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04283B - 罩体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罩体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04283B
CN112904283B CN202110163436.2A CN202110163436A CN112904283B CN 112904283 B CN112904283 B CN 112904283B CN 202110163436 A CN202110163436 A CN 202110163436A CN 112904283 B CN112904283 B CN 1129042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housing
assembly
radar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634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04283A (zh
Inventor
凌志成
杨治国
李林涛
崔家硕
陈建宇
田高翔
单小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a Huix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a Hui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a Huix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a Hui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6343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042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042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042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042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042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罩体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其中,罩体组件用于罩设传感器系统,传感器系统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支撑架上的传感器组件,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塔和第一雷达,罩体组件包括:壳体,具有容纳空间和与容纳空间连通的安装孔,容纳空间用于容纳传感器系统;帽体,帽体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的外表面上且位于安装孔处,以用于罩设传感器塔;透波结构,设置在壳体上且与第一雷达对应设置;其中,透波结构的介电常数大于等于2.45且小于等于2.55。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雨水、灰尘等易进入至传感器组件内而影响传感器组件正常使用的问题。

Description

罩体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罩体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无人驾驶汽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周围环境,再通过车载硬件自动规划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的地。其中,传感器系统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支撑架上的传感器组件,传感器组件包括雷达和图像采集装置。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灰尘、雨水等易进入至传感器组件内而影响传感器组件的正常使用,甚至影响无人驾驶汽车的正常行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罩体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雨水、灰尘等易进入至传感器组件内而影响传感器组件正常使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罩体组件,用于罩设传感器系统,传感器系统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支撑架上的传感器组件,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塔和第一雷达,罩体组件包括:壳体,具有容纳空间和与容纳空间连通的安装孔,容纳空间用于容纳传感器系统;帽体,帽体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的外表面上且位于安装孔处,以用于罩设传感器塔;透波结构,设置在壳体上且与第一雷达对应设置;其中,透波结构的介电常数大于等于2.45且小于等于2.55。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壳体本体,透波结构设置在壳体本体上;安装凹部,设置在壳体本体上且围绕安装孔设置,帽体的翻边设置在安装凹部内且与安装凹部卡接或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
进一步地,罩体组件还包括第一紧固件,帽体包括:帽体本体,翻边设置在帽体本体的开口上,翻边具有多个第一通孔,多个第一通孔沿帽体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连接柱,设置在翻边的下方且与翻边连接,多个第一连接柱与多个第一通孔一一对应地设置;其中,第一紧固件穿设在第一通孔和第一连接柱内且与安装凹部连接。
进一步地,翻边与壳体本体平齐设置。
进一步地,安装凹部具有多个沿安装孔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子凹部,各子凹部与多个第一连接柱一一对应地设置,各第一连接柱与其相对应的子凹部抵接。
进一步地,传感器塔包括第二雷达、多个图像采集装置及第三雷达,帽体本体具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二雷达的部分信号采集端相对设置;多个第三通孔,均位于第二通孔的下方,多个第三通孔与多个图像采集装置一一对应地设置;第四通孔,位于第三通孔的下方且与第三雷达的部分信号采集端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罩体组件还包括:密封件,具有第二安装凹部,壳体的下端伸入至第二安装凹部内且与第二安装凹部连接;其中,密封件由橡胶或硅胶制成。
