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55461U -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55461U
CN213955461U CN202022944817.8U CN202022944817U CN213955461U CN 213955461 U CN213955461 U CN 213955461U CN 202022944817 U CN202022944817 U CN 202022944817U CN 213955461 U CN213955461 U CN 2139554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channel
adsorption unit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4481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剑云
徐振坤
李宝华
张敏
岑长岸
麦剑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4481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554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554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554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加湿装置及空调器,加湿装置包括壳体和吸附单元,壳体上设有进风通道、室外排风口及室内送风口,壳体内形成有连通所进风通道和室外排风口的吸湿风道、以及连通进风通道和室内送风口的加湿风道,吸附单元设于壳体内,吸附单元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经由进风通道流入壳体的部分气流流经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其中之一后,流向吸湿风道,另一部分气流流经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中的另一后,流向加湿风道,导向件设于壳体,引导进风通道内的气流更均匀地流向吸附单元,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加湿装置利用导向件引导流向吸附单元的气流,使得吸附单元中各处吸附材料的过分量更加均匀,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升加湿效果。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提高室内湿度,市场上的空调器可以配置有加湿装置,加湿装置包括吸附单元,室外空气流经吸附单元吸附区时,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材料吸附,干燥空气被排出室外;加湿侧空气经加热器加热后,流经吸附单元的脱附区,吸附材料中的水分脱附到空气中,加湿后的空气被送入室内,进行加湿。如此利用加湿装置将室外空气中的水分引入室内,提高室内湿度,提升用户的舒适度。并且无需用户自行加水就能够达到加湿的效果,使用方便,舒适度高。
相关技术中的加湿装置通常利用具有吸水放水功能的吸附材料进行加湿,进风通道将待加湿或待吸湿的空气引向吸附单元,但是由于风道的设置受限,容易导致吸附单元中各处吸附材料的过风量不均匀,从而导致吸附材料没有被充分利用,影响加湿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加湿装置及包括该加湿装置的空调器,旨在提供一种吸附单元各处过风更均匀,提升加湿效果的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湿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通道、室外排风口及室内送风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连通所进风通道和所述室外排风口的吸湿风道、以及连通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室内送风口的加湿风道;
吸附单元,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吸附单元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经由所述进风通道流入所述壳体的部分气流流经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其中之一后,流向所述吸湿风道,另一部分气流流经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中的另一后,流向所述加湿风道;以及,
导向件,设于所述壳体,用以引导所述进风通道内的气流流向所述吸附单元,使得所述吸附单元各处的气流均匀。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设于所述进风通道,所述导向件位于所述加热单元和所述吸附单元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进风通道的一端,进风通道的另一端对接所述第一区域或所述第二区域,所述导向件为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呈自所述进风口向所述第一区域或所述第二区域的中部延伸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所述进风通道包括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所述第一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与所述第一区域对接,所述第二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二进风通道与所述第二区域对接;
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换向阀,所述换向阀设于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加湿风道相连通,同时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吸湿风道相连通,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加湿风道相连通,同时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吸湿风道相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单元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设于所述第一进风通道,所述第二加热部设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所述导向件包括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设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一区域之间,所述第二导向板设