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45810U - 散风组件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散风组件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45810U
CN210345810U CN201921286179.6U CN201921286179U CN210345810U CN 210345810 U CN210345810 U CN 210345810U CN 201921286179 U CN201921286179 U CN 201921286179U CN 210345810 U CN210345810 U CN 210345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carrier
looses
disper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8617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翟富兴
何健
刘奇伟
谢鹏
易正清
郭绍胜
姬安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8617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458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45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458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风组件及空调器,散风组件包括散风部件,散风部件包括散风结构,散风结构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将穿过其的气流扩散流动,其中,散风部件设有导流部,导流部配置为将吹到散风部件的表面上的气流向散风部件的侧方导流。本方案提供的散风部件,利用散风结构实现风的扩散流动,实现无风感出风,利用导流部可以将吹到散风部件的表面上的气流向散风部件的侧方导流,实现散风部件侧方出风,避免正面出风吹人,实现无风感出风的同时,可实现大风量出风,更能满足冷量需求,且导流部和散风结构的出风搭配设计,可以提供更多的出风角度,散风部件正面及侧方同时出风,出风更加立体化,进一步提升了房间温度均匀性,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散风组件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风组件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有些采用多个风轮打散气流来实现无风感,这样的结构存在出风形式单一、冷量不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风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散风组件的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风组件,包括:散风部件,所述散风部件包括散风结构,所述散风结构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将穿过其的气流扩散流动,其中,所述散风部件设有导流部,所述导流部配置为将吹到所述散风部件的表面上的气流向所述散风部件的侧方导流。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散风组件,散风部件上设有散风结构,同时散风部件设有导流部,一方面,利用散风结构,可使得经由散风结构吹出的风呈扩散的流动方式,可以理解的是,风经由散风结构后改变原来的流动方向可以朝不同的方向流动,从而实现风的扩散流动,实现无风感出风,另一方面,利用导流部可以将吹到散风部件的表面上的气流向散风部件的侧方导流,实现散风部件侧方出风,避免正面出风吹人,实现无风感出风,同时通过导流部也降低了散风部件的整体出风阻力,可实现大风量出风,更能满足冷量需求,且导流部和散风结构的出风搭配设计,保证无风感出风效果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出风角度,散风部件正面及侧方同时出风,出风更加立体化,进一步提升了房间温度均匀性,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且本方案中散风部件同时具有散风及导流的功能,实现散风及导流的集成,从而进一步简化了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了装配效率,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散风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散风部件包括安装载体及形成在所述安装载体上的通孔,所述散风结构包括旋叶,所述旋叶与所述通孔对应设置,所述导流部设在所述安装载体上。
在本方案中,旋叶与通孔对应设置,保证旋叶能够将气流打散后输出,且通过通孔对散风结构吹出的气流再次疏导,使得出风更柔和,无风感的效果更好,同时导流部设在安装载体上,这样,来自空调器内部的冷(热)风,一部分经由散风结构扩散吹出,实现正面无风感出风,另一部分经由导流部导流至散风部件的侧方吹出,实现增加出风量,导流部与散风结构相互配合且互不干扰,在保证正面无风感出风的同时,有利于实出风形式多元化,满足冷量需求,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且安装载体除了用于安装散风结构以外,还具有导流的功能,实现一物多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载体具有迎风面,所述迎风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构造为凸弧面,且所述凸弧面形成为所述导流部。
在本方案中,迎风面可以理解为安装载体朝向空调器的出风口的一面,设计安装载体的迎风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构造为凸弧面,通过凸弧面可以将气流导向凸弧面延伸的方向,实现散风部件的侧方出风,该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本低。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载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凸弧面形成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并分别向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过渡延伸。
