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89114A -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89114A
CN111189114A CN202010120438.9A CN202010120438A CN111189114A CN 111189114 A CN111189114 A CN 111189114A CN 202010120438 A CN202010120438 A CN 202010120438A CN 111189114 A CN111189114 A CN 1111891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controlling
outlet area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2043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易正清
翟富兴
刘奇伟
马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2043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8911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891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91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7Switching betwee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空调器包括:第一出风口,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出风组件,设置于第一出风口,出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上设置有适于供气流通过的通风结构,第一导风板配置为适于遮挡第一出风区域;散风组件,散风组件配置为适于遮挡第二出风区域;第二导风板,设置于第一出风口内,并配置为分配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本申请在保证人体无风感的情况下,有效提高空调器制冷或制热效率,进而适应了多种使用及安装场景,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避免直吹,空调器一般设置有无风模式,在无风感模式下,房间整体均处于无风感状态,造成制冷效率降低,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空调器。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第一出风口,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出风组件,设置于第一出风口,出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上设置有适于供气流通过的通风结构,第一导风板配置为适于遮挡第一出风区域;散风组件,散风组件配置为适于遮挡第二出风区域;第二导风板,设置于第一出风口内,并配置为分配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设置有第一出风口,通过第一出风口将与换热器换热后的空气吹出以实现制冷或制热。出风口处设置有出风组件,出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散风组件和第二导风板,其中第一导风板和散风组件能够分别遮挡第一出风口的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并通过设置在第一导风板上的通风结构和设置在散风组件上的散风结构实现“无风感”出风。
具体地,随着空调器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不同,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所朝向的位置也可能不同。以第一出风区域朝向空调器的“下方”,第二出风区域朝向空调器的“前方”为例,通过第二导风板能够将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量分配至空调器的下方或空调器的前方,进而实现无风感下出风或无风感前出风。
其中,当风量分配至第一出风区域,即无风感下出风时,空调器下侧的出风量增加,前侧的出风量减少。因此空调前方的人体活动区域可以保持无风感体验,而随着空调下方出风量的增加,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也同时得到保证,即在保证了无风感体验的前提下,提高了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率。
同时,若空调器安装于床头等位于人体活动区域之上的位置时,可将风量分配至第二出风区域,即无风感前出风。此时空调器下层的出风量减少,保证人体无风感,前侧出风量增加,提高空调器制冷或制热效率,进而适应了多种使用及安装场景,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出风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导风板,多个第一导风板配置为转动至相互拼合以遮挡至少部分第一出风区域,或转动至相互分离以打开第一出风区域并引导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方向。
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组件设置有多个第一导风板,多个第一导风板构成“百叶”结构,具体地,多个第一导风板一同转动至相互平齐时,多个第一导风板的长边彼此拼接,并形成为一个外表光滑的完整结构,此时多个第一导风板将遮挡至少部分第一出风区域,时第一出风区域处于“无风感”状态。
当第一导风板一同转动至彼此错开时,相邻的两个第一导风板之间形成开口型风道,此时第一导风板将打开第一出风区域,并通过第一导风板的朝向引导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其中,第一导风板与空调本体之间转动相连,通过转动相连的方式连接,在打开或关闭第一出风区域时相对灵活,可靠性较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导风板之间相互联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导风板之间彼此联动,即通过一个驱动件即可驱动多个第一导风板同步运动,使得第一导风板可以在打开第一出风区域和关闭第一出风区域的状态间快速切换,提高空调器的控制效率和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通风结构包括通风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导风板上的通风结构包括通风孔,通风孔可设置为多个,当气流经过第一导风板时,整体气流被多个通风孔分割成乱序的多股小气流,进而削减气流的能量,一方面降低气流的直吹感,实现无风感,另一方面乱序的小气流可以模拟自然风,提高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至少部分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的范围是: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15°。
在该技术方案中,至少部分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设置在0°至15°之间,可以在保证无风感体验的前提下,避免气流通过通风孔时产生“口哨”声,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静音性,提高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一部分通风孔为第一通风孔,另一部分通风孔为第二通风孔,且至少部分第一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大于或等于至少部分第二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与第二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被通风孔分割后的多个小气流之间的流向也不相同,提高了小气流的乱序程度,进一步提高了无风感的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至少部分第一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的范围是: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0°;至少部分第二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的范围是: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15°。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设置在0°至30°之间,第二通风孔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设置在0°至15°之间,可以在保证无风感体验的前提下,避免气流通过通风孔时产生“口哨”声,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静音性,提高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散风组件上形成有散风结构,散风结构适于供气流穿过,并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散风组件上设置有散风结构,通过散风结构可以将穿过散风组件的气流打散,并使其扩散流动,实现“无风感”和“防直吹”。具体地,散风结构可以包括多个风轮,多个风轮通过齿轮结构啮合传动,并在电机的驱动下旋转以打散通过的气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具有壳体,壳体上设置有收纳仓;当散风组件打开第二出风区域,散风组件收纳至收纳仓中。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的壳体上设置有收纳仓。当散风组件打开第二出风区域时,散风组件收纳至收纳仓中,一方面保证空调器的整体美观,另一方面保证散风组件上的散风结构不会被外力破坏,提高空调器的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壳体具有前侧壁、下侧壁、左端盖和右端盖;壳体的前侧壁和壳体的下侧壁的过渡位置形成有第一出风口,左端盖和右端盖上分别形成有第二出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的第一出风口具体朝向空调器的“前下”侧,使得空调器的出风能够尽可能覆盖房间整体,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同时,空调器的左右两侧还设置有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可实现“侧出风”,在保证出风不直吹人体,即保证无风感效果的前提下,提高空调的出风量,以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方向朝向下侧壁对应的方向,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方向朝向前侧壁对应的方向。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方向朝向下侧壁对应的方向,及朝向空调器的下方,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方向朝向前侧壁对应的方向,即朝向空调器的前方。