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13488U - 一种夹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夹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13488U
CN214213488U CN202022029059.7U CN202022029059U CN214213488U CN 214213488 U CN214213488 U CN 214213488U CN 202022029059 U CN202022029059 U CN 202022029059U CN 214213488 U CN214213488 U CN 2142134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rod
buckling part
groove
hole
m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2905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C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C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C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C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2905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134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134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134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夹持装置。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导杆;第二导杆,与第一导杆平行;以及夹爪,包括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第一扣合部固定在第一导杆上;第二扣合部具有向一侧延伸的第一固定部件,第一固定部件固定在第二导杆上,使第二扣合部与第一扣合部相对;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配置为在外力的作用下分别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带动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相向移动以夹持工件或带动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反向移动以卸下工件。这种结构可以占用较小的空间;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移动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进行调整,可以实现夹持不同尺寸的工件,提高夹持装置的通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夹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件固定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有些工件处于狭小的空间中,一些夹持工具的尺寸较大,无法方便的夹持获取狭小空间中的工件。并且,现有夹持工具的夹爪的开合行程较小,无法夹持一些较大的工件,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夹持工具。图1中的夹持工具包括第一夹爪、第二夹爪、滑台缸和机械手连接板。滑台缸位于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的下方,大大增加了该夹持工具的厚度,导致该夹持工具占用较大的空间,无法方便的夹持获取狭小空间中的工件。图2为两腔针筒的工件,该工件脱模后,容易发生倾斜。为了稳定的夹持两腔针筒,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之间需要具有较大的行程,但是图1中的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在滑台缸的限制下导致开合行程较小,无法满足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夹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减少占用空间和夹持不同尺寸工件的夹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使夹持工件和卸下工件的过程更加简单的夹持装置。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夹持装置,包括:
第一导杆;
第二导杆,与所述第一导杆平行;以及
夹爪,包括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
所述第一扣合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导杆上;
所述第二扣合部具有向一侧延伸的第一固定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导杆上,使所述第二扣合部与所述第一扣合部相对;
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配置为在外力的作用下分别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带动所述第一扣合部和所述第二扣合部相向移动以夹持工件或带动所述第一扣合部和所述第二扣合部反向移动以卸下工件。
可选地,所述第二扣合部的底部具有容纳槽;
所述容纳槽配置为允许所述第一导杆穿过所述容纳槽以使所述第二扣合部和所述第一扣合部相对且所述第二扣合部可沿所述第一导杆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杆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一通槽,其中,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一通槽均与所述第一导杆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一通槽与所述第一通孔互相垂直且互相连通;
所述第二导杆具有第二通孔和第二通槽,其中,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二通槽均与所述第二导杆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二通槽与所述第二通孔互相垂直且互相连通;
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旋转换向组件,
所述旋转换向组件包括:
换向连杆,具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换向连杆配置为穿入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中以连接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且使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第一转销,配置为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且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以连接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换向连杆;