于所述第二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板自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处向所述第一区域中部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导向板自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处向所述第二区域中部倾斜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风道壳盖,所述风道壳盖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吸附单元背离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用以分隔所述吸附单元和所述加湿风道及所述吸湿风道,所述风道壳盖上开设有过风通道,所述换向阀可活动地设于所述风道壳盖,以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和所述第二工作状态间切换,改变所述过风通道的连通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风通道包括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的第一过风口和第四过风口、以及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的第二过风口和第三过风口,所述第一过风口和所述第二过风口连通所述加湿风道,所述第三过风口和所述第四过风口连通所述吸湿风道,所述换向阀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封堵所述第二过风口和所述第四过风口,同时所述第一过风口和所述第三过风口打开;所述换向阀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封堵所述第一过风口和所述第三过风口,同时所述第二过风口和所述第四过风口打开。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向阀包括转轴、以及分设于所述转轴两侧的阀板,所述换向阀绕所述转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风道壳盖,所述第一过风口、所述第二过风口、所述第三过风口和所述第四过风口沿所述转轴的周向依次排布,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阀板盖设于所述第二过风口和所述第四过风口,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阀板盖设于所述第一过风口和所述第三过风口。
为实现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加湿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包括吸附单元和换向阀,换向阀用以调节流经吸附单元的气流的流向,换向阀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第一区域吸湿,第二区域放湿,室外气流流经第一区域,被吸附单元吸附水分后流向室外,另一部分气流流经第二区域,脱附吸附单元中的水分后流向室内,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第一区域放湿,第二区域吸湿,室外气流部分流经第二区域,被吸附单元吸附水分后流向室外,另一部分气流流经第一区域,脱附吸附单元中的水分后流向室内,如此通过简单可靠地结构实现吸附单元同时吸湿和放湿,无需移动吸附单元,延长加湿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加湿装置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加湿装置的局部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加湿装置的换向阀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加湿装置的换向阀处于第二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A-A处的剖切示意图;
图7为图4中B-B处的剖切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加湿装置 24 吸湿侧风机 53 加湿侧进风口
200 室外机主体 25 加湿侧风机 54 吸湿侧进风口
10 壳体 30 吸附单元 55 隔离件
11 第一进风口 31 第一区域 61 第一过风口
12 第二进风口 32 第二区域 62 第二过风口
13 室外排风口 40 换向阀 63 第三过风口
14 室内送风口 41 转轴 64 第四过风口
20 加湿风道 42 阀板 71 第一导向板
21 吸湿风道 50 风道壳盖 72 第二导向板
22 第一进风通道 51 第一过风腔 73 第一加热部
23 第二进风通道 52 第二过风腔 74 第二加热部
70 导向件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请参阅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湿装置100及包含有加湿装置100的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的实施例,加湿装置100可以是空调器的一部分,也可以独立于空调器安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括加湿装置100的空调器,空调器可以是一体式空调器,也可以是分体式空调器,可以是窗式空调器、壁挂式空调器、柜式空调器或移动空调器。最好空调器为分体式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室外机,加湿装置100可以设于空调器室内机也可以设于空调器室外机,可设于空调器的外壳内,也可以安装于空调器的外壳外部。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分体式空调器,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室外机,空调器室外机包括室外机主体200和加湿装置100,室外机主体200内形成有室外换热风道,加湿装置100安装于室外机主体200外侧,也可安装于室外机主体200内侧。在本实施例中,加湿装置100安装于室外机主体200上侧,如此便于组装维护,占用空间小,且较为美观。