通过调整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可以在保证出风不会直吹人体,实现无风感的前提下,增加空调器的整体出风量,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还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配置为驱动第一导风板转动至相互拼合以遮挡至少部分第一出风区域,或转动至相互分离以打开第一出风区域并引导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方向;第二驱动件,第二驱动件配置为驱动散风组件相对第一出风口运动以打开或遮挡第二出风区域;第三驱动件,第三驱动件配置为驱动第二导风板转动以调节第一出风区域与第二出风区域之间的风量分配;控制器,控制器与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和第三驱动件相连接,控制器配置为控制第一导风板、散风组件和第二导风板运动以使出风组件改变形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和第三驱动件分别驱动第一导风板、散风组件和第二导风板,并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和第三驱动件工作,以使第一导风板、散风组件和第二导风板运动至不同的状态,进而构成了出风组件的不同形态。在不同形态下,出风组件能够实现正常制冷、制热或送风模式间的切换,也能改变出风方向,如下出风或前出风,以满足不同使用场景的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还包括:通讯接口,与控制器相连接,并配置为接收控制指令;控制器根据控制指令和/或空调器的运行状态控制出风组件改变形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讯接口可以是无线通信接口,如蓝牙连接、红外连接或WiFi(Wi-Fi联盟制定的无线通讯标准)连接等,也可以是有线数据连接,如RS232等。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和空调器的运行状态控制出风组件改变形态,以适应多种使用场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出风组件具有第一形态,且当出风组件切换为第一形态,第一导风板打开第一出风区域,散风组件打开第二出风区域,第二导风板使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组件的第一形态可适用于一般制冷模式,在第一形态下,第一出风口的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均被打开,且空调器主要朝向前方送风,以提高送风距离。在该形态下,空调器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降低房间温度,实现快速制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出风组件具有第二形态,且当出风组件切换为第二形态,第一导风板打开第一出风区域,散风组件打开第二出风区域,第二导风板使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组件的第二形态可适用于一般制热模式,在第二形态下,第一出风口的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均被打开,且空调器主要朝向下方送风。由于热空气具有上浮的特性,因此尽可能的将热空气送往较低的地方,可以有效使房间内热空气的分布更加均匀,防止出现热空气在天花板聚集,而房间较低处仍被冷空气占据的情况出现,进而保证房间整体的制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出风组件具有第三形态,且当出风组件切换为第三形态,第一导风板遮挡第一出风区域,散风组件遮挡第二出风区域,第二导风板使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组件的第三形态可适用于(制冷或制热模式下)无风感模式的前出风模式。在该形态下,第一出风口的前侧和下侧分别被散风组件和第一导风板遮挡,因此气流会在散风组件和第一导风板的作用下被分割并打乱成多股乱序的小气流,一方面降低气流的能量,防止气流高速直吹人体,另一方面乱序的小气流能够模拟出自然风,提高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同时,将出风量主要分配至第二出风区域,即空调器的前方,可以在增加空调器下部无风感效果的情况下,提高空调器的整体出风量,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出风组件具有第四形态,且当出风组件切换为第四形态,第一导风板遮挡第一出风区域,散风组件遮挡第二出风区域,第二导风板使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组件的第四形态可适用于(制冷或制热模式下)无风感模式的下出风模式。在该形态下,第一出风口的前侧和下侧分别被散风组件和第一导风板遮挡,因此气流会在散风组件和第一导风板的作用下被分割并打乱成多股乱序的小气流,一方面降低气流的能量,防止气流高速直吹人体,另一方面乱序的小气流能够模拟出自然风,提高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同时,将出风量主要分配至第一出风区域,即空调器的前方,可以在增加空调器前部无风感效果的情况下,提高空调器的整体出风量,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空调器,控制方法包括:接收控制指令,并确定空调器的运行模式;根据控制指令和/或运行模式控制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和空调器的运行模式控制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在不同形态下,出风组件能够实现正常制冷、制热或送风模式间的切换,也能改变出风方向,如下出风或前出风,以满足不同使用场景的需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确定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控制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第一导风板打开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散风组件打开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第二导风板使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以使出风组件切换为第一形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空调器运行于制冷模式时,控制出风组件切换至第一形态。在第一形态下,第一出风口的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均被打开,且空调器主要朝向前方送风,以提高送风距离。在该形态下,空调器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降低房间温度,实现快速制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运行模式包括制热模式,确定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控制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第一导风板打开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散风组件打开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第二导风板使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以使出风组件切换为第二形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空调器运行在制热模式时,控制出风组件切换至第二形态。在第二形态下,第一出风口的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均被打开,且空调器主要朝向下方送风。由于热空气具有上浮的特性,因此尽可能的将热空气送往较低的地方,可以有效使房间内热空气的分布更加均匀,防止出现热空气在天花板聚集,而房间较低处仍被冷空气占据的情况出现,进而保证房间整体的制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控制指令包括第一无风感控制指令,确定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且控制指令为第一无风感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第一导风板遮挡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散风组件遮挡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第二导风板使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以使出风组件切换为第三形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接收到第一无风感控制指令,具体为无风感前侧出风指令时,控制出风组件进入第三形态。在第三形态下,第一出风口的前侧和下侧分别被散风组件和第二导风板遮挡,因此气流会在散风组件和第一导风板的作用下被分割并打乱成多股乱序的小气流,一方面降低气流的能量,防止气流高速直吹人体,另一方面乱序的小气流能够模拟出自然风,提高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同时,将出风量主要分配至第二出风区域,即空调器的前方,可以在增加空调器下部无风感效果的情况下,提高空调器的整体出风量,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控制指令包括第二无风感控制指令,确定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且控制指令为第二无风感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所述第一导风板遮挡所述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所述散风组件遮挡所述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所述第二导风板使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以使所述出风组件切换为第四形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接收到第二无风感控制指令,具体为无风感下侧出风指令时,控制出风组件进入第四形态。在第四形态下,第一出风口的前侧和下侧分别被散风组件和第一导风板遮挡,因此气流会在散风组件和第一导风板的作用下被分割并打乱成多股乱序的小气流,一方面降低气流的能量,防止气流高速直吹人体,另一方面乱序的小气流能够模拟出自然风,提高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同时,将出风量主要分配至第一出风区域,即空调器的前方,可以在增加空调器前部无风感效果的情况下,提高空调器的整体出风量,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出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散风组件和第二导风板,空调器还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的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散风组件的第二驱动件和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的第三驱动件;控制第一导风板打开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散风组件打开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第二导风板使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一转动角度,控制第三驱动件沿第二旋向旋转第二转动角度;控制第一导风板打开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散风组件打开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第二导风板使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一转动角度,控制第一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三转动角度,并控制第三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四转动角度;控制第一导风板遮挡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散风组件遮挡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第二导风板使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一转动角度,控制第三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五转动角度;控制第一导风板遮挡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散风组件遮挡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第二导风板使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一转动角度,控制第三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六转动角度;其中,第一旋向和第二旋向相反。
