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53086U -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53086U
CN219353086U CN202222941544.0U CN202222941544U CN219353086U CN 219353086 U CN219353086 U CN 219353086U CN 202222941544 U CN202222941544 U CN 202222941544U CN 219353086 U CN219353086 U CN 2193530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element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heating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4154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亮
戚祖强
陈桂敏
周璐
罗家懋
吴泽鑫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4154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530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530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530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其中,气雾生成装置包括: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布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同时加热,且第一部分的温度大于第二部分的温度;温度传感器,结合于第一部分以感测第一部分的温度;电路,在第一时间阶段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提供给加热元件的功率,以在第一时间阶段中使第一部分保持于第一目标温度;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中使第一部分保持于比第一目标温度更高的第二目标温度。以上气雾生成装置,仅通过温度传感器感测高温的第一部分的温度控制不同温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加热。

Description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加热不燃烧气雾生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背景技术
烟制品(例如,香烟、雪茄等)在使用过程中燃烧烟草以产生烟草烟雾。人们试图通过制造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替代这些燃烧烟草的制品。
此类产品的示例为加热装置,其通过加热而不是燃烧材料来释放化合物。例如,该材料可为包含烟草或其他非烟草产品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这些非烟草产品可包含或可不包含尼古丁。已知的加热装置,为了将气溶胶生成制品加热到能够释放可形成气溶胶的挥发性成分的温度,通常通过管状的电阻加热器围绕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以产生气溶胶;管状的电阻加热器通常包括管状的导热衬底、以及围绕管状的导热衬底的螺旋发热丝;导热衬底通过接收螺旋发热丝的热量转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接收口,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能通过该接收口至少部分地接收于所述腔室或从所述腔室移除;
加热元件,至少部分围绕所述腔室,以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方向布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被配置为能同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不同部分,且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温度;
温度传感器,结合于所述第一部分,以感测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
电路,被配置为在第一时间阶段基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的功率,以在所述第一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一部分保持于第一目标温度;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基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的功率,以在所述第二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一部分保持于第二目标温度;所述第二目标温度高于所述第一目标温度。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接收口,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能通过该接收口至少部分地接收于所述腔室或从所述腔室移除;
所述第一部分比所述第二部分更靠近所述接收口。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气雾生成装置没有用于感测所述第二部分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和/或,所述气雾生成装置不检测所述第二部分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电路被配置为仅基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控制向所述加热元件提供的功率。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导热材料层,包裹或围绕所述第一部分、且避开所述第二部分。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导热材料层包括铜箔、银箔、铝箔、钛箔或石墨片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导热材料层的热导率至少为350W/m.k。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导热材料层包括金属箔,所述金属箔的厚度为0.05~0.5mm;
和/或,所述导热材料层包括石墨片,所述石墨片的厚度为0.015mm~0.1mm;
和/或,所述导热材料层包括沉积或形成于所述加热元件的第一部分的涂层,并具有3~30μm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导热材料层还被构造成包围所述温度传感器,进而使所述温度传感器紧贴于所述第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上设置有若干孔,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形成网格图案;所述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大于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孔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孔,以及布置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孔;所述第一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和/或,所述第一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用于对所述加热元件供电;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以用于在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由所述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侧开口,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在周向方向是非闭合的。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由所述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侧开口;所述侧开口具有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所述第一导电引脚靠近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导电引脚靠近所述第二侧。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多个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由所述第一孔界定,并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之间迂回延伸;
和/或,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多个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由所述第二孔界定,并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之间迂回延伸。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的路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的路径长度;和/或,所述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中,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和/或周向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一孔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的所述第二孔之间的间距。
在一些实施中,当通过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在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时,所述加热元件的电阻小于0.8Ω。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还包括:
第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
所述第一孔至少部分由所述第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三部分;
所述第二孔至少部分由所述第二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三部分,并与延伸至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第一孔交替地布置。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被配置成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
感应线圈,用于产生变化的磁场;所述感应线圈包括围绕所述加热元件的第一部分的第一绕组部分、以及围绕所述加热元件的第二部分的第二绕组部分;所述第二绕组部分中每单位长度的绕组或匝数小于所述第一绕组部分中每单位长度的绕组或匝数。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基体,被构造成是围绕或界定所述腔室的管状;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形成或结合于所述基体上的电阻加热轨迹。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电阻加热轨迹包括若干个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轨迹区段,且所述轨迹区段沿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是依次首尾串联的。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电阻加热轨迹包括界定或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轨迹部分,以及界定或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轨迹部分;所述第一轨迹部分的轨迹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轨迹部分的轨迹宽度。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轨迹部分的轨迹宽度介于0.1~0.3mm;和/或,所述第二轨迹部分的轨迹宽度介于0.3~0.6mm。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基体,至少部分围绕或界定所述腔室;所述加热元件围绕所述基体的至少一部分,并至少部分由所述基体支撑;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基体是彼此导热的,以使所述基体能通过接收所述加热元件的热量,转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形成或结合于基体上的电阻加热层。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电阻加热层被构造成是围绕所述基体的环形形状。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基体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
第一电阻加热层,被构造成是沿所述基体的周向延伸的弧形;且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沿所述基体的长度方向由所述第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部分;
第二电阻加热层,被构造成是沿所述基体的周向延伸的弧形;且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且避开所述第二部分。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和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和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径向方向相背布置。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和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是不连接或不接触的。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和第二电阻加热层是并联的。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沿纵向方向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加热元件沿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仅能同时加热;或,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不独立地启动加热。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围绕所述腔室;所述加热元件上设置有若干孔,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形成网格图案;所述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大于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以及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
