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33611U - 载具及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载具及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33611U
CN213933611U CN202022350912.5U CN202022350912U CN213933611U CN 213933611 U CN213933611 U CN 213933611U CN 202022350912 U CN202022350912 U CN 202022350912U CN 213933611 U CN213933611 U CN 2139336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driving
positioning
base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5091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Lidao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35091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336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336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336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载具和检测装置,其中,载具包括基座、第一定位组件、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二定位组件。第一定位组件固设于基座。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于基座。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第一驱动组件。第二定位组件设置于第二驱动组件。其中,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二驱动组件相对第一定位组件移动,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二定位组件相对第一定位组件移动,以使得第二定位组件和第一定位组件从两侧夹紧工件。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兼容不同规格的工件。

Description

载具及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载具及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载具用于固定工件,使之处于正确的位置,以对工件进一步加工。
目前的载具与工件一一对应,无法兼容不同规格的工件。例如,笔记本电脑具有上盖、下盖、中框,对三者外观检测时需要对应设置三个载具,不光增加了制造成本,还降低了检测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载具及检测装置,可以兼容多种规格的工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载具,包括:
基座,基座上开设有贯穿的开口;
第一定位组件,第一定位组件固设于基座;
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于基座;
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第一驱动组件;
第二定位组件,第二定位组件设置于第二驱动组件;
其中,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二驱动组件相对第一定位组件移动,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二定位组件相对第一定位组件移动,以使得第二定位组件和第一定位组件从两侧夹紧工件。
进一步地,第二驱动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沿相同的方向相对第一定位组件移动。
进一步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
第一活动件;
第一导向件,第一导向件连接于第一活动件和第一驱动组件之间,用于在第一方向引导第一活动件相对第一驱动组件移动,以接近或远离第一定位组件;
第一驱动器,第一驱动器用于驱动第一活动件远离第一定位组件;
弹性件,弹性件连接于第一活动件和第一驱动组件之间,用于产生一弹力以驱动第一活动件接近第一定位组件;
其中,第二定位组件固设于第一活动件。
进一步地,基座具有相对的正面和背面,并开设有贯穿的安装孔,安装孔连通基座的正面和背面两侧;
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基座的正面一侧;
第一驱动组件的一部分位于基座的背面一侧,另一部分贯穿安装孔后与第二驱动组件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
第二活动件,第二活动件的一部分位于基座的背面一侧,另一部分贯穿安装孔后与第二驱动组件连接;
第二导向件,第二导向件连接于第二活动件和基座的背面之间,用于在第一方向引导第二活动件相对基座移动,以接近或远离第一定位组件;
第二驱动器,第二驱动器设置于基座的背面一侧,用于驱动第二活动件移动。
进一步地,安装孔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分别贯穿基座并分别连通基座的正面和背面两侧;
第二导向件设置于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之间;
第二活动件包括:
第一安装部,第一安装部设置于基座的背面一侧,与第二导向件连接;
第一折弯部,第一折弯部自第一安装部的边缘朝基座侧延伸,并穿设于第一孔洞中;
第二折弯部,第二折弯部自第一安装部的边缘朝基座侧延伸,并穿设于第二孔洞中;
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设置于基座的正面一侧,为长条状,两端分别与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一一对应;
