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75944U -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75944U
CN220875944U CN202320867706.2U CN202320867706U CN220875944U CN 220875944 U CN220875944 U CN 220875944U CN 202320867706 U CN202320867706 U CN 202320867706U CN 220875944 U CN220875944 U CN 2208759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aerosol
heating element
generating device
electro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6770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志明
胡瑞龙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6770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759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759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759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其中,气雾生成装置包括: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布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多个电极,结合于加热元件上并与加热元件导通;多个电极被布置成能同时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电芯,用于提供电力;电路,被配置为能选择性将多个电极按照不同的电连接方式与电芯连接,从而使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能按照不同的功率比值同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以上气雾生成装置,能通过电极与电芯的不同电连接方式,从而选择性地使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在不同的功率比值下同时加热。

Description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气溶胶生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背景技术
烟制品(例如,香烟、雪茄等)在使用过程中燃烧烟草以产生烟草烟雾。人们试图通过制造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替代这些燃烧烟草的制品。
此类产品的示例为加热装置,其通过加热而不是燃烧材料来释放化合物。例如,该材料可为烟草或其他非烟草产品,这些非烟草产品可包含或可不包含尼古丁。已知的加热装置,为了将气溶胶生成制品加热到能够释放可形成气溶胶的挥发性成分的温度,通常通过管状的电阻加热器围绕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以产生气溶胶;管状的电阻加热器上布置有沿径向相背的两个电极分别作为正极和负极,从而在电阻加热器上引导电流;通过相背的两个电极,不能在电阻加热器的纵向方向上改变功率分布。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布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多个电极,结合于所述加热元件上并与所述加热元件导通;所述多个电极被布置成能同时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
电芯,用于提供电力;
电路,被配置为能选择性将所述多个电极按照不同的电连接方式与所述电芯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能按照不同的功率比值同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开口,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能通过该开口至少部分地接收于所述腔室内或从所述腔室内移除;
所述加热元件被布置成围绕所述腔室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一部分比所述第二部分更靠近所述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被布置成围绕或界定所述腔室的管状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基体,至少部分围绕或界定所述腔室;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结合于所述基体上的涂层或薄膜或加热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包括电阻加热元件或红外加热元件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被配置为能按照第一电连接方式将所述多个电极与所述电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按照功率比值大于1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被配置为能按照第二电连接方式将所述多个电极与所述电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按照功率比值小于1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被配置为能按照第三电连接方式将所述多个电极与所述电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按照功率比值等于1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被配置为在第一时间阶段按照第一电连接方式将所述多个电极与所述电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按照功率比值大于1进行加热;以及,所述电路被配置为在第二时间阶段按照第二电连接方式将所述多个电极与所述电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按照功率比值小于1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还被配置为在第三时间阶段按照第三电连接方式将所述多个电极与所述电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按照功率比值等于1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被配置为在第一时间阶段使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高于第二部分的温度并保持第一温度差,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使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高于第二部分的温度并保持第二温度差;
所述第一温度差大于所述第二温度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电极至少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沿周向间隔地布置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沿周向间隔地布置于所述第二部分。
