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84610U - 折叠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折叠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84610U
CN214084610U CN202022719713.7U CN202022719713U CN214084610U CN 214084610 U CN214084610 U CN 214084610U CN 202022719713 U CN202022719713 U CN 202022719713U CN 214084610 U CN214084610 U CN 2140846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piece
driving
folding assembly
clamp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1971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Ninebot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1971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846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846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846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组件及车辆,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和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包括驱动件,驱动件的一端与第一部件转动连接;弹性组件一端与驱动件转动连接,弹性组件另一端与第二部件转动连接;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卡持件、第二卡持件和弹性件,驱动件上具有第一配合部,第二部件上具有第二配合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状态包括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在锁定状态下,第一卡持件被弹性件抵顶在第一配合部内,第二卡持件被弹性件抵顶在第二配合部内;在解锁状态下,第一卡持件与第一配合部相对脱离,第二卡持件与第二配合部相对脱离。本技术方案在解锁时通过转动驱动件即可实现解锁或锁定,结构简单,整个操作过程便捷省力。

Description

折叠组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折叠组件是一种使用时展开、不用时可折叠收起的结构,折叠组件一般可重复使用,且折叠后体积小、便于运输及储存,因此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在车辆(如电动车、滑板车、平衡车等)领域,折叠组件能够使车辆在不用时保持较小的体积,从而方便携带和存放。
折叠组件为了保持展开和/或折叠状态下的稳定性,一般均配有相应的锁定机构。在相关技术中,用在折叠组件上的锁定机构较为复杂,导致锁定和解锁的过程中操作较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解决上述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折叠组件及车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折叠组件,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相对锁定的锁定机构;其中,锁定机构包括: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部件转动连接;
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的一端与所述驱动件转动连接,所述弹性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件转动连接;
所述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卡持件、第二卡持件和弹性件,所述驱动件上具有供所述第一卡持件伸入的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部件上具有供所述第二卡持件伸入的第二配合部;
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状态包括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持件被所述弹性件抵顶在所述第一配合部内,所述第二卡持件被所述弹性件抵顶在所述第二配合部内;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持件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对脱离,所述第二卡持件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对脱离。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组件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件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卡持件、所述第二卡持件和所述弹性件均套设于所述连接杆外侧,所述第一卡持件、所述第二卡持件与所述连接杆周向固定,且轴向可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为压簧,所述压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持件和第二卡持件抵接,所述压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件抵接;
或者,所述弹性件为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拉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持件和所述第二卡持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持件与所述第二卡持件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持件和/或所述第二卡持件为卡钩,所述卡钩背离所述弹性件所在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配合部为卡孔或卡槽,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部为倒钩,倒钩装的所述第一配合部朝向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连接的一端弯折。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配合部为用于所述第二部件的侧壁上的倒钩,倒钩状的所述第二配合部朝向所述第一部件上用于与所述第二部件铰接的一端弯折。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持件上朝向所述驱动件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引导面,所述第一配合部具有抵顶所述第一引导面的抵顶部;