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自第二安装部的一端朝基座侧延伸,贯穿第一孔洞后与第一安装部固定连接;
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自第二安装部的另一端朝基座侧延伸,贯穿第二孔洞后与第一安装部固定连接;
其中,第二驱动组件与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第二安装部、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进一步地,载具包括:
第三定位组件,第三定位组件固设于基座;
第三驱动组件,第三驱动组件设置于基座;
第四驱动组件,第四驱动组件设置于第三驱动组件;
第四定位组件,第四定位组件设置于第四驱动组件;
其中,第三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四驱动组件相对第三定位组件移动,第四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四定位组件相对第三定位组件移动,以使得第四定位组件和第三定位组件从两侧夹紧工件,第四定位组件相对第三定位组件的移动方向不同于第二定位组件相对第一定位组件的移动方向。
进一步地,包括:
真空吸盘,真空吸盘固设于基座、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三者中的至少一者上,用于与负压源连通,以吸附工件。
进一步地,开口设置于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定位组件朝开口的中央延伸,其自由端用于与工件的侧面相抵触;和/或
第二定位组件朝开口的中央延伸,其自由端用于与工件的侧面相抵触。
进一步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
第一悬挑件,第一悬挑件固设于基座,并朝开口的中央延伸;
第一定位件,第一定位件固设于第一悬挑件的自由端,为圆柱状,其圆柱面用于与工件的侧面相抵触;和/或
第二定位组件包括:
第二悬挑件,第二悬挑件设置于第二驱动组件上,并朝开口的中央延伸,用于在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相对第一定位组件移动;
第二定位件,第二定位件固设于第二悬挑件的自由端,为圆柱状,其圆柱面用于与工件的侧面相抵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检测装置,包括:
安装座;
第一采集组件,第一采集组件设置于安装座;
第二采集组件,第二采集组件设置于安装座,并与第一采集组件间隔设置;
第五驱动组件;
上述的载具,载具设置于第五驱动组件,且至少开口区域悬空设置,载具在第五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穿过第一采集组件与第二采集组件的间隙;
在载具穿过间隙过程中,第一采集组件用于采集表征工件的第一表面的外观特征的数据,第一表面朝向第一采集组件,第二采集组件用于采集表征工件的第二表面的外观特征的数据,第二表面朝向第二采集组件。
进一步地,第一采集组件包括:
多个第一扫描仪,每一个第一扫描仪用于扫描工件的第一表面,多个第一扫描仪间隔设置,以使得在载具穿过间隙过程中,多个第一扫描仪在载具上的投影在垂直于载具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
第二采集组件包括:
多个第二扫描仪,每一个第二扫描仪用于扫描工件的第二表面,多个第二扫描仪间隔设置,以使得在载具穿过间隙过程中,多个第二扫描仪在载具上的投影在垂直于载具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采集组件包括:
第六驱动组件,第六驱动组件设置于安装座;
第一相机,第一相机固定于第六驱动组件的驱动端,用于拍摄工件的第一表面;
第一光源,第一光源固定于第六驱动组件的驱动端,比第一相机更接近第二采集组件;
第六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一相机和第一光源接近或远离第二采集组件。
进一步地,第二采集组件包括:
第一驱动本体,第一驱动本体固设于安装座;
第一移动端,第一移动端可相对第一驱动本体接近或远离第一采集组件;
第二驱动本体,第二驱动本体固设于第一移动端;
第二移动端,第二移动端可相对第二驱动本体接近或远离安装座;
固定座,固定座固设于第二移动端;
多个第二光源,多个第二光源呈环形间隔地固设于固定座上,每一个第二光源的发光体为长条形;
第三光源,第三光源的发光体为圆环形,固设于固定座,比多个第二光源更远离第一采集组件;
第二相机,第二相机固设于固定座上,比第三光源更远离第一采集组件,用于拍摄工件的第二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二驱动组件相对第一定位组件移动,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二定位组件相对第一定位组件移动,以使得第二定位组件和第一定位组件从两侧夹紧工件。在第一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第二定位组件相对第一定位组件在第一预定范围内移动。在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第二定位组件相对第一定位组件在第二预定范围内移动。第二定位组件在第一预定范围和第二预定范围二者中的一个内移动,以适应不同规格的工件,第二定位组件在第一预定范围和第二预定范围二者中的另一个内移动,以夹紧工件。本申请的载具可以兼容不同规格的工件。
另外,基座上设置有贯穿的开口。装夹于基座上的工件朝向基座侧表面可以通过开口暴露,从而便于对工件朝向基座侧表面进一步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检测装置实施例中待检测工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检测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向视图,逆时针旋转90°;
图4是本申请检测装置实施例中由两侧夹紧工件的结构简图;
图5是图3中局部视图的放大图;
图6是图5的仰视图;
图7是图5的左视图,省略了部分零件;
