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82840U -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882840U CN213882840U CN202022692193.5U CN202022692193U CN213882840U CN 213882840 U CN213882840 U CN 213882840U CN 202022692193 U CN202022692193 U CN 202022692193U CN 213882840 U CN213882840 U CN 21388284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cover body
- cover
- air guide
- wi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其中,盖体,包括:盖体本体,具有风道,风道由盖体本体的后侧至盖体本体的中部延伸;导风结构,设置于风道的出风口处,导风结构包括朝向出风口的导风面,导风面在出风方向n上逐渐倾斜向下延伸,且导风面的导风面积在出风方向n上逐渐增大。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食物烘烤时容易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侧进风空气炸锅的锅盖的侧部设置有进风口,由于进风口的形状与锅具的形状不匹配,使得烹饪腔内的热场不均匀,导致烹饪时锅内食物存在受热不均匀的现象,容易造成所烹饪的食物有的地方焦糊有的地方还夹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食物烘烤时容易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盖体,包括:盖体本体,具有风道,风道在盖体本体的后侧至盖体本体的中部延伸;导风结构,设置于风道的出风口处,导风结构包括朝向出风口的导风面,导风面在出风方向n上逐渐倾斜向下延伸,且导风面的导风面积逐渐增大。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导风面在出风方向n上逐渐倾斜向下延伸,且导风面的导风面积逐渐增大,因此导风面将为吹出的风提供更多的出风方向,即由风道的出风口吹出的风在接触导风面后将沿多个发散的方向流动(例如出风方向n、水平方向m以及出风方向n与水平方向m之间的多个方向),实现多方位吹出,提高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烹饪腔的热场的均匀性,从而实现食物加热的均匀性,保证食物的口感。
进一步地,导风面为圆锥面。上述结构使得导风面为光滑的弧面,减小风阻,使得热风能够顺利地流至烹饪腔内,提高烘烤效率。此外,上述结构还能够增加热风与导风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供更多的导风方向,进一步改善烹饪腔的热场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以过风道的中线L1以及盖体本体的轴线L2的面为基准面,导风面为以基准面为对称面的对称锥面。上述结构使得导风面导向盖体左侧的风量与导向盖体右侧的风量均衡,从而进一步改善烹饪腔的热场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导风面与基准面相交的直线L3与盖体本体之间的夹角α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90°。上述结构能够提供更多的导风方向,进一步改善烹饪腔的热场的均匀性。如果夹角α大于90°则热风容易被导回出风口,形成扰流,导致热风不能顺畅地进入烹饪腔内。如果夹角小于10°,则导风面提供的导风方向较少,烹饪腔内的热场的均匀性仍较差。
进一步地,导风结构为导风板,导风板的靠近出风口的表面形成导风面,导风板与盖体本体的之间围成喇叭口。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进一步地,导风板上设置有多个过流通孔,一部分风通过导风面吹向烹饪腔内,还有一部分风可以通过过流通孔吹向烹饪腔内。因此上述结构能够实现热风多方位吹出,最终实现均匀加热。或者,导风面上设置有多个凸起。一部分风通过导风面吹向烹饪腔内,还有一部分风可以在凸起的侧壁的导向作用下向下吹向烹饪腔内。因此上述结构能够实现热风多方位吹出,最终实现均匀加热。
进一步地,导风板上设置有多个过流通孔,其中,过流通孔沿出风方向n水平延伸,上述结构使得热风能够穿过过流通孔使得更多的热风能够吹向盖体前侧,保证烹饪腔的前侧和后侧的热场均衡。或者,过流通孔竖向延伸。上述结构使得过流通孔的孔壁形成向下的导风面,一部分热风吹向过流通孔的孔壁后将向下吹向烹饪腔,由于过流通孔为多个,因此多个过流通孔竖向设置使得热风能够沿多点向下吹至烹饪腔的不同位置,最终实现均匀加热。
进一步地,导风板上设置有多个过流通孔,过流通孔的直径在2mm至10mm之间。如果过流通孔的直径太小则热风很难与过流通孔的孔壁接触,从而使得过流通孔的孔壁的导风效果变差。如果过流通孔的直径太大,大部分热风将直接通过过流通孔流至盖体前侧,导致烹饪腔前侧的热量高于烹饪腔后侧的热量。
进一步地,导风面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多个凸起,其中,凸起的直径d在2mm至20mm之间,如果凸起的直径d过大,则凸起的数量相应减小,使得热风的出风方位减少,从而不利于烹饪腔内热场的均匀性的提升。如果凸起的直径d过小,则凸起起到导向作用的面积减小,不利于导风。和/或,凸起的高度H在1mm至10mm之间。如果凸起的高度H过小,则凸起起到导向作用的面积减小,不利于导风。如果凸起的高度H过大,则不易加工,且生产成本高。