进一步地,壳体本体具有第五通孔,第五通孔为变径孔,沿容纳空间至壳体本体的方向上,第五通孔的尺寸逐渐增大;透波结构设置在壳体本体上且位于容纳空间内,透波结构与第五通孔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传感器系统还包括第四雷达,壳体本体还具有第六通孔,第五通孔为多个,多个第五通孔沿壳体本体的外周面间隔设置,第六通孔设置在两个第五通孔之间;其中,第六通孔与第四雷达的部分信号采集端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罩体组件还包括:第二紧固件,第二紧固件穿设在壳体和支撑架上,以连接壳体和支撑架。
进一步地,壳体本体还具有第七通孔,壳体还包括第二连接柱,第二连接柱设置在壳体本体的内表面上且与第七通孔对应设置,罩体组件还包括:缓冲件,设置在第二连接柱远离壳体本体的一端上,第二紧固件穿设在第七通孔、第二连接柱及缓冲件上且与支撑架连接。
进一步地,罩体组件还包括:遮挡结构,遮挡结构伸入至第七通孔内且套设在第二紧固件的端部外,以用于遮挡第二紧固件的端部;其中,遮挡结构具有拆卸凹部。
进一步地,第三通孔为变径孔,沿帽体本体的内腔至帽体本体的方向上,第三通孔的尺寸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壳体本体还具有第八通孔,传感器系统还包括天线,第八通孔与天线对应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传感器系统及罩体组件,传感器系统设置在车身上,罩体组件罩设在传感器系统外;其中,罩体组件为上述的罩体组件。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罩体组件罩设在传感器系统外,以用于对传感器系统进行保护,进而避免灰尘、雨水等进入至传感器组件内而影响传感器组件的正常使用,解决现有技术中雨水、灰尘等易进入至传感器组件内而影响传感器组件正常使用的问题。其中,透波结构设置在壳体上且与第一雷达对应设置,以确保第一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能够穿过透波结构后对车辆的周边环境进行探测。同时,壳体和帽体的上述设置使得罩体组件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也使得罩体组件与传感器系统进行良好的适配。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罩体组件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罩体组件的后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罩体组件拆除帽体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帽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罩体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的罩体组件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1中的罩体组件的遮挡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8示出了图7中的遮挡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容纳空间;12、安装孔;13、壳体本体;131、第五通孔;132、第六通孔;133、第七通孔;134、第八通孔;14、安装凹部;144、子凹部;15、第二连接柱;20、帽体;21、翻边;211、第一通孔;22、帽体本体;221、第二通孔;222、第三通孔;223、第四通孔;23、第一连接柱;30、透波结构;40、密封件;50、缓冲件;60、遮挡结构;61、拆卸凹部;62、标识。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雨水、灰尘等易进入至传感器组件内而影响传感器组件正常使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罩体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如图1至图5所示,罩体组件用于罩设传感器系统,传感器系统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支撑架上的传感器组件,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塔和第一雷达,罩体组件包括壳体10、帽体20和透波结构30。壳体10具有容纳空间11和与容纳空间11连通的安装孔12,容纳空间11用于容纳传感器系统。帽体20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10的外表面上且位于安装孔12处,以用于罩设传感器塔。透波结构30设置在壳体10上且与第一雷达对应设置。其中,透波结构30的介电常数大于等于2.45且小于等于2.55。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罩体组件罩设在传感器系统外,以用于对传感器系统进行保护,进而避免灰尘、雨水等进入至传感器组件内而影响传感器组件的正常使用,解决现有技术中雨水、灰尘等易进入至传感器组件内而影响传感器组件正常使用的问题。其中,透波结构设置在壳体上且与第一雷达对应设置,以确保第一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能够穿过透波结构后对车辆的周边环境进行探测。同时,壳体10和帽体20的上述设置使得罩体组件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也使得罩体组件与传感器系统进行良好的适配。
在本实施例中,透波结构30为透波板。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和帽体20的上述设置使得工作人员对传感器塔的维护更加容易、简便,只需将帽体20从壳体10上拆下即可对传感器塔进行维护,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可选地,壳体10包括壳体本体13和安装凹部14。透波结构30设置在壳体本体13上。安装凹部14设置在壳体本体13上且围绕安装孔12设置,帽体20的翻边21设置在安装凹部14内且与安装凹部14卡接或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帽体20的翻边21设置在安装凹部14内且与安装凹部14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这样,在帽体20与壳体10进行装配的过程中,上述设置使得安装凹部14能够对帽体20进行定位,以使帽体20与壳体10的装配更加精准,提升了罩体组件的结构可靠性。