图8是图2中的B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申请检测装置实施例中待检测工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待检测工件10可以是笔记本电脑的上盖、下盖或中框。为方便描述,将工件10抽象成具有一定厚度的矩形块,其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以及连接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 之间的四个侧面A、B、C、D。
图2是本申请检测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检测装置1000用于对工件10的第一表面11 和第二表面12进行外观检测。
本申请检测装置1000可以包括载具100、第五驱动组件300、安装座200、第一采集组件400以及第二采集组件500。
载具100用于装夹工件10。工件10装夹于载具100后,第一表面 11背向载具100,第二表面12朝向载具100。载具100上设置有开口111 (具体见下文载具100部分的详细介绍),开口111与工件10相对应。第二表面12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开口111暴露,以便于外观检测。
第一采集组件400和第二采集组件500(在Y向)间隔设置于安装座200。第一采集组件400和第二采集组件500均用于采集表征工件10 的外观特征的数据。
载具100设置于第五驱动组件300,且至少开口111区域悬空设置。悬空设置具体指在Y向的两侧无遮挡。载具100以类似于悬臂梁的方式固定于第五驱动组件300的驱动端。第五驱动组件300用于驱动载具100 沿X向、Z向往复移动。X向、Z向和Y向两两垂直。
在载具100穿过间隙过程中,第一采集组件400用于采集表征工件 10的第一表面11的外观特征的数据,第一表面11朝向第一采集组件 400。第二采集组件500用于采集表征工件10的第二表面12的外观特征的数据,第二表面12朝向第二采集组件500。
检测装置1000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第五驱动组件300驱动载具100沿X向的负向(图2中向左)移动,使得装夹于载具100上的工件10由第一采集组件400和第二采集组件 500的间隙处穿过,从而使得工件10的第一区域被检测;
第五驱动组件300驱动载具100沿Z向移动;
第五驱动组件300驱动载具100沿X向的正向(图2中向右)移动,使得装夹于载具100上的工件10由第一采集组件400和第二采集组件 500的间隙处穿过,从而使得工件10的第二区域被检测;
重复上述动作,直至工件10的全部待检测表面被检测完。
图3是图2中的A向视图(逆时针旋转90°)。图3示出了载具100 的具体结构。
如图3所示,载具100包括基座110、第一定位组件120、第一驱动组件130、第二驱动组件140、第二定位组件150、第三定位组件160、第三驱动组件170、第四驱动组件180以及第四定位组件190。
第一定位组件120固设于基座110。第一驱动组件130设置于基座 110。第二驱动组件140设置于第一驱动组件130。第二定位组件150设置于第二驱动组件140。其中,第一驱动组件130用于驱动第二驱动组件140相对第一定位组件120移动,第二驱动组件140用于驱动第二定位组件150相对第一定位组件120移动,以使得第二定位组件150和第一定位组件120从两侧夹紧工件10(由侧面A、B两侧夹紧工件10)。
第三定位组件160固设于基座110。第三驱动组件170设置于基座 110。第四驱动组件180设置于第三驱动组件170。第四定位组件190设置于第四驱动组件180。其中,第三驱动组件170用于驱动第四驱动组件180相对第三定位组件160移动,第四驱动组件180用于驱动第四定位组件190相对第三定位组件160移动,以使得第四定位组件190和第三定位组件160从两侧夹紧工件10(由侧面C、D两侧夹紧工件10),第四定位组件190相对第三定位组件160的移动方向不同于第二定位组件150相对第一定位组件120的移动方向。
第二定位组件150在第一方向相对第一定位组件120移动。第四定位组件190在第二方向相对第三定位组件160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在别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也可以倾斜设置。
另外,基座110上开设有贯穿的开口111。开口111用于与工件10 相对应。工件10的第二表面12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开口111暴露,以便于第二采集组件500采集数据。
基座110大体上呈矩形框状,具有四个边框a、b、c、d。在工件10 装夹至载具100上后,基座110的四个边框a、b、c、d分别与工件10 的四个侧面A、B、C、D一一对应。第一定位组件120、第二定位组件 150、第四定位组件190和第三定位组件160分别设置于基座110的四个边框a、b、c、d。
在基座110的边框a上,间隔设置两个第一定位组件120。在基座 110的边框b上,设置两个第二定位组件150(其中一部分连为一体)。在基座110的边框d上,间隔设置两个第三定位组件160。在基座110 的边框c上,设置一个第四定位组件190。第一定位组件120、第二定位组件150、第三定位组件160、以及第四定位组件190的具体数量可根据具体需求而调整。
下面以由侧面A、B两侧夹紧工件10的方案具体介绍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由侧面C、D两侧夹紧工件10的方案可参照理解。
在第一驱动组件130的驱动下,第二定位组件150相对第一定位组件120在第一预定范围内移动。在第二驱动组件140的驱动下,第二定位组件150相对第一定位组件120在第二预定范围内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组件150在第一预定范围内移动,以适应不同规格的工件10。第二定位组件150在第二预定范围内移动,以夹紧工件10。在别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二定位组件150在第二预定范围内移动,以适应不同规格的工件10。第二定位组件150在第一预定范围内移动,以夹紧工件 10。
图4是本申请检测装置实施例中由两侧夹紧工件的结构简图。图中的虚线框分别表示第二驱动组件140和第二定位组件150的极限位置。
