好位于模组对应侧极柱的正上方,能准确向下对模组的极柱加压。同时,为了使极柱加压组件44实现更平稳的升降,在驱动气缸的两端可设置导向组件,通过导向组件对极柱加压组件44的升降路径进行导向;以及,可在导向组件上设置下压限位组件,防止极柱加压组件44 的升降超程从而损坏模组或模组干胶装置,提高模组干胶装置运行时的安全性。
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5,所述极柱加压组件44包括:
下压底板441,所述下压底板441与极柱加压驱动组件4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压头固定板442,所述压头固定板442设置在所述下压底板441的底部;
一对弹性端板压头443,一对所述弹性端板压头443分别设置在压头固定板442的底部的两端;以及
多个弹性极柱压头444,多个所述弹性极柱压头444设置在所述压头固定板442的底部,并与模组对应侧极柱的排列形式相对应。
其中,一对弹性端板压头443用于将模组该侧端板的前后压住固定,防止模组移动。多个弹性极柱压头444设置方式对照模组极柱的排列形式,一般是沿直线方向间隔设置在压头固定板442的底部。并且,一对弹性端板压头443和多个弹性极柱压头444都具有一定的收缩弹性,可平缓的对模组进行加压,防止加压过程损坏模组,提高良品率。
进一步的,所述极柱加压组件44还包括第一隔热板445,所述第一隔热板445设置在所述下压底板441和所述压头固定板442之间。在第一加热加压机构20和第二加热加压机构30对模组加热的过程中,通过第一隔热板445可以隔绝下方的热量,防止高温损坏极柱加压组件44及极柱加压驱动组件43,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
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请结合图1和图2,所述第一加热加压机构20 和/或第二加热加压机构30包括:
加热加压驱动组件21,所述加热加压驱动组件21设置在底板10上;
加热加压连接组件22,所述加热加压连接组件22与所述底板10滑动连接,并在所述加热加压驱动组件21的驱动下进行滑动;以及
加热加压板组件23,所述加热加压板组件23与所述底板10滑动连接,且加热加压板组件23与所述加热加压连接组件22相连接。
在加压过程中,加热加压驱动组件21通过驱动加热加压连接组件22 滑动,从而推动加热加压板组件23往模组方向滑动,使加热加压板组件23 贴合模组的侧面并压合模板。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6,所述加热加压板组件23包括:
导热加压板231,用于从侧面压合模组以对模组加热加压;
加热板232,所述加热板232设置在所述导热加压板231的外侧;
第二隔热板233,所述第二隔热板233设置在所述加热板232的外侧;
加压垫板234,所述加压垫板234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热板233的外侧,且加压垫板234与所述支架41滑动连接;以及
加压驱动板235,所述加压驱动板235设置在所述加压垫板234的外侧,且加压驱动板235与所述加热加压驱动组件21相连接。
其中,加热板232用于产生热量,可采用市面上的陶瓷加热板、电热丝加热板等;导热加压板231在压合模组进行加压的同时,还用于将加热板232的热量导出,导热加压板231优选为导热加压铜板;第二隔热板233 用于隔绝加热板232的热量,防止高温损坏加热加压驱动组件21和加热加压连接组件22,第二隔热板233优选为玻璃纤维板;加压垫板234用于支撑整个加热加压板组件;加压驱动板235则用于连接所述加热加压驱动组件21,受加热加压驱动组件21的驱动并推动整个加热加压板组件23滑动。值得一提是,加热加压板组件23中各板的具体结构、设置方式及选用材料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设计,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更进一步的,所述加压垫板234与所述加压驱动板235之间设置有多个隔热轴236,所述隔热轴236用于使所述加压垫板234与所述加压驱动板 235之间分隔预定距离。通过隔热轴236分隔加压垫板234和加压驱动板 235,加热板232发出的热量到此处会被空气阻隔,进一步阻止热量传导到加压驱动板235及加热加压驱动组件21处,提高模组干胶装置运行的安全性。
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加热加压连接组件22包括驱动底板、固定板和推杆。所述驱动底板与底板10滑动连接,并与所述加热加压驱动组件21 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设置为多个并间隔排列在驱动底板上;所述推杆设置为多个并分别固定在对应的固定板上,多个推杆的末端均固定在加压驱动板235上。较佳的,所述加热加压连接组件22与所述加热加压板组件23之间设置有加压缓冲元件24。所述加热缓冲元件可选用弹簧,其套设在推杆外,并将推杆设置为可收缩杆。当对模组进行加压时,通过弹簧和推杆的配合,可使加压过程更加平缓,不易出现模组受压损坏的情况。
对模组进行加压的过程中,通常使第一加热加压机构20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后即固定不动,然后通过第二加热加压机构30对模组进行加压。此时,所述加压缓冲元件24设置在第二加热加压机构30上,而第一加热加压机构20采用单独的推杆即可。
更具体的,加热加压驱动组件21包括驱动气缸和连接板,所述驱动气缸可设置在底板10的下方,连接板的一端固定在驱动气缸的输出杆上,连接板的另一端则与驱动底板固定连接。
此外,请结合图2和图3,在加热加压驱动组件21上还设置有限位组件61,限位组件61用于防止加热加压板组件23的加压位移超程,导致其损坏模组及模组干胶装置,提高模组干胶装置的安全性能。
并且,在加热加压驱动组件21和极柱加压驱动组件43上均设置有压力检测组件62,压力检测组件62用于检测模组加压压力并及时反馈,从而使控制系统能够精确控制加压力度,防止压力过大造成动力电池模组报废,提高产品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
