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99324U - 折叠机构、把手及营地车 - Google Patents

折叠机构、把手及营地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99324U
CN220199324U CN202320565194.4U CN202320565194U CN220199324U CN 220199324 U CN220199324 U CN 220199324U CN 202320565194 U CN202320565194 U CN 202320565194U CN 220199324 U CN220199324 U CN 2201993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limiting
piece
connecting rod
pr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6519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普成龙
刘元财
张泫舜
夏奕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6519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993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993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993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机构、把手及营地车,折叠机构用于把手,把手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折叠机构包括按压机构和转动机构,按压机构被配置为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转动机构被配置为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其中,按压机构和转动机构中的一者设有限位凸起,另一者设有与限位凸起限位配合的限位槽;按压机构位于锁定位置时,限位凸起与限位槽卡合并阻止转动机构转动;按压机构位于解锁位置时,限位凸起和限位槽脱离卡合,以使得第一连接杆能够通过转动机构与第二连接杆相对转动。本申请提供的折叠机构、把手及营地车,折叠机构的结构设计合理,简化了把手的结构。

Description

折叠机构、把手及营地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营地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机构、把手及营地车。
背景技术
拖车是一种方便短途运输少量货物的小车,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休闲,旅游,购物,送货,甚至出差中常用的一种工具。拖车一般装配有把手,以方便用户推拉。为方便收纳,相关技术中的拖车中的把手可以折叠,但把手的折叠机构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把手的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折叠机构、把手及营地车,该折叠机构的结构设计合理,简化了把手的结构。
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机构,用于把手,所述把手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折叠机构包括:
按压机构,所述按压机构被配置为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
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
其中,所述按压机构和所述转动机构中的一者设有限位凸起,另一者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限位配合的限位槽;所述按压机构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卡合并阻止所述转动机构转动;所述按压机构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限位凸起和所述限位槽脱离卡合,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杆能够通过所述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对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凸起包括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所述限位槽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限位配合的第一限位槽和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限位配合的第二限位槽,所述按压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按压件和第二按压件,所述第一按压件和所述第二按压件均能够在对应的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套件和第二转动套件,所述第一转动套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二转动套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和所述第一限位槽中的其中一者设于所述第一按压件,另一者设于所述第一转动套件;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和所述第二限位槽中的其中一者设于所述第二按压件,另一者设于所述第二转动套件;
当所述第一按压件位于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卡合并阻止所述第一转动套件转动,当所述第二按压件位于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二限位槽卡合并阻止所述第二转动套件转动;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在所述第一按压件位于解锁位置时与所述第一限位槽脱离卡合,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在所述第二按压件位于解锁位置时与所述第二限位槽脱离卡合,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杆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转动套件和所述第二转动套件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对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套件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一壳体和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转动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并能够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转动,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和所述第一限位槽中的其中一者设于所述第一按压件,另一者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
