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01265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01265U
CN213901265U CN202023011552.2U CN202023011552U CN213901265U CN 213901265 U CN213901265 U CN 213901265U CN 202023011552 U CN202023011552 U CN 202023011552U CN 213901265 U CN213901265 U CN 2139012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er
air outlet
air
connecting rod
rotary v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1155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俊豪
杨勇刚
刘奇伟
翟富兴
黄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1155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012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012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012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出风口;散风组件,与壳体连接,位于出风口处,散风组件包括旋叶部件,旋叶部件被配置为相对于出风口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第一位置下,旋叶部件遮挡出风口的至少一部分,旋叶部件被配置为供气流穿过,在第二位置下,旋叶部件开启出风口。对此,本申请通过限定旋叶部件可以相对出风口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转动,使空调器可以通过驱动旋叶部件转动来实现空调器无风感模式和常规模式的切换。进而实现优化散风组件结构,提升散风组件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降低散风组件工作能耗,缩减空调器占用空间,提升空调器感官体验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无风感空调通过升降式的旋流结构来切换正常状态和无风感状态。
但旋流模块整体跨度较大,且重量较大,以至于其需要用较大尺寸和较大功率的步进电机来驱动其升降。大尺寸、大功率的步进电机占用空调尺寸空间,影响其它功能模块的空间布置,直接导致性能下降,并且大功率的不仅电极能耗较高,影响空调能耗。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散风结构小巧可靠,运动负载低的空调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出风口;散风组件,与壳体连接,位于出风口处,散风组件包括旋叶部件,旋叶部件被配置为相对于出风口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第一位置下,旋叶部件遮挡出风口的至少一部分,旋叶部件被配置为供气流穿过,在第二位置下,旋叶部件开启出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包括壳体和散风组件。壳体为空调器的外部框架结构,用户定位安装和保护空调器的内部结构。其中壳体上开设有出风口,空调器所产生的气流由出风口排出,以实现空调器的制冷、制热或换气功能。
散风组件与壳体相连接,并且散风组件设置在出风口区域。散风组件用于将出风口所排出的气流打散并朝多个不同的方向扩散,从而一方面降低空调器最终排出气流的流速,另一方面避免气流朝同一个方向汇聚,从而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实现空调器的无风感功能。
在此基础上,散风组件上设置有旋叶部件,旋叶部件与出风口对应设置,旋叶部件可相对出风口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转动,且旋叶部件的转轴方向与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不重合。
具体地,当旋叶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出风口所排出的气流需要穿过旋叶上各个叶片间的间隔,在气流通过该间隔时,旋转的旋叶对单一方向的气流进行切割,从而将气流打散,使得气流扩散流动,实现散风,进而使得空调器所排出的气流更加柔和,从而实现空调器的无风感运行。当旋叶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旋叶的叶片延伸方向与出风口所排出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一致,气流可以在旋叶部件与出风口之间的间隔或各个旋叶部件之间的间隔中较为顺畅的穿过,以至于气流受到的干涉较小,依旧以较高的流速集中流向出风口所对准的用户活动区域,从而实现空调器的常规运行。
对此,本申请通过限定旋叶部件可以相对出风口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转动,使空调器可以通过驱动旋叶部件转动来实现空调器无风感模式和常规模式的切换。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通过滑动和翻转板状散风结构的技术方案来说:一方面,旋叶部件的体量较小,转动负载较低,可以通过低功率的驱动部实现工作位置的切换,从而降低散风组件的能耗;另一方面,旋叶部件可以隐藏在出风口的开口处或出风口内部,相较于将板状散风组件挂装在壳体外部的方案来说,本申请的旋叶部件可以缩减空调器的占用空间并提升空调器外壁面的光洁性和整体性,避免散风组件被外部作用力破坏的同时,缩小空调器体积。进而实现优化散风组件结构,提升散风组件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降低散风组件工作能耗,缩减空调器占用空间,提升空调器感官体验的技术效果。
其中,旋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具体数量的确定可以根据出风口横向开口大小以及旋叶的直径来设计,对此本申请不作具体地限定。设置多个旋叶可以提高旋叶对气流的扰动作用,以强化散风组件的气流扩散能力,从而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强度,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空调器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散风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部,与壳体连接;连杆,连杆与第一驱动部和旋叶部件连接,第一驱动部被配置为驱动连杆运动以使旋叶部件相对于出风口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展开说明了散风组件的结构。散风组件包括第一驱动部和连杆。第一驱动部定位安装在壳体上,连杆的一端与第一驱动部上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且旋叶部件与连杆转动相连接。工作过程中,第一驱动部驱动连杆相对壳体运动,运动的连杆通过连接带动旋叶部件相对壳体转动,从而通过第一驱动部和连杆的配合结构实现旋叶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件间的转动切换。