所述孔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孔,以及布置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孔;所述第一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和/或,所述第一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
以上气雾生成装置,加热元件的第一孔的延伸尺寸小于第二孔的延伸尺寸,进而使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具有不同的加热温度。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用于对所述加热元件供电;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以用于在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由所述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侧开口,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在周向方向是非闭合的。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由所述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侧开口;所述侧开口具有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所述第一导电引脚靠近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导电引脚靠近所述第二侧。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多个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由所述第一孔界定,并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之间迂回延伸;
和/或,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多个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由所述第二孔界定,并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之间迂回延伸。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的路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的路径长度;和/或,所述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部分的加热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加热温度。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仅能同时加热;或,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不独立地启动加热。
在一些实施中,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和/或周向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一孔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的所述第二孔之间的间距。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沿长度方向相背离的近端和远端;
接收口,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能通过该接收口至少部分地接收于所述腔室或从所述腔室移除;
所述第一部分比所述第二部分更靠近所述接收口。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基体,至少部分围绕并界定所述腔室;所述加热元件围绕所述基体的至少一部分,并至少部分由所述基体支撑;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基体是彼此导热的,以使所述基体能通过接收所述加热元件的热量,转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由所述加热元件所围绕或包围的长度大于30mm。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基体的长度大于所述加热元件的延伸长度;所述基体包括伸出至所述加热元件的第一端外的第一裸露区域、以及伸出至所述加热元件的第二端外的第二裸露区域;
所述气雾生成装置至少部分通过所述第一裸露区域和/或所述第二裸露区域对所述基体提供支撑。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是由片材围绕所述基体卷绕的。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的长度为20~50mm;
和/或,所述加热元件具有5.0~10.0mm的内径。
在一些实施中,当通过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在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时,所述加热元件的电阻小于0.8Ω。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沿纵向方向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加热元件沿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还包括:
第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
所述第一孔至少部分由所述第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三部分;
所述第二孔至少部分由所述第二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三部分,并与延伸至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第一孔交替地布置。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第一加热区域和第二加热区域;
所述第一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加热区域、并避开所述第二加热区域;所述第二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加热区域、并避开所述第一加热区域;
电路,被配置为控制通过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所述第二导电引脚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的功率,以在第一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一加热区域保持于第一目标温度、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一加热区域保持于第二目标温度;所述第二目标温度高于所述第一目标温度。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
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第二部分的温度;
电路,被配置为在第一时间阶段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的功率、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基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的功率。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围绕所述腔室的管状;所述加热元件上设置有若干孔,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形成网格图案;所述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大于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以及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
所述孔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孔,以及布置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和/或周向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一孔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的所述第二孔之间的间距。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围绕所述腔室的管状,并具有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用于对所述加热元件供电;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以用于在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
所述加热元件还包括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以及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其中,
多个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界定于所述第一部分上,并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之间迂回延伸;
多个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界定于所述第二部分上,并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之间迂回延伸;
所述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的路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的路径长度;和/或,所述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的宽度。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接收口,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能通过该接收口至少部分地接收于所述腔室或从所述腔室移除;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围绕所述腔室,并包括沿纵向布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比所述第二部分更靠近所述接收口;
导热材料层,围绕所述第一部分并避开所述第二部分,以在所述第一部分提供热量传递。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导热材料层包括铜箔、银箔、铝箔、钛箔或石墨片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温度传感器,结合于所述第一部分,以用于感测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
所述导热材料层还被构造成包围所述温度传感器,进而使所述温度传感器紧贴于所述第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基体,被构造成是围绕或界定所述腔室的管状;所述基体包括沿纵向方向靠近所述接收口的第一端、以及背离所述第一端的第二端;
第一电极,结合于所述基体并靠近所述第一端布置;
第二电极,结合于所述基体并靠近所述第二端布置;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形成或结合于基体上的电阻加热层;所述电阻加热层被构造成是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延伸,并由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电阻加热层的纵向方向上引导电流。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接收口,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能通过该接收口至少部分地接收于所述腔室或从所述腔室移除;
基体,被构造成是围绕或界定所述腔室的管状;所述基体包括沿纵向方向靠近所述接收口的第一端、以及背离所述第一端的第二端;
第一电阻加热层,结合于所述基体上,并沿所述基体的纵向方向延伸布置;
第二电阻加热层,结合于所述基体上,并沿所述基体等纵向方向延伸布置;
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和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沿所述基体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第一电极,结合于所述基体并靠近所述第一端布置;
第二电极,结合于所述基体并靠近所述第二端布置;
第三电极,结合于所述基体,并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
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被构造成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延伸,并能由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上引导电流;
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被构造成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之间延伸,并能由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在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上引导电流。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大于所述基体的长度的1/3。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接收口,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能通过该接收口至少部分地接收于所述腔室或从所述腔室移除;
加热元件,至少部分围绕所述腔室,以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方向靠近所述接收口的第一部分、以及背离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被配置为能同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不同部分,且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温度;