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气雾生成装置仅包括四个电极;即气雾生成装置仅包括以上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被配置为能选择性地将所述电芯的正极或负极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三电极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按照功率比值大于1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被配置为能选择性地将所述电芯的正极或负极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四电极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按照功率比值小于1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被配置为能选择性地将所述电芯的正极或负极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同时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同时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按照功率比值等于1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间隔布置;
和/或,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径向相背布置;
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径向相背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避开所述第二部分;
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避开所述第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部分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二端;
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端之间具有第一间距;
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和/或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二端之间具有第二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的长度不同于所述第二部分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延伸的长度,不同于第二电极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延伸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电极被构造成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延伸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电极的宽度介于0.5~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
所述第一边沿和/或所述第二边沿上没有尖的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沿和/或所述第二边沿非平直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沿和/或所述第二边沿是弯曲的弧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连续地布置、且彼此导通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是没有分隔或间隔的。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方向布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多个电极,结合于所述加热元件上并与所述加热元件导通;所述多个电极被布置成能同时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
电芯,用于提供电力;
电路,被配置为能按照第一电连接方式将所述多个电极与所述电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分的加热功率按照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加热功率进行同时加热;以及,所述电路还被配置为能按照第二电连接方式将所述多个电极与所述电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分的加热功率按照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加热功率进行同时加热。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方向布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沿周向间隔地布置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沿周向间隔地布置于所述第二部分;
电路,被配置为在第一时间阶段通过将所述电芯的正极或负极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三电极连接,从而在所述加热元件上引导电流;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通过将所述电芯的正极或负极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四电极连接,从而在所述加热元件上引导电流。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围绕所述腔室的至少一部分,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电极,结合于所述加热元件上并与所述加热元件导通;所述电极被构造成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延伸布置,以用于在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所述电极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所述第一边沿和/或所述第二边沿上没有尖的角。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包括:
加热元件,被构造成沿所述加热器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管状形状;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方向布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连续地布置、且彼此导通的;
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沿周向间隔地布置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沿周向间隔地布置于所述第二部分。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包括:
加热元件,被构造成沿所述加热器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管状形状;
电极,结合于所述加热元件上并与所述加热元件导通;所述电极被构造成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延伸布置,以用于在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所述电极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所述第一边沿和/或所述第二边沿上没有尖的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电极被布置成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延伸;所述电极和所述第一端之间具有第一间距,以及所述电极和所述第二端之间具有第二间距。
以上气雾生成装置,能通过电极与电芯的不同电连接方式,从而选择性地使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在不同的功率比值下同时加热。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一实施例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加热器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个实施例中在图2的加热器上引导电流的示意图;