具体地,当散风组件上设置有多个旋叶部件时,多个旋叶部件分别与连杆转动相连接,连杆的延伸长度与多个旋叶部件在出风口横向方向上的布置长度相对应。工作过程中,第一驱动部的输出端转动,以带动连杆相对壳体运动,运动的连杆同步带动多个旋叶部件相对壳体转动,从而通过单个第一驱动部和单个连杆同步驱动多个旋叶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转动切换。对比,本申请正是通过选用旋叶部件这一低负载结构,使空调器可以通过单个第一驱动部同时带动多个旋叶部件转动。进而实现降低空调器的结构复杂度,缩减空调器生产成本,提升气流扩散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连杆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一驱动部连接;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沿出风口的通流截面设置,旋叶部件与第二连杆活动连接,其中,第一驱动部被配置为驱动第一连杆转动,带动第二连杆沿出风口的通流截面移动,以使旋叶部件相对于出风口转动,第一连杆的转动轴线与旋叶部件的转动轴线方向相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连杆的结构做出了具体限定。连杆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第一驱动部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转动相连接。其中,第二连杆沿出风口的同流截面设置,旋叶部件与第二连杆活动相连接。以形成第一驱动部-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旋叶部件的动力驱动结构。
工作过程中,第一驱动部的动力输出段带动第一连杆转动,转动的第一连杆带动第二连杆沿出风口的通流截面方向移动,从而通过移动的第二连杆带动旋叶部件相对出风口转动,以实现旋叶部件工作位置的切换,开关无风感功能。
具体地,当空调器上设置有多个旋叶部件时,多个旋叶部件均与第二连杆上的不同区域可移动相连接,且多个旋叶部件与第二连杆的电接点同样沿出风口的通流截面方向分布,以确保多个旋叶部件可以在第二连杆的带动下同步转动,避免多个旋叶部件之间出现相对转动。
对此,连杆驱动机构具备结构简单,可靠性强,装配难度低的优点,且连杆驱动结构适用于同时驱动多个部件同步运动,本申请通过设置上述连杆驱动结构可实现优化散风组件结构,提升散风组件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强化散风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连杆上设有滑槽,旋叶部件与滑槽滑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第二连杆和旋叶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第二连杆上开设有滑槽,部分旋叶部件装配在滑槽中,以实现第二连杆和旋叶部件的滑动连接。工作过程中,第二连杆在出风口的流通截面方向上移动,同时设置在滑槽中的旋叶部件在滑槽中滑动,从而通过滑槽配合结构将第二连杆的移动趋势转换为旋叶部件的转动趋势,使旋叶部件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转动切换。
滑槽配合结构具备结构复杂度低,加工难度低的特点,通过设置滑槽来改变运动趋势可以降低散风组件的结构复杂度,进而缩减散风组件生产成本,缩减散风组件占用空间。并且可以通过在第二连杆的延伸方向上开设多个滑槽来驱动多个旋叶部件相对壳体同步转动,进而便于通过布置多个旋叶部件来强化散风组件的气流扩散能力,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旋叶部件包括:支架,支架与壳体转动连接,并与连杆活动连接,支架上设有安装口;转轮,与安装口转动连接,转轮被配置为相对于支架转动以使穿过转轮的气流扩散流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旋叶部件的结构做出了具体限定。旋叶部件包括支架和转轮。支架为旋叶部件的主体框架结构,用于定位和支撑旋叶部件上的其他结构,支架与壳体转动相连接,具体地,支架与围合出出风口的壳体结构转动相连接。支架上开设有安装口,安装口至少部分区域为通孔。转轮设置在该安装口中,且与支架转动相连接。
工作过程中,第一驱动部通过连杆带动支架相对壳体以及壳体上的转轮转动,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转动切换,完成空调器无风感模式的开关。当旋叶部件位于第一位置且转轮转动时,排风口排出的气流进入安装口并被旋叶切割,从而将气流打散,使得气流扩散流动,实现散风,进而使得空调器所排出的气流更加柔和,从而实现空调器的无风感运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旋叶部件还包括:第二驱动部,设于支架,与转轮连接,第二驱动部被配置为驱动转轮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承接前一技术方案对旋叶部件的结构做出具体限定。旋叶部件还包括第二驱动部,第二驱动部设置在支架上,且第二驱动部的动力输出段与转轮相连接。工作过程中,第二驱动部带动转轮在安装口内转动,以通过转动的转轮切割并打散气流。
具体地,安装口中心位置设置有定位部,定位部与支架相连接,装配过程中,将第二驱动部定位安装在定位部上,以便于将动力输出端的转动轴线与转轮的转动轴线重合布置,确保转轮可以在安装口内稳定转动。
其中,定位部与第二驱动部可拆卸连接,具体可将第二驱动部与定位部卡接在一起。该结构可以为拆装第二驱动部提供便利条件,从而在第二驱动部出现故障时拆卸并更换新的第二驱动部,进而实现优化旋叶部件结构,降低旋叶部件维护难度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支架包括:本体,本体上设有安装口;第一连接部,设于本体,第一连接部与壳体转动连接;第二连接部,设于本体,第二连接部与连杆活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支架的结构做出了具体限定。支架包括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安装口设置在本体上,当旋叶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本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阻挡气流来降低气流的流速。
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本体上,且第一连接部与壳体转动相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部为设置有可调节限位结构的柱体,壳体上设置有可供第一连接部插接的通孔,装配过程中将第一连接部插入至通孔内部便可完成支架和壳体的转动连接,使旋叶部件可以在工作过程中相对壳体转动。第二连接部同样设置在本体上,且第二连接部朝本体外部延伸,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转动连接部,转动连接部设置在第二连杆的滑槽中,以实现第二连接部与两岸的活动连接,工作过程中,第二连杆相对壳体移动,转动连接部在滑槽中滑动,以将连杆的移动趋势转换为旋叶部件的转动趋势,从而完成无风感模式的开关。
