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43621U - 海洋平台及其登乘梯 - Google Patents

海洋平台及其登乘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43621U
CN214143621U CN202023045691.7U CN202023045691U CN214143621U CN 214143621 U CN214143621 U CN 214143621U CN 202023045691 U CN202023045691 U CN 202023045691U CN 214143621 U CN214143621 U CN 2141436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dder
boarding
frame
side edge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4569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艳
孙运亮
李红梅
崔洪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Yantai CIMC Raffles Offshore Co Ltd
CIMC Offsho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Yantai CIMC Blue Oce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Yantai CIMC Raffles Offshore Co Ltd
CIMC Offsho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Yantai CIMC Blue Oce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Yantai CIMC Raffles Offshore Co Ltd, CIMC Offsho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Yantai CIMC Blue Oce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4569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436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436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436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d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海洋平台及其登乘梯。登乘梯包括固定梯和翻转梯。固定梯包括固定架和上层斜梯;固定架内具有容置空间;上层斜梯位于固定架的容置空间内,并沿固定架的长度方向倾斜向上设置;翻转梯包括翻转架、系缆桩和登乘踏步。翻转架具有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侧边沿固定架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一侧边与固定架底部的外侧可转动连接,使第二侧边能够翻转至位于第一侧边的内侧而使翻转梯展开;系缆桩设置于翻转架上并凸伸出翻转架;登乘踏步位于翻转架的容纳空间内,并沿第一侧边的延伸方向倾斜设置;登乘踏步在翻转架展开时,登乘踏步与上层斜梯相连,允许人员从第一侧边进入登乘踏步并到达上层斜梯,进而登上海洋平台。

Description

海洋平台及其登乘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平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海洋平台及其登乘梯。
背景技术
目前,海上养殖及海上观光旅游需求大增,相关海洋牧场看护及旅游设施大量增加。其中,游客通过登乘装置登上海洋牧场平台。常用的登乘方式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直升机登乘、吊笼登乘,登乘梯登乘。直升机登乘方式登乘人员有限,设计复杂,建造及登乘费用高。吊笼登乘方式的设计主要考虑专业人员登乘,没有考虑非专业人员的登乘,适用性低;登乘梯登乘方式简单可靠,适用范围广。
传统的海洋牧场不需要长期驻人,仅饲料员等工作人员登乘,因此登乘梯设计简易,在由船只登上登乘装置时,登乘装置和船只同时存在随海浪晃动的情况,使得登乘安全性较差。无法满足需要兼顾旅游观光休闲功能的海洋平台对登乘梯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登乘安全性较高的登乘梯以及具有该登乘梯的海洋平台,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洋平台用登乘梯,包括固定梯和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梯转动的翻转梯;
所述固定梯包括:
固定架,用于与海洋平台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内具有容置空间;
上层斜梯,位于所述固定架的容置空间内,并沿所述固定架的长度方向倾斜向上设置;
所述翻转梯包括:
翻转架,其内具有容纳空间;所述翻转架具有分列于相对两侧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沿所述固定架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固定架底部的外侧可转动连接,使所述第二侧边能够翻转至位于所述第一侧边的内侧而使所述翻转梯展开;
