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80376U - 一种光伏横梁及光伏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横梁及光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80376U
CN214480376U CN202120326749.0U CN202120326749U CN214480376U CN 214480376 U CN214480376 U CN 214480376U CN 202120326749 U CN202120326749 U CN 202120326749U CN 214480376 U CN214480376 U CN 2144803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voltaic
groove
frame
mounting
instal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2674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威
曹国进
沈灿军
吕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2674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803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803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803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光伏横梁及光伏系统,涉及光伏技术领域,以提高光伏横梁的承载能力及光伏组件的承载能力,降低光伏横梁变形和撕裂的几率并减少光伏组件边框形变和边框螺纹孔撕裂的几率。该光伏横梁用于固定光伏组件,光伏横梁包括梁体以及设在梁体上的安装部;安装部具有第一凹槽。当光伏横梁与光伏组件处在第一安装状态,第一凹槽与光伏组件的边框卡接;当光伏横梁与光伏组件处在第二安装状态,光伏组件的边框位于在安装部的表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横梁及光伏系统用于光伏系统建设。

Description

一种光伏横梁及光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横梁及光伏系统。
背景技术
在建设光伏电站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光伏横梁将多个光伏组件固定在支架上,以使多个光伏组件阵列化排布形成光伏电站。
由于U型钢工艺成熟,市场上具有大量的U型钢标准型材,方便采购,因此,目前大多采用U型钢作为光伏横梁固定光伏组件。但是,利用U型钢固定光伏组件时,其与光伏组件的边框的接触面积较小。当组件受到雪载、风压时,U型钢横梁的固定性能较差,光伏组件的边框与U型钢横梁容易发生变形和撕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横梁及光伏系统,以提高光伏横梁的承载能力及光伏组件的承载能力,降低光伏横梁变形和撕裂的几率并减少光伏组件边框形变和边框螺纹孔撕裂的几率。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横梁。该光伏横梁用于固定光伏组件,光伏横梁包括梁体以及设在梁体上的安装部;安装部具有第一凹槽。
当光伏横梁与光伏组件处在第一安装状态,第一凹槽与光伏组件的边框卡接;当光伏横梁与光伏组件处在第二安装状态,光伏组件的边框位于在安装部的表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光伏横梁包括具有第一凹槽的安装部。当光伏横梁固定光伏组件时,光伏组件的边框可以与安装部的第一凹槽卡接。此时,安装部的第一凹槽可以限制光伏组件在垂直第一凹槽侧壁的方向上发生位移,从而使得安装部对光伏组件具有较好的固定作用。并且,第一凹槽具有一定的槽深,使得第一凹槽的内侧壁也具有等于槽深的宽度。当光伏组件的边框卡入第一凹槽时,边框与第一凹槽的整个内侧壁相接触,接触面积较大,从而使得光伏横梁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当光伏横梁固定光伏组件时,光伏组件的边框还可以位于安装部的表面上。此时,光伏组件的边框位于第一凹槽远离梁体的外侧壁上。由于第一凹槽具有一定的槽深,使得第一凹槽的外侧壁也具有不小于槽深的宽度,因此,第一凹槽的外侧壁可以具有较大的宽度,使得光伏组件的边框与第一凹槽的外侧壁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基于此,当第一凹槽的外侧壁与光伏组件的边框紧固连接时,光伏横梁不仅可以较好的固定光伏组件,而且可以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为光伏组件提供较好的支撑,减少光伏横梁变形和撕裂的几率。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光伏横梁,无论处于第一安装状态,还是处于第二安装状态,均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较好的固定光伏组件的作用。