如图4所示,上述的第一预定范围A=L2-L1。L1为第二驱动组件 140相对第一定位组件120的最小距离。L2为第二驱动组件140相对第一定位组件120的最大距离。上述的第二预定范围B=L4-L3。L3为第二驱动组件140固定(位于第一预定位置)的情况下,第二定位组件150 相对第一定位组件120的最小距离。L4为第二驱动组件140固定的情况下,第二定位组件150相对第一定位组件120的最大距离。第一预定范围A可以为50mm,那么大体上可以兼容尺寸在50mm范围内波动的不同工件10。第二预定范围B可以为10mm。上述的A、B、L1、L2、L3、 L4以及下述的L0均为第一方向的尺寸。
下面参照图3和图4介绍装、夹过程:
第一驱动组件130驱动第二驱动组件140移动至第一预定位置,第二驱动组件140位于该第一预定位置时,工件10的侧面A、B的间距 L0大于L3,小于L4。
第二驱动组件140驱动第二定位组件150远离第一定位组件120。
(将工件10放置于真空吸盘101上,真空吸盘101见下文)以第一定位组件120为基准,将工件10侧面A抵靠于第一定位组件120,以限定工件10在基座110上的位置。
第二驱动组件140驱动第二定位组件150接近第一定位组件120,使得第二定位组件150抵触于工件10的侧面B,从而由侧面A、B两侧夹紧工件10。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驱动组件130使得载具100兼容了不同规格的工件10。
图5是图3中局部视图的放大图。
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驱动组件140相对第一定位组件120的移动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呈锐角时,移动时也会在第一方向(工件10的侧面A、B的间隔方向)产生移动量。同样地,第二定位组件150相对第一定位组件120的移动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呈锐角时,移动时也会在第一方向产生移动量。但为了提高装夹效率,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140和第二定位组件150沿相同的方向(第一方向)相对第一定位组件120移动。同样地,第四驱动组件180和第四定位组件190沿相同的方向(第二方向)相对第三定位组件160移动。
下面介绍第二驱动组件140的具体结构,第四驱动组件180可参照执行。
如图3和5所示,第二驱动组件140包括第一活动件141、第一导向件144、第一驱动器142以及弹性件143。
第一导向件144连接于第一活动件141和第一驱动组件130之间,用于在第一方向引导第一活动件141相对第一驱动组件130移动,以接近或远离第一定位组件120。第一驱动器142用于驱动第一活动件141 远离第一定位组件120。弹性件143连接于第一活动件141和第一驱动组件130之间,用于产生一弹力以驱动第一活动件141接近第一定位组件120。其中,第二定位组件150固设于第一活动件141。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件144为滑轨滑块结构,在别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导柱导套结构或其它结构来引导第一活动件141相对第一驱动组件130移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器142设置于第一活动件141的朝向第一定位组件120侧,第一驱动器142为第一气缸,第一气缸包括可相对运动的第一缸体和第一活塞杆,第一缸体固设于第一驱动组件130,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用于抵顶于第一活动件141。在别的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器142也可以为油缸或电缸。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43为弹簧,始终处于被拉伸状态,产生朝向第一定位组件120方向的弹力。在别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具有弹性的其它元件,例如橡胶垫。
装夹工件10前,第一活动件141在弹性件143的弹力下位于最接近第一定位组件120的位置处。
在装夹工件10时,控制第一驱动器142产生驱动力,以克服弹性件143的弹力,从而驱动第一活动件141远离第一定位组件120。
将工件10的侧面A抵触于第一定位组件120完成定位后,控制第一驱动器142撤除驱动力,使得第一活动件141在弹性件143的弹力下抵触于工件10的侧面B,从而夹紧工件10。
外观检测完成后,拆除工件10时,控制第一驱动器142产生驱动力克服弹性件143的弹力,以驱动第一活动件141远离第一定位组件 120。
将工件10取走。
控制第一驱动器142撤除驱动力,第一活动件141在弹性件143的弹力下位于最接近第一定位组件120的位置处。
第二驱动组件140通过弹力夹紧工件10,夹紧力恒定、可调节,避免了损伤工件10。
图6是图5的仰视图。图7是图5的左视图,省略了部分零件。
图5至图7示出了第一驱动组件130、第二驱动组件140以及基座 110的相对位置关系。
如图5至图7所示,为了使得第一驱动组件130、第二驱动组件140 和基座110三者之间的连接结构更紧凑以节省空间,可以将第一驱动组件130和第二驱动组件140分别设置于基座110的两侧。
基座110具有相对的正面111和背面112,并开设有贯穿的安装孔 113。安装孔113连通基座110的正面111和背面112两侧。第二驱动组件140设置于基座110的正面111一侧。第二活动件131的一部分位于基座110的背面112一侧,另一部分贯穿安装孔113后与第二驱动组件 140连接。
具体地,第一驱动组件130包括第二活动件131、第二导向件133 以及第二驱动器132。
第二活动件131的一部分位于基座110的背面112一侧,另一部分贯穿安装孔113后与第二驱动组件140连接。第二导向件133连接于第二活动件131和基座110的背面112之间,用于在第一方向引导第二活动件131相对基座110移动,以接近或远离第一定位组件120。第二驱动器132设置于基座110的背面112一侧,用于驱动第二活动件131移动。
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向件133为滑轨滑块结构,在别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导柱导套结构或其它结构来引导第二活动件131相对基座110 移动。
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器132为第二气缸,第二气缸包括可相对运动的第二缸体和第二活塞杆,第二缸体固设于基座110的背面112上,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固连第二活动件131。在别的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器132也可以为油缸或电缸。