温度传感器,结合于所述第一部分,以感测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
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时间阶段基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的功率,以在所述第一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一部分保持于第一目标温度;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基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的功率,以在所述第二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一部分保持于第二目标温度;所述第二目标温度高于所述第一目标温度。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和/或所述第一部分和/或所述第二部分的温度在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加热结束之前是不存在下降过程的;
和/或,所述加热元件和/或所述第一部分和/或所述第二部分的温度在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加热结束之前是始终上升的。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在所述第一时间阶段和第二时间阶段均是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温度的;
和/或,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时间阶段和第二时间阶段均与所述第二部分具有或存在温度差。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被构造成围绕所述腔室至少一部分,以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有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以及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
电芯,以用于向所述加热元件提供功率;
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电芯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提供的功率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不同部分,并在第一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一部分保持于第一目标温度、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一部分保持于第二目标温度;所述第二目标温度高于所述第一目标温度。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包括:
基体,被构造成是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管状;
加热元件,围绕所述基体的至少一部分,并至少部分由所述基体支撑;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基体是彼此导热的;
所述加热元件上设置有若干孔,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形成网格图案;所述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大于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以及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
所述孔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孔,以及布置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孔;所述第一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和/或,所述第一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包括:
基体,被构造成是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管状;
加热元件,围绕所述基体的至少一部分,并至少部分由所述基体支撑;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基体是彼此导热的;
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用于对所述加热元件供电;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以用于在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
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以及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
多个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界定于所述第一部分上,并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之间迂回延伸;
多个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界定于所述第二部分上,并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之间迂回延伸;
所述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的路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的路径长度;和/或,所述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的宽度。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包括:
基体,被构造成是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管状,并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结合于所述基体上的电阻加热轨迹;所述电阻加热轨迹包括若干个沿所述基体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轨迹区段,且所述轨迹区段沿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是依次首尾串联的;
所述轨迹区段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轨迹部分、以及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轨迹部分;所述第一轨迹部分的轨迹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轨迹部分的轨迹宽度。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包括:
基体,被构造成是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管状,并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电阻加热层,形成或结合于基体上,并沿所述基体的纵向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电阻加热层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以及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
导热材料层,围绕或包裹所述第一部分且避开所述第二部分。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结合于所述第一部分,以感测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
所述导热材料层还被构造成包围所述温度传感器,进而使所述温度传感器紧贴于所述第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第一电极,结合于所述基体并靠近所述第一端布置;
第二电极,结合于所述基体并靠近所述第二端布置;
所述电阻加热层被构造成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延伸,并能由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电阻加热层上引导电流;以及,当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电阻加热层的纵向方向上引导电流时,所述电阻加热层的电阻介于0.5Ω到3Ω。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包括:
基体,被构造成是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管状,并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电阻加热层,结合于所述基体上,并沿所述基体的纵向方向延伸布置;
第二电阻加热层,结合于所述基体上,并沿所述基体的纵向方向延伸布置;
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和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沿所述基体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
以上气雾生成装置,仅通过温度传感器感测高温的第一部分的温度,来控制处于不同温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加热。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一实施例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加热器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加热器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加热元件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加热元件沿周向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6是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元件沿周向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7是一个实施例中加热元件的加热温度曲线的示意图;
图8是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器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电阻加热轨迹沿周向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10是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器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感应线圈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加热元件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器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加热器各部分的分解示意图;
图15是图13中加热器未包裹导热材料层前的加热时的温场分布图;
图16是图13中导热材料层采用铜箔时各测温点的温度曲线;
图17是图13中导热材料层采用石墨片时各测温点的温度曲线;
图18是又一个实施的加热器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加热器各部分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加热而非燃烧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例如烟支,进而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至少一种成分挥发或释放形成供吸食的气溶胶的气雾生成装置100,例如图1所示。
进一步在可选的实施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优选采用加热时从基质中释放的挥发化合物的含烟草的材料;或者也可以是能够加热之后适合于电加热发烟的非烟草材料。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优选采用固体基质,可以包括香草叶、干花、可挥发香味的草本作物、烟叶、均质烟草、膨胀烟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粉末、颗粒、碎片细条、条带或薄片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固体基质可以包含附加的烟草或非烟草的挥发性香味化合物,以在基质受热时被释放。
以及根据图1所示,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100后,有部分是露出于气雾生成装置100外的例如过滤嘴,供用户抽吸是有利的。
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气雾生成装置的构造可以参见图1所示,装置的外形整体大致被构造为扁筒形状,气雾生成装置100的外部构件包括:
壳体10,基本界定气雾生成装置的外表面,其内部为中空的构造,进而形成可用于电子器件和加热器件等必要功能部件的装配空间。壳体10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近端110和远端120;在使用中,近端110是靠近用户以便于操作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A并加热和抽吸的一端;远端120是远离用户的一端。其中,
近端110设置有接收口111,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可通过该接收口111接收于壳体10内被加热或从壳体10内移出;
远端120设置有进气孔121;进气孔121用于在抽吸的过程中供外部空气进入至壳体10内。
在一些示例中,外壳可由诸如不锈钢、铝之类的金属或合金形成。其它适合的材料包括各种塑料(例如,聚碳酸酯)、金属电镀塑料(metal-plating over plastic)、陶瓷等等。
进一步根据图1所示,气雾生成装置100还包括:
腔室,用于容纳或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可通过接收口111可移除地接收于腔室内。
以及根据图1所示,气雾生成装置100还包括:
空气通道150,位于腔室与进气口121之间;进而在使用中空气通道150提供由进气口121进入腔室/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通道路径,如图1中箭头R11所示。
进一步根据图1所示,气雾生成装置100还包括:
用于供电的电芯130;优选地该电芯130是可充电的直流电芯130,并能通过与外部电源连接后进行充电;
电路板140,布置或者集成有电路,以用于控制气雾生成装置100的加热或工作。
进一步根据图1所示,气雾生成装置100还包括:
加热器30,至少部分围绕并界定腔室,当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接收于壳体10内时,加热器30至少部分围绕或包围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并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外周进行加热。以及,当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接收于壳体10内时至少部分是容纳和保持于加热器30内的。
进一步参见图2所示,加热器30被构造成基本是纵长的管状形状,并包括:
管状的基体31,基体31的材质为导热性能较好的材质,例如陶瓷、玻璃、表面绝缘的金属或合金例如阳极氧化处理的铝材、铝合金、铜合金、不锈钢等;在使用中,由基体31在至少部分界定用于容纳和保持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基体31的导热率至少10W/m.k,优选或至少100W/m.k;或者一些实施中,基体31的导热率大于200W/m.k或更高。在一些实施中,基体31包括适于以上高导热系数的金属例如铝、铜、钛,或包含它们至少一种的合金等。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基体31具有大约0.05~1mm的壁厚;以及基体31具有大约5.0~8.0mm的内径;以及基体31具有大约30~60mm的长度。在实施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由基体31所围绕或包围的长度大于30mm;或者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由基体31所加热的长度大于30mm。
进一步参见图2所示,加热器30还包括:
加热元件32,至少部分围绕或包围基体31;在使用中,基体31通过接收或传递加热元件32的热量转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
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包括电阻加热元件;以及,加热元件32能在直流电流流过加热元件32时产生电阻焦耳热而发热。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的材质采用具有适当阻抗的金属材料、金属合金、石墨、碳、导电陶瓷或其它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的复合材料。其中,适当的金属或合金材料包括镍、钴、锆、钛、镍合金、钴合金、锆合金、钛合金、镍铬合金、镍铁合金、铁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铁锰铝基合金或不锈钢等中的至少一种。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还可以包括电磁感应加热元件或红外加热元件等。
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加热器30可以仅包括加热元件32,由加热元件32围绕或界定形成腔室,以用于容纳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并直接向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传递热量进行加热。
进一步参见图2至图4所示,加热元件32被构造成是围绕或包围在基体31外的筒状形状。以及,加热元件32沿加热器30的长度方向的延伸尺寸是小于基体31的延伸尺寸的;例如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加热元件32具有大于20~50mm的长度。例如具体地,根据图2所示,加热器30包括沿长度方向相背离的端部310和端部320;以及具体的实施中,端部310和端部320是由基体3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界定的。加热元件32与端部310具有间距d1,间距d1大约为3~10mm;以及,加热元件32余端部320具有间距d2,间距d2大约为3~10mm。以及在装配后,加热元件32未完全包裹或包围基体31的外表面,进而使基体31的外表面在靠近端部310处具有由间距d1界定的裸露区域。以及,基体31的外表面在靠近端部320处具有由间距d2界定的裸露区域。
以及在装配中,通过夹持部件或支撑部件或固定部件,结合于由间距d1界定的裸露区域、以及由间距d2界定的裸露区域对加热器30提供支撑。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与基体31之间是绝缘的。在一些常规的实施中,基体31的外表面可通过表面阳极氧化、喷涂、沉积等方式形成表面绝缘层。表面绝缘层可以包括氧化物、釉、陶瓷、有机聚合物等中的至少一种。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与基体31之间通过设置一层绝缘的有机聚合物的薄膜,进而在它们之间提供绝缘;例如,有机聚合物的薄膜例如聚酰亚胺膜、聚四氟乙烯膜等。
进一步参见图2至图4所示,加热元件32是电阻加热网。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2是通过由片状或网状的基材卷绕的加热元件。卷绕的加热元件32在周向方向是非闭合的管状,而是具有沿长度方向的侧开口323的筒状。以及,侧开口323是由加热元件32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321延伸至第二端322的。以及在一些实施中,侧开口323大约具有2~6mm的宽度。
加热元件32具有位于侧开口323两侧的导电引脚331和导电引脚332,以及位于导电引脚331和导电引脚332之间延伸的网状的电阻发热部分。当然,导电引脚331和导电引脚332中一个作为正端、另一个作为负端。导电引脚331和导电引脚332通常可采用常规的金、银、铜、镍或含有它们的合金或镀层的导线制备,具有相对低的电阻率,进而对用作为电极供电使用是有利的。以及,导电引脚331和导电引脚332可以具有大于加热元件32的长度,例如导电引脚331和/或导电引脚332具有大约40~80mm的延伸长度,进而由第一端321延伸至第二端322之外;或者,导电引脚331和/或导电引脚332进一步是延伸至加热器30的端部320外,对于便于连接至电路板140后,对加热元件32供电是有利的。
以及在实施中,导电引脚331和导电引脚332是沿加热元件32的周向间隔布置的。进而在使用中,通过导电引脚331和导电引脚332能在加热元件32的周向上引导电流。
以及进一步地图5示出了卷绕加热元件32沿周向展开后的示意图;在图5所示的实施中,加热元件32展开后是网状的形状。加热元件32的长度大于宽度;例如在图5中,展开后加热元件32的长度尺寸d21大约为32.8mm、宽度尺寸d22大约为18.7mm。则卷绕后,加热元件32的长度尺寸d21大约为32.8mm,由宽度尺寸d22界定的筒状加热元件32沿周向的延伸尺寸d22或周长大约为18.7mm。以及,加热元件32的长度尺寸d21与宽度尺寸d22的比值至少为1.5或以上,对于在同样的面积下降低电阻提升功率是有利的。以及在一些实施中,通过使加热元件32的长度尺寸d21与沿周向的延伸尺寸d22或周长的比值至少为1.5或以上时,通过导电引脚331和导电引脚332在加热元件32的周向上引导电流可以使加热元件32的电阻进一步降低至0.6Ω以下或更低是有利的;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在加热元件32的周向上引导电流可以使加热元件32的电阻进一步降低至0.3Ω以下或更低。使加热元件32的整体电阻控制在0.2~0.6Ω是有利的。
以及进一步根据图5所示,展开后的加热元件32包括:
沿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的部分3210和部分3220;其中,部分3210靠近或界定第一端321,部分3220靠近或界定第二端322。以及在一些实施中,部分3210的延伸长度基本是等于部分3220的延伸长度的;或者,部分3210和部分3220具有基本相同的延伸长度;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中,部分3210和/或部分3220具有大约15mm的长度。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部分3210的延伸长度大于部分3220的延伸长度;或者,部分3220比部分3210更长。
以及加热元件32上布置有:
孔,这些孔基本是呈矩阵或阵列或规则布置的,进而使加热元件32呈网状的形状。以及在图5所示的实施中,孔是矩形的形状;以及,孔沿加热元件32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沿周向或宽度方向的尺寸。或者,孔是沿加热元件3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
具体地,加热元件32上的孔包括:
孔3211和孔3212,布置于部分3210上;
孔3221和孔3222,布置于部分3220上。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上的孔3211和/或孔3212和/或孔3221和/或孔3222,是通过在卷绕形成加热元件32前的片状基材上激光切割或蚀刻等方式形成的。
以及,部分3210上的孔3211和/或孔3212的面积,小于部分3220上的孔3221和孔3222的面积。或者,部分3210上的孔3211和/或孔3212的长度,小于部分3220上的孔3221和孔3222的长度;或者,部分3210上的孔3211和/或孔3212的宽度,小于部分3220上的孔3221和孔3222的宽度。例如在一些实施中,孔3211和/或孔3212具有大约3~7mm的长度、0.2~0.8mm的宽度;以及,孔3221和孔3222具有大约4~8mm的长度、0.7~1.2mm的宽度。
以及在图5所示的实施中,沿宽度方向,部分3210中相邻的孔3211和孔3212之间的间距d31大约为0.5mm;以及,沿长度方向,相邻的孔3211之间的间距d32、或相邻的孔d3212之间的间距d32大约为0.5mm。
以及在图5所示的实施中,沿宽度方向,部分3220相邻的孔3221和孔3222之间的间距d33大约为0.2mm;以及,沿长度方向,相邻的孔3221之间的间距d34、或相邻的孔d3222之间的间距d34大约为0.2mm。
则显然地,部分3210上界定的电流路径的宽度大约为0.5mm;而部分3220上界定的电流路径的宽度大约为0.2mm。
以及在部分3210上,孔3211和孔3212是错开布置的;以及在部分3220上,孔3221和孔3222是错开布置的。
以及展开后的加热元件32包括沿宽度方向相背离的第一侧3230和第二侧3240;以及,导电引脚331和导电引脚332是分别通过焊接或一体形成等方式布置于第一侧3230和第二侧3240的,进而在周向上引导电流。以及通过导电引脚331和导电引脚332的布置,使得部分3210和部分3220上均能形成若干个电阻导体路径,这些若干个电阻导体路径基本均是沿加热元件32的周向方向在导电引脚331和导电引脚332之间形成或界定的。则例如在使用中,部分3210上可形成从第二侧3240流向第一侧3230的电流i1,部分3220上形成从第二侧3240流向第一侧3230的电流i2。以及由于的孔3211和/或孔3212的长度小于孔3221和孔3222的长度,则一方面在实施中电流i1的路径长度是小于电流i2;另一方面,流经电流i1的横截面积是小于电流i2的横截面积的、或者电流i1的路径宽度大于电流i2的路径宽度;从而使得电流i1是大于电流i2的,在使用中部分3210的加热功率大于部分3220的加热功率而更快或更高温度地加热。
以及在实施中,加热元件32的部分3210和部分3220,是由导电引脚331和导电引脚332同时供电进而同时加热或工作的;或者,加热元件32不能仅使部分3210和部分3220中的一个加热而另一个不加热;护着,加热元件32不能使仅部分3210和部分3220中的一个独立地加热。
或者在图5所示的实施中,展开后的加热元件32还包括:
部分3230,位于部分3210和部分3220之间;部分3230可以是过渡区域;以及,部分孔3211由部分3210延伸至部分3230上,以及部分孔3221由部分3220延伸至部分3230上。沿加热元件32的纵向或展开后的宽度方向,部分3230上较大的孔3221和较小的孔3211是交替地的。或者,部分3230是由较大的孔3221和较小的孔3211在加热元件32的长度上重合所界定的区域。以及在一些实施中,部分3230具有大约2mm的长度。
或者图6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加热元件32a沿周向展开后的示意图;加热元件32a上布置有若干阵列或矩阵布置的孔,以使加热元件32a呈网格的形状。以及,加热元件32a上的孔是梯形的形状。
例如在图6中,部分3210a上布置有若干错开的梯形孔3211a和孔3212a;以及,孔3211a和/或孔3212a的延伸长度大于宽度;以及,孔3211a和/或孔3212a的宽度尺寸是变化的。例如图6中,梯形形状的孔3211a和孔3212a,沿加热元件32a的宽度尺寸是逐渐变化的;具体地,梯形形状的孔3211a和孔3212a的宽度是沿靠近部分3220a的方向逐渐增大的。
以及,部分3220a上的梯形孔3221a和孔3222a的长度和/或宽度,大于部分3210a上的孔3211a和孔3212a的长度和/或宽度;从而孔3221a/孔3222a具有比孔3211a/孔3212a更大的面积;进而在使用中,部分3210的加热功率大于部分3220的加热功率而更快或更高温度地加热。
以及在又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例如可以包括PT1000等热敏电阻式的传感器、或热电偶式的传感器,以用于感测加热元件32的温度。具体在实施中,可以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结合于部分3210上,以用于感测部分3210的温度;以及,
第二温度传感器,结合于3220上,以用于感测部分3220的温度。
电路板140上的电路,基于以上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调整通过导电引脚331和导电引脚332输出给加热元件32的功率或电压或电流,进而使加热元件32保持在目标温度。
进一步图7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以上加热元件32在电路板140的控制下实现的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加热的曲线的示意图;其中,
温度变化曲线S1是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被加热元件32的部分3210所围绕的区段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示意;温度变化曲线S2是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被部分3220所围绕的区段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示意。
在加热的过程中,由于加热元件32的部分3210和部分3220具有差异的温度。加热过程中包括:
在0~t1时间阶段,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监测部分3210的温度,控制部分3210快速地升温至目标温度进行预热;以及在该第一时间阶段,部分3220升温是比部分3210更慢的,无法同样地快速升温至温度T1;
在t1~t2时间阶段,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监测部分3210的温度,保持部分3210的温度基本保持于目标温度加热,使所围绕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区段加热产生气溶胶。该第二时间阶段中,部分3220的温度基本是逐渐升高的,部分地产生焦耳热、以及部分地接收部分3210传递的热量,进而逐渐升高;以及,部分3220的温度是低于部3210的;
以及在以上第一时间阶段和第二时间阶段中,控制输出给加热元件32的功率,基本上仅基于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进行反馈控制,而不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
在t2~t4时间阶段,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监测部分3220的温度,并将部分3220的温度升高至目标温度进行加热;当然,在该阶段中,由于部分3210的升温更快,则部分3210会在比t4时间更早或更快的t3达到更高的温度T2并保持;当然,在该第三时间阶段中,输出给加热元件32的功率基本仅基于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进行反馈控制;