另外,光伏横梁包括的梁体可以为安装部及安装在安装部的光伏组件提供支撑,提高光伏组件的承载能力,减少光伏横梁形变和撕裂的几率,并减少光伏组件边框形变和边框螺纹孔撕裂的几率。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边框具有用于与第一凹槽卡接的延伸部,第一凹槽的槽深大于或等于延伸部的延伸长度的三分之二。此时,边框的延伸部的至少三分之二卡入第一凹槽中。也就是说,延伸部的中心可以卡入第一凹槽中,使得第一凹槽能够较好、较稳固的卡接固定边框,防止边框的延伸部从第一凹槽脱出。并且,当第一凹槽的深度为延伸部的延伸长度的三分之二时,第一凹槽的槽深相对较小,采用弯折方式形成安装部时用料比较少,可以降低成本。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固定边框的需要以及成本的考虑,设计安装部的第一凹槽的槽深。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光伏横梁具有用于固定光伏组件边框的至少一个安装通孔。此时,利用安装通孔与边框上的螺孔,或利用安装通孔与压在边框上的压块所具有的螺孔,均可以将光伏组件的边框与光伏横梁紧固连接,从而实现锁紧光伏横梁和光伏组件的目的。至少一个安装通孔贯穿第一凹槽的至少一个侧壁上。此时,利用第一凹槽侧壁上的安装通孔以及光伏组件的边框所具有的螺孔,可以方便的进行螺纹紧固连接,锁紧光伏横梁和光伏组件。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安装通孔贯穿梁体。此时,可以利用位于梁体的安装通孔与具有螺孔的压块相配合,紧固连接光伏横梁和光伏组件。具有螺孔的压块压在光伏组件的边框上,螺栓穿过压块的螺孔与贯穿梁体的安装通孔与螺母紧固连接,即可实现光伏横梁与光伏组件的锁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安装通孔为长孔,每个安装通孔的长度方向与梁体的延伸方向相同。不同规格的光伏组件边框,其上的螺孔位置存在差异。相应的,当光伏横梁与光伏组件安装时,边框上的螺孔对应到光伏横梁上的位置也存在差异。将安装通孔设置为长孔的情况下,只要边框的螺孔处在安装通孔的长度范围内,即可利用边框的螺孔与安装通孔进行紧固连接。基于此,安装通孔为长孔时,该安装通孔可以与不同规格的边框所具有的螺孔进行匹配,使得光伏横梁可以用于固定不同规格的多种光伏组件,从而使光伏横梁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安装通孔的长度为8mm~20mm。该长度的安装通孔可以匹配较多的边框。安装通孔的宽度小于第一凹槽的槽深的二分之一。此时,在满足安装需求的基础上,安装通孔的宽度和长度相对较小,使得安装通孔所产生的镂空形状比较狭长,从而可以保证开设安装通孔的第一凹槽侧壁所保留的实体面积比较大,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支撑能力。在此基础上,当边框安装在安装部上时,安装部与边框可以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能够较好的固定光伏组件。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凹槽的槽深大于或等于30mm。此时,第一凹槽具有足够的槽深,可以与边框实现较稳固的卡接。并且,第一凹槽的侧壁的宽度不小于30mm,使得边框与第一凹槽的内侧壁或外侧壁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安装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安装部相对的设在梁体的两侧,两个安装部具有的第一凹槽的槽口相对,每个安装部具有的第一凹槽用于与相应光伏组件的边框卡接。此时,一个光伏横梁具有两个安装部,可以固定两个光伏组件。并且,对于安装部上安装的一个边框,在平行第一凹槽侧壁的方向上,第一凹槽的底壁和另一边框可以阻挡其运动,从而起到较好的固定作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安装部的一端设在梁体上,安装部的另一端悬空,安装部的底部与梁体的外侧壁围成的夹角为α;梁体具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底面与第二凹槽的内侧壁围成的夹角为β。具有第二凹槽的梁体,可以大大的减轻梁体的重量,降低光伏组件的材料成本。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α=β,和/或,β=30°~90°。当β为大于或等于30°的锐角时,第二凹槽的侧壁为倾斜的侧壁,梁体为类似弹片的结构。光伏组件施加垂直第二凹槽底面的作用力时,第二凹槽的倾斜的侧壁能够将作用力分解为垂着侧壁和沿着侧壁两个方向的分作用力。垂着侧壁方向的分作用力被侧壁反弹,沿着侧壁方向的作用力由梁体承受。此时,梁体具有较好的反弹作用,可以为其上的安装部和光伏组件提供动载缓冲,进而能够降低光伏横梁因动载导致的撕裂、损坏的几率。当α和β角度相等时,安装部的底部与梁体的底部平行,便于光伏组件平铺安装,使得同一光伏横梁安装的两个光伏组件处于同一平面,便于建设光伏电站。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安装部与梁体一体成型。此时,一体成型的光伏横梁,无衔接焊缝等,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提高光伏横梁的承载能力。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梁体为弹性梁体或刚性梁体。此处的弹性梁体是指由刚性材料制成,类似弹片结构的具有弹性支撑作用的梁体。这种梁体具有较好的动载性能。刚性梁体强度较好,从而可以使光伏横梁具有较好的静载性能。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系统。该光伏系统包括光伏组件以及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所描述的光伏横梁;当光伏横梁与光伏组件处在第一安装状态,光伏横梁的第一凹槽与光伏组件的边框卡接;当光伏横梁与光伏组件处在第二安装状态,光伏组件的边框位于在安装部的表面。