在该技术方案中,出空调器还设置有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和第三驱动件;通过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和第三驱动件分别驱动第一导风板、散风组件和第二导风板,并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和第三驱动件工作,以使第一导风板、散风组件和第二导风板运动至不同的状态,进而构成了出风组件的不同形态。
具体地,第一旋向可以是逆时针旋向,相应的第二旋向则可以是顺时针旋向。其中,第一转动角度、第二转动角度、第三转动角度、第四转动角度、第五转动角度和第六转动角度可根据对应驱动件的传动比具体调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确定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控制指令为第一无风感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第二驱动件沿第二旋向旋转第一转动角度,控制第一驱动件沿第二旋向旋转第二转动角度,并控制第三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七转动角度;其中,第七转动角度等于第四转动角度与第二转动角度的和减去第五转动角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接收到第一无风感指令时,控制第一导风板和散风组件分别遮挡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此时控制第三驱动件逆时针旋转第七转动角度,第七转动角度具体根据第四转动角度与第二转动角度的和减去第五转动角度确定。在该状态下,空调器在保证无风感的情况下,主要向下侧输送热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确定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控制指令为第二无风感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第二驱动件沿第二旋向旋转第一转动角度,控制第一驱动件沿第二旋向旋转第二转动角度,并控制第三驱动件不动作。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接收到第二无风感指令时,控制第一导风板和散风组件分别遮挡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此时控制第三驱动件不动作。在该状态下,空调器在保证无风感的情况下,主要向前侧输送热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确定运行模式为送风模式,控制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一转动角度,并控制第三驱动件沿第二旋向旋转第八转动角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果空调器运行在送风模式,则控制第一导风板和散风组件打开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同时控制第二导风板转动至送风角度。其中,第八转动角度可根据对应驱动件的传动比具体调整。在送风模式下,空调器的出风风量可覆盖房间的绝大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还包括摆叶和第四驱动件,第四驱动件配置为适于驱动摆叶沿第一出风口的延伸方向摆动;以及确定控制指令为第一扫风指令,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第四驱动件沿第二旋向旋转第九转动角度后,控制第四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九转动角度,并以次往复;确定控制指令为第二扫风指令,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第三驱动件沿第二旋向旋转第十转动角度后,控制第三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十转动角度,并以次往复。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包括摆叶,摆叶可以在第四驱动件的驱动下沿第一出风口的延伸方向摆动,具体表现为左右摆动,以实现左右扫风。具体地,当接收到第一扫风指令时,具体为左右扫风指令,第四驱动件首先沿第一旋向,即逆时针旋转第九转动角度,之后顺时针旋转第九转动角度,并重复上述步骤,实现左右扫风。
如果接收到第二扫风指令,具体为上下扫风指令,则控制第三驱动件顺时针旋转第十转动角度后,再控制第三驱动件逆时针旋转第十角度,并重复上述步骤,实现上下扫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还包括风机,控制方法还包括:确定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控制风机以第一转速工作;确定控制指令为第一无风感控制指令或第二无风感控制指令,控制风机以第二转速工作;确定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控制风机以第三转速工作;确定运行模式为送风模式,控制风机以第四转速工作;其中,第一转速大于第二转速。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包括风机,当空调器运行于制冷模式时,风机以第一转送工作。若接收到无风感控制指令,则控制风机的转速降低至第二转速,以保证无风感效果。如果空调器运行于制热模式,则控制风机以第三转速工作。如果空调器运行于送风模式,控制风机以第四转速工作,以实现不同的送风效果。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因此,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空调器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再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再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再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再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再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再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再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再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再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再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另一个流程图。
其中,图1至图1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第一出风口,102第一出风区域,104第二出风区域,200出风组件,202第一导风板,204散风组件,206第二导风板,208第一驱动件,210第二驱动件,212第三驱动件,300壳体,302收纳仓,304前侧壁,306左端盖,308右端盖,310第二出风口,312进风口,400风机,500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5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
第一出风口100,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区域102和第二出风区域104;出风组件200,设置于第一出风口100,出风组件200包括:第一导风板202,第一导风板202上设置有适于供气流通过的通风结构,第一导风板202配置为适于遮挡第一出风区域102;散风组件204,散风组件204配置为适于遮挡第二出风区域104;第二导风板206,设置于第一出风口100内,并配置为分配第一出风区域102和第二出风区域104的出风量。
出风组件200包括多个第一导风板202,多个第一导风板202配置为转动至相互拼合以遮挡至少部分第一出风区域102,或转动至相互分离以打开第一出风区域102并引导第一出风区域102的出风方向。
多个第一导风板202之间相互联动。通风结构包括通风孔。至少部分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的范围是: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15°。
散风组件204上形成有散风结构,散风结构适于供气流穿过,并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
空调器具有壳体300,壳体300上设置有收纳仓302;当散风组件204打开第二出风区域104,散风组件204收纳至收纳仓302中。
壳体300具有前侧壁304、下侧壁、左端盖306和右端盖308;壳体300的前侧壁304和壳体300的下侧壁的过渡位置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00,左端盖306和右端盖308上分别形成有第二出风口310。
第一出风区域102的出风方向朝向下侧壁对应的方向,第二出风区域104的出风方向朝向前侧壁304对应的方向。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00,通过第一出风口100将与换热器500换热后的空气吹出以实现制冷或制热。出风口处设置有出风组件200,出风组件200包括第一导风板202、散风组件204和第二导风板206,其中第一导风板202和散风组件204能够分别遮挡第一出风口100的第一出风区域102和第二出风区域104,并通过设置在第一导风板202上的通风结构和设置在散风组件204上的散风结构实现“无风感”出风。
其中,空调内形成有风道,且风道内设置有换热器500和风机400。
出风组件200设置有多个第一导风板202,多个第一导风板202构成“百叶”结构,具体地,多个第一导风板202一同转动至相互平齐时,多个第一导风板202的长边彼此拼接,并形成为一个外表光滑的完整结构,此时多个第一导风板202将遮挡至少部分第一出风区域102,时第一出风区域102处于“无风感”状态。
其中,“无风感”的定义如下:在距离空调器出风口2.5米至3米的范围内,风速平均低于0.1m/s,或在距离出风口2.5米及以下距离时,DR(空气输出比率)值的范围在5到20之间时,认定此时“无风感”。