并且,请参阅图6,模组干胶装置还包括温度检测组件63,所述温度检测组件63设置在导热板上。温度检测组件63用于检测模组加热温度并及时反馈,从而使控制系统能够精确控制加热温度,防止加热温度过高或过低造成动力电池模组报废,提高产品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图1-图6,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组干胶装置的某一具体工作流程进行描述:
首先,通过输送带、人工搬运或机器手夹取等方式,将模组送入电池模组干胶装置的模组加工区域11;
当模组加工区域11内的模组感应元件12感应到模组置于合适位置后,第一加热加压机构20开始工作,并驱动其加热加压板组件23至预设位置;
第二加热加压机构30驱动其加热加压板组件23向模组移动,然后使模组两侧分别被第一加热加压机构20和第二加热加压机构30的导热加压板231压合;
分别通过第一加热加压机构20和第二加热加压机构30的导热加压板 231对模组两侧施加合适的压力和热量,并通过压力检测组件62和温度检测组件63实时控制压力大小和温度大小;
分别通过第一极柱加压机构40和第二极柱加压机构50的多个弹性极柱压头444对模组对应侧的极柱施加压力,并通过压力检测组件62实时控制压力大小;
加热加压持续预定时间后,第一极柱加压机构40和第二极柱加压机构 50的多个弹性极柱压头444离开模组,第一加热加压机构20和第二加热加压机构30的导热加压板231离开模组;
将模组送出模组加工区域11,完成模组的干胶过程。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模组干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模组加工区域;
第一加热加压机构,用于对模组的左侧面进行加热加压,所述第一加热加压机构设置在底板上;
第二加热加压机构,用于对模组的右侧面进行加热加压,所述第二加热加压机构设置在底板上;
第一极柱加压机构,用于对模组的左侧极柱进行加压,所述第一极柱加压机构设置在底板上;以及
第二极柱加压机构,用于对模组的右侧极柱进行加压,所述第二极柱加压机构设置在底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组干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加压机构和/或第二极柱加压机构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设置在底板上;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置在所述支架上;
极柱加压驱动组件,所述极柱加压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以及
极柱加压组件,所述极柱加压组件与所述极柱加压驱动组件的输出端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组干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加压组件包括:
下压底板,所述下压底板与所述极柱加压驱动组件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压头固定板,所述压头固定板设置在所述下压底板的底部;
一对弹性端板压头,一对所述弹性端板压头分别设置在压头固定板的底部的两端;以及
多个弹性极柱压头,多个所述弹性极柱压头设置在所述压头固定板的底部,并与模组对应侧极柱的排列形式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模组干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加压组件还包括第一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板设置在所述下压底板和所述压头固定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组干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加压机构和/或第二极柱加压机构还包括极柱加压位置驱动组件,所述支架与所述底板滑动连接,所述极柱加压位置驱动组件设置在底板上,极柱加压位置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架滑动,使所述极柱加压组件对准模组的一侧极柱。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组干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加压机构和/或第二加热加压机构包括:
加热加压驱动组件,所述加热加压驱动组件设置在底板上;
加热加压连接组件,所述加热加压连接组件与所述底板滑动连接,并在所述加热加压驱动组件的驱动下进行滑动;以及
加热加压板组件,所述加热加压板组件与所述底板滑动连接,且加热加压板组件与所述加热加压连接组件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模组干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加压板组件包括:
导热加压板,用于从侧面压合模组以对模组加热加压;
加热板,所述加热板设置在所述导热加压板的外侧;
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二隔热板设置在所述加热板的外侧;
加压垫板,所述加压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热板的外侧,且加压垫板与所述支架滑动连接;以及
