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20222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20222U
CN214120222U CN202120013918.5U CN202120013918U CN214120222U CN 214120222 U CN214120222 U CN 214120222U CN 202120013918 U CN202120013918 U CN 202120013918U CN 214120222 U CN214120222 U CN 2141202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iffuser
diffuser plate
shell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1391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泽成
皮书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1391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202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202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202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出风口;第一散风板,与壳体连接,第一散风板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第二散风板,与壳体连接,第二散风板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能够合围出腔体,腔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口外侧,并与出风口连通,其中,第二散风板设于壳体的底部,第二散风板的至少一部分向壳体的顶部倾斜。本申请通过构建腔体便可以在降低风量损失和制冷量损失的基础上实现空调器的无风感功能,且第二散风板的至少一部分向壳体的顶部倾斜,进而在第二散风板的引导下,气流能够向壳体的顶部流动,避免了气流直接吹向用户,提升了无风感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空调器在无风感模式下运行时,通过散风板能够遮挡空调器的出风口起到散风的作用,但相关技术中的散风板对气流流动方向的引导并不理想,仍然存在正面出风直吹用户的情况,导致无风感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出风口;第一散风板,与壳体连接,第一散风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出风部;第二散风板,与壳体连接,第二散风板上设有多个第二出风部,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能够合围出腔体,腔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口外侧,并与出风口连通,其中,第二散风板设于壳体的底部,第二散风板的至少一部分向壳体的顶部倾斜。
在该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无风感空调器,该空调器可以避免其产生的气流直吹用户。具体地,空调器包括壳体,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壳体为空调器的外部框架结构,用于保护和定位安装空调器上的其他工作结构,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空调器所产生的气流由出风口排出至壳体外部。
更重要的是,第二散风板设置在壳体的底部,第二散风板的至少一部分向壳体的顶部倾斜,进而在第二散风板的引导下,气流能够向壳体的顶部流动,避免了气流正面出风直接吹向用户,提升了无风感效果。
其中,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散风板均与壳体相连接,完成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的装配后,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共同围合出腔体,该腔体与壳体上的出风口相对设置,出风口排出的气流可以流入至腔体中。并且,当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均与壳体出风口的边缘相连接时,整个腔体位于出风口的外侧。当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中的至少一者与位于出风口内部的壳体结构相连接时,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至少部分延伸至壳体外部,以确保至少部分腔体位于出风口外侧,保证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可以对出风口排出的气流进行无风感处理。
通过设置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可以使出风口所排出的气流先排入至腔体中,当气流与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接触后,气流速度在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的作用下减缓,其后再由腔体排出至空调器外部。从而一方面避免气流沿出风口所对准的方向直吹用户,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空调器所产生的气流强度,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进而实现空调器的无风感功能。同时,构造出的腔体可以缓存出风口所排出的气流,相较于直接通过散风板将出风口封堵的技术方案,本申请所限定出的腔体可以防止气流在第一时间受阻并回流至出风口内部,从而避免散风板结构影响空调器的出风量和制冷量。进而实现优化空调器结构,提升无风感空调器制冷效率,降低无风感空调器能耗的技术效果。
并且,该技术方案通过构建腔体便可以在降低风量损失和制冷量损失的基础上实现空调器的无风感功能。相较于通过旋流散风机构实现这一技术效果的技术方案来说,本申请的散风结构更加简单有效。在生产过程中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的加工难度和装配难度较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在使用过程中,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的可靠性相对较强,故障率较低。在维护过程中,可直接通过更换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完成空调器维护,维护成本较低。因此,本申请所限定的空调器同样具备生产成本低,工作可靠性强、维护成本低的优点。
