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79480U - 吹风机 - Google Patents

吹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79480U
CN214179480U CN202022858643.3U CN202022858643U CN214179480U CN 214179480 U CN214179480 U CN 214179480U CN 202022858643 U CN202022858643 U CN 202022858643U CN 214179480 U CN214179480 U CN 2141794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installation cavity
air
cavity
mount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5864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炜
任晓东
李丐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Flyco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Flyco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Flyco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Flyco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5864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794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794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794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And Drying H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吹风机,涉及家用电器的技术领域,包括体部和手柄,体部内设置有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第一安装腔内安装有风机组件,第二安装腔内安装有加热组件;体部上设置有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手柄上设置有第三安装腔和第二进风口,第三安装腔内设置有控制组件。在风机组件的作用下,第二进风口向第三安装腔进风并进入第一安装腔,第一进风口也向第一安装腔内进风,气流共同经过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后经出风口排出;通过在手柄上设置第一进风口,在体部上设置第二进风口,提高了进风面积,并改善了控制组件及风机组件的散热性能,且合理利用了控制组件及风机组件的废热,提高了电能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吹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吹风机。
背景技术
吹风机是常见的电器,其常用于对头发的吹干护理。现有的吹风机内一般设置有引导气流的风机和起到对气流进行加热作用的加热丝,气流在风机的作用下从进风口引入吹风机后,可经过加热丝加热后经出风口吹出热风。其中,加热丝的加热功能可通过控制元件的控制,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开启,使用方便。
目前,小型化的吹风机由于其携带方便且收纳占用空间小而备受青睐。但是小型化的吹风机由于体积缩小,构件的安装空间也相应减小,风机往往进行小型化处理,加之机身的体积减小后,进风口的面积也会减小,进而导致进风量难以保证,使得吹风机的吹干效率降低。并且受限于安装空间,控制元件和驱动风机转动的电机往往难以设置额外的散热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其散热性能也难以保证。尤其为了达到高效的出风效果,小型化的吹风机的电机需要高速转动,热量聚集后容易对电机的使用寿命产生不良影响,并且电机产生的高额热量浪费了较多的电能。
可见,如何在机身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出风量及需散热构件的散热性能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吹风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小型化吹风机的出风量有限且需散热构件的散热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吹风机,包括相互连接的体部和手柄,所述体部内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沿所述体部的径向方向上依次并列设置有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连通,所述第一安装腔内安装有风机组件,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安装有加热组件;