当第一导风板202一同转动至彼此错开时,相邻的两个第一导风板202之间形成开口型风道,此时第一导风板202将打开第一出风区域102,并通过第一导风板202的朝向引导第一出风口100的出风方向。
其中,第一导风板202与空调本体之间转动相连,通过转动相连的方式连接,在打开或关闭第一出风区域102时相对灵活,可靠性较高。
多个第一导风板202之间彼此联动,即通过一个驱动件即可驱动多个第一导风板202同步运动,使得第一导风板202可以在打开第一出风区域102和关闭第一出风区域102的状态间快速切换,提高空调器的控制效率和使用体验。
第一导风板202上的通风结构包括通风孔,通风孔可设置为多个,当气流经过第一导风板202时,整体气流被多个通风孔分割成乱序的多股小气流,进而削减气流的能量,一方面降低气流的直吹感,实现无风感,另一方面乱序的小气流可以模拟自然风,提高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至少部分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设置在0°至15°之间,可以在保证无风感体验的前提下,避免气流通过通风孔时产生“口哨”声,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静音性,提高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散风组件204上设置有散风结构,通过散风结构可以将穿过散风组件204的气流打散,并使其扩散流动,实现“无风感”和“防直吹”。具体地,散风结构可以包括多个风轮,多个风轮通过齿轮结构啮合传动,并在电机的驱动下旋转以打散通过的气流。
空调器的壳体300上设置有收纳仓302。当散风组件204打开第二出风区域104时,散风组件204收纳至收纳仓302中,一方面保证空调器的整体美观,另一方面保证散风组件204上的散风结构不会被外力破坏,提高空调器的可靠性。
空调器的第一出风口100具体朝向空调器的“前下”侧,使得空调器的出风能够尽可能覆盖房间整体,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同时,空调器的左右两侧还设置有第二出风口310,第二出风口310可实现“侧出风”,在保证出风不直吹人体,即保证无风感效果的前提下,提高空调的出风量,以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其中,壳体300还包括上侧壁,上侧壁上设置有进风口312。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出风区域102的出风方向朝向下侧壁对应的方向,及朝向空调器的下方,第二出风区域104的出风方向朝向前侧壁304对应的方向,即朝向空调器的前方。通过调整第一出风区域102和第二出风区域104的出风量,可以在保证出风不会直吹人体,实现无风感的前提下,增加空调器的整体出风量,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具体地,随着空调器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不同,第一出风区域102和第二出风区域104所朝向的位置也可能不同。以第一出风区域102朝向空调器的“下方”,第二出风区域104朝向空调器的“前方”为例,通过第二导风板206能够将第一出风口100的出风量分配至空调器的下方或空调器的前方,进而实现无风感下出风或无风感前出风。
其中,当风量分配至第一出风区域102,即无风感下出风时,空调器下侧的出风量增加,前侧的出风量减少。因此空调前方的人体活动区域可以保持无风感体验,而随着空调下方出风量的增加,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也同时得到保证,即在保证了无风感体验的前提下,提高了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率。
同时,若空调器安装于床头等位于人体活动区域之上的位置时,可将风量分配至第二出风区域104,即无风感前出风。此时空调器下层的出风量减少,保证人体无风感,前侧出风量增加,提高空调器制冷或制热效率,进而适应了多种使用及安装场景,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第一驱动件208,第一驱动件208配置为驱动第一导风板202转动至相互拼合以遮挡至少部分第一出风区域102,或转动至相互分离以打开第一出风区域102并引导第一出风区域102的出风方向;第二驱动件210,第二驱动件210配置为驱动散风组件204相对第一出风口100运动以打开或遮挡第二出风区域104;第三驱动件212,第三驱动件212配置为驱动第二导风板206转动以调节第一出风区域102与第二出风区域104之间的风量分配;控制器,控制器与第一驱动件208、第二驱动件210和第三驱动件212相连接,控制器配置为控制第一导风板202、散风组件204和第二导风板206运动以使出风组件200改变形态。
通讯接口,与控制器相连接,并配置为接收控制指令;控制器根据控制指令和/或空调器的运行状态控制出风组件200改变形态。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驱动件208、第二驱动件210和第三驱动件212分别驱动第一导风板202、散风组件204和第二导风板206,并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件208、第二驱动件210和第三驱动件212工作,以使第一导风板202、散风组件204和第二导风板206运动至不同的状态,进而构成了出风组件200的不同形态。在不同形态下,出风组件200能够实现正常制冷、制热或送风模式间的切换,也能改变出风方向,如下出风或前出风,以满足不同使用场景的需求。
通讯接口可以是无线通信接口,如蓝牙连接、红外连接或WiFi(Wi-Fi联盟制定的无线通讯标准)连接等,也可以是有线数据连接,如RS232等。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和空调器的运行状态控制出风组件200改变形态,以适应多种使用场景。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出风组件200具有第一形态,且当出风组件200切换为第一形态,第一导风板202打开第一出风区域102,散风组件204打开第二出风区域104,第二导风板206使第二出风区域104的出风量大于第一出风区域102的出风量。
如图6所示,出风组件200具有第二形态,且当出风组件200切换为第二形态,第一导风板202打开第一出风区域102,散风组件204打开第二出风区域104,第二导风板206使第一出风区域102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域104的出风量。
如图7所示,出风组件200具有第三形态,且当出风组件200切换为第三形态,第一导风板202遮挡第一出风区域102,散风组件204遮挡第二出风区域104,第二导风板206使第二出风区域104的出风量大于第一出风区域102的出风量。
如图8所示,出风组件200具有第四形态,且当出风组件200切换为第四形态,第一导风板202遮挡第一出风区域102,散风组件204遮挡第二出风区域104,第二导风板206使第一出风区域102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域104的出风量。
在该实施例中,出风组件200的第一形态可适用于一般制冷模式,在第一形态下,第一出风口100的第一出风区域102和第二出风区域104均被打开,且空调器主要朝向前方送风,以提高送风距离。在该形态下,空调器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降低房间温度,实现快速制冷。
出风组件200的第二形态可适用于一般制热模式,在第二形态下,第一出风口100的第一出风区域102和第二出风区域104均被打开,且空调器主要朝向下方送风。由于热空气具有上浮的特性,因此尽可能的将热空气送往较低的地方,可以有效使房间内热空气的分布更加均匀,防止出现热空气在天花板聚集,而房间较低处仍被冷空气占据的情况出现,进而保证房间整体的制热效果。
出风组件200的第三形态可适用于(制冷或制热模式下)无风感模式的前出风模式。在该形态下,第一出风口100的前侧和下侧分别被散风组件204和第一导风板202遮挡,因此气流会在散风组件204和第一导风板202的作用下被分割并打乱成多股乱序的小气流,一方面降低气流的能量,防止气流高速直吹人体,另一方面乱序的小气流能够模拟出自然风,提高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同时,将出风量主要分配至第二出风区域104,即空调器的前方,可以在增加空调器下部无风感效果的情况下,提高空调器的整体出风量,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出风组件200的第四形态可适用于(制冷或制热模式下)无风感模式的下出风模式。在该形态下,第一出风口100的前侧和下侧分别被散风组件204和第一导风板202遮挡,因此气流会在散风组件204和第一导风板202的作用下被分割并打乱成多股乱序的小气流,一方面降低气流的能量,防止气流高速直吹人体,另一方面乱序的小气流能够模拟出自然风,提高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同时,将出风量主要分配至第一出风区域102,即空调器的前方,可以在增加空调器前部无风感效果的情况下,提高空调器的整体出风量,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实施例四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导风板202的数量可设置为一个。当第一导风板202的数量为一个时,若第一导风板202遮挡第一出风口100,则第一导风板202与空调的壳体相配合,保证空调外观完整。
其中,第一导风板202上设置有通风结构,具体为通风孔。
一部分通风孔为第一通风孔,另一部分通风孔为第二通风孔,且至少部分第一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大于或等于至少部分第二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
至少部分第一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的范围是: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0°;至少部分第二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的范围是: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15°。
第一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与第二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被通风孔分割后的多个小气流之间的流向也不相同,提高了小气流的乱序程度,进一步提高了无风感的效果。
第一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设置在0°至30°之间,第二通风孔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设置在0°至15°之间,可以在保证无风感体验的前提下,避免气流通过通风孔时产生“口哨”声,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静音性,提高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下面结合图9至图13,对第一导风板202的数量为一个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空调器的壳体300包括前侧壁304、下侧壁、左端盖306和右端盖308,前侧壁304和下侧壁的过度位置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00,即前出风口,左端盖306和右端盖308上形成有第二出风口310,即侧出风口。
其中,如图9所示,第一出风口100包括第一出风区域102和第二出风区域104;出风组件200,设置于第一出风口100,出风组件200包括:第一导风板202,第一导风板202上设置有适于供气流通过的通风结构,第一导风板202配置为适于遮挡第一出风区域102;散风组件204,散风组件204配置为适于遮挡第二出风区域104;第二导风板206,设置于第一出风口100内,并配置为分配第一出风区域102和第二出风区域104的出风量。
