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54627U -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应线圈 - Google Patents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应线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354627U CN218354627U CN202222010101.XU CN202222010101U CN218354627U CN 218354627 U CN218354627 U CN 218354627U CN 202222010101 U CN202222010101 U CN 202222010101U CN 218354627 U CN218354627 U CN 2183546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erosol
- heating
- heating element
- induction coil
- leng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4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title 2
- 230000005291 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9000000443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4964 aerog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41000208125 Nicotian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5000002637 Nicotiana tabac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47 coating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Iro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Fe]=O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6 Poly ether ether ke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JUPQTSLXMOCDHR-UHFFFAOYSA-N benzene-1,4-diol;bis(4-fluorophenyl)m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O)C=C1.C1=CC(F)=CC=C1C(=O)C1=CC=C(F)C=C1 JUPQTSLXMOCDH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504 cigarett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294 ferro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530 polyetherether ket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391 smo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505 tobacco product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SNICXCGAKADSCV-JTQLQIEISA-N (-)-Nicotine Chemical compound CN1CCC[C@H]1C1=CC=CN=C1 SNICXCGAKADSCV-JTQLQIEI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65 430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5515 Achlys triphyll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473382 Trilisa odoratissim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506 ciga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02 ferro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96 flavor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634 flavor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87 granula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79 heat-resista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45 mica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18 mica group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2715 nicoti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SNICXCGAKADSCV-UHFFFAOYSA-N nicotine Natural products CN1CCCC1C1=CC=CN=C1 SNICXCGAKADSC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50 plasma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应线圈;其中,感应线圈被布置成螺线管线圈,包括沿轴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靠近第一端的第一部分、靠近第二端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中每单位长度的匝数小于第一部分中每单位长度的匝数。以上感应线圈,在由第二部分环绕的区域比第一部分环绕的区域内具有更低的磁通量密度,具有差异的温度分布是有利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加热不燃烧气雾生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应线圈。
背景技术
烟制品(例如,香烟、雪茄等)在使用过程中燃烧烟草以产生烟草烟雾。人们试图通过制造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替代这些燃烧烟草的制品。
此类产品的示例为加热装置,其通过加热而不是燃烧材料来释放化合物。例如,该材料可为烟草或其他非烟草产品,这些非烟草产品可包含或可不包含尼古丁。已知的加热装置,通过匝数均匀分布的感应线圈产生磁场,诱导感受性的加热元件发热以加热烟草或其他非烟草产品。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能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是沿所述腔室的长度方向延伸;
感应线圈,围绕所述腔室和/或加热元件设置,并且沿着所述腔室和/或加热元件的长度的至少一部分延伸;所述感应线圈被配置为产生变化的磁场,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所述感应线圈包括沿轴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中每单位长度的匝数小于所述第一部分中每单位长度的匝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中每单位长度的匝数沿靠近所述第二端方向是逐渐减小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长度;
和/或,所述第一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感应线圈的长度的1/2;