第二活动件131在第二驱动器132的驱动下相对基座110运动,从而带动第二驱动组件140整体相对基座110运动。
第二活动件131与安装孔113的侧壁在第一方向存有间隙,该间隙足够第二活动件131在第一方向相对基座110移动。
更具体地,安装孔11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孔洞1131和第二孔洞 1132,第一孔洞1131和第二孔洞1132分别贯穿基座110并分别连通基座110的正面111和背面112两侧。第二导向件133设置于第一孔洞1131 和第二孔洞1132之间。第二活动件131包括第一安装部1311、第一折弯部1312、第二折弯部1313、第二安装部1314、第一连接部1315以及第二连接部1316。第一安装部1311设置于基座110的背面112一侧,与第二导向件133连接。第一折弯部1312自第一安装部1311的边缘朝基座110侧延伸,并穿设于第一孔洞1131中。第二折弯部1313自第一安装部1311的边缘朝基座110侧延伸,并穿设于第二孔洞1132中。第二安装部1314设置于基座110的正面111一侧,为长条状,两端分别与第一孔洞1131和第二孔洞1132一一对应。第一连接部1315自第二安装部1314的一端朝基座110侧延伸,贯穿第一孔洞1131后与第一安装部 131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1316自第二安装部1314的另一端朝基座110侧延伸,贯穿第二孔洞1132后与第一安装部1311固定连接。其中,第二驱动组件140与第一折弯部1312、第二折弯部1313、第二安装部1314、第一连接部1315以及第二连接部1316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140中设置两个第一导向件144,两个第一导向件144分别与第一弯折部1312和第二弯折部1313一一对应,第一活动件141分别通过两个第一导向件144与第一弯折部1312和第二弯折部1313连接。第二驱动组件140中设置两个弹性件143,两个弹性件143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315和第二连接部1316一一对应,其中一个弹性件143一端连接于第一活动件141上,另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部 1315上。另一个弹性件143一端连接于第一活动件141上,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316上。第一气缸中的第一缸体固设于第二安装部1315 上。第一气缸通气,第一活动件141带动第二定位组件150移动。第二气缸断气,弹性件143驱动第一活动件141带动第二定位组件150复位。
上面详细介绍了第一驱动组件130的具体结构,第三驱动组件170 (见图3)可以参照执行。
如图3所示,载具100还包括真空吸盘101,真空吸盘101固定于基座110、第一定位组件120和第二定位组件150三者中的至少一者上,用于与负压源(图未示)连通,以吸附工件10。设置真空吸盘101可以使得工件10固定地更牢固。
进一步地,在基座110的正面一侧设置了多个真空吸盘101。每一个真空吸盘101的端面用于承载并吸附工件10。装夹工件10时,将工件10之间放置于多个真空吸盘101的上方,在第二驱动组件140和第四驱动组件180夹紧工件10后,控制真空吸盘101吸附工件10,以固定工件10。
如图3所示,为使得工件10的第二表面12尽量多地通过开口111 暴露,开口111设置于第一定位组件120和第二定位组件150之间。同样地,开口111设置于第四定位组件190和第三定位组件160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定位组件120朝开口111的中央延伸,其自由端用于与工件10的侧面相抵触。
第一定位组件120的自由端相比于基座110的边框a,可以较大程度上减小对工件10的第二表面12的遮挡。
更进一步地,第一定位组件120包括第一悬挑件121和第一定位件 122。第一悬挑件121固设于基座110,并朝开口111的中央延伸。第一定位件122固设于第一悬挑件121的自由端,为圆柱状,其圆柱面用于与工件10的侧面相抵触。
通过圆柱面与工件10的侧面相抵触,形成线接触,减少了第一定位组件120对工件10的侧面的遮挡。同时,在工件10的第一表面11 或第二表面12上,第一定位组件120与工件10的边缘形成点接触。
同样地,第二定位组件150朝开口111的中央延伸,其自由端用于与工件10的侧面相抵触。第二定位组件150包括第二悬挑件151和第二定位件152。第二悬挑件151设置于第二驱动组件140上,并朝开口 111的中央延伸,用于在第二驱动组件140的驱动下相对第一定位组件 120移动。第二定位件152固设于第二悬挑件151的自由端,为圆柱状,其圆柱面用于与工件10的侧面相抵触。
第二定位组件150的具体结构的有益效果同第一定位组件120。
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组件120和第二定位组件150均采用了悬挑梁结构。在别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择一设置为悬挑梁结构。
同样地,第三定位组件160和第四定位组件190也可以分别参照第一定位组件120执行,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2,下面详细介绍第一采集组件400。
如图2所示,第一采集组件400包括第一扫描仪410。第一扫描仪 410用于扫描工件10的第一表面11。第一扫描仪410可以是激光扫描仪。
为提高扫描效率,第一采集组件400包括多个第一扫描仪410。多个第一扫描仪410(Z向)间隔设置,以使得在载具100穿过间隙过程中,多个第一扫描仪410在载具100上的投影在垂直于载具100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扫描仪410,增大了第一采集组件 400的检测范围,提高了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采集组件400还包括第六驱动组件420、第一相机 430以及第一光源440。第六驱动组件420设置于安装座200。第一相机 430固定于第六驱动组件420的驱动端,用于拍摄工件10的第一表面 11。第一光源440固定于第六驱动组件420的驱动端,比第一相机430 更接近第二采集组件500。第六驱动组件420用于驱动第一相机420和第一光源440接近或远离第二采集组件500。