请参阅图2至图7,本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100包括壳体10、吸附单元30和导向件,壳体10上设有进风通道、室外排风口13及室内送风口14,壳体10内形成有连通室外排风口13的吸湿风道21、和连通室内送风口14的加湿风道20,吸附单元30设于壳体10内,吸附单元30具有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经由进风通道流入壳体10的部分气流流经所述第一区域31和所述第二区域32的其中之一后,流向吸湿风道21,另一部分气流流经所述第一区域31和所述第二区域32的中的另一后,流向所述加湿风道20,导向件70设于壳体10,用以引导进风通道内的气流流向吸附单元30,使得吸附单元30各处的气流均匀。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加湿装置100能够与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模式可搭配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一般在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用户的加湿需求较少,而在冬季气温低、空气湿度小,用户的加湿需求高。因此加湿装置100最好与空调器的制热模式搭配使用。并且吸附单元30通常具有在低温环境下吸湿,在高温环境下释放水分的特性,加湿装置100工作时,从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2的其中之一吸入室外气流,将室外空气中的水分带入吸附单元30的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其中之一,并通过吸湿风道21排出至室外,同时另一部分气流从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2中的另一流入,该部分气流被加热,并流经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中的另一,在高温环境下吸附材料中的水分脱附,气流将吸附单元30中的水分带入加湿风道20,并送入室内,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加湿。因此,送入室内的气流温度较高,在空调器制冷模式下容易导致室内温度波动较大并影响制冷效果,因此该加湿装置100更适于在空调器制热模式下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加湿装置100可以设于空调器室外机外壳内部,也可以设于空调器外壳外部,壳体10可以与空调器外壳一体设置,也可分体设置。进风通道设于壳体10,用以将气流输入加湿风道20或吸湿风道21。具体地,进风通道可根据需要设置。
例如,吸湿风道21的两端均连通室外,以使得室外空气流经吸附单元30,被吸取室外空气中的水分后,流向室外,此时与吸湿风道21连通的进风通道可直接连通室外。加湿风道20的出风端连通室内,向室内提供被加湿的气流,加湿风道20的进风端则既可以连通室内,又可以连通室外。当加湿风道20的进风端连通室内时,能够起到恒温加湿的作用,并提升加湿效率,此时与加湿风道20连通的进风通道连通室内。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加湿风道20的进风端连通室外,能够在加湿之外还起到向室内引入新风的效果,有助于提升室内空气质量。此时与加湿风道20连通的进风通道连通室外。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加湿风道20与吸湿风道21的进风端均通过进风通道连通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进风通道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并且可以在进风通道配合设置风阀等切换装置,达到需要的连通效果。
吸附单元30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制,只要包含能够对空气中水分的进行吸收存储和释出的吸附材料即可。具体地,吸附材料可以包含硅胶、分子筛、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在加湿装置100工作时,对吸附单元30的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分别提供合适的条件,使得吸附单元30中的吸附材料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或者向流经的空气中释放水分。具体地,经由进风通道流入壳体10的部分气流流经第一区域31被吸附水分后流向吸湿通道21,从室外排风口13排出;另一部分气流流经第二区域32,带走吸附单元30中的水分后流向加湿风道20,从室内送风口14送入室内。或者,经由进风通道流入壳体10的部分气流流经第二区域32被吸附水分后流向吸湿通道21,从室外排风口13排出;另一部分气流流经第一区域31,带走吸附单元30中的水分后流向加湿风道20,从室内送风口14送入室内
在本实施例中,加湿装置100还包括导向件70,导向件70设于壳体10,用以引导进风通道内的气流流向吸附单元30,使得吸附单元30各处的气流均匀。具体地,导向件70对进风通道的气流引导,使得吸附单元30的气流流场均匀,吸附单元30中各处吸附材料的过更量更接近,从而充分利用吸附单元30中的吸附材料,提升加湿效果。避免吸附单元局部过风量大,而周边吸附材料没有参与吸湿或者解湿活动,导致加湿效率低的情况。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吸附单元30中的水分被带走送往室内,请参阅图2,加湿装置100还包括加热单元(包括第一加热部73和第二加热部74)。加热单元可以包含电阻等加热装置,根据吸附材料在高温下脱附水分的特性,加热单元经由吸附单元30流向室内排风口14的气流,以获得很好的解湿效果,提升加湿效率。具体地,气流被加热至预设的温度值,该温度值范围为大于等于50度,且小于等于130度,最好为80度。这一温度为与吸湿风道21对接的吸附单元30面向进风方向的一侧处可测得的最高的空气温度。具体在加热过程中,加热单元可根据温度情况进行功率调节或开关调节,使该空气温度被维持在预设的加热温度值区间,例如,加热温度值区间可以是加热温度值正负2度。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单元设于进风通道,导向件70位于加热单元和吸附单元30之间,如此,使得有进风通道进入壳体10的气流被加热后再流向吸附单元各处,由于导向件的引导,吸附单元各处的气流不就流速、流量更加均匀,温度的分布也更加均匀,从而使得吸附单元脱附区各处的吸附材料中的水分都能够充分释放,提升加湿效果。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壳体10上开设有进风口,进风口设于进风通道的一端,进风通道的另一端对接第一区域31或第二区域32,所述导向件70为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呈自进风口向第一区域31或所述第二区域32的中部延伸设置。如此,使得气流向吸附单元30对应区域的中部流动,再向区域四周扩散,达到均匀送风的目的。
为了提升加湿效率,加湿装置100还包括切换装置,切换装置设于壳体,使得加湿装置100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流经第一区域31的气流流向吸湿风道21,且流经第二区域32的气流流向加湿风道20。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流经第一区域31的气流流向加湿风道20,且流经第二区域32的气流流向吸湿风道21。如此,在第一工作状态下,吸附单元30的第一区域31在吸湿的同时第二区域32解湿,在第二工作状态下,吸附单元30的第一区域31在解湿的同时第二区域32吸湿,切换装置可定期改变加湿装置100的工作状态,使得加湿装置100周期性地在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间切换,将吸附单元30的吸附区和脱附区在吸附单元30上所处的位置定期对换,实现持续高效加湿。