图4是又一个实施例中在图2的加热器上引导电流的示意图;
图5是又一个实施例中在图2的加热器上引导电流的示意图;
图6是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加热器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又一个实施例中加热元件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加热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加热而非燃烧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例如烟支,进而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至少一种成分挥发或释放形成供吸食的气溶胶的气雾生成装置100,例如图1所示。
进一步在可选的实施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优选采用加热时从基质中释放的挥发化合物的含烟草的材料;或者也可以是能够加热之后适合于电加热发烟的非烟草材料。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优选采用固体基质,可以包括香草叶、干花、可挥发香味的草本作物、烟叶、均质烟草、膨胀烟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粉末、颗粒、碎片细条、条带或薄片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固体基质可以包含附加的烟草或非烟草的挥发性香味化合物,以在基质受热时被释放。
以及根据图1所示,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100后,有部分是露出于气雾生成装置100外的例如过滤嘴,供用户抽吸是有利的。
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气雾生成装置的构造可以参见图1所示,装置的外形整体大致被构造为扁筒形状,气雾生成装置100的外部构件包括:
壳体10,基本界定气雾生成装置的外表面,其内部为中空的构造,进而形成可用于电子器件和加热器件等必要功能部件的装配空间。壳体10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近端110和远端120;在使用中,近端110是靠近用户以便于操作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并加热和抽吸的一端;远端120是远离用户的一端。其中,
近端110设置有开口111,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可通过该开口111接收于壳体10内被加热或从壳体10内移出;
远端120设置有进气孔121;进气孔121用于在抽吸的过程中供外部空气进入至壳体10内。
在一些示例中,外壳可由诸如不锈钢、铝之类的金属或合金形成。其它适合的材料包括各种塑料(例如,聚碳酸酯)、金属电镀塑料(metal-plating over plastic)、陶瓷等等。
进一步根据图1所示,气雾生成装置100还包括:
腔室,用于容纳或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可通过开口111可移除地接收于腔室内。
以及根据图1所示,气雾生成装置100还包括:
空气通道150,位于腔室与进气口121之间;进而在使用中空气通道150提供由进气口121进入腔室/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通道路径,如图1中箭头R11所示。
进一步根据图1所示,气雾生成装置100还包括:
用于供电的电芯130;在典型的实施例中,该电芯130是可充电的直流电芯130,并能通过与外部电源连接后进行充电;
电路板140,布置或者集成有电路,以用于控制气雾生成装置100的加热或工作。
进一步根据图1所示,气雾生成装置100还包括:
加热器30,至少部分围绕并界定腔室,当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接收于壳体10内时,加热器30至少部分围绕或包围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并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外周进行加热。以及,当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接收于壳体10内时至少部分是容纳和保持于加热器30内的。
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器30的长度为20~50mm;和/或,加热器30具有5.0~10.0mm的内径。
进一步参见图2所示,加热器30被构造成基本是纵长的管状形状,并包括:
沿纵向方向相背布置的第一端310和第二端320;
加热元件31,被布置成是在第一端310和第二端320之间延伸的管状形状;并由加热元件31的内中空330围绕界定腔室的至少一部分;
电极,结合于加热元件31上并与加热元件31彼此导电,以用于在加热元件31上引导电流。
在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1是电阻加热元件;以及,加热元件31是由电阻性的导电陶瓷材料制备,在使用中通过电阻焦耳热而发热。或者,加热元件31的材料包括导电陶瓷。
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导电陶瓷的加热元件31的电阻率介于1×10-4Ω·cm~1.3×10-1Ω·cm。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导电陶瓷的加热元件31在室温的初始电阻值介于0.5~5Ω。在室温的初始电阻值是具有电阻值的加热元件31在发生加热之前所具有电阻值。
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陶瓷的材料包括主体成分和掺杂成分。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成分占导电陶瓷的质量百分比大于80%且小于等于98%。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掺杂成分占导电陶瓷的质量百分比大于1%且小于等于19%。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主体成分包括氧化锌;掺杂成分包括三氧化二铝、二氧化锆、二氧化钛或五氧化二铌中的至少一种。以及进一步地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氧化锌占导电陶瓷的质量百分比介于94%~97%;掺杂成分包括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铝占导电陶瓷的质量百分比介于0.5%~5%。
在又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主体成分包括二氧化钛;掺杂成分至少包括五氧化二铌。以及进一步地在一些可选的中,二氧化钛占导电陶瓷的质量百分比介于85%~95%;五氧化二铌占导电陶瓷的质量百分比介于5%~20%。
在又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主体成分包括五氧化二钽;掺杂成分包括二氧化钛或二氧化锆的至少一种。
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导电陶瓷材料包括质量百分数为94~98%的氧化锌、0.8~5%的三氧化二铝、0~1%的二氧化钛、以及0~0.5的二氧化锆。在该实施例中,包括主体材料为氧化锌的导电陶瓷材料的加热元件31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抗拉、抗弯强度,因此可以将加热元件31的管壁厚度加工成0.5mm以下。
又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导电陶瓷材料包括质量百分数为85%~95%的二氧化钛、以及5%~20%的五氧化二铌。