设置第一相机430,增加了第一采集组件400的检测方式。第六驱动组件420可以是滚珠丝杠副,通过第六驱动组件420调节第一相机430 的采集区域。
请参阅图2,下面详细介绍第二采集组件500。
如图2所示,第二采集组件500包括第二扫描仪510。第二扫描仪 510用于扫描工件10的第二表面12。第二扫描仪510可以是激光扫描仪。
为提高扫描效率,第二采集组件500包括多个第二扫描仪510。多个第二扫描仪510(Z向)间隔设置,以使得在载具100穿过间隙过程中,多个第二扫描仪510在载具100上的投影在垂直于载具100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第二扫描仪510,增大了第二采集组件500的检测范围,提高了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2和8所示,第二采集组件500还包括第一驱动本体520、第一移动端530、第二驱动本体540、第二移动端550、固定座 560、多个第二光源570、第三光源580以及第二相机590。
第一驱动本体520固设于安装座200。
第一移动端530可相对第一驱动本体520接近或远离第一采集组件 400(在Y向移动)。第一驱动本体520和第一移动端530可以组合形成滚珠丝杠副。
第二驱动本体540固设于第一移动端530。
第二移动端550可相对第二驱动本体540接近或远离安装座200(Z 向移动)。第二驱动本体540和第二移动端550可以组合形成滚珠丝杠副。
固定座560固设于第二移动端550。本实施例中,固定座560是单独的部件。在别的实施例中,固定座560也可以是第二移动端550的一部分。
多个第二光源570呈环形间隔地固设于固定座560上。每一个第二光源254的发光体为长条形。
第三光源580的发光体为圆环形。第三光源580固设于固定座560,比多个第二光源570更远离第一采集组件400。
第二相机590固设于固定座560上,比第三光源580更远离第一采集组件400,用于拍摄工件10的第二表面12。
第二相机590可以与第二光源570或第三光源580配合使用,如第二相机590与第三光源580配合,或者第二相机590与第二光源570配合使用。每一个第二光源570发出的光角度不同,可根据检测不同的工件,选择不同的第二光源570。
通过设置第二相机590,增加了第二采集组件500的检测方式。
本实施例中,第五驱动组件300可以包括两个滚珠丝杠副,相互组合,以实现在两个垂直的方向(X向和Z向)驱动载具100移动。此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载具及检测装置具有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可以兼容多种规格的工件,并且定位精度高。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上开设有贯穿的开口;
第一定位组件,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固设于所述基座;
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
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
第二定位组件,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相对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移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定位组件相对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和所述第一定位组件从两侧夹紧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和所述第二定位组件沿相同的方向相对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
第一活动件;
第一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活动件和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之间,用于在第一方向引导所述第一活动件相对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移动,以接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定位组件;
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一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活动件远离所述第一定位组件;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活动件和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之间,用于产生一弹力以驱动所述第一活动件接近所述第一定位组件;
其中,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固设于所述第一活动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具有相对的正面和背面,并开设有贯穿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连通所述基座的所述正面和所述背面两侧;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的所述正面一侧;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基座的所述背面一侧,另一部分贯穿所述安装孔后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
第二活动件,所述第二活动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基座的所述背面一侧,另一部分贯穿所述安装孔后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连接;