所述第二转动套件包括第二转动件、第二壳体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转动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转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并能够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转动,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和所述第二限位槽中的其中一者设于所述第二按压件,另一者设于所述第二固定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数量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限位槽沿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对应设置;
所述第二限位槽的数量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限位槽沿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二限位槽对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压件和所述第一转动件中的其中一者上设有第一凸台、另一者上设有第一配合孔,当所述第一按压件运动至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一凸台插设于所述第一配合孔内,当所述第一按压件运动至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一凸台脱离所述第一配合孔;
所述第二按压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中的其中一者上设有第二凸台、另一者上设有第二配合孔,当所述第二按压件运动至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二凸台插设于所述第二配合孔内,当所述第二按压件运动至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二凸台脱离所述第二配合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件包括第一转动部和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包括第二转动部和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
套筒,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沿所述套筒的轴向间隔套设于所述套筒外;
扭簧,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外,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穿设所述套筒,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按压件和所述第二按压件,所述弹性件的伸缩方向与所述第一按压件的运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按压件和所述第二按压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按压件和所述第二按压件均被触发时压缩所述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被配置为通过弹性回复力推动所述第一按压件和所述第二按压件沿所述弹性件的伸缩方向相对所述转动机构运动以回复原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连接的第一限位件和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连接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形成有第一限位凸台,第二限位件形成有第二限位凸台,所述套筒凸设有第三限位凸台,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相对套设于所述套筒上并位于所述第三限位凸台的两侧,所述第一限位凸台和所述第三限位凸台被配置为限位所述第一转动件沿所述套筒的轴向运动,所述第二限位凸台和所述第三限位凸台被配置为限位所述第二转动件沿所述套筒的轴向运动。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把手,包括:
第一连接杆;
第二连接杆;以及
如上所述的折叠机构,所述第一连接杆通过所述折叠机构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营地车,包括:
车身主体;以及
如上所述的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车身主体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折叠机构、把手及营地车,由于折叠机构包括按压机构和转动机构,按压机构被配置为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所述按压机构和所述转动机构中的一者设有限位凸起、另一者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限位配合的限位槽;所述按压机构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卡合并阻止所述转动机构转动;所述按压机构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限位凸起和所述限位槽脱离卡合,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杆能够通过所述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对转动,因而,在需要将把手进行折叠或展开时,将按压机构运动至解锁位置,使得限位凸起与限位槽脱离卡合,进而使得转动机构能够自由转动,此时转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中的至少一者,转动机构能够跟随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转动,直至将把手从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中的其中一者切换至另一者。在把手完成状态切换后,将按压机构从解锁位置运动至锁定位置,从而使得限位凸起与限位槽卡合并阻止转动机构转动,由此阻止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的相对转动,进而使得把手可靠地保持在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该折叠机构,结构设计合理,能够使得把手切换至折叠状态以节省收纳空间,并能够使得把手切换至展开状态以保证把手的正常使用,无需额外设置将把手限位在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下的复杂限位结构,简化了把手的结构。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公开内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把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把手处于展开状态;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机构的剖视图;