散风组件204上形成有散风结构,散风结构适于供气流穿过,并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
空调器具有壳体300,壳体300上设置有收纳仓302;当散风组件204打开第二出风区域104,散风组件204收纳至收纳仓302中。
壳体300具有前侧壁304、下侧壁、左端盖306和右端盖308;壳体300的前侧壁304和壳体300的下侧壁的过渡位置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00,左端盖306和右端盖308上分别形成有第二出风口310。
第一出风区域102的出风方向朝向下侧壁对应的方向,第二出风区域104的出风方向朝向前侧壁304对应的方向。
具体地,如图10所示,出风组件200具有第一形态,且当出风组件200切换为第一形态,第一导风板202打开第一出风区域102,散风组件204打开第二出风区域104,第二导风板206使第二出风区域104的出风量大于第一出风区域102的出风量。
如图11所示,出风组件200具有第二形态,且当出风组件200切换为第二形态,第一导风板202打开第一出风区域102,散风组件204打开第二出风区域104,第二导风板206使第一出风区域102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域104的出风量。
如图12所示,出风组件200具有第三形态,且当出风组件200切换为第三形态,第一导风板202遮挡第一出风区域102,散风组件204遮挡第二出风区域104,第二导风板206使第二出风区域104的出风量大于第一出风区域102的出风量。
如图13所示,出风组件200具有第四形态,且当出风组件200切换为第四形态,第一导风板202遮挡第一出风区域102,散风组件204遮挡第二出风区域104,第二导风板206使第一出风区域102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域104的出风量。
出风组件200的第一形态可适用于一般制冷模式,在第一形态下,第一出风口100的第一出风区域102和第二出风区域104均被打开,且空调器主要朝向前方送风,以提高送风距离。在该形态下,空调器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降低房间温度,实现快速制冷。
出风组件200的第二形态可适用于一般制热模式,在第二形态下,第一出风口100的第一出风区域102和第二出风区域104均被打开,且空调器主要朝向下方送风。由于热空气具有上浮的特性,因此尽可能的将热空气送往较低的地方,可以有效使房间内热空气的分布更加均匀,防止出现热空气在天花板聚集,而房间较低处仍被冷空气占据的情况出现,进而保证房间整体的制热效果。
出风组件200的第三形态可适用于(制冷或制热模式下)无风感模式的前出风模式。在该形态下,第一出风口100的前侧和下侧分别被散风组件204和第一导风板202遮挡,因此气流会在散风组件204和第一导风板202的作用下被分割并打乱成多股乱序的小气流,一方面降低气流的能量,防止气流高速直吹人体,另一方面乱序的小气流能够模拟出自然风,提高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同时,将出风量主要分配至第二出风区域104,即空调器的前方,可以在增加空调器下部无风感效果的情况下,提高空调器的整体出风量,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出风组件200的第四形态可适用于(制冷或制热模式下)无风感模式的下出风模式。在该形态下,第一出风口100的前侧和下侧分别被散风组件204和第一导风板202遮挡,因此气流会在散风组件204和第一导风板202的作用下被分割并打乱成多股乱序的小气流,一方面降低气流的能量,防止气流高速直吹人体,另一方面乱序的小气流能够模拟出自然风,提高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同时,将出风量主要分配至第一出风区域102,即空调器的前方,可以在增加空调器前部无风感效果的情况下,提高空调器的整体出风量,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实施例五
如图1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902,接收控制指令,并确定空调器的运行模式;
步骤S904,根据控制指令和/或运行模式控制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
在该实施例中,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和空调器的运行模式控制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在不同形态下,出风组件能够实现正常制冷、制热或送风模式间的切换,也能改变出风方向,如下出风或前出风,以满足不同使用场景的需求。
其中,空调器的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送风模式等。
实施例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确定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控制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第一导风板打开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散风组件打开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第二导风板使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以使出风组件切换为第一形态。
在该实施例中,当空调器运行于制冷模式时,控制出风组件切换至第一形态。在第一形态下,第一出风口的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均被打开,且空调器主要朝向前方送风,以提高送风距离。在该形态下,空调器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降低房间温度,实现快速制冷。
实施例七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运行模式包括制热模式,确定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控制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第一导风板打开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散风组件打开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第二导风板使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以使出风组件切换为第二形态。
在该实施例中,当空调器运行在制热模式时,控制出风组件切换至第二形态。在第二形态下,第一出风口的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均被打开,且空调器主要朝向下方送风。由于热空气具有上浮的特性,因此尽可能的将热空气送往较低的地方,可以有效使房间内热空气的分布更加均匀,防止出现热空气在天花板聚集,而房间较低处仍被冷空气占据的情况出现,进而保证房间整体的制热效果。
实施例八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指令包括第一无风感控制指令,确定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且控制指令为第一无风感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第一导风板遮挡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散风组件遮挡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第二导风板使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以使出风组件切换为第三形态。
在该实施例中,当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接收到第一无风感控制指令,具体为无风感前侧出风指令时,控制出风组件进入第三形态。在第三形态下,第一出风口的前侧和下侧分别被散风组件和第二导风板遮挡,因此气流会在散风组件和第一导风板的作用下被分割并打乱成多股乱序的小气流,一方面降低气流的能量,防止气流高速直吹人体,另一方面乱序的小气流能够模拟出自然风,提高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同时,将出风量主要分配至第二出风区域,即空调器的前方,可以在增加空调器下部无风感效果的情况下,提高空调器的整体出风量,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实施例九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指令包括第二无风感控制指令,确定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且控制指令为第二无风感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第一导风板遮挡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散风组件遮挡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第二导风板使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以使出风组件切换为第四形态。
在该实施例中,当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接收到第二无风感控制指令,具体为无风感下侧出风指令时,控制出风组件进入第四形态。在第四形态下,第一出风口的前侧和下侧分别被散风组件和第一导风板遮挡,因此气流会在散风组件和第一导风板的作用下被分割并打乱成多股乱序的小气流,一方面降低气流的能量,防止气流高速直吹人体,另一方面乱序的小气流能够模拟出自然风,提高空调器的使用体验。
同时,将出风量主要分配至第一出风区域,即空调器的前方,可以在增加空调器前部无风感效果的情况下,提高空调器的整体出风量,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实施例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出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散风组件和第二导风板,空调器还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的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散风组件的第二驱动件和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的第三驱动件。
控制第一导风板打开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散风组件打开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第二导风板使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一转动角度,控制第三驱动件沿第二旋向旋转第二转动角度。
控制第一导风板打开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散风组件打开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第二导风板使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一转动角度,控制第一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三转动角度,并控制第三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四转动角度。
控制第一导风板遮挡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散风组件遮挡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第二导风板使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一转动角度,控制第三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五转动角度。
