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65241U - 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和送风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和送风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65241U
CN214065241U CN202023323589.9U CN202023323589U CN214065241U CN 214065241 U CN214065241 U CN 214065241U CN 202023323589 U CN202023323589 U CN 202023323589U CN 214065241 U CN214065241 U CN 2140652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noise reduction
air supply
wal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2358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玮玮
何振斌
王云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2358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652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652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652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和送风设备,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包括多个风道部和降噪件,其中,多个风道部形成风道,每个风道部包括朝向风道的过风面,多个风道部包括至少一组相邻的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第一风道部的过风面与第二风道部的过风面不在同一平面内;降噪件设于风道,降噪件设置在第一风道部和/或第二风道部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降噪件,不仅能够减小涡流区的体积,减少涡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导气流,从而有效降低高速气体与风道部的过风面所形成的噪声,进而提升具有该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的送风设备的使用性能。

Description

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和送风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和一种送风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送风设备,如风扇可以扰动家用电器的内部气流。然而,在气流流动的过程中,气流会在送风设备的内部产生涡流,尤其是无叶风扇出风的风道结构内部容易产生涡流,涡流会产生较多的噪声而降低家用电器的使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送风设备。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包括多个风道部和降噪件,其中,多个风道部形成风道,每个风道部包括朝向风道的过风面,多个风道部包括至少一组相邻的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第一风道部的过风面与第二风道部的过风面不在同一平面内;降噪件设于风道,降噪件设置在第一风道部和/或第二风道部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包括多个风道部和降噪件。其中,多个风道部形成风道。值得说明的是,多个风道部可以相互连接以形成风道。或者,多个风道部和其他部件共同形成风道,即多个风道部能够形成风道的一部分。具体地,多个风道部中的一个风道部为一个部件。多个风道部中的至少两个为一个部件。即构成一个风道部可以为一个单独的部件,也可以是多个相对独立的部件相互连接以形成一个风道部。根据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具体应用的送风设备可以相应调整。进一步地,每一个风道部包括朝向风道的过风面,即过风面为风道部的内壁面。多个风道部包括多组相邻的风道部。多组相邻的风道部中包括至少一组风道部,至少一组风道部包括相邻的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其中,第一风道部的过风面和第二风道部的过风面不在同一平面内,第一风道部的过风面和第二风道部的过风面形成夹角。此时,在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能够形成转角区域,该转角区域处会产生较多的涡流,而涡流是噪声的来源,即在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的连接处噪声较大。当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连接时,则降噪件设置在风道的内部。当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并未连接时,则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之间具有缺口,即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形成具有缺口的风道,降噪件连接在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彼此靠近的端部,即降噪件位于缺口内。降噪件不仅能够减小涡流区的体积,减少涡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导气流,从而有效降低高速气体与风道部的过风面所形成的噪声,进而提升具有该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的送风设备的使用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还包括壳体,壳体的内壁面形成多个风道部,第一风道部为壳体的侧壁面,第二风道部为壳体的上壁面,降噪件设置在上壁面和侧壁面的转角连接处。
在该设计中,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还包括壳体,壳体的内壁面形成多个风道部,也就是说,壳体形成风道。具体地,第一风道部为壳体的侧壁面,第二风道部为壳体的上壁面,降噪件连接在上壁面和侧壁面的转角连接处,则降噪件能够降低侧壁面和上壁面的转角连接处可能形成的涡流区的体积,从而实现降噪效果。