在t4~t5时间阶段,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监测部分3220的温度,并控制输出给加热元件32的功率以使部分3220的温度保持于目标温度进行加热直至抽吸结束;当然在这一时间阶段中,部分3210会保持比部分3220的温度更高。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部分3210在0~t1时间阶段和t1~t2时间阶段的目标温度设定为温度T1,温度T1可以设置为200~450℃。
以及图7所示的实施中,部分3220在t2~t4时间阶段和t4~t5时间阶段的目标温度同样也可以设定为温度T1,与部分3210在0~t1时间阶段和t1~t2时间阶段的目标温度相同。
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部分3220在t2~t4时间阶段和t4~t5时间阶段的目标温度,可以高于或低于部分3210在0~t1时间阶段和t1~t2时间阶段的目标温度。
以及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0~t1时间阶段的快速升温和预热时间大约可以设置为5~20s;t1~t2时间阶段的抽吸的时间大约为40~80s;t2~t4时间阶段的时间大约为5~20s;t4~t5时间阶段的抽吸的时间大约为40~100s。
以及在以上实施中,0~t1时间阶段和t1~t2时间阶段快速地使部分3210加热所围绕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区段快速产生气溶胶;以及在t2~t4时间阶段和t4~t5时间阶段再整体加热。
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t4~t5时间阶段的长度可以大于t1~t2时间阶段的长度,以补偿对部分3220所围绕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区段加热。
以及在以上实施中,加热元件32的部分3210和/或部分3220的加热温度是没有下降的。例如在部分3210和/部分3220的温度阶梯式升温。
以及在以上实施中,部分3210会到温度T2,该温度T2可以保持设定为500℃以下。当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部分3210的温度达到预设阈值例如500℃时,降低向加热元件32提供的功率,以保持部分3210的温度低于预设阈值。
以及基于以上实施中,加热元件32上可以仅设置有一个温度传感器,例如可以包括PT1000等热敏电阻式的传感器、或热电偶式的传感器;并且仅具有的温度传感器布置于加热过程中更高温度的部分3210,以感测部分3210的温度。以及在控制中可以包括:
在整个加热过程中,仅根据位于高温的部分3210的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输出给加热元件32的功率或电能,进而使部分3210在第一阶段(例如0~t1时间阶段和t1~t2时间阶段)保持于第一目标温度例如T1;
以及,在第二阶段(例如t2~t4时间阶段和t4~t5)同样地根据位于高温的部分3210的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输出给加热元件32的功率或电能,进而使部分3220的温度保持于所需的目标温度。
以上基于加热元件32的部分3210和部分3220是同时提供功率/电流工作的,并且施加给加热元件32的部分3210和部分3220的功率/电流是具有相关性或相关程度的。进而在工作中,部分3210的温度和部分3220的温度变化也是具有相关性或相关程度的;则在任意时刻或任意时间阶段,可以仅通过位于部分3210的温度传感器以感测部分3210的温度,进而控制提供给加热元件32的功率/电流,进而使部分3210和部分3220均保持于所需的温度。
通过检测温度较低的部分3220的温度控制功率的方式,处于高温的部分3210的温度会存在过冲,并且高温的部分3210的温度变化不平滑。进而在以上实施中,仅仅通过采样和监测相对温度更高的部分3210的温度,进而控制加热元件32的不同部分的加热温度保持于各自的目标温度,对于在加热过程中消除高温的部分3210的过冲和温度曲线的平稳变化是有利的。并且,以上仅通过采样和监测相对温度更高的部分3210的温度控制加热过程,能使部分3210和部分3220的加热温度均逐渐上升后于所需的目标温度下进行保持,对于升温加热的控制是有利的。
以及通过检测更高温度的部分3210控制加热,对使加热元件30的各部分的加热温度低于最高阈值温度防止过热是有利的。
或者图8至图9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加热器30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器30包括:
管状的基体31b,基体31b的材质为导热性能较好的材质,例如陶瓷、玻璃、表面绝缘的金属或合金例如阳极氧化处理的铝材、铝合金、铜合金、不锈钢等;
以及形成或结合于基体31b上的电阻加热轨迹32b;在该实施中,电阻加热轨迹32b迂回弯折的电阻加热轨迹;电阻加热轨迹32b的材质可以包括以上电阻性的金属或合金。或者,电阻加热轨迹32b是图案化的电阻加热轨迹。
在一些实施中,电阻加热轨迹32b是将电阻浆料通过印刷、喷涂、沉积等方式形成于基体31b上,并固化获得的。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电阻加热轨迹32b是将电阻浆料通过印刷、喷涂、沉积等方式形成于电绝缘衬底例如PI膜后,再卷绕或包裹于基体31b上的。
以及进一步地,图9中示出了迂回弯折延伸的电阻加热轨迹32b沿周向展开后的示意图;电阻加热轨迹32b包括:
沿加热器30的长度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321b和第二端322b,以及电阻加热轨迹32b是在第一端321b和第二端322b迂回或弯折延伸的。
以及,电阻加热轨迹32b包括若干个重复地呈现的U形的轨迹单元。
或者,电阻加热轨迹32b包括若干个沿加热器30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轨迹区段;以及这些若干个纵向方向延伸的轨迹区段,在周向方向上是依次首尾连接形成串联,进而呈现为重复地呈现的U形的轨迹单元。
以及,电阻加热轨迹32b包括:
靠近第一端321b的轨迹部分3210b、以及靠近第二端的轨迹部分3220b;其中,轨迹部分3210b的轨迹宽度d31,小于轨迹部分3220b的轨迹宽度d32。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中,轨迹部分3210b的轨迹宽度d31介于0.1~0.3mm;以及,轨迹部分3220b的轨迹宽度d32介于0.3~0.6mm。
以及在实施中,导电引脚331b和导电引脚332b沿加热器30的周向方向分别焊接在电阻加热轨迹32b的两侧,进而对电阻加热轨迹32b供电。由于电阻加热轨迹32b中的轨迹区段均是串联的,则在工作中轨迹部分3210b的总电阻大于轨迹部分3220b的总电阻,进而轨迹部分3210b的温度大于轨迹部分3220b的温度。
以及相应地根据图8所示,加热器30仅包括一个位于部分3210b上的温度传感器34b,以感测部分3210b的温度;以及在控制中可以包括:
在整个加热过程中,仅根据位于高温的部分3210b的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输出给加热元件32b的功率或电能,进而使部分3210b在第一阶段(例如0~t1时间阶段和t1~t2时间阶段)保持于第一目标温度例如T1;
以及,在第二阶段(例如t2~t4时间阶段和t4~t5时间阶段)同样地根据位于高温的部分3210b的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输出给加热元件32b的功率或电能,进而使部分3220b的温度保持于所需的目标温度。
进一步地图10至图12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加热器30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器30包括:
加热元件32c,围绕或界定腔室;加热元件32c用于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进行加热;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2c是通过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的电磁感应加热元件。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c包括感受性的金属或合金材料,例如可包括铁磁性材料如铁磁性铁、铁磁性钢、或420级或430级不锈钢,含碳的合金。
以及该实施例中,加热器30还包括:
感应线圈36c,至少部分围绕加热元件32c,以用于产生变化的磁场;感应线圈36c是缠绕或布置在管状支架35c外的,进而是由管状支架35c提供支撑和固定的。管状支架35c例如PEEK、陶瓷等非感受性的刚性耐热材质制备。感应线圈36c的材质采用相对低电阻率的优良导体金属的材质制备,例如金、银、铜或含有它们的合金。以及,在一些实施中通过供应给感应线圈36c的交变电流的频率介于80KHz~800KHz,进而使感应线圈36c通过产生变化的磁场以诱导加热元件32c加热。
以及进一步参见图10至图12所示,加热元件32c具有靠近近端110的第一端321c、以及靠近远端120的第二端322c。
感应线圈36c包括有:绕组部分361c和绕组部分362c;绕组部分361c靠近近端110并围绕加热元件32c的部分3210c,绕组部分362c靠近远端120并围绕加热元件32c的部分3220c。以及,绕组部分361c和绕组部分362c,是由同一根导线材料缠绕或绕制形成的。以及在实施中,绕组部分361c的每单位长度的绕组或匝数基本是恒定的;以及,绕组部分362c的每单位长度的绕组或匝数是变化的或非恒定的。例如图10至图12中所示,绕组部分362c的每单位长度的绕组或匝数是沿靠近远端120逐渐减小的。
此种具有绕组部分361c和绕组部分362c的感应线圈36c,对于实施中在由感应线圈36c的绕组部分362c环绕的区域比绕组部分361c环绕的区域具有更低的磁通量密度;这可有利地使得在加热元件32c的部分3220c处存在减小的磁通量密度。在使用中能使加热元件32c的部分3210c和部分3220c分别具有差异的温度分布是有利的。当然,部分3210c的加热温度是高于部分3220c的。
以及相应地根据图12所示,加热器30仅包括一个位于加热元件32c的部分3210c上的温度传感器34c,以感测部分3210c的温度;以及在控制中可以包括:
在整个加热过程中,仅根据位于高温的部分3210c的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输出给感应线圈36c的功率或电能,进而使部分3210c在第一阶段(例如0~t1时间阶段和t1~t2时间阶段)保持于第一目标温度例如T1;
以及,在第二阶段(例如t2~t4时间阶段和t4~t5时间阶段)同样地根据位于高温的部分3210c的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输出给感应线圈36c的功率或电能,进而使部分3220c的温度保持于所需的目标温度。
进一步地图13和图14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加热器30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加热器30包括:
管状的基体31d,围绕或界定腔室;基体31d的材质为导热性能较好的材质,例如陶瓷、玻璃、表面绝缘的金属或合金例如阳极氧化处理的铝材、铝合金、铜合金、不锈钢等;基体31d具有相背离的端部310d和端部320d;其中,端部310d靠近或朝向近端110;
电阻加热层32d,通过喷涂或沉积等方式形成于管状的基体31d外;在该实施例中,电阻加热层32d是围绕基体31d至少部分的环形;
电阻加热层32d具有沿加热器30的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321d和第二端322d;其中,第一端321d靠近或朝向近端110;
电极371d和电极372d,以用于对电阻加热层32d供电;电极371d和电极372d可以是电极环、电极帽或喷涂、沉积等形成的电极涂层;以及,电极371d和电极372d是围绕电阻加热层32d的环形形状;其中,
电极371d靠近电阻加热层32d的第一端321d,且至少部分围绕电阻加热层32d,并与电阻加热层32d接触形成导电连接;以及,电极372d靠近电阻加热层32d的第二端322d,且至少部分围绕电阻加热层32d,并与电阻加热层32d接触形成导电连接;电极371d上通过焊接导电引线331d连接至电路板140,以及电极372d上通过焊接导电引线332d连接至电路板140,在电阻加热层32d的纵向方向上引导电流。
以及在实施中,通过喷涂或沉积形成的电阻加热层32d闭合的环形。以及,电阻加热层32d可以包括镍铬合金、镍铁合金、铂、钨、银、导电陶瓷等。电阻加热层32d的厚度可以大约介于0.05~0.5mm。
以及,在实施中通过电阻加热层32d的材质和厚度的选择,使基于环形的电极371d和电极372d在电阻加热层32d的纵向方向上引导电流时,电阻加热层32d的电阻值大约介于0.5Ω到3Ω是有利的。
以及在实施中,图13和图14的电阻加热层32d包括:
部分3210d,靠近或界定第一端321d;
部分3220d,靠近或界定第二端322d。
以及进一步地根据图13和图14所示,加热器30还包括:
导热材料层38d,围绕部分3210d,且避开部分3220d。导热材料层38d可以包括导热系数较高的金属或合金、石墨等;导热材料层38d以用于将工作中电阻加热层32d靠近纵向中心区域的热量更多地向部分3210d传递和均热,进而改变电阻加热层32d的温场分布。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导热材料层38d例如铜箔、银箔、钛箔、铝箔或石墨片等。以及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中,导热材料层38d的热导率为至少350W/m.k;或者一些实施中,导热材料层38d的导热率大于400W/m.k或更高。
例如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采用厚度0.12mm的铜箔的导热材料层38d的热导率为401W/m.K;以及,厚度0.03mm的石墨片的导热材料层38d的热导率1000~1600W/m.K。
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采用金属箔材质的导热材料层38d的厚度介于0.05~0.5mm;以及,采用石墨片的导热材料层38d的厚度介于0.015mm~0.1mm。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导热材料层38d还可以是将以上高导热的材质直接于电阻加热层32d通过等离子喷涂的涂层的形式,厚度可以进一步降至更低例如通过喷涂等形成的涂层形式的导热材料层38d的厚度为3~30μm。
进一步地在加热中,部分3210d具有高于部分3220d的温度。
进一步地图15和图16中示出了采用导热材料层38d包裹电阻加热层32d的部分3210d前后所检测的电阻加热层32d上的温场分布图。其中,图15示出了未包裹导热材料层38d前电阻加热层32d加热过程中各区域的温场分布;根据图15的温场测试结果,高温区域位于电阻加热层32d纵向中心的位置,部分3210d的温度沿靠近第一端321d的方向减小和/或部分3220d的温度沿靠近第二端322d的方向减小。
以及图16示出了图14中部分3210d包裹铜箔的导热材料层38d后,加热中对图14中电阻加热层32d的测温点A1、测温点A2、测温点A3和测温点A4进行测温的温度变化曲线。在该实施例中,电阻加热层32d长度为34mm,测温点A1位于部分3210d且与第一端321d的距离为3mm处,测温点A2位于部分3210d且与第一端321d的距离为8mm处即部分3210d的纵向中心位置,测温点A3位于部分3210d和部分3220d的结合处即电阻加热层32d的纵向中心点位置,测温点A4位于部分3220d且距离第二端322d的距离为3mm处。根据图16中对加热过程中测温点A1、测温点A2、测温点A3和测温点A4的温度采样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导热材料层38d的热量传递效果,使得部分3220d的纵向中心位置即测温点A2处的温度,基本与电阻加热层32d的纵向中心点位置即测温点A3处的温度相当,温差小于10以内;而位于部分3220d靠近第二端321d的测温点A4的实际温度,比位于部分3210d靠近第一端321d的测温点A1约80度。以及,位于部分3210d靠近第一端321d的测温点A1的温度与最高温的测温点A3的温度相差约20℃。
例如图17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中,以石墨片材质的导热层紧密包裹部分3210d后,于电阻加热层32d的测温点A1、测温点A2、测温点A3和测温点A4进行测温的温度变化曲线。从图17中可以看出,石墨片材质的导热材料层38d相比铜箔材质的导热材料层38d的均热效果有所下降;以及,位于部分3210d靠近第一端321d的测温点A1的温度与最高温的测温点A3的温度相差约30℃。