所述体部上设置有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安装腔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安装腔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所述手柄上设置有第三安装腔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三安装腔内设置有控制组件,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控制组件远离所述体部一侧,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三安装腔连通,所述第三安装腔与所述第一安装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体部包括前后贯通的主罩体以及设置在所述主罩体的后端的后风罩,所述后风罩的周向边缘与所述主罩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进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后风罩呈向后凸出的弧面型;
和/或
所述第一进风口为环形孔。
进一步地,所述后风罩与所述安装座之间间隙配合,以形成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一安装腔连通;
所述主罩体的后端与所述安装座之间间隙配合,以形成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第三安装腔和所述第一进风口均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所述第二风道内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对应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外侧设置,所述导流板配合所述主罩体的后端侧壁使来自所述第三安装腔的气流沿所述体部的径向经过所述第一进风口后流向所述第一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手柄远离所述体部的一端的端面上;
和/或
所述第二进风口成环形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腔沿所述体部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安装腔环设在所述第一安装腔的周向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腔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三安装腔均与所述第一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一安装腔的前端密封设置;
所述第一安装腔与所述第二安装腔之间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二安装腔的后端密封设置,所述第二安装腔的前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体部包括前后贯通的主罩体以及设置在所述主罩体的前端的前风罩,所述第二安装腔的外侧侧壁的前端设置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安装腔的前端面形成第三连通口;所述导向部的前端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前风罩之间形成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导向部及所述延伸部均沿从后端到前端的方向逐渐向内倾斜设置,以使经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向内聚拢。
进一步地,所述前风罩呈向前凸出的弧面型。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包括隔热筒,所述隔热筒包括隔热内筒和隔热外筒,所述隔热外筒间隔套设在所述隔热内筒的周向的外侧,所述隔热外筒与所述主罩体固定连接;
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隔热外筒与所述隔热内筒之间,所述风机组件设置在所述隔热内筒的内侧,所述隔热内筒上设置有所述第二连通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吹风机,包括相互连接的体部和手柄,体部内设置有安装座,安装座沿体部的径向方向上依次并列设置有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连通,第一安装腔内安装有风机组件,第二安装腔内安装有加热组件;体部上设置有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第一安装腔与第一进风口连通,第二安装腔与出风口连通;手柄上设置有第三安装腔和第二进风口,第三安装腔内设置有控制组件,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控制组件远离体部一侧,第二进风口与第三安装腔连通,第三安装腔与第一安装腔连通。
本实用新型吹风机在使用时,开启风机组件,在风机组件的作用下,第二进风口向第三安装腔进风,气流经过第三安装腔后进入第一安装腔,与此同时,第一进风口向第一安装腔内进风,经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共同依次经过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后经出风口排出。通过在手柄上设置第一进风口,在体部上设置第二进风口,气流经不同位置的进风口同时进入体部内,提高了进风面积,减少了进风阻力,进风更加顺畅,从而使得进风量能够得以提升。控制组件设置在手柄内,合理利用了手柄的空间,避免了控制组件占用体部的空间,从而为加热组件和风机组件的安装提供更多的空间;同时,加热组件和风机组件安装在沿体部的径向并列设置的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内,构件布置紧凑,加热组件和风机组件在体部的轴向上占用的空间减小,使得体部结构更加小巧且美观。