又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导电陶瓷材料包括质量百分数为5~10%的硼化钛、80~90%的氧化锌、以及1~15%的三氧化二铝。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陶瓷还包括导电的电阻率调节成分,以用于将导电陶瓷的电阻率控制在所需的范围。例如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导电的电阻率调节成分包括导电的金属碳化物、金属硼化物、碳粉或导电金属粉中的至少一种。其中,金属碳化物包括碳化硅;和/或金属硼化物包括硼化钛。其中,导电金属粉包括金粉、银粉或铜粉中的至少一种。这一类导电陶瓷中添加导电金属粉以调节导电性能,材料学的理论解释包括:导电陶瓷中分散的金属颗粒平均粒度100μm,在金属浓度很小时其导电率很低;而当其浓度在10vol%左右的范围内略有增加时,其使得导电陶瓷电导率可增加几个数量级。这一结果的原因包括,在精确控制浓度下形成电极的颗粒之间逐步形成连续接触;通过电子显微镜表明,分散在导电陶瓷内的导电颗粒形成了接近于彼此联结的颗粒键;按这种模型,即使在很分散的情况下,也会有一与电极相连的可导颗粒键,从而改变导电性能。
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1包括主体材料为半导体例如碳化硅陶瓷的导电陶瓷。例如,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1的导电陶瓷材料包括80~96wt%的碳化硅、2~10wt%的金属相、以及2~10wt%的硅。其中,金属相包括铜、镍、铁、铝、钛等中的至少一种。
在图2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1至少包括:
沿纵向布置的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其中,第一部分3110靠近并界定第一端310,第二部分3120靠近并界定第二端320。以及,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之间是没有分隔或间隔的;或者,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是连续地布置的,从而它们是彼此导通的。
在图2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电极包括:
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第三电极323、第四电极324,它们均是沿加热元件31的纵向延伸布置的纵长形状;其中,
第一电极321和第三电极323结合于加热元件31的第一部分3110上,第一电极321和第三电极323沿加热元件31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或者,第一电极321和第三电极323沿加热元件31的径向方向相背;
第二电极322和第四电极324结合于加热元件31的第二部分3120上,第二电极322和第四电极324沿加热元件31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或者,第二电极322和第四电极324沿加热元件31的径向方向相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基本是具有相同的长度;则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第三电极323和第四电极324它们的长度基本是相同的。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例中,第一部分3110的长度大于第二部分3120的长度;则第一电极321的长度大于第二电极322的长度,第三电极323的长度大于第四电极324的长度。
在实施中,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第三电极323、第四电极324通常采用低电阻率的金属或合金例如金、银、铜或含有它们的合金。以及,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第三电极323、第四电极324可以是喷涂或沉积或印刷等形成于加热元件31上的涂层;或者,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第三电极323、第四电极324还可以是焊接或贴合于加热元件31上的薄片。
在实施中,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第三电极323、第四电极324的宽度大约介于0.5~5mm;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第三电极323、第四电极324的厚度介于0.01~10μm。
在图2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21和第二电极322沿加热元件31的纵向方向是对准布置的;以及,第三电极323和第四电极324沿加热元件31的纵向方向是对准布置的。
在实施中,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第三电极323、第四电极324分别通过焊接导电引线连接至电路板140。进而在使用中,电路板140能选择性地通过调整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第三电极323、第四电极324的接入方式,从而改变加热元件31的加热状态。具体地,在实施例中,电路板140上通过开关管例如MOS管或三极管的导通或端开等,从而选择性地调整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第三电极323、第四电极324的接入方式。
或者在更多的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1还可以在纵向方向上包括更多的加热部分,例如加热元件31在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之外还包括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或更多等;具体地,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沿纵向方向布置于第二部分3120与第二端320之间;以及,第一部分3110、第二部分3120、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沿纵向方向上依次布置。相应地,加热元件31上还可以布置有更多的电极以结合于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上,例如沿周向方向间隔地布置于第三部分的上的第五电极和第六电极,以及沿周向方向间隔地布置于第四部分上的第七电极和第八电极等等。
例如图3中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将第一电极321和第三电极323接入电路引导电流的示意图;在图3所示中,第一电极321连接至电芯130的正极、第二电极322与第一电极321通过它们之间的加热元件31的裸露区域形成导通;第三电极323连接至电芯130的负极、第四电极324与第三电极323通过它们之间的加热元件31的裸露区域形成导通。则在图3的接入方式中,第二电极322上的电压略小于第一电极321上的电压,以及第四电极324上的电压略大于第三电极323上的电压。则形成的电流至少包括从第一电极321经过第一部分3110流向第三电极323的电流i11、以及从第二电极322经过第二部分3120流向第四电极324的电流i21;当然,电流i21最终经第四电极324流向至第三电极323通过接地与电芯130的负极形成闭合。
则在图3的接入方式中,第一部分3110上的电流i11是大于第二部分3120上的电流i21的;则在工作中,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是同时产生电阻焦耳热的。且第一部分3110的功率和/或升温速率大于第二部分3120的功率和/或升温速率;第一部分3110的功率与第二部分3120的功率的比值大于1。
例如图4中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中将第二电极322和第四电极324接入电路引导电流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第二电极322与电芯130的正极连接,第四电极324与电芯130的负极连接;则在加热元件31上形成流过第一部分3110上的电流i12、以及流过第二部分3120上的电流i22。以及,第一部分3110上的电流i12是小于第二部分3120上的电流i22的;则在工作中,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是同时产生电阻焦耳热的。且第一部分3110的功率和/或升温速率小于第二部分3120的功率和/或升温速率;第一部分3110的功率与第二部分3120的功率的比值小于1。
