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27022U - 一种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及电磁感应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及电磁感应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27022U
CN214127022U CN202021777542.7U CN202021777542U CN214127022U CN 214127022 U CN214127022 U CN 214127022U CN 202021777542 U CN202021777542 U CN 202021777542U CN 214127022 U CN214127022 U CN 2141270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electromagnetic coil
ceramic tube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7754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宏明
潘家骥
梁峰
蒋路生
刘滔文
肖俊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7754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270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270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270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及电磁感应雾化装置,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陶瓷管、电磁线圈和电磁发热体;所述陶瓷管设有容置腔,用于容纳可抽吸材料;所述电磁发热体设置在所述陶瓷管的容置腔内;所述电磁线圈设置在所述陶瓷管上,且包围至少一部分所述电磁发热体;充分利用电磁线圈自身发热温度,实现电磁线圈和电磁发热体对可抽吸材料进行组合加热,提高电磁能量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及电磁感应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感应加热的电子雾化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及电磁感应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香烟或者雪茄之类的烟草制品时,通过燃烧会产生烟雾。为了避免二手烟对其他人健康的影响,出现了在不产生烟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来替代这些烟草制品,这些替代性产品受热不燃烧且包含尼古丁,也常被称为“低温烟”。对可抽吸材料的加热不燃烧方法主要为电阻式产热,电阻包裹在陶瓷内部或者在陶瓷表面印刷电阻线路,电阻在通电时产生焦耳热,并通过陶瓷导热到可抽吸材料或低温烟。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磁感应加热成为加热不燃烧产品的新型加热方式。电磁感应加热的核心加热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运载交流电的通电线圈以提供交变电磁场,还包括可以感应外部磁场并在其内部激发感应电流产热的金属发热体。发热体被包裹在可抽吸材料内部或者覆盖在可抽吸材料的表面。加热组件工作时电磁线圈通电产生交变电磁场,通过电磁感应将发热体加热,升温后的发热体对可抽吸材料进行加热。
在发热体和电磁线圈之间通常存在隔热材料,防止高温的发热体传递过多热量给电磁线圈,影响电磁线圈所能提供的功率;而电磁线圈在工作时,由于通电导线的趋肤效应和相邻导线的邻近效应会产生热量导致通电导线升温。电磁线圈和发热体之间隔热层的材料、结构和尺寸需要精准设计。在现有的加热组件设计中,电磁线圈的温度都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以保证通过电磁感应方式提供足够高的功率给发热体用于加热,因此采用了利兹线(多股细小的导线旋拧成一股,几大股导线再组成一整根导线)以减少导线的自身发热效应。但电磁线圈的热量没有被利用,且需要严格控制其热量,发热过多会导致用户使用器具时感觉到烫手。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及电磁感应雾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磁感应加热组件中电磁线圈的热量无法利用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电磁感应雾化组件,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包括陶瓷管、电磁线圈和电磁发热体;所述陶瓷管设有容置腔,用于容纳可抽吸材料;所述电磁发热体设置在所述陶瓷管的容置腔内;所述电磁线圈设置在所述陶瓷管上,且包围至少一部分所述电磁发热体。
其中,所述可抽吸材料与所述雾化组件直接接触;其中,所述可抽吸材料与所述陶瓷管的内表面或所述电磁线圈直接接触。
其中,所述陶瓷管为空心圆柱体,所述电磁线圈缠绕设置在所述陶瓷管的内表面,所述电磁线圈缠绕设置在所述陶瓷的外表面,或所述电磁线圈缠绕嵌入所述陶瓷管的管壁内部。
其中,所述陶瓷管的内表面具有螺旋凹槽,所述电磁线圈设置在所述螺旋凹槽内。
其中,所述电磁线圈的导线的尺寸与所述螺旋凹槽尺寸相同,从而使得所述陶瓷管的内表面为光滑表面。
其中,所述电磁线圈设置在所述陶瓷管的外表面,所述陶瓷管的材料导热系数大于0.05W/mK。
其中,所述陶瓷管包括内层管和外层管,所述内层管的材料导热系数大于0.05W/mK,所述外层管的材料导热系数小于等于0.05W/mK。
其中,所述电磁线圈的导线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多股导线,所述多股导线并线螺旋设置形成多个子电磁线圈。