在本方案中,设计凸弧面形成在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并分别向第一端和第二端过渡延伸,举例而言,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为安装载体上相对的左右两端,凸弧面向安装载体上左右两端延伸,从而将气流导向安装载体的左右两侧,或者,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为安装载体上相对的上下两端,凸弧面向安装载体上上下两端延伸,从而将气流导向安装载体的上下两侧,通过凸弧面不同的延伸方向,实现不同的出风方向,实现散风部件侧方出风形式的多元化,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载体具有迎风面,所述迎风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构造为波浪形表面,所述波浪形表面形成为所述导流部。
在本方案中,通过波浪形表面可以将气流导向安装载体的侧方,实现散风部件的侧方出风,该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本低,且波浪形表面的出风方向更多元化,同时波浪形表面的弯曲变化多,利用波浪形表面对气流导流,使得经波浪形表面排出的气流带有偏转惯性,这样,气流在偏转惯性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打旋现象,从而使得散风部分侧方的出风更加柔和,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载体具有迎风面,所述迎风面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凹陷的导流槽。
在本方案中,设计迎风面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凹陷的导流槽,气流沿导流槽流向散风部件的侧方,在保证正面无风感出风的同时,有利于实出风形式多元化,增加出风量,满足冷量需求,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且经导流槽对气流疏导,使得气流的出风更顺畅,出风方向具有一致性,出风效果更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槽为沿靠近所述安装载体的边缘位置的方向贯穿的通槽。
在本方案中,设计导流槽为沿靠近安装载体的边缘位置的方向贯穿的通槽,这样,气流的流通阻力小,流通更顺畅。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载体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导流槽为两端贯穿的结构,且所述导流槽的两端中的其中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三端,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四端。
在本方案中,设计导流槽的两端中的其中一端延伸至第三端,另一端延伸至第四端,举例而言,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为安装载体上相对的左右两端,导流槽为设在安装载体上的左右贯穿的通槽,从而将气流导向安装载体的左右两侧,或者,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为安装载体上相对的上下两端,导流槽为设在安装载体上的上下贯穿的通槽,从而将气流导向安装载体的上下两侧,通过导流槽不同的延伸方向,实现不同的出风方向,实现散风部件侧方出风形式的多元化,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载体上设有多个所述通孔,所述散风部件包括多个所述散风结构,多个所述散风结构与多个所述通孔一一相对设置,其中,所述安装载体在相邻所述通孔之间的位置处设有所述导流部。
在本方案中,设置安装载体在相邻通孔之间的位置处设有导流部,这样,通过增加导流部,进而增加散风部件侧方的出风量,进一步满足冷量需求,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出风口;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散风组件,所述散风组件设置于所述空调出风口处。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散风组件,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散风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散风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散风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散风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散风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散风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散风组件,11散风部件,111散风结构,1111旋叶,112导流部,113安装载体,1131迎风面,1132导流槽,114通孔,20空调器,21空调外壳,22导风板,23空调出风口,24第一容纳空间,25第二容纳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散风组件10。
如图1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散风组件10,包括:散风部件11。
具体地,散风部件11包括散风结构111,散风结构111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将穿过其的气流扩散流动,利用散风结构111可使得经由散风结构111吹出的风呈扩散的流动方式,可以理解的是,风经由散风结构111后改变原来的流动方向可以朝不同的方向流动,从而实现风的扩散流动,实现无风感出风,另一方面,利用导流部112可以将吹到散风部件11的表面上的气流向散风部件11的侧方导流,实现散风部件11侧方出风,避免正面出风吹人,实现无风感出风。
其中,散风部件11设有导流部112,导流部112配置为将吹到散风部件11的表面上的气流向散风部件11的侧方导流。同时通过导流部112也降低了散风部件11的整体出风阻力,可实现大风量出风,更能满足冷量需求,且导流部112和散风结构111的出风搭配设计,保证无风感出风效果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出风角度,散风部件11正面及侧方同时出风,出风更加立体化,进一步提升了房间温度均匀性,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散风组件10,散风部件11同时具有散风及导流的功能,实现散风及导流的集成,从而进一步简化了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了装配效率,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散风部件11包括安装载体113及形成在安装载体113上的通孔114,散风结构111包括旋叶1111,旋叶1111与通孔114对应设置,导流部112设在安装载体113上。