图4(A)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B)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机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把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把手处于折叠状态;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把手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营地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折叠机构; 10、按压机构; 11、第一按压件;
12、第二按压件; 20、转动机构; 21、第一转动套件;
211、第一转动件; 2111、第一转动部; 2112、第一连接部;
212、第一壳体; 2121、第一限位卡凸; 2122、第二限位卡凸;
213、第一固定件; 22、第二转动套件; 221、第二转动件;
2211、第二转动部; 2212、第二连接部; 222、第二壳体;
223、第二固定件; 23、第一限位件; 231、第一限位凸台;
24、第二限位件; 241、第二限位凸台; 31、限位凸起;
311、第一限位凸起; 312、第二限位凸起; 32、限位槽;
321、第一限位槽; 322、第二限位槽; 41、第一凸台;
42、第一配合孔; 43、第二凸台; 44、第二配合孔;
50、套筒; 51、第三限位凸台; 60、扭簧;
70、弹性件; 81、第一装饰件; 82、第二装饰件;
1000、把手; 200、第一连接杆; 300、第二连接杆;
2000、车身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申请。如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拖车或者营地车是一种方便短途运输少量货物的小车,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休闲,旅游,购物,送货,甚至出差中常用的一种工具。为了方便用户推拉,拖车或营地车一般装配有把手。而为了节省放置空间,拖车或营地车的把手通常被设置为可折叠的结构。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把手,其折叠机构的结构设计不合理,致使把手的结构复杂。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机构,该折叠机构的结构设计合理,简化了把手的结构。
具体地,折叠机构包括按压机构和转动机构,按压机构被配置为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所述按压机构和所述转动机构中的一者设有限位凸起、另一者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限位配合的限位槽;所述按压机构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卡合并阻止所述转动机构转动;所述按压机构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限位凸起和所述限位槽脱离卡合,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杆能够通过所述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对转动,因而,在需要将把手进行折叠或展开时,将按压机构运动至解锁位置,使得限位凸起与限位槽脱离卡合,进而使得转动机构能够自由转动,此时转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中的至少一者,转动机构能够跟随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转动,直至将把手从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中的其中一者切换至另一者。在把手完成状态切换后,将按压机构从解锁位置运动至锁定位置,从而使得限位凸起与限位槽卡合并阻止转动机构转动,由此阻止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的相对转动,进而使得把手可靠地保持在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该折叠机构,结构设计合理,能够使得把手切换至折叠状态以节省收纳空间,并能够使得把手切换至展开状态以保证把手的正常使用,无需额外设置将把手限位在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下的复杂限位结构,简化了把手的结构。
为了说明本申请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机构100,用于把手1000,把手1000包括第一连接杆200和第二连接杆300。折叠机构100包括按压机构10和转动机构20。按压机构10被配置为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转动机构20被配置为与第一连接杆200和第二连接杆300连接。其中,按压机构10和转动机构20中的一者设有限位凸起31,另一者设有与限位凸起31限位配合的限位槽32;按压机构10位于锁定位置时,限位凸起31与限位槽32卡合并阻止转动机构20转动;按压机构10位于解锁位置时,限位凸起31和限位槽32脱离卡合,以使得第一连接杆200能够通过转动机构20与第二连接杆300相对转动。
上述实施例的折叠机构100,由于其包括按压机构10和转动机构20,按压机构10被配置为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按压机构10和转动机构20中的一者设有限位凸起31、另一者设有与限位凸起31限位配合的限位槽32;按压机构10位于锁定位置时,限位凸起31与限位槽32卡合并阻止转动机构20转动;按压机构10位于解锁位置时,限位凸起31和限位槽32脱离卡合,以使得第一连接杆200能够通过转动机构20与第二连接杆300相对转动,因而,在需要将把手1000进行折叠或展开时,将按压机构10运动至解锁位置,使得限位凸起31与限位槽32脱离卡合,进而使得转动机构20能够自由转动,此时转动第一连接杆200和第二连接杆300中的至少一者,转动机构20能够跟随第一连接杆200或第二连接杆300转动,直至将把手1000从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中的其中一者切换至另一者。在把手1000完成状态切换后,将按压机构10从解锁位置运动至锁定位置,从而使得限位凸起31与限位槽32卡合并阻止转动机构20转动,由此阻止了第一连接杆200和第二连接杆300之间的相对转动,进而使得把手1000可靠地保持在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该折叠机构100,结构设计合理,能够使得把手1000切换至折叠状态以节省收纳空间,并能够使得把手1000切换至展开状态以保证把手1000的正常使用,无需额外设置将把手1000限位在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下的复杂限位结构,简化了把手1000的结构。