其中,第一散风板上设置有第一出风部,第二散风板上设置有第二出风部,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均与腔体相连通。工作过程中,由出风口排出的气流先进入至腔体内,其后经由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排入空调器附近的环境空间中。
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为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上的散风结构。通过在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上设置出风部,可以使腔体内的气流在被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打散后传递至外部空间中,以避免气流集中流向同一区域,从而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散风板设于壳体的前侧,第一散风板合围成腔体的壁面与垂直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0°。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第一散风板和壳体的相对位置以及第二散风板和壳体的相对位置做出了限定。其中,第一散风板设置在壳体的前侧,第二散风板设置在壳体的底部,通过限定该位置关系,使腔体可以布置在壳体的前底侧,以确保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阻挡在出风口所直吹的方向上,避免气流直吹用户。
其中,在布置在壳体前侧的第一散风板上,围合出腔体的壁面与垂直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且第一夹角大于等于0°。通过限定第一夹角大于等于0°,可以避免第一散风板朝壳体方向内扣,避免出风口排出的高速气流在遇到内扣的第一导风板后回流,从而降低出风量和制冷量的损失,实现提升空调器制冷效率,降低空调器能耗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出风部的中心线与水平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大于或等于第一夹角。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第一出风部的开设角度做出了具体限定。第一出风部的中心线与水平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且该第二夹角大于等于第一散风板和垂直面之间的第一夹角。
通过限定第二夹角大于等于第一夹角,可保证穿过第一散风板的气流朝空调器前侧的斜上方流动,从而降低空调器正前方和空调器底部区域的风感,进而在保证风量和制冷量的基础上实现提升用户舒适度和满意度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基于第一夹角大于0°,第一出风部的中心线相对于水平面向壳体的顶部倾斜,第一散风板相对于竖直面向壳体的前侧倾斜。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当第一夹角大于0°时,第一散风板相对与竖直面朝壳体的前侧方向倾斜,通过限定第一散风板朝壳体的前侧方向倾斜可避免出风口排出的高速气流在遇到内扣的第一导风板后回流,从而降低出风量和制冷量的损失,实现提升空调器制冷效率,降低空调器能耗的技术效果。
同时,在第一夹角大于0°时,第一出风部的中心线相对于水平面向壳体的顶部倾斜,通过限定第一出风部朝向壳体的顶部开设,可以保证穿过第一散风板的气流朝空调器斜上方流动,从而降低空调器正前方和空调器底部区域的风感,进而在保证风量和制冷量的基础上实现提升用户舒适度和满意度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出风部的中心线的方向相同或不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出风部的中心线方向相同或多个第一出风部的中心线方向不同。通过限定第一出风部包括多个第一出风部,一方面可以拓宽第一散风板的气流扩散范围,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气流量和制冷量的损失,从而在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的基础上提升空调器的制冷效率,降低空调器的能耗。
当多个第一出风部的中心线方向不同时,多个第一出风部的朝向对应不同,对应穿过各个第一出风部的气流的方向也不同,从而可以避免穿过第一出风部的气流朝同一方向集中流动,进而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至少两个第二出风部的中心线的方向不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二出风部中,至少两个第二出风部的中心线方向不同。通过限定第二出风部包括多个第二出风部,一方面可以拓宽第二散风板的气流扩散范围,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气流量和制冷量的损失,从而在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的基础上提升空调器的制冷效率,降低空调器的能耗。
通过限定至少两个第二出风部的中心线方向不同,可以保证多个第二出风部的朝向不完全相同,对应穿过第二出风部的气流的方向也不同,从而可以避免穿过第二出风部的气流朝同一方向集中流动,进而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搭靠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空调器执行无风感工作模式时,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搭靠配合。搭靠配合的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一方面可以相互提供支撑,以提升结构强度。另一方面搭靠配合的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可以在围合限定出腔体的基础上为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之间留有一定的相对运动空间,以避免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在气流作用下弯折或断裂。从而强化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所组成的散风结构的结构强度。进而实现提升空调器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延长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散风板的一部分自搭靠处凸出于第一散风板的端部,第二散风板凸出于第一散风板的部分向壳体的顶部倾斜。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散风板的一部分自搭靠处凸出于第一散风板,从而起到引导气流向上运动的效果,避免气流直接流出吹向用户,其中,将第二散风板凸出于第一散风板的部分向空调器的顶部倾斜设置,可以对从第一散风板吹出的气流起到导向作用,使气流向上方流动,从而避免了正面出风直吹用户,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升房间温度的均匀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两者在搭靠处形成拼合线,沿拼合线方向,腔体的两侧设有侧开口,侧开口与出风口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散风板的一个长边靠近壳体设置,相对的另一个长边与第二散风板搭靠配合。对应的,第二散风板的一个长边靠近壳体设置,另一个长边与第一散风板搭靠配合。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搭靠配合的接触线为拼合线,在拼合线的延伸方向上,腔体的两侧设置有侧开口,该侧开口由第一散风板的宽边和第二散风口的宽边围合而成。
