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33604U - 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33604U
CN219433604U CN202320600191.XU CN202320600191U CN219433604U CN 219433604 U CN219433604 U CN 219433604U CN 202320600191 U CN202320600191 U CN 202320600191U CN 219433604 U CN219433604 U CN 2194336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housing
cooling device
portable cooling
effect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0019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336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336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包括壳体;导温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导温件包括第一导温件和导温体,所述第一导温件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导温体由相变材料制成并且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导温件内设置采用相变材料制成的导温体,利用相变材料具有储能密度大、储能能力强的特点,使得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能够持续吸收用户皮肤的热量,从而能够对用户进行持续性降温。

Description

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调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存在多种款式的便携式降温装置,例如挂脖空调、挂腰空调和头戴空调等,便携式降温装置小巧便携,无需占用双手,能够在炎热的天气中对用户皮肤进行降温,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现有大多数的便携式降温装置通常在壳体上设置有导温件与人体皮肤接触,将导温件上的较低温度直接传导至人体皮肤实现对使用者的降温效果,同时也可以设置半导体制冷件对导温件进行制冷来提升降温效果。其中,现有便携式降温装置的导温件通常采用铝合金件,其储冷效果不佳,如果只靠铝合金件接触传导降温,其降温时间很短,因此需要采用半导体制冷件对铝合金件持续制冷才能发挥制冷功能,但是对于便携式空调产品,持续耗能将会导致续航能力大打折扣。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通过采用相变材料制成导温件,能够使导温件的降温效果持续时间更长且耗能更低。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包括:壳体;导温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导温件包括导温体和第一导温件,所述第一导温件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导温体为相变材料并且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温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具有所述容置腔的容置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容置部边缘的固定部,所述第二连接件遮盖所述容置腔的开口并与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远离所述第二连接件一侧的中部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壳体的表面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并将所述导温件固定于所述壳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温件还设置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设于所述容纳槽的槽底,所述固定件设置有卡扣部,所述卡扣部穿过所述让位槽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导温件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侧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硬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还包括制冷件,所述制冷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热传导连接所述导温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温件还包括贴设在所述第一导温件上的第二导温件,所述第二导温件与所述第一导温件的材质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表面设置有放置槽,所述导温件固定在所述放置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置槽的底面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导温件上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环绕所述导温件的外周设置并固定于所述导温件的外边缘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固定件,所述导温件的中部设置有容纳槽,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并固定于所述导温件的内边缘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还包括连接带,所述连接带连接在所述壳体的相对两端并且两者共同界定出佩戴空间,所述导温件设置在所述壳体靠近所述佩戴空间的一侧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带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锁扣,所述壳体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二锁扣,两个所述第二锁扣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锁扣可以拆卸地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包括两个所述壳体,两个所述壳体相对设置并且两者共同界定出佩戴空间,所述导温件设置在所述壳体靠近所述佩戴空间的一侧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所述风道内设置有风扇,所述出风口和所述导温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相邻侧壁上。