系缆桩,设置于所述翻转架上并凸伸出所述翻转架,用于系揽缆绳;
登乘踏步,位于所述翻转架的容纳空间内,并沿所述第一侧边的延伸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登乘踏步在所述翻转架展开时,所述登乘踏步与所述上层斜梯相连,允许人员从所述第一侧边的方向进入所述登乘踏步并到达所述上层斜梯,进而登上所述海洋平台。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翻转架的第一侧边与所述固定架通过翻转件实现可转动连接;所述翻转件包括:第一连接键,固定于所述固定架的底部;所述第一连接键上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键,固定于所述翻转架的所述第一侧边处,并与所述第一连接键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键上设有第二连接孔;连接轴,同时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内,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键与所述第一连接键之间的转动连接,进而实现所述翻转梯与所述固定梯的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键和所述第二连接键均包括环形部和一体连接于环形部外缘的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键的连接部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键的连接部与所述翻转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键环形部的中间呈中空状从而构成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键环形部的中间呈中空状从而构成所述第二连接孔。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架的内侧边设有上耳板,所述上耳板向下超出所述固定架的底部;所述翻转架的第二侧边处设有下耳板,所述下耳板与所述上耳板对应设置,且所述下耳板与所述上耳板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层斜梯包括沿所述固定架的长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的多个斜梯踏板;所述登乘踏步包括沿所述第一侧边的延伸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的多个登乘踏板;沿所述第一侧边的延伸方向,所述登乘踏板的尺寸大于所述斜梯踏板的尺寸。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翻转梯还包括外侧防护组件;所述外侧防护组件包括:多个外侧栏杆,沿所述第一侧边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登乘踏步靠近所述第一侧边的侧部;多个连接链条;各所述链条设置于相邻的两所述外侧栏杆之间,且所述连接链条与所述外侧栏杆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翻转梯还包括倾斜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下层斜梯,所述下层斜梯位于所述登乘踏步相对于所述外侧栏杆的另一侧;在所述翻转架展开时,所述下层斜梯位于所述上层斜梯和所述登乘踏步之间以连接所述上层斜梯和所述登乘踏步,且所述下层斜梯和所述登乘踏步的倾斜方向相反。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翻转架包括多个所述系缆桩;多个所述系缆桩沿所述翻转架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翻转架沿所述第一侧边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所述系缆桩。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海洋平台,包括平台主体及如上所述的登乘梯,所述登乘梯的所述固定梯固定于所述平台主体的外侧。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登乘梯包括固定梯和翻转梯,翻转梯相对于固定梯能够翻转,而实现翻转梯的收起或展开。在翻转梯展开时,翻转梯位于固定梯的下方,来往船舶停靠于该翻转梯附近,直接通过系缆桩系泊。因此,来往船舶与登乘梯相对不动,减少了来往船舶随波浪的起伏运动,进而减少了来往船舶在海浪作用下撞击登乘梯的现象,使人员在海洋平台和来往船舶之间来往更安全。
且在翻转梯收起时,能够使翻转梯位于海平面之上,减少了海洋平台在航行过程中的拖航阻力和对航道水深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海洋平台其中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海洋平台的翻转梯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梯与翻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翻转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翻转梯收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翻转梯展开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翻转梯进一步翻转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来往船舶与海洋平台系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平台主体;2、登乘梯;21、固定梯;211、固定架;212、上层斜梯;213、上耳板;22、翻转梯;221、翻转架;222、登乘踏步;223、下层斜梯;224、系缆桩;225、外侧栏杆;226、连接链条;227、下耳板;23、翻转件;231、第一连接键;232、第二连接键;233、连接轴;