第二转销,配置为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且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以连接所述第二导杆和所述换向连杆;和
转轴,与所述换向连杆连接;
所述旋转换向组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之一者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换向连杆被带动绕所述转轴转动,使所述第一转销和所述第二转销分别沿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中另一者向相反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扣合部和所述第二扣合部相向移动以夹持工件,或使所述第一扣合部和所述第二扣合部反向移动以卸下工件。
可选地,所述换向连杆具有第三通孔,且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之间;
所述转轴穿入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换向连杆连接。
可选地,夹持装置,还包括:
气缸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杆或所述第二导杆的一端侧,与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之一者固定连接,配置为带动与所述气缸组件固定连接的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之一者移动。
可选地,所述气缸组件包括导杆连接头、气缸拉头以及气缸:
所述气缸拉头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气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具有第一凸起;
所述导杆连接头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之一者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凸起适配的第一缺口,所述导杆连接头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缺口容纳所述第一凸起以连接所述气缸拉头。
可选地,夹持装置,还包括轴承组件,所述轴承组件包括:
轴承支架,所述轴承支架具有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
第一直线轴承,具有第一轴向通孔,所述第一直线轴承配置为穿过所述第四通孔以固定至所述轴承支架,并且允许所述第一导杆穿过所述第一轴向通孔以使所述第一导杆沿直线移动;
第二直线轴承,具有第二轴向通孔,所述第二直线轴承配置为穿过所述第五通孔以固定至所述轴承支架,并且允许所述第二导杆穿过所述第二轴向通孔以使所述第二导杆沿直线移动。
可选地,夹持装置,包括:
底板,位于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平行;
所述轴承支架固定于所述底板上。
可选地,夹持装置,还包括:
第一限位挡块,与所述第一导杆连接;
第二限位挡块,与所述第二导杆连接;
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还具有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其中,所述第一限位槽位于所述第一导杆的下方,所述第二限位槽位于所述第二导杆的下方;
所述第一限位槽配置为允许所述第一限位挡块在所述第一限位槽中移动且限制所述第一限位挡块的移动行程以对所述第一导杆限位;
所述第二限位槽配置为允许所述第二限位挡块在所述第二限位槽中移动且限制所述第二限位挡块的移动行程以对所述第二导杆限位。
可选地,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还具有第三凹槽,所述底板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三凹槽容纳所述转轴的一部分以固定所述转轴。
在本实用新型的夹持装置中,将第一扣合部固定在第一导杆上,第一固定部件固定在第二导杆上使第二扣合部与第一扣合部相对,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适于在外力的作用下分别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带动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相向移动以夹持工件或带动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反向移动以卸下工件,这种结构可以占用较小的空间;夹爪的第一扣合部固定在第一导杆上,第二扣合部通过第一固定部件固定在第二导杆上且与第一扣合部相对,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移动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进行调整,可以实现夹持不同尺寸的工件,提高夹持装置的通用性。
进一步地,在旋转换向组件的作用下,只需要移动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之一者便可以实现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中另一者同步向相反方向移动,这种结构非常巧妙,无需对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分别施加作用力,使夹持工件和卸下工件的过程更加简单。另外,移动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之一者便可以实现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中另一者同步向相反方向移动,在夹持工件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工件的双向夹持,提高对工件的夹持力。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夹持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两腔针筒的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旋转换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气缸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轴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夹持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夹持装置100可包括第一导杆102、第二导杆202以及夹爪302。第二导杆202与第一导杆102平行。夹爪302可包括第一扣合部3021和第二扣合部3022。第一扣合部3021固定在第一导杆102上。第二扣合部3022具有向一侧延伸的第一固定部件3023。第一固定部件3023固定在第二导杆202上,使第二扣合部3022与第一扣合部3021相对。第一导杆102和第二导杆202适于在外力的作用下分别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带动第一扣合部3021和第二扣合部3022相向移动以夹持工件或带动第一扣合部3021和第二扣合部3022反向移动以卸下工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夹持装置100中,夹爪302的数量可以为1个,也可以为多个,夹爪30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地限定。将第一扣合部3021固定在第一导杆102上,第一固定部件3023固定在第二导杆202上使第二扣合部3022与第一扣合部3021相对,这种结构可以占用较小的空间;夹爪302的第一扣合部3021固定在第一导杆102上,第二扣合部3022通过第一固定部件3023固定在第二导杆202上且与第一扣合部3021相对,第一扣合部3021和第二扣合部3022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移动第一导杆102和第二导杆202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夹持不同尺寸的工件,提高夹持装置100的通用性。