在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驱动件相对转动至所述第一引导面接触到所述抵顶部后,所述抵顶部抵顶所述第一引导面,并沿所述弹性组件的长度方向抵推所述第一卡持件。
进一步的,在所述驱动件和所述弹性组件朝向所述第二部件转动的过程中,且在所述第一卡持件抵顶所述抵顶部后,所述第一卡持件维持在所述第一引导面与所述抵顶部抵顶的状态,直至所述第二卡持件与所述第二配合部抵顶,所述第二配合部抵推所述第一卡持件和所述第二卡持件,使得所述第二卡持件与所述第二配合部卡合的同时,所述第一卡持件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卡合。
可选的,在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驱动件相对转动至所述第一引导面接触到所述抵顶部后,所述抵顶部抵顶所述第一引导面,并沿所述弹性组件的长度方向抵推所述第一卡持件至卡入所述第一配合部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引导面为斜面,所述斜面从靠近所述驱动件的一端向远离所述驱动件的一端逐渐由内向外倾斜。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卡持件上背离所述第一引导面的一侧设有第二引导面,在所述驱动件朝向解锁方向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抵顶所述第二引导面,以推动所述第一卡持件脱离所述第一配合部,以进入解锁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抵顶部为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一边缘。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配合部为卡孔,所述卡孔的一边缘形成所述抵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件远离所述第一部件的一端形成操作部,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驱动件的连接点位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点之间。
进一步的,还包括复位弹性件,所述复位弹性件设于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处,所述复位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驱动件抵接,所述复位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部件抵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架上设有如上任一所述的折叠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叠组件及车辆,通过驱动件、弹性组件、第二部件、第一部件依次转动连接,从而构成四连杆机构,弹性组件上具有第一卡持件和第二卡持件,在驱动件上具有用于供第一卡持件卡入的第一配合部,在第二部件上具有用第二卡持件卡入的第二配合部,驱动件带动弹性组件转动,使得第一卡持件卡入第一配合部,第二卡持件卡入第二配合部,以进入锁定状态,或者,使得弹性组件上的第一卡持件脱离第一配合部,第二卡持件脱离第二配合部,以进入解锁状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叠组件采用四连杆机构,通过转动驱动件即可实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解锁与锁定,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省力,用户体验较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组件在锁定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组件在打开状态下的轴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组件在锁定状态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
此外,“连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连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连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它装置间接地连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组件在锁定状态下的侧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组件在解锁状态下的轴测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组件在锁定状态下的剖视图。请参照附图1~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组件,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部件10和第二部件20,以及用于将第一部件10与第二部件20相对锁定的锁定机构。具体的,第一部件10和第二部件20可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零件,也可以是同一个零件的两部分,例如是同一根车梁的两个部分,更具体的,可以是电动滑板车的立管的两个部分。第一部件10和第二部件20的形状可以相似(例如均呈圆柱状或棱柱状),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对此不做进一步限定。
具体的,第二部件20的第一侧可以与第一部件10的第一侧铰接,第一部件10与第二部件20可以通过铰接。第一部件10和第二部件20可以在两者处于解锁状态时,操作第一部件10与第二部件20折叠或展开,以满足不同使用工况要求。
为实现第一部件10与第二部件20的可靠锁定,并提高解锁操作的方便性,对锁定机构进行具体设计。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锁定机构包括:驱动件31和弹性组件32。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31可以理解为一扳手结构。
驱动件31的一端与第一部件10转动连接,具体的,驱动件31可以包括主壁X,以及设于主壁X两侧的侧壁Y,两个侧壁Y可以相对平行设置。主壁X与侧壁Y可以一体成型或者焊接在一起,在两个侧壁Y之间可以设有第一转轴311,第一转轴311的一端可以与其中一个侧壁Y连接,第一转轴311的另一端可以与另一个侧壁Y连接。驱动件31与第一部件10通过该第一转轴311铰接。
弹性组件32的一端与驱动件31转动连接,弹性组件32的另一端与第二部件20转动连接。具体的,两个侧壁Y之间还可以设有第二转轴312,第二转轴312的一端可以与其中一个侧壁Y连接,第二转轴312的另一端可以与另一个侧壁Y连接,优选的,第一转轴311与第二转轴312可以相互平行。