工作过程中,气流在流入至腔体后:第一部分气流由第一散风板上的第一出风部排出;第二部分气流由第二散风板上的第二出风部排出;第三部分气流由腔体一侧的侧开口排出;第四部分气流由腔体另一侧的侧开口排出,从而保证气流沿四个大方向排出,形成4D出风。将气流分散至四个方向排出一方面可以降低空调器单个方向的出风强度,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空调器的总出风量和总制冷量不会因为气流强度的削减需求而减小。进而实现优化空调器结构,提升用户舒适度,提升空调器制冷效率,降低空调器能耗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中的至少一者与壳体活动连接,其中,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中与壳体活动连接的至少一者相对于壳体运动以使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合围出腔体或解除合围腔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第一散风板与壳体的连接形式以及第二散风板与壳体的连接形式做出了限定。具体地,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中的至少一者与壳体活动连接。工作过程中,当空调器需要由常规工作模式切换至无风感工作模式时,与壳体活动连接的散风板由初始位置起相对壳体运动,并最终与另一个散风板相搭靠,以围合限定出腔体,其后气流可以在腔体、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的作用下以较低的流速朝多个方向扩散。同理,当空调器需要由无风感工作模式切换至常规工作模式时,与壳体活动连接的散风板接触搭靠配合关系并移动至初始位置,由排风口排出的气流可直接排放至外部环境中。
通过将第一散风板和第二散风板中的其中一个与壳体互动连接,使空调器可以通过控制活动连接的散风板移动来完成无风感工作模式的开启和关闭,以便于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选取对应的工作模式。进而实现优化空调器结构,拓宽空调器功能,提升空调器实用性,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散风板相对于壳体转动设置,第二散风板被配置为打开或关闭出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散风板与壳体活动连接,具体第二散风板与壳体转动连接。工作过程中,当空调器由常规工作模式切换至无风感工作模式时,第二散风板由初始位置朝第一散风板所在方向转动,直至与第一散风板相搭靠后停止转动。对应的,当空调器由无风感工作模式切换回常规工作模式时,第二散风板朝远离第一散风板的方向转动,并最终回归初始位置,第二散风板回归初始位置后,出风口排出的气流朝空调器的底部排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散风板相对于壳体滑动设置,或第一散风板相对于壳体转动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散风板与壳体活动连接,具体第一散风板与壳体转动连接。工作过程中,当空调器由常规工作模式切换至无风感工作模式时,第一散风板由初始位置朝第二散风板所在方向转动,直至与第二散风板相搭靠后停止转动。对应的,当空调器由无风感工作模式切换回常规工作模式时,第一散风板朝远离第二散风板的方向转动,并最终回归初始位置,第一散风板回归初始位置后,出风口排出的气流朝空调器前方排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散风板与壳体连接,第一散风板的至少一部分由出风口伸出壳体,第一散风板伸出出风口的部分与第二散风板合围出腔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散风板的一端与出风口内部的壳体结构相连接,第一散风板的另一端有出风口延伸至壳体外部,延伸出壳体外部的第一散风板与第二散风板相接触,以围合限定出腔体。通过限定第一散风板伸出出风口,可以保证至少部分腔体位于壳体外部,使气流可以先经由出风口排入至位于壳体外部的腔体内部,后从腔体内部排出空调器,从而防止气流在第一时间受阻并回流至出风口内部,避免散风板结构影响空调器的出风量和制冷量。进而实现优化空调器结构,提升无风感空调器制冷效率,降低无风感空调器能耗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出风部为第一通孔或第一旋叶,第二出风部为第二通孔或第二旋叶。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第一出风部为第一通孔的情况下,多个第一通孔能够将气流打散,实现多个方向的出风,进而实现无风感出风,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在第一出风部为第一旋叶的情况下,气流经过第一旋叶时,在第一旋叶的叶片的切割下被打散,无风感效果较好,进一步地,旋叶还能够转动,提升了出风量和散风效果。在第二出风部为第二通孔的情况下,多个第二通孔能够将气流打散,实现多个方向的出风,进而实现无风感出风,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在第二出风部为第二旋叶的情况下,气流经过第二旋叶时,在第二旋叶的叶片的切割下被打散,无风感效果较好,进一步地,旋叶还能够转动,提升了出风量和散风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旋叶包括多个叶片和驱动叶片转动的驱动结构,驱动结构能够驱动叶片转动,进而切割气流,实现无风感出风。相应地,第二旋叶包括多个叶片和驱动叶片转动的驱动结构,驱动结构能够驱动叶片转动,进而切割气流,实现无风感出风。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主视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空调器,10壳体,102出风口,20第一散风板,202第一出风部,30第二散风板,302第二出风部,40腔体,50侧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空调器1包括:壳体10,壳体10上设有出风口102;第一散风板20,与壳体10连接,第一散风板20上设有多个第一出风部202;第二散风板30,与壳体10连接,第二散风板30上设有多个第二出风部302,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能够合围出腔体40,腔体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口102外侧,并与出风口102连通,其中,第二散风板30设于壳体10的底部,第二散风板30的至少一部分向壳体10的顶部倾斜。