其中,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一体成型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一方面可以降低支架的加工难度和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一体式结构上不存在结构连接断面,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强。进而实现了简化支架结构,提升支架结构稳定性,降低支架生产成本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旋叶部件还包括:接线端子,接线端子与第二驱动部连接;导电片,导电片与接线端子连接,第二驱动部通过接线端子和导电片供电。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旋叶部件上的电连接结构做出了具体限定。旋叶部件上还设置有接线端子和导电片。接线端子定位在支架上并随同支架同步转动,接线端子的一端与第二驱动部相连接,接线端子的另一端与导电片相连接。工作过程中,电能经由导电片和接线端子传递至第二驱动部上,以通过第二驱动部驱动转轮转动,从而完成气流的切割和打散。具体地,当空调器上设置有多个旋叶部件时候,供电电路分别与每个旋叶部件上的导电片相连接,以同时为多个旋叶部件上的第二驱动部供电。通过设置接线端子和导电片可以将电能引导至旋叶部件上,以使旋叶部件可以在第一位置切割并打散气流,实现空调器的无风感功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接线端子包括:第一接线端子,设于第一连接部并与第二驱动部和导电片连接;第二接线端子,设于第二连接部并与第二驱动部和导电片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接线端子的结构做出了具体限定。接线端子包括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第一接线端子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上,第二接线端子设置在第二连接部上。第一接线端子的一端与第二驱动部相连接,第一接线端子的另一端与导电片相连接,对应的第二接线端子的一端与第二驱动部相连接,第二接线端子的另一端与导电片相连接。具体地,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中的其中一者与供电装置的正极相连接,另一者与供电装置的负极相连接,从而构成针对第二驱动部的驱动电回路,实现针对第二驱动部的供电。在第二驱动部通电后,第二驱动部带动转轮转动,从而通过转轮切割并打散流经旋叶部件的气流,实现空调器的无风感功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为弹簧式接线端子,基于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二接线端子与第二连接部连接,弹簧式接线端子处于压缩状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均为弹簧式接线端子,弹簧式接线端子具有弹簧端。装配过程中,第一接线端子的弹簧端与导电片相接触,第一接线端子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部活动相连接。对应的,第二接线端子的弹簧端与导电接触,第二接线端子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活动相连接。完成装配后,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均处于压缩状态。
通过将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设置为弹簧式接线端子,使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具备一定的形变空间且可以是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相对导电片转动。上述形变空间可以确保接线端子与导电片长期可靠连接,即便空调器出现明显的振动,被压缩的弹簧式接线端子依旧可以通过滋生的伸缩来补偿振动所造成的结构位移,以避免第二驱动部在工作过程中断连停转。进而实现优化旋叶部件的电连接结构,提升旋叶部件的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弹簧式接线端子包括弹簧部和接电片,弹簧部的一端与接电片相连接,弹簧部的另一端与导电片相抵靠。接电片和对应的连接部上还设置有通孔,以通过该通孔实现弹簧式接线端子和连接部的转动连接,使弹簧式接线端子可通过转动补偿机构间的振动,进而强化旋叶部件中电连接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导电片包括:第一导电片,设于壳体内,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一接线端子接触;第二导电片,设于连杆,第二接线端子与第二导电片接触。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导电片的结构做出了具体限定。导电片包括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第一导电片设置在壳体内,其一端与接线端子相接触,另一端与供电装置相连接。对应的,第二导电片设置在连杆上,第二导电片的一端与第二接线端子相接触,第二导电片的另一端与供电装置相连接。具体地,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中的一者与供电装置的正极相连接,另一者与供电装置的负极相连接,从而构成完整的供电回路,以实现针对第二驱动部的供电,进而通过第二驱动部所驱动的转轮切割并打散气流,实现空调器的无风感功能。
其中,当空调器上设置有多个旋叶部件时,多个旋叶部件可共用同一个第一导电片,从而简化散风组件的结构布局,降低结构复杂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在第一位置下,转轮的轴线沿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设置,在第二位置下,转轮的轴线与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垂直。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旋叶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转轮的转轴与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一致,从而确保转动的转轮可以有效切割并打散由出风口排出的气流,进而降低空调器的风感,强化无风感工作模式。对应的,当旋叶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时,转轮的转轴与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垂直,以确保转轮的叶片延伸方向与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一致,从而减小转轮的空气阻力,减小空调器在正常工作模式下的风量损失和制冷量损失。进而实现优化旋叶部件可出风口的位置关系,提升无风感模式的气流扩散效果,提升正常工作模式下的制冷效率,降低空调器能耗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在第一驱动部的驱动下,旋叶部件能够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旋叶部件可以在第一驱动部的驱动下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对此,当用户需要在无风感模式下进一步调整气流的强度时,空调器可以通过将旋叶部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来使转轮侧向切割气流,从而细致化调整空调器所排出的气流的强度,以全面满足用户的需求。