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具有如下一个或多个优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壳体上设置导温件,所述导温件包括内部中空的第一导温件,且所述第一导温件内部填充由相变材料制成的导温体,利用相变材料具有储能密度大、储能能力强的特点,使得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能够持续吸收用户皮肤的热量,从而能够对用户进行持续性降温;此外,还可以在所述壳体上设置制冷件对所述导温件进行调温,进而让所述第一导温件的降温效果更加明显,并且由于相变材料具有储能密度大、储能能力强的特点,能够使所述制冷件只需对所述第一导温件进行周期性调温就能提供持续的降温效果,提升了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的节能效果,降低能耗从而能够有效提升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的续航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降温装置中所述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便携式降温装置中所述导温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便携式降温装置中所述导温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便携式降温装置中所述壳体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所述导温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便携式降温装置中所述导温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所述导温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便携式降温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便携式降温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便携式降温装置中导温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2所示的便携式降温装置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的便携式降温装置中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5所示的便携式降温装置中导温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坚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至”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1为挂脖空调,例如包括两个壳体100以及连接部300,两个所述壳体100相对设置并且两者共同界定出佩戴空间400,所述佩戴空间400用于供人体的颈部穿戴,所述连接部300连接在两个所述壳体100之间,使得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1例如呈U型或C型结构设置。两个所述壳体100分别由所述连接部300两端朝所述连接部300的同一侧延伸,两个所述壳体100作为夹持臂,用以夹持在人体的颈部等。两个所述壳体100远离所述连接部300一端相互靠拢。
具体地,如图2、图3、图4所示,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1还包括导温件110。所述壳体100例如为弧形结构,所述壳体100朝向弯曲轴心方向一侧在佩戴时接触人体,所述壳体100内部设置有空腔用于设置元件。所述导温件11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靠近所述佩戴空间400的一侧上,所述导温件110包括第一导温件111和导温体112,所述第一导温件111例如为金属材质制成的薄片壳体,因而此处也可以称之为硬质导温件。所述第一导温件111内设置有容置腔113用以容置所述导温体112。所述导温体112为相变材料制成,所述相变材料是指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而改变物质状态并能提供潜热的物质,其转变物理性质的过程称为相变过程,且所述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将吸收或释放大量的潜热。具体地,相变材料在相变温度点附近吸收足够热量后从固相转变为液相,或释放足够热量后从液相转变为固相,相变材料可为水合盐相变材料和蜡质相变材料,优选为蜡质相变材料,所述蜡质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可选范围广、相变潜热高、无毒、无腐蚀性,具有较稳定的物化性能等优点。在用户佩戴时,所述导温件110与用户皮肤接触,并通过所述相变材料特性对用户进行降温,具体地,利用相变材料具有储能密度大、储能能力强的特点,使得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能够持续吸收用户皮肤的热量,从而能够对用户进行持续性降温。
进一步地,如图2、图3、图4所示,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1还包括有制冷件120,所述制冷件12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内、且热传导连接所述导温件110。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热传导连接”是指两个物体间可以直接接触以形成能量的传递,或者间接接触以形成能量的传递,例如可以通过导热硅脂/硅胶,或者石墨等中间导热介质进行间接接触以形成能量的传递。
所述制冷件120例如为半导体制冷片,可以对所述导温件110进行制冷,由于所述导温体112所采用的所述相变材料的特性,通过所述制冷件120将所述导温体112温度保持在熔点附近范围,从而使所述导温体112持续发生相变过程并吸收热量,进而让所述导温件110的降温效果更加明显,用户佩戴时皮肤与所述导温件110接触,进而使用户佩戴处的降温效果更好。