例如图5中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中将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第三电极323和第四电极324接入电路引导电流的示意图;在该图5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21和第二电极322同时与电芯130的正极连接,第三电极323和第四电极324同时与电芯130的负极连接;则实施中,在加热元件31上形成流过第一部分3110上的电流i13、以及流过第二部分3120上的电流i23。则在工作中,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是同时产生电阻焦耳热的,且第一部分3110的功率和/或升温速率基本是与第二部分3120的功率和/或升温速率相同的;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的功率的比值基本等于或接近1。
根据图2至图5所示,第一电极321和/或第三电极323与第一端310之间保持有间距,以及间距大约为2~5mm。以及,第二电极322和/或第四电极324与第二端320之间保持有间距,以及间距大约为2~5mm。以及,第一电极321和第二电极322之间的距离大约为4~10mm;第三电极323和第四电极324之间的距离大约为4~10mm。
根据图2至图5所示,第一电极321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的边沿3211和边沿3212;以及,边沿3211和/或边沿3212的边缘是非平直延伸的直线;以及,边沿3211和/或边沿3212的边缘是弯曲的弧形。边沿3211和/或边沿3212的边缘是圆弧形。边沿3211和/或边沿3212的边缘上没有尖的角。进而使边沿3211和/或边沿3212在引导电流时,电流不会在边沿3211和/或边沿3212的边缘上产生类似于尖角处的电流汇聚,对于阻止在在边沿3211和/或边沿3212的边缘上形成由于电流汇聚的高温是有利的。相近地,第三电极323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的边沿3231和边沿3232;以及,边沿3231和边沿3232的边缘是弯曲的圆弧形、且边沿3231和边沿3232的边缘没有平直延伸的直线,以及,边沿3231和边沿3232的边缘上没有尖的角。相近地,第二电极322和第四电极324也具有与第一电极321和/或第三电极323相同的边缘布置。
或者在又一些常规的变化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第三电极323或第四电极324还可以是常规的纵长矩形形状。
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例中,对于导电陶瓷材质的加热元件31,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低电阻率的金属或合金以调节或减小加热元件31的电阻;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1的表面上可以通过布置有金属的图案以减低电阻。
又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1的第一部分3110的表面上布置有若干沿周向间隔布置的空电极;空电极在使用中,不焊接或连接引线,且空电极不进入电路或不用于供电;以及,空电极仅用于覆盖第一部分3110的一部分表面,从而当通过第一电极321和/和第三电极323在第一部分3110的周向上引导电流时,空电极比第一部分3110内部承载更多的电流,从而减低第一部分3110的电阻。以及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部分3110的表面上布置的空电极可以包括多个,并且沿周向上间隔布置;以及,空电极是避开第一电极321和第三电极323的。
相近地,加热元件31的第二部分3120的表面上也可以布置有若干沿周向间隔布置的空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上空电极可以采用与用于接入电路的供电电极例如第一电极321它们具有相同的电极材料,例如金、银、铜或它们的合金。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1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例如可以包括PT1000等热敏电阻式的传感器、或热电偶式的传感器,以用于感测加热元件31的温度。电路板140上的电路,基于以上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调整输出给加热元件31的功率或电压或电流,进而使加热元件31保持在目标温度。具体在实施中,可以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结合于第一部分3110上,以用于感测第一部分3110的温度;以及,
第二温度传感器,结合于第二部分3120上,以用于感测第二部分3120的温度。
图6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加热器30a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器30a包括:
沿纵向方向相背的第一端310a和第二端320a;
加热元件31a,包括靠近并界定第一端310a的第一部分3110a、以及靠近并界定第二端320a的第二部分3120a;
第一电极321a和第三电极323a,布置于加热元件31a的第一部分3110a,并沿加热元件31a的周向间隔布置;以及,第一电极321a和第三电极323a沿加热元件31a的径向相背;
第二电极322a和第四电极324a,布置于加热元件31a的第二部分3120a,并沿加热元件31a的周向间隔布置;以及,第二电极322a和第四电极324a沿加热元件31a的径向相背。
在该实施例中,沿加热元件31a的纵向方向,第二电极322a和第一电极321a/第三电极323a是相对错开的;同样地,沿加热元件31a的纵向方向,第四电极324a和第一电极321a/第三电极323a是相对错开的。
在实施中,当仅将第一电极321a和第三电极323a分别连接至电芯130的正极和负极形成回路时,能在第一部分3110a上具有更大的电流或功率;以及,当仅将第二电极322a和第四电极324a分别连接至电芯130的正极和负极形成回路时,能在第二部分3120a上具有更大的电流或功率。
图7和图8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加热器30b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加热器30b包括:
管状的基体311b;在使用中,由基体311b的内中空330b至少部分界定用于容纳和保持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
以及布置于基体311b上的加热元件312b。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12b可以是通过沉积、喷涂或包裹等方式形成于基体311b外表面上的。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12b是形成于基体311b的内表面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12b是红外发射层,例如是电致的红外发射层;通过向加热元件312b直接提供直流电压即可在电压驱动下使加热元件312b辐射红外线,从而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中,用于辐射红外线的加热元件312b可以是包括陶瓷系材质比如锆、或者Fe-Mn-Cu系、钨系、或者过度金属及它们的氧化物材质制备的涂层。又例如在一些实施中,用于辐射红外线的第一加热元件312b和/或第二加热元件33是由Mg、Al、Ti、Zr、Mn、Fe、Co、Ni、Cu、Cr、Zn等至少一种金属元素的氧化物组成,这些金属氧化物在被加热到适当的温度时即能辐射具有加热效用的远红外线。
则适用于以上通过辐射红外线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312b时,基体311b的材质为可透红外的材质,例如石英、玻璃、陶瓷等。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12b是电阻加热层;通过在加热元件312b上引导电流,即可使加热元件312b通过电阻焦耳热而发热,从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被用于通过产生电阻焦耳热而加热的加热元件312b可以包括镍铬合金、镍铁合金、铂、钨、银、导电陶瓷等。或者,在又一些可选的实施中,电阻的加热元件312b还可以是卷绕或结合在基体311b上的电阻的加热网或电阻加热管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12b的厚度优选可以控制10μm~300μm;以及,加热元件312b形成于管状基体311b表面的方式可以是通过大气等离子喷涂的方式喷涂在管状基体311b外表面后固化即得。