进而实现拓宽空调器功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旋叶部件的数量为多个,在第一位置下,多个旋叶部件沿出风口的通流截面分布,在第二位置下,相邻旋叶部件之间合围出出风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设置有多个旋叶部件,多个旋叶部件在出风口的同流截面上线性分布。当旋叶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出风口所排出的小部分气流以较慢的流速由各个旋叶部件之间的缝隙穿出,大部分气流被旋叶部件切割并打散。对应的,当旋叶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出风口所刨除的气流由相邻旋叶部件之间所围合的出风通道排出,以执行空调器的常规工作模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壳体包括:底盘,旋叶部件与底盘转动连接;面框,与底盘连接并合围出腔体,腔体设有出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壳体的结构做出了具体限定。壳体包括底盘和面框。面框为设置有开口的槽型结构,空调器的内部结构设置在槽内。底盘与面框相连接,且底盘覆盖至少部分开口。完成底盘和面框的连接后,底盘和面框围合限定出腔体。
具体地,腔体上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可设置在底盘或面框的其中一者上,或通过底盘和面框之间的间隔限定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如图1所示实施例的空调器在A-A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示出了如图3所示实施例的空调器在B-B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散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散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散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旋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0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空调器,110壳体,112出风口,114底盘,116面框,120散风组件,122第一驱动部,124连杆,126第一连杆,128第二连杆,1282滑槽,130旋叶部件,132安装口,134转轮,136第二驱动部,140支架,142本体,144第一连接部,146第二连接部,150接线端子,152第一接线端子,154第二接线端子,160导电片,162第一导电片,164第二导电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00,具体地,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上设有出风口112;散风组件120,与壳体110连接,位于出风口112处,散风组件120包括旋叶部件130,旋叶部件130被配置为相对于出风口1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第一位置下,旋叶部件130遮挡出风口112的至少一部分,旋叶部件130被配置为供气流穿过,在第二位置下,旋叶部件130开启出风口112。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10和散风组件120。壳体110为空调器100的外部框架结构,用户定位安装和保护空调器100的内部结构。其中壳体110上开设有出风口112,空调器100所产生的气流由出风口112排出,以实现空调器100的制冷、制热或换气功能。
散风组件120与壳体110相连接,并且散风组件120设置在出风口112区域。散风组件120用于将出风口112所排出的气流打散并朝多个不同的方向扩散,从而一方面降低空调器100最终排出气流的流速,另一方面避免气流朝同一个方向汇聚,从而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实现空调器100的无风感功能。
在此基础上,散风组件120上设置有旋叶部件130,旋叶部件130与出风口112对应设置,旋叶部件130可相对出风口1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转动,且旋叶的转轴方向与出风口112的出风方向不重合。
具体地,当旋叶部件130处于第一位置时,出风口112所排出的气流需要穿过旋叶部件130上各个叶片间的间隔,在气流通过该间隔时,旋转的旋叶对单一方向的气流进行切割,从而将气流打散,使得气流扩散流动,实现散风,进而使得空调器100所排出的气流更加柔和,从而实现空调器100的无风感运行。当旋叶部件130处于第二位置时,旋叶的叶片延伸方向与出风口112所排出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一致,气流可以在旋叶部件130与出风口112之间的间隔或各个旋叶部件130之间的间隔中较为顺畅的穿过,以至于气流受到的干涉较小,依旧以较高的流速集中流向出风口112所对准的用户活动区域,从而实现空调器100的常规运行。
对此,本申请通过限定旋叶部件130可以相对出风口1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转动,使空调器100可以通过驱动旋叶部件130转动来实现空调器100无风感模式和常规模式的切换。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通过滑动和翻转板状散风结构的实施例来说:一方面,旋叶部件130的体积较小,转动负载较低,可以通过低功率的驱动件实现工作位置的切换,从而降低散风组件120的能耗;另一方面,旋叶部件130可以隐藏在出风口112的开口处或出风口112内部,相较于将板状散风组件120挂装在壳体110外部的方案来说,本申请的旋叶部件130可以缩减空调器100的占用空间并提升空调器100外壁面的光洁性和整体性,避免散风组件120被外部作用力破坏的同时,缩小空调器100体积。进而实现优化散风组件120结构,提升散风组件120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降低散风组件120工作能耗,缩减空调器100占用空间,提升空调器100感官体验的技术效果。
其中,旋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具体数量的确定可以根据出风口112横向开口大小以及旋叶的直径来设计,对此本申请不作具体地限定。设置多个旋叶可以提高旋叶对气流的扰动作用,以强化散风组件120的气流扩散能力,从而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强度,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实施例二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具体地,散风组件120还包括:第一驱动部122,与壳体110连接;连杆124,连杆124与第一驱动部122和旋叶部件130连接,第一驱动部122被配置为驱动连杆124运动以使旋叶部件130相对于出风口112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展开说明了散风组件120的结构。散风组件120包括第一驱动部122和连杆124。第一驱动部122定位安装在壳体110上,连杆124的一端与第一驱动部122上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且旋叶部件130与连杆124转动相连接。工作过程中,第一驱动部122驱动连杆124相对壳体110运动,运动的连杆124通过连接带动旋叶部件130相对壳体110转动,从而通过第一驱动部122和连杆124的配合结构实现旋叶部件1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件间的转动切换。
