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50668U - 传感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传感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50668U
CN214450668U CN202120547890.3U CN202120547890U CN214450668U CN 214450668 U CN214450668 U CN 214450668U CN 202120547890 U CN202120547890 U CN 202120547890U CN 214450668 U CN214450668 U CN 2144506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radar
sensor system
antenna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4789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温亚
莫璐怡
彭健
王嘉增
孟超
钟育坚
姚明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iaoma Huix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iaoma Hui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iaoma Huix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iaoma Hui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4789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506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506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506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传感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其中,传感器系统包括: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设置在支架本体上的支撑架体,支架本体用于与车体连接;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塔、第一雷达及天线,第一雷达和天线均设置在支架本体上,传感器塔设置在支撑架体上;罩体,包括壳体和帽体,壳体具有容纳空间、第一安装孔、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第一安装孔、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均与容纳空间连通;其中,帽体设置在壳体上且位于第一安装孔处,第一雷达与第一过孔对应设置,天线与第二过孔对应设置;帽体罩设在传感器塔上。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载传感系统的保护罩的结构较为复杂而增加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

Description

传感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传感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无人驾驶汽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周围环境,再通过车载硬件自动规划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的地。其中,车载传感系统包括支架和传感器组件,传感器组件通过支架安装在车体上,为了对传感器组件进行保护,在传感器组件外罩设保护罩。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保护罩通过两个子保护罩拼接而成,不仅增加了保护罩的装配难度,且导致保护罩的结构较为复杂,增加了保护罩的加工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感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载传感系统的保护罩的结构较为复杂而增加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传感器系统,包括: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设置在支架本体上的支撑架体,支架本体用于与车体连接;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塔、第一雷达及天线,第一雷达和天线均设置在支架本体上,传感器塔设置在支撑架体上;罩体,包括壳体和帽体,壳体具有容纳空间、第一安装孔、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第一安装孔、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均与容纳空间连通;其中,帽体设置在壳体上且位于第一安装孔处,第一雷达与第一过孔对应设置,天线与第二过孔对应设置;帽体罩设在传感器塔上。
进一步地,天线为多个,多个天线包括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支架本体包括:第一横梁,第一天线设置在第一横梁上;第二横梁,与第一横梁相对设置,第二天线设置在第二横梁上且与第一天线相对设置;纵梁,第一横梁通过纵梁与第二横梁连接;第一雷达设置在纵梁上。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壳体本体,第一安装孔设置在壳体本体上;延伸部,设置在壳体本体上;其中,延伸部为多个,多个延伸部沿壳体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过孔设置在至少一个延伸部上,第二过孔设置在至少另一个延伸部上。
进一步地,延伸部为四个,两个延伸部分别覆盖在第一横梁的两端上,另外两个延伸部分别覆盖在第二横梁的两端上。
进一步地,纵梁为多个,多个纵梁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第一雷达设置在第一纵梁或第二纵梁上;支撑架体设置在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