加压驱动板,所述加压驱动板设置在所述加压垫板的外侧,且加压驱动板与所述加热加压驱动组件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模组干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垫板与所述加压驱动板之间设置有多个隔热轴,多个所述隔热轴用于使所述加压垫板与所述加压驱动板之间分隔预定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模组干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加压连接组件与所述加热加压板组件之间设置有加压缓冲元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组干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加工区域沿模组进出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模组感应元件。
CN202022846476.0U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模组干胶装置 Active CN2145157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6476.0U CN214515760U (zh)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模组干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6476.0U CN214515760U (zh)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模组干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15760U true CN214515760U (zh) 2021-10-29

Family

ID=78290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46476.0U Active CN214515760U (zh)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模组干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1576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20782A (zh) * 2022-06-06 2022-09-06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自动加热的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20782A (zh) * 2022-06-06 2022-09-06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自动加热的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78786B (zh) 一种动力电池无损伤自动抱夹夹具装置
CN214515760U (zh) 一种模组干胶装置
CN112477246B (zh) 一种自动电芯热压机
CN205944296U (zh) 锂电池叠片组件热压装置
CN206148562U (zh) 电芯热压机
CN102729467A (zh) 一种滤芯端盖焊接机
CN201510967U (zh) 电池涂胶机构及应用该机构的全自动贴面垫机
CN107717396A (zh) 一种电子驻车动能电机传动轮压装装置压装机构
CN210553081U (zh) 一种贴合机
CN216928663U (zh) 一种电池电芯热压装置
CN208962669U (zh) 一种pvc化妆品壳体的烫金机
CN216851132U (zh) 一种铝箔布线加热设备
CN113976750B (zh) 一种铝箔布线加热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N211182385U (zh) 一种电池模组的保压固化设备
CN219246757U (zh) 热压装置、电芯热压设备及切叠一体机
CN205167851U (zh) 一种自动电动烫金机
CN112310781B (zh) 一种线束端子包胶装置
CN211662579U (zh) 合模机构
CN105118700B (zh) 电容器盖板浮动式铆接机构
CN210723248U (zh) 一种热压机构
CN210415548U (zh) 一种热熔及测试一体的加工设备
CN210073922U (zh) 封装设备以及叠片电芯生产系统
CN207766675U (zh) 一种pcb板热压治具
CN208182143U (zh) 一种全自动浮动式热压成型压机的进料装置
CN106207211A (zh) 一种绝缘片折弯包裹装置及其折弯包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06

Address after: 518000 workshop 501, building 3,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enter park, No. 12, Chongqing Road, Hepi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n's lithium battery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No. 9988 Shennan Road,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HAN'S LASER TECHNOLOGY INDUSTRY GROUP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