8、来往船舶。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洋平台,既能满足养殖功能,也能满足休闲旅游的功能。
参阅图1和图2,该海洋平台包括平台主体1和设置于平台主体1外侧的登乘梯2。通过该登乘梯2能够使人员安全地登上平台主体1。
本实施例主要针对登乘梯2以及与其相关的连接方式进行了优化,而平台主体1的相关结构可以参照相关技术。
登乘梯2包括固定梯21和翻转梯22。翻转梯22相对于固定梯21能够翻转,而实现翻转梯22的收起或展开。在翻转梯22收起时,减少了海洋平台在航行过程中的拖航阻力和对航道水深的限制。在海洋平台到达目的地后,将翻转梯22展开,能够通过登乘梯2登上平台主体1。
参阅图3,固定梯21包括固定架211、上层斜梯212和上层栏杆。为方便描述,定义固定架211的长度方向为纵向,宽度方向为横向。
固定架211的内侧与平台主体1的外侧固定连接,进而作为整个登乘梯2的主支撑点。其中,内和外是以海洋平台的使用状态为参考,朝向海洋平台内部的即为内,反之即为外。
固定架211呈框架型,内部具有容置空间。具体地,固定架211包括沿纵向延伸的侧梁、横向延伸的端梁及竖向设置的竖梁。侧梁、端梁及竖梁的数量均为四个。两侧梁平行间隔设置,两端梁分别连接于两侧梁的端部,而形成一呈方形的顶框。另外的两侧梁和两端梁同样连接形成一呈方形的底框。顶框与底框的角落处通过竖梁连接,进而形成固定架211。
本实施例中,固定架211的侧梁与平台主体1固定连接。为方便描述,定义与平台主体1连接的侧梁为内侧梁,位于该内侧梁外侧的为外侧梁。且位于内侧的两竖梁也与平台主体1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固定架211还包括两斜梁。斜梁设置于位于同侧的两侧梁之间,以增加固定架211的稳定性。即,其中一斜梁位于两内侧梁之间,另一斜梁位于两外侧梁之间。位于内测梁之间的斜梁也与平台主体1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固定架211的顶部与平台主体1的甲板平齐。
固定架211的内侧的底部设有两上耳板213。两上耳板213分别位于固定架211内侧的底角落处。本实施例中,上耳板213对应设置于位于内侧的竖梁的底部。各上耳板213向下凸伸出固定架211的底部。且上耳板213上设有上安装孔,上安装孔的轴线沿横向延伸。
上层斜梯212倾斜设置于固定架211的容置空间内。本实施例中,上层斜梯212靠近外侧梁。且上层斜梯212的底部向下凸伸出固定架211的底部。
上层斜梯212沿纵向即固定架211的长度方向倾斜向上设置,且上层斜梯212的顶部与固定架211的顶部平齐,而使游客通过上层斜梯212能够方便到达固定架211的顶部,进而进入到平台主体1的甲板上。
具体地,上层斜梯212包括沿纵向平行间隔设置的多个斜梯踏板。其中,斜梯踏板的长度沿横向延伸,宽度沿纵向延伸。
固定梯21还包括顶部平台,该顶部平台呈板状,设置于固定架211的顶部,并与上层斜梯212的顶部连接。该顶部平台与平台主体1的甲板平齐,使登乘人员同构该顶部平台由上层斜梯212安全的登上甲板。
上层栏杆包括设置于上层斜梯212两侧的侧部栏杆和设置于固定架211顶部的顶部栏杆,以保护游客在登乘过程中的安全。
参阅图4,翻转梯22包括翻转架221、系缆桩224、登乘踏步222、下层斜梯223、外防护组件和内防护组件。
翻转架221呈框架型,内部具有容纳空间。具体地,翻转架221包括沿纵向延伸的纵梁、横向延伸的横梁及竖向设置的竖梁。纵梁和横梁的数量为六根,竖梁的数量为四根。两纵梁平行间隔设置,两横梁分别连接于两纵梁的端部,而形成一呈方形的第一框。另外的两纵梁和两横梁同样连接形成一呈方形的第二框。四个竖梁分别设置于第一框与第二框的角落处。
第一框与第二框之间的同一高度方向上设置有剩余的纵梁和横梁,而将翻转架221分隔呈具有两层的形式。该两横梁分别连接于两竖梁之间,并位于第一框的横梁的正下方。两纵梁分别为一内纵梁和一中间纵梁,中间纵梁连接于两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内纵梁连接于两竖梁之间。
具体地,竖梁的端部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竖梁的第一端对应第一框,第二端对应第二框。本实施例中,竖梁的第一端向远离第二端的方向超出第一框。竖梁的第二端与第二框平齐。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翻转架221的长度与固定架211的长度一致,翻转架221的宽度与固定架211的宽度一致。
翻转架221具有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均沿纵向延伸。第一侧边与固定架211外侧的底部可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一侧边与固定架211的底框的外侧梁可转动连接。第一侧边在转动时,使第二侧边由位于第一侧边的外侧能够转动至位于第一侧边的内侧。换句话说,第一侧边在转动时,能够使翻转架221的第一端由位于底部转动至位于顶部,实现翻转梯22的状态由收起状态翻转至展开状态。
具体地,第一侧边位于第二侧边的外侧时,翻转梯22整个位于固定架211的下方,此时为翻转梯22的展开状态。在第一侧边位于第二侧边的内侧时,翻转架221整体位于固定架211的外侧,此时为翻转梯22的收起状态。