在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00内也可以不设置所述制冷件120,并通过风扇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导温件110进行降温,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具体地,所述半导体制冷片是基于帕尔帖原理以实现制冷或制热,其工作原理例如为:N型半导体材料和P型半导体材料联结成的热电偶对中流经电流时,半导体调温片两端之间就会产生热量转移,热量就会从半导体制冷/热片一端转移到另一端,从而产生温差形成冷热端。当冷热两端达到一定温差,这两种热传递的量相等时,就会达到一个平衡点,正逆向热传递相互抵消,此时冷热端的温度就不会继续发生变化。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具体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中的相关技术方案,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上述相变材料可根据不同的配方实现特定的熔点,所述相变材料温度保持在熔点附近范围内会发生相变过程持续吸收热量,利用所述相变材料具有储能密度大、储能能力强的特点,所述制冷件120只需要周期性地将所述导温件110降温至所述导温体112的熔点温度范围,所述导温件110就能持续提供降温效果,无需制冷件120持续对导温件110进行调温,从而节约所述制冷件120的运作功耗,能够有效提升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的续航时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导温件111可以例如为橡胶材质制成的软胶套,例如热塑性聚氨酯橡胶材质,简称TPU材质,因而可以称之为软质导温件。所述第一导温件111内设置有容置腔113用以容置所述导温体112,当所述导温体112为液态时,所述第一导温件111的形状随所述导温体112流动发生变化,并可以当所述导温体112为固态时形状固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壳体100表面设置有放置槽130,所述放置槽13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佩戴于人体一侧表面。所述导温件110例如固定在所述放置槽130内。所述放置槽130底面设置有让位孔131以与所述壳体100内部连通,所述让位孔131例如与所述制冷件120尺寸匹配,所述制冷件120设置在所述让位孔131内,所述制冷件120的冷端朝向所述导温件110方向,所述制冷件120的热端朝向所述壳体100内部空腔方向,所述制冷件120的冷端热传导连接所述导温件1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所述导温件110上例如设置有安装柱114,所述安装柱114例如设置有两个,所述放置槽130内底面设置有与所述安装柱114相对应的两个安装孔132,两个所述安装柱114穿设于两个所述安装孔132内并对所述导温件110进行定位,所述安装柱114内例如设置螺纹孔并螺纹连接在所述壳体100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5、图6所示,所述放置槽130底面例如还设置有用于容置黏胶的多个凹槽,此时所述导温件110例如通过粘胶固定在所述放置槽130内,且所述导温件110通过填充在所述多个凹槽内的胶水粘接在所述放置槽130内,从而实现对所述导温件110的固定和定位效果,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所述壳体100包括第一外壳体101和第一内壳体102,所述第一外壳体101连接所述第一内壳体102并共同包围形成弧形壳体结构,所述第一内壳体102靠近佩戴空间400设置。所述导温件110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体102的外表面上,且所述放置槽130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体102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一外壳体101和所述第一内壳体102之间设有容置腔103,所述制冷件120的热端连通所述容置腔103。具体地,所述容置腔103内设置有风扇140,所述风扇140例如为离心风扇并且设置在所述壳体100内远离所述连接部30的一端。所述壳体100还设有进风口104、出风口105和风道141,所述进风口104例如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体101和所述第一内壳体102上,且所述进风口104例如邻近所述风扇140的相对两端,所述出风口105例如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体101和所述第一内壳体102上。所述出风口105朝向用户脖颈和头部方向设置,所述风道141连通所述进风口104和所述出风口105,所述风扇140设于所述风道141内,所述风扇140可以从所述进风口104引入气流并沿所述风道141吹出,气流经所述风道141并被导向所述出风口105,最终朝向人体脖颈位置或头部吹出,实现对用户的吹风降温功能。所述出风口105和所述导温件11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的相邻侧壁上,使得不仅可以通过所述导温件110对人体脖颈位置进行接触制冷降温,还可以通过所述出风口105对人体脖颈位置或头部进行吹风降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所述第一外壳体101上设有散热口106,所述散热口106朝向远离佩戴空间400的方向设置。所述壳体100内还设置有散热件150和隔板160。所述散热件150和所述隔板160均设置在所述容置腔103内,所述散热件150邻近所述制冷件120且热传导连接所述制冷件120的热端,所述散热件150例如设置有多个并排设置的散热翅片。所述隔板160例如一侧抵接所述散热件150,另一侧朝向所述出风口105设置,且所述隔板160可以分隔所述散热件150所处空间与所述风道141,防止所述散热件150的热量影响所述风道141内的气流温度。所述隔板160上邻近所述出风口105一侧还设置有导风部,用以引导所述风道141内的气流朝向人体颈部或头部方向吹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所述壳体100内还设置有电源件170和电路板180。所述电源件170例如为电池,且设置在所述壳体100内靠近连接部30的一端。所述电路板180例如为设置有单片机的PCB板,所述电路板180设置在所述隔板160和所述第一外壳体101之间,所述隔板160分隔所述散热件150和所述电路板180,防止散热件150的热量对所述电路板180产生影响。所述电路板180电性连接所述电源件170、所述风扇140和所述制冷件120,通过所述电源件170进行供电,并控制所述风扇140和所述制冷件120的运行。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的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所述导温件110的结构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图8所示,所述导温件110还包括第二导温件115。所述第二导温件115可以由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制成,例如铜片、铝片等,因而可以称之为硬质导温件。所述第二导温件115贴设在所述第一导温件111上,所述第二导温件115设置在所述制冷件120和所述第一导温件111之间,所述制冷件120可以对所述第二导温件115进行调温,并通过所述第二导温件115对所述第一导温件111进行调温,以此提升所述导温件110的降温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导温件115还可以邻近佩戴空间400设置,即所述第一导温件111设置在所述制冷件120和所述第二导温件115之间。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10,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具体地,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1为挂腰空调,例如包括:壳体100和导温件110,所述导温件11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上。所述壳体100例如为矩形框体,其中所述导温件110的结构例如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中的所述导温件110的结构大致相同,即所述导温件110同样包括第一导温件111和设置于第一导温件111内的导温体112,导温体112同样为相变材料制成。