第二方面所提供的光伏系统的有益效果与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所描述的光伏横梁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至少一个安装通孔贯穿梁体时,光伏系统还包括压在光伏组件的边框上的压块,压块与梁体固定在一起的压块。此时,压块与光伏组件的边框的接触面积。当动载或静载较大时,光伏组件的边框的受力面积相对较大,从而可以避免对光伏组件的损坏。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与光伏横梁以相交安装方式安装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与光伏横梁以贴梁安装方式安装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横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横梁的梁体和安装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横梁与光伏组件处于第一安装状态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横梁与光伏组件处于第一安装状态并利用压块安装的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横梁与光伏组件处于第二安装状态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横梁与光伏组件处于第二安装状态并利用压块安装的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横梁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系统的第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系统的第二种状态示意图。
图1-图2中,10-U型钢横梁,21-光伏组件的边框,30-压块,40-垫块。
图3-图11中,10-光伏横梁,11-梁体,110-第二凹槽,12-安装部,120-第一凹槽,13-安装通孔,20-光伏组件,21-边框,210-延伸部,30-压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种示意图,这些图并非按比例绘制。其中,为了清楚明白的目的,放大了某些细节,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细节。图中所示出的各种区域、层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位置关系仅是示例性的,实际中可能由于制造公差或技术限制而有所偏差,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所需可以另外设计具有不同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区域/层。
应理解,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技术中,通常利用U型钢作为固定光伏组件的横梁。利用U型钢横梁10固定光伏组件时,光伏组件与U型钢横梁10有两种安装方式。一种是相交安装方式。如图1所示,采用相交安装方式时,光伏组件的边框21延伸方向与U型钢横梁10的延伸方向相交。此时,光伏组件的边框21的C面与U型钢横梁10的接触面为边框21与U型钢横梁10顶部两个窄面重叠的部分。U型钢横梁10的两个窄面为弧面,使得两者重叠的面积较小,相应的,边框21与U型钢横梁10的接触面积也较小。当光伏组件承受雪载或风压时,边框21与U型钢横梁10单位接触面积内所承受的压力较大,导致边框21与U型钢横梁10容易变形受损。
另一种是贴梁安装方式。如图2所示,采用贴梁安装方式时,光伏组件的边框21延伸方向与U型钢横梁10的延伸方向相同,且边框21的C面与U型钢横梁10顶部的两个窄面相接触。由于U型钢横梁10的两个窄面为弧面,使其与边框21的C面的接触面积较小,很难固定边框21。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为了扩大贴梁安装时,光伏组件边框21与U型钢横梁10的接触面积,会在边框21与U型钢横梁10之间增加垫块40,并利用压块30压在边框21上进行固定,以增加接触面积。但是,增加垫块40的贴梁安装方式,不仅无法利用边框21现有的螺孔进行光伏组件和U型钢横梁10的固定,而且安装步骤较多,操作复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安装效率和安装质量。另外,当光伏组件受到风压等动压时,U型钢横梁10的螺孔周围产生较大的剪切力,容易出现撕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横梁10。该光伏横梁10用于固定光伏组件。如图3和图4所示,光伏横梁10包括梁体11以及设在梁体11上的安装部12。