控制第一导风板遮挡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散风组件遮挡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第二导风板使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一转动角度,控制第三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六转动角度。
其中,第一旋向和第二旋向相反。
在该实施例中,出空调器还设置有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和第三驱动件;通过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和第三驱动件分别驱动第一导风板、散风组件和第二导风板,并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和第三驱动件工作,以使第一导风板、散风组件和第二导风板运动至不同的状态,进而构成了出风组件的不同形态。
具体地,第一旋向可以是逆时针旋向,相应的第二旋向则可以是顺时针旋向。其中,第一转动角度、第二转动角度、第三转动角度、第四转动角度、第五转动角度和第六转动角度可根据对应驱动件的传动比具体调整。
实施例十一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确定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控制指令为第一无风感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第二驱动件沿第二旋向旋转第一转动角度,控制第一驱动件沿第二旋向旋转第二转动角度,并控制第三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七转动角度;其中,第七转动角度等于第四转动角度与第二转动角度的和减去第五转动角度。
在该实施例中,当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接收到第一无风感指令时,控制第一导风板和散风组件分别遮挡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此时控制第三驱动件逆时针旋转第七转动角度,第七转动角度具体根据第四转动角度与第二转动角度的和减去第五转动角度确定。在该状态下,空调器在保证无风感的情况下,主要向下侧输送热风。
实施例十二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确定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控制指令为第二无风感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第二驱动件沿第二旋向旋转第一转动角度,控制第一驱动件沿第二旋向旋转第二转动角度,并控制第三驱动件不动作。
确定运行模式为送风模式,控制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一转动角度,并控制第三驱动件沿第二旋向旋转第八转动角度。
空调器还包括摆叶和第四驱动件,第四驱动件配置为适于驱动摆叶沿第一出风口的延伸方向摆动;以及确定控制指令为第一扫风指令,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第四驱动件沿第二旋向旋转第九转动角度后,控制第四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九转动角度,并以次往复;确定控制指令为第二扫风指令,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第三驱动件沿第二旋向旋转第十转动角度后,控制第三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十转动角度,并以次往复。
空调器包括风机,当空调器运行于制冷模式时,风机以第一转送工作。若接收到无风感控制指令,则控制风机的转速降低至第二转速,以保证无风感效果。如果空调器运行于制热模式,则控制风机以第三转速工作。如果空调器运行于送风模式,控制风机以第四转速工作,以实现不同的送风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当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接收到第二无风感指令时,控制第一导风板和散风组件分别遮挡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此时控制第三驱动件不动作。在该状态下,空调器在保证无风感的情况下,主要向前侧输送热风。
如果空调器运行在送风模式,则控制第一导风板和散风组件打开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同时控制第二导风板转动至送风角度。其中,第八转动角度可根据对应驱动件的传动比具体调整。在送风模式下,空调器的出风风量可覆盖房间的绝大部。
空调器包括摆叶,摆叶可以在第四驱动件的驱动下沿第一出风口的延伸方向摆动,具体表现为左右摆动,以实现左右扫风。具体地,当接收到第一扫风指令时,具体为左右扫风指令,第四驱动件首先沿第一旋向,即逆时针旋转第九转动角度,之后顺时针旋转第九转动角度,并重复上述步骤,实现左右扫风。
如果接收到第二扫风指令,具体为上下扫风指令,则控制第三驱动件顺时针旋转第十转动角度后,再控制第三驱动件逆时针旋转第十角度,并重复上述步骤,实现上下扫风。
空调器包括风机,当空调器运行于制冷模式时,风机以第一转送工作。若接收到无风感控制指令,则控制风机的转速降低至第二转速,以保证无风感效果。如果空调器运行于制热模式,则控制风机以第三转速工作。如果空调器运行于送风模式,控制风机以第四转速工作,以实现不同的送风效果。
实施例十三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如图1至图8示出的空调器结构,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包括多个的情况进行说明。
其中,空调器包括由底盘、面框、和前面板组成的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换热器、风轮、摆叶及小导叶。壳体的顶部位置设有进风口,壳体靠前面板侧的下侧设有前出风口,面框的底部设有下出风口,壳体的左右两侧设有侧出风口。
在空调器室内机的面框靠近蜗壳侧下部设置有底部微孔部,在底部微孔部靠出风口一侧设置有底部导叶;在面框与前面板之间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旋流模块,旋流模块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可以在容纳腔内上、下滑动以打开或关闭前出风口。
设定底部导叶上的微孔的中心轴线与铅锤面的夹角为α,有0°≤α≤15°。
空调器室内机处于关机状态时,小导叶处于默认角度γ0,旋流模块处于从容纳腔滑出并挡住前出风口位置,多个底部导叶处于位置θ0
空调器室内机进入制冷模式,旋流模块向上滑动收入容纳腔内,多个底部导叶维持位置θ0,小导叶旋转至制冷角度γ1,驱动风轮的直流电机启动并升至制冷转速n1,开始工作。
空调器室内机进入无风感模式,旋流模块向下滑动挡住前出风口,多个底部导叶绕轴线维持位置θ0,小导叶旋转至制冷角度γ1,驱动风轮的直流电机转速下降至无风感转速n2。当切换至前部无风感风量大模式时,小导叶旋转至角度γ2,旋流模块、底部导叶及驱动风轮的直流电机维持无风感模式状态,使通过旋流模块向前方送出的风量大、通过底部导叶上微孔送出的风量小;当启动底部无风感风量大模式时,小导叶旋转至角度γ3,旋流模块、底部导叶及驱动风轮的直流电机维持无风感模式状态,使通过旋流模块向前方送出的风量小、通过底部导叶上微孔送出的风量大。从而实现无风感状态下朝前、朝下方向冷量的分配,更好地满足空调安装在床头、床尾等特殊场景或特殊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空调器室内机进入制热模式,旋流模块向上滑动收入容纳腔内,多个底部导叶绕轴线逆时针旋转至位置θ1,小导叶旋转至制热角度γ4,驱动风轮的直流电机启动并升至制热转速n3,开始工作。
具体的控制流程如下:
制冷模式:
开机,选择制冷模式,直流电机启动且转速升至阀值N0-1;步进电机2、3逆时针旋转N1转将旋流模块滑动至容纳腔内,打前开出风口;步进电机5顺时针旋转N2转,将小导叶由默认位置旋转至制冷角度。选择进入无风感模式,直流电机转速降至阀值N0-4(无风感模式默认转速);步进电机2、3顺时针旋转N1转将旋流模块从容纳腔内滑出至封闭前出风口位置。选择前风量大模式,步进电机5逆时针旋转N3转将小导叶由制冷角度旋转至前风量分配角度。选择底风量大模式,步进电机5逆时针旋转N4转将小导叶由制冷角度旋转至底风量分配角度。
制热模式:
开机,选择制热模式,直流电机启动且转速升至阀值N0-2;步进电机2、3逆时针旋转N1转将旋流模块滑动至容纳腔内,打前开出风口;步进电机4逆时针旋转N5转,将底部导叶旋转至制热角度;步进电机5逆时针旋转N6转,将小导叶由默认位置旋转至制热角度。选择进入无风感模式,步进电机2、3顺时针旋转N1转将旋流模块从容纳腔内滑出至封闭前出风口位置;
步进电机4顺时针旋转N5转,将底部导叶旋转至封闭下出风口位置。选择前风量大模式,步进电机5顺时针旋转N6+N2-N3转将小导叶由制热角度旋转至前风量分配角度。选择底风量大模式,步进电机5不动,小导叶处于制热角度。
送风模式:
开机,选择送风模式,直流电机启动且转速升至阀值N0-3;步进电机2、3逆时针旋转N1转将旋流模块滑动至容纳腔内,打前开出风口;步进电机5顺时针旋转N9转将小导叶旋转至送风角度。
具体的控制逻辑如图15所示:
步骤S1002,接收模式切换指令;
步骤S1004,进入制冷模式;
步骤S1006,控制直流电机启动,转速升至N0-1,步进电机2和3逆时针旋转N1转,步进电机5顺时针旋转N2转;
步骤S1008,判断是否接收到无风感指令;是则进入步骤S1010,否则进入步骤S1040;
步骤S1010,控制直流电机转速降至N0-4,步进电机2和3顺时针旋转N1转;
步骤S1012,判断是否切换至前风量大;是则进入步骤S1014,否则进入步骤S1040;
步骤S1014,步进电机5逆时针旋转N3转;
步骤S1016,判断是否切换至底风量大;是则进入步骤S1018;否则进入步骤S1040;
步骤S1018,步进电机5逆时针旋转N4转;
步骤S1020,进入制热模式;
步骤S1022,控制直流电机启动,转速升至N0-2,步进电机2和3逆时针旋转N1转,步进电机4逆时针旋转N5转,步进电机5逆时针旋转N6转;
步骤S1024,判断是否接收到无风感指令;是则进入步骤S1026,否则进入步骤S1040;
步骤S1026,步进电机2和3顺时针旋转N1转,步进电机4顺时针旋转N5转;
步骤S1028,判断是否切换至前风量大;是则进入步骤S1030,否则进入步骤S1040;
步骤S1030,步进电机5顺时针旋转N6+N2-N3转;
步骤S1032,判断是否切换至底风量大;是则进入步骤S1034;否则进入步骤S1040;
步骤S1034,步进电机5不动作;
步骤S1036,进入送风模式;
步骤S1038,控制直流电机启动,转速升至N0-3,同步电机2和3逆时针旋转N1转,步进电机5顺时针旋转N9转;
步骤S1040,判断接收到何种扫风指令;若接收到左右扫风指令,进入步骤S1042;若接收到上下扫风指令,进入步骤S1044;若无扫风指令,则结束;
步骤S1042,步进电机1逆时针旋转N7转后,顺时针旋转N7转并循环;
步骤S1044,步进电机5逆时针旋转N8转后,顺时针旋转N8转并循环。
实施例十四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如图1至图8示出的空调器结构,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包括多个的情况进行说明。
其中,空调器室内机包括由底盘、面框、和前面板组成的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换热器、风轮、摆叶及小导叶。外壳的顶部位置设有进风口,外壳靠前面板侧的下侧设有前出风口,面框的底部设有下出风口,外壳的左右两侧设有侧出风口。
在空调器室内机的面框靠近蜗壳侧下部设置有底部导叶;在面框与前面板之间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旋流模块,旋流模块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可以在容纳腔内上、下滑动以打开或关闭前出风口。