在一些实施中,导热材料层38d的长度尺寸,介于沿电阻加热层32d的长度的1/3~2/3。例如在以上具体的实施中,导热材料层38d的长度尺寸即为电阻加热层32d的长度的1/2,即由第一端321d延伸至电阻加热层32d的纵向中心位置处。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导热材料层38d至少要覆盖电阻加热层32d的纵向中心位置及最高温度区域位置。
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导热材料层38d的长度可以加长或减小。以及,导热材料层38d与第二端322d的距离,大于电阻加热层32d长度的2/5;即使导热材料层38d基本是完全避开电阻加热层32d的纵向中心位置与第二端322d之间的区域,或者导热材料层38d仅极少地部分覆盖电阻加热层32d的纵向中心位置与第二端322d之间的区域。
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器30外还可以包括有:
隔热材料层,例如包裹或卷绕的气凝胶层或柔性的多孔介质层,用于在导热材料层38d外提供隔热。
或者进一步根据图13和图14所示,加热器30仅包括一个位于电阻加热层32d的部分3210d上的温度传感器34d,以感测部分3210d的温度;以及在控制中可以包括:
在整个加热过程中,仅根据位于高温的部分3210d的温度传感器34d的感测结果,控制提供给电阻加热层32d的功率,进而使部分3210d在第一阶段(例如0~t1时间阶段和t1~t2时间阶段)保持于第一目标温度例如T1;
以及,在第二阶段(例如t2~t4时间阶段和t4~t5时间阶段)同样地根据温度传感器34d的感测结果,控制提供给电阻加热层32d的功率,进而使部分3220d的温度保持于所需的目标温度。
以及进一步地根据图13和图14所示,温度传感器34d是被导热材料层38d包裹进而紧固和贴合于电阻加热层32d的部分3210d的。
以及进一步地根据图13所示,在装配后,电阻加热层32d和/或电极371d与基体31d的第一端310d之间保持有3~5mm的间隔距离;进而使得在该间隔距离内界定基体31d表面靠近第一端310d的第一空白区域313d。同样地,电阻加热层32d和/或电极372d与基体31d的第二端320d之间保持有3~5mm的间隔距离,以界定基体31d表面靠近第二端320d的第二空白区域314d。在装配中,气雾生成装置100内通过支架等支撑元件夹持或抵靠或结合于第一空白区域313d和第二空白区域314d,进而对加热器30进行支撑或固定。
或者,第一空白区域313d上通过环绕或装配或固定环形的支撑元件例如PEEK环,进而对加热器30进行支撑;第二空白区域314d上通过环绕或装配或固定环形的支撑元件例如PEEK环,进而对加热器30进行支撑。在装配中,气雾生成装置100通过夹持或固定或保持结合于第一空白区域313d和/或第二空白区域314d的支撑元件,进而使加热器30稳定地装配或固定在气雾生成装置100内。
进一步地图18和图19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器30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加热器30包括:
围绕或界定腔室的管状基体31e,具有相背离的端部310e和端部320e;
电极371e和电极372e,可以是电极环、电极帽或电极涂层等;电极371e围绕或结合于基体31e上,并靠近端部310e布置;电极372e围绕或结合于基体31e上,并靠近端部320e布置;
电阻加热层32e,通过喷涂、沉积或印刷等方式形成并结合于基体31e上,并沿基体31e的纵向方向于电极371e和电极372e之间延伸;且电阻加热层32e靠近端部310e的上端与电极371e连接导通、以及电阻加热层32e靠近端部320e的下端与电极372e连接导通;电阻加热层32e是弧形的形状,以及电阻加热层32e不是完全围绕基体31e的闭合环形;进而在实施中,通过电极371e和电极372e能在电阻加热层32e上引导电流;
电阻加热层39e,通过喷涂、沉积或印刷等方式形成并结合于基体31e上;并且,电阻加热层39e的延伸长度小于电阻加热层32e的延伸长度;以及,电阻加热层39e沿基体31e的径向方向与电阻加热层32e是相背布置的;以及,电阻加热层39e靠近基体31e的端部310e的上端是与电极371e连接导通;
电极373e,呈弧形的形状,并结合于电阻加热层39e靠近基体31e的端部320e的下端,并与电阻加热层39e靠近基体31e的端部320e的下端连接导通;进而在实施中,通过电极371e和电极373e能在电阻加热层39e上引导电流。
以及在实施中,电极371e上通过焊接导电引脚331e连接至电路板140;以及,电极372e上通过焊接导电引脚332e连接至电路板140;以及,电极373e上通过焊接导电引脚333e连接至电路板140。
在一些实施中,电极371e可以连接至电芯130的正极,以及电极372e和电极373e可以连接至电芯130的负极。进而在实施中,电阻加热层32e和电阻加热层39e是并联的。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电极371e与基体31e的端部310e的距离大约3~5mm;以及,电极372e与基体31e的端部320e的距离大约3~5mm。以及,电极373基本是位于基体31e的纵向中心布置的;以及,电极373与基体31e的端部320e的距离大于基体31e的长度的1/3;优选地介于电极373与基体31e的端部320e的距离介于基体31e的长度的1/3~1/2。
以及进一步地参见图18和图19所示,基体31e具有沿纵向方向依次布置的区域3110e和区域3120e;其中,区域3110e靠近端部310e,以及区域3120e靠近端部320e;电阻加热层32e由区域3110e延伸至区域3120e上,或者电阻加热层32e的延伸长度覆盖区域3110e和区域3120e。以及,基体31e还具有沿纵向方向依次布置的区域3130e和区域3140e;其中,区域3130e靠近端部310e,以及区域3140e靠近端部320e;以及,沿基体31e的径向方向,区域3130e与区域3110e是相背的;以及,沿基体31e的径向方向,区域3140e与区域3120e是相背的。
以及,电阻加热层39e仅位于区域3130e上、并且是避开区域3140e的,或者电阻加热层39e的延伸长度仅能覆盖区域3130e。进而在制备后,区域3140e是被没有被电阻加热层32e和电阻加热层39e覆盖的裸露区域。
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加热器30还可以包括:
导热材料层,是环形形状;并且是仅围绕电阻加热层39e和位于区域3110e的电阻加热层32e的部分的,而避开位于区域3120e的电阻加热层32e的部分的;进而通过导热使得电阻加热层39e、以及位于区域3110e的电阻加热层32e的温度趋于均匀,且高于位于区域3120e的电阻加热层32e的温度。
进而一些实施中,电路板140的控制器,控制对电阻加热层32e和电阻加热层39e同时供电,电阻加热层32e和电阻加热层39e是同时加热的;则由于电阻加热层32e的长度和电阻大于电阻加热层39e的长度和电阻;则电阻加热层39e的功率是显然地大于电阻加热层32e是的;则在工作中,电阻加热层39e的加热温度是大于电阻加热层32e的温度的。同样地在实施中,基于电阻加热层39e和电阻加热层32e在加热中它们是并联的,且仅同时加热或由导热材料层包裹导热时,则加热器30仅包括有一个结合于电阻加热层39e上的温度传感器,以用于感测电阻加热层39e的温度。以及,在控制中可以包括:
在整个加热过程中,仅根据位于高温的部分电阻加热层39e的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同时给电阻加热层39e和电阻加热层32e的电力的占空比或功率,进而使电阻加热层39e和/或位于区域3110e的电阻加热层32e部分在第一阶段(例如0~t1时间阶段和t1~t2时间阶段)保持于第一目标温度例如T1;
以及,在第二阶段(例如t2~t4时间阶段和t4~t5时间阶段)同样地根据位于电阻加热层39e的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输出同时输出给电阻加热层39e和电阻加热层32e的电力的占空比或功率,进而使位于区域3120e的电阻加热层32e部分的温度保持于所需的目标温度。
或者在又一些可变的实施中,电阻加热层32e和电阻加热层39e可以是彼此独立地进行供电,以及彼此独立地加热基体31e的不同区域的。
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加热器30还包括:
隔热材料层,例如包裹或卷绕的气凝胶层或柔性的多孔介质层例如多孔聚碳酸酯等,用于在电阻加热层32e和电阻加热层39e外提供隔热。
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基体31e的外表面上还界定有:
由位于电极371e和端部310e之间的间距界定的第一空白区域,该第一空白区域上通过环绕或装配或固定环形的支撑元件例如PEEK环,进而对加热器30进行支撑;
以及,由位于电极372e和端部320e之间的间距界定的第二空白区域,该第二空白区域上通过环绕或装配或固定环形的支撑元件例如PEEK环,进而对加热器30进行支撑。
在装配中,气雾生成装置100通过夹持或固定或保持结合于第一空白区域和/或第二空白区域的支撑元件,进而使加热器30稳定地装配或固定在气雾生成装置100内。
以及在图18和图19所示的实施中,沿加热器30的周向方向,电阻加热层39e和电阻加热层32e之间保持由间距或空白35e,进而使电阻加热层39e和电阻加热层32e是不连接或非接触的;或者,电阻加热层39e和电阻加热层32e是分离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67)

1.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至少部分围绕所述腔室,以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方向布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被配置为能同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不同部分,且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温度;
温度传感器,结合于所述第一部分以感测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
电路,被配置为在第一时间阶段基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的功率,以在所述第一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一部分保持于第一目标温度;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基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的功率,以在所述第二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一部分保持于第二目标温度;所述第二目标温度高于所述第一目标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没有用于感测所述第二部分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和/或,所述气雾生成装置不检测所述第二部分的温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被配置为仅基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控制向所述加热元件提供的功率。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热材料层,包裹或围绕所述第一部分、且避开所述第二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材料层的热导率至少为350W/m.k。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材料层包括金属箔,所述金属箔的厚度为0.05~0.5mm;
和/或,所述导热材料层包括石墨片,所述石墨片的厚度为0.015mm~0.1mm;
和/或,所述导热材料层包括沉积或形成于所述加热元件的第一部分的涂层,并具有3~30μm的厚度。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材料层还被构造成包围所述温度传感器,进而使所述温度传感器紧贴于所述第一部分。
8.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上设置有若干孔,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形成网格图案;所述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大于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孔,以及布置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孔;所述第一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和/或,所述第一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用于对所述加热元件供电;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以用于在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包括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由所述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侧开口,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在周向方向是非闭合的。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包括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由所述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侧开口;所述侧开口具有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所述第一导电引脚靠近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导电引脚靠近所述第二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多个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由所述第一孔界定,并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之间迂回延伸;
和/或,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多个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由所述第二孔界定,并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之间迂回延伸。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的路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的路径长度;和/或,所述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的宽度。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和/或周向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一孔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的所述第二孔之间的间距。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通过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在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时,所述加热元件的电阻小于0.8Ω。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还包括:
第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
所述第一孔至少部分由所述第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三部分;