进一步地,支架还包括:安装架体,架设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上,安装架体位于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其中,支撑架体设置在安装架体上。
进一步地,支撑架体包括多个支脚,各支脚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架体和传感器塔连接。
进一步地,传感器组件还包括第二雷达,壳体具有第三过孔,第三过孔与容纳空间连通,第二雷达与第三过孔对应设置;其中,第二雷达设置在纵梁上。
进一步地,传感器塔包括第三雷达和多个图像采集装置,帽体具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三雷达的部分信号采集端相对设置;多个第二通孔,均位于第一通孔的下方,多个第二通孔与多个图像采集装置一一对应地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通孔为变径孔,沿帽体的内腔至帽体的外表面的方向上,第二通孔的尺寸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壳体具有第二安装孔,罩体还包括维修盖,维修盖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二安装孔处,第二安装孔与第二过孔对应设置;和/或,罩体还包括环形遮挡盖,环形遮挡盖可拆卸地盖设在部分第一过孔上且围绕第一雷达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传感器系统,传感器系统设置在车体上;其中,传感器系统为上述的传感器系统。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罩体包括壳体和帽体,帽体罩设在传感器塔上,一部分第一雷达位于容纳空间内,另一部分第一雷达穿设在第一过孔内,以确保第一雷达的信号采集端裸露在外进行信号传输。一部分天线位于容纳空间内,另一部分天线穿设在第二过孔内,以确保天线的信号接收端裸露在外进行信号传输。这样,通过将帽体设置在壳体的第一安装孔处形成罩体,只需将罩体整体安装在支架和传感器组件上即可形成传感器系统,以使罩体的结构更加简单,便于工作人员对传感器系统进行拆装,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载传感系统的保护罩的结构较为复杂而增加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的上述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对天线和第一雷达进行更换、维护,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系统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传感器系统的主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传感器系统的侧视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传感器系统的爆炸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传感器系统的罩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的传感器系统的传感器组件安装在支架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中的传感器组件安装在支架上的俯视图;以及
图8示出了图7中的传感器组件的传感器塔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支架;11、支架本体;111、第一横梁;112、第二横梁;113、纵梁;1131、第一纵梁;1132、第二纵梁;12、支撑架体;121、支脚;13、安装架体;20、传感器组件;21、传感器塔;211、第三雷达;212、图像采集装置;22、第一雷达;23、天线;231、第一天线;232、第二天线;24、第二雷达;30、罩体;31、壳体;312、第一过孔;313、第二过孔;314、第三过孔;315、壳体本体;316、延伸部;32、帽体;321、第一通孔;322、第二通孔;33、维修盖;34、环形遮挡盖。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载传感系统的保护罩的结构较为复杂而增加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传感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如图1至图8所示,传感器系统包括支架10、传感器组件20及罩体30。支架10包括支架本体11和设置在支架本体11上的支撑架体12,支架本体11用于与车体连接。传感器组件20包括传感器塔21、第一雷达22及天线23,第一雷达22和天线23均设置在支架本体11上,传感器塔21设置在支撑架体12上。罩体30包括壳体31和帽体32,壳体31具有容纳空间、第一安装孔、第一过孔312及第二过孔313,第一安装孔、第一过孔312及第二过孔313均与容纳空间连通。其中,帽体32设置在壳体31上且位于第一安装孔处,第一雷达22与第一过孔312对应设置,天线23与第二过孔313对应设置。帽体32罩设在传感器塔21上。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罩体30包括壳体31和帽体32,帽体32罩设在传感器塔21上,一部分第一雷达22位于容纳空间内,另一部分第一雷达22穿设在第一过孔312内,以确保第一雷达22的信号采集端裸露在外进行信号传输。一部分天线23位于容纳空间内,另一部分天线23穿设在第二过孔313内,以确保天线23的信号接收端裸露在外进行信号传输。这样,通过将帽体32设置在壳体31的第一安装孔处形成罩体,只需将罩体整体安装在支架10和传感器组件20上即可形成传感器系统,以使罩体30的结构更加简单,便于工作人员对传感器系统进行拆装,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载传感系统的保护罩的结构较为复杂而增加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第一过孔312和第二过孔313的上述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对天线23和第一雷达22进行更换、维护,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天线23用于接收车辆的定位信息,以将车辆的位置信息传递给车辆自动驾驶模块,确保车辆能够正常的自动行驶。