设定底部导叶上远离其旋转轴线部分的微孔的中心轴线与铅锤面的夹角为α,有0°≤α≤15°;底部导叶上靠近其旋转轴线部分的微孔的中心轴线与铅锤面的夹角为β,有0°≤β≤30°,且α≤β。
空调器室内机处于关机状态时,小导叶处于默认角度γ0,旋流模块处于从容纳腔滑出并挡住前出风口位置,底部导叶处于自由端与旋流模块搭接位置θ0
空调器室内机进入制冷模式,旋流模块向上滑动收入容纳腔内,底部导叶绕轴线顺时针旋转至制冷角度θ1,小导叶旋转至制冷角度γ1,驱动风轮的直流电机启动并升至制冷转速n1,开始工作。
空调器室内机进入无风感模式,旋流模块向下滑动挡住前出风口,底部导叶绕轴线逆时针旋转至自由端与旋流模块搭接位置θ0,小导叶旋转至制冷角度γ1,驱动风轮的直流电机转速下降至无风感转速n2。当切换至前部无风感风量大模式时,小导叶旋转至角度γ2,旋流模块、底部导叶及驱动风轮的直流电机维持无风感模式状态,使通过旋流模块向前方送出的风量大、通过底部导叶上微孔送出的风量小。
当启动底部无风感风量大模式时,小导叶旋转至角度γ3,旋流模块、底部导叶及驱动风轮的直流电机维持无风感模式状态,使通过旋流模块向前方送出的风量小、通过底部导叶上微孔送出的风量大。从而实现无风感状态下朝前、朝下方向冷量的分配,更好地满足空调安装在床头、床尾等特殊场景或特殊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空调器室内机进入制热模式,旋流模块向上滑动收入容纳腔内,底部导叶绕轴线顺时针旋转至位置θ2,小导叶旋转至制热角度γ4,驱动风轮的直流电机启动并升至制热转速n3,开始工作。
实施例十五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因此,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9)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
出风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出风组件包括:
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上设置有适于供气流通过的通风结构,所述第一导风板配置为适于遮挡所述第一出风区域;
散风组件,所述散风组件配置为适于遮挡所述第二出风区域;
第二导风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内,并配置为分配所述第一出风区域和所述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配置为转动至相互拼合以遮挡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出风区域,或转动至相互分离以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区域并引导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之间相互联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结构包括通风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至少部分所述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的范围是: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1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一部分所述通风孔为第一通风孔,另一部分所述通风孔为第二通风孔,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大于或等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的范围是: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0°;
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通风孔的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的范围是: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15°。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组件上形成有散风结构,所述散风结构适于供气流穿过,并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器具有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收纳仓;
当所述散风组件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区域,所述散风组件收纳至所述收纳仓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前侧壁、下侧壁、左端盖和右端盖;
所述壳体的前侧壁和所述壳体的下侧壁的过渡位置形成有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左端盖和所述右端盖上分别形成有第二出风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方向朝向所述下侧壁对应的方向,所述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方向朝向所述前侧壁对应的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转动至相互拼合以遮挡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出风区域,或转动至相互分离以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区域并引导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方向;
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配置为驱动所述散风组件相对所述第一出风口运动以打开或遮挡所述第二出风区域;
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出风区域与所述第二出风区域之间的风量分配;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和所述第三驱动件相连接,所述控制器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散风组件和所述第二导风板运动以使所述出风组件改变形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讯接口,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并配置为接收控制指令;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或所述空调器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出风组件改变形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组件具有第一形态,且当所述出风组件切换为所述第一形态,所述第一导风板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区域,所述散风组件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区域,所述第二导风板使所述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组件具有第二形态,且当所述出风组件切换为所述第二形态,所述第一导风板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区域,所述散风组件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区域,所述第二导风板使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组件具有第三形态,且当所述出风组件切换为所述第三形态,所述第一导风板遮挡所述第一出风区域,所述散风组件遮挡所述第二出风区域,所述第二导风板使所述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组件具有第四形态,且当所述出风组件切换为所述第四形态,所述第一导风板遮挡所述第一出风区域,所述散风组件遮挡所述第二出风区域,所述第二导风板使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
18.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控制指令,并确定所述空调器的运行模式;
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或所述运行模式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确定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制冷模式,所述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导风板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所述散风组件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所述第二导风板使所述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以使所述出风组件切换为第一形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模式包括制热模式,确定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制热模式,所述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导风板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所述散风组件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所述第二导风板使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以使所述出风组件切换为第二形态。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指令包括第一无风感控制指令,确定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制冷模式,且所述控制指令为所述第一无风感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导风板遮挡所述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所述散风组件遮挡所述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所述第二导风板使所述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以使所述出风组件切换为第三形态。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指令包括第二无风感控制指令,确定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制冷模式,且所述控制指令为所述第二无风感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导风板遮挡所述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所述散风组件遮挡所述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所述第二导风板使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以使所述出风组件切换为第四形态。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散风组件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空调器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散风组件的第二驱动件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第三驱动件;