具体地,当散风组件120上设置有多个旋叶部件130时,多个旋叶部件130分别与连杆124转动相连接,连杆124的延伸长度与多个旋叶部件130在出风口112横向方向上的布置长度相对应。工作过程中,第一驱动部122的输出端转动,以带动连杆124相对壳体110运动,运动的连杆124同步带动多个旋叶部件130相对壳体110转动,从而通过单个第一驱动部122和单个连杆124同步驱动多个旋叶部件1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转动切换。对比,本申请正是通过选用旋叶部件130这一低负载结构,使空调器100可以通过单个第一驱动部122同时带动多个旋叶部件130转动。进而实现降低空调器100的结构复杂度,缩减空调器100生产成本,提升气流扩散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三
在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具体地,连杆124包括:第一连杆126,第一连杆126的第一端与第一驱动部122连接;第二连杆128,与第一连杆126的第二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128沿出风口112的通流截面设置,旋叶部件130与第二连杆128活动连接,其中,第一驱动部122被配置为驱动第一连杆126转动,带动第二连杆128沿出风口112的通流截面移动,以使旋叶部件130相对于出风口112转动,第一连杆126的转动轴线与旋叶部件130的转动轴线方向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对连杆124的结构做出了具体限定。连杆124包括第一连杆126和第二连杆128。第一连杆126的一端与第一驱动部122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第一连杆126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128的一端转动相连接。其中,第二连杆128沿出风口112的同流截面设置,旋叶部件130与第二连杆128活动相连接。以形成第一驱动部122-第一连杆126-第二连杆128-旋叶部件130的动力驱动结构。
工作过程中,第一驱动部122的动力输出段带动第一连杆126转动,转动的第一连杆126带动第二连杆128沿出风口112的通流截面方向移动,从而通过移动的第二连杆128带动旋叶部件130相对出风口112转动,以实现旋叶部件130工作位置的切换,开关无风感功能。
具体地,当空调器100上设置有多个旋叶部件130时,多个旋叶部件130均与第二连杆128上的不同区域可移动相连接,且多个旋叶部件130与第二连杆128的电接点同样沿出风口112的通流截面方向分布,以确保多个旋叶部件130可以在第二连杆128的带动下同步转动,避免多个旋叶部件130之间出现相对转动。
对此,连杆驱动机构具备结构简单,可靠性强,装配难度低的优点,且连杆驱动结构适用于同时驱动多个部件同步运动,本申请通过设置上述连杆驱动结构可实现优化散风组件120结构,提升散风组件120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强化散风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四
在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具体地,第二连杆128上设有滑槽1282,旋叶部件130与滑槽1282滑动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二连杆128和旋叶部件130之间的连接结构。第二连杆128上开设有滑槽1282,部分旋叶部件130装配在滑槽1282中,以实现第二连杆128和旋叶部件130的滑动连接。工作过程中,第二连杆128在出风口112的流通截面方向上移动,同时设置在滑槽1282中的旋叶部件130在滑槽1282中滑动,从而通过滑槽1282配合结构将第二连杆128的移动趋势转换为旋叶部件130的转动趋势,使旋叶部件130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转动切换。
滑槽1282配合结构具备结构复杂度低,加工难度低的特点,通过设置滑槽1282来改变运动趋势可以降低散风组件120的结构复杂度,进而缩减散风组件120生产成本,缩减散风组件120占用空间。并且可以通过在第二连杆128的延伸方向上开设多个滑槽1282来驱动多个旋叶部件130相对壳体110同步转动,进而便于通过布置多个旋叶部件130来强化散风组件120的气流扩散能力,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五
在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具体地,旋叶部件130包括:支架140,支架140与壳体110转动连接,并与连杆124活动连接,支架140上设有安装口132;转轮134,与安装口132转动连接,转轮134被配置为相对于支架140转动以使穿过转轮134的气流扩散流动。
在该实施例中,对旋叶部件130的结构做出了具体限定。旋叶部件130包括支架140和转轮134。支架140为旋叶部件130的主体框架结构,用于定位和支撑旋叶部件130上的其他结构,支架140与壳体110转动相连接,具体地,支架140与围合出出风口112的壳体110部分转动相连接。支架140上开设有安装口132,安装口132至少部分区域为通孔。转轮134设置在该安装口132中,且与支架140转动相连接。
工作过程中,第一驱动部122通过连杆124带动支架140相对壳体110以及壳体110上的转轮134转动,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转动切换,完成空调器100无风感模式的开关。当旋叶部件130位于第一位置且转轮134转动时,排风口排出的气流进入安装口132并被旋叶切割,从而将气流打散,使得气流扩散流动,实现散风,进而使得空调器100所排出的气流更加柔和,从而实现空调器100的无风感运行。
实施例六
在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具体地,旋叶部件130还包括:第二驱动部136,设于支架140,与转轮134连接,第二驱动部136被配置为驱动转轮134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承接前一实施例对旋叶部件130的结构做出具体限定。旋叶部件130还包括第二驱动部136,第二驱动部136设置在支架140上,且第二驱动部136的动力输出段与转轮134相连接。工作过程中,第二驱动部136带动转轮134在安装口132内转动,以通过转动的转轮134切割并打散气流。
实施例七
在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具体地,安装口132中心位置设置有定位部,定位部与支架140相连接,装配过程中,将第二驱动部136定位安装在定位部上,以便于将动力输出端的转动轴线与转轮134的转动轴线重合布置,确保转轮134可以在安装口132内稳定转动。
其中,定位部与第二驱动部136可拆卸连接,具体可将第二驱动部136与定位部卡接在一起。该结构可以为拆装第二驱动部136提供便利条件,从而在第二驱动部136出现故障时拆卸并更换新的第二驱动部136,进而实现优化旋叶部件130结构,降低旋叶部件130维护难度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八
在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具体地,支架140包括:本体142,本体142上设有安装口132;第一连接部144,设于本体142,第一连接部144与壳体110转动连接;第二连接部146,设于本体142,第二连接部146与连杆124活动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对支架140的结构做出了具体限定。支架140包括本体142、第一连接部144和第二连接部146。安装口132设置在本体142上,当旋叶部件130处于第一位置时,本体14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阻挡气流来降低气流的流速。