具体地,如图2和图4所示,安装载体113包括下盖和上盖,散风结构111包括旋叶1111,旋叶1111位于上盖与下盖之间,其中,旋叶1111与下盖转动连接,上盖及下盖上分别形成有通孔114,通孔114的形状与尺寸与旋叶1111相适配,通孔114与旋叶1111对应设置,旋叶1111转动将经过其的气流打散并使气流沿通孔114排出,且通过通孔114对旋叶1111吹出的气流再次疏导,使得出风更柔和,无风感的效果更好,其中导流部112设在下盖上,可以理解的,导流部112设于下盖上避开通孔114的位置,将经过导流部112的气流导流至下盖的侧方,这样,来自空调器20内部的冷(热)风,一部分经由旋叶1111扩散吹出,实现正面无风感出风,另一部分经由导流部112导流至下盖的侧方吹出,实现增加出风量,导流部112与散风结构111相互配合且互不干扰,在保证正面无风感出风的同时,有利于实出风形式多元化,满足冷量需求,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且安装载体113除了用于安装散风结构111以外,还具有导流的功能,实现一物多用。
当然,也可以设计安装载体113为安装板,在安装板上形成有通孔114,散风结构111与通孔114对应设置导流部112设在安装板上。
具体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3)
如图3所示,安装载体113具有迎风面1131,迎风面113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构造为凸弧面,且凸弧面形成为导流部112。其中,迎风面1131可以理解为安装载体113朝向空调出风口23的一面,设计安装载体113的迎风面113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构造为凸弧面,通过凸弧面可以将气流导向凸弧面延伸的方向,实现散风部件11的侧方出风,该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本低。
更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安装载体113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凸弧面形成在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并分别向第一端和第二端过渡延伸。通过凸弧面不同的延伸方向,实现不同的出风方向,实现散风部件11侧方出风形式的多元化,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举例而言,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为安装载体113上相对的左右两端,也即图2中a、b两端,凸弧面向安装载体113左右两端延伸,从而将气流导向安装载体113的左右两侧,或者,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为安装载体113上相对的上下两端,凸弧面向安装载体113上下两端延伸,从而将气流导向安装载体113的上下两侧,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设计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为安装载体113上相对的左上及右下两端,凸弧面向安装载体113左上及右下两端延伸,从而将气流导向安装载体113的左上侧及右下侧,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或者还可以设计凸弧面形成在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并由第一端向第二端过渡延伸,例如,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为安装载体113上相对的左右两端,凸弧面向安装载体113并由左端向右端过渡延伸,从而将气流导向安装载体113的右侧,这样,散风部件11侧方的出风方向具有更多选择,可以更好的适应安装环境。
具体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具体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安装载体113具有迎风面1131,迎风面113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构造为波浪形表面,波浪形表面形成为导流部112。通过波浪形表面可以将气流导向安装载体113的侧方,实现散风部件11的侧方出风,该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本低,且波浪形表面的出风方向更多元化,同时波浪形表面的弯曲变化多,利用波浪形表面对气流导流,使得经波浪形表面排出的气流带有偏转惯性,这样,气流在偏转惯性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打旋现象,从而使得散风部分侧方的出风更加柔和,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具体实施例三(参见图4~图6)
本实施例与具体实施例一和具体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安装载体113具有迎风面1131,迎风面1131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凹陷的导流槽1132。气流沿导流槽1132流向散风部件11的侧方,在保证正面无风感出风的同时,有利于实出风形式多元化,增加出风量,满足冷量需求,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且经导流槽1132对气流疏导,使得气流的出风更顺畅,出风方向具有一致性,出风效果更好。
例如,如图4和图5所示,安装载体113包括下盖和上盖,散风结构111包括旋叶1111,旋叶1111位于上盖与下盖之间,其中,旋叶1111与下盖转动连接,上盖及下盖上分别形成有通孔114,通孔114的形状与尺寸与旋叶1111相适配,通孔114与旋叶1111对应设置,通过旋叶1111打散气流实现正面无风感出风,其中在下盖的迎风面1131(可以理解为下盖朝向空调出风口23的一面)的局部区域向内凹陷形成导流槽1132,可以理解的,导流槽1132设于下盖上避开通孔114的位置,将经过导流槽1132的气流导流至下盖的侧方,这样,来自空调器20内部的冷(热)风,一部分经由旋叶1111扩散吹出,实现正面无风感出风,另一部分经由导流槽1132导流至下盖的侧方吹出,实现增加出风量。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6所示,导流槽1132为沿靠近安装载体113的边缘位置的方向贯穿的通槽。这样,气流的流通阻力小,流通更顺畅。举例而言,安装载体113为安装板,导流槽1132设于安装板上散风结构111的上方或下方,且导流槽1132沿安装板左右贯穿的通槽。
