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21601U - 风机装置及使用风机的电器 - Google Patents

风机装置及使用风机的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21601U
CN214221601U CN202120200007.3U CN202120200007U CN214221601U CN 214221601 U CN214221601 U CN 214221601U CN 202120200007 U CN202120200007 U CN 202120200007U CN 214221601 U CN214221601 U CN 2142216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eller
protrusions
fan
volute
leakage g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0000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晓龙
刘煜
张一帆
张碧瑶
杨泽寰
张仕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020000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216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216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216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风机装置及使用风机的电器,其中风机装置包括:蜗壳(2);和叶轮(1),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蜗壳(2)内,所述叶轮(1)与所述蜗壳(2)之间具有泄漏间隙,所述叶轮(1)上形成所述泄漏间隙的至少部分壁面设有第一扰流结构(10),被配置为对所述泄漏间隙内的气流进行干扰。

Description

风机装置及使用风机的电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机装置及使用风机的电器。
背景技术
风机由于动风叶需要转动,其与蜗壳之间存在间隙,由于动风叶出口形成高压,与风机进口之间形成压差,会导致动风叶与蜗壳之间存在泄露情况,又称容积损失。
相关技术中主要采用减少动风叶与蜗壳之间的间隙,或者采用迷宫式结构,使得泄露气体通过迷宫通道形成阻力区域降低风机泄露。
但是这些结构形式都存在阻力通道尺寸是相对恒定,随着风机转速提高,风机进出口压差增大,泄露量随之大幅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机装置及使用风机的电器,能够减小风机装置的气体泄漏。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风机装置,包括:
蜗壳;和
叶轮,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设在蜗壳内,叶轮与蜗壳之间具有泄漏间隙,叶轮上形成泄漏间隙的至少部分壁面设有第一扰流结构,被配置为对泄漏间隙内的气流进行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扰流结构沿轴向至少设在叶轮靠近出风口的壁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蜗壳上形成泄漏间隙的至少部分壁面设有第二扰流结构,被配置为对泄漏间隙内的气流进行干扰;
其中,第二扰流结构的设置区域与第一扰流结构的至少部分设置区域正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扰流结构相对于叶轮的外壁朝向泄漏间隙凸出;和/或第二扰流结构相对于蜗壳的内壁朝向泄漏间隙凸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叶轮的外侧壁与蜗壳的内侧壁形成泄漏间隙,
第一扰流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凸起部,多个第一凸起部沿周向间隔设在叶轮的外侧壁上,第一凸起部的延伸方向与轴线一致或在叶轮纵截面内的投影与轴线成角度;和/或
第二扰流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凸起部,多个第二凸起部沿周向间隔设在蜗壳的内侧壁上,第二凸起部的延伸方向与轴线一致或在蜗壳纵截面内的投影与轴线成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中至少一种的外壁为弧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凸起部和多个第二凸起部中的至少一种沿轴向设有至少两排,相邻两排第一凸起部沿周向错开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蜗壳包括主壳体和集气器,集气器沿轴向设在主壳体靠近进风口的一侧,叶轮的端面与集气器朝向叶轮的表面之间形成泄漏间隙;
第一扰流结构设在叶轮朝向集气器的端面上,第二扰流结构设在集气器朝向叶轮表面且用于形成泄漏间隙的表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扰流结构包括多个第三凸起部,多个第三凸起部沿周向间隔设在叶轮朝向集气器的端面上,第三凸起部的延伸方向与径向一致或成小于90°的角度;和/或
