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04034U - 挂脖风扇 - Google Patents

挂脖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04034U
CN214404034U CN202022900245.3U CN202022900245U CN214404034U CN 214404034 U CN214404034 U CN 214404034U CN 202022900245 U CN202022900245 U CN 202022900245U CN 214404034 U CN214404034 U CN 2144040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ck
semiconductor refrigeration
casing
fan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0024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伟平
杨广
赖友
林桂鑫
李彤
刘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0024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040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040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040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挂脖风扇,包括颈戴架及装设于颈戴架上的半导体制冷模块,颈戴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的连接件,第一壳体可滑动地连接于连接件上,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间距可调节,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内分别设有扇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分别设有出风口,扇轮运转产生的风从出风口吹出,半导体制冷模块可拆卸地装设于连接件上。挂脖风扇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将半导体制冷模块装设于连接件上,使得挂脖风扇既可以通过扇轮吹风降温,又可以通过制冷组件制冷降温,实现更高的降温效率;也可以将半导体制冷模块从颈戴架上拆卸下来,使得挂脖风扇使用起来更加轻便。

Description

挂脖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挂脖风扇。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追求更加便利的生活,为了满足户外活动或其他生活场景需要使用风扇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便携式调温产品,例如脖戴式风扇。
脖戴式风扇解决了手持风扇带来的活动局限性,无论是运动、户外活动还是办公室等使用场景,脖戴式风扇都可以解放用户的双手,不需手持即可实现随时随地吹风的效果。然而,脖戴式风扇功能单一,只能用于吹风降温,降温效率不能满足一些用户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降温效率更高、应用场景范围更广的挂脖风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挂脖风扇,包括颈戴架及装设于所述颈戴架上的半导体制冷模块,所述颈戴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的连接件,所述第一壳体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上,使得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间距可调节,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分别设有扇轮,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分别设有出风口,所述扇轮运转产生的风从所述出风口吹出,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可拆卸地装设于所述连接件上。
其中,所述连接件用于与人体颈部接触,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包括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与所述连接件贴设。
其中,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包括内壳、外壳及收容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内的散热件,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与所述散热件贴设,所述内壳上设有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所述冷端对应的开口,所述冷端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连接件相贴设,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所述散热件对应的散热孔;所述散热件面向所述外壳的一侧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收容有散热风扇,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还凹设有沉槽,所述散热风扇的出风部对应所述沉槽设置。
其中,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包括半导体制冷片和导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与所述导冷片贴设,所述导冷片用于与人体颈部接触。
其中,所述第二壳体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有卡持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分别设有与所述卡持部对应的卡持槽;或,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分别设有卡持部,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卡持部对应的卡持槽;
所述卡持部收容于所述卡持槽内且可顺沿所述卡持槽滑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相对所述连接件滑动以调整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间距。
其中,所述卡持部包括凸柱,所述卡持槽包括连续排列且相互连通的多个定位孔,所述卡持部顺沿所述卡持槽滑动的过程中,所述凸柱卡设于所述卡持槽的不同位置处的定位孔内而定位。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互靠近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之间、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之间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可拆卸地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分别为磁吸部;或,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扣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可穿设于所述扣孔内的倒钩;或,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扣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可穿设于所述扣孔的倒钩。
其中,所述挂脖风扇包括第一使用形态和第二使用形态,所述挂脖风扇在所述第一使用形态时,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中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别与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挂脖风扇在第二使用形态时,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靠近的一端相互可拆卸地连接。
其中,所述颈戴架内设有第一电池,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内设有第二电池,所述第一电池提供所述扇轮工作的电能,所述第二电池提供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工作的电能;或