则适用于以上通过电阻发热而加热的加热元件312b时,基体311b的材质为导热性能较好的材质,例如陶瓷、玻璃、表面绝缘的金属或合金例如阳极氧化处理的铝材、铝合金、铜合金、不锈钢等。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基体311b的导热率至少10W/m.k,或者至少100W/m.k;或者一些实施中,基体311b的导热率大于200W/m.k或更高。在一些实施中,基体311b包括适于以上高导热系数的金属例如铝、铜、钛,或包含它们至少一种的合金等。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基体311b具有大约0.05~1mm的壁厚;以及基体311b具有大约5.0~8.0mm的内径;以及基体311b具有大约30~60mm的长度。
根据图7和图8所示,基体311b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的第一端310b和第二端320b;加热元件312b包括沿纵向布置的第一部分3121b和第二部分3122b;其中,第一部分3121b靠近第一端310b,第二部分3122b靠近第二端320b。
加热器30b还包括:
第一电极321b和第三电极323b,布置于加热元件312b的第一部分3121b,并沿加热元件312b的周向间隔布置;以及,第一电极321b和第三电极323b沿加热元件312b的径向相背;
第二电极322b和第四电极324b,布置于加热元件312b的第二部分3122b,并沿加热元件312b的周向间隔布置;以及,第二电极322b和第四电极324b沿加热元件312b的径向相背。以及,第一电极321b和第二电极322b是沿纵向方向对准布置的;第三电极323b和第四电极324b是沿纵向方向对准布置的。
在使用中,电路板140能通过选择性地采用图3至图5中任意一种的接入方式在加热元件31上引导电流,从而使加热元件31加热。
又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加热过程包括:
第一阶段S10,采用将第一电极321和第三电极323按照图3所示的方式分别连接电芯130的正负极,此阶段在加热元件31的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上同时引导电流使它们同时加热,且第一部分3110的升温速率大于第二部分3120的升温速率;
第二阶段S20,采用将第二电极322和第四电极324按照图4所示的方式分别连接电芯130的正负极,使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同时加热,且在该阶段中第一部分3110的升温速率小于第二部分3120的升温速率。
此种方式中,能够在预热阶段例如第一阶段S10同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被第一部分3110所围绕的第一区段、以及被第二部分3120所围绕的第二区段,且使在预热阶段例如第一阶段S10中使第一部分3110更快地升温至相对高的第一目标温度以快速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第一区段、而使第二部分3120在低于第一目标温度下相对较慢地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第二区段。以及,在抽吸阶段例如第二阶段S20中,仍然同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而第二部分3120的温度升温更快而缩小与第一部分3110的温差。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阶段S10中,第一部分3110的温度高于第二部分3120的温度、且在它们之间具有第一温度差值;在第二阶段S20中,第一部分3110的温度仍然高于第二部分3120的温度、且在它们之间具有第二温度差值;以及,第二温度差值小于第一温度差值。
或者在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加热过程还包括:
第三阶段S30,按照图5所示的方式分别连接电芯130的正负极,使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基本按照相同的功率工作。此时在第三阶段S30,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按照相同的升温速率加热。
例如图9示出了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1的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分别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的温度变化图;图9中曲线S1是第一部分3110的温度曲线、S2是第二部分S3120的温度曲线;根据图9所示,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包括:
在第一阶段S10a(0~t1时间)中,按照图3的电连接方式使第一部分3110快速地升温至第一目标温度T1,而第二部分3120的温度低于第一目标温度T1;
在第二阶段S20a(t1~t2时间)中,按照图4的电连接方式使第二部分3120相对更快地升温,从而逐渐减小与第一部分3110的温度差值;直至t2时间时,它们基本达到相同或接近的第二目标温度T2;
在第三阶段S30a(t2~t3时间)中,按照图5的电连接方式使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同时按照相同的功率工作,基本保持相同的温度或温差直至达到第三目标温度T3;
第四阶段S40a(t3~t4时间)例如保温阶段中,保持图5的电连接方式调整电芯130输出的功率,从而使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基本保持在第三目标温度T3加热直至抽吸结束。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0~t1时间阶段的快速升温和预热时间大约可以设置为5~20s;t1~t2时间阶段的抽吸的时间大约为40~80s;t2~t3时间阶段的时间大约为5~20s;t3~t4时间阶段的抽吸的时间大约为40~100s。
在以上实施中,0~t1时间阶段和t1~t2时间阶段更高温度快速地使第一部分3110加热所围绕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第一区段快速产生气溶胶;以及在t2~t3时间阶段和t3~t4时间阶段再整体加热。
又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加热过程包括:
第一阶段S10b,采用将第一电极321和第三电极323按照图3所示的方式分别连接电芯130的正负极,此阶段在加热元件31的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上同时引导电流使它们同时加热,且第一部分3110的升温速率大于第二部分3120的升温速率;
第二阶段S20b,采用将第二电极322和第四电极324按照图5所示的方式分别连接电芯130的正负极,使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同时加热;且在该阶段中,第一部分3110的功率基本等于第二部分3120的功率,则第一部分3110会保持与第二部分3120具有温度差的方式进行加热而不缩小它们的温度差。
在该实施中,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的加热温度是没有下降的。例如第一部分3110和第二部分3120的温度在抽吸结束前始终保持升温。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33)

1.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布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连续地布置、且彼此导通的;
多个电极,结合于所述加热元件上并与所述加热元件导通;所述多个电极被布置成能同时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
电芯,用于提供电力;
电路,被配置为能选择性将所述多个电极按照不同的电连接方式与所述电芯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能按照不同的功率比值同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开口,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能通过该开口至少部分地接收于所述腔室内或从所述腔室内移除;