其中,每个子电磁线圈具有独立的连接部,从而使得每个子电磁线圈可以独立工作。
其中,所述电磁线圈的导线包括多层导线,所述多层导线螺旋设置并套接在一起形成所述电磁线圈。
其中,所述电磁发热体可以为不锈钢制成的片状或圆柱状,且顶部为三角形或圆锥形。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电磁感应雾化装置,所述电磁感应雾化装置包括:外壳、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和电源组件,所述电磁感应雾化组件为上述任意一种电磁感应雾化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中,电磁线圈设置在陶瓷管上,且可抽吸材料放入陶瓷管的容置腔后,可抽吸材料与陶瓷管的内表面之间没有绝热层,使得电磁线圈由于导线的趋肤效应和邻近效应造成的自身热量均匀的扩散至烟支上,充分利用电磁线圈自身发热温度,实现电磁线圈和电磁发热体对可抽吸材料进行组合加热,提高电磁能量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中电磁线圈与陶瓷管的第一种装配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提供的电磁线圈与陶瓷管的第一种装配方式另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中电磁线圈与陶瓷管的第二种装配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提供的电磁线圈与陶瓷管的第二种装配方式另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中电磁线圈与陶瓷管的第三种装配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提供的电磁线圈与陶瓷管的第三种装配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中电磁线圈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提供的电磁线圈的导线沿A-A方向的截面图;
图11是图9提供的电磁线圈另一实施方式的导线沿A-A方向的截面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中电磁线圈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提供的电磁线圈的导线沿B-B方向的截面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中电磁线圈的第三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组件。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1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包括陶瓷管10、电磁线圈20和电磁发热体30。其中,陶瓷管10设置有容置腔;优选,陶瓷管10为空心圆柱体,即管状结构。可以理解,陶瓷管10的横截面不限于圆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方形、三角形等。电磁线圈20设置在陶瓷管10上,且电磁线圈20根据陶瓷管10的形状配合设置,优选电磁线圈20的横截面为圆形。电磁发热体30设置在陶瓷管10的容置腔的内部。电磁线圈20包围至少一部分电磁发热体30。电磁发热体30设置于电磁线圈20中心,工作原理为中心式发热。电磁发热体30可以是针式发热体,也可以是片式发热体。使用时,电磁发热体30插入可抽吸材料内部,电磁线圈20包裹在可抽吸材料外部。
电磁线圈20通电后产生交变电磁场,电磁发热体30感应到该磁场后产生热量;由于电磁发热体30插入可抽吸材料内部,电磁发热体30从内部对可抽吸材料进行加热。电磁线圈20由于导线的趋肤效应和邻近效应会导致自身产热,且可抽吸材料放入容置腔后,可抽吸材料与陶瓷管10的内表面之间没有绝热层,使得电磁线圈20能够从外部对可抽吸材料进行加热。电磁发热体30与设置在陶瓷10上的电磁线圈20对可抽吸材料从内外进行同时加热,提高了加热效率;且充分利用电磁线圈20的发热能量,提高电磁线圈20的能量利用率。
电磁线圈20可以缠绕设置在陶瓷管10的外表面、内表面或嵌入到陶瓷管10的管壁内部。陶瓷管10的尺寸不限,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陶瓷管10的材料包括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钙、氧化钾、三氧化二铍和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电磁线圈20沿陶瓷管10中心轴向方向的高度可以与陶瓷管10的高度相同,也可以小于陶瓷管10的高度;优选电磁线圈20沿陶瓷管10中心轴向方向的高度等于陶瓷管10的高度。电磁线圈20的导线的材料为镍铬合金、铜、银、金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电磁线圈20通过丝印或其他方式设置在陶瓷管10的内表面、外表面或陶瓷管10的管壁内部,也可以将电磁线圈20成型后再与陶瓷10复合成型。将电磁线圈20设置在陶瓷管10上,陶瓷管10能够对电磁线圈20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形成电磁线圈20的导线碎裂,有利于提高电磁感应雾化组件的使用寿命。通过丝印在陶瓷管10上形成电磁线圈20,可以先将陶瓷浆料通过流延工艺形成矩形陶瓷薄片后,在陶瓷薄片上丝印形成导电浆料(即电磁线圈),然后将陶瓷薄片卷绕形成管状(线路可以在内或外表面)再烧结形成。用金属导线时,可以将导线放入成型模具中注入陶瓷浆料,然后烧结在一起。
请参阅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1中电磁线圈20与陶瓷管10的第一种装配方式结构示意图。
在图3中,电磁线圈20缠绕设置在陶瓷管10的外表面。陶瓷管10的材料选用致密陶瓷,导热系数大于0.05W/mK。电磁线圈20的连接部22与电源电连接,以使电磁线圈20产生磁场,电磁发热体30在磁场的作用下感应发热;随着电磁感应雾化组件的使用,电磁线圈20也产生热量,与电磁发热体30同时对可抽吸材料进行加热,以供用户使用。