翻转架221的第一端的第二侧边上设有两下耳板227。两下耳板227分别位于第一侧边的角落处。本实施例中,下耳板227分别设置于竖梁的第一端处。各下耳板227上向远离第二端的方向超出第一端。且下耳板227与上耳板213对应设置。翻转架221翻转之展开状态时,通过紧固件插入上安装孔和下安装孔实现上耳板213与下耳板227的连接。
系缆桩224固定于翻转架221的外侧,用于系揽缆绳,从而实现翻转梯22与来往船舶8之间的连接。具体地,系缆桩224固定于翻转架221的竖梁上。本实施例中,系缆桩224向纵向即翻转架221的长度方向凸伸出。
来往船舶8通过与系缆桩224之间的连接,实现来往船舶8的系泊,进而实现登乘梯2与来往船舶8之间的相对不动,减少了来往船舶8随波浪的起伏运动,进而减少了来往船舶8在海浪作用下撞击登乘梯2的现象,使人员在海洋平台和来往船舶8之间来往相对安全和方便。
系缆桩22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系缆桩224沿翻转架22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以满足在不同的海潮位时,来往船舶8与登乘梯2之间的连接。
沿纵向翻转架221的两端均设有系缆桩224,即位于翻转架221长度方向两侧的两竖梁上均设有系缆桩224,使得来往船舶8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纵向不同位置的系缆桩224。
具体地,系缆桩224包括桩体和桩帽。桩体与竖梁连接固定,并沿纵向延伸。且桩体凸伸出翻转架221。桩帽固定于桩体的外端,即桩帽凸伸出翻转架221。具体地,桩帽竖向延伸,且桩帽与桩体垂直连接。桩体与桩帽高度方向的中部连接。也就是,系缆桩224呈横躺的T字形。本实施例中,桩体和桩帽均呈方管结构。
登乘踏步222设置于翻转架221的容纳空间内。其中,在容纳空间内,登乘踏步222沿纵向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中,登乘踏步222在容纳空间内靠近第一侧边。即,在翻转梯22展开时,登乘踏步222靠近外侧,由底端倾斜向上。且,登乘踏步222与上层斜梯212的倾斜方向相同。
具体地,登乘踏步222包括沿纵向平行间隔设置的多个登乘踏板。登乘踏板的长度沿横向延伸,宽度沿纵向延伸。
进一步地,登乘踏板的宽度大于斜梯踏板的宽度。因此,在登乘踏步222作为人员由其他船只或其他平台进入该海洋平台时的连接枢纽时,提高了人员落脚的面积,进而提高了登乘安全性。
下层斜梯223位于容纳空间内。其中,在容纳空间内,登乘踏步222沿纵向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中,下层斜梯223在容纳空间内靠近第二侧边,具体位于内纵梁和中间纵梁之间。即,在翻转梯22展开时,下层斜梯223靠近内侧,下层斜梯223与登乘踏步222的倾斜方向相反,且下层斜梯223位于登乘踏步222与上层斜梯212之间,使进入登乘踏步222的人员经下层斜梯223到达上层斜梯212,进而到达平台主体1。
下层斜梯223的两侧设有防护栏杆,以保护登乘人员的安全。
下层斜梯223与登乘踏步222之间还设有第一过渡平台,该第一过渡平台的底部与登乘踏步222的顶部平齐,第一过渡平台的顶部与下层斜梯223的底部平齐。该第一过渡平台设置于翻转架221的第一框和第二款之间的横梁处,与该横梁位于同一高度。
下层斜梯223与上层斜梯212之间还设有第二过渡平台,该第二过渡平台的底部与下层斜梯223的顶部平齐,第二过渡平台的顶部与上层斜梯212的底部平齐。该第二过渡平台位于翻转架221的第一框处。
外防护组件包括多个外侧栏杆225和多个连接链条226。多个外侧栏杆225沿纵向间隔设置,且各外侧栏杆225竖立于登乘踏步222的外侧上。各连接链条226连接于相邻的外侧栏杆225之间,且连接链条226与外侧栏杆225之间可拆卸连接,进而允许人员由该侧面进入登乘踏步222。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端部的外侧栏杆225由翻转架221第一侧边的两竖梁构成。
外侧栏杆225上设有连接环,连接链条226的端部设有锁扣或挂钩,进而实现外侧栏杆225与连接链条226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由于海潮位的不同,来往船舶8在与翻转梯22系泊后,来往船舶8在翻转梯22的高度位置并不相同,因此,可通过将翻转梯22对应位置的链接链条与外侧栏杆225解开,人员通过此处登上登乘踏步222,其他的连接链条226保持与外侧栏杆225的连接装填,防止登乘人员倾斜掉落,提高登乘安全性。
内防护组件包括多个内侧栏杆和多个纵向栏杆。内侧栏杆设置于登乘踏步222相对于外侧栏杆225的另一侧。纵向栏杆平行于登乘踏步222设置。多个纵向栏杆沿内侧栏杆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翻转梯22与固定梯21之间通过翻转件23实现可转动功能。具体地,翻转件23包括第一连接键231、第二连接件和连接轴233。
第一连接键231固定于固定架211的底部。第一连接键231包括环形部和一体连接于环形部外缘的连接部。连接部呈杆状,与固定架211的底部固定连接。环形部的中间呈中空状,而构成第一连接孔。其中,环形部向下超出固定架211。
第二连接键232固定于翻转架221的底部。第二连接键232包括环形部和一体连接于环形部外缘的连接部。连接部呈杆状,与翻转架22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环形部的中间呈中空状,而构成第二连接孔。其中,环形部向远离第二端的方向超出第一端。
连接轴233同时穿设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以实现第二连接键232与第一连接键231之间的转动连接,进而实现翻转梯22与固定梯21的转动连接。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翻转件23包括两个第一连接键231和两个第二连接键232,且第一连接键231和第二连接键232交替设置。一连接轴233同时穿过上述第一连接键231和第二连接键232。