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梁体11可以为直梁结构。该梁体11可以起到支撑安装部12以及安装在安装部12的光伏组件的作用。该梁体11可以为弹性梁体,也可以为刚性梁体。此处的弹性梁体是指由刚性材料制成,类似弹片结构的具有弹性支撑作用的梁体11。这种梁体11具有较好的动载性能。刚性梁体强度较好,从而可以使光伏横梁10具有较好的静载性能。
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梁体11可以具有第二凹槽110。第二凹槽110的内侧壁、外侧壁及底面可以均为平面。第二凹槽110的设置可以大大的减轻梁体11的重量,降低光伏组件的材料成本。第二凹槽110的底面与第二凹槽110的内侧壁围成的夹角为β,β=30°~90°。
如图3和图4所示,当β为大于或等于30°的锐角时,第二凹槽110的侧壁为倾斜的侧壁,梁体11为类似弹片的结构。光伏组件施加垂直第二凹槽110底面的作用力时,第二凹槽110的倾斜的侧壁能够将作用力分解为垂着侧壁和沿着侧壁两个方向的分作用力。垂着侧壁方向的分作用力被侧壁反弹,沿着侧壁方向的作用力由梁体11承受。此时,梁体11具有较好的反弹作用,可以为其上的安装部12和光伏组件提供动载缓冲,进而能够降低光伏横梁10因动载导致的撕裂、损坏的几率。当β等于90°时,第二凹槽110的侧壁垂直第二凹槽110的底面。光伏组件施加垂直第二凹槽110地面的作用力时,该作用力全部由梁体11承受。
上述安装部12用于安装光伏组件。具体的,安装部12用于与光伏组件的边框21固定连接。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安装部12具有第一凹槽120。如图5和图6所示,当光伏横梁10与光伏组件处在第一安装状态,第一凹槽120与光伏组件的边框21卡接。如图7和图8所示,当光伏横梁10与光伏组件处在第二安装状态,光伏组件的边框21位于在安装部12的表面。具体的,光伏组件的边框21位于第一凹槽120远离梁体11的外侧壁上。应理解,光伏组件的边框21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梁体11的延伸方向相交,光伏组件的边框21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与梁体11的延伸方向相同。
基于上述结构可知,光伏横梁10包括具有第一凹槽120的安装部12。当光伏横梁10固定光伏组件时,光伏组件的边框21可以与安装部12的第一凹槽120卡接。此时,安装部12的第一凹槽120可以限制光伏组件在垂直第一凹槽120侧壁的方向上发生位移,从而使得安装部12对光伏组件具有较好的固定作用。并且,第一凹槽120具有一定的槽深,使得第一凹槽120的内侧壁也具有等于槽深的宽度。当光伏组件的边框21卡入第一凹槽120时,边框21与第一凹槽120的整个内侧壁相接触,接触面积较大,从而使得光伏横梁10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当光伏横梁10固定光伏组件时,光伏组件的边框21还可以位于安装部12的表面上。此时,光伏组件的边框21位于第一凹槽120远离梁体11的外侧壁上。由于第一凹槽120具有一定的槽深,使得第一凹槽120的外侧壁也具有不小于槽深的宽度,因此,第一凹槽120的外侧壁可以具有较大的宽度,使得光伏组件的边框21与第一凹槽120的外侧壁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基于此,当第一凹槽120的外侧壁与光伏组件的边框21紧固连接时,光伏横梁10不仅可以较好的固定光伏组件,而且可以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为光伏组件提供较好的支撑,减少光伏横梁10变形和撕裂的几率。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横梁10,无论处于第一安装状态,还是处于第二安装状态,均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较好的固定光伏组件的作用。另外,光伏横梁10包括的梁体11可以为安装部12及安装在安装部12的光伏组件提供支撑,提高光伏组件的承载能力,并减少光伏横梁10形变和撕裂的几率,减少光伏组件边框21形变和边框21螺纹孔撕裂的几率。
与现有技术中的U型钢横梁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横梁10,无论是处于第一安装状态,还是处于第二安装状态,光伏横梁10与光伏组件的边框21均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并且光伏横梁10处于第一安装状态,采用卡接的方式固定光伏组件时,固定效果优于贴梁安装方式和相交安装方式。与现有技术中利用垫块增加光伏横梁10与光伏组件的接触面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横梁10,用于与边框21接触的表面面积较大,无需增加垫块,安装操作更加便捷、简单,可以提高光伏横梁10的安装效率。
如图5-图8所示,上述边框21具有用于与第一凹槽120卡接的延伸部210。如图5和图6所示,当光伏横梁10与光伏组件处在第一安装状态时,边框21的延伸部210卡入第一凹槽120中。如图7和图8所示,当光伏横梁10与光伏组件处在第二安装状态时,边框21的C面,也就是边框21的延伸部210的底面与第一凹槽120远离梁体11的外侧壁相接触。