第一连接部144设置在本体142上,且第一连接部144与壳体110转动相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44为设置有可调节限位结构的柱体,壳体110上设置有可供第一连接部144插接的通孔,装配过程中将第一连接部144插入至通孔内部便可完成支架140和壳体110的转动连接,使旋叶部件130可以在工作过程中相对壳体110转动。第二连接部146同样设置在本体142上,且第二连接部146朝本体142外部延伸,第二连接部146上设置有转动连接部,转动连接部设置在第二连杆128的滑槽1282中,以实现第二连接部146与连杆124的活动连接,工作过程中,第二连杆128相对壳体110移动,转动连接部在滑槽1282中滑动,以将连杆124的移动趋势转换为旋叶部件130的转动趋势,从而完成无风感模式的开关。
实施例九
在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实施例中,具体地,本体142、第一连接部144和第二连接部146为一体式结构。一体成型本体142、第一连接部144和第二连接部146,一方面可以降低支架140的加工难度和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一体式结构上不存在结构连接断面,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强。进而实现了简化支架140结构,提升支架140结构稳定性,降低支架140生产成本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十
在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10所示,具体地,旋叶部件130还包括:接线端子150,接线端子150与第二驱动部136连接;导电片160,导电片160与接线端子150连接,第二驱动部136通过接线端子150和导电片160供电。
在该实施例中,对旋叶部件130上的电连接结构做出了具体限定。旋叶部件130上还设置有接线端子150和导电片160。接线端子150定位在支架140上并随同支架140同步转动,接线端子150的一端与第二驱动部136相连接,接线端子150的另一端与导电片160相连接。工作过程中,电能经由导电片160和接线端子150传递至第二驱动部136上,以通过第二驱动部136驱动转轮134转动,从而完成气流的切割和打散。具体地,当空调器100上设置有多个旋叶部件130时候,供电电路分别与每个旋叶部件130上的导电片160相连接,以同时为多个旋叶部件130上的第二驱动部136供电。通过设置接线端子150和导电片160可以将电能引导至旋叶部件130上,以使旋叶部件130可以在第一位置切割并打散气流,实现空调器100的无风感功能。
实施例十一
在本实用新型第十一方面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10所示,具体地,接线端子150包括:第一接线端子152,设于第一连接部144并与第二驱动部136和导电片160连接;第二接线端子154,设于第二连接部146并与第二驱动部136和导电片160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对接线端子150的结构做出了具体限定。接线端子150包括第一接线端子152和第二接线端子154。第一接线端子152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44上,第二接线端子154设置在第二连接部146上。第一接线端子152的一端与第二驱动部136相连接,第一接线端子152的另一端与导电片160相连接,对应的第二接线端子154的一端与第二驱动部136相连接,第二接线端子154的另一端与导电片160相连接。具体地,第一接线端子152和第二接线端子154中的其中一者与供电装置的正极相连接,另一者与供电装置的负极相连接,从而构成针对第二驱动部136的驱动电回路,实现针对第二驱动部136的供电。在第二驱动部136通电后,第二驱动部136带动转轮134转动,从而通过转轮134切割并打散流经旋叶部件130的气流,实现空调器100的无风感功能。
实施例十二
在本实用新型第十二方面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具体地,第一接线端子152和第二接线端子154为弹簧式接线端子150,基于第一接线端子152与第一连接部144连接,第二接线端子154与第二连接部146连接,弹簧式接线端子150处于压缩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接线端子152和第二接线端子154均为弹簧式接线端子150,弹簧式接线端子150具有弹簧端。装配过程中,第一接线端子152的弹簧端与导电片160相接触,第一接线端子15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44活动相连接。对应的,第二接线端子154的弹簧端与导电接触,第二接线端子154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146活动相连接。完成装配后,第一接线端子152和第二接线端子154均处于压缩状态。
通过将第一接线端子152和第二接线端子154设置为弹簧式接线端子150,使第一接线端子152和第二接线端子154具备一定的形变空间且可以是第一接线端子152和第二接线端子154相对导电片160转动。上述形变空间可以确保接线端子150与导电片160长期可靠连接,即便空调器100出现明显的振动,被压缩的弹簧式接线端子150依旧可以通过自身的伸缩来补偿振动所造成的结构位移,以避免第二驱动部136在工作过程中断连停转。进而实现优化旋叶部件130的电连接结构,提升旋叶部件130的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十三
在本实用新型第十三方面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具体地,弹簧式接线端子150包括弹簧部和接电片,弹簧部的一端与接电片相连接,弹簧部的另一端与导电片160相抵靠。接电片和对应的连接部上还设置有通孔,以通过该通孔实现弹簧式接线端子150和连接部的转动连接,使弹簧式接线端子150可通过转动补偿机构间的振动,进而强化旋叶部件130中电连接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实施例十四
在本实用新型第十四方面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具体地,导电片160包括:第一导电片162,设于壳体110内,第一接线端子152与第一接线端子152接触;第二导电片164,设于连杆124,第二接线端子154与第二导电片164接触。
在该实施例中,对导电片160的结构做出了具体限定。导电片160包括第一导电片162和第二导电片164,第一导电片162设置在壳体110内,其一端与接线端子150相接触,另一端与供电装置相连接。对应的,第二导电片164设置在连杆124上,第二导电片164的一端与第二接线端子154相接触,第二导电片164的另一端与供电装置相连接。具体地,第一导电片162和第二导电片164中的一者与供电装置的正极相连接,另一者与供电装置的负极相连接,从而构成完整的供电回路,以实现针对第二驱动部136的供电,进而通过第二驱动部136所驱动的转轮134切割并打散气流,实现空调器100的无风感功能。
其中,当空调器100上设置有多个旋叶部件130时,多个旋叶部件130可共用同一个第一导电片162,从而简化散风组件120的结构布局,降低结构复杂度。
实施例十五
在本实用新型第十五方面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具体地,在第一位置下,转轮134的轴线沿出风口112的出风方向设置,在第二位置下,转轮134的轴线与出风口112的出风方向垂直。