驱动件31远离第一部件10的一端形成操作部31a,弹性组件32与驱动件31的连接点(第二转轴312)位于操作部31a与驱动件31与第一部件10的连接点(第一转轴311)之间。如此,提供用户操作驱动件31的操作空间。更进一步的,操作部31a可以朝远离第一部件10所在方向弯折,以尽可能增大驱动件31的可操作性空间,提高用户体验。
弹性组件32包括第一卡持件321、第二卡持件322和弹性件323,驱动件31上具有供第一卡持件321伸入的第一配合部313,第二部件20上具有供第二卡持件322伸入的第二配合部21。
具体的,第一卡持件321和/或第二卡持件322为卡钩,卡钩可以沿背离弹性件323所在方向延伸。卡钩的卡持方式稳定,使得第一部件10与第二部件20锁定稳定性较好,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持件321和第二卡持件322还可以为其他结构件,例如为板状凸起、凸柱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具体设计不同的结构形式,并选择与之匹配的配合部的结构形式。
第一配合部313可以设置于驱动件31的主壁X上。并且,优选的,第一配合部313可以位于驱动件31的主壁X的宽度方向的中部位置。如图3所示,第一配合部313可以为卡孔或卡槽,或者,第一配合部313可以为倒钩,倒钩朝向驱动件31与第一部件10连接的一端弯折。
第二部件20上的第二配合部21可以设置于第二部件20的外侧壁上,第二配合部21可以为设于第二部件20的一侧壁上的倒钩,该倒钩可以与第二部件20的侧壁可拆卸地连接,或者该倒钩与第二部件20一体成型,该倒钩朝向第一部件10上用于与第二部件20铰接的一端弯折。
对于第一配合部313和第二配合部21的具体结构形式,本实施例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在第一卡持件321卡入第一配合部313内,第二卡持件322卡入第二配合部21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持件321与第二卡持件322可以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最为优选的是,第一卡持件321与第二卡持件322一体成型,以简化加工难度,例如,第一卡持件321和第二卡持件322可以为一体注塑成型件。
第一部件10和第二部件20之间的相对状态包括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驱动件31转动带动弹性组件32翻转而使第一部件10和第二部件20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在锁定状态下,第一卡持件321被弹性件323抵顶在第一配合部313内,第二卡持件322被弹性件323抵顶在第二配合部21内;在解锁状态下,第一卡持件321与第一配合部313相对脱离,第二卡持件322与第二配合部21相对脱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叠组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叠组件及车辆,通过驱动件、弹性组件、第二部件、第一部件依次转动连接,从而构成四连杆机构,弹性组件上具有第一卡持件和第二卡持件,在驱动件上具有用于供第一卡持件卡入的第一配合部,在第二部件上具有用第二卡持件卡入的第二配合部,驱动件带动弹性组件转动,使得第一卡持件卡入第一配合部,第二卡持件卡入第二配合部,以进入锁定状态,或者,使得弹性组件上的第一卡持件脱离第一配合部,第二卡持件脱离第二配合部,以进入解锁状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叠组件采用四连杆机构,通过转动驱动件即可实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解锁与锁定,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省力,用户体验较好。
基于上述实施例,具体的,弹性组件32还包括连接杆324,连接杆324的一端与驱动件31转动连接,连接杆324的另一端与第二部件20转动连接;第一卡持件321、第二卡持件322和弹性件323均套设于连接杆324外侧,第一卡持件321、第二卡持件322与连接杆324周向固定,且轴向可移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是,连接杆324的横截面呈非圆形(例如矩形、三角形、六边形等),第一卡持件321和第二卡持件322为一体结构,第一卡持件321与第二卡持件322上穿过连接杆324的贯穿孔的结构形状与连接杆324的横截面结构形状相匹配。例如,连接杆324的横截面为矩形,对应的,第一卡持件321与第二卡持件322上穿过连接杆324的贯穿孔的横截面为矩形,由此,使得第一卡持件321和第二卡持件322仅能够在连接杆324上沿轴向可移动,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杆324的轴向为与连接杆324的周向垂直的方向。第一卡持件321与第二卡持件322能够在连接杆324上沿轴向移动,以使得第一卡持件321和第二卡持件322分别卡入第一配合部313和第二配合部21,或者,第一卡持件321和第二卡持件322从第一配合部313和第二配合部21脱离。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弹性件323可以为压簧,压簧的一端与第一卡持件321和第二卡持件322抵接,压簧的另一端与第二部件20抵接。在锁定状态下,弹性件323处于压缩状态,弹性件323压缩所产生的弹力用于将第一卡持件321维持在与第一配合部313抵顶卡合的状态,以及,将第二卡持件322维持在与第二配合部21抵顶卡合的状态。
可选的,弹性件323为拉簧,拉簧的一端与驱动件31连接,拉簧的另一端与第一卡持件321和第二卡持件322连接。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卡持件321上朝向驱动件31的一侧表面可以形成有第一引导面3211,第一配合部313具有抵顶第一引导面3211的抵顶部3131。优选的,第一引导面N1为斜面,斜面从靠近驱动件31的一端向远离驱动件31的一端逐渐由内向外倾斜。可选的,第一引导面N1还可以为凹弧面,只要能实现引导并推动第一卡持件321移动即可。抵顶部3131可以为第一配合部313的一边缘。当第一配合部313为卡孔时,卡孔的一边缘形成抵顶部3131。
在弹性组件32与驱动件31相对转动至第一引导面N1接触到抵顶部3131后,抵顶部3131抵顶第一引导面N1,并沿弹性组件32的长度方向抵推第一卡持件32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都是指第一部件10与第二部件20为展开状态下,但锁定机构是否锁定而言的,图3所示为第一部件10与第二部件20在打开状态(或者说是折叠状态)时的示意图,打开状态是在锁定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之后,第二部件20再远离第一部件10方向转动后的状态。当需要将图3所示打开状态切换至锁定状态时,用户可以操作驱动件31,使得驱动件31逆时针转动,并带动弹性组件32沿靠近驱动件31所在方向翻转,弹性组件32拉动第二部件20朝第一部件10所在方向转动,使得弹性组件32转动至与驱动件3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后,驱动件31连同弹性组件32一起顺时针转动,弹性组件32继续靠近驱动件31,随后第一卡持件321上的第一引导面N1与第一配合部313上的抵顶部3131抵顶,而使得第一卡持件321下降压缩弹性件323。