第二扰流结构包括多个第四凸起部,多个第四凸起部沿周向间隔设在集气器朝向叶轮表面且用于形成泄漏间隙的表面上,第四凸起部的延伸方向与径向一致或成小于90°的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凸起部和第四凸起部中至少一种的外壁为弧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扰流结构包括多个第五凸起部,多个第五凸起部沿周向间隔设在叶轮靠近出风口的端面上,第五凸起部的延伸方向与径向一致或成小于90°的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五凸起部形成锯齿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叶轮具有阶梯状外侧壁,阶梯状外侧壁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的直径大于第二侧壁;其中,第一扰流结构设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蜗壳包括主壳体,主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第一壳体部与第一侧壁之间以及第二壳体部与第二侧壁之间均形成泄漏间隙;
其中,第一侧壁靠近出风口设置,第一壳体部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扰流结构,被配置为对泄漏间隙内的气流进行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蜗壳还包括集气器,集气器沿轴向设在主壳体靠近进风口的一侧,叶轮的端面与集气器朝向叶轮的表面之间形成泄漏间隙,叶轮远离集气器的端面与蜗壳之间形成泄漏间隙;
第一扰流结构设在叶轮沿轴向的两个端面上,第二扰流结构设在集气器朝向叶轮表面且用于形成泄漏间隙的表面上。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使用风机的电器,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风机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使用风机的电器包括换热装置、制冷系统、吸尘器、抽油烟机、风扇装置或加湿器。
本公开实施例的风机装置,通过在叶轮上形成泄漏间隙的至少部分壁面设置第一扰流结构,用于对泄漏间隙内的气流进行干扰,可增加气流泄漏过程中的流动阻力,以降低泄露气流的流动速度,从而减少气流的泄露量。由此,可提高风机的气动效率、全压和静压;而且,提升了风机的做功能力,在保证输出风量和压力的基础上,无需增加风机的功率消耗,还能降低风机装置的工作噪音。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风机装置中叶轮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风机装置的一些实施例剖视图;
图3为蜗壳中集气器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蜗壳中第一壳体部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风机装置中对气体扰流的原理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风机装置中发生气流泄漏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风机装置中叶轮的第一变形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风机装置中叶轮的第二变形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风机装置中叶轮的第三变形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风机装置中叶轮的另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组合。
本公开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不同组成部件,并不表示先后或主次关系。
此外,当元件被称作“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元件上,或者可以间接地在所述另一元件上并且在它们之间插入有一个或更多个中间元件。另外,当元件被称作“连接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连接到所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间接地连接到所述另一元件并且在它们之间插入有一个或更多个中间元件。在下文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元件。
本公开中采用了“上”、“下”、“顶”、“底”、“前”、“后”、“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描述,这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后续实施例中提到的“轴向”、“周向”和“径向”都是相对于叶轮而言。
发明人所知晓的相关技术中的风机,由于间隙泄露较大,影响到风机来流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进气角度,对风机气动效率,风机内部流动都产生干扰。因此一般而言,间隙泄露越大,气动效率越低,全压也降低,风机噪音提高。而且,风机间隙泄露加剧,也降低了风机做功能力,输出风量和压力偏低;要达到既定风量和压力需要提高转速,但是会导致风机消耗功率大幅提高,噪音也大幅增加。
针对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风机装置,如图1至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蜗壳2和叶轮。其中,叶轮1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设在蜗壳2内,叶轮1与蜗壳2之间具有泄漏间隙。如图6所示,在气流从进风口I向出风口O沿第一方向K1流动的过程中,气体从出风口O向进风口I沿着第二方向K2泄漏,第一方向K1与第二方向K2相反。
其中,叶轮1上形成泄漏间隙的至少部分壁面设有第一扰流结构10,被配置为对泄漏间隙内的气流进行干扰。
本公开实施例的风机装置,通过在叶轮上形成泄漏间隙的至少部分壁面设置第一扰流结构,用于对泄漏间隙内的气流进行干扰,可增加气流泄漏过程中的流动阻力,以降低泄露气流的流动速度,从而减少气流的泄露量。由此,可提高风机的气动效率、全压和静压;而且,提升了风机的做功能力,在保证输出风量和压力的基础上,无需增加风机的功率消耗,还能降低风机装置的工作噪音。