切换装置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多种,在一实施例中,吸附单元30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切换装置包括驱动部件,驱动部件用以驱动吸附单元30转动,以使得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对换位置,使得所述加湿装置100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和所述第二工作状态间切换。
然而吸附材料通常体积较大、结构较为松散。吸附单元30可活动地安装,容易出现变形,影响加湿装置的使用寿命。为此,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7,壳体10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1、第二进风口12,进风通道包括第一进风通道22和第二进风通道23,第一进风口11通过第一进风通道22与第一区域31对接,第二进风口12通过第二进风通道23与第二区域32对接,加湿装置100还包括换向阀40,换向阀40设于壳体,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第一进风口11与加湿风道22相连通,同时第二进风口12与吸湿风道23相连通,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第二进风口12与加湿风道22相连通,同时第一进风口11与吸湿风道23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换向阀40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制,只要能够调节流经吸附单元30的气流流向即可,利用换向阀40切换工作状态,改变壳体10内的风道结构,使得在第一工作状态下,流经加湿风道20的气流带走吸附单元30第一区域31内的水分,同时流经吸湿风道21的气流将水分存储在吸附单元30的第二区域32,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流经加湿风道20的气流带走吸附单元30第二区域32内的水分,同时流经吸湿风道21的气流将水分存储在吸附单元30的第一区域31,如此,无需改变吸附单元30的位置,只需要对换向阀40进行切换,就能够实现对吸附单元30同时吸湿和放湿,加湿效率高、稳定性好,并且结构简单可靠,加湿单元使用寿命长。
第一加热部73用于加热流向第一区域31的气流,第二加热用于加热流向第二区域32的气流。第一加热部73和第二加热部74可以设于壳体10内,也可以设于壳体10外,还可以设于吸附单元30,只要能够实现对流向吸附单元30的加湿气流进行加热即可,被加热的气流能够带走吸附单元30中的水分。如此,可根据与加湿风道20连通的情况,开启第一加热部73或第二加热部74,加热流经吸附单元30脱附区的气流温度,使得吸附材料中的水分在高温条件下被充分释出,并随气流流入室内,提高室内湿度,提升用户舒适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和图7,加热单元包括第一加热部73和第二加热部74,第一加热部73用于加热流向第一区域31的气流,第二加热用于加热流向第二区域32的气流。请参阅图2、图6和图7,壳体10内形成有第一进风通道22和第二进风通道23,第一进风口11通过第一进风通道22与第一区域31对接,第二进风口12通过第二进风通道23与第二区域32对接,第一加热部73设于第一进风通道22内,第二加热部74设于第二进风通道23内。如此,一方面壳体10对第一加热部73和第二加热部74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给与加热部件足够的空间安设,使得流向吸附单元30被加热的气流温度更加均匀,使得吸附单元30脱附水分的第一区域31或第二区域32的脱附情况更加均衡。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图6和图7,加湿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导向板71和第二导向板72,第一导向板71设于第一进风通道22内,且位于第一加热部73远离第一进风口11的一侧,用以将自第一进风口11送入的气流向第一区域31引导,第二导向板72设于第二进风通道23内,且位于第二加热部74远离第二进风口12的侧用以将自第二进风口12送入的气流向第二区域32引导。如此,使得流向吸附单元30的气流分布更加均匀,吸附单元30中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中各处的吸附材料吸湿和脱附情况更加接近,避免出现长时间使用后,吸附单元30各处吸附材料老化情况不一致,影响吸附单元30整体使用寿命的情况。第一加热部73位于第一进风口11与第一导向板71之间,第二加热部74位于第二进风口12与第二导向板72之间。使得气流流经吸附单元30时,无论是流速还是温度都分布更加均匀,减少吸附单元30由于气流流速或温度分布不匀影响其使用寿命的情况。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导向板71自靠近第一进风口11处向第一区域31中部倾斜设置,第二导向板72自靠近第二进风口12处向第二区域32中部倾斜设置。使得气流经由第一导向板71和第二导向板72被分别引导至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提升流经吸附单元气流的均匀性。
为保证空气按照上述设计流动,还可以设置风机。风机可以设于壳体10内,也可以设于壳体10外,只要能够驱动气流在加湿风道20内向室内流动,在吸湿风道21内向室外流动即可。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加湿装置100还包括吸湿侧风机24和加湿侧风机25,吸湿侧风机24设于吸湿风道21内,用以驱动吸湿风道21内的气流流向室外排风口13,加湿侧风机25设于加湿风道20内,用以驱动加湿风道20内的气流流向室内送风口14。吸湿侧风机24或加湿侧风机25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以实现对加湿风道20和吸湿风道21内气流大小、流向的控制。例如可以是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等。在本实施例中,加湿装置100设于空调室外机,与室内通过加湿风管相连,对风压要求较高,因此加湿侧风机25最好为离心风机。其中吸湿侧风机24可以为直流风机,转速可调,取值范围600至1500r/mi n,优选1200r/mi n,也可以为交流风机,按配置好的固定转速运行。加湿侧风机25可以为直流风机,转速可调,取值范围2000至4500r/mi n,优选3500r/mi n,也可以根据配置的连接室内外的加湿风管的类型和长度确定转速,可由实验确定。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考虑到风阻、与吸附材料的接触面积等因素,吸附单元30呈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板状。流经吸附单元30的气流沿吸附单元30的厚度方向流动,可以理解,吸附单元30大致呈板状,但表面不一定是平整的,从而具有厚度方向和与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第一方向即可以是吸附单元30的长度方向,也可以是宽度方向。吸湿侧风机24位于吸附单元30在第一方向的一端,加湿侧风机25位于吸附单元30在第一方向的另一端。最好,吸湿侧风机24和加湿侧风机25分设于吸附单元30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如此,使得加湿装置100整体呈长形,加湿装置100整体结构紧凑,且适合安装。具体地,吸湿侧风机24、吸附单元30及加湿侧风机25沿室外机主体20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如此,加湿装置100利用了室外机主体200本身长度方向空间,而具有更小的高度,使得空调室外机整体外形简单、紧凑。