具体地,第一紧固件穿设在翻边21和安装凹部14上,以连接帽体20和壳体10,一方面实现壳体10对帽体20的定位、限位,提升了二者之间的装配精准度;另一方面使得帽体20与壳体10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
如图5和图6所示,罩体组件还包括第一紧固件,帽体20包括帽体本体22和多个第一连接柱23。翻边21设置在帽体本体22的开口上,翻边21具有多个第一通孔211,多个第一通孔211沿帽体本体22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连接柱23设置在翻边21的下方且与翻边21连接,多个第一连接柱23与多个第一通孔211一一对应地设置。其中,第一紧固件穿设在第一通孔211和第一连接柱23内且与安装凹部14连接。这样,上述设置实现了帽体20在壳体10上的下陷式设计,以使罩体组件的外观更加整洁、美观,也增大了帽体20与安装凹部14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了帽体20和壳体10的连接稳定性,避免帽体20相对于壳体10发生晃动或移动而影响罩体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紧固件为多个,多个第一紧固件与多个第一连接柱23一一对应地设置,进一步提升了帽体20与壳体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紧固件为螺钉或螺栓,安装凹部14的下表面上设置有螺母,第一紧固件的端部伸入至螺母后,螺母对第一紧固件进行锁紧,进而实现帽体20与壳体10的装配。
在本实施例中,翻边21与壳体本体13平齐设置。
如图6所示,安装凹部14具有多个沿安装孔12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子凹部144,各子凹部144与多个第一连接柱23一一对应地设置,各第一连接柱23与其相对应的子凹部144抵接。这样,子凹部144用于避让第一连接柱23,进而避免帽体20与壳体10在装配过程中发生结构干涉而影响罩体组件的正常装配。
如图4所示,传感器塔包括第二雷达、多个图像采集装置及第三雷达,帽体本体22具有第二通孔221、多个第三通孔222及第四通孔223。其中,第二通孔221与第二雷达的部分信号采集端相对设置。多个第三通孔222均位于第二通孔221的下方,多个第三通孔222与多个图像采集装置一一对应地设置。第四通孔223位于第三通孔222的下方且与第三雷达的部分信号采集端相对设置。这样,通过第二通孔221、第三通孔222及第四通孔223对相应的装置进行避让,以确保传感器塔能够正常运行。
具体地,第二通孔221用于避让第二雷达的信号采集端,进而防止帽体20影响第二雷达的正常探测动作。第三通孔222用于避让图像采集装置的图像采集端,进而提升了图像采集装置的采集精准度,确保图像采集装置能够正常使用。第四通孔223用于避让第三雷达的信号采集端,进而防止帽体20影响第三雷达的正常探测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通孔223朝向车辆的后方,第三雷达用于对车辆的后方环境进行探测。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通孔222为四个,四个第三通孔222分别朝向四个方向(东南西北),四个第三通孔222与四个图像采集装置一一对应地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通孔222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图像采集装置的个数进行设置。可选地,第三通孔222为一个、或两个、或三个、或五个、或六个。
如图1和图5所示,罩体组件还包括密封件40。密封件40具有第二安装凹部,壳体10的下端伸入至第二安装凹部内且与第二安装凹部连接。其中,密封件40由橡胶或硅胶制成。这样,当罩体组件与支撑架接触或抵接时,密封件40能够对二者连接处进行密封、填充,以避免灰尘、雨水、杂质进入至二者连接处,也能够增加车辆的外观美观性,防止罩体组件与车身之间发生碰撞而产生异响。同时,密封件40的上述设置能够起到减振作用,对二者连接处的冲击力进行缓冲,延长了罩体组件的使用寿命。
如图1和图3所示,壳体本体13具有第五通孔131,第五通孔131为变径孔,沿容纳空间11至壳体本体13的方向上,第五通孔131的尺寸逐渐增大。透波结构30设置在壳体本体13上且位于容纳空间11内,透波结构30与第五通孔131对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使得透波结构30与壳体10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另一方面增大了第一雷达的探测角度,进而提升了第一雷达的探测精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通孔131的孔壁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板段、第二板段、第三板段及第四板段,第一板段与第三板段相对设置,第二板段与第四板段相对设置,沿容纳空间11至壳体本体13的方向上,第一板段与第三板段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第二板段与第四板段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以使增大第一雷达的探测角度,提升了车辆的避障能力。
可选地,传感器系统还包括第四雷达,壳体本体13还具有第六通孔132,第五通孔131为多个,多个第五通孔131沿壳体本体13的外周面间隔设置,第六通孔132设置在两个第五通孔131之间。其中,第六通孔132与第四雷达的部分信号采集端相对设置。如图1所示,第五通孔131为三个,第六通孔132位于两个第五通孔131之间,两个第五通孔131朝前设置(沿车辆行驶方向),一个第五通孔131朝左设置。这样,第六通孔132用于避让第四雷达的信号采集端,进而防止帽体20影响第四雷达的正常探测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第五通孔131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第一雷达的个数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第五通孔131的位置不限于此,可根据第一雷达的位置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罩体组件还包括第二紧固件。其中,第二紧固件穿设在壳体10和支撑架上,以连接壳体10和支撑架。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罩体组件与传感器系统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可选地,第二紧固件为螺栓或螺钉。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0与支撑架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壳体10与支撑架卡接或粘接。