所述颈戴架内设有电池,所述电池提供所述扇轮工作的电能、以及在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装设于所述颈戴架上时提供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工作的电能。
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挂脖风扇,所述颈戴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的连接件,所述第一壳体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上,使得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间距可调节,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可拆卸地装设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分别设有扇轮,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别设有出风口,所述扇轮运转产生的风从所述出风口吹出,如此,第一壳体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上,使得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间距可调节,方便半导体制冷模块快速安装和拆卸,所述挂脖风扇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将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装设于连接件上,使得所述挂脖风扇既可以通过扇轮吹风降温,又可以通过制冷组件制冷降温,二者共同作用,可以实现更高的降温效率;或者当仅通过吹风散热可以满足散热需求时,可以将半导体制冷模块从所述颈戴架上拆卸下来,使得挂脖风扇使用起来更加轻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挂脖风扇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挂脖风扇的分解图;
图3为图2的进一步分解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挂脖风扇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挂脖风扇的分解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挂脖风扇的制冷模块拆下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并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以下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的表述,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但是应当理解的是,“一些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另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竖直的”、“水平的”、“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挂脖风扇,包括颈戴架10及装设于所述颈戴架10上的半导体制冷模块20,所述颈戴架10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和将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连接的连接件13,所述第一壳体11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件13上,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的间距可调节,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内分别设有扇轮19,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上分别设有出风口110,所述扇轮19运转产生的风从所述出风口110吹出,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可拆卸地装设于所述连接件13上。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内设有将对应所述扇轮19的气流出口与所述出风口110连通的风道,所述扇轮19运转产生的风经所述风道后从所述出风口110吹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出风口110也可以正对所述扇轮19设置,不设置所述风道,扇轮19产生的风直接经出风口110吹出。
上述实施例中,颈戴架10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和将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连接的连接件13,第一壳体11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件13上,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的间距可调节,方便半导体制冷模块20的快速安装和拆卸,所述挂脖风扇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将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装设于连接件13上,使得所述挂脖风扇既可以通过扇轮19吹风降温,又可以通过半导体制冷组块20制冷降温,二者共同作用,可以实现更高的降温效率;其次,而当仅通过吹风散热可以满足散热需求时,可以将半导体制冷模块20从所述颈戴架10上拆卸下来,使得挂脖风扇处于第二使用状态时更加轻便。
所述颈戴架10整体呈弯弧状,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形状相同,相对连接件13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通过连接件13所形成的整体用于与人体颈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颈戴架10包括用于与人体颈部贴设的内侧面及与所述内侧面相对的外侧面。所述连接件13位于所述颈戴架10的内侧面。当挂脖风扇佩戴于人体颈部上使用时,所述连接件13用于与人体颈部接触,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包括半导体制冷片24,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4的冷端与所述连接件13贴设,通过连接件13将冷能传递给人体颈部。所述连接件13可以由导热材料,如金属材料制成,在一可选的具体示例中,连接件13由铝材料制成,以能够更好地将制冷装置产生的冷能传递至人体颈部,提升降温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半导体制冷模块20包括半导体制冷片24和导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4的冷端与所述导冷片贴设,所述导冷片可与采用铝材料制成用于与人体颈部接触;连接件13上设有缺口,半导体制冷模块20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缺口内;从而使得半导体制冷模块20安装至挂脖风扇上使用时,导冷片穿过所述缺口后可与人体颈部接触,从而给人体颈部制冷降温;或者也可以是连接件13位于颈戴架的外侧面,半导体制冷模块20可拆卸地安装在连接件13内侧,从而使得半导体制冷模块20安装至挂脖风扇上使用时,半导体制冷模块的导冷片位于颈戴架内侧可与人体颈部接触,从而给人体颈部制冷降温。
可选的,所述扇轮19包括两个,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相互远离的一端,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对应所述扇轮19的两侧分别设有进风口,所述风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内,所述风道内设有顺沿所述风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导风件17。每一所述导风件17包括第一导风片和第二导风片,所述第一导风片和所述第二导风片于靠近对应扇轮19的一端相互连接,于远离对应扇轮19的一端相互分离形成为开口端。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的两侧上可以分别设有所述出风口110,每一扇轮19吹出的气流顺沿对应的导风件17流动,在第一导风片和第二导风片的导引下,分别流向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的两侧的出风口110。