值使得说明的是,侧壁面和上壁面未直接连接,二者通过降噪件实现连接,从而在实现降噪的基础上,可以有效降低材料成本,避免无谓的材料损耗,也能够降低重量,使得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可以方便集成于送风设备内,为送风设备的小型化、轻薄化提供可能性。或者,侧壁面和上壁面直接连接,降噪件设置在侧壁面和上壁面之间,即降噪件作为单独结构连接在侧壁面和上壁面上,从而在现有风道的结构前提下,只需要将降噪件另外组装至风道的内壁面上,即可实现对于已有结构的降噪改装,结构简单且适用性较广。
值得说明的是,降噪件可以通过粘结剂等设置在侧壁面和上壁面上,固定方式可靠简单,成本较低,适于批量生产。
进一步地,降噪件与侧壁面和上壁面中的至少一个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设计中,降噪件的成型方式多样化。具体地,当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可分离设置时,则降噪件可以与第一风道部为一体式结构。降噪件可以与第二风道部为一体式结构。当然,当侧壁面和上壁面为一体结构时,则降噪件可以与侧壁面和上壁面为一体式结构。具体地,降噪件与侧壁面和上壁面中的至少一个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降噪件与相应的风道部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降噪件与相应的风道部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并且,通过将降噪件与相应的风道部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产品的整体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产品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同时,当降噪件与相应的风道部设计为一体式结构,则可以杜绝降噪件和风道部之间存在连接缝隙,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噪声来源。具体地,通过设置降噪件能够实现1dB~3dB的声压级的降低。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降噪件为连接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的斜板和/或弧形板。
在该设计中,降噪件可以为斜板。降噪件可以为弧形板。降噪件也可以由至少一个斜板和至少一个弧形板组合连接形成,只要能够起到缩减转角区域的体积的作用,使得涡流区减少,则均可实现降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壳体具有与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降噪件包括从第二风道部朝向第一进风口的方向凸出的弧形迎风面。
在该设计中,壳体具有与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气流由第一进风口进入风道内,由于降噪件朝向第一进风口的方向凸出,即降噪件包括自第二风道部朝第一进风口凸出的弧形迎风面,弧形迎风面能够令气流沿降噪件更好地被引导,从而实现降噪效果。具体地,第一进风口可以设在远离上壁面的位置处,则气流会自下而上流向降噪件。当然,第一进风口也可以设在侧壁面上,只要气流能够经引导流向降噪件,则均可以实现降噪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沿靠近第一风道部的方向,弧形迎风面在第一进风口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宽度逐渐缩小。
在该设计中,降噪件包括朝向风道内部的迎风面,迎风面为弧形迎风面,弧形迎风面能够很好地缩减转角区域的体积,使得涡流区减少,进而实现降噪效果。进一步地,弧形迎风面在第一进风口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宽度,沿靠近第一风道部的方向,投影宽度逐渐缩小,即弧形迎风面呈渐缩状。具体地,降噪件可以为第二风道部靠近第一风道部的转角处能够形成的朝向第一进风口方向的凸包结构,凸包结构的外表面形成弧形迎风面,凸包外轮廓(弧形迎风面)呈朝向凸出方向逐渐缩小的结构。进一步地,上壁面和侧壁面均与降噪件的迎风面平滑过渡,能够便于气流流动,减少气流流动过程中的阻力。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降噪件还包括相背于迎风面的背风面,背风面与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中至少一个的过风面形成的夹角大于0°,小于等于60°。
在该设计中,降噪件还包括与迎风面相背离的背风面,背风面与第一风道部的过风面形成的夹角α,和/或背风面和第二风道部的过风面形成的夹角β满足大于0°,小于等于60°,从而能够更好地将气流进行引导。值得说明的是,当降噪件为降噪板时,降噪板包括被背风平面。当降噪板为降噪弧形板时,则降噪板包括背风弧面,此时,背风弧面与过风面之间的夹角是指降噪弧形板与风道部连接点所在切面与过风面所形成的夹角。值得说明的是,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的过风面即为壳体的侧壁面,壳体的上壁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风道还包括第三风道部和设置在第三风道部上的出风口,第三风道部与第一风道部相对设置。
在该设计中,多个风道部还包括第三风道部,第三风道部相对于第一风道部连接在第二风道部上,即第三风道部和第一风道部分别设置在第二风道部的两端。当第一风道部为后侧壁面,第二风道部为上壁面,则第三风道部为壳体的前侧壁面。出风口设置在第三风道部上,出风口与风道连通,风机产生高速气流朝斜向上的方向流动,然后贴着后侧壁面(第一风道部)向上流动,进而在降噪件处发生转向,气流经上壁面(第二风道部)吹向前侧壁面(第三风道部)的出风口。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还包括导风部,导风部设于第三风道部并位于出风口处。
在该设计中,导风部设置在第三风道部上,导风部位于出风口处,导风部能够对气流进行引导,以适应用户需求。具体地,导风部可以为横向格栅和纵向格栅交叉分布,从而能够实现气流在横向和纵向上的方向调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第二风道部在出风方向上的长度为L,降噪件包括朝向出风口的迎风弧面,迎风弧面内任一弧线段所在圆的半径为R,0.3L≤R≤1.2L。