如图5所示,壳体本体13还具有第七通孔133,壳体10还包括第二连接柱15,第二连接柱15设置在壳体本体13的内表面上且与第七通孔133对应设置,罩体组件还包括缓冲件50。其中,缓冲件50设置在第二连接柱15远离壳体本体13的一端上,第二紧固件穿设在第七通孔133、第二连接柱15及缓冲件50上且与支撑架连接。这样,缓冲件50的上述设置一方面增大了壳体10与支撑架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了二者之间的装配稳定性;另一方面起到减振作用,避免二者之间发生较大的相对运动而发生运动干涉,进而提升了罩体组件对传感器系统的保护可靠性。
如图1、图3、图7和图8所示,罩体组件还包括遮挡结构60。遮挡结构60伸入至第七通孔133内且套设在第二紧固件的端部外,以用于遮挡第二紧固件的端部。其中,遮挡结构60具有拆卸凹部61。这样,遮挡结构60能够对第二紧固件的端部进行遮挡,一方面提升了罩体组件的外观美观性和整洁度,提升了用户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避免第二紧固件的端部与雨水直接接触而发生腐蚀,进而延长了第二紧固件的使用寿命,提升了第二紧固件的紧固可靠性。
具体地,当工作人员需要将第二紧固件从壳体10上拆下时,先通过拆卸凹部61将遮挡结构60拆下,之后通过工具对第二紧固件进行拧松操作,以实现第二紧固件的拆卸。
如图7和图8所示,遮挡结构60上设置有标识62。这样,工作人员可通过标识62将遮挡结构60安装在对应的第七通孔133内,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装配难度。
可选地,标识62为数字标识。遮挡结构60为多组,各组遮挡结构60具有不同的数字标识,同组遮挡结构60的数字标识相同,工作人员可通过数字标识对多组遮挡结构60进行安装,便于工作人员将遮挡结构60安装在第七通孔133内。
在本实施例中,罩体组件包括三组遮挡结构60,各组遮挡结构60具有不同的标识62,不同位置处安装不同的遮挡结构60,便于工作人员将遮挡结构60安装在第七通孔133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通孔222为变径孔,沿帽体本体22的内腔至帽体本体22的方向上,第三通孔222的尺寸逐渐增大。这样,第三通孔222的上述设置能够对图像采集装置处接收到的光源进行折射和反射,进而减少干扰光源,提升了图像采集装置的采集精准度。
具体地,第三通孔222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五板段、第六板段、第七板段及第八板段,第五板段与第七板段相对设置,第六板段与第八板段相对设置,沿容纳空间11至壳体本体13的方向上,第五板段与第七板段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第六板段与第八板段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以实现对干扰光源的折射和反射,提升了图像采集装置的采集精准度。
如图1至图3所示,壳体本体13还具有第八通孔134,传感器系统还包括天线,第八通孔134与天线对应设置。这样,天线用于接收车辆的定位信息,以将车辆的位置信息传递给车辆自动驾驶模块,确保车辆能够正常的自动行驶,第八通孔134的上述设置使得第八通孔134对天线的信号接收端进行避让,进而提升了天线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图像采集装置能够识别红绿灯、路面交通线、各种交通标识和正前方障碍物等,第一雷达、第二雷达、第三雷达及第四雷达用于对车辆周围的环境数据进行采集,以将其采集到的信息传输给车辆自动驾驶模块,以便车辆自动驾驶模块根据上述信息控制车辆自动行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雷达和第三雷达为毫米波雷达,第二雷达和第四雷达为激光雷达。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传感器系统及罩体组件,传感器系统设置在车身上,罩体组件罩设在传感器系统外。其中,罩体组件为上述的罩体组件。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罩体组件罩设在传感器系统外,以用于对传感器系统进行保护,进而避免灰尘、雨水等进入至传感器组件内而影响传感器组件的正常使用,解决现有技术中雨水、灰尘等易进入至传感器组件内而影响传感器组件正常使用的问题。其中,透波结构设置在壳体上且与第一雷达对应设置,以确保第一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能够穿过透波结构后对车辆的周边环境进行探测。同时,壳体和帽体的上述设置使得罩体组件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也使得罩体组件与传感器系统进行良好的适配。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罩体组件,用于罩设传感器系统,所述传感器系统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的传感器组件,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塔和第一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组件包括:
壳体(10),具有容纳空间(11)和与所述容纳空间(11)连通的安装孔(12),所述容纳空间(11)用于容纳所述传感器系统;
帽体(20),所述帽体(2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外表面上且位于所述安装孔(12)处,以用于罩设所述传感器塔;
透波结构(30),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上且与所述第一雷达对应设置;其中,所述透波结构(30)的介电常数大于等于2.45且小于等于2.55;
所述壳体(10)包括:
壳体本体(13),所述透波结构(30)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13)上;
所述壳体本体(13)具有第五通孔(131),所述第五通孔(131)为变径孔,沿所述容纳空间(11)至所述壳体本体(13)的方向上,所述第五通孔(131)的尺寸逐渐增大;所述透波结构(30)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13)上且位于所述容纳空间(11)内,所述透波结构(30)与所述第五通孔(131)对应设置;
所述壳体(10)还包括:
安装凹部(14),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13)上且围绕所述安装孔(12)设置,所述帽体(20)的翻边(21)设置在所述安装凹部(14)内且与所述安装凹部(14)卡接或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
所述罩体组件还包括:
密封件(40),具有第二安装凹部,所述壳体(10)的下端伸入至所述第二安装凹部内且与所述第二安装凹部连接;其中,所述密封件(40)由橡胶或硅胶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组件还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帽体(20)包括:
帽体本体(22),所述翻边(21)设置在所述帽体本体(22)的开口上,所述翻边(21)具有多个第一通孔(211),多个所述第一通孔(211)沿所述帽体本体(22)的周向间隔设置;
多个第一连接柱(23),设置在所述翻边(21)的下方且与所述翻边(21)连接,多个所述第一连接柱(23)与多个所述第一通孔(211)一一对应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211)和所述第一连接柱(23)内且与所述安装凹部(14)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21)与所述壳体本体(13)平齐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罩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凹部(14)具有多个沿所述安装孔(12)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子凹部(144),各所述子凹部(144)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柱(23)一一对应地设置,各所述第一连接柱(23)与其相对应的所述子凹部(144)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罩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塔包括第二雷达、多个图像采集装置及第三雷达,所述帽体本体(22)具有:
第二通孔(221),所述第二通孔(221)与所述第二雷达的部分信号采集端相对设置;
多个第三通孔(222),均位于所述第二通孔(221)的下方,多个所述第三通孔(222)与多个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一一对应地设置;
第四通孔(223),位于所述第三通孔(222)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三雷达的部分信号采集端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系统还包括第四雷达,所述壳体本体(13)还具有第六通孔(132),所述第五通孔(13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五通孔(131)沿所述壳体本体(13)的外周面间隔设置,所述第六通孔(132)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五通孔(131)之间;其中,所述第六通孔(132)与所述第四雷达的部分信号采集端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组件还包括:
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设在所述壳体(10)和所述支撑架上,以连接所述壳体(10)和所述支撑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罩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13)还具有第七通孔(133),所述壳体(10)还包括第二连接柱(15),所述第二连接柱(15)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13)的内表面上且与所述第七通孔(133)对应设置,所述罩体组件还包括:
缓冲件(50),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柱(15)远离所述壳体本体(13)的一端上,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设在所述第七通孔(133)、所述第二连接柱(15)及所述缓冲件(50)上且与所述支撑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罩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组件还包括:
遮挡结构(60),所述遮挡结构(60)伸入至所述第七通孔(133)内且套设在所述第二紧固件的端部外,以用于遮挡所述第二紧固件的端部;其中,所述遮挡结构(60)具有拆卸凹部(61)。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罩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孔(222)为变径孔,沿所述帽体本体(22)的内腔至所述帽体本体(22)的方向上,所述第三通孔(222)的尺寸逐渐增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13)还具有第八通孔(134),所述传感器系统还包括天线,所述第八通孔(134)与所述天线对应设置。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传感器系统及罩体组件,所述传感器系统设置在所述车身上,所述罩体组件罩设在所述传感器系统外;其中,所述罩体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罩体组件。
CN202110163436.2A 2021-02-05 2021-02-05 罩体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1129042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63436.2A CN112904283B (zh) 2021-02-05 2021-02-05 罩体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63436.2A CN112904283B (zh) 2021-02-05 2021-02-05 罩体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04283A CN112904283A (zh) 2021-06-04
CN112904283B true CN112904283B (zh) 2023-11-03

Family

ID=76123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63436.2A Active CN112904283B (zh) 2021-02-05 2021-02-05 罩体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04283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130699U (zh) * 2014-11-25 2015-01-28 武汉大学 一种防水防电多功能雷达罩