继续参见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扣合部3022的底部具有容纳槽3024。容纳槽3024适于允许第一导杆102穿过容纳槽3024以使第二扣合部3022和第一扣合部3021相对且第二扣合部3022可沿第一导杆102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容纳槽3024可以为贯穿第二扣合部3022的通孔。在第一扣合部3021和第二扣合部3022相向移动以夹持工件或第一扣合部3021和第二扣合部3022反向移动以卸下工件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导杆102通过第二扣合部3022底部的容纳槽3024对第二扣合部3022提供了约束力,使第二扣合部3022沿第一导杆102移动,防止第二扣合部3022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偏移,可以确保第二扣合部3022和第一扣合部3021一直处于相对状态,从而提高夹持工件或者卸下工件的成功率。
参见图3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杆102具有第一通孔1021和第一通槽1022。其中,第一通孔1021和第一通槽1022均与第一导杆102的轴线垂直,第一通槽1022与第一通孔1021互相垂直且互相连通。第二导杆202具有第二通孔2021和第二通槽2022。其中,第二通孔2021和第二通槽2022均与第二导杆202的轴线垂直,第二通槽2022与第二通孔2021互相垂直且互相连通。
夹持装置100还可包括旋转换向组件400。旋转换向组件400包括换向连杆403、第一转销406、第二转销407以及转轴408。换向连杆403具有第一滑槽404和第二滑槽405。换向连杆403适于穿入第一通槽1022和第二通槽2022中以连接第一导杆102和第二导杆202,且使第一滑槽404和第一通孔1021连通,第二滑槽405和第二通孔2021连通。第一转销406适于穿过第一通孔1021,且一端位于第一滑槽404内以连接第一导杆102和换向连杆403。第二转销407适于穿过第二通孔2021,且一端位于第二滑槽405内以连接第二导杆202和换向连杆403。转轴408与换向连杆403连接。具体地,例如,换向连杆403具有第三通孔409,且第三通孔409位于第一滑槽404和第二滑槽405之间。转轴408穿入第三通孔409与换向连杆403连接。
在第一导杆102和第二导杆202之一者移动的过程中,换向连杆403被带动绕转轴408转动,使第一转销406和第二转销407分别沿第一滑槽404和第二滑槽405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导杆102和第二导杆202中另一者向相反方向移动,以使第一扣合部3021和第二扣合部3022相向移动以夹持工件,或使第一扣合部3021和第二扣合部3022反向移动以卸下工件。
具体地,以第二导杆202移动的情况为例详细介绍夹持装置100的工作过程。参见图4,第一扣合部3021位于第二扣合部3022的左侧。当第二导杆202受到向左侧的作用力后,第二导杆202向左移动从而带动第二扣合部3022向左移动。第二导杆202向左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换向连杆403绕转轴408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销407沿第二滑槽405移动以及第一转销406沿第一滑槽404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导杆102向右侧运动。第一导杆102向右侧运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扣合部3021向右侧运动以实现第一扣合部3021和第二扣合部3022相向移动以夹持工件。
当第二导杆202受到向右侧的作用力后,第二导杆202向右移动从而带动第二扣合部3022向右移动。第二导杆202向右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换向连杆403绕转轴408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销407沿第二滑槽405移动以及第一转销406沿第一滑槽404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导杆102向左侧运动。第一导杆102向左侧运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扣合部3021向左侧运动以实现第一扣合部3021和第二扣合部3022反向移动以卸下工件。
在本实施例中,只需要移动第一导杆102和第二导杆202之一者便可以实现第一导杆102和第二导杆202中另一者同步向相反方向移动,这种结构非常巧妙,无需对第一导杆102和第二导杆202分别施加作用力,使夹持工件和卸下工件的过程更加简单。
参见图4和图6,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夹持装置100还包括气缸组件500。气缸组件500设置在第一导杆102或第二导杆202的一端侧,例如,右侧。与第一导杆102和第二导杆202之一者固定连接。气缸组件500带动与气缸组件500固定连接的第一导杆102和第二导杆202之一者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气缸组件500与第一导杆102和第二导杆202之一者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气缸组件500与第一导杆102和第二导杆202之一者的一端固定连接。气缸组件500设置在第一导杆102或第二导杆202的一端侧,相对于图1中滑台缸位于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下方的位置,可以减少夹持装置100的整体厚度,从而使夹爪302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内实现工件的夹持和卸下,提高夹持装置100适应空间的能力。
继续参见图4和图6,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气缸组件500可包括导杆连接头502、气缸拉头503以及气缸504。气缸拉头503具有第一端501和第二端505。第一端501和气缸504固定连接,第二端505具有第一凸起506。导杆连接头502具有第三端508和第四端509。第三端508与第一导杆102和第二导杆202之一者固定连接。第四端509具有与第一凸起506适配的第一缺口507。导杆连接头502通过第一缺口507容纳第一凸起506以连接气缸拉头50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506可以从第一缺口507的上方自上而下进入第一缺口507,第一凸起506也可以从第一缺口507的下方自下而上进入第一缺口507,这种结构非常巧妙,使第一凸起506和第一缺口507的连接更加灵活。