如图10所示,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1还包括连接带200,所述连接带200连接在所述壳体100的相对两端并且两者共同界定出佩戴空间400,所述导温件11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靠近所述佩戴空间400的一侧上。所述连接带200例如为腰带,可以通过所述连接带200将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1佩戴在用户的腰部,从而通过所述导温件110接触人体腰部实现降温。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带200例如为挂绳,可以将便携式降温装置1佩戴在用户的脖颈上;或者,所述连接带200例如为头带,可以将便携式降温装置1佩戴在用户的头部上等。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所述壳体100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固定件191,所述第一固定件191例如为矩形框体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191环绕所述导温件110的外周设置并固定于所述导温件110的外边缘上,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191与所述壳体100相互扣合固定,使得两者可以压合固定所述导温件110的外边缘。其次,所述壳体100的表面还设置有第二固定件192,所述导温件110的中部设置有容纳槽116,所述第二固定件192设置在所述容纳槽116内并固定于所述导温件110的内边缘上,可选地,所述第二固定件192与所述壳体100相互扣合固定,使得两者可以压合固定所述导温件110的内边缘。当所述导温件110通过软质材料容置所述相变材料时,在所述相变材料发生相变过程转换为液态时,所述第一固定件19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192可以对所述导温件110的位置和形态进行固定,防止所述导温件110内的所述相变材料由于在液态时流动,并在转换为固态时导致所述导温件110形状过度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00内还可以设置制冷件120或风扇140以加强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1的降温效果,本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第四实施例】
请参阅图12至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同样也为挂腰空调,其与前述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所述第一导温件111包括第一连接件117、第二连接件118和第三连接件119,所述第一连接件117包括具有所述容置腔113的容置部1171以及连接于所述容置部1171边缘的固定部1172,所述第二连接件118遮盖所述容置腔113的开口并与所述固定部1172固定连接,所述容置部1171相对于所述固定部1172朝向远离所述第二连接件118的一侧凸出设置,所述第三连接件119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18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件117的一侧并与所述壳体100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119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17的硬度。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件117和所述第二连接件118均可以例如为橡胶材质制成的软胶件,例如热塑性聚氨酯橡胶材质,简称为TPU材质,因而可以称之为软质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117例如通过吸塑工艺从而形成具有所述容置腔113的所述容置部1171,并且所述第二连接件118与所述固定部1172例如通过高周波热压实现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119可以例如为塑料材料制成的硬质件,例如聚碳酸酯材质,简称为PC材质,因而可以称之为硬质连接件,即所述第三连接件119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17的硬度,从而不仅可以满足第一连接件117与人体接触的舒适性,而且还使得采用相变材料的所述导温体112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换时不会影响第三连接件119的形状,从而保证第三连接件119与壳体100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117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18例如通过第一胶层50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胶层500可以例如为热熔胶层,所述第一连接件117设置于所述壳体100的放置槽130内并与所述壳体100例如通过第二胶层60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胶层600可以例如为环氧树脂胶层,简称为3M胶层,从而增加其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117远离所述第二连接件118一侧的中部设置有容纳槽116,所述壳体100的表面设置有固定件190,所述固定件190设置于所述容纳槽116内并将所述导温件110固定于所述壳体100上。具体地,所述第一导温件111还设置有让位槽1111和第一定位槽1112,所述让位槽1111和所述第一定位槽1112均设于所述容纳槽116的槽底并且两者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118和所述第三连接件119同样设置有所述让位槽1111和所述第一定位槽1112,所述固定件190对应设置有卡扣部193和定位柱194,所述壳体100对应设置有卡槽1002和第二定位槽1004,所述卡槽1002和所述第二定位槽1004均设于所述壳体100的放置槽130的槽底并且两者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定位柱194穿过所述第一定位槽1112并与所述壳体100的第二定位槽1004定位连接,所述卡扣部193穿过所述让位槽1111并与所述壳体100的卡槽1002固定连接,当所述导温件110通过软质材料容置所述相变材料时,在所述相变材料发生相变过程转换为液态时,所述固定件190可以对所述导温件110的位置和形态进行固定,防止所述导温件110内的所述相变材料由于在液态时流动,并且在转换为固态时导致所述导温件110形状过度改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带20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锁扣210,所述壳体10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二锁扣220,两个所述第二锁扣220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锁扣210可以拆卸地连接。