CN106980118A (zh) * 2017-03-29 2017-07-25 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毫米波雷达的环境测试装置及其方法
CN209064008U (zh) * 2018-08-31 2019-07-05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车顶传感器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1186386A (zh) * 2020-02-14 2020-05-22 北京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防护罩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1238508U (zh) * 2020-03-13 2020-08-11 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密封结构的车用毫米波雷达罩后盖
TW202030499A (zh) * 2018-10-17 2020-08-16 德商應用研究促進協會法蘭霍夫公司 用於發光和雷達輻射之車輛的雷達和發光配置及方法和用途
CN212047164U (zh) * 2020-04-16 2020-12-01 北京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车载图像采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05231B2 (ja) * 2004-03-16 2009-07-2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距離検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130699U (zh) * 2014-11-25 2015-01-28 武汉大学 一种防水防电多功能雷达罩
CN106980118A (zh) * 2017-03-29 2017-07-25 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毫米波雷达的环境测试装置及其方法
CN209064008U (zh) * 2018-08-31 2019-07-05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车顶传感器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TW202030499A (zh) * 2018-10-17 2020-08-16 德商應用研究促進協會法蘭霍夫公司 用於發光和雷達輻射之車輛的雷達和發光配置及方法和用途
CN111186386A (zh) * 2020-02-14 2020-05-22 北京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防护罩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1238508U (zh) * 2020-03-13 2020-08-11 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密封结构的车用毫米波雷达罩后盖
CN212047164U (zh) * 2020-04-16 2020-12-01 北京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车载图像采集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awrence A. Klein 等.多传感器系统的应用及优势,大气对信号的衰减作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理论》.2004,1-7、11-13. *
刘庆楣 等.雷达天线罩设计.《飞航导弹结构设计》.2009,180-18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04283A (zh) 2021-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68249B1 (en) Mounting arrangement for a driver assist system housing
US11796356B2 (en) Sensor installation structure
KR100851684B1 (ko) 커넥터 유닛, 차량 탑재용 디지털 카메라, 차량 탑재카메라 부착 도어 미러
US20190168671A1 (en) Sensor mount structure
KR20200105629A (ko) 물 및 먼지 방지 외부 마이크로폰 장치
CN112904283B (zh) 罩体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1186386B (zh) 防护罩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8263298B (zh) 车载相机保持件、制造方法及安装方法
EP3573881A1 (en) Wheel well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del vehicles
CN217917824U (zh) 外饰件总成及无人驾驶车辆
CN110549951B (zh) 一种固定装置、车用固定系统及车载感知系统的固定系统
US20090109559A1 (en) Side mounted vehicle mirror with integral object
CN214450668U (zh) 传感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2658820U (zh) 一种激光雷达和激光雷达应用装置
CN219154379U (zh) 车辆传感器安装结构及无人车
CN219154382U (zh) 车载雷达安装结构及车辆
JP4202150B2 (ja) 障害物検出装置及びその取り付け構造
CN215851011U (zh) 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623367U (zh) 一种汽车及其环境感知装置
CN219706898U (zh) 传感器集成装置和车辆
CN216286818U (zh) 隐藏式无屏行车记录仪
CN220454612U (zh) 一种传感器防护装置及无人驾驶车辆
CN212723406U (zh) 一种基于ai的红外热成像夜视adas单目相机
CN216232098U (zh) 车辆用雷达保持装置
CN218998151U (zh) 一种车载摄像模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