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固定架211底部设有第一轴套,第一轴套的轴线沿纵向延伸。翻转架221的第一端设有第二轴套,第二轴套与第一轴套相适配。第一轴套与第二轴套交错放置,连接轴233插入第一轴套与第二轴套内,实现第一轴套与第二轴套的可转动,进而实现翻转梯22与固定梯21之间的可转动。
本实施例中,翻转件23的数量为两个,对应于固定架211的外侧的两个底角落处以及翻转架221的第一侧边的两个角落处。
本实施例中的登乘梯2的使用方法如下:
在海洋平台处于拖航状态时,翻转梯22处于收起状态,翻转梯22位于固定梯21的外侧,如图5所示。此时,翻转梯22的第二侧边位于第一侧边的外侧,翻转梯22的第一端处于底部,第二端处于顶部。通过海洋平台上的工装对翻转梯22进行固定,例如通过绳缆将翻转梯22与固定梯21绑紧。翻转梯22的收起,使翻转梯22位于海平面之上,减少了海洋平台在航行过程中的拖航阻力和对航道水深的限制。
在海洋平台到达目的地后,将翻转梯22展开,进而提供登乘通道,使人员能够由登乘梯2到达平台主体1上。将捆绑固定梯21与翻转梯22的绳缆解开,将翻转梯22缓慢的向下翻转,如图6所示,直至翻转梯22翻转至位于固定梯21的下方,再将上耳板213与下耳板227连接,即完成了翻转梯22的展开,如图7所示。
其中,翻转梯22在向下翻转时,可以借助平台主体1上的手拉葫芦而缓慢的释放翻转梯22。也可以借助其他的绳缆。
人员登乘该海洋平台的方法如下:
来往船舶8停靠于该翻转梯22附近,如图8所示,直接通过系缆桩224系泊。此时,来往船舶8与登乘梯2相对不动。解开在高度方向上与来往船舶8相对应处的连接链条226,登乘人员通过该外侧进入登乘踏步222。
本申请中的登乘梯2能够依据海洋平台所安装海域的水文情况而实际调整翻转梯22的高度以及登乘踏步222的高度,进而满足登乘要求。
其中,登乘梯2还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省略下层斜梯223,即翻转梯22展开时,登乘踏步222直接与上层斜梯212连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登乘梯包括固定梯和翻转梯,翻转梯相对于固定梯能够翻转,而实现翻转梯的收起或展开。在翻转梯展开时,翻转梯位于固定梯的下方,来往船舶停靠于该翻转梯附近,直接通过系缆桩系泊。因此,来往船舶与登乘梯相对不动,减少了来往船舶随波浪的起伏运动,进而减少了来往船舶在海浪作用下撞击登乘梯的现象,使人员在海洋平台和来往船舶之间来往更安全。
且在翻转梯收起时,能够使翻转梯位于海平面之上,减少了海洋平台在航行过程中的拖航阻力和对航道水深的限制。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海洋平台用登乘梯,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梯和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梯转动的翻转梯;
所述固定梯包括:
固定架,用于与海洋平台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内具有容置空间;
上层斜梯,位于所述固定架的容置空间内,并沿所述固定架的长度方向倾斜向上设置;
所述翻转梯包括:
翻转架,其内具有容纳空间;所述翻转架具有分列于相对两侧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沿所述固定架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固定架底部的外侧可转动连接,使所述第二侧边能够翻转至位于所述第一侧边的内侧而使所述翻转梯展开;
系缆桩,设置于所述翻转架上并凸伸出所述翻转架,用于系揽缆绳;
登乘踏步,位于所述翻转架的容纳空间内,并沿所述第一侧边的延伸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登乘踏步在所述翻转架展开时,所述登乘踏步与所述上层斜梯相连,允许人员从所述第一侧边的方向进入所述登乘踏步并到达所述上层斜梯,进而登上所述海洋平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架的第一侧边与所述固定架通过翻转件实现可转动连接;所述翻转件包括:
第一连接键,固定于所述固定架的底部;所述第一连接键上设有第一连接孔;
第二连接键,固定于所述翻转架的所述第一侧边处,并与所述第一连接键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键上设有第二连接孔;
连接轴,同时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内,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键与所述第一连接键之间的转动连接,进而实现所述翻转梯与所述固定梯的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键和所述第二连接键均包括环形部和一体连接于环形部外缘的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键的连接部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键的连接部与所述翻转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键环形部的中间呈中空状从而构成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键环形部的中间呈中空状从而构成所述第二连接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的内侧边设有上耳板,所述上耳板向下超出所述固定架的底部;