和/或,所述第二部分的长度小于所述感应线圈的长度的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感应线圈仅包括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和/或,所述感应线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由同一根导线材料绕制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沿长度方向相背离的近端和远端;
接收口,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能通过该接收口至少部分地接收于所述腔室或从所述腔室移除;
所述第一部分比所述第二部分更靠近所述接收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的匝数小于3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第一加热区域和第二加热区域;
所述第一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加热区域、并避开所述第二加热区域;所述第二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加热区域、并避开所述第一加热区域;
电路,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感应线圈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以在第一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一加热区域保持于第一目标温度、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二加热区域保持于第二目标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区域和第二加热区域是由所述加热元件的不同部位界定的;
或,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彼此分离的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进而由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界定所述第一加热区域、以及由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界定所述第二加热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支架,至少位于部分位于所述感应线圈内,并支撑所述感应线圈;
所述支架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围绕该支架的螺旋形的凹槽,所述感应线圈至少部分被容纳和保持于所述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至少一层第一气凝胶层,至少部分围绕或包裹所述加热元件,以用于在所述加热元件外提供绝热;
和/或,至少一层第二气凝胶层,至少部分围绕或包裹所述感应线圈,以用于在所感应线圈外提供绝热。
在一些的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第一加热区域和第二加热区域;
所述第一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加热区域、并避开所述第二加热区域;所述第二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加热区域、并避开所述第一加热区域;
电路,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感应线圈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以使所述第一加热区域与第二加热区域具有或存在温度差。
在一些的实施中,所述电路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感应线圈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以在第一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一加热区域与第二加热区域具有第一温度差,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中所述第一加热区域与第二加热区域具有第二温度差。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温度差大于所述第二温度差;
和/或,所述第一温度差大于100度;
和/或,所述第二温度差大于50度。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感应线圈的长度为20~50mm;和/或,所述感应线圈具有6~30个匝数。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部分的长度介于所述感应线圈长度的2/3~4/5之间;
和/或,所述第二部分的长度介于所述感应线圈长度的1/5~1/3之间。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围绕所述腔室的管状;以及,
所述加热元件的长度为20~50mm;
和/或,所述加热元件具有5.0~10.0mm的内径;
和/或,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由所述加热元件所围绕或包围的长度大于30mm。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具有沿长度方向相背离的上端和下端;以及,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靠近所述上端的第一加热区域、以及靠近所述下端的第二加热区域;
所述第一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加热区域、并避开所述第二加热区域;所述第二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加热区域、并避开所述第一加热区域;
温度传感器,结合于所述加热元件的第一加热区域,以感测所述第一加热区域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一加热区域的结合位置与所述上端的距离,介于所述第一加热区域长度的1/3~1/2。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能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是沿所述腔室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加热元件具有相背离的上端和下端;以及,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靠近所述上端的第一加热区域、以及靠近所述下端的第二加热区域;
感应线圈,被配置为产生变化的磁场;所述感应线圈被布置成围绕所述加热元件的第一加热区域并避开所述第二加热区域,以在使用中使所述第一加热区域通过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以及使所述第二加热区域通过来自所述第一加热区域的热传导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应线圈,以用于产生变化的磁场以使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元件发热;所述感应线圈被布置成螺线管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包括沿轴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中每单位长度的匝数基本是恒定的,所述第二部分中每单位长度的匝数小于所述第一部分中每单位长度的匝数。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能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是沿所述腔室的长度方向延伸;
感应线圈,围绕所述腔室和/或加热元件设置,并且沿着所述腔室和/或加热元件的长度的至少一部分延伸;所述感应线圈被配置为产生变化的磁场,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所述感应线圈包括沿轴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横截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或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积基本是恒定的;