第一进风口进入的气流经过第三安装腔时,与控制组件进行热交换,实现控制组件的良好散热,防止电子元件因过热而损坏;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共同经过第一安装腔时,气流与风机组件进行热交换,以实现风机组件的良好散热,保证风机组件的良好运行,提高风机组件运行寿命。携带有控制组件散发的热量及风机组件散发的热量的气流流动至第二安装腔后,可经过加热组件的加热作用后从出风口流出,风机组件和控制组件散发的热量最终成为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的热量,使得热量得以合理利用,提高了电能的利用率。可见,本实用新型吹风机能够在体积较小的情况下,提高进风量,改善控制组件及风机组件的散热性能,并合理利用了控制组件及风机组件的废热,提高了电能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1未安装风机组件时另一个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安装座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隔热筒的轴测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风机组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标:100-体部;101-第一风道;102-第二风道;103-出风口;104-第一进风口;105-导流板;110-主罩体;120-后风罩;130-前风罩;140-延伸部;200-手柄;201-第二进风口;202-第三安装腔;300-安装座;301-第一安装腔;302-第二安装腔;303-第一连通口;304-第二连通口;305-第三连通口;310-隔热筒;311-隔热内筒;312-隔热外筒;313-导向部;320-前端板;321-连接板;330-电机支架;400-风机组件;410-叶轮;420-电机;500-加热组件;600-控制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吹风机,包括相互连接的体部100和手柄200,体部100内设置有安装座300,安装座300沿体部100的径向方向上依次并列设置有第一安装腔301和第二安装腔302。第一安装腔301和第二安装腔302连通,第一安装腔301内安装有风机组件400,第二安装腔302内安装有加热组件500。体部100上设置有出风口103和第一进风口104,第一安装腔301与第一进风口104连通,第二安装腔302与出风口103连通。手柄200上设置有第三安装腔202和第二进风口201,第三安装腔202内设置有控制组件600,第二进风口201设置在控制组件600远离体部100一侧,第二进风口201与第三安装腔202连通,第三安装腔202与第一安装腔301连通。
其中,风机组件400包括电机420和叶轮410,电机420的输出轴与叶轮410连接,通过电机420的转动驱动叶轮410转动,以使叶轮410引导气流流动。电机420在工作过程中会散发热量,需要及时散热。控制组件600包括电路板及按钮等,其中,电路板在工作过程中也会产生相应的热量,需要及时散热。加热组件500通常是电热丝,电热丝可以是并列设置的多根,以提高对气流的加热性能。
第一安装腔301和第二安装腔302沿体部100的径向依次并列设置,也即第一安装腔301和第二安装腔302沿垂直于体部100的轴向的方向布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体部100通常设置为横截面为圆形的形式,所以本实施例针对体部100的方向采用了径向和轴向的描述方式,以方便理解,但是不应当理解为体部100的横截面必须为圆形。也即体部100可以是其他形状,此时体部100的轴向通常可理解为体部100的长度方向,也即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径向指的是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方向。
本实施例电吹风的第一安装腔301、第二安装腔302和第三安装腔202即作为相应构件的安装位置,同时,也是气流的流动路径。其中,依次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04、第一安装腔301和第二安装腔302及出风口103形成体部100内的气流流动路径,第二进风口201和第三安装腔202形成手柄200内的气流流动路径,且手柄200内的气流流动路径与体部100内的气流流动路径连通,以在风机组件400开启时,第一进风口104和第二进风口201均能够在风机组件400的作用下进风。具体而言,本实施例吹风机在使用时,开启风机组件400,在风机组件400的作用下,第二进风口201向第三安装腔202进风,气流经过第三安装腔202后进入第一安装腔301,与此同时,第一进风口104向第一安装腔301内进风,经第一进风口104和第二进风口201进入的气流共同依次经过第一安装腔301和第二安装腔302后经出风口排出。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吹风机通过在手柄200上设置第一进风口104,在体部100上设置第二进风口201,气流经不同位置的进风口同时进入体部100内,提高了进风面积,减少了进风阻力,进风更加顺畅,从而使得进风量能够得以提升。控制组件600设置在手柄200内,合理利用了手柄200的空间,避免了控制组件600占用体部100的空间,从而为加热组件500和风机组件400的安装提供更多的空间;同时,加热组件500和风机组件400安装在沿体部100的径向并列设置的第一安装腔301和第二安装腔302内,构件布置紧凑,加热组件500和风机组件400在体部100的轴向上占用的空间减小,使得体部100的结构更加小巧且美观。第一进风口104进入的气流经过第三安装腔202时,与控制组件600进行热交换,实现控制组件600的良好散热,防止电子元件因过热而损坏;第一进风口104和第二进风口201进入的气流共同经过第一安装腔301时,气流与风机组件400进行热交换,以实现风机组件400的良好散热,保证风机组件400的良好运行,提高风机组件400运行寿命。携带有控制组件600散发的热量及风机组件400散发的热量的气流流动至第二安装腔302后,可经过加热组件500的加热作用后从出风口103流出,风机组件400和控制组件600散发的热量最终成为出风口103吹出的气流的热量,使得热量得以合理利用,提高了电能的利用率。