在该实施例中,当旋叶部件130处于第一位置时,转轮134的转轴与出风口112的出风方向一致,从而确保转动的转轮134可以有效切割并打散由出风口112排出的气流,进而降低空调器100的风感,强化无风感工作模式。对应的,当旋叶部件130处于第二位置时,转轮134的转轴与出风口112的出风方向垂直,以确保转轮134的叶片延伸方向与出风口112的出风方向一致,从而减小转轮134的空气阻力,减小空调器100在正常工作模式下的风量损失和制冷量损失。进而实现优化旋叶部件130可出风口112的位置关系,提升无风感模式的气流扩散效果,提升正常工作模式下的制冷效率,降低空调器100能耗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十六
在本实用新型第十六方面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具体地,在第一驱动部122的驱动下,旋叶部件130能够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旋叶部件130可以在第一驱动部122的驱动下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对此,当用户需要在无风感模式下进一步调整气流的强度时,空调器100可以通过将旋叶部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来使转轮134侧向切割气流,从而细致化调整空调器100所排出的气流的强度,以全面满足用户的需求。进而实现拓宽空调器100功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十七
在本实用新型第十七方面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具体地,旋叶部件130的数量为多个,在第一位置下,多个旋叶部件130沿出风口112的通流截面分布,在第二位置下,相邻旋叶部件130之间合围出出风通道。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100设置有多个旋叶部件130,多个旋叶部件130在出风口112的同流截面上线性分布。当旋叶部件130位于第一位置时,出风口112所排出的小部分气流以较慢的流速由各个旋叶部件130之间的缝隙穿出,大部分气流被旋叶部件130切割并打散。对应的,当旋叶部件130位于第二位置时,出风口112所刨除的气流由相邻旋叶部件130之间所围合的出风通道排出,以执行空调器100的常规工作模式。
实施例十八
在本实用新型第十八方面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具体地,壳体110包括:底盘114,旋叶部件130与底盘114转动连接;面框116,与底盘114连接并合围出腔体,腔体设有出风口112。
在该实施例中,对壳体110的结构做出了具体限定。壳体110包括底盘114和面框116。面框116为设置有开口的槽型结构,空调器100的内部结构设置在槽内。底盘114与面框116相连接,且底盘114覆盖至少部分开口。完成底盘114和面框116的连接后,底盘114和面框116围合限定出腔体。
具体地,腔体上设置有出风口112,出风口112可设置在底盘114或面框116的其中一者上,或通过底盘114和面框116之间的间隔限定出风口112。
实施例十九
在本实用新型第十九方面实施例中,具体地,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可随连杆124移动而摆动的旋叶部件130,可随着摆动角度的变化来实现从正常风到无风感的切换。因摆动的负载较小,可通过连杆124与步进电机连接,在步进电机的驱动下可进行往复运动,同时带动旋叶部件130的转动。可节省驱动力和对空调器100空间的占用。在每个旋叶部件130上设置有弹簧接触式导电端子结构,实现对每个旋叶部件130的转轮134独立驱动。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空调器100中的摆动旋叶部件130由支架140和转轮134和转轴组合而成。转轮134在转轴与支架140的连接下绕转轴在空调风的作用下转动。多个旋叶部件130各自的转动支点(第一连接部144)与底盘114支承孔配合,并可绕转动支点转动,同时其驱动支点(第二连接部146)与连杆124孔配合,并可受连杆124驱动而绕转动支点转动。在底盘114上固定有一步进电机(第一驱动部122),该电机与连杆124连接,并驱动连杆124绕电机轴转动。连杆124在电机的转动驱动下摆动,并带动连杆124进行往复运动,再通过旋叶部件130的驱动支点使旋叶部件130可绕转动支点转动。
弹簧接触式导电端子分别嵌套到转动支点和驱动支点结构上,弹簧接触式导电端子的至少一端与电机导线连接,另一端通过弹簧分别与固定在支架140和连杆124上的导电片160碰触连接,弹簧在装配到位时受到一定压缩,以确保其与导电片160的充份接触。
旋叶部件130由支架140、转轮134、驱动电机(第二驱动部136)和弹簧接触式接线端组合而成。弹簧接触式导电端子分别嵌套到转动支点和驱动支点结构上,弹簧接触式导电端子的至少一端与电机导线连接,另一端通过弹簧分别与固定在主支架140和摆动连杆124上的导电片160碰触连接,弹簧在装配到位时受到一定压缩,以确保其与导电片160的充分接触。
当转轮134的轴向与空调器100出风方向重合时,空调器100处于全无风感状态,空调风通过转轮134的散发作用被打散。
当转轮134的轴向与空调器100出风方向垂直时,空调风正常吹出,实现快速制冷的效果。
在步进电机的驱动下,转动力通过连杆124的传递,再通过旋叶部件130的驱动支点使旋叶部件130可绕转动支点转动,实现旋叶部件130的摆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
散风组件,与所述壳体连接,位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散风组件包括旋叶部件,所述旋叶部件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出风口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在所述第一位置下,所述旋叶部件遮挡所述出风口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旋叶部件被配置为供气流穿过,在所述第二位置下,所述旋叶部件开启所述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组件还包括:
第一驱动部,与所述壳体连接;
连杆,所述连杆与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旋叶部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部被配置为驱动所述连杆运动以使所述旋叶部件相对于所述出风口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包括:
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部连接;
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沿所述出风口的通流截面设置,所述旋叶部件与所述第二连杆活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部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连杆转动,带动所述第二连杆沿所述出风口的通流截面移动,以使所述旋叶部件相对于所述出风口转动,所述第一连杆的转动轴线与所述旋叶部件的转动轴线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杆上设有滑槽,所述旋叶部件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叶部件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并与所述连杆活动连接,所述支架上设有安装口;