请参阅图4,是图3提供的电磁线圈20与陶瓷管10的第一种装配方式另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陶瓷管10的外表面具有螺旋凹槽,电磁线圈20设置在该螺旋凹槽内。优选地,电磁线圈20的导线的尺寸与螺旋凹槽尺寸相同,从而使得陶瓷管10的外表面为光滑表面。
请参阅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1中电磁线圈20与陶瓷管10的第二种装配方式结构示意图。
在图5中,电磁线圈20缠绕设置在陶瓷管10的内表面。陶瓷管10的材料的导热系数小于等于0.05W/mK,即可以选用多孔陶瓷或中空陶瓷,以降低导热效率,减少向外壳散热。电磁线圈20的连接部22与电源电连接,以使电磁线圈20产生磁场,电磁发热体30在磁场的作用下感应发热;随着电磁感应雾化组件的使用,电磁线圈20也产生热量,与电磁发热体30同时对可抽吸材料进行加热,以供用户使用。
请参阅图6,是图5提供的电磁线圈20与陶瓷管10的第二种装配方式另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陶瓷管10的内表面具有螺旋凹槽,电磁线圈20设置在该螺旋凹槽内。电磁线圈20的导线的尺寸与螺旋凹槽尺寸相同,从而使得陶瓷管10的内表面为光滑表面。
在陶瓷管10上,与电磁线圈20的连接部22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通孔,以便于电磁线圈20与电源电连接。
请参阅图7和图8,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1中电磁线圈20与陶瓷管10的第三种装配方式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提供的电磁线圈20与陶瓷管10的第三种装配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在图7和图8中,电磁线圈20缠绕设置在陶瓷管10的管壁内部。陶瓷管10的材料的导热系数优选小于等于0.05W/mK,优选采用多孔陶瓷或中空陶瓷。电磁线圈20的连接部22与电源电连接,以使电磁线圈20产生磁场,电磁发热体30在磁场的作用下感应发热;随着电磁感应雾化组件的使用,电磁线圈20也产生热量,与电磁发热体30同时对可抽吸材料进行加热,以供用户使用。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陶瓷管10包括内层管11和外层管12。内层管11的材料导热系数大于0.05W/mK,选采用致密陶瓷。外层管12的材料导热系数小于等于0.05W/mK,优选采用多孔陶瓷或中空陶瓷。在内层管11的外表面设置有螺旋凹槽,或在外层管12的内表面设置有螺旋凹槽,电磁线圈20设置在内层管11和外层管12之间,电磁线圈20配合设置在内层管11的外表面或外层管12的内表面的螺旋凹槽内。
在陶瓷管10的外层管12上,与电磁线圈20的连接部22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通孔,以便于电磁线圈20与电源电连接。
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1中电磁线圈20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提供的电磁线圈20的导线21沿A-A方向的截面图。
在电磁线圈20的第一实施例中,电磁线圈20的导线包括单层或多层螺旋设置的导线21;其中导线21的截面为长方形,导线21截面的长为3-5mm,宽为1-2mm。
例如,电磁线圈20可以由单层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单层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多匝线圈211,每匝线圈211的截面为圆形;相邻线圈211之间的直径相同,相邻线圈211之间等间隔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相邻线圈211之间的直径可以不同,相邻线圈211之间的间隔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再例如,电磁线圈20可以由多层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即,每一层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一个子电磁线圈。电磁线圈20包括多个层叠套设的子电磁线圈。多层导线21的层数可以为2-10层,优选2层。参见图10电磁线圈20的多层导线包括第一导线层212和第二导线层213。第一导线层212中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多匝线圈211,每匝线圈211的截面为圆形;相邻线圈211之间的直径相同,相邻线圈211之间等间隔设置。第二导线层213中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多匝线圈211,每匝线圈211的截面为圆形;相邻线圈211之间的直径相同,相邻线圈211之间等间隔设置。第一导线层212的相邻线圈211之间的间隔与第二导线层213的相邻线圈211之间的间隔相同。第一导线层212与第二导线层的导线厚度、宽度和长度相同;或宽度、长度相同,厚度不同。形成第一导线层212的线圈211的直径与形成第二导线层213的线圈211的直径不同,以便于第一导线层212与第二导线层213套接于一体形成电磁线圈20。第一导线层212中的线圈211的直径与第二导线层213中的线圈211的直径之间的大小关系,只需第一导线层212与第二导线层213能够套接于一体形成电磁线圈20即可。第一导线层212与第二导线层213并联着与电源电连接。
请参阅图11,是图9提供的电磁线圈20另一实施方式的导线21沿A-A方向的截面图。