具体地,所述壳体10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子连接带230,两个所述第二锁扣220分别连接于两个子连接带230的末端,所述第一锁扣210和所述第二锁扣220可以例如采用背包带上常用的子母扣,不仅可以方便用户穿戴该便携式降温装置1,而且还可以方便用户将所述连接带200拆卸下来进行更换或者清洗。进一步的,所述子连接带230采用编织带,例如尼龙编织带,使得所述子连接带230具有较佳的柔性以方便弯曲变形。所述连接带200采用松紧带,例如橡筋带,并且所述连接带200上还设置有滑动扣240,从而可以调节所述连接带200的长度以适配不同的用户。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0包括相互拼合的前壳板107和后壳板108,所述后壳板108包括相互拼合的第一后壳板1080和第二后壳板1082。具体地,所述第一后壳板1080和所述第二后壳板1082分别设置有所述进风口104,所述第一后壳板1080设置有第一蜗壳侧板1081,所述第二后壳板1082设置有第二蜗壳侧板1083,所述第一蜗壳侧板1081和所述第二蜗壳侧板1083分别围合形成所述风道141,所述风扇140包括第一风扇142和第二风扇144,所述第一蜗壳侧板1081沿周向围绕所述第一风扇142设置,所述第二蜗壳侧板1083沿周向围绕所述第二风扇144设置。在所述前壳板107和所述后壳板108具有一定弧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风扇142和所述第二风扇144的轴线成一定的夹角,将所述后壳板108分体设置,使得可以将第一蜗壳侧板1081和第二蜗壳侧板1083分别成型于不同板上,有利于制备时的脱模,使得制备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前壳板107内形成有位于第一风扇142和第二风扇144之间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电池700和控制电路板800,可以电连接于第一风扇142和第二风扇144的驱动电机,以驱动第一风扇142和第二风扇144转动实现吹风效果。所述第一后壳板1080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电池700对应的通孔1086,所述通孔1086用于供所述电池700和所述控制电路板800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00还包括与所述后壳板108的后侧扣合连接的挡板109,所述挡板109呈纵长板状,且在长度方向上弯曲成弧形结构,以将衣服撑起的弧度相同,避免某一处高于其他地方,避免造成不雅或引起使用者不适。所述挡板109与所述后壳板108共同界定出开口朝上的第一进风通道和开口朝下的第二进风通道,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分别与所述进风口104相连通,外界的空气可同时由第一进风通道以及第二进风通道通过所述进风口104进入壳体100内。具体地,所述挡板109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遮挡部1090和第二遮挡部1092,所述第二遮挡部1092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电路板800上的控制开关配合的按键1094。所述第一遮挡部1090与所述后壳板108共同界定出所述第一进风通道,所述第二遮挡部1092与所述后壳板108共同界定出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所述第一遮挡部1090和所述第二遮挡部1092连接大致呈V字型结构,即所述第一遮挡部1090和所述第二遮挡部1092之间形成夹角,所述第一遮挡部1090与所述后壳板108之间留有间隙且两者之间的间隙在所述后壳板108的边缘朝向所述进风口104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第二遮挡部1092与所述后壳板108之间留有间隙且两者之间的间隙在所述后壳板108的另一边缘朝向所述进风口104的方向上逐渐减小,这样设置,使得外界的空气可由所述挡板109与所述后壳板108之间的四周方向进入所述进风口104,且由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进风通道进入的空气不会形成对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壳体上设置导温件,所述导温件包括内部中空的第一导温件,且所述第一导温件内部填充由相变材料制成的导温体,利用相变材料具有储能密度大、储能能力强的特点,使得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能够持续吸收用户产生的热量,从而能够对用户进行持续性降温;此外,还可以在所述壳体上设置制冷件对所述导温件进行调温,进而让所述第一导温件的降温效果更加明显,并且由于相变材料具有储能密度大、储能能力强的特点,能够使所述制冷件只需对所述第一导温件进行周期性调温就能提供持续的降温效果,提升了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的节能效果,降低能耗从而能够有效提升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的续航时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沽,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例,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专利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0);
导温件(11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上,所述导温件(110)包括第一导温件(111)和导温体(112),所述第一导温件(111)内设置有容置腔(113),所述导温体(112)由相变材料制成并且设置在所述容置腔(11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温件(111)包括第一连接件(117)和第二连接件(118),所述第一连接件(117)包括具有所述容置腔(113)的容置部(1171)以及连接于所述容置部(1171)边缘的固定部(1172),所述第二连接件(118)遮盖所述容置腔(113)的开口并与所述固定部(1172)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17)远离所述第二连接件(118)一侧的中部设置有容纳槽(116),所述壳体(100)的表面设置有固定件(190),所述固定件(190)设置于所述容纳槽(116)内并将所述导温件(110)固定于所述壳体(100)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温件(111)还设置有让位槽(1111),所述让位槽(1111)设于所述容纳槽(116)的槽底,所述固定件(190)设置有卡扣部(193),所述卡扣部(193)穿过所述让位槽(1111)并与所述壳体(100)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温件(111)还包括第三连接件(119