进一步地,导风面在水平方向m上的宽度L4与出风口的宽度L5之比在1:1与11:8之间,水平方向m与出风方向n垂直;如果上述比例过大,则表示导风面在水平方向m上的宽度L4过长,导致热风不易流至盖体前侧,从而导致烹饪腔前部的热量低于烹饪腔后侧的热量。如果上述比例过小,则导风面增加导风方向的效果变差,从而使得烹饪腔前侧的热量高于烹饪腔后侧的热量。因此,使得比例在适当范围内能够有效地改善烹饪腔内热场的均匀性。和/或,导风面在水平方向m上的宽度与盖体本体的直径D之比在10:23与13:23之间。如果上述比例过大导致导风面的端部与盖体本体之间的距离过小,热风不易流至盖体前侧,从而导致烹饪腔前部的热量低于烹饪腔后侧的热量。如果上述比例过小则导风面增加导风方向的效果变差,从而使得烹饪腔前侧的热量高于烹饪腔后侧的热量。
进一步地,盖体本体包括上盖体、下盖体以及透明件,上盖体包括上盖圈以及上导风壳,下盖体包括下盖圈以及下导风壳,透明件夹设在上盖圈与下盖圈之间,上导风壳与下导风壳相对以围成风道,导风结构设置于透明件的下表面上。上述结构简单,便于装配。此外,用户可以通过透明件13观察烹饪腔内的食物,改善食物烹饪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盖体,盖设于器具本体上,盖体为上述的盖体。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盖体的实施例一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盖体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盖体的示出了L4、L5以及D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的盖体以基准面为剖切面剖切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的盖体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的盖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盖体的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的盖体的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9示出了图8的盖体的导风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风道;2、出风口;3、基准面;4、喇叭口;10、盖体本体;11、上盖体;111、上盖圈;112、上导风壳;12、下盖体;121、下盖圈;122、下导风壳;13、透明件;20、导风结构;21、导风面;22、过流通孔;23、凸起;30、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一的盖体包括:盖体本体10以及导风结构20。其中,盖体本体10具有风道1,风道1由盖体本体10的后侧至盖体本体10的中部延伸。导风结构20设置于风道1的出风口2处,导风结构20包括朝向出风口2的导风面21,导风面21在出风方向n上逐渐倾斜向下延伸,且导风面21的导风面积在出风方向n上逐渐增大。
应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由于导风面21在出风方向n上逐渐倾斜向下延伸,且导风面的导风面积逐渐增大,因此,导风面将为吹出的风提供更多的出风方向,即由风道1的出风口2吹出的风在接触导风面21后将沿多个发散的方向流动(例如出风方向n、水平方向m以及出风方向n与水平方向m之间的多个方向,出风方向n与水平方向m均在水平面内且相互垂直)),实现多方位吹出,提高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烹饪腔的热场的均匀性,从而实现食物加热的均匀性,保证食物的口感。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一中,出风方向n为盖体的由后至前的方向,水平方向m为盖体的左右方向。
优选地,在实施例一中,导风面21为弧面,上述结构使得导风面21为光滑的弧面,减小风阻。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的实施例中,导风面21也可以由多个呈角度设置的导向平面组成。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导风面21为圆锥面。上述结构使得导风面21为光滑的弧面,减小风阻,使得热风能够顺利地流至烹饪腔内,提高烘烤效率。此外,上述结构还能够增加热风与导风面2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供更多的导风方向,进一步改善烹饪腔的热场的均匀性。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一中,以过风道1的中线L1以及盖体本体10的轴线L2的面为基准面3,导风面21为以基准面3为对称面的对称锥面。上述结构使得导风面21导向盖体左侧的风量与导向盖体右侧的风量均衡,从而进一步改善烹饪腔的热场的均匀性。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导风面21与基准面3相交的直线L3与盖体本体10之间的夹角α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90°。上述结构能够提供更多的导风方向,进一步改善烹饪腔的热场的均匀性。如果夹角α大于90°则热风容易被导回出风口2,形成扰流,导致热风不能顺畅地进入烹饪腔内。如果夹角小于10°,则导风面提供的导风方向较少,烹饪腔内的热场的均匀性仍较差。