若电磁线圈20由3层螺旋导线组成,即电磁线圈20包括第一导线层212、第二导线层213和第三导线层214。第一导线层212中,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多匝线圈211,每匝线圈211的截面为圆形;相邻线圈211之间的直径相同,相邻线圈211之间等间隔设置。第二导线层213中,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多匝线圈211,每匝线圈211的截面为圆形;相邻线圈211之间的直径相同,相邻线圈211之间等间隔设置。第三导线层214中,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多匝线圈211,每匝线圈211的截面为圆形;相邻线圈211之间的直径相同,相邻线圈211之间等间隔设置。第一导线层212的相邻线圈211之间的间隔与第二导线层213的相邻线圈211之间的间隔、第三导线层214的相邻线圈211之间的间隔彼此相同。第一导线层212、第二导线层213与第三导线层214的导线21厚度、宽度和长度相同。形成第一导线层212的线圈211的直径、形成第二导线层213的线圈211的直径与形成第三导线层214的线圈211的直径之间彼此不同,以便于第一导线层212、第二导线层213、第三导线层214套接于一体形成电磁线圈20。形成第一导线层212的线圈211的直径、形成第二导线层213的线圈211的直径与形成第三导线层214的线圈211的直径之间的大小关系,只需第一导线层212、第二导线层213、第三导线层214能够套接于一体形成电磁线圈20即可。第一导线层212、第二导线层213与第三导线层214之间为同心圆环。第一导线层212、第二导线层213与第三导线层214并联着与电源电连接。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线层212、第二导线层213与第三导线层214的导线21厚度、宽度和长度可以其中一个或多个相同,也可以都不相同。例如,形成第一导线层212的导线21厚度与形成第二导线层213的导线21厚度、形成第三导线层214的导线21厚度彼此不相同,但形成第一导线层212的导线21宽度与形成第二导线层213的导线21宽度、形成第三导线层214的导线21宽度相同。
形成第一导线层212的相邻线圈211之间的间隔不同,形成第二导线层213的相邻线圈211之间的间隔不同,形成第三导线层214的相邻线圈211之间的间隔不同;或者形成第一导线层212的相邻线圈211之间的间隔部分相同,形成第二导线层213的相邻线圈211之间的间隔部分相同,形成第三导线层214的相邻线圈211之间的间隔部分相同,第一导线层212、第二导线层213与第三导线层214之间配合设置形成电磁线圈20。第一导线层212、第二导线层213与第三导线层214并联着与电源电连接。优选,通过调整第一导线层212、第二导线层213与第三导线层214的导线厚度、宽度、长度以及相邻线圈211之间的间隔,使通过第一导线层212、第二导线层213和第三导线层214的电流大小相同。
电磁线圈20由多于3层的导线21时,导线层与导线层之间的关系与上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2和图13,图1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1中电磁线圈20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提供的电磁线圈20的导线21沿B-B方向的截面图。
在电磁线圈20的第二实施例中,电磁线圈20包括单股或多股螺旋设置的导线21,其中导线21的截面为长方形。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多股导线21之间并线螺旋设置形成电磁线圈20,即多股导线21之间并联。
例如,电磁线圈20由单股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多匝线圈211,每匝线圈211的截面为圆形;相邻线圈211之间的直径相同,相邻线圈211之间等间隔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相邻线圈211之间的直径可以不同,相邻线圈211之间的间隔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再例如,电磁线圈20由多股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即,每一股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一个子电磁线圈。电磁线圈20包括多个并线螺旋的子电磁线圈。多股导线21的股数可以为2-10股,优选2股。电磁线圈20的导线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四导线层215和第五导线层216。第四导线层215和第五导线层216分别螺旋设置形成两个子电磁线圈。多股螺旋设置的导线21端部一体成型,形成连接部22,多股螺旋设置的导线21端部也可以分别形成连接部22,从而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子电磁线圈进行工作。第四导线层215中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多匝线圈211,每匝线圈211的截面为圆形;相邻线圈211之间的直径相同,相邻线圈211之间等间隔设置。第五导线层216中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多匝线圈211,每匝线圈211的截面为圆形;相邻线圈211之间的直径相同,相邻线圈211之间等间隔设置。第四导线层215的相邻线圈211之间的间隔与第五导线层216的相邻线圈211之间的间隔相同。第四导线层215与第五导线层216的导线21厚度、宽度和长度相同。形成第四导线层215的线圈211的直径与形成第五导线层216的线圈211的直径相同,以便于第四导线层215层与第五导线层216并线螺旋形成电磁线圈20。第四导线层215与第五导线层216并联接连两端的连接部22并通过两个连接部22与电源电连接。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四导线层215与第五导线层216的导线21厚度、宽度和长度可以其中一个或多个不同,只需第四导线层215与第五导线层216至少并线螺旋一部分即可。优选,通过第四导线层215和第五导线层216的电流大小相同。