在该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风感空调器1,该空调器1可以避免其产生的气流直吹用户。具体地,空调器1包括壳体10,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壳体10为空调器1的外部框架结构,用于保护和定位安装空调器1上的其他工作结构,壳体10上设置有出风口102,空调器1所产生的气流由出风口102排出至壳体10外部。
更重要的是,第二散风板30设置在壳体10的底部,第二散风板30的至少一部分向壳体10的顶部倾斜,进而在第二散风板30的引导下,气流能够向壳体10的顶部流动,避免了气流正面出风直接吹向用户,提升了无风感效果。
其中,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散风板均与壳体10相连接,完成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的装配后,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共同围合出腔体40,该腔体40与壳体10上的出风口102相对设置,出风口102排出的气流可以流入至腔体40中。并且,当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均与壳体10出风口102的边缘相连接时,整个腔体40位于出风口102的外侧。当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中的至少一者与位于出风口102内部的壳体10结构相连接时,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至少部分延伸至壳体10外部,以确保至少部分腔体40位于出风口102外侧,保证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可以对出风口102排出的气流进行无风感处理。
通过设置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可以使出风口102所排出的气流先排入至腔体40中,当气流与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接触后,气流速度在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的作用下减缓,其后再由腔体40排出至空调器1外部。从而一方面避免气流沿出风口102所对准的方向直吹用户,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空调器1所产生的气流强度,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进而实现空调器1的无风感功能。同时,构造出的腔体40可以缓存出风口102所排出的气流,相较于直接通过散风板将出风口102封堵的实施例,本申请所限定出的腔体40可以防止气流在第一时间受阻并回流至出风口102内部,从而避免散风板结构影响空调器1的出风量和制冷量。进而实现优化空调器1结构,提升无风感空调器1制冷效率,降低无风感空调器1能耗的技术效果。
并且,该实施例通过构建腔体40便可以在降低风量损失和制冷量损失的基础上实现空调器1的无风感功能。相较于通过旋流散风机构实现这一技术效果的实施例来说,本申请的散风结构更加简单有效。在生产过程中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的加工难度和装配难度较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在使用过程中,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的可靠性相对较强,故障率较低。在维护过程中,可直接通过更换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完成空调器1维护,维护成本较低。因此,本申请所限定的空调器1同样具备生产成本低,工作可靠性强、维护成本低的优点。
其中,第一散风板20上设置有第一出风部202,第二散风板30上设置有第二出风部302,第一出风部202和第二出风部302均与腔体40相连通。工作过程中,由出风口102排出的气流先进入至腔体40内,其后经由第一出风部202和第二出风部302排入空调器1附近的环境空间中。
第一出风部202和第二出风部302为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上的散风结构。通过在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上设置出风部,可以使腔体40内的气流在被第一出风部202和第二出风部302打散后传递至外部空间中,以避免气流集中流向同一区域,从而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
实施例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具体地,第一散风板20设于壳体10的前侧,第二散风板30设于壳体10的底部,第一散风板20合围成腔体40的壁面与垂直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0°。
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一散风板20和壳体10的相对位置以及第二散风板30和壳体10的相对位置做出了限定。其中,第一散风板20设置在壳体10的前侧,第二散风板30设置在壳体10的底部,通过限定该位置关系,使腔体40可以布置在壳体10的前底侧,以确保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阻挡在出风口102所直吹的方向上,避免气流直吹用户。并且,在该位置关系下,腔体40相对壳体10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开口,部分气流在流入至腔体40后可由腔体40左右两侧的开口流动至空调器1外部环境中,此部分气流从空调器1的侧向排出,便于避开用户的常规活动区域。从而在保证风量和制冷量的基础上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其中,在布置在壳体10前侧的第一散风板20上,围合出腔体40的壁面与垂直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且第一夹角大于等于0°。通过限定第一夹角大于等于0°,可以避免第一散风板20朝壳体10方向内扣,避免出风口102排出的高速气流在遇到内扣的第一导风板后回流,从而降低出风量和制冷量的损失,实现提升空调器1制冷效率,降低空调器1能耗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出风部202的中心线与水平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大于或等于第一夹角。
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一出风部202的开设角度做出了具体限定。第一出风部202的中心线与水平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且该第二夹角大于等于第一散风板20和垂直面之间的第一夹角。