如果第一扰流结构仅设置在蜗壳2上,则随着风机转速提高,风机进出口压差增大,泄露量随之大幅增加。而该实施例将对气流起到阻挡作用的第一扰流结构10设在转动的叶轮1上,在叶轮1转动时,第一扰流结构10随之旋转,带动泄漏间隙中的气体也随之旋转,且转动越快,阻挡效果越好,因此泄露量越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扰流结构10沿轴向至少设在叶轮1靠近出风口O的壁面上。其中,“靠近”是指在两个位置之间偏向其中一个位置,而不是在两个位置正中间的位置。
由于气体在泄漏间隙中从出风口O向进风口I流动,且在出风口O气体压力较大,因此气体在出风口O的泄漏量较大,在向进风口I流动的过程中,泄漏量逐渐减小。该实施例通过至少在叶轮1靠近出风口O的避免上设置第一扰流结构10,能够阻止大部分的气体泄漏,且防止气体泄漏的效果比较明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蜗壳2上形成泄漏间隙的至少部分壁面设有第二扰流结构20,被配置为对泄漏间隙内的气流进行干扰。其中,第二扰流结构20的设置区域与第一扰流结构10的至少部分设置区域正对。第二扰流结构20的设置区域可以与第一扰流结构10的设置区域完全正对,或者第二扰流结构20的设置区域也可只与部分第一扰流结构10的设置区域正对。
该实施例通过在静止的蜗壳2上设置第二扰流结构20,能够进一步加强气流阻挡效果,第一扰流结构10随叶轮1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扰流结构10和第二扰流结构20之间形成的泄露间隙能够更好地阻挡气体泄漏,从而提高风机装置的工作性能。
如图5所示,叶轮1与蜗壳2相对的侧壁上设置第一扰流结构10,蜗壳2与叶轮1相对的侧壁上设置第二扰流结构20,第一扰流结构10和第二扰流结构20之间形成风障3,不仅减小了气流通过的间隙宽度,使泄漏间隙的宽度减小,增加了间隙泄漏阻力,而且阻力可以随着风机转速加大而加大,获得较优的阻止气体泄露的效果,从而减小压力损失,提升风机的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扰流结构10相对于叶轮1的外壁朝向泄漏间隙凸出;和/或第二扰流结构20相对于蜗壳2的内壁朝向泄漏间隙凸出。
该实施例将扰流结构设计为朝向泄漏间隙凸出的结构,能够减小泄漏间隙的宽度,并使气流在泄漏间隙内形成弯曲的流动路径,可增加气流阻力,减小气流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叶轮1的外侧壁与蜗壳2的内侧壁形成泄漏间隙。第一扰流结构10包括多个第一凸起部13,多个第一凸起部13沿周向间隔设在叶轮1的外侧壁上,第一凸起部13的延伸方向与轴线一致或在叶轮1纵截面内的投影与轴线成角度;和/或第二扰流结构20包括多个第二凸起部24,多个第二凸起部24沿周向间隔设在蜗壳2的内侧壁上,第二凸起部24的延伸方向与轴线一致或在叶轮纵截面内的投影与轴线成角度。
例如,多个第一凸起部13和多个第二凸起部24可沿整个周向间隔设置,以减小泄漏间隙在整个周向上的气体泄漏量。
该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13和第二凸起部24可阻挡气体沿轴向(纵向)的泄漏。通过将第一凸起部13和第二凸起部24设置为沿着轴向延伸的结构,在叶轮1旋转时,第一凸起部13和第二凸起部24对气流形成周向扰动,能够达到最优的阻止气体泄漏的效果。或者如图7所示,将第一凸起部13设置为延伸方向在叶轮1纵截面内的投影与轴线成角度,和/或第二凸起部24设置为延伸方向在蜗壳2纵截面内的投影与轴线成角度,也能起到阻止气体泄漏的效果。
如图1所示,第一凸起部13和第二凸起部24中至少一种的外壁为弧形,即第一凸起部13和第二凸起部24中至少一种的外壁在垂直于泄漏方向的截面内呈弧形。例如半弧形。
由于相邻第一凸起部13或相邻第二凸起部24之间的气流屏蔽处实际是涡流发生地方,通过将凸起部的表面设计为弧面,能够使气流平顺地流过,以免增加不必要的阻力,从而减小风机额外消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凸起部13和/或第二凸起部24呈细条状且沿轴向延伸,此种结构易于加工,而且沿轴向连续设置的凸起部能够在整个凸起部所在长度段都起到较优的减小气流泄漏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多个第一凸起部13和多个第二凸起部24中的至少一种沿轴向设有至少两排,相邻两排第一凸起部13或相邻两排第二凸起部24沿周向错开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蜗壳2包括主壳体和集气器23,集气器23沿轴向设在主壳体的进风口I侧,叶轮1的端面与集气器23朝向叶轮1的表面之间形成泄漏间隙。集气器23用于对风机来流气体进行收集,与动叶轮1配合加速气流来流速度,改善风机进气条件,合理设计的集气器可提高风机效率降低噪声。其中,第一扰流结构10设在叶轮1朝向集气器23的端面上,第二扰流结构20设在集气器23朝向叶轮1表面且用于形成泄漏间隙的表面上。
该实施例通过在叶轮1的端面与集气器23之间设置扰流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少风机气流在叶轮1与集气器23之间泄漏量。
如图1所示,第一扰流结构10包括多个第三凸起部14,多个第三凸起部14沿周向间隔设在叶轮1朝向集气器23的端面上,第三凸起部14的延伸方向与径向一致或成小于90°的角度;和/或如图3所示,第二扰流结构20包括多个第四凸起部25,多个第四凸起部25沿周向间隔设在集气器23朝向叶轮1表面且用于形成泄漏间隙的表面上,第四凸起部25的延伸方向与径向一致或成小于90°的角度。
例如,多个第三凸起部14和多个第四凸起部25可沿整个周向间隔设置,以减小泄漏间隙在整个周向上的气体泄漏量。