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内分别设有隔板18,每一所述隔板18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上下两侧之间,将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内的空间分隔成所述风道和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用于收容电路板181和电池182等用于控制所述扇轮19工作的电子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上可以设有控制开关14,通过操作所述控制开关14可以控制扇轮19开启或关闭。可选的,通过操作所述控制开关14也可以控制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开启或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包括内壳221、外壳222及收容于所述内壳221和所述外壳222内的散热件23,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4的热端与所述散热件23贴设,所述内壳221上设有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4的所述冷端对应的开口220,所述冷端通过所述开口220与所述连接件13相贴设,所述外壳222上设有与所述散热件23对应的散热孔21。其中,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的外围形状、尺寸与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连接处的形状、尺寸大致相同。当半导体制冷模块20安装于连接件13上时,内壳221与连接件13接触,冷端通过所述内壳221的开口220与连接件13接触,从而将冷能传递给所述连接件13;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4的外壳222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的外表面平齐,从而颈戴架10的外形整体更加美观。所述散热件23包括与所述热端贴设的底板及从所述底板朝背离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4的方向延伸的散热片,相邻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导流槽,所述散热孔21对应所述导流槽设置。所述底板的形状和尺寸可以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4的热端的形状和尺寸对应,所述底板覆盖住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4的热端,使得热端产生的热量可及时传导至底板,由底板进一步传导至散热片。底板与所述热端之间可通过导热胶层贴设,以提升热量传递给底板的效率。
所述散热件23靠近所述外壳222的一侧还设有安装槽231,所述安装槽231内收容有散热风扇25,所述安装槽231的槽底还凹设有沉槽232,所述散热风扇25的出风部对应所述沉槽232设置,从而防止散热件23与散热风扇25的出风部靠的太近而影响散热风扇23出风,以使得散热风扇25出风更大。所述散热片从底板朝向颈戴架10的外壳222的方向延伸,形成于相邻散热片之间的导流槽与所述散热风扇25的气流出口连通,散热风扇25产生的气流进入所述沉槽232后流入所述导流槽时可以带走散热片上的热量,并从与导流槽对应的散热孔21吹出,及时带走散热件23的热量,可以避免半导体制冷模块20内热量堆积。
可选的,所述连接件13呈弧形,所述连接件13上与所述冷端对应的位置设有贴合部132,所述贴合部132远离所述连接件13的一侧为与所述冷端贴合的平面。所述贴合部132离所述连接件13的一侧为与所述冷端贴合的平面,可以确保与半导体散热件23的冷端保持更加紧密的接触,从而半导体制冷片24的冷端产生的冷能能够通过贴合部132和连接件13更加高效及时地传递至人体颈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12也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件13上,其中,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与连接件13的连接结构可以相同,可选的,所述连接件13的两端分别设有卡持部133,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上分别设有与所述卡持部133对应的卡持槽16;或,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上分别设有卡持部133,所述连接件13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卡持部133对应的卡持槽16。所述连接件13与所述第一壳体11之间、以及所述连接件13与第二壳体12之间分别通过卡持部133和卡持槽16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卡持部133收容于所述卡持槽16内且可顺沿所述卡持槽16滑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可相对所述连接件13滑动以调整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的间距。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卡持部133包括凸柱,所述卡持槽16包括连续排列且相互连通的多个定位孔,所述卡持部133顺沿所述卡持槽16滑动的过程中,所述凸柱卡设于所述卡持槽16的不同位置处的定位孔内而定位。所述卡持槽16于任意相邻两个定位孔的连接位置处的尺寸小于其它部分的尺寸,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凸柱可以穿过相邻两个定位孔的连接位置处的部分而顺沿卡持槽16滑动,在撤销外力的情况下,凸柱则卡设于对应的定位孔而实现将所述连接件13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可拆卸地滑动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12也可以是与所述连接件13固定连接,只有所述第一壳体11可相对所述连接件13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相互靠近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结构15,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连接结构25,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之间、所述第二壳体12与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之间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5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25可拆卸地连接。第一连接结构15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互靠近的一端,第二连接结构25形成于半导体制冷模块20的相对两端,从而半导体制冷模块20与所述第一壳体11端对端连接,且半导体制冷模块20与第二壳体12端对端连接,从而半导体制冷模块20与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连接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5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25不会额外增加颈戴架10的尺寸,便于提升挂脖风扇整体外观的美观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5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25分别为磁吸部。可选的,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上的磁吸部与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上的磁吸部可以互为凸起和凹陷,磁吸部由极性相反的磁性材料制成,或分别由磁性材料与铁制成,通过磁吸部的设置,不仅方便连接件13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的快速安装与拆卸,而且互为凸起和凹陷形状可以提升连接件13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安装后的稳定性。