可见,本实施例吹风机能够在体积较小的情况下,提高进风量,改善控制组件600及风机组件400的散热性能,并合理利用了控制组件600及风机组件400的废热,提高了电能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进风口104设置在体部100的后端,出风口103设置在体部100的前端。其中,本实施例吹风机的体部100包括前后贯通的主罩体110以及设置在主罩体110的后端的后风罩120,后风罩120的周向边缘与主罩体110之间形成第一进风口104。
需要说明的是,体部100的前后指的是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本实施例中所指的前后均是以体部100的前后为参照进行的描述,也即在图2中靠近上端的第一进风口104的一端为后,靠近下端的出风口103的一端为前。另外,本实施例中所指的内外是以体部100的径向方向为参照进行的描述,也即体部100的轴向的中心线为内部中心,远离中心线沿径向相对向外的一侧即为外。
具体的,如图2所示,后风罩120呈向后凸出的弧面型。弧面型的后风罩120使得体部100更加美观,且向后凸出的形式,可在体部100内形成更大的安装空间,方便构件布置。
后风罩120的周向边缘与后风罩120之间可形成连续的环形孔作为第一进风口104,以提高第一进风口104的进风面积,此时后风罩120可固定在安装座300上。在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后风罩120呈球面弧形,后风罩120的周向边缘与主罩体110的后端之间形成圆形的环形孔。
本实施例吹风机的第一进风口104上可设置网罩,以避免头发等被吸入到体部100内。同时网罩也可实现后风罩120与主罩体110的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吹风机的主罩体110的前端还可连接有前风罩130。具体如图2和图3所示,前风罩130呈向前凸出的弧面型,其可为球面弧形,以提高美观度。出风口103设置在前风罩130的周向边缘,并呈连续环形设置。
为了合理利用体部100的径向空间,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安装腔301沿体部100的前后方向延伸,第二安装腔302环设在第一安装腔301的周向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腔301大致为圆形筒,第二安装腔302相当于圆环形筒。
为实现本实施例吹风机的体部100内的气体流动,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第一安装腔301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连通口303,第一进风口104和第二进风口201均与第一连通口303连通,第一安装腔301的前端密封设置;第一安装腔301与第二安装腔302之间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连通口304,第二安装腔302的后端密封设置,第二安装腔302的前端与出风口103连通。也即,如图2所示,经第一进风口104和第二进风口201进入的气流进入体部100时,通过后端的第一连通口303进入第一安装腔301内,然后通过侧壁的第二连通口304进入第二安装腔302,然后经前端的出风口103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图2和图4所示的箭头表示的气体流动方向。气流在第一安装腔301内的流动路径较为特殊,如图2所示,电机420工作时把气流从两进风口吸入到第一安装腔301后,由于第一安装腔301的前端封闭,所以气流吹到第一安装腔301的前端壁上后,会折射回来,然后通过第二连通口304吹到第二安装腔302内的加热组件500上。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气流流出时具有较好的聚拢作用,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安装腔302的外侧侧壁的前端设置有导向部313,导向部313与第二安装腔302的前端面形成第三连通口305,且导向部313的前端设置有延伸部140,延伸部140与前风罩130之间形成出风口103,第三连通口305与出风口103连通,导向部313和延伸部140均沿从后端到前端的方向逐渐向内倾斜设置,以使经出风口103流出的气流向内聚拢。其中,延伸部140与主罩体110固定连接。
针对于安装座300需要实现的功能,本实施例给出一种安装座300的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安装座300包括隔热筒310、电机支架330和前端板320,隔热筒310包括隔热内筒311和隔热外筒312,隔热外筒312间隔套设在隔热内筒311的周向的外侧,隔热外筒312与主罩体110固定连接,加热组件500设置在隔热外筒312与隔热内筒311之间,风机组件400设置在隔热内筒311的内侧,隔热内筒311上设置有第二连通口304。隔热外筒312形成第二安装腔302的外侧侧壁,隔热外筒312的前端向内渐缩形成导向部313,隔热内筒311形成第一安装腔301与所述第二安装腔302之间的侧壁。前端板320通常也具有隔热性能,其密封连接在隔热内筒311的前端,前端板320形成第一安装腔301的前端壁,且前端板320面向隔热外筒312延伸,前端板320与导向部313间隙配合形成第三连通口305。如图5所示,隔热内筒311的后端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连通槽,多个连通槽形成第二连通口304。电机支架330连接在隔热筒310的后端,且电机支架330对应隔热内筒311的内侧设置有第一连通口303,并将隔热外筒312与隔热内筒311之间位置的后端密封。