所述加热元件被布置成围绕所述腔室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一部分比所述第二部分更靠近所述开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被布置成围绕或界定所述腔室的管状形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体,至少部分围绕或界定所述腔室;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结合于所述基体上的涂层或薄膜或加热网。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包括电阻加热元件或红外加热元件中的至少一种。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被配置为能按照第一电连接方式将所述多个电极与所述电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按照功率比值大于1进行加热。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被配置为能按照第二电连接方式将所述多个电极与所述电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按照功率比值小于1进行加热。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被配置为能按照第三电连接方式将所述多个电极与所述电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按照功率比值等于1进行加热。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被配置为在第一时间阶段按照第一电连接方式将所述多个电极与所述电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按照功率比值大于1进行加热;以及,所述电路被配置为在第二时间阶段按照第二电连接方式将所述多个电极与所述电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按照功率比值小于1进行加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被配置为在第三时间阶段按照第三电连接方式将所述多个电极与所述电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按照功率比值等于1进行加热。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被配置为在第一时间阶段使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高于第二部分的温度并保持第一温度差,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使所述第一部分的温度高于第二部分的温度并保持第二温度差;
所述第一温度差大于所述第二温度差。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极至少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沿周向间隔地布置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沿周向间隔地布置于所述第二部分。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被配置为能选择性地将所述电芯的正极或负极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三电极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按照功率比值大于1进行加热。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被配置为能选择性地将所述电芯的正极或负极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四电极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按照功率比值小于1进行加热。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被配置为能选择性地将所述电芯的正极或负极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同时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同时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按照功率比值等于1进行加热。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间隔布置;
和/或,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间隔布置。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径向相背布置;
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沿所述加热元件的径向相背布置。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避开所述第二部分;
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避开所述第一部分。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部分靠近或界定所述第二端;
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端之间具有第一间距;
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和/或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二端之间具有第二间距。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的长度不同于所述第二部分的长度。
21.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延伸的长度,不同于第二电极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延伸的长度。
2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极被构造成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延伸布置。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极的宽度介于0.5~5mm。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
所述第一边沿和/或所述第二边沿上没有尖的角。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沿和/或所述第二边沿非平直延伸。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沿和/或所述第二边沿是弯曲的弧形。
2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是没有分隔或间隔的。
28.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方向布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多个电极,结合于所述加热元件上并与所述加热元件导通;所述多个电极被布置成能同时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
电芯,用于提供电力;
电路,被配置为能按照第一电连接方式将所述多个电极与所述电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分的加热功率按照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加热功率进行同时加热;以及,所述电路还被配置为能按照第二电连接方式将所述多个电极与所述电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分的加热功率按照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加热功率进行同时加热。