第一凹槽120的槽深可以大于或等于延伸部210的延伸长度的三分之二。第一凹槽120的内侧壁的宽度与槽深相同。第一凹槽120远离梁体11的外侧壁的宽度(垂直梁体11延伸方向的长度)为第一凹槽120的槽深与第一凹槽120的槽底厚度之和。第一凹槽120远离梁体11的外侧壁的宽度大于其槽深。此时,边框21的延伸部210的至少三分之二卡入第一凹槽120中。也就是说,延伸部210的中心可以卡入第一凹槽120中,使得第一凹槽120能够较好、较稳固的卡接固定边框21,防止边框21的延伸部210从第一凹槽120脱出。并且,当第一凹槽120的深度为延伸部210的延伸长度的三分之二时,第一凹槽120的槽深相对较小,采用弯折方式形成安装部12时用料比较少,可以降低成本。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固定边框21的需要以及成本的考虑,设计安装部12的第一凹槽120的槽深。
示例性的,第一凹槽120的槽深可以为延伸部210的延伸长度的2/3倍、1倍、1.2倍、1.5倍等。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凹槽120的槽深可以大于或等于30mm。例如,第一凹槽120的槽深可以为30mm、32mm、34mm、35mm、36mm或40mm等。此时,第一凹槽120具有足够的槽深,可以与边框21实现较稳固的卡接。并且,第一凹槽120的侧壁的宽度不小于30mm,使得边框21与第一凹槽120的内侧壁或外侧壁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
如图3-图8所示,上述安装部1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安装部12相对的设在梁体11的两侧,两个安装部12具有的第一凹槽120的槽口相对,每个安装部12具有的第一凹槽120用于与相应光伏组件的边框21卡接。此时,一个光伏横梁10具有两个安装部12,可以固定两个光伏组件。并且,对于安装部12上安装的一个边框21,在平行第一凹槽120侧壁的方向上,第一凹槽120的底壁和另一边框21可以阻挡其运动,从而起到较好的固定作用。
如图3-图8所示上述安装部12的一端设在梁体11上,安装部12的另一端悬空,安装部12的底部与梁体11的外侧壁围成的夹角为α,α=β。此时,安装部12的底部,也就是第一凹槽120靠近梁体11的外侧壁与第二凹槽110的地面平行,便于光伏组件平铺安装,使得同一光伏横梁10安装的两个光伏组件处于同一平面,便于建设光伏电站。
当安装部12所安装的光伏组件受到雪载等作用力时,光伏横梁10的安装部12受到垂直其顶面的作用力。通过安装部12与梁体11的连接,光伏横梁10的梁体11受到垂直第二凹槽110底面的作用力F。由图9的受力分析可知,梁体11受到垂直第二凹槽110的侧壁方向的作用力F1为F·cosβ,梁体11受到沿第二凹槽110的侧壁方向的作用力F2为F·sinβ。随着夹角β的增大,梁体11受到沿着第二凹槽110侧壁方向的作用力f1越大,梁体11材料本身受力越大,越容易发生变形和损伤。与此同时,梁体11受到垂直第二凹槽110侧壁方向的作用力F越小,梁体11对作用力F2的反弹越小。当β等于90°时,光伏横梁10受到的雪载等作用力完全由梁体11承受,梁体11受力最大,力学上最容易发生变形和损伤。
如图3-图8所示,上述光伏横梁10可以具有用于固定光伏组件边框21的至少一个安装通孔13。此时,利用安装通孔13与边框21上的螺孔,或利用安装通孔13与压在边框21上的压块30所具有的螺孔,均可以将光伏组件的边框21与光伏横梁10紧固连接,从而实现锁紧光伏横梁10和光伏组件的目的。
上述安装通孔1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然,安装通孔13的数量较多时,光伏横梁10与光伏组件的固定效果越好。安装通孔13的位置可以根据边框21与光伏横梁10固定时,两者的锁紧方式以及锁紧位置进行设计。
示例性的,至少一个安装通孔13可以贯穿第一凹槽120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应理解,这些安装通孔13在第一凹槽120的侧壁上的位置,与光伏横梁10与光伏组件处于第一安装状态时边框21的螺孔所处的位置相匹配。如图5和图7所示,无论是第一安装状态,还是第二安装状态,当第一凹槽120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具有与边框21的螺孔位置相匹配的安装通孔13时,可以在现有的边框21的螺孔与该侧壁上的安装通孔13中旋入螺栓,从而可以方便的实现光伏横梁10与光伏组件的锁紧。
如图5所示,与现有技术相比,安装通孔13设在具有较大宽度的侧壁上,当光伏横梁10受到风压等动压时,现有技术中边框21的螺孔处于悬空状态,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凹槽120的侧壁与光伏组件的边框21延伸部210紧密贴合,受到动压时,螺孔以及安装通孔13周围的剪切力可以较好的分散到延伸部210和安装部12,从而可以减少撕裂的问题。
上述贯穿第一凹槽120的侧壁的安装通孔13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这些安装通孔13可以贯穿第一凹槽120的一个侧壁,与也可以贯穿第一凹槽120的两个侧壁。
当安装通孔13贯穿第一凹槽120的一个侧壁时,可以采用自锁螺栓穿过第一凹槽120的侧壁和边框21的螺孔,对两者进行紧固连接。当安装通孔13贯穿第一凹槽120的两个侧壁时,可以采用常规的螺栓螺母组件,也可以采用自锁螺栓对边框21和第一凹槽120的侧壁进行紧固连接。
