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80115U - 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80115U
CN214280115U CN202023028042.6U CN202023028042U CN214280115U CN 214280115 U CN214280115 U CN 214280115U CN 202023028042 U CN202023028042 U CN 202023028042U CN 214280115 U CN214280115 U CN 2142801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ipe
heat exchanger
container
retu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2804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世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ingda Air Conditioning Enterpri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ingda Air Conditioning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ingda Air Conditioning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ingda Air Conditioning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2804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801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801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801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包括集装箱箱体以及置于集装箱箱体前侧的换热器,集装箱箱体内壁的上侧具有出风口,集装箱箱体内壁的下侧具有回风口,出风口与换热器连通,所述回风口与换热器连通,出风口与回风口置于同一侧位置,集装箱箱体内的气体由回风口吹至换热器内经过换热器的制冷向出风口吹出冷气,冷气与集装箱箱体内的热气上下交替形成循环,集装箱箱体前后端的上方位置均具有风阀,调节风阀可实现集装箱箱体的气流循环或通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快速实现集装箱内部空气循环,保证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集装箱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集装箱电池组大量应用于储能,电站扩容,电站高峰用电调节,电动船舶动力,移动应急电源等多个领域。由于其通常暴露于户外,因此其内部温湿度受外界影响很大。众所周知,电池的放电特性和温湿度关系非常大,尤其是锂电池。锂电池最优工作环境温度在25-28℃,温度太高,加之电池组充放电会释放大量热量,会影响电池放电效能,同时还有安全隐患;温度太低,电池放电活性降低,放电量大打折扣,而且启动困难。所以为了保证集装箱电池组能始终安全高效运转,通常需要为集装箱电池组配备一套温度调节系统,从而保证电池组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安全高效工作。
现有集装箱内采用直吹式风管结构,由于集装箱电池空间占用率很高,直吹式风管的风向很容易被阻挡,造成集装箱内部温度不均匀,从而影响集装箱电池的正常工作,尤其在温度较为极端情况下,无法快速实现制冷或制热,集装箱较大的空间位置无法保证温度的均匀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供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换热器采用正反转无刷电机,轻松实现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出风和回风的智能切换,可快速实现集装箱内部空气循环,保证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包括集装箱箱体以及置于集装箱箱体前侧的换热器,换热器内具有正反转直流无刷电机,集装箱箱体内壁的上侧具有出风口,集装箱箱体内壁的下侧具有回风口,出风口与换热器连通,回风口与换热器连通,出风口与回风口置于同一侧位置,集装箱箱体前后端的上方位置均具有风阀,调节所述风阀可实现集装箱箱体的气流循环或通风;
制冷时,集装箱箱体内的热气体由回风口吹至换热器内经过换热器的制冷向出风口吹出冷气,冷气与集装箱箱体内的热气上下交替形成循环制冷;
制热时,集装箱箱体内的冷气体由出风口吹至换热器内经过换热器制热向回风口吹出热气,热气与集装箱箱体内的冷气上下交替形成循环制热。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出风口由多个出风风管组成,多个出风风管水平依次连接,出风风管与换热器通过第一连接风管、第二连接风管与出风风管连接,出风风管与第一连接风管、第二连接风管、换热器连通,出风风管的侧面具有出风孔。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一连接风管置于换热器与第二连接风管之间,第一连接风管与换热器的连接口高度大于第一连接风管与第二连接风管的连接口高度,第二连接风管与第一连接风管的连接口宽度大于第二连接风管与出风风管的连接口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多个出风风管的宽度由靠近换热器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步递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回风口包括与换热器连通的L型连接风管以及置于L型连接风管下端的多个回风风管,换热器经过L型连接风管与多个回风风管连通,回风风管上具有回风孔,多个回风风管的宽度由靠近换热器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步递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相邻两出风风管之间、相邻两回风风管之间均通过连接组卡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连接组包括连接卡框,连接卡框的一侧壁与出风风管或回风风管的一侧壁卡合连接,连接卡框的另一侧比与出风风管或回风风管的另一侧壁卡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连接卡框的两侧壁均具有开口朝外设置的U型槽,U型槽的底部具有U型缓冲垫,U型槽的两内侧壁均具有弧形状凸筋,两弧形状凸筋的开口背向设置,出风风管或回风风管边缘位置的内外壁均具有多个卡块,多个卡块沿着出风风管或回风风管的延伸方向延伸,当出风风管或回风风管的侧边卡入对应的U型槽内,多个卡块与对应的弧形状凸筋相互配合,出风风管或回风风管的边缘卡入对应的U型缓冲垫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在集装箱箱体的一侧壁的上方位置安装出风口,在集装箱箱体一侧壁的下方位置安装回风口,制冷时,出风口喷射的冷气流向下流动,集装箱箱体内热气流向上流动,制热时,回风口喷射出来的热气流向上流动,集装箱箱体内的冷气流向下流动,从而使集装箱箱体内部气体形成循环,实现快速制冷效果,保证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2、出风口采用口径及宽度较大的第一连接风管与换热器连接,保证换热器内气体喷出的流量及风速,为气体的快速流动提供较大的空间,避免气体聚集在第一连接风管与换热器的连接处而使两者的连接处发生变形损坏。