或,所述第一部分的横截面积基本是恒定的,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积沿靠近所述第二端方向是逐渐增大的。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被构造成是沿所述腔室的长度方向延伸,以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第一加热区域和第二加热区域;
电芯,以用于向所述加热元件提供功率;
所述方法把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所述电芯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提供的功率,以在第一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一加热区域保持于第一目标温度、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二加热区域保持于第二目标温度。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和/或所述第一加热区域和/或所述第二加热区域的温度在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加热结束之前是不存在下降过程的;
和/或,所述加热元件和/或所述第一加热区域和/或所述第二加热区域的温度在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加热结束之前是始终上升的。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加热区域的温度在所述第一时间阶段和第二时间阶段均是大于所述第二加热区域的温度的;
和/或,所述第一加热区域在所述第一时间阶段和第二时间阶段均与所述第二加热区域具有或存在温度差。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以通过向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辐射红外线进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电芯,以用于供电;
电路,位于所述电芯与所述加热元件之间;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
沿所述加热元件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
红外发射层,用于辐射红外线;所述红外发射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一红外发射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第二红外发射部分;
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连接至所述电路,与用于在所述红外发射涂层上引导电流;且所述第二电极是不与所述电路连接的,进而使所述第一红外发射部分和第二发射部分通过该第二电极形成串联。
所述第二电极是空电极,仅用于提供所述第一红外发射部分和第二发射部分的串联连接。
在一些实施中,红外发射层是红外发射涂层;以及,红外发射层是通过印刷、打印、沉积或喷涂等形成于基体外表面的红外发射涂层。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红外发射层是卷绕的红外发射薄膜。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被构造成是沿所述腔室的长度方向延伸,以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第一加热区域和第二加热区域;
电芯,以用于向所述加热元件提供功率;
所述方法把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所述电芯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提供的功率,以在第一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一加热区域保持于第一目标温度、以及使所述第二加热区域保持于第二目标温度;在第二时间阶段使所述第一加热区域的温度由所述第一目标温度升高到第三目标温度、以及使所述第二加热区域的温度由所述第二目标温度升高到第四目标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目标温度比所述第三目标温度至少高100度;
和/或,所述第二目标温度比所述第四目标温度至少高50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目标温度介于200~350℃;
和/或,所述第二目标温度介于350~450℃;
和/或,所述第三目标温度介于150~300℃;
和/或,所述第四目标温度介于250~350℃。
以上气雾生成装置,在由感应线圈的第二部分环绕的区域比第一部分环绕的区域内具有更低的磁通量密度,在加热的过程中形成具有差异的温度分布是有利的。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一实施例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感应线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加热元件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的示意图;
图5是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元件和感应线圈的示意图;
图6是一个实施例的加热曲线的示意图;
图7是又一个实施例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8是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曲线的示意图;
图9是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元件和感应线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加热而非燃烧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例如烟支,进而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至少一种成分挥发或释放形成供吸食的气溶胶的气雾生成装置100,例如图1所示。
进一步在可选的实施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可选采用加热时从基质中释放的挥发化合物的含烟草的材料;或者也可以是能够加热之后适合于电加热发烟的非烟草材料。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可选采用固体基质,可以包括香草叶、烟叶、均质烟草、膨胀烟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粉末、颗粒、碎片细条、条带或薄片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固体基质可以包含附加的烟草或非烟草的挥发性香味化合物,以在基质受热时被释放。
以及根据图1所示,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100后,有部分是露出于气雾生成装置100外的例如过滤嘴,供用户抽吸是有利的。
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气雾生成装置100的构造可以参见图1所示,装置的外形整体大致被构造为扁筒形状,气雾生成装置100的外部构件包括:
壳体10,其内部为中空的构造,进而形成可用于电子器件和加热器件等必要功能部件的装配空间;壳体10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近端110和远端120。以及根据图1所示,气雾生成装置100还包括:
接收口111,位于近端110;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能通过接收口111至少部分接收壳体10内,或者通过该接收口111从壳体10内移除;
腔室,腔室以用于接收通过接收口111伸入至外壳10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至少部分;腔室在该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是由加热元件50围绕或界定的;