上述贯穿第一凹槽120侧壁的每个安装通孔13可以为长孔,每个安装通孔13的长度方向与梁体11的延伸方向相同。不同规格的光伏组件边框21,其上的螺孔位置存在差异。相应的,当光伏横梁10与光伏组件安装时,边框21上的螺孔对应到光伏横梁10上的位置也存在差异。将安装通孔13设置为长孔的情况下,只要边框21的螺孔处在安装通孔13的长度范围内,即可利用边框21的螺孔与安装通孔13进行紧固连接。基于此,安装通孔13为长孔时,该安装通孔13可以与不同规格的边框21所具有的螺孔进行匹配,使得光伏横梁10可以用于固定不同规格的多种光伏组件,从而使光伏横梁10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
上述安装通孔13的长度可以为8mm~20mm。例如,安装通孔13的长度可以为8mm、9mm、10mm、12mm、15mm、17mm、19mm、20mm等。该长度的安装通孔13可以匹配较多的边框21。上述安装通孔13的宽度可以小于第一凹槽120的槽深的二分之一。例如,安装通孔13的宽度可以为第一凹槽120的槽深的0.4倍、0.3倍、0.2倍等。此时,在满足安装需求的基础上,安装通孔13的宽度和长度相对较小,使得安装通孔13所产生的镂空形状比较狭长,从而可以保证开设安装通孔13的第一凹槽120侧壁所保留的实体面积比较大,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支撑能力。在此基础上,当边框21安装在安装部12上时,安装部12与边框21可以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能够较好的固定光伏组件。
示例性的,至少一个安装通孔13可以贯穿梁体11。如图6和图8所示,无论是第一安装状态,还是第二安装状态,可以利用位于梁体11的安装通孔13与具有螺孔的压块30相配合,紧固连接光伏横梁10和光伏组件。具体的,具有螺孔的压块30压在光伏组件的边框21上,螺栓穿过压块30的螺孔与贯穿梁体11的安装通孔13与螺母紧固连接,可以实现光伏横梁10与光伏组件的锁紧。在实际应用中,设在梁体11上的安装通孔13可以为圆孔,也可以为上述的长孔。可以在梁体11和第一凹槽120的侧壁上均设置安装通孔13,以使光伏横梁10可以适用于多种安装方式。
上述安装部12与梁体11可以一体成型。此时,一体成型的光伏横梁10,无衔接焊缝等,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提高光伏横梁10的承载能力。在实际应用中,整个光伏横梁10可以由板材弯折形成,也可以通过铸造工艺制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伏系统。如图10和图11所示,该光伏系统包括光伏组件20以及上述的光伏横梁10。当光伏横梁10与光伏组件20处在第一安装状态,光伏横梁10的第一凹槽120与光伏组件20的边框21卡接。当光伏横梁10与光伏组件20处在第二安装状态,光伏组件20的边框21位于在安装部12的表面。
当至少一个安装通孔13贯穿梁体11时,光伏系统还包括压在光伏组件20的边框21上的压块30,压块30与梁体11固定在一起的压块30。此时,可以利用螺栓穿过压块30所具有的螺孔及梁体11上的安装通孔13与螺母紧固连接,实现光伏组件20与光伏横梁10的锁紧。压块30与光伏组件20的边框21的接触面积较大,当动载或静载较大时,光伏组件20的边框21的受力面积相对较大,从而可以避免对光伏组件20的损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或对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光伏横梁,其特征在于,用于固定光伏组件,所述光伏横梁包括梁体以及设在梁体上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具有第一凹槽;
当所述光伏横梁与所述光伏组件处在第一安装状态,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光伏组件的边框卡接;
当所述光伏横梁与所述光伏组件处在第二安装状态,所述光伏组件的边框位于在所述安装部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凹槽卡接的延伸部,所述第一凹槽的槽深大于或等于所述延伸部的延伸长度的三分之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横梁具有用于固定所述光伏组件的边框的至少一个安装通孔;其中,
至少一个所述安装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凹槽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和/或,
至少一个所述安装通孔贯穿所述梁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横梁,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安装通孔为长孔,每个所述安装通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梁体的延伸方向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通孔的长度为8mm~20mm;所述安装通孔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深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一凹槽的槽深大于或等于30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光伏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部相对的设在所述梁体的两侧,两个所述安装部具有的第一凹槽的槽口相对,每个所述安装部具有的第一凹槽用于与相应所述光伏组件的边框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光伏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的一端设在所述梁体上,所述安装部的另一端悬空,所述安装部的底部与所述梁体的外侧壁围成的夹角为α;