转轮,与所述安装口转动连接,所述转轮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支架转动以使穿过所述转轮的气流扩散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叶部件还包括:
第二驱动部,设于所述支架,与所述转轮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被配置为驱动所述转轮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所述安装口;
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本体,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
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本体,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连杆活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叶部件还包括:
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二驱动部连接;
导电片,所述导电片与所述接线端子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通过所述接线端子和所述导电片供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包括:
第一接线端子,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并与所述第二驱动部和所述导电片连接;
第二接线端子,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并与所述第二驱动部和所述导电片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和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为弹簧式接线端子,基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弹簧式接线端子处于压缩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包括:
第一导电片,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接触;
第二导电片,设于所述连杆,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片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5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位置下,所述转轮的轴线沿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位置下,所述转轮的轴线与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垂直。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风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与所述壳体连接;
在所述第一驱动部的驱动下,所述旋叶部件能够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2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驱动部的驱动下,所述旋叶部件能够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叶部件的数量为多个,在所述第一位置下,多个所述旋叶部件沿所述出风口的通流截面分布,在所述第二位置下,相邻所述旋叶部件之间合围出出风通道。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底盘,所述旋叶部件与所述底盘转动连接;
面框,与所述底盘连接并合围出腔体,所述腔体设有所述出风口。
CN202023011552.2U 2020-12-15 2020-12-15 空调器 Active CN2139012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11552.2U CN213901265U (zh) 2020-12-15 2020-12-15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11552.2U CN213901265U (zh) 2020-12-15 2020-12-15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01265U true CN213901265U (zh) 2021-08-06

Family

ID=77103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11552.2U Active CN213901265U (zh) 2020-12-15 2020-12-15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012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99160A (zh) 风机及空调器
CN110762627A (zh) 空调器
CN110779095A (zh) 具有可旋转过滤机构的空调
CN213901265U (zh) 空调器
CN111380106A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6972581U (zh) 转叶扇
CN211575290U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446241A (zh)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10701682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152379U (zh) 出风装置
CN214249828U (zh) 散风组件和空调器
CN111189117A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688646U (zh) 导风部件和空调室内机
CN214120222U (zh) 空调器
CN215062809U (zh) 空调器
CN211345541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7990440B (zh) 空调设备
CN110595027A (zh) 导风部件和空调室内机
CN21019747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936490U (zh) 出风结构、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CN210569096U (zh) 一种空调扫风结构及空调器
CN210345810U (zh) 散风组件及空调器
CN114382724B (zh) 风叶组件和风扇
CN112146166A (zh) 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9036828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