空气通道150,由位于腔室与进气口121之间的壁151围绕或界定;气通道150位于腔室与进气口121之间,进而在使用中空气通道150提供由进气口121进入腔室/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通道路径,如图1中箭头R1所示;以及在抽吸中,空气由空气通道150进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并携带生成的气溶胶穿过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后被用户抽吸。
进一步根据图1所示,气雾生成装置100还包括:
用于供电的电芯130;可选地该电芯130是可充电的直流电芯130,并能通过与外部电源连接后进行充电;
电路板140,布置有电路。
进一步地参见图1所示,气雾生成装置100还包括:
加热元件50,围绕或界定腔室;加热元件50用于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进行加热;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元件50是通过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的电磁感应加热元件。
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50采用感受性的金属或合金的材料,可包括铁磁性材料如铁磁性铁、铁磁性钢、或420级或430级不锈钢,含碳的合金。
进一步地参见图1所示,气雾生成装置100还包括:
感应线圈40,至少部分围绕加热元件50,以用于产生变化的磁场;感应线圈40是缠绕或布置在管状支架30外的,进而是由管状支架30提供支撑和固定的。管状支架30例如PEEK、陶瓷等非感受性的刚性耐热材质制备。感应线圈40的材质采用相对低电阻率的优良导体金属的材质制备,例如金、银、铜或含有它们的合金。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应线圈40的表面通过喷绝缘层或漆包线等方式使表面绝缘。
以及在图1所示的实施中,气雾生成装置100还包括:磁屏蔽膜60;通过围绕或包裹或卷绕的方式结合于感应线圈40外侧表面的一部分;可以在气雾产生装置中以屏蔽由感应线圈120引起的电磁干扰,以及,以使在特定空间中生成的电磁波不会泄漏到外部。在一些实施中,磁屏蔽膜60可以包括铁氧体、磁性体陶瓷的基于氧化铁的磁性体、磁性金属氧化物等。
在更加实施例中,电路板140供应到感应线圈40的交变电流的频率介于80KHz~800KHz;更具体地,所述频率可以在大约200KHz到500KHz的范围。在一个最通常的实施中,电路板140通常包括电容,并通过电容与感应线圈40组成LC谐振电路;以及,电路板140通过按照以上预定的频率驱动LC谐振电路振荡从而形成流过感应线圈32的交变电流。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芯130提供的直流供电电压在约2.5V至约9.0V的范围内,电芯130可提供的直流电流的安培数在约2.5A至约20A的范围内。
在图1所示的实施中,气雾生成装置100还包括:
支撑元件70,用于供管状支架30和/或加热元件50抵靠,以至少部分对它们提供支撑。以及,在实施中支撑元件70自身是被保持或设置于壁151上固定的。
以及进一步参见图1所示,加热元件50具有靠近远端120的端部520,以及加热元件50的端部520是抵靠于支撑元件70的。
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50是管状的形状;加热元件50具有大约0.05~0.5mm的壁厚;以及,加热元件50具有大约20~50mm的长度;以及,加热元件50具有大约5.0~10.0mm的内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由加热元件50所围绕或包围的长度大于30mm。
在又一些实施中,感应线圈40具有大约与加热元件50相近的长度;以及,感应线圈40的长度可以略微大于加热元件50的长度。例如在图1至图3的实施中,感应线圈40靠近远端120的端部420与加热元件50的端部520基本是平齐的。感应线圈40背离端部420的端部410,略微比加热元件50的端部510长2mm,以使加热元件50基本是完全处于磁场内。
在又一些实施中,感应线圈40的长度为20~50mm的长度。以及,在一些实施中,感应线圈40具有大约6~30个匝数。
进一步参见图2所示,感应线圈40是螺线管线圈;以及,感应线圈40具有沿轴向方向相背离的端部410和端部420;以及,感应线圈40包括有:
部分41和部分42;其中,部分41靠近端部410、以及部分42靠近端部420。部分41和部分42,是由同一根导线材料缠绕或绕制形成的。
以及在实施中,部分41的每单位长度的匝数基本是恒定的;以及,部分42的每单位长度的匝数是变化的或非恒定的。例如图2中所示,部分42的每单位长度的匝数是沿靠近端部420逐渐减小的。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部分42的每单位长度的匝数是沿靠近端部420逐渐增大的。
以及,部分41的每单位长度的匝数大于部分42的每单位长度的匝数;即部分41的每单位长度的匝数是相对部分42呈较密的,而部分42的每单位长度的匝数相对部分41是较疏的。
以及在实施中,部分41的长度大于部分42的长度。以及部分41的匝数大于部分42的匝数。例如在图2的具体实施中,感应线圈40具有11个匝数,部分41具有9个匝数,部分42具有2个匝数。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部分42的匝数小于3个。
以及在图2中所示,部分41的长度大于感应线圈40长度的1/2;可选地,部分41的长度介于感应线圈40长度的2/3~4/5之间。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中,感应线圈40的长度为40mm;部分41的长度为29mm。
以及在图2中所示,部分42的长度小于感应线圈40长度的1/2;可选地,部分42的长度介于感应线圈40长度的1/5~1/3之间。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中,感应线圈40的长度为40mm;部分41的长度为11mm。
以及,感应线圈40仅包括部分41和部分42的两个部分;感应线圈40没有其他更多的匝数变化的部分。
以及对应地,加热元件50通过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进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加热元件50包括:
沿长度方向相背离的端部510和端部520;以及,加热元件50包括有:部分51和部分52;其中,部分51靠近端部510、以及部分52靠近端部520。
以及在实施中,部分51是被感应线圈40的部分41围绕的;部分52是被感应线圈40的部分42围绕的。则相应地,部分51的长度基本是与感应线圈40的部分41的长度相同或相近的;以及部分52的长度基本是与感应线圈40的部分42的长度相同或相近的。则相应地,部分52的长度小于部分51的长度。
此种具有部分41和部分42的感应线圈40,对于实施中,在由感应线圈40的部分42环绕的区域比部分41环绕的区域具有更低的磁通量密度;这可有利地使得在加热元件50的靠近远端120的部分52处存在减小的磁通量密度。在使用中能使加热元件50的部分51和部分52分别具有差异的温度分布是有利的。
以及,加热元件50在端部510处的内表面至少部分是倾斜的,以使加热元件50在端部510处的开口呈广口的形状,对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从端部510插入至加热元件50内是有利的。
加热元件50的上还设置有:
温度传感器71,位于部分51上;以用于感测部分51的温度。温度传感器71可以是热敏电阻传感器,或热电偶。一个具体的实施中,温度传感器71包括通过焊接等连接于部分51上的第一热电偶丝和第二热电偶丝,以及它们分别采用不同的热电偶材质,进而在它们之间形成能用于感测部分51温度的热电偶。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71的布置位置位于部分51的最高温度位置;例如图3中温度传感器71与部分51结合位置距离加热元件50的上端的距离d1介于部分51的长度的1/3~1/2;这一位置为部分51的最高温度位置。
加热元件50的上还设置有:
温度传感器72,位于部分52上;以用于感测部分52的温度。温度传感器72可以是热敏电阻传感器,或热电偶。一个具体的实施中,温度传感器72包括通过焊接等连接于部分52上的第一热电偶丝和第二热电偶丝,以及它们分别采用不同的热电偶材质,进而在它们之间形成能用于感测部分52温度的热电偶。
或者进一步图4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加热元件50a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元件50a是电致的红外加热元件,通过向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发射红外线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加热元件50a包括:
可透红外的管状基体51a;管状基体51a具有沿长度方向相背离的端部510a和端部520a;