可以理解的是,前风罩130可固定在前端板320的前端。前端板320可通过深入隔热内筒311的连接板321固定连接在隔热内筒311上,以使前端板320稳定设置。其中,前端板320、隔热内筒311、电机支架330形成了后端开口的第一安装腔301,隔热外筒312、隔热内筒311、前端板320及电机支架330形成后前端开口的第二安装腔30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吹风机的电机420插入隔热内筒311内,叶轮410靠近第一连通口303设置,相当于电机420插入支撑加热组件500的隔热筒310内,可以节约空间,且使得整体的体部100的重心位于手柄200的轴线上,用户手持吹风机时较为省力,减轻用户手持吹风机时的劳动强度。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吹风机的体部100在第一安装腔301之间还设置有相应的连通风道。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后风罩120与安装座300之间间隙配合,以形成第一风道101,也即后风罩120与电机支架330的第一连通口303之间形成第一风道101,第一风道101通过第一连通口303与第一安装腔301连通。主罩体110的后端与安装座300之间间隙配合,以形成第二风道102,也即主罩体110的后端与电机支架330之间形成第二风道102,第二风道102与第一风道101连通。第三安装腔202和第一进风口104均与第二风道102连通,以使来自第一进风口104和第二进风口201的气流均能够进入第二风道102。同时,第二风道102内设置有导流板105,导流板105对应于第一进风口104的外侧设置,导流板105配合主罩体110的后端侧壁使来自第三安装腔202的气流,沿体部100的径向经过第一进风口104后流向第一风道。具体气流流动路径如图2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来自第三安装腔202的气流在进入第二风道102时,往具有向后端移动的分量,而该分量会与来自第一进风口104向前端移动的气流产生相互干扰,进而使得进风量降低。本实施例在第二风道102内设置导流板105,并设置在来自第三安装腔202的气流与第一进风口104的气流汇合前,通过导流板105将来自第三安装腔202的气流导向成沿体部100的径向方向流动,从而气流经过第一进风口104时不再具有向后端流动的分量,保证了第一进风口104和第二进风口201的正常进风。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吹风机的第二进风口201设置在手柄200远离体部100的一端的端面上。
通常控制组件600安装在第三安装腔202的中部,控制组件600与第三安装腔202的周向侧壁之间间隙配合。为了使得控制组件600能够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本实施例第二进风口201成环形设置,第二进风口201优选对应于控制组件600与第三安装腔202之间的环形间隙,以使进入第二进风口201的气流可以进入到环形间隙内,对控制组件600全面降温。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第二进风口201通常为间断性的环形,也即在第二进风口201的环形的方向上存在非连通的点,以使手柄200的后端端面与手柄200连接为一体。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吹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体部(100)和手柄(200),所述体部(100)内设置有安装座(300),所述安装座(300)沿所述体部(100)的径向方向上依次并列设置有第一安装腔(301)和第二安装腔(302),所述第一安装腔(301)和第二安装腔(302)连通,所述第一安装腔(301)内安装有风机组件(400),所述第二安装腔(302)内安装有加热组件(500);
所述体部(100)上设置有出风口(103)和第一进风口(104),所述第一安装腔(301)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04)连通,所述第二安装腔(302)与所述出风口(103)连通;
所述手柄(200)上设置有第三安装腔(202)和第二进风口(201),所述第三安装腔(202)内设置有控制组件(600),所述第二进风口(201)设置在所述控制组件(600)远离所述体部(100)一侧,所述第二进风口(201)与所述第三安装腔(202)连通,所述第三安装腔(202)与所述第一安装腔(30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体部(100)包括前后贯通的主罩体(110)以及设置在所述主罩体(110)的后端的后风罩(120),所述后风罩(120)的周向边缘与所述主罩体(110)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进风口(10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风罩(120)呈向后凸出的弧面型;
和/或
所述第一进风口(104)为环形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风罩(120)与所述安装座(300)之间间隙配合,以形成第一风道(101),所述第一风道(101)与所述第一安装腔(301)连通;
所述主罩体(110)的后端与所述安装座(300)之间间隙配合,以形成第二风道(102),所述第二风道(102)与所述第一风道(101)连通,所述第三安装腔(202)和所述第一进风口(104)均与所述第二风道(102)连通;
所述第二风道(102)内设置有导流板(105),所述导流板(105)对应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04)的外侧设置,所述导流板(105)配合所述主罩体(110)的后端侧壁使来自所述第三安装腔(202)的气流,沿所述体部(100)的径向经过所述第一进风口(104)后流向所述第一风道(101)。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口(201)设置在所述手柄(200)远离所述体部(100)的一端的端面上;