),所述第三连接件(119)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18)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件(117)的一侧并与所述壳体(100)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119)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17)的硬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1)还包括制冷件(120),所述制冷件(12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内、且热传导连接所述导温件(1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温件(110)还包括贴设在所述第一导温件(111)上的第二导温件(115),所述第二导温件(115)与所述第一导温件(111)的材质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的表面设置有放置槽(130),所述导温件(110)固定在所述放置槽(130)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槽(130)的底面设置有安装孔(132),所述导温件(110)上设置有安装柱(114),所述安装柱(114)穿设于所述安装孔(132)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固定件(191),所述第一固定件(191)环绕所述导温件(110)的外周设置并固定于所述导温件(110)的外边缘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固定件(192),所述导温件(110)的中部设置有容纳槽(116),所述第二固定件(192)设置于所述容纳槽(116)内并固定于所述导温件(110)的内边缘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1)还包括连接带(200),所述连接带(200)连接在所述壳体(100)的相对两端并且两者共同界定出佩戴空间(400),所述导温件(11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靠近所述佩戴空间(400)的一侧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20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锁扣(210),所述壳体(10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二锁扣(220),两个所述第二锁扣(220)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锁扣(210)可以拆卸地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降温装置(1)包括两个所述壳体(100),两个所述壳体(100)相对设置并且两者共同界定出佩戴空间(400),所述导温件(11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靠近所述佩戴空间(400)的一侧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包括进风口(104)和出风口(105)、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104)和所述出风口(105)的风道(141),所述风道(141)内设置有风扇(140),所述出风口(105)和所述导温件(11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的相邻侧壁上。
CN202320600191.XU 2022-11-22 2023-03-17 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 Active CN21943360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11739 2022-11-22
CN2022231117399 2022-11-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33604U true CN219433604U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41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00191.XU Active CN219433604U (zh) 2022-11-22 2023-03-17 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336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6150A1 (zh) * 2022-08-30 2024-03-07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便携式降温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6150A1 (zh) * 2022-08-30 2024-03-07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便携式降温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87254B2 (en) Personal heat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CN219433604U (zh) 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
CN214198974U (zh) 挂脖风扇
CN209420220U (zh) 一种手机背夹式散热器
CN212536132U (zh) 一种脖戴风扇
CN215860912U (zh) 便携式调温装置
CN215860873U (zh) 挂脖风扇
CN214404034U (zh) 挂脖风扇
CN113932320B (zh) 便携穿戴式空调
CN216114462U (zh) 便携穿戴式空调
CN115005523A (zh) 一种密闭型降温服
CN115177047A (zh) 一种降温服
WO2024046150A1 (zh) 便携式降温装置
CN217999934U (zh) 具有快速调温效果的腰带风扇
CN217339074U (zh) 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的液冷式冷敷仪
CN210512286U (zh) 母乳冷藏装置及薄型高效散热机构
CN218269375U (zh) 挂脖调温装置
CN218993560U (zh) 穿戴式空调
CN219120675U (zh) 穿戴式空调
CN218791040U (zh) 一种循环冷热交换多功能背包
CN217401207U (zh) 挂脖风扇
CN214414216U (zh) 一种制冷围脖
CN219271292U (zh) 便携式调温装置
CN218817106U (zh) 腰戴式风扇装置
US11906210B1 (en) Refrigeration and insulation ba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