红外发射涂层,通过喷涂或沉积形成于管状基体51a外表面,以用于发射红外线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
依次间隔布置于红外发射涂层外的电极541a、电极542a和电极543a;在实施中,电极541a/电极542a/电极543a可以是喷涂、印刷或沉积等形成的电极涂层,或者是电极帽或电极环等。其中,电极541a是布置于端部510a的,电极543a是布置于端部520a的,电极542a位于电极541a和电极543a之间并更靠近电极543a。
在使用中,电极541a和电极543a是分别通过焊接引线后连接于电路板140,进而对红外发射涂层供电。而电极542a是不通过引线等于电路板140连接的;电极542a是作为空白导电区域或空白电极使用的。
则在实施中,使红外发射涂层被分隔成包括位于电极541a和电极542a之间的红外发射部分51a,以及位于电极542a和电极543a之间的红外发射部分52a。以及,红外发射部分51a的长度是大于红外发射部分52a的长度;而电极542a是空电极,则提供将红外发射部分51a和红外发射部分52a进行串联的导电部分,以使得在接入电路后红外发射部分51a和红外发射部分52a是串联的;进而通过电极541a和电极543a进行供电时,红外发射部分51a和红外发射部分52a具有相同的电流;红外发射部分51a的长度和电阻是大于红外发射部分52a的长度和电阻,则红外发射部分51a的工作功率是大于红外发射部分52a的工作功率的,则在由红外发射部分51a环绕的区域比红外发射部分52a环绕的区域具有更高的红外发射功率或强度;这可有利地使得在加热元件50a的靠近远端120的部分520a处存在较小的功率或红外强度。在使用中能使加热元件50a的红外发射部分51a和红外发射部分52a分别能将所围绕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差异地加热至不同的温度分布是有利的。
其中,管状基体51a作为刚性载体以及容纳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物件,在实施中可以采用由石英玻璃、陶瓷或云母等耐高温且透红外的材料制成;可选是透明的材质,比如采用红外线透过率在95%以上的耐高温材料;该管状基体51a的内部空间形成用于容纳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腔室;
被分隔成红外发射部分51a和红外发射部分52a的红外发射涂层,形成于管状基体51a的至少一部分外表面,该红外发射涂层是电致的红外发射涂层,可在通电情况下能够自身发热并向接收于腔室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辐射具有可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红外线,例如以上的3μm~15μm的远红外线。当红外线的波长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挥发性成分吸收波长匹配时,红外线的能量易于被气溶胶生成制品A吸收。在实施例中,这一类电致的红外发射涂层是可选由Mg、Al、Ti、Zr、Mn、Fe、Co、Ni、Cu、Cr等至少一种金属元素的氧化物组成,这些金属氧化物在被供电时即会辐射以上具有加热效用的远红外线;厚度可选可以控制30μm~50μm;形成于管状基体51a表面的方式可以将以上金属元素的氧化物通过等离子喷涂的方式喷涂在管状基体51a外表面后固化即得。
以及在图4中所示的实施中,红外发射部分51a的长度大于红外发射涂层长度的1/2;可选地,红外发射部分51a的长度介于红外发射涂层长度的2/3~4/5之间。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中,红外发射涂层的长度为40mm;红外发射部分51a的长度为29mm。
以及在图4中所示,红外发射部分52a的长度小于红外发射涂层长度的1/2;可选地,红外发射部分52a的长度介于红外发射涂层长度的1/5~1/3之间。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中,红外发射涂层的长度为40mm;红外发射部分52a的长度为11mm。
或者进一步图5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气雾生成装置中感应线圈40b和加热元件50b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管状的加热元件50b是被感应线圈40b产生的变化磁场穿透而发热,进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在该实施例中,感应线圈40b包括有部分41b和部分42b;以及,加热元件50b对应包括有被感应线圈40b的部分41b围绕的部分51b、以及被部分42b围绕的部分52b。
感应线圈40b的部分41b具有小于部分42b的横截面积。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部分41b和/或部分42b的横截面积是恒定的。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部分42b的横截面积是沿背离部分41b的方向逐渐增大的。
此种感应线圈40b的部分42b环绕的区域比部分41b环绕的区域具有更低的磁通量密度;这可有利地使得在加热元件50b的部分52b处存在减小的磁通量密度。在使用中能使加热元件50b的部分51b和部分52b分别具有差异的温度分布是有利的。
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加热元件50/50a/50b被构造成是细长的销钉或针状或片状的形状;在使用中,加热元件50/50a/50b通过插入至接收于腔室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内进行加热。
进一步图6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以上加热元件50/50a/50b在电路板140的控制下实现的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加热的曲线的示意图;其中,
温度变化曲线S1是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被加热元件50/50a/50b的部分51/51a/51b所围绕的区段在被加热过程中的温度示意;温度变化曲线S2是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被部分52/52a/52b所围绕的区段在被加热过程中的温度示意。
在加热的过程中,由于加热元件50/50a/50b的部分51/51a/51b和部分52/52a/52b具有差异的温度。加热过程中包括:
在第一时间阶段即0~t1时间,通过温度传感器71监测部分51/51a/51b的温度,控制部分51/51a/51b以预设的第一温度对由部分51/51a/51b所围绕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区段加热,以使这一区段生成气溶胶。在该实施例中预设的第一温度即为目标温度T1;当然目标温度T1是高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中可挥发性成分的最低挥发温度的;而由部分52/52a/52b的温度是低于部分51/51a/51b的,则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由部分52/52a/52b所围绕的区段部分的温度是不足以使可挥发性成分挥发,进而热量被逐步蓄积升温预热;
在第二时间阶段即t1~t2时间,控制部分52/52a/52b升温并保持于第二温度进行加热;在该实施例中预设的第二温度可以是与第一温度相同的温度,例如目标温度T1;或者在又一些其他的变化实施中第二温度是大于第一温度或小于第二温度的;例如在一些实施中,第二温度是小于目标温度T1的。在第二时间阶段过程中,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72反馈和监测部分52/52a/52b的温度;而这一时间阶段中部分51/51a/51b会升温至更高。
在该加热控制过程中,在第一时间阶段使部分51/51a/51b的加热温度保持于目标温度T1进行供电,使加热元件50/50a/50b进行加热;而在第二时间阶段使部分52/52a/52b的加热温度保持于目标温度T1进行供电,使加热元件50/50a/50b进行加热。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目标温度T1可以设置为200~450℃。
以及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第一时间阶段大约可以设置为150~200s,第二时间阶段大约为40~80s;第一时间阶段的时长大于第二阶段的时长。则在使用中,第一时间阶段加热由部分51/51a/51b围绕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一部分较长的区段快速地产生气溶胶;而在第二时间阶段补偿升温使由部分52/52a/52b围绕的一部分较短的区段产生气溶胶。