最好,第一方向为水平向,加湿装置100的长度方向沿水平向延伸,且在上下向高度较小,适合安装于室外机主体200上侧。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图6和图7,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2分别设于壳体10的侧壁,最好分设于壳体10在水平向的两侧。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加湿装置100还包括风道壳盖50,风道壳盖50设于壳体10内,且位于吸附单元30背离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2的一侧,用以分隔吸附单元30和加湿风道20及吸湿风道21,风道壳盖50上开设有过风通道,换向阀40可活动地设于风道壳盖50,以在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间切换,改变过风通道的连通状态。如此,通过换向阀40的活动设置,简单地实现对风道的切换,而无需改变吸附单元30的位置,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具体地,请参阅图4和图5,过风通道包括与第一进风口11连通的第一过风口61和第四过风口64、以及与第二进风口12连通的第二过风口62和第三过风口63,第一过风口61和第二过风口62连通加湿风道20,第三过风口63和第四过风口64连通吸湿风道21,换向阀40在第一工作状态下封堵第二过风口62和第四过风口64,同时第一过风口61和第三过风口63打开;换向阀40在第二工作状态下封堵第一过风口61和第三过风口63,同时第二过风口62和第四过风口64打开。各过风口的形状和分布不作限制,只要能够实现对第一进风通道22、第二进风通道23、加湿风道20、吸湿风道21连通情况的切换即可,如此通过风道结构的设置和换向阀40的配合实现对吸附单元30吸湿和释湿区域的对换,结构简单可靠。
换向阀40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是分设于各出风口的阀门或电磁阀,也可以是一体设置的阀门。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7,换向阀40包括转轴41、以及分设于转轴41两侧的阀板42,换向阀40绕转轴41可转动地安装于风道壳盖50,第一过风口61、第二过风口62、第三过风口63和第四过风口64沿转轴41的周向依次排布,在第一工作状态下,阀板42盖设于第二过风口62和第四过风口64,在第二工作状态下,阀板42盖设于第一过风口61和第三过风口63。如此,只需要控制换向阀40转动就能够实现对风道的切换,结构简单易操作,避免出现各处阀门配合不佳导致串风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转轴41的一端设有电机,电机安装于风道壳盖50,并与转轴41驱动连接,以驱动阀板42绕转轴41转动。可以理解,换向阀40的驱动方式不限于此种,还可以驱动阀板42转动实现换向阀40在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间切换。最好过风通道整体呈圆形,第一过风口61、第二过风口62、第三过风口63和第四过风口64分别呈扇形,换向阀40对应具有两个扇形的筏板,与过风通道相配合。如此,具有更大的过风面积及简单的结构。
请参阅图6和图7,为了充分利用吸附单元30各区域。风道壳盖50与吸附单元30呈间隔设置,风道壳盖50与吸附单元30之间设有隔离件55,隔离件55被设置为使得吸附单元30的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面向风道壳盖50的一侧相分隔。如此,从第一进风口11或第二进风口12流向吸湿风道21或加湿风道20的气流能够流经风道壳盖50与吸附单元30之间的间隔,与第一区域31或第二区域32中各处的吸附材料充分接触,减少第一区域31或第二区域32中的吸附材料由于过风量不同导致湿度不均匀的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6和图7,风道壳盖50背离吸附单元30的一侧形成有连通加湿风道20的第一过风腔51、及连通吸湿风道21的第二过风腔52,风道壳上盖还开设有吸湿侧进风口54和加湿侧进风口53,过风通道在第一方向上位于吸湿侧进风口54和加湿侧进风口53之间,加湿侧进风口53连通第一过风腔51和加湿侧风道,吸湿侧进风口54连通第二过风腔52和吸湿侧风道。如此,能够增大吸湿风道21和加湿风道20的风量,保持加湿装置100整体较小的高度,使得加湿装置100整体结构更紧凑。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通道、室外排风口及室内送风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连通所进风通道和所述室外排风口的吸湿风道、以及连通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室内送风口的加湿风道;
吸附单元,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吸附单元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经由所述进风通道流入所述壳体的部分气流流经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其中之一后,流向所述吸湿风道,另一部分气流流经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中的另一后,流向所述加湿风道;以及,
导向件,设于所述壳体,用以引导所述进风通道内的气流流向所述吸附单元,使得所述吸附单元各处的气流均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设于所述进风通道,所述导向件位于所述加热单元和所述吸附单元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进风通道的一端,进风通道的另一端对接所述第一区域或所述第二区域,所述导向件为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呈自所述进风口向所述第一区域或所述第二区域的中部延伸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所述进风通道包括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所述第一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与所述第一区域对接,所述第二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二进风通道与所述第二区域对接;