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二导向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活动件和所述基座的所述背面之间,用于在第一方向引导所述第二活动件相对所述基座移动,以接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定位组件;
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设置于所述基座的所述背面一侧,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活动件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孔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所述第一孔洞和所述第二孔洞分别贯穿所述基座并分别连通所述基座的所述正面和所述背面两侧;
所述第二导向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孔洞和所述第二孔洞之间;
所述第二活动件包括:
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基座的所述背面一侧,与所述第二导向件连接;
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自所述第一安装部的边缘朝所述基座侧延伸,并穿设于所述第一孔洞中;
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自所述第一安装部的边缘朝所述基座侧延伸,并穿设于所述第二孔洞中;
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基座的所述正面一侧,为长条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孔洞和所述第二孔洞一一对应;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自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一端朝所述基座侧延伸,贯穿所述第一孔洞后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固定连接;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自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另一端朝所述基座侧延伸,贯穿所述第二孔洞后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包括:
第三定位组件,所述第三定位组件固设于所述基座;
第三驱动组件,所述第三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
第四驱动组件,所述第四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驱动组件;
第四定位组件,所述第四定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四驱动组件;
其中,所述第三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四驱动组件相对所述第三定位组件移动,所述第四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四定位组件相对所述第三定位组件移动,以使得所述第四定位组件和所述第三定位组件从两侧夹紧所述工件,所述第四定位组件相对所述第三定位组件的移动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定位组件相对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的移动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真空吸盘,所述真空吸盘固设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和所述第二定位组件三者中的至少一者上,用于与负压源连通,以吸附所述工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和所述第二定位组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组件朝所述开口的中央延伸,其自由端用于与所述工件的侧面相抵触;和/或
所述第二定位组件朝所述开口的中央延伸,其自由端用于与所述工件的侧面相抵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
第一悬挑件,所述第一悬挑件固设于所述基座,并朝所述开口的中央延伸;
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固设于所述第一悬挑件的自由端,为圆柱状,其圆柱面用于与所述工件的侧面相抵触;和/或
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
第二悬挑件,所述第二悬挑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上,并朝所述开口的中央延伸,用于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相对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移动;
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二定位件固设于所述第二悬挑件的自由端,为圆柱状,其圆柱面用于与所述工件的侧面相抵触。
12.一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座;
第一采集组件,所述第一采集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
第二采集组件,所述第二采集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并与所述第一采集组件间隔设置;
第五驱动组件;
权利要求1至11任一所述的载具,所述载具设置于所述第五驱动组件,且至少所述开口区域悬空设置,所述载具在所述第五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穿过所述第一采集组件与所述第二采集组件的间隙;