如图1至图6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导风结构20为导风板,导风板的靠近出风口2的表面形成导风面21,导风板与盖体本体10的之间围成喇叭口4。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如图1至图6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导风板上设置有多个过流通孔22。一部分风通过导风面21吹向烹饪腔内,还有一部分风可以通过过流通孔22吹向烹饪腔内。因此上述结构能够实现热风多方位吹出,最终实现均匀加热。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一中,过流通孔22竖向延伸。上述结构使得过流通孔22的孔壁形成向下的导风面,一部分热风吹向过流通孔22的孔壁后将向下吹向烹饪腔,由于过流通孔22为多个,因此多个过流通孔22竖向设置使得热风能够沿多点向下吹至烹饪腔的不同位置,最终实现均匀加热。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过流通孔也可以沿出风方向n水平延伸。上述结构使得热风能够穿过过流通孔使得更多的热风能够吹向盖体前侧,保证烹饪腔的前侧和后侧的热场均衡。
在实施例一中,过流通孔22的直径在2mm至10mm之间。如果过流通孔22的直径太小则热风很难与过流通孔22的孔壁接触,从而使得过流通孔22的孔壁的导风效果变差。如果过流通孔22的直径太大,大部分热风将直接通过过流通孔22流至盖体前侧,导致烹饪腔前侧的热量高于烹饪腔后侧的热量。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导风面21在水平方向m上的宽度L4与出风口2的宽度L5之比在1:1与11:8之间。如果上述比例过大,则表示导风面21在水平方向m上的宽度L4过长,导致热风不易流至盖体前侧,从而导致烹饪腔前部的热量低于烹饪腔后侧的热量。如果上述比例过小,则导风面增加导风方向的效果变差,从而使得烹饪腔前侧的热量高于烹饪腔后侧的热量。因此,使得比例在适当范围内能够有效地改善烹饪腔内热场的均匀性。
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导风面21在水平方向m上的宽度与盖体本体10的直径D之比在10:23与13:23之间。如果上述比例过大导致导风面21的端部与盖体本体10之间的距离过小,热风不易流至盖体前侧,从而导致烹饪腔前部的热量低于烹饪腔后侧的热量。如果上述比例过小则导风面增加导风方向的效果变差,从而使得烹饪腔前侧的热量高于烹饪腔后侧的热量。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盖体本体10包括上盖体11、下盖体12以及透明件13,上盖体11包括上盖圈111以及上导风壳112,下盖体12包括下盖圈121以及下导风壳122,透明件13夹设在上盖圈111与下盖圈121之间,上导风壳112与下导风壳122相对以围成风道1,导风结构20设置于透明件13的下表面上。上述结构简单,便于装配。此外,用户可以通过透明件13观察烹饪腔内的食物,改善食物烹饪效果。
如图7至图9所示,实施例一的盖体与实施例二的盖体的区别仅在于导风板的具体结构。具体地,在实施例二中,导风面21上设置有多个凸起23。一部分风通过导风面21吹向烹饪腔内,还有一部分风可以在凸起23的侧壁的导向作用下向下吹向烹饪腔内。因此上述结构能够实现热风多方位吹出,最终实现均匀加热。
如图9所示,在实施例二中,凸起23的直径d在2mm至20mm之间。如果凸起23的直径d过大,则凸起23的数量相应减小,使得热风的出风方位减少,从而不利于烹饪腔内热场的均匀性的提升。如果凸起23的直径d过小,则凸起23起到导向作用的面积减小,不利于导风。
如图9所示,在实施例二中,凸起23的高度H在1mm至10mm之间。如果凸起23的高度H过小,则凸起23起到导向作用的面积减小,不利于导风。如果凸起23的高度H过大,则不易加工,且生产成本高。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根据本申请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包括:器具本体以及盖体30(如图1所示)。其中,盖体30盖设于器具本体上。由于上述盖体具有能够提供多个导风方向的优点,因此具有其的烹饪器具的烹饪腔内的热场能够更加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烹饪器具包括空气炸锅或电饭煲或电压力锅或具有烘烤、做饭、做菜功能的多功能加热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体本体(10),具有风道(1),所述风道(1)由所述盖体本体(10)的后侧至所述盖体本体(10)的中部延伸;
导风结构(20),设置于所述风道(1)的出风口(2)处,所述导风结构(20)包括朝向所述出风口(2)的导风面(21),所述导风面(21)在出风方向n上逐渐倾斜向下延伸,且所述导风面(21)在所述出风方向n上的导风面积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21)为圆锥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以过所述风道(1)的中线L1以及所述盖体本体(10)的轴线L2的面为基准面(3),所述导风面(21)为以所述基准面(3)为对称面的对称锥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21)与所述基准面(3)相交的直线L3与所述盖体本体(10)之间的夹角α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9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结构(20)为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靠近所述出风口(2)的表面形成所述导风面(21),所述导风板与所述盖体本体(10)的之间围成喇叭口(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上设置有多个过流通孔(22),或者,所述导风面(21)上设置有多个凸起(2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上设置有多个过流通孔(22),其中,所述过流通孔(22)沿所述出风方向n水平延伸,或者,所述过流通孔(22)竖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