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换向阀,所述换向阀设于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加湿风道相连通,同时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吸湿风道相连通,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加湿风道相连通,同时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吸湿风道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设于所述第一进风通道,所述第二加热部设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所述导向件包括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设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一区域之间,所述第二导向板设于所述第二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板自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处向所述第一区域中部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导向板自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处向所述第二区域中部倾斜设置。
7.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风道壳盖,所述风道壳盖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吸附单元背离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用以分隔所述吸附单元和所述加湿风道及所述吸湿风道,所述风道壳盖上开设有过风通道,所述换向阀可活动地设于所述风道壳盖,以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和所述第二工作状态间切换,改变所述过风通道的连通状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风通道包括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的第一过风口和第四过风口、以及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的第二过风口和第三过风口,所述第一过风口和所述第二过风口连通所述加湿风道,所述第三过风口和所述第四过风口连通所述吸湿风道,所述换向阀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封堵所述第二过风口和所述第四过风口,同时所述第一过风口和所述第三过风口打开;所述换向阀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封堵所述第一过风口和所述第三过风口,同时所述第二过风口和所述第四过风口打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阀包括转轴、以及分设于所述转轴两侧的阀板,所述换向阀绕所述转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风道壳盖,所述第一过风口、所述第二过风口、所述第三过风口和所述第四过风口沿所述转轴的周向依次排布,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阀板盖设于所述第二过风口和所述第四过风口,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阀板盖设于所述第一过风口和所述第三过风口。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
CN202022944817.8U 2020-12-10 2020-12-10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Active CN2139554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44817.8U CN213955461U (zh) 2020-12-10 2020-12-10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44817.8U CN213955461U (zh) 2020-12-10 2020-12-10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55461U true CN213955461U (zh) 2021-08-13

Family

ID=77214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44817.8U Active CN213955461U (zh) 2020-12-10 2020-12-10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554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23512A (zh) 加湿装置、空调室外机与空调器
CN21024176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US3666007A (en) Apparatus for effecting continuous and simultaneous transfer of heat and moisture between two air streams
CN214198932U (zh) 加湿装置、空调室外机与空调器
CN108266800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006837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087985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955462U (zh) 加湿装置、空调室外机与空调器
CN108006834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955461U (zh)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WO2024001232A1 (zh) 湿度调节装置、空调
JPH06257805A (ja) 加湿機能付空気調和機
CN213272899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13514150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1243107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6037317U (zh) 一种空调器及空气加湿装置
CN219103274U (zh) 整体式热泵空调
CN206037361U (zh) 一种空调器及空气加湿装置
CN114623577A (zh) 调湿装置及空调器
CN216868674U (zh) 一种空气调节设备
CN114623511A (zh) 空调器
CN218936531U (zh) 新风调湿机
CN219550674U (zh) 空调
CN215336792U (zh) 湿度调节器
CN219300888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