所述控制所述第一导风板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所述散风组件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所述第二导风板使所述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一转动角度,控制所述第三驱动件沿第二旋向旋转第二转动角度;
所述控制所述第一导风板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所述散风组件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所述第二导风板使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驱动件沿所述第一旋向旋转所述第一转动角度,控制所述第一驱动件沿所述第一旋向旋转所述第三转动角度,并控制所述第三驱动件沿所述第一旋向旋转第四转动角度;
所述控制所述第一导风板遮挡所述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所述散风组件遮挡所述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所述第二导风板使所述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一转动角度,控制所述第三驱动件沿所述第一旋向旋转第五转动角度;
所述控制所述第一导风板遮挡所述第一出风区域,控制所述散风组件遮挡所述第二出风区域,并控制所述第二导风板使所述第一出风区域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域的出风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旋向旋转第一转动角度,控制所述第三驱动件沿所述第一旋向旋转第六转动角度;
其中,所述第一旋向和所述第二旋向相反。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所述控制指令为第一无风感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驱动件沿所述第二旋向旋转所述第一转动角度,控制所述第一驱动件沿所述第二旋向旋转所述第二转动角度,并控制所述第三驱动件沿所述第一旋向旋转第七转动角度;
其中,所述第七转动角度等于所述第四转动角度与所述第二转动角度的和减去所述第五转动角度。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所述控制指令为第二无风感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驱动件沿所述第二旋向旋转所述第一转动角度,控制所述第一驱动件沿所述第二旋向旋转所述第二转动角度,并控制所述第三驱动件不动作。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运行模式为送风模式,所述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切换形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驱动件沿所述第一旋向旋转所述第一转动角度,并控制所述第三驱动件沿所述第二旋向旋转第八转动角度。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摆叶和第四驱动件,所述第四驱动件配置为适于驱动所述摆叶沿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延伸方向摆动;以及
确定所述控制指令为第一扫风指令,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四驱动件沿所述第二旋向旋转第九转动角度后,控制所述第四驱动件沿所述第一旋向旋转所述第九转动角度,并以次往复;
确定所述控制指令为第二扫风指令,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三驱动件沿所述第二旋向旋转第十转动角度后,控制所述第三驱动件沿所述第一旋向旋转所述第十转动角度,并以次往复。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风机,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制冷模式,控制所述风机以第一转速工作;
确定所述控制指令为所述第一无风感控制指令或第二无风感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风机以第二转速工作;
确定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制热模式,控制所述风机以第三转速工作;
确定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送风模式,控制所述风机以第四转速工作;
其中,所述第一转速大于所述第二转速。
2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02010120438.9A 2020-02-26 2020-02-26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11891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20438.9A CN111189114A (zh) 2020-02-26 2020-02-26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20438.9A CN111189114A (zh) 2020-02-26 2020-02-26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89114A true CN111189114A (zh) 2020-05-22

Family

ID=70708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20438.9A Pending CN111189114A (zh) 2020-02-26 2020-02-26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89114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0034A (zh) * 2020-06-24 2020-09-25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外机百叶窗内出风量仿真方法及系统
CN113028501A (zh) * 2021-03-23 2021-06-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组件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WO2021143333A1 (zh) * 2020-01-19 2021-07-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135993A (zh) * 2021-08-31 2022-03-04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与存储介质
CN115406083A (zh) * 2022-08-29 2022-11-2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5435397A (zh) * 2022-09-23 2022-12-0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及其送风控制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43333A1 (zh) * 2020-01-19 2021-07-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710034A (zh) * 2020-06-24 2020-09-25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外机百叶窗内出风量仿真方法及系统
CN111710034B (zh) * 2020-06-24 2022-06-21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外机百叶窗内出风量仿真方法及系统
CN113028501A (zh) * 2021-03-23 2021-06-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组件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4135993A (zh) * 2021-08-31 2022-03-04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与存储介质
CN115406083A (zh) * 2022-08-29 2022-11-2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5435397A (zh) * 2022-09-23 2022-12-0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及其送风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89114A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762627A (zh) 空调器
CN110657495B (zh) 空调内机
CN111140915A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EP1455141B1 (en) Ventilator and air conditioner
EP2821717B1 (en) Wind direction controller and air conditioner with the same
CN106287975B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WO2021143333A1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189115A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1575290U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57526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575272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378103U (zh) 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及空调
CN107796059A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476098U (zh) 空调器
CN21256601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476099U (zh) 空调器
CN215909224U (zh) 风道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211345544U (zh) 空调器
CN213577776U (zh) 空调柜机
WO2021143334A1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319904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18176627A1 (zh) 导风装置、导风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209819694U (zh) 空调器
CN211177081U (zh) 导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