请参阅图4(A)、图4(B)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凸起31包括第一限位凸起311和第二限位凸起312,限位槽32包括与第一限位凸起311限位配合的第一限位槽321和与第二限位凸起312限位配合的第二限位槽322,按压机构10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按压件11和第二按压件12,第一按压件11和第二按压件12均能够在对应的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转动机构20包括第一转动套件21和第二转动套件22,第一转动套件21被配置为与第二连接杆300连接,第二转动套件22被配置为与第一连接杆200连接;第一限位凸起311和第一限位槽321中的其中一者设于第一按压件11,另一者设于第一转动套件21;第二限位凸起312和第二限位槽322中的其中一者设于第二按压件12,另一者设于第二转动套件22。当第一按压件11位于锁定位置时第一限位凸起311与第一限位槽321卡合并阻止第一转动套件21转动,当第二按压件12位于锁定位置时第二限位凸起312与第二限位槽322卡合并阻止第二转动套件22转动;第一限位凸起311在第一按压件11位于解锁位置时与第一限位槽321脱离卡合,第二限位凸起312在第二按压件12位于解锁位置时与第二限位槽322脱离卡合,以使得第一连接杆200能够通过第一转动套件21和第二转动套件22实现与第二连接杆300相对转动。如此,在需要将把手1000进行折叠或展开时,将第一按压件11运动至对应的解锁位置以使得第一限位凸起311与第一限位槽321脱离卡合,并将第二按压件12运动至对应的解锁位置以使得第二限位凸起312与第二限位槽322脱离卡合,从而使得第一转动套件21和第二转动套件22能够自由转动,进而使得第一连接杆200和第二连接杆300能够相对转动,由此实现把手1000的折叠或展开。在把手1000完成折叠或展开后,将第一按压件11运动至对应的锁定位置以使得第一限位凸起311与第一限位槽321卡合并阻止第一转动套件21转动,并将第二按压件12运动至对应的锁定位置以使得第二限位凸起312与第二限位槽322卡合并阻止第二转动套件22转动,进而阻止了与第一转动套件21连接的第一连接杆200和与第二转动套件22连接的第二连接杆300之间的相对转动。
可以理解地,第一按压件11的解锁位置与第二按压件12的解锁位置不同,第一按压件11的锁定位置与第二按压件12的锁定位置不同。
请参阅图3和图4(A),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套件21包括第一转动件211、第一壳体212和第一固定件213,第一转动件211被配置为与第一连接杆200固定连接,第一壳体212与第一转动件21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件213被配置为与第二连接杆300固定连接并能够与第一壳体212相对转动,第一限位凸起311和第一限位槽321中的其中一者设于第一按压件11,另一者设于第一固定件213;第二转动套件22包括第二转动件221、第二壳体222和第二固定件223,第二转动件221被配置为与第二连接杆300固定连接,第二壳体222与第二转动件221固定连接,第二固定件223被配置为与第一连接杆200固定连接并能够与第二壳体222相对转动,第二限位凸起312和第二限位槽322中的其中一者设于第二按压件12,另一者设于第二固定件223。由于第一转动件211被配置为与第一连接杆200固定连接,第一壳体212与第一转动件21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件213被配置为与第二连接杆300固定连接,第一固定件213还被配置为能够相对第一壳体212转动,第二转动件221被配置为与第二连接杆300固定连接,第二壳体222与第二转动件221固定连接,第二固定件223被配置为与第一连接杆200固定连接,第二固定件223还被配置为能够相对第二壳体222转动,因而当第一按压件11位于对应的锁定位置时,第一限位凸起311和第一限位槽321卡合能够限制与第一固定件213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杆300、与第二连接杆300连接的第二转动件221、与第二转动件221连接的第二壳体222转动;当第二按压件12位于对应的锁定位置时,第二限位凸起312和第二限位槽322卡合能够限制与第二固定件223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杆200、与第一连接杆200连接的第一转动件211、与第一转动件211连接的第一壳体212转动,只有同时按压第一按压件11和第二按压件12以使得第一按压件11和第二按压件12同时处于相应的解锁位置时,才能转动第一连接杆200和第二连接杆300,进而能够可靠地将把手1000保持在折叠状态或者展开状态,且把手1000的状态切换操作简单、方便。示例性地,第一限位凸起311设于第一按压件11,第一限位槽321设于第一固定件213;第二限位凸起312设于第二按压件12,第二限位槽322设于第二固定件223,如此第一按压件11和第二按压件12的结构简单,按压操作方便。
请参阅图4(A)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槽321的数量包括多个,比如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多个第一限位槽321沿第一固定件213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限位凸起311与第一限位槽321对应设置,从而使得第一按压件11在对应的锁定位置时能够与第一固定件213可靠地卡合;第二限位槽322的数量包括多个,比如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多个第二限位槽322沿第二固定件223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二限位凸起312与第二限位槽322对应设置,从而使得第二按压件12在对应的锁定位置时与第二固定件223可靠地卡合,进而可靠地阻止第一壳体212、第一转动件211、第二壳体222和第二转动件221转动,由此阻止了第一连接杆200和第二连接杆300相对转动,使得把手1000可靠地保持在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
请参阅图4(A)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按压件11和第一转动件211中的其中一者上设有第一凸台41、另一者上设有第一配合孔42,当第一按压件11运动至解锁位置时第一凸台41插设于第一配合孔42内,当第一按压件11运动至锁定位置时第一凸台41脱离第一配合孔42;第二按压件12和第二转动件221中的其中一者上设有第二凸台43、另一者上设有第二配合孔44,当第二按压件12运动至解锁位置时第二凸台43插设于第二配合孔44内,当第二按压件12运动至锁定位置时第二凸台43脱离第二配合孔44。第一凸台41与第一配合孔42的设置能够对第一按压件11在对应的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运动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第二凸台43与第二配合孔44的设置能够对第二按压件12在对应的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示例性地,第一转动件211上设有第一凸台41,第一按压件11上设有第一配合孔42;第二转动件221上设有第二凸台43,第二按压件12上设有第二配合孔44,如此第一按压件11和第二按压件12的结构简单,按压操作方便。