在该设计中,第二风道部在出风方向上的长度L和降噪件的迎风弧面的弯曲程度R相关,通过合理调整长度L和弯曲程度R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令气流从出风口吹出后的距离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设备,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风设备,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因此具有该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送风设备可以为空调器、风扇、烹饪设备等。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送风设备包括机座和风机,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连接于机座。风机设于机座内,机座上设有连通风道的第一进风口的机座通道,风机通过机座通道向风道送风。
在该设计中,送风设备包括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机座和风机。其中,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和机座沿自上而下的方向布置,风机设置在机座内部,风机能够提供气体扰动动力源。机座上形成有机座通道,机座通道不仅与第一进风口连通,机座通道还与风机连通,加压后的气流能够通过机座通道、第一进风口进入风道中,由于远离风机的位置处(送风设备的顶部)噪声较大,因此,将降噪件设置在噪声较大的区域,从而可以对产生较大噪声的源头(涡流区域)进行有效改善,从而能够有效优化送风设备的噪音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机座还包括外壳,风机和机座通道设置在外壳内。第二进风口设于外壳上,第二进风口与机座通道连通。过滤件设于外壳上并位于第二进风口处。
在该设计中,机座还包括外壳,外壳与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相连接,风机和机座通道均设置在外壳内。第二进风口设于外壳中,第二进风口与机座通道连通,风机设在机座通道内。外界气流经过第二进风口进入机座通道中,同时被风机进行加压,加压后的气流经过第一进风口进入风道中,气流自下而上吹向降噪件,在降噪件的引导下能够避免产生较大噪音,然后经过出风口吹向外界。
进一步地,过滤件位于第二进风口处,过滤件可以对外部气流中的杂质进行过滤,能够避免杂质进入风机中而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可以想到地,过滤件为过滤网,在不影响进风量的前提下能够有效阻隔杂质。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送风设备为风扇。在该设计中,风扇为无叶风扇。风扇的壳体可以由在前后方向可拆卸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组成。风扇的机座位于壳体下,即风机位于底部,降噪件位于顶部。若风扇的风道顶部并未设置降噪件时,则风的速度方向在顶部存在接近90°的转角改变,此时在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的连接处会产生较多的涡流,涡流是噪声的来源,因此,该处的噪声也较大。而通过将降噪件设置在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的连接处,从而可以将风速方向由下向上方向逐渐过渡至水平方向,减少涡流产生的区域以降低噪声。
进一步地,降噪件与壳体的至少一部分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设计中,风扇的第一壳体朝向用户,第二壳体相较于第一壳体远离用户。可以将降噪件一体成型在第二壳体上,一方面降低加工难度,提升结构强度,另一方面降噪件的设置并不会影响出风口的排风。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送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送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送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送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送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送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其中,图1至图9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 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
110 风道,
120 壳体,121第一风道部,122第二风道部,123第三风道部,124第一进风口,125出风口,
130 降噪件,
140 导风部,
200 送风设备,
210 机座,211外壳,212第二进风口,
220 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100和送风设备200。
实施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如图1和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100,包括多个风道部和降噪件130,其中,多个风道部形成风道110,每个风道部包括朝向风道110的过风面,多个风道部包括至少一组相邻的第一风道部121和第二风道部122,第一风道部121的过风面与第二风道部122的过风面不在同一平面内;降噪件130设于风道110,降噪件130设置在第一风道部121和/或第二风道部122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100包括多个风道部和降噪件130。其中,多个风道部形成风道110。值得说明的是,多个风道部可以相互连接以形成风道110。或者,多个风道部和其他部件共同形成风道110,即多个风道部能够形成风道110的一部分。具体地,多个风道部中的一个风道部为一个部件。多个风道部中的至少两个为一个部件。即构成一个风道部可以为一个单独的部件,也可以是多个相对独立的部件相互连接以形成一个风道部。根据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100具体应用的送风设备200可以相应调整。进一步地,每一个风道部包括朝向风道110的过风面,即过风面为风道部的内壁面。多个风道部包括多组相邻的风道部。多组相邻的风道部中包括至少一组风道部,至少一组风道部包括相邻的第一风道部121和第二风道部122,其中,第一风道部121的过风面和第二风道部122的过风面不在同一平面内,第一风道部121的过风面和第二风道部122的过风面形成夹角。此时,在第一风道部121和第二风道部122能够形成转角区域,该转角区域处会产生较多的涡流,而涡流是噪声的来源,即在第一风道部121和第二风道部122的连接处噪声较大。当第一风道部121和第二风道部122连接时,则降噪件130设置在风道110的内部。当第一风道部121和第二风道部122并未连接时,则第一风道部121和第二风道部122之间具有缺口,即第一风道部121和第二风道部122形成具有缺口的风道110,降噪件130连接在第一风道部121和第二风道部122彼此靠近的端部,即降噪件130位于缺口内。降噪件130不仅能够减小涡流区的体积,减少涡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导气流,从而有效降低高速气体与风道部的过风面所形成的噪声,进而提升具有该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100的送风设备200的使用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100还包括壳体120,壳体120的内壁面形成多个风道部,第一风道部121为壳体120的侧壁面,第二风道部122为壳体120的上壁面,降噪件130设置在上壁面和侧壁面的转角连接处。