如图1至图4及图6和图7所示,天线23为多个,多个天线23包括第一天线231和第二天线232,支架本体11包括第一横梁111、第二横梁112及纵梁113。其中,第一天线231设置在第一横梁111上。第二横梁112与第一横梁111相对设置,第二天线232设置在第二横梁112上且与第一天线231相对设置。第一横梁111通过纵梁113与第二横梁112连接。第一雷达22设置在纵梁113上。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使得支架本体11上的天线23和第一雷达22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紧凑,避免第一雷达22和天线23之间发生信号干扰而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另一方面使得支架本体11的结构更加简单,便于加工和生产,提升了支架本体11的结构强度,延长了支架10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第一天线231和第二天线232分别设置在第一横梁111和第二横梁112上,进而扩宽了天线23的信号接收范围,确保天线23能够接收到控制中心或客户终端发出的信号。
如图4和图5所示,壳体31包括壳体本体315和延伸部316。第一安装孔设置在壳体本体315上。延伸部316设置在壳体本体315上。其中,延伸部316为多个,多个延伸部316沿壳体本体315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过孔312设置在至少一个延伸部316上,第二过孔313设置在至少另一个延伸部316上。这样,帽体32安装在壳体本体315上,第一过孔312和第二过孔313均设置在延伸部316上,以使罩体30上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紧凑,也使得传感器系统的外观更加整洁、美观。
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316为四个,两个延伸部316分别覆盖在第一横梁111的两端上,另外两个延伸部316分别覆盖在第二横梁112的两端上。这样,上述设置确保四个延伸部316能够将第一横梁111的两端、第二横梁112的两端均覆盖,进而避免第一横梁111和第二横梁112的端部裸露在外而影响传感器系统的外观美观性。
具体地,第一过孔312为两个,一个第一过孔312位于覆盖在第一横梁111的第一端上的延伸部316上,另一个第一过孔312位于覆盖在第二横梁112的第一端上的延伸部316上。第一雷达22为两个,两个第一雷达22与两个第一过孔312一一对应地设置,以用于对车辆的左右两侧进行探测。
具体地,第二过孔313为两个,一个第二过孔313位于覆盖在第一横梁111的第二端上的延伸部316上,另一个第二过孔313位于覆盖在第二横梁112的第二端上的延伸部316上。天线23为两个,两个天线23与两个第二过孔313一一对应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雷达22和两个天线23围绕传感器塔21设置,以使传感器系统的整体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紧凑,也提升了传感器系统的美观度。
需要说明的是,延伸部316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横梁的个数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使用工况和使用需求。
具体地,覆盖在第一横梁111上的延伸部316沿第一横梁111的延伸方向延伸,覆盖在第二横梁112上的延伸部316沿第二横梁112的延伸方向延伸。
可选地,纵梁113为多个,多个纵梁113包括第一纵梁1131和第二纵梁1132,第一雷达22设置在第一纵梁1131或第二纵梁1132上。支撑架体12设置在第一纵梁1131和第二纵梁1132之间。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提升了支架本体11的结构强度,延长了支架本体11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使得支架本体11上传感器塔21、第一雷达22及天线23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紧凑。
需要说明的是,纵梁113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纵梁113为三个、四个、或五个、或六个、或多个。
如图6所示,支架10还包括安装架体13。安装架体13架设在第一横梁111和第二横梁112上,安装架体13位于第一纵梁1131和第二纵梁1132之间。其中,支撑架体12设置在安装架体13上。这样,支撑架体12通过安装架体13设置在支架本体11上,以使支撑架体12与支架本体11的连接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支架10的整体加工难度。同时,上述设置使得支撑架体12位于支架本体11的中部,以使支架本体11的受力更加均匀。
可选地,支撑架体12包括多个支脚121,各支脚121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架体13和传感器塔2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支脚121为四个,四个支脚121对传感器塔21进行支撑,提升了支撑架体12对传感器塔21的支撑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支脚121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支脚121为两个、或三个、或五个、或多个。
如图3、图4、图6及图7所示,传感器组件20还包括第二雷达24,壳体31具有第三过孔314,第三过孔314与容纳空间连通,第二雷达24与第三过孔314对应设置。其中,第二雷达24设置在纵梁113上。这样,第一雷达22对车辆的左右侧进行探测,第二雷达24用于对车辆的前方和/或后方进行探测,进而提升了车辆的避障可靠性,以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同时,第三过孔314用于避让第二雷达24的信号采集端,以确保第二雷达24能够起到探测作用。
如图6和图8所示,传感器塔21包括第三雷达211和多个图像采集装置212,帽体32具有第一通孔321和多个第二通孔322。其中,第一通孔321与第三雷达211的部分信号采集端相对设置。多个第二通孔322均位于第一通孔321的下方,多个第二通孔322与多个图像采集装置212一一对应地设置。这样,图像采集装置212能够识别红绿灯、路面交通线、各种交通标识和正前方障碍物等,第三雷达211用于对车辆周围的环境数据进行采集,图像采集装置212和第三雷达211将其采集到的信息传输给车辆自动驾驶模块,以便车辆自动驾驶模块根据上述信息控制车辆自动行驶。