进一步的,在驱动件31和弹性组件32朝向第二部件20转动的过程中,且在第一卡持件321抵顶抵顶部后,第一卡持件321维持在第一引导面N1与抵顶部3131抵顶的状态,直至第二卡持件322与第二配合部21抵顶,第二配合部21抵推第一卡持件321和第二卡持件322,使得第二卡持件322与第二配合部21卡合的同时,第一卡持件321与第一配合部313卡合。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使得用户在掰动驱动件31而使得第一部件10与第二部件20进入锁定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卡持件321和第二卡持件322同时锁定,整个过程用户只需要操作驱动件31。
需要说明的是,为实现第一卡持件321和第二卡持件322同时锁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合理的结构设计下实现,具体可以对第一配合部313的位置、第二配合部21的位置、第一引导面N1的长度、角度等进行设计,本实施例不特别限定。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弹性组件32与驱动件31相对转动至第一引导面N1接触到抵顶部3131后,抵顶部3131抵顶第一引导面N1,并沿弹性组件32的长度方向抵推第一卡持件321至卡入第一配合部313中。该种实施方式是在解锁状态向锁定状态切换过程中,第一卡持件321先与第一配合部313卡合锁定,然后驱动件31与弹性组件32继续转动,当转动至第二卡持件322与第二配合部21接触后,用户可以手动按压第二卡持件322,使得第二卡持件322卡入第二配合部21中,实现锁定。
在第一卡持件321上背离第一引导面N1的一侧可以设有第二引导面N2,在驱动件31朝向解锁方向转动的过程中,第一配合部313抵顶第二引导面N2,以推动第一卡持件321脱离第一配合部313,以进入解锁状态。其中,解锁方向为驱动件31远离第二部件20方向转动的方向,类似的,第二引导面N2可以为斜面或者凹弧面。通过设计第二引导面N2,由此,可以使得操作驱动件31可以直接带动第一部件10与第二部件20解锁,而无需操作其他部件,操作便捷省力,用户体验较好。
更进一步的,锁定机构还包括复位弹性件34,复位弹性件34设于驱动件31与第一部件10的连接处,复位弹性件34的一端与驱动件31抵接,复位弹性件34的另一端与第一部件10抵接。优选的,复位弹性件34可以为扭簧,通过扭簧的设置,可以使得驱动件31相对于第一部件10有一个旋转复位力,以防止驱动件31被误碰,由此提高锁定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复位弹性件34可以为压簧,压簧可以连接于驱动件31与第一部件10之间,同样也可以实现为驱动件31提供旋转复位力的目的。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架,车架上设有如上实施例一的折叠组件。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车辆可以是电动车、滑板车、平衡车等便携式车辆,折叠组件设置在车辆的车架上,折叠组件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可以为同一根车梁的两段。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辆中的折叠组件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与实施例一中的折叠组件的结构和功能相同,具体可以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的车辆,由于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折叠组件,因此折叠解锁过程操作便捷省力,便于快捷的将车辆解锁折叠,且能够快速锁定,通过掰动驱动件即可实现锁定和解锁,操作简单方便,方便用户使用,且锁定后不易松动,从而提高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7)

1.一种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相对锁定的锁定机构;其中,锁定机构包括: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部件转动连接;
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的一端与所述驱动件转动连接,所述弹性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件转动连接;
所述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卡持件、第二卡持件和弹性件,所述驱动件上具有供所述第一卡持件伸入的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部件上具有供所述第二卡持件伸入的第二配合部;
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状态包括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持件被所述弹性件抵顶在所述第一配合部内,所述第二卡持件被所述弹性件抵顶在所述第二配合部内;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持件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对脱离,所述第二卡持件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对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件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卡持件、所述第二卡持件和所述弹性件均套设于所述连接杆外侧,所述第一卡持件、所述第二卡持件与所述连接杆周向固定,且轴向可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压簧,所述压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持件和第二卡持件抵接,所述压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件抵接;
或者,所述弹性件为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拉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持件和所述第二卡持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持件与所述第二卡持件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持件和/或所述第二卡持件为卡钩,所述卡钩背离所述弹性件所在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为卡孔或卡槽,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部为倒钩,倒钩状的所述第一配合部朝向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连接的一端弯折。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部为用于所述第二部件的侧壁上的倒钩,倒钩状的所述第二配合部朝向所述第一部件上用于与所述第二部件铰接的一端弯折。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持件上朝向所述驱动件的一侧表面形成有第一引导面,所述第一配合部具有抵顶所述第一引导面的抵顶部;