在该实施例中,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100还包括壳体120,壳体120的内壁面形成多个风道部,也就是说,壳体120形成风道110。具体地,第一风道部121为壳体120的侧壁面,第二风道部122为壳体120的上壁面,降噪件130连接在上壁面和侧壁面的转角连接处,则降噪件130能够降低侧壁面和上壁面的转角连接处可能形成的涡流区的体积,从而实现降噪效果。
值使得说明的是,侧壁面和上壁面未直接连接,二者通过降噪件130实现连接,从而在实现降噪的基础上,可以有效降低材料成本,避免无谓的材料损耗,也能够降低重量,使得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100可以方便集成于送风设备200内,为送风设备200的小型化、轻薄化提供可能性。或者,侧壁面和上壁面直接连接,降噪件130设置在侧壁面和上壁面之间,即降噪件130作为单独结构连接在侧壁面和上壁面上,从而在现有风道110的结构前提下,只需要将降噪件130另外组装至风道110的内壁面上,即可实现对于已有结构的降噪改装,结构简单且适用性较广。
值得说明的是,降噪件130可以通过粘结剂等设置在侧壁面和上壁面上,固定方式可靠简单,成本较低,适于批量生产。
进一步地,降噪件130与侧壁面和上壁面中的至少一个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降噪件130的成型方式多样化。具体地,当第一风道部121和第二风道110可分离设置时,则降噪件130可以与第一风道部121为一体式结构。降噪件130可以与第二风道部122为一体式结构。当然,当侧壁面和上壁面为一体结构时,则降噪件130可以与侧壁面和上壁面为一体式结构。具体地,降噪件130与侧壁面和上壁面中的至少一个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降噪件130与相应的风道部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降噪件130与相应的风道部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并且,通过将降噪件130与相应的风道部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产品的整体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产品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同时,当降噪件130与相应的风道部设计为一体式结构,则可以杜绝降噪件130和风道部之间存在连接缝隙,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噪声来源。具体地,通过设置降噪件130能够实现1dB~3dB的声压级的降低。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降噪件130为连接第一风道部121和第二风道部122的斜板和/或弧形板。
在该实施例中,降噪件130可以为斜板。降噪件130可以为弧形板。降噪件130也可以由至少一个斜板和至少一个弧形板组合连接形成,只要能够起到缩减转角区域的体积的作用,使得涡流区减少,则均可实现降噪效果。
实施例二
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于降噪件130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做出说明,进一步地,壳体120具有与风道110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24,降噪件130包括从第二风道部122朝第一进风口124的方向凸出的弧形迎风面。
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20具有与风道110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24,气流由第一进风口124进入风道110内,由于降噪件130朝向第一进风口124的方向凸出,即降噪件130包括自第二风道部122朝第一进风口124凸出的弧形迎风面,弧形迎风面能够令气流沿降噪件130更好地被引导,从而实现降噪效果。具体地,第一进风口124可以设在远离上壁面的位置处,则气流会自下而上流向降噪件130。当然,第一进风口124也可以设在侧壁面上,只要气流能够经引导流向降噪件130,则均可以实现降噪的效果。
进一步地,沿靠近第一风道部121的方向,弧形迎风面在第一进风口124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宽度逐渐缩小。
在该实施例中,降噪件130包括朝向风道110内部的迎风面,迎风面为弧形迎风面,弧形迎风面能够很好地缩减转角区域的体积,使得涡流区减少,进而实现降噪效果。进一步地,弧形迎风面在第一进风口124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宽度,沿靠近第一风道部121的方向,投影宽度逐渐缩小,即弧形迎风面呈渐缩状。具体地,降噪件130可以为第二风道部122靠近第一风道部121的转角处能够形成的朝向第一进风口124方向的凸包结构,凸包结构的外表面形成弧形迎风面,凸包外轮廓(弧形迎风面)呈朝向凸出方向逐渐缩小的结构。进一步地,上壁面和侧壁面均与降噪件130的迎风面平滑过渡,能够便于气流流动,减少气流流动过程中的阻力。
进一步地,降噪件130还包括相背于迎风面的背风面,背风面与第一风道部121和第二风道部122中至少一个的过风面形成的夹角大于0°,小于等于60°。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降噪件130还包括与迎风面相背离的背风面,背风面与第一风道部121的过风面形成的夹角α,和/或背风面和第二风道部122的过风面形成的夹角β满足大于0°,小于等于60°,从而能够更好地将气流进行引导。值得说明的是,当降噪件130为降噪板时,降噪板包括被背风平面。当降噪板为降噪弧形板时,则降噪板包括背风弧面,此时,背风弧面与过风面之间的夹角是指降噪弧形板与风道部连接点所在切面与过风面所形成的夹角。值得说明的是,第一风道部121和第二风道部122的过风面即为壳体120的侧壁面,壳体120的上壁面。
实施例三