详细地,安装载体113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导流槽1132为两端贯穿的结构,且导流槽1132的两端中的其中一端延伸至第三端,另一端延伸至第四端。通过导流槽1132不同的延伸方向,实现不同的出风方向,实现散风部件11侧方出风形式的多元化,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举例而言,第三端及第四端分别为安装载体113上相对的左右两端,导流槽1132为设在安装载体113上的左右贯穿的通槽,从而将气流导向安装载体113的左右两侧,或者,如图4所示,第三端及第四端分别为安装载体113上相对的上下两端,也即图4所示的c、d端,导流槽1132为设在安装载体113上的上下贯穿的通槽,从而将气流导向安装载体113的上下两侧,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设计第三端及第四端分别为安装载体113上相对的左上及右下两端,导流槽1132为设在安装载体113上的自左上至右下贯穿的通槽,从而将气流导向安装载体113的左上侧及右下侧,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或者如图4所示,还可以设计第三端及第四端分别为安装载体113上相对的上下两端,导流槽1132包括上下分布的两个导流槽1132,其中,位于上方的导流槽1132延伸至上端,位于下方的导流槽1132延伸至下端,这样,导流槽1132之间相互不影响,气流流通的更顺畅。
可选地,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将具体实施例一、具体实施例二和/或具体实施例三相结合,例如设计安装载体113具有迎风面1131,迎风面113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构造为凸弧面,其中凸弧面的局部向内凹陷形成导流槽1132,实现凸弧面与导流槽1132共同导流。
较佳地,安装载体113上设有多个通孔114,散风部件11包括多个散风结构111,多个散风结构111与多个通孔114一一相对设置,其中,安装载体113在相邻通孔114之间的位置处设有导流部112。这样,通过增加导流部112,进而增加散风部件11侧方的出风量,进一步满足冷量需求,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20,如图7、图8和图9所示,包括:空调出风口23;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散风组件10,散风组件10设置于空调出风口23处。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20,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散风组件10,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一个具体实施例:
如图7和图8所示,本设计的空调器20为壁挂式空调,当然,也可为柜机、天花机等。壁挂式空调包括空调外壳21、散风组件10、导风板22及驱动装置。空调外壳21容纳有风扇(优选为风轮,进一步优选为贯流风轮)、风道、换热器等,在空调外壳21的上表面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设有格栅结构。
空调外壳21的底部设有空调出风口23,空调出风口23的上下侧设有导风板22和散风组件10,导风板22转动设置,并设计成圆弧形,且设计导风板22能够绕其与空调外壳21铰接处转动,以打开或关闭空调空调出风口23,从而配合空调外壳21的外观,实现外观一体化设计。散风组件10与空调外壳21滑动连接,使得散风组件10能相对于空调外壳21滑动以缩回于空调出风口23内,或使得散风组件10的至少一部分伸出于空调出风口23外。
较佳地,如图1和图6所示,散风组件10包括散风部件11,散风部件11包括安装载体113及多个散风结构111,安装载体113具有多个通孔114,多个通孔114沿安装载体113的长度方向并排间隔的分布,多个散风结构111与多个通孔114一一对应设置,安装载体113具有迎风面1131,迎风面113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构造为凸弧面,这样,来自空调器20内部的冷(热)风,一部分经由散风结构111扩散吹出,实现正面无风感出风,另一部分经由凸弧面导流至安装载体113的侧方吹出,实现增加出风量,凸弧面与散风结构111相互配合且互不干扰,在保证正面无风感出风的同时,有利于实出风形式多元化,满足冷量需求,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或者,还可以设计安装载体113具有迎风面1131,迎风面1131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凹陷的导流槽1132,同样可以实现散风部件11正面无风感出风,侧方出风以增加冷量。
其中,导风板22与散风组件10之间具有多种组合方式,例如,如图7所示,设计空调外壳21设有位于空调出风口23的上侧的第一容纳空间24,第一容纳空间24用于收纳散风组件10,驱动装置驱动散风组件10上下运动,使得散风组件10运动到第一容纳空间24内,或使得散风组件10离开第一容纳空间24并且一部分或全部伸至空调出风口23外,在散风组件10向下运动其一部分伸出空调出风口23时,一部分气流通过散风结构111吹出,另一部分经导流部112导流至散风部件11的侧方,从而形成多维出风,在实现正面出风无风感的同时,增加出风量。
或者,如图8所示,也可以设计空调外壳21设有位于空调出风口23的后侧的第二容纳空间25,第二容纳空间25用于收纳散风组件10,驱动装置驱动散风组件10前后运动,使得散风组件10运动到第二容纳空间25内,或使得散风组件10离开第二容纳空间25并且一部分或全部伸至空调出风口23外,如图9所示,在散风组件10向前运动其一部分伸出空调出风口23时,导风板22转动与散风组件10可以半开拼合成类似V形的腔体,一部分气流通过散风结构111吹出,另一部分经导流部112导流至V形腔体的侧开口,在实现正面出风无风感的同时利用散风组件130和V形的侧面的侧开口进行排风,增加出风量。
可选地,也可以设计散风组件10倾斜设置于空调外壳21前侧,驱动装置驱动散风组件10相对于空调出风口23倾斜滑动,使得散风组件10运动到空调外壳21内,或使得散风组件10一部分或全部伸至空调出风口23外,在散风组件10倾斜运动其一部分伸出空调出风口23时,导风板22转动与散风组件10可以半开拼合成类似V形的腔体,一部分气流通过散风结构111吹出,另一部分经导流部112导流至V形腔体的侧开口,在实现正面出风无风感的同时利用散风组件130和V形的侧面的侧开口进行排风,增加出风量。