请参阅图4(A)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211包括第一转动部2111和与第一转动部2111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112,第一转动部2111与第一壳体212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2112被配置为与第一连接杆200固定连接;第二转动件221包括第二转动部2211和与第二转动部221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12,第二转动部2211与第二壳体22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2212被配置为与第二连接杆300固定连接;折叠机构100还包括套筒50和扭簧60,第一转动部2111和第二转动部2211沿套筒50的轴向间隔套设于套筒50外;扭簧60,扭簧60套设于第一转动部2111和第二转动部2211外,扭簧60的两端分别抵接第一连接部2112和第二连接部2212。扭簧60用于在第一按压件11和第二按压件12均位于对应的解锁位置时使第一连接部2112和第二连接部2212具有相互远离的趋势以使得第一连接杆200和第二连接杆300具有相互远离的趋势,把手1000从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方便、省力。
请参阅图3和图4(A),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叠机构100还包括弹性件70,弹性件70穿设套筒50,弹性件70的两端分别抵接第一按压件11和第二按压件12,弹性件70的伸缩方向与第一按压件11的运动方向相同,第一按压件11和第二按压件12被配置为在第一按压件11和第二按压件12均被触发时压缩弹性件70,弹性件70被配置为通过弹性回复力推动第一按压件11和第二按压件12沿弹性件70的伸缩方向相对转动机构20运动以回复原位。可以理解地,可以通过按压第一按压件11和第二按压件12实现对按压机构10的触发。当按压第一按压件11和第二按压件12时,第一按压件11沿套筒50的轴向向靠近第二按压件12的方向移动以使得第一限位凸起311与第一限位槽321脱离卡合并使得第一凸台41插设于第一配合孔42;第二按压件12沿套筒50的轴向向靠近第一按压件11的方向移动以使得第二限位凸起312与第二限位槽322脱离卡合并使得第二凸台43插设于第二配合孔44,第一按压件11和第二按压件12压缩弹性件70,此时第一连接杆200和第二连接杆300能够实现相对转动。当解除对第一按压件11和第二按压件12的按压时,弹性件70通过弹性回复力推动第一按压件11和第二按压件12沿套筒50的轴向分别回复原位。
示例性地,第一按压件11包括第一按钮,第二按压件12包括第二按钮,弹性件70包括弹簧,弹性件70的结构简单并具有良好的弹性。
请参阅图3和图4(A),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0还包括与第一转动部2111转动连接的第一限位件23和与第二转动部2211转动连接的第二限位件24,第一限位件23形成有第一限位凸台231,第二限位件24形成有第二限位凸台241,套筒50凸设有第三限位凸台51,第一限位件23和第二限位件24相对套设于套筒50上并位于第三限位凸台51的两侧,第一限位凸台231和第三限位凸台51被配置为限位第一转动件211沿套筒50的轴向运动,第二限位凸台241和第三限位凸台51被配置为限位第二转动件221沿套筒50的轴向运动。如此,能够限位第一转动件211和第二转动件221沿套筒50轴向的相对位置,且折叠机构100的结构紧凑。
请参阅图4(B)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2上设有第一限位卡凸2121和第二限位卡凸2122,第一限位卡凸2121与第一转动件211的第一转动部2111限位配合用于限位第一转动件211与第一壳体212,第二限位卡凸2122与第一转动件211的第二转动部2211限位配合用于限位第一转动件211与第一壳体212。第二壳体222的结构与第一壳体212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4(A)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叠机构100还包括第一装饰件81和第二装饰件82,第一装饰件81被配置为与第一连接杆200固定连接,第二固定件223中用于与第一连接杆200固定连接的部分与第一装饰件81对应设置;第二装饰件82被配置为与第二连接杆300连接,第一固定件213中用于与第二连接杆300固定连接的部分与第二装饰件82对应设置。第一装饰件81与第二装饰件82的设置能够使得折叠机构100的外观美观。
请参阅图2、图6和图7,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把手1000,包括第一连接杆200、第二连接杆300以及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折叠机构100,第一连接杆200通过折叠机构100与第二连接杆300连接。
示例性地,处于展开状态时的把手1000如图2所示,处于折叠状态时的把手1000如图6所示。
上述实施例的把手1000,由于折叠机构100包括按压机构10和转动机构20,按压机构10被配置为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按压机构10和转动机构20中的一者设有限位凸起31、另一者设有与限位凸起31限位配合的限位槽32;按压机构10位于锁定位置时,限位凸起31与限位槽32卡合并阻止转动机构20转动;按压机构10位于解锁位置时,限位凸起31和限位槽32脱离卡合,以使得第一连接杆200能够通过转动机构20与第二连接杆300相对转动,因而,在需要将把手1000进行折叠或展开时,将按压机构10运动至解锁位置,使得限位凸起31与限位槽32脱离卡合,进而使得转动机构20能够自由转动,此时转动第一连接杆200和第二连接杆300中的至少一者,转动机构20能够跟随第一连接杆200或第二连接杆300转动,直至将把手1000从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中的其中一者切换至另一者。在把手1000完成状态切换后,将按压机构10从解锁位置运动至锁定位置,从而使得限位凸起31与限位槽32卡合并阻止转动机构20转动,由此阻止了第一连接杆200和第二连接杆300之间的相对转动,进而使得把手1000可靠地保持在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该折叠机构100,结构设计合理,能够使得把手1000切换至折叠状态以节省收纳空间,并能够使得把手1000切换至展开状态以保证把手1000的正常使用,无需额外设置将把手1000限位在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下的复杂限位结构,简化了把手1000的结构。
请参阅图8,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营地车,包括车身主体2000和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把手1000,把手1000与车身主体2000连接。