在实施中,加热元件50/50a/50b的部分51/51a/51b和部分52/52a/52b的加热是同时的;以及,部分51/51a/51b和部分52/52a/52b是非独立地驱动加热的。
以及在以上实施中,加热元件50/50a/50b的部分51/51a/51b和部分52/52a/52b的加热温度在抽吸阶段是没有下降的。例如在部分51/51a/51b的加热温度在第一时间阶段从室温上升至第一温度并保持;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会上升至更高。以及,部分52/52a/52b在第一时间阶段从室温上升,但升温的温度是低于第一温度的;而第二时间阶段继续升温至第二温度并保持。
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中,在第一时间阶段,以部分51/51a/51b的目标温度控制输出功率,以使部分51/51a/51b的温度升温至230℃并保持,此阶段中部分52/52a/52b的温度比部分51/51a/51b低,此阶段中部分52/52a/52b的温度大约130℃。第二时间阶段中,以部分52/52a/52b的目标温度控制输出功率,将部分52/52a/52b的温度升温至第二温度比如170℃;此第二时间阶段中部分51/51a/51b的温度会超过230℃,可能达到250℃或者更高。直至抽吸结束后,停止输出功率,使加热元件50/50a/50b自然冷却。
或者图7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示意图,在该是例中包括:
沿腔室的轴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加热元件51c和加热元件52c;加热元件51c和加热元件52c是彼此分离的,是彼此独立地获得的;加热元件51c的长度是大于加热元件52c的延伸长度的;以及,加热元件51c和加热元件52c能被构造成是管状、片状或销钉或针状等;
感应线圈40c包括沿轴向方向依次布置的部分41c和部分42c;其中,部分41c围绕加热元件51c,部分42c围绕加热元件52c。则在使用中,感应线圈40c的部分41c和部分42c所围绕的区域内具有不同的磁通密度,进而对于诱导加热元件51c和加热元件52c形成差异化的不同加热温度是有利的。
在该实施例中,腔室被界定成具有分别与加热元件51c和加热元件52c对应的不同区域,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不同区段。例如,腔室包括有第一加热区域和第二加热区域;其中,第一加热区域是由感受性的加热元件51c界定的,第二加热区域是由感受性的加热元件52c界定的。
以及在装配后,感应线圈40c的部分41c是围绕第一加热区域,并避开第二加热区域的;以及感应线圈40c的部分42c是围绕第二加热区域,并避开第一加热区域的。
或者在以上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中,第一加热区域和第二加热区域由同一个加热元件不同部位界定的。
或者在图8所示的又一个变化的实施例中,采用以上加热元件50/50a/50b在电路板140的控制下实现的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加热的曲线的示意图;其中,
温度变化曲线S1a是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被加热元件50/50a/50b的部分51/51a/51b所围绕的区段在被加热过程中的温度示意;温度变化曲线S2a是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被部分52/52a/52b所围绕的区段在被加热过程中的温度示意。
在加热的过程中,由于加热元件50/50a/50b的部分51/51a/51b和部分52/52a/52b具有差异的温度。加热过程中包括:
在第一时间阶段即0~t1时间,通过温度传感器71监测部分51/51a/51b的温度,控制部分51/51a/51b以预设的第一温度对由部分51/51a/51b所围绕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区段加热,以使这一区段生成气溶胶。在该实施例中预设的第一温度即为目标温度T11;当然目标温度T11是高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中可挥发性成分的最低挥发温度的;而由部分52/52a/52b的温度是低于部分51/51a/51b的,则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由部分52/52a/52b所围绕的区段部分的温度是不足以使可挥发性成分挥发,进而热量被逐步蓄积升温预热直至达到目标温度T21;
在第二时间阶段即t1~t2时间,使部分51/51a/51b升温至第二温度例如目标温度T12进行加热;以及,在实施中部分52/52a/52b的随着部分51/51a/51b的升温而同步升温至目标温度T22。直至t2时间加热结束后停止提供功率使部分51/51a/51b和部分52/52a/52b自然冷却。
以及在该实施中,仅通过温度传感器71监测部分51/51a/51b的温度,并提供功率控制。部分52/52a/52b是不进行温度监测和通知的,仅使得部分52/52a/52b的温度变化是随着部分51/51a/51b的温度在保持目标温度T11与目标温度T12的控制过程中,被动地实现的。则在使用中,第一时间阶段加热由部分51/51a/51b围绕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一部分较长的区段快速地产生气溶胶;而在第二时间阶段补偿升温使由部分52/52a/52b围绕的一部分较短的区段产生气溶胶。
以及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第一时间阶段大约可以设置为150~200s,第二时间阶段大约为40~80s;第一时间阶段的时长大于第二阶段的时长。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目标温度T11可以设置为200~350℃;目标温度T12可以设置为350~450℃。
以及部分52/52a/52b被动升温的温度中,目标温度T21大约为150~300℃;目标温度T22大约为250~350℃。目标温度T21可以与目标温度T11相同或者不同,或者更高或更低。
在实施例中,部分51/51a/51b和部分52/52a/52b在加热中始终是存在温度差的;或者部分51/51a/51b的温度始终是高于部分52/52a/52b的。以及在实施例中,第一时间阶段部分51/51a/51b的温度与部分52/52a/52b的差值至少为100度;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部分51/51a/51b的温度与部分52/52a/52b的差值至少为50度。
以及在实施中,在第二时间阶段即t1~t2时间中部分51/51a/51b由目标温度T11升温至目标温度T12,是逐步地或者阶梯式进行的。例如图8中所示,在第二时间阶段中的包括有两个阶梯式的升温过程,具体地为t1~t11时间阶段、以及t11~t2时间阶段,通过逐步阶梯地升温进行第二阶段的升温控制。
在整个加热的过程中,加热元件50/50a/50b和/或部分51/51a/51b和/或部分52/52a/52b的加热温度是始终呈上升的,而不存在下降的。一些实施例中,整个加热的过程大约为3~6min。
以及在一些变化的实施中,为便于以上变化间距的感应线圈40/40c在PEEK、陶瓷材质的管状支架30/30c外的缠绕和固定;对应地,管状支架30/30c外表面可以设置有围绕管状支架30/30c的凹槽;例如申请人于例如申请人在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第CN212279896U号中提供了关于具有支架外形成螺旋形凹槽结构以便于线圈缠绕的配置细节,上述文献全文和凹槽的布置方式以参见的方式纳入本文。相应地,在本申请中,管状支架30/30c的凹槽可以具有与部分41/41c和部分42/42c分别对应的两个部分。其中,螺旋形的凹槽与部分41/41c相对的部分,相邻螺旋之间的间距是相同的,进而便于部分41/41c的缠绕和固定;以及螺旋形的凹槽与部分42/42c相对的部分,相邻螺旋之间的间距是随着部分42/42c变化的,进而便于部分42/42c的缠绕和固定。
以及在更多的实施中,加热元件50/50a/50b外包裹或卷绕有至少一层气凝胶隔热层,以用于阻止加热元件50/50a/50b的热量的扩散,提供绝热。在实施例中,包裹或卷绕的气凝胶隔热层大致具有0.1~1mm的厚度。
或者,在感应线圈40/40b/40c外还包裹或卷绕由至少一层气凝胶隔热层,以在感应线圈40/40b/40c提供绝热。在实施例中,包裹或卷绕的气凝胶隔热层大致具有0.1~1mm的厚度。
以及在实施例中,气凝胶隔热层是通过较薄的气凝胶毡卷绕的。
或者图9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示意图,包括:
加热元件50d包括沿纵向的区段51d和区段52d,并由区段51d和区段52d分别界定接收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不同部分的不同加热区域;
感应线圈40d,围绕区段51d和并避开区段52d;以在使用中,区段51d是通过被感应线圈40d产生的变化磁场穿透而发热,以及区段52d是通过接收和传导区段51d的热量而发热。相近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应线圈40d具有单位长度的匝数不同的两个或多个部分;进而使感应线圈40d产生的磁场对区段51d的不同部分产生差异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2)
1.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能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是沿所述腔室的长度方向延伸;
感应线圈,围绕所述腔室和/或加热元件设置,并且沿着所述腔室和/或加热元件的长度的至少一部分延伸;所述感应线圈被配置为产生变化的磁场,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所述感应线圈包括沿轴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中每单位长度的匝数小于所述第一部分中每单位长度的匝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中每单位长度的匝数沿靠近所述第二端方向是逐渐减小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长度;
和/或,所述第一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感应线圈的长度的1/2;
和/或,所述第二部分的长度小于所述感应线圈的长度的1/2。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仅包括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和/或,所述感应线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由同一根导线材料绕制的。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沿长度方向相背离的近端和远端;
接收口,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能通过该接收口至少部分地接收于所述腔室或从所述腔室移除;
所述第一部分比所述第二部分更靠近所述接收口。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匝数小于3个。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第一加热区域和第二加热区域;
所述第一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加热区域、并避开所述第二加热区域;所述第二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加热区域、并避开所述第一加热区域;
电路,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感应线圈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以在第一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一加热区域保持于第一目标温度、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二加热区域保持于第二目标温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区域和第二加热区域是由所述加热元件的不同部位界定的;
或,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彼此分离的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进而由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界定所述第一加热区域、以及由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界定所述第二加热区域。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架,至少位于部分位于所述感应线圈内,并支撑所述感应线圈;
所述支架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围绕该支架的螺旋形的凹槽,所述感应线圈至少部分被容纳和保持于所述凹槽内。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层第一气凝胶层,至少部分围绕或包裹所述加热元件,以用于在所述加热元件外提供绝热;
和/或,至少一层第二气凝胶层,至少部分围绕或包裹所述感应线圈,以用于在所感应线圈外提供绝热。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第一加热区域和第二加热区域;
所述第一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加热区域、并避开所述第二加热区域;所述第二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加热区域、并避开所述第一加热区域;
电路,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感应线圈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以使所述第一加热区域与第二加热区域具有或存在温度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感应线圈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以在第一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一加热区域与第二加热区域具有第一温度差,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中所述第一加热区域与第二加热区域具有第二温度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差大于所述第二温度差;
和/或,所述第一温度差大于100度;
和/或,所述第二温度差大于50度。
1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的长度为20~50mm;和/或,所述感应线圈具有6~30个匝数。
1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的长度介于所述感应线圈长度的2/3~4/5之间;
和/或,所述第二部分的长度介于所述感应线圈长度的1/5~1/3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围绕所述腔室的管状;以及,
所述加热元件的长度为20~50mm;
和/或,所述加热元件具有5.0~10.0mm的内径;
和/或,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由所述加热元件所围绕或包围的长度大于30mm。
1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具有沿长度方向相背离的上端和下端;以及,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靠近所述上端的第一加热区域、以及靠近所述下端的第二加热区域;
所述第一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加热区域、并避开所述第二加热区域;所述第二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加热区域、并避开所述第一加热区域;
温度传感器,结合于所述加热元件的第一加热区域,以感测所述第一加热区域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一加热区域的结合位置与所述上端的距离,介于所述第一加热区域长度的1/3~1/2。
18.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能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是沿所述腔室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加热元件具有相背离的上端和下端;以及,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靠近所述上端的第一加热区域、以及靠近所述下端的第二加热区域;