在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驱动件相对转动至所述第一引导面接触到所述抵顶部后,所述抵顶部抵顶所述第一引导面,并沿所述弹性组件的长度方向抵推所述第一卡持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件和所述弹性组件朝向所述第二部件转动的过程中,且在所述第一卡持件抵顶所述抵顶部后,所述第一卡持件维持在所述第一引导面与所述抵顶部抵顶的状态,直至所述第二卡持件与所述第二配合部抵顶,所述第二配合部抵推所述第一卡持件和所述第二卡持件,使得所述第二卡持件与所述第二配合部卡合的同时,所述第一卡持件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卡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驱动件相对转动至所述第一引导面接触到所述抵顶部后,所述抵顶部抵顶所述第一引导面,并沿所述弹性组件的长度方向抵推所述第一卡持件至卡入所述第一配合部中。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任一项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面为斜面,所述斜面从靠近所述驱动件的一端向远离所述驱动件的一端逐渐由内向外倾斜。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卡持件上背离所述第一引导面的一侧设有第二引导面,在所述驱动件朝向解锁方向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抵顶所述第二引导面,以推动所述第一卡持件脱离所述第一配合部,以进入解锁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8~10任一项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顶部为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一边缘。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为卡孔,所述卡孔的一边缘形成所述抵顶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远离所述第一部件的一端形成操作部,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驱动件的连接点位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点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位弹性件,所述复位弹性件设于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处,所述复位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驱动件抵接,所述复位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部件抵接。
17.一种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架上设有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所述的折叠组件。
CN202022719713.7U 2020-11-20 2020-11-20 折叠组件及车辆 Active CN2140846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19713.7U CN214084610U (zh) 2020-11-20 2020-11-20 折叠组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19713.7U CN214084610U (zh) 2020-11-20 2020-11-20 折叠组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84610U true CN214084610U (zh) 2021-08-31

Family

ID=77451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19713.7U Active CN214084610U (zh) 2020-11-20 2020-11-20 折叠组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846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7020A (zh) * 2021-10-18 2021-11-26 浙江中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锁定机构及滑板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7020A (zh) * 2021-10-18 2021-11-26 浙江中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锁定机构及滑板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58159B2 (en) Folding knife having a locking mechanism
AU2008200108B2 (en) Multipurpose tool
US5988928A (en) Foldable joint of a playpen
US20110110699A1 (en) Printer
CN214084610U (zh) 折叠组件及车辆
JP2004003227A (ja) サイドロック装置
US20070211424A1 (en) Apparatus for mounting removably a disk drive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CN215155323U (zh) 折叠组件及车辆
EP0817703B1 (en) Folding tool
US20040147149A1 (en) Protective cover and electric outlet arrangement
US6938297B2 (en) Wiper assembly with arm head locking member
KR20090120132A (ko) 핸들중앙 비상키겸용 디지털 도어록용 클러치 모듈
CN214084611U (zh) 折叠组件及车辆
CN214084612U (zh) 折叠组件及车辆
CN218751198U (zh) 一种电动车折叠器
JP4241966B2 (ja) テーブル
CN113682225B (zh) 一种工具箱锁、工具箱以及车辆
CN215583938U (zh) 一种锅具的手柄及锅具
CN220199324U (zh) 折叠机构、把手及营地车
CN210081525U (zh) 一种多功能工具钳的钳头锁止改进结构
CN213567437U (zh) 一种盖头及容器盖
CN220518488U (zh) 一种自锁式折叠结构
KR100365720B1 (ko) 창문의 개폐장치용 접이식 핸들
CN210160991U (zh) 一种设有功能工具件辅助打开装置的多功能工具钳
JP2004106755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脱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