其中,所述挂脖风扇包括第一使用形态和第二使用形态,所述挂脖风扇在所述第一使用形态时,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连接于所述连接件13中部,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分别与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可拆卸地连接,例如相互可拆卸的磁吸连接或抵接,所述挂脖风扇在第二使用形态时,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相靠近的一端相互可拆卸地连接,例如相互可拆卸的磁吸连接或抵接(参阅图6)。所述挂脖风扇在所述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的相对两端连接;所述挂脖风扇在所述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相互靠近的一端直接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通过连接件13可相对滑动而可调节二者之间的距离,当需要安装半导体制冷模块20时,可以首先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的距离调节增加,将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放置于连接件13上后,再调节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的距离使二者朝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所在位置相向滑动,直至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分别通过第二连接结构25与半导体制冷模块20上的第一连接结构15连接,此时,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和半导体制冷装置的外表面相互平齐,由所述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和半导体制冷装置所形成的整体的形状与人体颈部的形状匹配。当需要将半导体制冷模块20拆卸时,则再施加外力使得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朝远离半导体制冷模块20的方向相悖运动,直至所述第一壳结体和所述第二壳体12上的第二连接构与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上的第一连接结构15相互脱离。当无需安装半导体制冷模块20使用时,则可以将半导体制冷模块20拆卸后,再调节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顺沿连接件13相向运动,直至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互靠近的一端相互连接,此时,第一壳体11的外表面和第二壳体12的外表面相互平齐,由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形成的整体的形状与人体颈部的形状匹配(参阅图6)。
可选的,所述颈戴架10内设有第一电池,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内设有第二电池,所述第一电池提供所述扇轮19工作的电能,所述第二电池提供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工作的电能。半导体制冷模块20和扇轮19分别设有电池进行独立的供电,从而二者可以分别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可选的,所述颈戴架10内设有电池,所述电池提供所述扇轮19工作的电能、以及在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装设于所述颈戴架10上时提供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工作的电能。也即,半导体制冷模块20内可以不设电池,当半导体制冷模块20安装于颈戴架10上时,可以从颈戴架10内的电池获取电能而正常工作,从而可以减小半导体制冷模块20的尺寸和重量。
请参阅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挂脖风扇,其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主要包括: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和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5和第二连接结构25的结构不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5为扣孔151,所述第二连接结构25为与所述扣孔151的相卡扣配合的倒钩251;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连接结构25为扣孔151,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5为与所述扣孔151相卡扣配合的倒钩251。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挂脖风扇,至少具备如下特点:
第一、通过将所述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与连接件13滑动连接、半导体制冷模块20与连接件13可拆卸连接,从而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求组装使用挂脖风扇,使得挂脖风扇只有吹风降温功能、或既能吹风降温又能通过半导体制冷模块20制冷降温,满足用户不同的降温需求。
第二、半导体制冷模块20可以是自带电池,也可以是不包括电池而安装后与颈戴架10内的电池电连接,半导体制冷模块20可以与扇轮19共用电池,从而可减轻半导体制冷模块20的体积和重量。
第三、半导体制冷模块20与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分别端对端的连接,从而半导体制冷模块20与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连接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5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25不会额外增加颈戴架10的尺寸,便于提升挂脖风扇整体外观的美观性。
第四、所述挂脖风扇在所述第一使用状态下,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分别与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20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挂脖风扇在所述第二使用状态下,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相互靠近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当仅通过吹风散热可以满足散热需求时,可以将半导体制冷模块20从所述颈戴架10上拆卸下来,使得挂脖风扇处于第二使用状态时更加轻便,挂脖风扇的使用方式更加灵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以准。

Claims (10)

1.一种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颈戴架及装设于所述颈戴架上的半导体制冷模块,所述颈戴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的连接件,所述第一壳体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上,使得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间距可调节,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分别设有扇轮,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分别设有出风口,所述扇轮运转产生的风从所述出风口吹出,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可拆卸地装设于所述连接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用于与人体颈部接触,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包括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与所述连接件贴设。