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于降噪件130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做出说明,进一步地,风道110还包括第三风道部123和设置在第三风道部123上的出风口125,第三风道部123与第一风道部121相对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多个风道部还包括第三风道部123,第三风道部123相对于第一风道部121连接在第二风道部122上,即第三风道部123和第一风道部121分别设置在第二风道部122的两端。当第一风道部121为后侧壁面,第二风道部122为上壁面,则第三风道部123为壳体120的前侧壁面。出风口125设置在第三风道部123上,出风口125与风道110连通,风机220产生高速气流朝斜向上的方向流动,然后贴着后侧壁面(第一风道部121)向上流动,进而在降噪件130处发生转向,气流经上壁面(第二风道部122)吹向前侧壁面(第三风道部123)的出风口125。
进一步地,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100还包括导风部140,导风部140设于第三风道部123并位于出风口125处。
在该实施例中,导风部140设置在第三风道部123上,导风部140位于出风口125处,导风部140能够对气流进行引导,以适应用户需求。具体地,导风部140可以为横向格栅和纵向格栅交叉分布,从而能够实现气流在横向和纵向上的方向调整。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二风道部122在出风方向上的长度为L,降噪件130包括朝向出风口125的迎风弧面,迎风弧面内任一弧线段所在圆的半径为R,0.3L≤R≤1.2L。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风道部122在出风方向上的长度L和降噪件130的迎风弧面的弯曲程度R相关,通过合理调整长度L和弯曲程度R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令气流从出风口125吹出后的距离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实施例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如图4至图9所示,提供了一种送风设备200,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10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风设备200,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100,因此具有该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送风设备200可以为空调器、风扇、烹饪设备等。
进一步地,送风设备200包括机座210和风机220,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100连接于机座210。风机220设于机座210内,机座210上设有连通风道110的第一进风口124的机座通道,风机220通过机座通道向风道110送风。
在该实施例中,送风设备200包括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100、机座210和风机220。其中,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100和机座210沿自上而下的方向布置,风机220设置在机座210内部,风机220能够提供气体扰动动力源。机座210上形成有机座通道,机座通道不仅与第一进风口124连通,机座通道还与风机220连通,加压后的气流能够通过机座通道、第一进风口124进入风道110中,由于远离风机220的位置处(送风设备200的顶部)噪声较大,因此,将降噪件130设置在噪声较大的区域,从而可以对产生较大噪声的源头(涡流区域)进行有效改善,从而能够有效优化送风设备200的噪音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机座210还包括外壳211,风机220和机座通道设置在外壳211内。第二进风口212设于外壳211上,第二进风口212与机座通道连通。过滤件设于外壳211上并位于第二进风口212处。
在该实施例中,机座210还包括外壳211,外壳211与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100相连接,风机220和机座通道均设置在外壳211内。第二进风口212设于外壳211中,第二进风口212与机座通道连通,风机220设在机座通道内。外界气流经过第二进风口212进入机座通道中,同时被风机220进行加压,加压后的气流经过第一进风口124进入风道110中,气流自下而上吹向降噪件130,在降噪件130的引导下能够避免产生较大噪音,然后经过出风口125吹向外界。
进一步地,过滤件位于第二进风口212处,过滤件可以对外部气流中的杂质进行过滤,能够避免杂质进入风机220中而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可以想到地,过滤件为过滤网,在不影响进风量的前提下能够有效阻隔杂质。
进一步地,如图7、图8和图9所示,送风设备200为风扇。
在该实施例中,风扇为无叶风扇。风扇的壳体120可以由在前后方向可拆卸的第一壳体120和第二壳体120组成。风扇的机座210位于壳体120下,即风机220位于底部,降噪件130位于顶部。若风扇的风道110顶部并未设置降噪件130时,则风的速度方向在顶部存在接近90°的转角改变,此时在第一风道部121和第二风道部122的连接处会产生较多的涡流,涡流是噪声的来源,因此,该处的噪声也较大。而通过将降噪件130设置在第一风道部121和第二风道部122的连接处,从而可以将风速方向由下向上方向逐渐过渡至水平方向,减少涡流产生的区域以降低噪声。
进一步地,降噪件130与壳体120的至少一部分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风扇的第一壳体120朝向用户,第二壳体120相较于第一壳体120远离用户。可以将降噪件130一体成型在第二壳体120上,一方面降低加工难度,提升结构强度,另一方面降噪件130的设置并不会影响出风口125的排风。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风道部,多个所述风道部形成风道,每个所述风道部包括朝向风道的过风面,所述多个风道部包括至少一组相邻的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所述第一风道部的过风面与所述第二风道部的过风面不在同一平面内;