通过限定第二夹角大于等于第一夹角,可保证穿过第一散风板20的气流朝空调器1前侧的斜上方流动,从而降低空调器1正前方和空调器1底部区域的风感,进而在保证风量和制冷量的基础上实现提升用户舒适度和满意度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基于第一夹角大于0°,第一出风部202的中心线相对于水平面向壳体10的顶部倾斜,第一散风板20相对于竖直面向壳体10的前侧倾斜。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当第一夹角大于0°时,第一散风板20相对与竖直面朝壳体10的前侧方向倾斜,通过限定第一散风板20朝壳体10的前侧方向倾斜可避免出风口102排出的高速气流在遇到内扣的第一导风板后回流,从而降低出风量和制冷量的损失,实现提升空调器1制冷效率,降低空调器1能耗的技术效果。
同时,在第一夹角大于0°时,第一出风部202的中心线相对于水平面向壳体10的顶部倾斜,通过限定第一出风部202朝向壳体10的顶部开设,可以保证穿过第一散风板20的气流朝空调器1斜上方流动,从而降低空调器1正前方和空调器1底部区域的风感,进而在保证风量和制冷量的基础上实现提升用户舒适度和满意度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多个第一出风部202的中心线的方向相同或不同。
在该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出风部202的中心线方向相同或多个第一出风部202的中心线方向不同。通过限定第一出风部202包括多个第一出风部202,一方面可以拓宽第一散风板20的气流扩散范围,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气流量和制冷量的损失,从而在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的基础上提升空调器1的制冷效率,降低空调器1的能耗。
当多个第一出风部202的中心线方向不同时,多个第一出风部202的朝向对应不同,对应穿过各个第一出风部202的气流的方向也不同,从而可以避免穿过第一出风部202的气流朝同一方向集中流动,进而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至少两个第二出风部302的中心线的方向不同。
在该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出风部302中,至少两个第二出风部302的中心线方向不同。通过限定第二出风部302包括多个第二出风部302,一方面可以拓宽第二散风板30的气流扩散范围,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气流量和制冷量的损失,从而在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的基础上提升空调器1的制冷效率,降低空调器1的能耗。
通过限定至少两个第二出风部302的中心线方向不同,可以保证多个第二出风部302的朝向不完全相同,对应穿过第二出风部302的气流的方向也不同,从而可以避免穿过第二出风部302的气流朝同一方向集中流动,进而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地,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搭靠配合。
在该实施例中,在空调器1执行无风感工作模式时,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搭靠配合。搭靠配合的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一方面可以相互提供支撑,以提升结构强度。另一方面搭靠配合的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可以在围合限定出腔体40的基础上为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之间留有一定的相对运动空间,以避免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在气流作用下弯折或断裂。从而强化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所组成的散风结构的结构强度。进而实现提升空调器1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延长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散风板30的一部分自搭靠处凸出于第一散风板20的端部,第二散风板30凸出于第一散风板20的部分向壳体10的顶部倾斜。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散风板30的一部分自搭靠处凸出于第一散风板20,从而起到引导气流向上运动的效果,避免气流直接流出吹向用户,其中,将第二散风板30凸出于第一散风板20的部分向空调器的顶部倾斜设置,可以对从第一散风板20吹出的气流起到导向作用,使气流向上方流动,从而避免了正面出风直吹用户,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升房间温度的均匀性。
实施例八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两者在搭靠处形成拼合线,沿拼合线方向,腔体40的两侧设有侧开口50,侧开口50与出风口102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散风板20的一个长边靠近壳体10设置,相对的另一个长边与第二散风板30搭靠配合。对应的,第二散风板30的一个长边靠近壳体10设置,另一个长边与第一散风板20搭靠配合。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搭靠配合的接触线为拼合线,在拼合线的延伸方向上,腔体40的两侧设置有侧开口50,该侧开口50由第一散风板20的宽边和第二散风口的宽边围合而成。
工作过程中,气流在流入至腔体40后:第一部分气流由第一散风板20上的第一出风部202排出;第二部分气流由第二散风板30上的第二出风部302排出;第三部分气流由腔体40一侧的侧开口50排出;第四部分气流由腔体40另一侧的侧开口50排出,从而保证气流沿四个大方向排出,形成4D出风。将气流分散至四个方向排出一方面可以降低空调器1单个方向的出风强度,降低用户的气流体感,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空调器1的总出风量和总制冷量不会因为气流强度的削减需求而减小。进而实现优化空调器1结构,提升用户舒适度,提升空调器1制冷效率,降低空调器1能耗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九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具体地,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中的至少一者与壳体10活动连接,其中,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中与壳体10活动连接的至少一者相对于壳体10运动以使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合围出腔体40或解除合围腔体40。