上述实施例的营地车,由于折叠机构100包括按压机构10和转动机构20,按压机构10被配置为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按压机构10和转动机构20中的一者设有限位凸起31、另一者设有与限位凸起31限位配合的限位槽32;按压机构10位于锁定位置时,限位凸起31与限位槽32卡合并阻止转动机构20转动;按压机构10位于解锁位置时,限位凸起31和限位槽32脱离卡合,以使得第一连接杆200能够通过转动机构20与第二连接杆300相对转动,因而,在需要将把手1000进行折叠或展开时,将按压机构10运动至解锁位置,使得限位凸起31与限位槽32脱离卡合,进而使得转动机构20能够自由转动,此时转动第一连接杆200和第二连接杆300中的至少一者,转动机构20能够跟随第一连接杆200或第二连接杆300转动,直至将把手1000从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中的其中一者切换至另一者。在把手1000完成状态切换后,将按压机构10从解锁位置运动至锁定位置,从而使得限位凸起31与限位槽32卡合并阻止转动机构20转动,由此阻止了第一连接杆200和第二连接杆300之间的相对转动,进而使得把手1000可靠地保持在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该折叠机构100,结构设计合理,能够使得把手1000切换至折叠状态以节省收纳空间,并能够使得把手1000切换至展开状态以保证把手1000的正常使用,无需额外设置将把手1000限位在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下的复杂限位结构,简化了把手1000的结构。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方法步骤、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方法步骤、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折叠机构,用于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折叠机构包括:
按压机构,所述按压机构被配置为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
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
其中,所述按压机构和所述转动机构中的一者设有限位凸起,另一者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限位配合的限位槽;所述按压机构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卡合并阻止所述转动机构转动;所述按压机构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限位凸起和所述限位槽脱离卡合,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杆能够通过所述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对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包括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所述限位槽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限位配合的第一限位槽和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限位配合的第二限位槽,所述按压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按压件和第二按压件,所述第一按压件和所述第二按压件均能够在对应的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套件和第二转动套件,所述第一转动套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二转动套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和所述第一限位槽中的其中一者设于所述第一按压件,另一者设于所述第一转动套件;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和所述第二限位槽中的其中一者设于所述第二按压件,另一者设于所述第二转动套件;
当所述第一按压件位于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卡合并阻止所述第一转动套件转动,当所述第二按压件位于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二限位槽卡合并阻止所述第二转动套件转动;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在所述第一按压件位于解锁位置时与所述第一限位槽脱离卡合,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在所述第二按压件位于解锁位置时与所述第二限位槽脱离卡合,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杆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转动套件和所述第二转动套件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对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套件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一壳体和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转动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并能够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转动,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和所述第一限位槽中的其中一者设于所述第一按压件,另一者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
所述第二转动套件包括第二转动件、第二壳体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转动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转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并能够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转动,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和所述第二限位槽中的其中一者设于所述第二按压件,另一者设于所述第二固定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数量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限位槽沿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对应设置;