感应线圈,被配置为产生变化的磁场;所述感应线圈被布置成围绕所述加热元件的第一加热区域并避开所述第二加热区域,以在使用中使所述第一加热区域通过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以及使所述第二加热区域通过来自所述第一加热区域的热传导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19.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应线圈,以用于产生变化的磁场以使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元件发热;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被布置成螺线管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包括沿轴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中每单位长度的匝数小于所述第一部分中每单位长度的匝数。
20.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能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是沿所述腔室的长度方向延伸;
感应线圈,围绕所述腔室和/或加热元件设置,并且沿着所述腔室和/或加热元件的长度的至少一部分延伸;所述感应线圈被配置为产生变化的磁场,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所述感应线圈包括沿轴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横截面积。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或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积基本是恒定的;
或,所述第一部分的横截面积基本是恒定的,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积沿靠近所述第二端方向是逐渐增大的。
22.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以通过向气溶胶生成制品辐射红外线进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电芯,以用于供电;
电路,位于所述电芯与所述加热元件之间;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
沿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以及,
电致的红外发射层,用于辐射红外线;所述红外发射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一红外发射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第二红外发射部分;所述第一红外发射部分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红外发射部分的延伸长度;
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连接至所述电路,以用于在所述红外发射涂层上引导电流;且所述第二电极是不与所述电路连接的,仅用于提供所述第一红外发射部分和第二发射部分的串联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010101.XU CN218354627U (zh) | 2022-07-29 | 2022-07-29 |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应线圈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010101.XU CN218354627U (zh) | 2022-07-29 | 2022-07-29 |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应线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354627U true CN218354627U (zh) | 2023-01-24 |
Family
ID=84964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010101.XU Active CN218354627U (zh) | 2022-07-29 | 2022-07-29 |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应线圈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354627U (zh) |
-
2022
- 2022-07-29 CN CN202222010101.XU patent/CN21835462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2756907C1 (ru) | Трубчатый элемент для нагревания аэрозольобразующего материала | |
RU2737356C2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нагревания курительного материала | |
RU2738625C2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нагревания курительного материала | |
CN216701692U (zh) | 气雾生成装置及感应线圈 | |
KR20190137507A (ko) | 히터 조립체 및 히터 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에어로졸 생성 장치 | |
CN218354627U (zh) |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应线圈 | |
CN217184817U (zh) | 加热器、气雾生成装置及气雾生成系统 | |
CN117502713A (zh) | 气雾生成装置、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应线圈及控制方法 | |
CN215347064U (zh) |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受器 | |
US20230248061A1 (en) | Apparatus for heating aerosolisable material | |
CN116963623A (zh) | 用于加热可气溶胶化材料的设备 | |
WO2023088266A1 (zh) | 气雾生成装置及感应线圈 | |
CN218073522U (zh) | 加热组件及气雾生成装置 | |
CN218999547U (zh) | 气雾生成装置 | |
CN220274949U (zh) | 气雾生成装置及感应线圈 | |
CN220274905U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18073523U (zh) |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 |
CN218073521U (zh) | 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 |
US20230240367A1 (en) | Apparatus for heating aersolisable material | |
CN218831985U (zh) | 加热器和气雾生成装置 | |
CN217826738U (zh) | 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 |
CN219353086U (zh) |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 |
CN118058532A (zh) | 气雾生成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118787142A (zh) | 气雾生成装置、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及控制方法 | |
CN117158652A (zh) | 加热组件及气雾生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