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一散风板20与壳体10的连接形式以及第二散风板30与壳体10的连接形式做出了限定。具体地,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中的至少一者与壳体10活动连接。工作过程中,当空调器1需要由常规工作模式切换至无风感工作模式时,与壳体10活动连接的散风板由初始位置起相对壳体10运动,并最终与另一个散风板相搭靠,以围合限定出腔体40,其后气流可以在腔体40、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的作用下以较低的流速朝多个方向扩散。同理,当空调器1需要由无风感工作模式切换至常规工作模式时,与壳体10活动连接的散风板接触搭靠配合关系并移动至初始位置,由排风口排出的气流可直接排放至外部环境中。
通过将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中的其中一个与壳体10互动连接,使空调器1可以通过控制活动连接的散风板移动来完成无风感工作模式的开启和关闭,以便于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选取对应的工作模式。进而实现优化空调器1结构,拓宽空调器1功能,提升空调器1实用性,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具体地,第二散风板3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设置,第二散风板30被配置为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02。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散风板30与壳体10活动连接,具体第二散风板30与壳体10转动连接。工作过程中,当空调器1由常规工作模式切换至无风感工作模式时,第二散风板30由初始位置朝第一散风板20所在方向转动,直至与第一散风板20相搭靠后停止转动。对应的,当空调器1由无风感工作模式切换回常规工作模式时,第二散风板30朝远离第一散风板20的方向转动,并最终回归初始位置,第二散风板30回归初始位置后,出风口102排出的气流朝空调器1的底部排出。
实施例十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具体地,第一散风板20相对于壳体10滑动设置,或第一散风板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散风板20与壳体10活动连接,具体第一散风板20与壳体10转动连接。工作过程中,当空调器1由常规工作模式切换至无风感工作模式时,第一散风板20由初始位置朝第二散风板30所在方向转动,直至与第二散风板30相搭靠后停止转动。对应的,当空调器1由无风感工作模式切换回常规工作模式时,第一散风板20朝远离第二散风板30的方向转动,并最终回归初始位置,第一散风板20回归初始位置后,出风口102排出的气流朝空调器1前方排出。
实施例十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具体地,第一散风板20与壳体10连接,第一散风板20的至少一部分由出风口102伸出壳体10,第一散风板20伸出出风口102的部分与第二散风板30合围出腔体40。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散风板20的一端与出风口102内部的壳体10结构相连接,第一散风板20的另一端有出风口102延伸至壳体10外部,延伸出壳体10外部的第一散风板20与第二散风板30相接触,以围合限定出腔体40。通过限定第一散风板20伸出出风口102,可以保证至少部分腔体40位于壳体10外部,使气流可以先经由出风口102排入至位于壳体10外部的腔体40内部,后从腔体40内部排出空调器1,从而防止气流在第一时间受阻并回流至出风口102内部,避免散风板结构影响空调器1的出风量和制冷量。进而实现优化空调器1结构,提升无风感空调器1制冷效率,降低无风感空调器1能耗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第一散风板20与壳体10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出风部202为第一通孔或第一旋叶,第二出风部302为第二通孔或第二旋叶。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出风部202为第一通孔的情况下,多个第一通孔能够将气流打散,实现多个方向的出风,进而实现无风感出风,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在第一出风部202为第一旋叶的情况下,气流经过第一旋叶时,在第一旋叶的叶片的切割下被打散,无风感效果较好,进一步地,旋叶还能够转动,提升了出风量和散风效果。在第二出风部302为第二通孔的情况下,多个第二通孔能够将气流打散,实现多个方向的出风,进而实现无风感出风,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在第二出风部302为第二旋叶的情况下,气流经过第二旋叶时,在第二旋叶的叶片的切割下被打散,无风感效果较好,进一步地,旋叶还能够转动,提升了出风量和散风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旋叶包括多个叶片和驱动叶片转动的驱动结构,驱动结构能够驱动叶片转动,进而切割气流,实现无风感出风。相应地,第二旋叶包括多个叶片和驱动叶片转动的驱动结构,驱动结构能够驱动叶片转动,进而切割气流,实现无风感出风。
实施例十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器1上设计有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两个无风感散风板。
无风感模式开启时,第一散风板20与第二散风板30在整机风道出风口102外进行搭接;第一散风板20采用的是不少于两种方向的微孔进行散风,第二散风板30则是采用不少于一种方向的微孔进行散风;第二散风板30与垂直面成一定角度α,第二散风板30微孔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β,其中α≥0°,β≥a,这样确保通过第二散风板30的风都是斜向上吹出,可有效增大风量的同时不增加空调器1正面的风感。
第一散风板20和第二散风板30搭接后同时也会构成两个侧出风口102;整机风道出风口102通过第一散风板20、第二散风板30和两侧散风口进行散风。
通过使用两个无风感散风板搭接,以最简单的两个微孔散风板以及其构成的两侧散风口进行出风,大大提高了无风感模式下的散风面积,减小了风量损失,提高制冷量。
微孔散风板不同于旋流散风机构,它无需电机、齿轮进行传动,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效率以及提升装配可靠性,同时一体化的设计免去了齿轮涂油,更加方便用户进行清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
第一散风板,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散风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出风部;