电磁线圈20由多于2股的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时,导线层与导线层之间的关系与上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1中电磁线圈20的第三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在第三实施例中,电磁线圈20包括第一导线层212和第二导线层213,第一导线层212和第二导线层213套设在一起;第一导线层212由第一子导线层2121和第一子导线层2122并线螺旋设置形成,第二导线层213由第二子导线层2131和第二子导线层2132并线螺旋设置形成。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磁线圈20可以由多层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每层导线21由多股导线21并线螺旋设置形成。导线层与导线层之间的关系请参考电磁线圈20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第四实施例中,电磁线圈20可以由多段导线21组成;每段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子电磁线圈,多个子电磁线圈沿着陶瓷管1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段导线21可以由单层或多层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也可以由单股或多股导线21并线螺旋设置形成,也可以由多股导线21形成的多层导线21组成。导线层与导线层之间的关系请参考电磁线圈20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电磁感应雾化装置包括电磁感应雾化组件1、电源组件2和外壳3,电磁感应雾化组件1为上述任意一种电磁感应雾化组件1。其中,外壳3具有吸嘴,电磁感应雾化组件1设置于外壳3内且与吸嘴连通;电源组件2与电磁感应雾化组件1电连接,以驱动电磁感应雾化组件1工作。
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平板导线21螺旋形成电磁线圈20,且在可抽吸材料与陶瓷管10的内表面之间没有绝热层,更有利于电磁线圈20由于导线21的趋肤效应和邻近效应造成的自身热量均匀的扩散至烟支上,充分利用电磁线圈20自身发热温度,实现电磁线圈20和电磁发热体30对可抽吸材料进行组合加热,提高电磁能量利用率。其中,电磁线圈20可以由单层或多层导线21螺旋设置形成,也可以由单股或多股导线21并线螺旋设置形成,也可以由多股导线21形成的多层导线21形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陶瓷管、电磁线圈和电磁发热体;所述陶瓷管设有容置腔,用于容纳可抽吸材料;所述电磁发热体设置在所述陶瓷管的容置腔内;所述电磁线圈设置在所述陶瓷管上,且包围至少一部分所述电磁发热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抽吸材料与所述雾化组件直接接触;其中,所述可抽吸材料与所述陶瓷管的内表面或所述电磁线圈直接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管为空心圆柱体,所述电磁线圈缠绕设置在所述陶瓷管的内表面,所述电磁线圈缠绕设置在所述陶瓷的外表面,或所述电磁线圈缠绕嵌入所述陶瓷管的管壁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管的内表面具有螺旋凹槽,所述电磁线圈设置在所述螺旋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线圈的导线的尺寸与所述螺旋凹槽尺寸相同,从而使得所述陶瓷管的内表面为光滑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线圈设置在所述陶瓷管的外表面,所述陶瓷管的材料导热系数大于0.05W/mK。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管包括内层管和外层管,所述内层管的材料导热系数大于0.05W/mK,所述外层管的材料导热系数小于等于0.05W/mK。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线圈的导线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多股导线,所述多股导线并线螺旋设置形成多个子电磁线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子电磁线圈具有独立的连接部,从而使得每个子电磁线圈可以独立工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线圈的导线包括多层导线,所述多层导线螺旋设置并套接在一起形成所述电磁线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发热体可以为不锈钢制成的片状或圆柱状,且顶部为三角形或圆锥形。
12.一种电磁感应雾化装置,所述电磁感应雾化装置包括:外壳、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和电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雾化组件为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感应雾化组件。