所述第二限位槽的数量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限位槽沿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二限位槽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压件和所述第一转动件中的其中一者上设有第一凸台、另一者上设有第一配合孔,当所述第一按压件运动至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一凸台插设于所述第一配合孔内,当所述第一按压件运动至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一凸台脱离所述第一配合孔;
所述第二按压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中的其中一者上设有第二凸台、另一者上设有第二配合孔,当所述第二按压件运动至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二凸台插设于所述第二配合孔内,当所述第二按压件运动至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二凸台脱离所述第二配合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包括第一转动部和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包括第二转动部和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
套筒,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沿所述套筒的轴向间隔套设于所述套筒外;
扭簧,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外,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穿设所述套筒,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按压件和所述第二按压件,所述弹性件的伸缩方向与所述第一按压件的运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按压件和所述第二按压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按压件和所述第二按压件均被触发时压缩所述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被配置为通过弹性回复力推动所述第一按压件和所述第二按压件沿所述弹性件的伸缩方向相对所述转动机构运动以回复原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连接的第一限位件和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连接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形成有第一限位凸台,第二限位件形成有第二限位凸台,所述套筒凸设有第三限位凸台,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相对套设于所述套筒上并位于所述第三限位凸台的两侧,所述第一限位凸台和所述第三限位凸台被配置为限位所述第一转动件沿所述套筒的轴向运动,所述第二限位凸台和所述第三限位凸台被配置为限位所述第二转动件沿所述套筒的轴向运动。
9.一种把手,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杆;
第二连接杆;以及
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机构,所述第一连接杆通过所述折叠机构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
10.一种营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主体;以及
权利要求9所述的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车身主体连接。
CN202320565194.4U 2023-03-20 2023-03-20 折叠机构、把手及营地车 Active CN2201993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65194.4U CN220199324U (zh) 2023-03-20 2023-03-20 折叠机构、把手及营地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65194.4U CN220199324U (zh) 2023-03-20 2023-03-20 折叠机构、把手及营地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99324U true CN220199324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46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65194.4U Active CN220199324U (zh) 2023-03-20 2023-03-20 折叠机构、把手及营地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993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431147Y2 (zh)
EP2990298B1 (en) Zero play hinge for a stroller
US11760436B2 (en) Foldable structure, foldable device and foldable vehicle
CN113104091B (zh) 车架收折机构、车架锁定机构、背靠释锁机构及婴儿车
US6877760B2 (en) Foldable stroller
TWI805510B (zh) 收合鎖定機構
AU2024200155A1 (en) Unlock device and stroller
CN209776527U (zh) 婴儿车锁定装置及婴儿车
CN220199324U (zh) 折叠机构、把手及营地车
CN210191565U (zh) 折叠车
CN113147538A (zh) 一种汽车及其多连杆折叠座椅
US4588141A (en) Handle for a fishing spinning reel
CN110422097B (zh) 一种旋转杯托机构
CN209833735U (zh) 可受座椅收合而连动解锁的婴儿车车架折收装置
CN220243340U (zh) 收车关节及儿童推车
CN217804878U (zh) 一种具有座位靠背控制收车结构的婴童车
CN215205039U (zh) 一种可收叠的婴儿手推车
CN216783605U (zh) 可折叠儿童推车
CN217918247U (zh) 折叠结构和折叠车
CN219382719U (zh) 锁定机构及自行车
CN218400685U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16496130U (zh) 用于轮椅的高承载力的折叠锁机构
CN220662747U (zh) 双重锁定折叠器
CN212290158U (zh) 折叠结构、折叠设备和折叠车
CN217804876U (zh) 一种座位靠背控制关节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