29.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方向布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沿周向间隔地布置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沿周向间隔地布置于所述第二部分;
电芯,用于提供电力;
电路,被配置为在第一时间阶段通过将所述电芯的正极或负极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三电极连接,从而在所述加热元件上引导电流;以及在第二时间阶段通过将所述电芯的正极或负极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四电极连接,从而在所述加热元件上引导电流。
30.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元件,围绕所述腔室的至少一部分,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电极,结合于所述加热元件上并与所述加热元件导通;所述电极被构造成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延伸布置,以用于在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所述电极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所述第一边沿和/或所述第二边沿上没有尖的角。
31.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元件,被构造成沿所述加热器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管状形状;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方向布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连续地布置、且彼此导通的;
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沿周向间隔地布置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沿周向间隔地布置于所述第二部分。
32.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元件,被构造成沿所述加热器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管状形状;
电极,结合于所述加热元件上并与所述加热元件导通;所述电极被构造成沿所述加热元件的纵向延伸布置,以用于在所述加热元件的周向方向上引导电流;所述电极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所述第一边沿和/或所述第二边沿上没有尖的角。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电极被布置成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延伸;所述电极和所述第一端之间具有第一间距,以及所述电极和所述第二端之间具有第二间距。
CN202320867706.2U 2023-04-11 2023-04-11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Active CN2208759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67706.2U CN220875944U (zh) 2023-04-11 2023-04-11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67706.2U CN220875944U (zh) 2023-04-11 2023-04-11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75944U true CN220875944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76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67706.2U Active CN220875944U (zh) 2023-04-11 2023-04-11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759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030361A1 (e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HAVING A REDUCED SEPARATION INDUCTION COIL
CN218999525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US11896059B2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heating in an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EP4316282A1 (e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and resistance heater for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CN113068866A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WO2022095900A1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KR20210032987A (ko) 개별적으로 활성화 가능한 가열 요소를 포함하는 개선된 에어로졸 발생 시스템
CN220875944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US20220338549A1 (en)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comprising separate air inlets
CN218354633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9781579U (zh) 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605047U (zh) 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2028430A1 (zh) 加热器以及含有该加热器的烟具
CN220109135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WO2024032625A1 (zh) 气雾生成装置、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及控制方法
CN220109139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WO2024032446A1 (zh) 气雾生成装置、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及控制方法
CN219182812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WO2024060982A1 (zh) 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9353086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9353088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8999547U (zh) 气雾生成装置
US20240130436A1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heating in an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CN220545828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WO2024109531A1 (zh) 气雾生成装置、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