CN202021777542.7U 2020-08-21 2020-08-21 一种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及电磁感应雾化装置 Active CN2141270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77542.7U CN214127022U (zh) 2020-08-21 2020-08-21 一种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及电磁感应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77542.7U CN214127022U (zh) 2020-08-21 2020-08-21 一种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及电磁感应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27022U true CN214127022U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22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77542.7U Active CN214127022U (zh) 2020-08-21 2020-08-21 一种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及电磁感应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27022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63277A (zh) * 2022-08-10 2022-11-22 深圳市拓普联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电子烟、感应线圈设计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55507A1 (zh) * 2022-02-18 2023-08-24 比亚迪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加热器及雾化装置
WO2023231627A1 (zh) * 2022-06-02 2023-12-07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电磁加热线圈、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4033409A1 (en) * 2022-08-11 2024-02-15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Induction heating module for use in an inductively heating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55507A1 (zh) * 2022-02-18 2023-08-24 比亚迪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加热器及雾化装置
WO2023231627A1 (zh) * 2022-06-02 2023-12-07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电磁加热线圈、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5363277A (zh) * 2022-08-10 2022-11-22 深圳市拓普联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电子烟、感应线圈设计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4033409A1 (en) * 2022-08-11 2024-02-15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Induction heating module for use in an inductively heating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127022U (zh) 一种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及电磁感应雾化装置
JP6909319B2 (ja) 絡み合った芯および発熱体を組み込んだエアロゾル発生装置
US20210162149A1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with coil-less atomizer
CN207040894U (zh) 分段加热式电子烟具
KR20200090886A (ko) 에어로졸화 가능한 재료에 적합한 관형 가열 요소
JP7320607B2 (ja) 多層の熱伝導部材を含む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
JP7279184B2 (ja) エアロゾル供給デバイス
CN103533684B (zh) 一种用于电加热卷烟的加热器
CN212233104U (zh) 气溶胶发生装置及其电磁加热组件
JP2024054394A (ja) エアロゾル供給デバイス
CN215898918U (zh) 一种气溶胶发生器的加热体及气溶胶发生器
CN218354597U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3719923U (zh) 电子烟
TW202037288A (zh) 氣溶膠供給裝置
CN203554710U (zh) 一种用于电加热卷烟的加热器
CN209768994U (zh) 烟支加热器及电加热吸烟装置、隔热装置
CN217184817U (zh) 加热器、气雾生成装置及气雾生成系统
CA3172459A1 (en) Apparatus for heating aerosolisable material
CN218073522U (zh) 加热组件及气雾生成装置
CN221011956U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及其隔热件
CN116831331A (zh) 一种分段式线圈的电磁烟具结构
CN220068889U (zh) 一种加热元件及电子烟器具
CN216723153U (zh) 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8354627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应线圈
CN218831985U (zh) 加热器和气雾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