可选地,设计散风组件10整体可通过推出机构(例如推杆)推出置于空调出风口23前侧,也可以通过推出机构收回至空调外壳21内,从而让出空调出风口23,实现正常送风。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散风组件,用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风部件,所述散风部件包括散风结构,所述散风结构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将穿过其的气流扩散流动,其中,所述散风部件设有导流部,所述导流部配置为将吹到所述散风部件的表面上的气流向所述散风部件的侧方导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风部件包括安装载体及形成在所述安装载体上的通孔,所述散风结构包括旋叶,所述旋叶与所述通孔对应设置,所述导流部设在所述安装载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载体具有迎风面,所述迎风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构造为凸弧面,且所述凸弧面形成为所述导流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载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凸弧面形成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并分别向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过渡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载体具有迎风面,所述迎风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构造为波浪形表面,所述波浪形表面形成为所述导流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载体具有迎风面,所述迎风面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凹陷的导流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槽为沿靠近所述安装载体的边缘位置的方向贯穿的通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载体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导流槽为两端贯穿的结构,且所述导流槽的两端中的其中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三端,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四端。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载体上设有多个所述通孔,所述散风部件包括多个所述散风结构,多个所述散风结构与多个所述通孔一一相对设置,其中,所述安装载体在相邻所述通孔之间的位置处设有所述导流部。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出风口;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风组件,所述散风组件设置于所述空调出风口处。
CN201921286179.6U 2019-08-09 2019-08-09 散风组件及空调器 Active CN2103458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86179.6U CN210345810U (zh) 2019-08-09 2019-08-09 散风组件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86179.6U CN210345810U (zh) 2019-08-09 2019-08-09 散风组件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45810U true CN210345810U (zh) 2020-04-17

Family

ID=70174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86179.6U Active CN210345810U (zh) 2019-08-09 2019-08-09 散风组件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458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02183U (zh) 散风组件、导风组件及空调
CN210345810U (zh) 散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10463478U (zh) 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CN21157527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575268U (zh) 室内空调挂机
CN210624869U (zh) 机壳及空调器
CN111140924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400038U (zh) 空调器
CN212319904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61873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21143333A1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1290291U (zh) 一种导风板组件及无风感空调器
CN109269068B (zh)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345544U (zh) 空调器
CN210801395U (zh) 出风组件以及空调器
CN211575290U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118840U (zh) 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019747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51412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861387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2146163A (zh) 空调室内机
WO2022179102A1 (zh)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1043666A (zh) 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及空调
CN211372612U (zh) 空调器
CN211476098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