该实施例中,第三凸起部14和第四凸起部25可阻挡气体沿垂直于轴向所在平面(横向)的泄漏,例如阻挡气体沿径向的泄漏。通过将第三凸起部14和第四凸起部25设置为沿着径向延伸的结构,在叶轮1旋转时,第三凸起部14和第四凸起部25对气流形成周向扰动,能够达到最优的阻止气体泄漏的效果。或者将第三凸起部14和第四凸起部25设置为延伸方向与径向成角度的结构,也能起到阻止气体泄漏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凸起部14和第四凸起部25中至少一种的外壁为弧形。由于相邻第三凸起部14或相邻第四凸起部25之间的气流屏蔽处实际是涡流发生地方,通过将凸起部的表面设计为弧面,能够使气流平顺地流过,以免增加不必要的阻力,从而减小风机额外消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三凸起部14和第四凸起部25中至少一种呈细条状且沿轴向延伸,此种结构易于加工,而且沿轴向连续设置的凸起部能够在整个凸起部所在长度段都起到较优的减小气流泄漏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三凸起部14和多个第四凸起部25中的至少一种沿径向设有至少两排,相邻两排第三凸起部14或相邻两排第四凸起部25沿周向错开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扰流结构10包括多个第五凸起部15,多个第五凸起部15沿周向间隔设在叶轮1靠近出风口O的端面上,第五凸起部15的延伸方向与径向一致或成小于90°的角度。较优地,多个第五凸起部15形成锯齿状,或者第五凸起部15也可采用弧形等其它横截面形状。
由于出风口O处为高压区域,此处气流泄漏较为严重,该实施例在泄漏间隙的起始端设置第一扰流结构10能够起到较优的防气体泄漏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叶轮1具有阶梯状外侧壁,阶梯状外侧壁包括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第一侧壁11的直径大于第二侧壁12;其中,第一扰流结构10设在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上。该实施例通过在叶轮1的整个侧壁上都设置第一扰流结构10,能够在叶轮1的外侧壁与蜗壳2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泄漏间隙的整个长度段上都能减小泄漏量,以获得较优的防泄漏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蜗壳2包括主壳体,主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壳体部21和第二壳体部22,集气器5连接在第二壳体部22远离第一壳体部21的一端,第一壳体部21与第一侧壁11之间以及第二壳体部22与第二侧壁12之间均形成泄漏间隙。其中,第一侧壁11靠近出风口O设置,第一壳体部21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扰流结构20,被配置为对泄漏间隙内的气流进行干扰。
该实施例通过在第一侧壁11上设置第一扰流结构10,并在与第一侧壁11相对的第一壳体部21内侧壁设置第二扰流结构20,由于第一侧壁11位于气体泄漏的出风口O,在气体泄漏的源头上设置第一扰流结构10与第二扰流结构20配合,能够在很大比例上减小气体泄漏量,进一步地,通过设在第二侧壁12上的第一扰流结构10,能够进一步减小气体泄漏量,从而更好地保证风机组件的泄漏量要求。该实施例能够在减小气体泄漏量的同时,降低加工难度。可选地,第二壳体部12上也可设置第二扰流结构20。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上均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凸起部13,且第一凸起部13沿轴向延伸。相应地,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部21的内壁上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凸起部24,第二凸起部24沿轴向延伸。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叶轮1具有阶梯状外侧壁,阶梯状外侧壁包括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第一侧壁11的直径大于第二侧壁12;其中,第一扰流结构10设在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上。
蜗壳2包括主壳体,主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壳体部21和第二壳体部22,第一壳体部21与第一侧壁11之间以及第二壳体部22与第二侧壁12之间均形成泄漏间隙;其中,第一侧壁11靠近出风口O设置,第一壳体部21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扰流结构20,被配置为对泄漏间隙内的气流进行干扰。
进一步地,蜗壳2还包括集气器23,集气器23沿轴向设在主壳体靠近进风口I的一侧,叶轮1的端面与集气器23朝向叶轮1的表面之间形成泄漏间隙;叶轮1远离集气器23的端面与蜗壳2之间形成泄漏间隙。第一扰流结构10沿轴向的两个端面上,第二扰流结构20设在集气器23朝向叶轮1表面且用于形成泄漏间隙的表面上。
该实施例通过在风机不同的泄漏间隙段设置扰流结构,能够极大地减少风机的泄流量,从而提高风机的性能。
如图2所示,第一侧壁11与第一壳体部21之间形成第一泄漏间隙G1,第二侧壁12与第二壳体部22之间形成第二泄漏间隙G2,叶轮1的端面与集气器23朝向叶轮1的表面形成第三泄漏间隙G3。气流在第一泄漏间隙G1、第二泄漏间隙G2和第三泄漏间隙G3的泄漏量依次减小。
图7示意出了图1的第一变形例的结构示意图。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上均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凸起部13,第一凸起部呈V形结构,且V形结构的开口朝向出风口O侧。若第一侧壁11沿轴向的长度大于第二侧壁11的长度,则第一侧壁11上V形结构的大小可大于第二侧壁12上的V形结构。
图8示意出了图1的第二变形例的结构示意图。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上均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凸起部13,第一凸起部13呈矩形块结构。此种结构易于加工。