第二散风板,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二散风板上设有多个第二出风部,所述第一散风板和所述第二散风板能够合围出腔体,所述腔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出风口外侧,并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其中,所述第二散风板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二散风板的至少一部分向所述壳体的顶部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风板设于所述壳体的前侧,所述第一散风板合围成所述腔体的壁面与垂直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部的中心线与水平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第一夹角大于0°,所述第一出风部的中心线相对于所述水平面向所述壳体的顶部倾斜,所述第一散风板相对于所述竖直面向所述壳体的前侧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第一出风部的中心线的方向相同或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出风部的中心线的方向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风板和所述第二散风板搭靠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散风板的一部分自搭靠处凸出于所述第一散风板的端部,所述第二散风板凸出于所述第一散风板的部分向所述壳体的顶部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风板和所述第二散风板两者在搭靠处形成拼合线,沿所述拼合线方向,所述腔体的两侧设有侧开口,所述侧开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风板和所述第二散风板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散风板和所述第二散风板中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的至少一者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散风板和所述第二散风板合围出所述腔体或解除合围所述腔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散风板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设置,所述第二散风板被配置为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风板相对于所述壳体滑动设置,或所述第一散风板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风板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散风板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出风口伸出所述壳体,所述第一散风板伸出所述出风口的部分与所述第二散风板合围出所述腔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部为第一通孔或第一旋叶,所述第二出风部为第二通孔或第二旋叶。
CN202120013918.5U 2021-01-05 2021-01-05 空调器 Active CN2141202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13918.5U CN214120222U (zh) 2021-01-05 2021-01-05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13918.5U CN214120222U (zh) 2021-01-05 2021-01-05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20222U true CN214120222U (zh) 2021-09-03

Family

ID=77494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13918.5U Active CN214120222U (zh) 2021-01-05 2021-01-05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202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98734A1 (zh) * 2022-11-09 2024-05-1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98734A1 (zh) * 2022-11-09 2024-05-1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40915A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4120222U (zh) 空调器
CN111189114A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1400031U (zh) 空调器
WO2021143333A1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157526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406448U (zh)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701684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658491U (zh) 便携式无叶风扇伞及出风件
CN111102707A (zh) 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CN211372611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0701682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345541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86138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345662U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13273144U (zh) 空调器的导风板、导风装置和空调器
CN211345544U (zh) 空调器
CN211400038U (zh) 空调器
CN210861387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2128128A (zh) 吊扇
CN214249828U (zh) 散风组件和空调器
CN211476095U (zh) 空调器
CN211476098U (zh) 空调器
CN111140921A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828896U (zh) 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