参见图4和图7,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夹持装置100还可包括轴承组件600。轴承组件600可包括轴承支架601、第一直线轴承604、第二直线轴承606。
轴承支架601具有第四通孔602和第五通孔603。第一直线轴承604具有第一轴向通孔605。第一直线轴承604适于穿过第四通孔602以固定至轴承支架601,并且允许第一导杆102穿过第一轴向通孔605以使第一导杆102沿直线移动。第二直线轴承606具有第二轴向通孔607。第二直线轴承606适于穿过第五通孔603以固定至轴承支架601,并且允许第二导杆202穿过第二轴向通孔607以使第二导杆202沿直线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杆102穿过第一轴向通孔605沿直线移动且第二导杆202穿过第二轴向通孔607沿直线移动可以使第一扣合部3021和第二扣合部3022一直处于相对状态防止第一扣合部3021和第二扣合部3022的位置发生偏移,确保夹持工件和卸下工件的成功率。另外,第一导杆102和第二导杆202的轴向负载还可以靠第一直线轴承604和第二直线轴承606承载,提高了第一导杆102和第二导杆202的抗载荷以及抗冲击能力。
参见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夹持装置100可包括底板700。底板700位于第一导杆102和第二导杆202的下方且与第一导杆102和第二导杆202平行。轴承支架601固定于底板700上。通过将轴承支架601固定于底板700上,可以提高夹持装置100的刚度,防止夹持装置100在外部撞击等情况下发生损坏,使夹持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底板700的上表面还具有第三凹槽(图中未示出)。底板700适于通过第三凹槽容纳转轴408的一部分以固定转轴408。将转轴408固定在底板700的上表面,可以提高夹持装置100的刚度,使夹持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稳定。
参见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夹持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限位挡块801、第二限位挡块802。第一限位挡块801与第一导杆102连接。第二限位挡块802与第二导杆202连接。底板700的上表面还具有第一限位槽701和第二限位槽702。其中,第一限位槽701位于第一导杆102的下方,第二限位槽702位于第二导杆202的下方。
第一限位槽701适于允许第一限位挡块801在第一限位槽701中移动且限制第一限位挡块801的移动行程以对第一导杆102限位。第二限位槽702适于允许第二限位挡块802在第二限位槽702中移动且限制第二限位挡块802的移动行程以对第二导杆202限位。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槽701还适于允许第一限位挡块801和第一扣合部3021在第一限位槽701中移动且限制第一限位挡块801和第一扣合部3021的移动行程以对第一导杆102限位。第二限位槽702还适于允许第二限位挡块802和第二扣合部3022在第二限位槽702中移动且限制第二限位挡块802和第二扣合部3022的移动行程以对第二导杆202限位。
上述各个实施例可以任意组合,根据上述任意一个优选实施例或多个优选实施例的组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达到如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夹持装置中,将第一扣合部固定在第一导杆上,第一固定部件固定在第二导杆上使第二扣合部与第一扣合部相对,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适于在外力的作用下分别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带动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相向移动以夹持工件或带动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反向移动以卸下工件,这种结构可以占用较小的空间;夹爪的第一扣合部固定在第一导杆上,第二扣合部通过第一固定部件固定在第二导杆上且与第一扣合部相对,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移动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进行调整,可以实现夹持不同尺寸的工件,提高夹持装置的通用性。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杆;
第二导杆,与所述第一导杆平行;以及
夹爪,包括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
所述第一扣合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导杆上;
所述第二扣合部具有向一侧延伸的第一固定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导杆上,使所述第二扣合部与所述第一扣合部相对;
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配置为在外力的作用下分别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带动所述第一扣合部和所述第二扣合部相向移动以夹持工件或带动所述第一扣合部和所述第二扣合部反向移动以卸下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扣合部的底部具有容纳槽;
所述容纳槽配置为允许所述第一导杆穿过所述容纳槽以使所述第二扣合部和所述第一扣合部相对且所述第二扣合部可沿所述第一导杆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杆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一通槽,其中,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一通槽均与所述第一导杆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一通槽与所述第一通孔互相垂直且互相连通;
所述第二导杆具有第二通孔和第二通槽,其中,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二通槽均与所述第二导杆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二通槽与所述第二通孔互相垂直且互相连通;
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旋转换向组件,
所述旋转换向组件包括:
换向连杆,具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换向连杆配置为穿入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中以连接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且使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第一转销,配置为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且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以连接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换向连杆;