所述第二孔至少部分由所述第二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三部分,并与延伸至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第一孔交替地布置。
18.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被配置成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
感应线圈,用于产生变化的磁场;所述感应线圈包括围绕所述加热元件的第一部分的第一绕组部分、以及围绕所述加热元件的第二部分的第二绕组部分;所述第二绕组部分中每单位长度的绕组或匝数小于所述第一绕组部分中每单位长度的绕组或匝数。
19.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体,被构造成是围绕或界定所述腔室的管状;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形成或结合于所述基体上的电阻加热轨迹。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加热轨迹包括若干个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轨迹区段,且所述轨迹区段沿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是依次首尾串联的。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加热轨迹包括界定或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轨迹部分,以及界定或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轨迹部分;所述第一轨迹部分的轨迹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轨迹部分的轨迹宽度。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迹部分的轨迹宽度介于0.1~0.3mm;和/或,所述第二轨迹部分的轨迹宽度介于0.3~0.6mm。
23.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体,至少部分围绕或界定所述腔室;所述加热元件围绕所述基体的至少一部分,并至少部分由所述基体支撑;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基体是彼此导热的,以使所述基体能通过接收所述加热元件的热量,转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形成或结合于基体上的电阻加热层。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加热层被构造成是围绕所述基体的环形形状。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
第一电阻加热层,被构造成是沿所述基体的周向延伸的弧形;且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沿所述基体的长度方向由所述第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部分;
第二电阻加热层,被构造成是沿所述基体的周向延伸的弧形;且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且避开所述第二部分。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和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间隔布置。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和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不连接或不接触。
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和第二电阻加热层是并联的。
30.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口,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能通过该接收口至少部分地接收于所述腔室或从所述腔室移除;
所述第一部分比所述第二部分更靠近所述接收口。
31.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沿纵向方向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加热元件沿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
32.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仅能同时加热;或,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不独立地启动加热。
33.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围绕所述腔室;所述加热元件上设置有若干孔,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形成网格图案;所述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大于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以及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
所述孔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孔,以及布置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孔;所述第一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和/或,所述第一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用于对所述加热元件供电;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以用于在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
35.如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由所述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侧开口,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在周向方向是非闭合的。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由所述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侧开口;所述侧开口具有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所述第一导电引脚靠近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导电引脚靠近所述第二侧。
37.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多个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由所述第一孔界定,并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之间迂回延伸;
和/或,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多个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由所述第二孔界定,并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之间迂回延伸。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的路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的路径长度;和/或,所述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的宽度。
39.如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加热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加热温度。
40.如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仅能同时加热;或,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不独立地启动加热。
41.如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和/或周向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一孔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的所述第二孔之间的间距。
42.如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口,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能通过该接收口至少部分地接收于所述腔室或从所述腔室移除;
所述第一部分比所述第二部分更靠近所述接收口。
43.如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体,至少部分围绕并界定所述腔室;所述加热元件围绕所述基体的至少一部分,并至少部分由所述基体支撑;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基体是彼此导热的,以使所述基体能通过接收所述加热元件的热量,转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由所述加热元件所围绕或包围的长度大于30mm。
45.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的长度大于所述加热元件的延伸长度;所述基体包括伸出至所述加热元件的第一端外的第一裸露区域、以及伸出至所述加热元件的第二端外的第二裸露区域;
所述气雾生成装置至少部分通过所述第一裸露区域和/或所述第二裸露区域对所述基体提供支撑。
46.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是由片材围绕所述基体卷绕的。
47.如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的长度为20~50mm;
和/或,所述加热元件具有5.0~10.0mm的内径。
48.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通过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在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时,所述加热元件的电阻小于0.8Ω。
49.如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沿纵向方向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加热元件沿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
50.如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还包括:
第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
所述第一孔至少部分由所述第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三部分;
所述第二孔至少部分由所述第二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三部分,并与延伸至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第一孔交替地布置。
51.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界定有第一加热区域和第二加热区域;
所述第一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加热区域、并避开所述第二加热区域;所述第二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加热区域、并避开所述第一加热区域;
电路,被配置为控制通过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所述第二导电引脚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的功率,以在第一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一加热区域保持于第一目标温度、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中使所述第一加热区域保持于第二目标温度;所述第二目标温度高于所述第一目标温度。
52.如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
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第二部分的温度;
电路,被配置为在第一时间阶段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的功率、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基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的功率。
53.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围绕所述腔室的管状;所述加热元件上设置有若干孔,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形成网格图案;所述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大于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以及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
所述孔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孔,以及布置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和/或周向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一孔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的所述第二孔之间的间距。
54.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围绕所述腔室的管状,并具有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用于对所述加热元件供电;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以用于在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
所述加热元件还包括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以及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其中,
多个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界定于所述第一部分上,并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之间迂回延伸;
多个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界定于所述第二部分上,并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之间迂回延伸;