可选地,至少部分图像采集装置212用于采集车头位置处的环境信息,至少部分图像采集装置212用于采集车体左侧的环境信息,至少部分图像采集装置212用于采集车体右侧的环境信息,至少部分图像采集装置212用于采集车尾的环境信息,以使图像采集装置212能够对车辆周围各个方向的环境信息进行采集,以便车辆自动驾驶模块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以控制车辆自动行驶。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通孔322为变径孔,沿帽体32的内腔至帽体32的外表面的方向上,第二通孔322的尺寸逐渐增大。这样,第二通孔322的上述设置能够对图像采集装置212处接收到的光源进行折射和反射,进而减少干扰光源,提升了图像采集装置212的采集精准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雷达24为毫米波雷达,第三雷达211和第一雷达22为激光雷达。
如图5所示,壳体31具有第二安装孔,罩体30还包括维修盖33,维修盖33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二安装孔处,第二安装孔与第二过孔313对应设置。这样,当需要对天线23进行维修时,只需将维修盖33从第二安装孔处拆下即可,无需将罩体30从支架10上拆下,便于工作人员对天线23进行维修。
如图5所示,罩体30还包括环形遮挡盖34,环形遮挡盖34可拆卸地盖设在部分第一过孔312上且围绕第一雷达22设置。这样,当需要对第一雷达22进行维修时,只需将环形遮挡盖34从第一过孔312上拆下即可,无需将罩体30从支架10上拆下,便于工作人员对第一雷达22进行维修。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未示出),包括车体和传感器系统,传感器系统设置在车体上。其中,传感器系统为上述的传感器系统。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罩体包括壳体和帽体,帽体罩设在传感器塔上,一部分第一雷达位于容纳空间内,另一部分第一雷达穿设在第一过孔内,以确保第一雷达的信号采集端裸露在外进行信号传输。一部分天线位于容纳空间内,另一部分天线穿设在第二过孔内,以确保天线的信号接收端裸露在外进行信号传输。这样,通过将帽体设置在壳体的第一安装孔处形成罩体,只需将罩体整体安装在支架和传感器组件上即可形成传感器系统,以使罩体的结构更加简单,便于工作人员对传感器系统进行拆装,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载传感系统的保护罩的结构较为复杂而增加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的上述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对天线和第一雷达进行更换、维护,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传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10),包括支架本体(11)和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11)上的支撑架体(12),所述支架本体(11)用于与车体连接;
传感器组件(20),包括传感器塔(21)、第一雷达(22)及天线(23),所述第一雷达(22)和所述天线(23)均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11)上,所述传感器塔(21)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体(12)上;
罩体(30),包括壳体(31)和帽体(32),所述壳体(31)具有容纳空间、第一安装孔、第一过孔(312)及第二过孔(313),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过孔(312)及所述第二过孔(313)均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其中,所述帽体(32)设置在所述壳体(31)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处,所述第一雷达(22)与所述第一过孔(312)对应设置,所述天线(23)与所述第二过孔(313)对应设置;所述帽体(32)罩设在所述传感器塔(2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23)为多个,多个所述天线(23)包括第一天线(231)和第二天线(232),所述支架本体(11)包括:
第一横梁(111),所述第一天线(231)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111)上;
第二横梁(112),与所述第一横梁(11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天线(232)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112)上且与所述第一天线(231)相对设置;
纵梁(113),所述第一横梁(111)通过所述纵梁(113)与所述第二横梁(112)连接;所述第一雷达(22)设置在所述纵梁(11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1)包括:
壳体本体(315),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315)上;
延伸部(316),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315)上;其中,所述延伸部(316)为多个,多个所述延伸部(316)沿所述壳体本体(315)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过孔(312)设置在至少一个所述延伸部(316)上,所述第二过孔(313)设置在至少另一个所述延伸部(316)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316)为四个,两个所述延伸部(316)分别覆盖在所述第一横梁(111)的两端上,另外两个所述延伸部(316)分别覆盖在所述第二横梁(112)的两端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113)为多个,多个所述纵梁(113)包括第一纵梁(1131)和第二纵梁(1132),所述第一雷达(22)设置在所述第一纵梁(1131)或所述第二纵梁(1132)上;所述支撑架体(12)设置在所述第一纵梁(1131)和所述第二纵梁(113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0)还包括:
安装架体(13),架设在所述第一横梁(111)和所述第二横梁(112)上,所述安装架体(13)位于所述第一纵梁(1131)和第二纵梁(1132)之间;
其中,所述支撑架体(12)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体(13)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体(12)包括多个支脚(121),各所述支脚(1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安装架体(13)和所述传感器塔(2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组件(20)还包括第二雷达(24),所述壳体(31)具有第三过孔(314),所述第三过孔(314)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所述第二雷达(24)与所述第三过孔(314)对应设置;其中,所述第二雷达(24)设置在所述纵梁(113)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塔(21)包括第三雷达(211)和多个图像采集装置(212),所述帽体(32)具有:
第一通孔(321),所述第一通孔(321)与所述第三雷达(211)的部分信号采集端相对设置;
多个第二通孔(322),均位于所述第一通孔(321)的下方,多个所述第二通孔(322)与多个所述图像采集装置(212)一一对应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322)为变径孔,沿所述帽体(32)的内腔至所述帽体(32)的外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通孔(322)的尺寸逐渐增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1)具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罩体(30)还包括维修盖(33),所述维修盖(33)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孔处,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二过孔(313)对应设置;和/或,所述罩体(30)还包括环形遮挡盖(34),所述环形遮挡盖(34)可拆卸地盖设在部分所述第一过孔(312)上且围绕所述第一雷达(22)设置。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和传感器系统,所述传感器系统设置在所述车体上;其中,所述传感器系统为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传感器系统。
CN202120547890.3U 2021-03-16 2021-03-16 传感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44506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47890.3U CN214450668U (zh) 2021-03-16 2021-03-16 传感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47890.3U CN214450668U (zh) 2021-03-16 2021-03-16 传感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50668U true CN214450668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56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47890.3U Active CN214450668U (zh) 2021-03-16 2021-03-16 传感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506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36245E (en) Non-linear signalling device for vehicles
CA2979364C (en) Led luminaire assemblies with bluetooth capability
CN208813102U (zh) 车辆
CN111225831B (zh) 应用于车辆的传感器支架、传感器模块和车辆
CN214450668U (zh) 传感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1186386B (zh) 防护罩及具有其的车辆
US11884419B2 (en) Exterior aircraft light and aircraft comprising an exterior aircraft light
CN214028456U (zh) 传感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917824U (zh) 外饰件总成及无人驾驶车辆
CN110673098B (zh) 长孔径低空警戒雷达天线
CN209776744U (zh) 一种集成式多功能e航标设备
CN109552662B (zh) 一种无人直升机线缆接地布局方法
CN112904283B (zh) 罩体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316567U (zh) 传感器集成装置和车辆
CN218316527U (zh) 传感器模组和车辆
CN206945979U (zh) 一种gps定位追踪器
CN110341579A (zh) 传感器组件和具有传感器组件的车辆
CN213521953U (zh) 一种车辆数据远程采集系统
CN215904744U (zh) 用于飞机起落架健康管理系统的蓝牙通信装置及飞机
CN220339412U (zh) 一种传感器安装装置及系统
CN216286243U (zh) 自动驾驶测试平台及模拟车
CN218336444U (zh) 一种无人机智能模组
CN113272179B (zh) 用于安装自动驾驶车辆的雷达的承载装置、用于自动驾驶车辆的雷达装置以及自动驾驶车辆
CN220933196U (zh) 一种全向感知模块和全向感知塔
JP5287209B2 (ja) 交通信号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