图9示意出了图1的第三变形例的结构示意图。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上均沿轴向设有两排第一凸起部13,且每排第一凸起部13沿周向包括多个第一凸起部13,第一凸起部13呈长条矩形结构。
可选地,第二凸起部24、第三凸起部14和第四凸起部25都可以采用图7至图9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中,各凸起部的高度为关键参数,一般地,在能达到容许的风机泄露量情况下,越低越好,如果凸起部较高,会导致风机转动时,风机负载加重,导致风机消耗功率大幅增加。另外还会形成额外噪声,气流屏蔽处实际上就是涡流发生位置,更有甚者,由于凸起部较高,如果风机没有进行高要求的动平衡调试,会导致风机轴偏心载荷较大导致轴失效。
其次,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使用风机的电器,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风机装置。例如,使用风机的电器可以是换热装置、制冷系统或吸尘器、抽油烟机、风扇装置、加湿器等家用电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和上述实施例的风机装置,风机装置用于为换热器散热。例如,换热装置可以是单独的室内机或室外机等。因为本公开的风机装置可减少气流的泄露量,以提高风机的气动效率、全压和静压,并提升了风机的做功能力,在保证输出风量和压力的基础上,无需增加风机的功率消耗,因此风机组件可以为换热器提供足够的风量和风压,优化换热效果,同时还能降低换热组件的工作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风机装置或换热组件。由于换热组件具备较优的换热效果,因此制冷系统可提高制冷系统的能效,并降低工作噪音。
以上对本公开所提供的一种风机装置及使用风机的电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公开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公开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公开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公开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风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蜗壳(2);和
叶轮(1),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蜗壳(2)内,所述叶轮(1)与所述蜗壳(2)之间具有泄漏间隙,所述叶轮(1)上形成所述泄漏间隙的至少部分壁面设有第一扰流结构(10),被配置为对所述泄漏间隙内的气流进行干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结构(10)沿轴向至少设在所述叶轮(1)靠近出风口(O)的壁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2)上形成所述泄漏间隙的至少部分壁面设有第二扰流结构(20),被配置为对所述泄漏间隙内的气流进行干扰;
其中,所述第二扰流结构(20)的设置区域与所述第一扰流结构(10)的至少部分设置区域正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结构(10)相对于所述叶轮(1)的外壁朝向所述泄漏间隙凸出;和/或所述第二扰流结构(20)相对于所述蜗壳(2)的内壁朝向所述泄漏间隙凸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1)的外侧壁与所述蜗壳(2)的内侧壁形成所述泄漏间隙,
所述第一扰流结构(10)包括多个第一凸起部(13),所述多个第一凸起部(13)沿周向间隔设在所述叶轮(1)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凸起部(13)的延伸方向与轴线一致或在所述叶轮(1)纵截面内的投影与轴线成角度;和/或
所述第二扰流结构(20)包括多个第二凸起部(24),所述多个第二凸起部(24)沿周向间隔设在所述蜗壳(2)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凸起部(24)的延伸方向与轴线一致或在所述蜗壳(2)纵截面内的投影与轴线成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13)和所述第二凸起部(24)中至少一种的外壁为弧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凸起部(13)和所述多个第二凸起部(24)中的至少一种沿轴向设有至少两排,相邻两排第一凸起部(13)沿周向错开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2)包括主壳体和集气器(23),所述集气器(23)沿轴向设在所述主壳体靠近进风口(I)的一侧,所述叶轮(1)的端面与所述集气器(23)朝向叶轮(1)的表面之间形成所述泄漏间隙;
所述第一扰流结构(10)设在所述叶轮(1)朝向所述集气器(23)的端面上,所述第二扰流结构(20)设在所述集气器(23)朝向所述叶轮(1)表面且用于形成所述泄漏间隙的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结构(10)包括多个第三凸起部(14),所述多个第三凸起部(14)沿周向间隔设在所述叶轮(1)朝向所述集气器(23)的端面上,所述第三凸起部(14)的延伸方向与径向一致或成小于90°的角度;和/或