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包括内壳、外壳及收容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内的散热件,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与所述散热件贴设,所述内壳上设有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所述冷端对应的开口,所述冷端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连接件相贴设,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所述散热件对应的散热孔;所述散热件面向所述外壳的一侧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收容有散热风扇,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还凹设有沉槽,所述散热风扇的出风部对应所述沉槽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包括半导体制冷片和导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与所述导冷片贴设,所述导冷片用于与人体颈部接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有卡持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分别设有与所述卡持部对应的卡持槽;或,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分别设有卡持部,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卡持部对应的卡持槽;
所述卡持部收容于所述卡持槽内且可顺沿所述卡持槽滑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相对所述连接件滑动以调整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间距。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部包括凸柱,所述卡持槽包括连续排列且相互连通的多个定位孔,所述卡持部顺沿所述卡持槽滑动的过程中,所述凸柱卡设于所述卡持槽的不同位置处的定位孔内而定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互靠近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之间、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之间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可拆卸地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分别为磁吸部;或,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扣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可穿设于所述扣孔内的倒钩;或,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扣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可穿设于所述扣孔内的倒钩。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脖风扇包括第一使用形态和第二使用形态,所述挂脖风扇在所述第一使用形态时,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中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别与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挂脖风扇在第二使用形态时,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靠近的一端相互可拆卸地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戴架内设有第一电池,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内设有第二电池,所述第一电池提供所述扇轮工作的电能,所述第二电池提供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工作的电能;或
所述颈戴架内设有电池,所述电池提供所述扇轮工作的电能、以及在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装设于所述颈戴架上时提供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工作的电能。
CN202022900245.3U 2020-12-02 2020-12-02 挂脖风扇 Active CN2144040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00245.3U CN214404034U (zh) 2020-12-02 2020-12-02 挂脖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00245.3U CN214404034U (zh) 2020-12-02 2020-12-02 挂脖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04034U true CN214404034U (zh) 2021-10-15

Family

ID=78037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00245.3U Active CN214404034U (zh) 2020-12-02 2020-12-02 挂脖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0403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83168A1 (zh) * 2021-11-10 2023-05-19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便携式风扇
US11661947B2 (en) 2019-10-25 2023-05-30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WO2024109547A1 (zh) * 2022-11-21 2024-05-30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便携式空调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61947B2 (en) 2019-10-25 2023-05-30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US11754080B2 (en) 2019-10-25 2023-09-12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Neck fan
WO2023083168A1 (zh) * 2021-11-10 2023-05-19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便携式风扇
WO2024109547A1 (zh) * 2022-11-21 2024-05-30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便携式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404034U (zh) 挂脖风扇
CN212899063U (zh) 挂脖风扇
CN212536132U (zh) 一种脖戴风扇
CN214404053U (zh) 挂脖风扇
WO2022100708A1 (zh) 挂脖风扇
WO2023109472A1 (zh) 一种侧向吹风散热器及无线充电器
CN215860873U (zh) 挂脖风扇
CN113932320B (zh) 便携穿戴式空调
CN215860912U (zh) 便携式调温装置
CN213655197U (zh) 便携风扇
CN213209309U (zh) 挂脖式调温装置
CN219433604U (zh) 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
KR101948041B1 (ko) 열전소자를 이용한 선풍기의 냉기 공급기
CN216744678U (zh) 便携式挂脖空调
CN216114463U (zh) 便携穿戴式空调
CN207886421U (zh) 美容器
CN214371062U (zh) 一种挂脖冷暖仪
CN216114462U (zh) 便携穿戴式空调
CN211633838U (zh) 一种便于携带的半导体颈部快速降温装置
US20220082307A1 (en) Air-conditioned garment having semiconductor cooling system
CN210980192U (zh) 一种出风装置
CN213931256U (zh) 一种脖戴调温装置
CN217999934U (zh) 具有快速调温效果的腰带风扇
CN217152341U (zh) 挂脖调温装置
CN215837276U (zh) 半导体制冷的空调服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