降噪件,设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降噪件设在所述第一风道部和/或所述第二风道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还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内壁面形成所述多个风道部,所述第一风道部为所述壳体的侧壁面,所述第二风道部为所述壳体的上壁面,所述降噪件设置在所述上壁面和所述侧壁面的转角连接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降噪件为连接所述第一风道部和所述第二风道部的斜板和/或弧形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所述降噪件包括从所述第二风道部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口方向凸出的弧形迎风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靠近所述第一风道部的方向,所述弧形迎风面在所述第一进风口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宽度逐渐缩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降噪件还包括相背于所述迎风面的背风面,所述背风面与所述第一风道部和所述第二风道部中至少一个的过风面形成的夹角大于0°,小于等于6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还包括:
第三风道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三风道部上的出风口,所述第三风道部与所述第一风道部相对设置;
所述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还包括:
导风部,设于所述第三风道部并位于所述出风口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风道部在出风方向上的长度为L,所述降噪件包括朝向所述出风口的迎风弧面,所述迎风弧面内任一弧线段所在圆的半径为R,0.3L≤R≤1.2L。
9.一种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设备包括:
机座,所述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连接于所述机座;
风机,设于所述机座内,所述机座上设有连通所述风道的第一进风口的机座通道,所述风机通过所述机座通道向所述风道送风。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还包括:
外壳,所述风机和所述机座通道设置在所述外壳内;
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外壳上,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机座通道连通;
过滤件,设于所述外壳上并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处。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设备为风扇。
CN202023323589.9U 2020-12-31 2020-12-31 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和送风设备 Active CN2140652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23589.9U CN214065241U (zh) 2020-12-31 2020-12-31 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和送风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23589.9U CN214065241U (zh) 2020-12-31 2020-12-31 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和送风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65241U true CN214065241U (zh) 2021-08-27

Family

ID=77368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23589.9U Active CN214065241U (zh) 2020-12-31 2020-12-31 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和送风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652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80744B2 (ja) 送風ユニット
CN210832262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1092975B (zh) 一种双面进风的吸油烟机风机蜗壳
EP3855023B1 (en) Centrifugal fan, air duct system, and air conditioner
CN201034091Y (zh) 双进风吸油烟机的风机蜗壳
CN214065241U (zh) 送风设备的风道结构和送风设备
CN203518022U (zh) 风管机
CN104566626A (zh) 风管机
CN208920330U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
CN215490035U (zh) 风机组件和空调器
CN201068900Y (zh) 一种双面进风的吸油烟机风机蜗壳
CN201121938Y (zh) 侧面进风式吸油烟机
WO2020048203A1 (zh) 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
CN208846652U (zh) 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
CN208846707U (zh) 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
CN108397846B (zh) 空调设备
CN219220837U (zh) 蜗壳、风机及空调器
CN220870997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110285487A (zh) 一种空调器
CN108917036B (zh) 导风圈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9433378U (zh)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5371072U (zh) 空调室内机、离心风叶与蜗壳的总成及其离心风叶
CN109405261B (zh) 一种降噪结构及空调器
CN214700889U (zh) 机箱及抽油烟机
CN114483652B (zh) 一种蜗壳、风机及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