第二转销,配置为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且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以连接所述第二导杆和所述换向连杆;和
转轴,与所述换向连杆连接;
所述旋转换向组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之一者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换向连杆被带动绕所述转轴转动,使所述第一转销和所述第二转销分别沿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中另一者向相反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扣合部和所述第二扣合部相向移动以夹持工件,或使所述第一扣合部和所述第二扣合部反向移动以卸下工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连杆具有第三通孔,且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之间;
所述转轴穿入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换向连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气缸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杆或所述第二导杆的一端侧,与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之一者固定连接,配置为带动与所述气缸组件固定连接的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之一者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组件包括导杆连接头、气缸拉头以及气缸:
所述气缸拉头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气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具有第一凸起;
所述导杆连接头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之一者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凸起适配的第一缺口,所述导杆连接头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缺口容纳所述第一凸起以连接所述气缸拉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轴承组件,所述轴承组件包括:
轴承支架,所述轴承支架具有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
第一直线轴承,具有第一轴向通孔,所述第一直线轴承配置为穿过所述第四通孔以固定至所述轴承支架,并且允许所述第一导杆穿过所述第一轴向通孔以使所述第一导杆沿直线移动;
第二直线轴承,具有第二轴向通孔,所述第二直线轴承配置为穿过所述第五通孔以固定至所述轴承支架,并且允许所述第二导杆穿过所述第二轴向通孔以使所述第二导杆沿直线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位于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二导杆平行;
所述轴承支架固定于所述底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限位挡块,与所述第一导杆连接;
第二限位挡块,与所述第二导杆连接;
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还具有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其中,所述第一限位槽位于所述第一导杆的下方,所述第二限位槽位于所述第二导杆的下方;
所述第一限位槽配置为允许所述第一限位挡块在所述第一限位槽中移动且限制所述第一限位挡块的移动行程以对所述第一导杆限位;
所述第二限位槽配置为允许所述第二限位挡块在所述第二限位槽中移动且限制所述第二限位挡块的移动行程以对所述第二导杆限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还具有第三凹槽,所述底板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三凹槽容纳所述转轴的一部分以固定所述转轴。
CN202022029059.7U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夹持装置 Active CN2142134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29059.7U CN214213488U (zh)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夹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29059.7U CN214213488U (zh)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夹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13488U true CN214213488U (zh) 2021-09-17

Family

ID=77673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29059.7U Active CN214213488U (zh)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夹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134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7150C (zh) 夹具装置
US6575444B1 (en) Method of holding a part in position in an assembly station
CN211661535U (zh) 可翻转夹持装置
KR20110123216A (ko) 체결 부품의 정렬 공급 장치
CN212221572U (zh) 翻转移载装置
EP3625002B1 (en) Workpiece gripping device
CN214213488U (zh) 一种夹持装置
CN114643546A (zh) 用于操纵器的夹持器
EP4291354A1 (de) Spanneinrichtung
CN111618760B (zh) 载具和载具系统
CN107324042B (zh) 送料装置
CN216371789U (zh) 定位治具
CN213731802U (zh) 夹取装置
CN212526663U (zh) 工件夹紧工装
CN219216692U (zh) 上下料设备
CN215037578U (zh) 机器人抓手
CN212217863U (zh) 一种固定工件的气动夹具
CN216000165U (zh) 一种导轨滑动锁止结构
CN219275871U (zh) 车梁抓取夹具
CN216577899U (zh) 手爪及机械手
CN114101999A (zh) 工件夹紧工装
CN214771463U (zh) 工件夹持定位机构
CN212762248U (zh) 扣件夹具
CN214827143U (zh) 用于发动机的夹持机构及发动机生产装置
CN216882163U (zh) 一种贴片电感加工用的批量焊锡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