3、多个出风风管的宽度由靠近换热器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步递减,由于气体逐步从就近的出风孔处排出,气体流量随着出风风管的距离而逐步减小,可适当减少出风风管的体积,降低生产成本,同理回风风管的设计也可降低生产成本。
4、相邻两出风风管之间以及相邻两回风风管之间均通过连接组实现可拆卸式连接,连接稳固的同时,便于实现安装与后期维护,减少现场装配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的外部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换热器、出风口、回风口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出风口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相邻两出风风管的连接拆分图。
图中标号:
1-集装箱箱体、2-换热器、3-出风口、4-回风口、5-风阀、6-连接组;
31-出风风管、32-第一连接风管、33-第二连接风管、34-出风孔;
41-L型连接风管、42-回风风管、43-回风孔;
61-连接卡框、62-U型槽、63-U型缓冲垫、64-弧形状凸筋、65-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如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 “连接”“设有”“具有”等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以是拆卸式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说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直接相连,可以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基本含义。
如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包括集装箱箱体1以及置于集装箱箱体1前侧的换热器2,换热器2内具有正反转直流无刷电机,集装箱箱体1内壁的上侧具有出风口3,集装箱箱体1内壁的下侧具有回风口4,出风口3与换热器2连通,回风口4与换热器2连通,出风口3与回风口4置于同一侧位置,集装箱箱体1前后端的上方位置均具有风阀5,调节风阀可实现集装箱箱体1的气流循环或通风;
制冷时,集装箱箱体1内的热气体由回风口4吹至换热器2内经过换热器2的制冷向出风口3吹出冷气,冷气与集装箱箱体1内的热气上下交替形成循环制冷;
制热时,集装箱箱体1内的冷气体由出风口3吹至换热器2内经过换热器2制热向回风口吹出热气,热气与集装箱箱体1内的冷气上下交替形成循环制热。
进一步的,出风口3由多个出风风管31组成,多个出风风管31水平依次连接,出风风管31与换热器2通过第一连接风管32、第二连接风管33与出风风管31连接,出风风管31与第一连接风管32、第二连接风管33、换热器2连通,出风风管31的侧面具有出风孔34。
本实用新型在集装箱箱体1的一侧壁的上方位置安装出风口3,在集装箱箱体1一侧壁的下方位置安装回风口4,制冷时,出风口3喷射的冷气流向下流动,集装箱箱体1内热气流向上流动,制热时,回风口4喷射出来的热气流向上流动,集装箱箱体1内的冷气流向下流动,从而使集装箱箱体1内部气体形成循环,实现快速制冷效果,保证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本申请中,关于换热器2以及风阀5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常识,故对其具体结构不作赘述及说明书附图。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风管32置于换热器2与第二连接风管33之间,第一连接风管32与换热器2的连接口高度大于第一连接风管32与第二连接风管33的连接口高度,第二连接风管33与第一连接风管32的连接口宽度大于第二连接风管33与出风风管31的连接口宽度。
出风口3采用口径及宽度较大的第一连接风管32与换热器2连接,保证换热器内气体喷出的流量及风速,为气体的快速流动提供较大的空间,避免气体聚集在第一连接风管32与换热器2的连接处而使两者的连接处发生变形损坏。
进一步的,多个出风风管31的宽度由靠近换热器2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步递减。
进一步的,回风口4包括与换热器2连通的L型连接风管41以及置于L型连接风管41下端的多个回风风管42,换热器2经过L型连接风管41与多个回风风管42连通,回风风管42上具有回风孔43,多个回风风管42的宽度由靠近换热器2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步递减。
进一步的,相邻两出风风管31之间、相邻两回风风管42之间均通过连接组6卡合连接。
本申请中,多个出风风管31的宽度由靠近换热器2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步递减,由于气体逐步从就近的出风孔34处排出,气体流量随着出风风管31的距离而逐步减小,可适当减少出风风管31的体积,降低生产成本,同理回风风管42的设计也可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连接组6包括连接卡框61,连接卡框61的一侧壁与出风风管31或回风风管42的一侧壁卡合连接,连接卡框61的另一侧比与出风风管31或回风风管42的另一侧壁卡合连接。
进一步的,连接卡框61的两侧壁均具有开口朝外设置的U型槽62,U型槽62的底部具有U型缓冲垫63,U型槽62的两内侧壁均具有弧形状凸筋64,两弧形状凸筋64的开口背向设置,出风风管31或回风风管42边缘位置的内外壁均具有多个卡块65,多个卡块65沿着出风风管31或回风风管42的延伸方向延伸,当出风风管31或回风风管42的侧边卡入对应的U型槽62内,多个卡块65与对应的弧形状凸筋64相互配合,出风风管31或回风风管42的边缘卡入对应的U型缓冲垫63内。
其中图4仅示出了相邻两出风风管31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其它结构连接时采用同样原理的连接组6,可根据需要对连接处尺寸进行改变。安装时,将连接组6的连接卡框61的一侧端与一出风风管31的侧边卡接,将连接组6的连接卡框61的另一侧端与另一出风风管31的侧边卡接,通过连接组6的设置将相邻两出风风管31实现稳固连接。
其中,出风风管31的侧边卡进相对应的U型槽62内,出风风管31上的卡块65与对应U型槽62内的弧形状凸筋64相互挤压配合,形成卡合状态,同时出风风管31的边缘卡进对应的U型缓冲垫63内,提高接触摩擦力,保证连接稳固,在气体流量较大的情况下,避免连接处发生脱落松动,相邻两出风风管31之间以及相邻两回风风管42之间均通过连接组6实现可拆卸式连接,连接稳固的同时,便于实现安装与后期维护,减少现场装配工作强度。