和/或
所述第二进风口(201)成环形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腔(301)沿所述体部(100)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安装腔(302)环设在所述第一安装腔(301)的周向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腔(301)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连通口(303),所述第一进风口(104)和所述第三安装腔(202)均与所述第一连通口(303)连通,所述第一安装腔(301)的前端密封设置;
所述第一安装腔(301)与所述第二安装腔(302)之间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连通口(304),所述第二安装腔(302)的后端密封设置,所述第二安装腔(302)的前端与所述出风口(103)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体部(100)包括前后贯通的主罩体(110)以及设置在所述主罩体(110)的前端的前风罩(130),所述第二安装腔(302)的外侧侧壁的前端设置有导向部(313),所述导向部(313)与所述第二安装腔(302)的前端面形成第三连通口(305);
所述导向部(313)的前端设置有延伸部(140),所述延伸部(140)与所述前风罩(130)之间形成所述出风口(103),所述第三连通口(305)与所述出风口(103)连通,所述导向部(313)及所述延伸部(140)均沿从后端到前端的方向逐渐向内倾斜设置,以使经所述出风口(103)流出的气流向内聚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风罩(130)呈向前凸出的弧面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300)包括隔热筒(310),所述隔热筒(310)包括隔热内筒(311)和隔热外筒(312),所述隔热外筒(312)间隔套设在所述隔热内筒(311)的周向的外侧,所述隔热外筒(312)与所述主罩体(110)固定连接;
所述加热组件(500)设置在所述隔热外筒(312)与所述隔热内筒(311)之间,所述风机组件(400)设置在所述隔热内筒(311)的内侧,所述隔热内筒(311)上设置有所述第二连通口(304)。
CN202022858643.3U 2020-12-01 2020-12-01 吹风机 Active CN2141794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58643.3U CN214179480U (zh) 2020-12-01 2020-12-01 吹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58643.3U CN214179480U (zh) 2020-12-01 2020-12-01 吹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79480U true CN214179480U (zh) 2021-09-14

Family

ID=77649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58643.3U Active CN214179480U (zh) 2020-12-01 2020-12-01 吹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794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32888U (zh) 一种工作可靠的电吹风
CN214179480U (zh) 吹风机
CN114886309A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空气炸锅
CN113749375A (zh)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CN215076083U (zh) 一种吹风装置次风道散热结构
CN111418984A (zh) 一种双驱动电吹风
CN213908941U (zh) 手持吹风机
CN209750149U (zh) 一种双驱动电吹风
CN211354206U (zh) 一种吹风机
CN210184822U (zh) 电吹风
CN215982779U (zh) 一种风扇安装结构及取暖器
CN217390509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空气炸锅
CN209950591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吹风
CN216822138U (zh) 一种电吹风
CN221690339U (zh) 电吹风
CN217772080U (zh) 烹饪装置及其散热结构
CN113796751A (zh) 一种优化风道结构的食品加工机
CN215603719U (zh)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CN221807855U (zh) 风道结构及吹风机
CN220308607U (zh) 一种吹风机及其冷却机构
CN221105077U (zh) 一种电吹风
CN216293805U (zh) 一种烤箱
CN212882777U (zh) 一种优化风道结构的食品加工机
CN218682641U (zh) 多用途吹风装置
CN212749741U (zh)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数据可视化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