所述翻转架的第二侧边处设有下耳板,所述下耳板与所述上耳板对应设置,且所述下耳板与所述上耳板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斜梯包括沿所述固定架的长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的多个斜梯踏板;
所述登乘踏步包括沿所述第一侧边的延伸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的多个登乘踏板;
沿所述第一侧边的延伸方向,所述登乘踏板的尺寸大于所述斜梯踏板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梯还包括外侧防护组件;所述外侧防护组件包括:
多个外侧栏杆,沿所述第一侧边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登乘踏步靠近所述第一侧边的侧部;
多个连接链条;各所述链条设置于相邻的两所述外侧栏杆之间,且所述连接链条与所述外侧栏杆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梯还包括倾斜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下层斜梯,所述下层斜梯位于所述登乘踏步相对于所述外侧栏杆的另一侧;
在所述翻转架展开时,所述下层斜梯位于所述上层斜梯和所述登乘踏步之间以连接所述上层斜梯和所述登乘踏步,且所述下层斜梯和所述登乘踏步之间的倾斜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架包括多个所述系缆桩;多个所述系缆桩沿所述翻转架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架沿所述第一侧边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所述系缆桩。
10.一种海洋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台主体及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登乘梯,所述登乘梯的所述固定梯固定于所述平台主体的外侧。
CN202023045691.7U 2020-12-16 2020-12-16 海洋平台及其登乘梯 Active CN2141436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45691.7U CN214143621U (zh) 2020-12-16 2020-12-16 海洋平台及其登乘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45691.7U CN214143621U (zh) 2020-12-16 2020-12-16 海洋平台及其登乘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43621U true CN214143621U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88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45691.7U Active CN214143621U (zh) 2020-12-16 2020-12-16 海洋平台及其登乘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436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93039B2 (en) Submerged water activity platform
US20090100614A1 (en) Device for a Gangway
KR101246055B1 (ko) 해상 탈출 장치
US20070199500A1 (en) Device For Landing A Craft
US8720643B1 (en) Aquatic ladder for marine applications
US7644677B2 (en) Marine safety ladder
US4294331A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caping from an offshore drilling platform
CN214143621U (zh) 海洋平台及其登乘梯
CN210912785U (zh) 一种自升式海洋平台登乘梯
KR101265273B1 (ko) 선박용 승하선 사다리
CN112575759A (zh) 海洋平台及其登乘梯
KR101592922B1 (ko) 승하선 사다리의 전기식 텔레스코픽 시스템
CN214729506U (zh) 一种新型登船梯
KR102689312B1 (ko) 항포구용 인명구조 사다리
CN210067284U (zh) 一种海上升压站爬梯结构
KR200155209Y1 (ko) 선박용 사다리
CN212473825U (zh) 登船辅助梯
US5385112A (en) Rear access step configuration for pontoon boats
CN216185812U (zh) 一种船舶舱内近观检验用便携折叠平台
CN111254808B (zh) 一种海洋平台登艇装置
CN112471030B (zh) 养殖网箱及其登乘梯
CN217269952U (zh) 一种伸缩式自动调节登轮梯
CN218877520U (zh) 一种组合式舷梯结构
CN213897060U (zh) 一种海上平台靠泊和上下人结构
US20220412031A1 (en) Submergible water activity platform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