本实用新型中未全部公开的内容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常识,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8)

1.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装箱箱体以及置于集装箱箱体前侧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内具有正反转直流无刷电机,所述集装箱箱体内壁的上侧具有出风口,所述集装箱箱体内壁的下侧具有回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换热器连通,所述回风口与换热器连通,所述出风口与回风口置于同一侧位置,所述集装箱箱体前后端的上方位置均具有风阀,调节所述风阀可实现集装箱箱体的气流循环或通风;
制冷时,所述集装箱箱体内的热气体由回风口吹至换热器内经过换热器的制冷向出风口吹出冷气,冷气与集装箱箱体内的热气上下交替形成循环制冷;
制热时,所述集装箱箱体内的冷气体由出风口吹至换热器内经过换热器制热向回风口吹出热气,热气与集装箱箱体内的冷气上下交替形成循环制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由多个出风风管组成,所述多个出风风管水平依次连接,所述出风风管与换热器通过第一连接风管、第二连接风管与出风风管连接,所述出风风管与第一连接风管、第二连接风管、换热器连通,所述出风风管的侧面具有出风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风管置于换热器与第二连接风管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风管与换热器的连接口高度大于第一连接风管与第二连接风管的连接口高度,所述第二连接风管与第一连接风管的连接口宽度大于第二连接风管与出风风管的连接口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出风风管的宽度由靠近换热器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步递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口包括与换热器连通的L型连接风管以及置于L型连接风管下端的多个回风风管,所述换热器经过L型连接风管与多个回风风管连通,所述回风风管上具有回风孔,所述多个回风风管的宽度由靠近换热器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步递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两出风风管之间、相邻所述两回风风管之间均通过连接组卡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包括连接卡框,所述连接卡框的一侧壁与出风风管或回风风管的一侧壁卡合连接,所述连接卡框的另一侧比与出风风管或回风风管的另一侧壁卡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卡框的两侧壁均具有开口朝外设置的U型槽,所述U型槽的底部具有U型缓冲垫,所述U型槽的两内侧壁均具有弧形状凸筋,所述两弧形状凸筋的开口背向设置,所述出风风管或回风风管边缘位置的内外壁均具有多个卡块,所述多个卡块沿着出风风管或回风风管的延伸方向延伸,当出风风管或回风风管的侧边卡入对应的U型槽内,所述多个卡块与对应的弧形状凸筋相互配合,所述出风风管或回风风管的边缘卡入对应的U型缓冲垫内。
CN202023028042.6U 2020-12-16 2020-12-16 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 Active CN2142801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28042.6U CN214280115U (zh) 2020-12-16 2020-12-16 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28042.6U CN214280115U (zh) 2020-12-16 2020-12-16 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80115U true CN214280115U (zh) 2021-09-24

Family

ID=77781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28042.6U Active CN214280115U (zh) 2020-12-16 2020-12-16 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801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49005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装置
CN201531981U (zh) 空调机出风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空调机
CN112701374B (zh) 一种直流直驱集装箱电池组温度调节系统
CN103683393A (zh) 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及混合动力轨道车辆
CN114069090B (zh) 一种移动式储能集装箱散热装置及移动式储能集装箱
CN214280115U (zh) 一种集装箱电池组内部风管循环系统
CN209191684U (zh) 导风结构及车辆
CN205029550U (zh) 变流器及风力发电机组
CN101769696B (zh) 一种换热芯体及具有该换热芯体的全热换热器
CN212851531U (zh) 一种集装箱空调机组及安装有该空调机组的集装箱
CN107696826B (zh) 车辆的空调系统及车辆
CN101404444B (zh) 一种轻轨车牵引变流器通风系统及其安装拆卸方法
CN107732348A (zh) 动力电池模组及其散热系统
CN205752458U (zh) 车用动力电池包换热结构
CN213777912U (zh) 一种空调储能风道
CN212579669U (zh) 用于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的换电柜柜体结构
CN211822817U (zh) 风冷空调机
CN204088525U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组散热结构
CN109888434B (zh) 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散热装置
CN208753409U (zh) 一种客车用电池箱体强制散热装置
CN207719367U (zh) 一种新型散热结构及电池包
CN203100292U (zh)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器
CN202613622U (zh) 应用于巴士的外挂式蒸发冷却空调
CN202127583U (zh) 机房提升功率密度系统
CN1952514A (zh) 空调翅片换热器均匀流场导流技术及导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