在所述载具穿过所述间隙过程中,所述第一采集组件用于采集表征所述工件的第一表面的外观特征的数据,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一采集组件,所述第二采集组件用于采集表征所述工件的第二表面的外观特征的数据,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第二采集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采集组件包括:
多个第一扫描仪,每一个所述第一扫描仪用于扫描所述工件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多个第一扫描仪间隔设置,以使得在所述载具穿过所述间隙过程中,所述多个第一扫描仪在所述载具上的投影在垂直于所述载具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采集组件包括:
多个第二扫描仪,每一个所述第二扫描仪用于扫描所述工件的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多个第二扫描仪间隔设置,以使得在所述载具穿过所述间隙过程中,所述多个第二扫描仪在所述载具上的投影在垂直于所述载具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采集组件包括:
第六驱动组件,所述第六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
第一相机,所述第一相机固定于所述第六驱动组件的驱动端,用于拍摄所述工件的所述第一表面;
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源固定于所述第六驱动组件的驱动端,比所述第一相机更接近所述第二采集组件;
所述第六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相机和所述第一光源接近或远离所述第二采集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采集组件包括:
第一驱动本体,所述第一驱动本体固设于所述安装座;
第一移动端,所述第一移动端可相对所述第一驱动本体接近或远离所述第一采集组件;
第二驱动本体,所述第二驱动本体固设于所述第一移动端;
第二移动端,所述第二移动端可相对所述第二驱动本体接近或远离所述安装座;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固设于所述第二移动端;
多个第二光源,所述多个第二光源呈环形间隔地固设于所述固定座上,每一个所述第二光源的发光体为长条形;
第三光源,所述第三光源的发光体为圆环形,固设于所述固定座,比所述多个第二光源更远离所述第一采集组件;
第二相机,所述第二相机固设于所述固定座上,比所述第三光源更远离所述第一采集组件,用于拍摄所述工件的所述第二表面。
CN202022350912.5U 2020-10-20 2020-10-20 载具及检测装置 Active CN2139336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50912.5U CN213933611U (zh) 2020-10-20 2020-10-20 载具及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50912.5U CN213933611U (zh) 2020-10-20 2020-10-20 载具及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33611U true CN213933611U (zh) 2021-08-10

Family

ID=77224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50912.5U Active CN213933611U (zh) 2020-10-20 2020-10-20 载具及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336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07462B (zh) 一种车灯激光焊接的柔性工装夹具及焊接方法
CN214097122U (zh) 一种工作台玻璃盖板装置及光学检测设备
CN112198156A (zh) 载具及检测装置
CN213933611U (zh) 载具及检测装置
CN112198155A (zh) 载具及检测装置
CN213580731U (zh) 模印检测装置
CN114577271B (zh) 一种连接器检测设备
CN213933612U (zh) 载具及检测装置
CN210834693U (zh) 视觉检测装置
CN213437905U (zh) 一种焊接系统
CN212947372U (zh) 定位装置及自动化设备
CN213657773U (zh) 一种尺寸检测装置
CN112122815A (zh) 一种焊接系统及模组侧板焊接方法
CN217845937U (zh) 推拉力测试装置
CN216747478U (zh) 检测装置
CN217132108U (zh) 自动换光的智能检测设备
CN111048356A (zh) 继电器外壳组立装置
CN217005691U (zh) 一种保压装置
CN218136582U (zh) 一种夹紧定位装置
CN218110483U (zh) 装夹装置
CN219324472U (zh) 一种金属部件正反检测装置
CN219810830U (zh) 电路板检测装置
CN211507795U (zh) 压紧结构和电池加工设备
CN109270677B (zh) 试剂卡夹持移动平台
CN214723545U (zh) 治具及检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02

Address after: 214000 floor 2, building 1, No. 20, Xinxi Road, Xinw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su Lidao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20 Xinxi Road, national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Wuxi, Jiangsu Province, 214000

Patentee befor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