上设置有多个过流通孔(22),所述过流通孔(22)的直径在2mm至10mm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21)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多个凸起(23),其中,所述凸起(23)的直径d在2mm至20mm之间,和/或,所述凸起(23)的高度H在1mm至10mm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21)在水平方向m上的宽度L4与所述出风口(2)的宽度L5之比在1:1与11:8之间,所述水平方向m与所述出风方向n垂直;和/或,所述导风面(21)在所述水平方向m上的宽度与所述盖体本体(10)的直径D之比在10:23与13:23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本体(10)包括上盖体(11)、下盖体(12)以及透明件(13),所述上盖体(11)包括上盖圈(111)以及上导风壳(112),所述下盖体(12)包括下盖圈(121)以及下导风壳(122),所述透明件(13)夹设在所述上盖圈(111)与所述下盖圈(121)之间,所述上导风壳(112)与所述下导风壳(122)相对以围成所述风道(1),所述导风结构(20)设置于所述透明件(13)的下表面上。
12.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器具本体;
盖体(30),盖设于所述器具本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30)为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92193.5U CN213882840U (zh) | 2020-11-18 | 2020-11-18 |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92193.5U CN213882840U (zh) | 2020-11-18 | 2020-11-18 |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882840U true CN213882840U (zh) | 2021-08-06 |
Family
ID=77120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692193.5U Active CN213882840U (zh) | 2020-11-18 | 2020-11-18 |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882840U (zh) |
-
2020
- 2020-11-18 CN CN202022692193.5U patent/CN21388284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551322U (zh) | 盖体和烹饪器具 | |
CN213882840U (zh) |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4048525U (zh) |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114532838A (zh) |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WO2023165498A1 (zh) | 一种立体热风循环的空气炸锅 | |
CN209437013U (zh) | 一种烹饪效果好的电烤箱 | |
CN214484287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3909879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3909741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0425226U (zh) | 一种取暖装置 | |
CN114532858A (zh) |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3909829U (zh) | 盖体和烹饪器具 | |
CN213551326U (zh) | 锅盖和烹饪器具 | |
CN218721731U (zh) | 一种集成灶用散热结构及集成灶 | |
CN217066106U (zh) | 发热组件、盖体以及烹饪器具 | |
CN215777492U (zh) | 导风件、盖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 |
CN217524727U (zh) |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3909742U (zh) | 锅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5777490U (zh) | 导风件、盖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 |
CN213882915U (zh) | 导风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5686978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9153111U (zh) | 烹饪器具的底壳及电压力锅 | |
CN221330963U (zh) | 一种合理布局顶层空间的空气炸锅 | |
CN212089201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3808216U (zh) | 导风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