所述梁体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与第二凹槽的内侧壁围成的夹角为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横梁,其特征在于,α=β,和/或,β=30°~90°。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光伏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梁体一体成型;和/或,所述梁体为弹性梁体或刚性梁体。
10.一种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组件以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光伏横梁;
当所述光伏横梁与所述光伏组件处在第一安装状态,所述光伏横梁的第一凹槽与所述光伏组件的边框卡接;
当所述光伏横梁与所述光伏组件处在第二安装状态,所述光伏组件的边框位于在所述安装部的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当至少一个安装通孔贯穿梁体时,所述光伏系统还包括压在所述光伏组件的边框上的压块,所述压块与所述梁体固定在一起。
CN202120326749.0U 2021-02-04 2021-02-04 一种光伏横梁及光伏系统 Active CN2144803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26749.0U CN214480376U (zh) 2021-02-04 2021-02-04 一种光伏横梁及光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26749.0U CN214480376U (zh) 2021-02-04 2021-02-04 一种光伏横梁及光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80376U true CN214480376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36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26749.0U Active CN214480376U (zh) 2021-02-04 2021-02-04 一种光伏横梁及光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803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51894A1 (en) Mount for solar cell module, and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using the mount
CN214480376U (zh) 一种光伏横梁及光伏系统
CN211457044U (zh) 一种檩条及一种太阳能跟踪支架
EP3654408B1 (en) Battery pack
CN219627598U (zh) 一种檩条及跟踪支架
JP5441804B2 (ja) 太陽電池装置
CN220254433U (zh) 一种安装压块以及光伏组件
CN220653304U (zh) 连接件及光伏系统
CN218888486U (zh) 一种安装组件及光伏发电装置
CN111565013B (zh) 一种太阳能电板的锁紧系统
CN218888485U (zh) 光伏电站组件安装压块
CN217849287U (zh) 一种光伏组件固定结构及光伏系统
CN218473074U (zh) 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CN217849286U (zh) 一种光伏组件固定结构及光伏系统
CN216086533U (zh) 光伏安装结构及使用其的光伏系统
CN217461044U (zh) 一种冷弯薄壁轻钢建筑墙体简便拼装扣件结构
JP3852192B2 (ja) 鋼製耐震壁
CN220566364U (zh) 一种适用于柔性光伏支架的连接件
CN219204431U (zh) 光伏组件安装用压块配件及光伏系统
CN215990630U (zh) 一种太阳能电站钢边框组件安装结构用压块
CN217721067U (zh) 一种光伏组件连接装置
CN215176105U (zh) 挂钩装置及光伏支撑机构
CN217406466U (zh) 便于太阳能光伏面板安装的固定支撑系统
CN220775688U (zh) 一种光伏板固定装置
CN212627794U (zh) 一种光伏模组钢边框中压块与边框的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