所述第二扰流结构(20)包括多个第四凸起部(25),所述多个第四凸起部(25)沿周向间隔设在所述集气器(23)朝向所述叶轮(1)表面且用于形成所述泄漏间隙的表面上,所述第四凸起部(25)的延伸方向与径向一致或成小于90°的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凸起部(14)和所述第四凸起部(25)中至少一种的外壁为弧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结构(10)包括多个第五凸起部(15),所述多个第五凸起部(15)沿周向间隔设在所述叶轮(1)靠近出风口(O)的端面上,所述第五凸起部(15)的延伸方向与径向一致或成小于90°的角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五凸起部(15)形成锯齿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1)具有阶梯状外侧壁,所述阶梯状外侧壁包括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所述第一侧壁(1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侧壁(12);其中,所述第一扰流结构(10)设在所述第一侧壁(11)和所述第二侧壁(12)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2)包括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壳体部(21)和第二壳体部(22),所述第一壳体部(21)与所述第一侧壁(11)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壳体部(22)与所述第二侧壁(12)之间均形成所述泄漏间隙;
其中,所述第一侧壁(11)靠近出风口(O)设置,所述第一壳体部(21)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扰流结构(20),被配置为对所述泄漏间隙内的气流进行干扰。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2)还包括集气器(23),所述集气器(23)沿轴向设在所述主壳体靠近进风口(I)的一侧,所述叶轮(1)的端面与所述集气器(23)朝向叶轮(1)的表面之间形成所述泄漏间隙,所述叶轮(1)远离所述集气器(23)的端面与所述蜗壳(2)之间形成所述泄漏间隙;
所述第一扰流结构(10)设在所述叶轮(1)沿轴向的两个端面上,所述第二扰流结构(20)设在所述集气器(23)朝向所述叶轮(1)表面且用于形成所述泄漏间隙的表面上。
16.一种使用风机的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任一所述的风机装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使用风机的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风机的电器包括换热装置、制冷系统、吸尘器、抽油烟机、风扇装置或加湿器。
CN202120200007.3U 2021-01-25 2021-01-25 风机装置及使用风机的电器 Active CN2142216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00007.3U CN214221601U (zh) 2021-01-25 2021-01-25 风机装置及使用风机的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00007.3U CN214221601U (zh) 2021-01-25 2021-01-25 风机装置及使用风机的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21601U true CN214221601U (zh) 2021-09-17

Family

ID=77691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00007.3U Active CN214221601U (zh) 2021-01-25 2021-01-25 风机装置及使用风机的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216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221601U (zh) 风机装置及使用风机的电器
WO2024114768A1 (zh) 一种出风格栅和空调室外机
CN213808156U (zh) 风机装置以及空调室外机
JP5293684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024349B2 (ja) 送風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並びに空気清浄機
CN112762008A (zh) 风机装置及使用风机的电器
CN111350698B (zh) 一种导流圈装置及轴流风机
CN210859266U (zh) 风机及设有其的换热设备
CN215765401U (zh) 新风风机和空调器室内机
CN115899822A (zh) 导流结构及具有其的天井机
WO2022142359A1 (zh) 送风装置
CN213808153U (zh) 风机装置以及空调室外机
CN213808155U (zh) 风机装置以及空调室外机
CN210861438U (zh) 进风格栅以及空调室外机
CN110594169A (zh) 风机及设有其的换热设备
CN21945409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862940U (zh) 降噪导流圈和风机
CN215637534U (zh) 一种空调器
CN220963481U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储能装置
CN215949913U (zh) 一种压缩机的密封结构及压缩机
CN220748604U (zh) 一种防泄漏离心风机
CN220134270U (zh) 离心叶轮及离心风机
CN220817907U (zh) 空调器
CN219454091U (zh) 一种空调
CN221122359U (zh) 面板结构及浴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