所述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的路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的路径长度;和/或,所述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的宽度。
55.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接收口,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能通过该接收口至少部分地接收于所述腔室或从所述腔室移除;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围绕所述腔室,并包括沿纵向布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比所述第二部分更靠近所述接收口;
导热材料层,围绕所述第一部分并避开所述第二部分,以在所述第一部分提供热量传递。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传感器,结合于所述第一部分,以用于感测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
所述导热材料层还被构造成包围所述温度传感器,进而使所述温度传感器紧贴于所述第一部分。
57.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体,被构造成是围绕或界定所述腔室的管状;所述基体包括沿纵向方向靠近所述接收口的第一端、以及背离所述第一端的第二端;
第一电极,结合于所述基体并靠近所述第一端布置;
第二电极,结合于所述基体并靠近所述第二端布置;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形成或结合于基体上的电阻加热层;所述电阻加热层被构造成是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延伸,并由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电阻加热层的纵向方向上引导电流。
58.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接收口,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能通过该接收口至少部分地接收于所述腔室或从所述腔室移除;
基体,被构造成是围绕或界定所述腔室的管状;所述基体包括沿纵向方向靠近所述接收口的第一端、以及背离所述第一端的第二端;
第一电阻加热层,结合于所述基体上,并沿所述基体的纵向方向延伸布置;
第二电阻加热层,结合于所述基体上,并沿所述基体的纵向方向延伸布置;
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和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沿所述基体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
59.如权利要求58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电极,结合于所述基体并靠近所述第一端布置;
第二电极,结合于所述基体并靠近所述第二端布置;
第三电极,结合于所述基体,并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
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被构造成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延伸,并能由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上引导电流;
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被构造成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之间延伸,并能由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在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上引导电流。
60.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大于所述基体的长度的1/3。
61.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被构造成是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管状;
加热元件,围绕所述基体的至少一部分,并至少部分由所述基体支撑;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基体是彼此导热的;
所述加热元件上设置有若干孔,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形成网格图案;所述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大于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以及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
所述孔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孔,以及布置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孔;所述第一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和/或,所述第一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孔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尺寸。
62.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被构造成是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管状;
加热元件,围绕所述基体的至少一部分,并至少部分由所述基体支撑;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基体是彼此导热的;
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用于对所述加热元件供电;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以用于在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以及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
多个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界定于所述第一部分上,并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之间迂回延伸;
多个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界定于所述第二部分上,并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之间迂回延伸;
所述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的路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的路径长度;和/或,所述第一电阻导体路径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阻导体路径的宽度。
63.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被构造成是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管状,并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结合于所述基体上的电阻加热轨迹;所述电阻加热轨迹包括若干个沿所述基体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轨迹区段,且所述轨迹区段沿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是依次首尾串联的;
所述轨迹区段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轨迹部分、以及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轨迹部分;所述第一轨迹部分的轨迹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轨迹部分的轨迹宽度。
64.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被构造成是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管状,并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电阻加热层,形成或结合于基体,并沿所述基体的纵向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电阻加热层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部分,以及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部分;
导热材料层,围绕或包裹所述第一部分且避开所述第二部分。
65.如权利要求64所述的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结合于所述第一部分,以感测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
所述导热材料层还被构造成包围所述温度传感器,进而使所述温度传感器紧贴于所述第一部分。
66.如权利要求65所述的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电极,结合于所述基体并靠近所述第一端布置;
第二电极,结合于所述基体并靠近所述第二端布置;
所述电阻加热层被构造成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延伸,并能由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电阻加热层上引导电流;以及,当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电阻加热层的纵向方向上引导电流时,所述电阻加热层的电阻介于0.5Ω到3Ω。
67.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被构造成是沿所述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管状,并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电阻加热层,结合于所述基体、并沿所述基体的纵向方向延伸;
第二电阻加热层,结合于所述基体、并沿所述基体的纵向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和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沿所述基体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一电阻加热层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电阻加热层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
CN202222941544.0U 2022-11-04 2022-11-04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Active CN2193530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1544.0U CN219353086U (zh) 2022-11-04 2022-11-04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1544.0U CN219353086U (zh) 2022-11-04 2022-11-04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53086U true CN219353086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38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41544.0U Active CN219353086U (zh) 2022-11-04 2022-11-04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530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519154B2 (ja) 改善されたインダクタコイルを有するエアロゾル発生装置
KR102363814B1 (ko) 흡연 가능한 재료를 가열하기 위한 장치
JP7279184B2 (ja) エアロゾル供給デバイス
CN213344346U (zh) 气雾生成装置
CN218999525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8354633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JP2023544765A (ja) エアロゾル供給デバイス加熱システム
CN218073524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20109135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9353086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117981924A (zh) 气雾生成装置、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及控制方法
CN113576048A (zh) 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受器、气雾生成装置
CN217826789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WO2021073617A1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感受器
KR20230012642A (ko) 에어로졸화 가능한 재료를 가열하기 위한 장치
CN221430312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8073523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8999547U (zh) 气雾生成装置
CN118680338A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9182812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8354627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应线圈
WO2024032625A1 (zh) 气雾生成装置、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及控制方法
CN220875944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117502713A (zh) 气雾生成装置、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应线圈及控制方法
CN220109139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