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50191U - 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50191U
CN213850191U CN202022115203.9U CN202022115203U CN213850191U CN 213850191 U CN213850191 U CN 213850191U CN 202022115203 U CN202022115203 U CN 202022115203U CN 213850191 U CN213850191 U CN 2138501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t air
centrifugal fan
container
air fryer
top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1520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旭宁
金恩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1520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501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501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501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包括下壳体、上壳体、设置在下壳体内用于容纳食材的容器、设置在上壳体内的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反射罩、设置在反射罩内的电热元件和由电机驱动的离心风扇,所述反射罩包括反射顶面和设置在反射顶面边缘且向下延伸的导流面,所述导流面在靠近反射顶面一端径向内缩形成与反射顶面连接的扰流面,所述离心风扇与扰流面之间的水平距离为A,1mm≤A≤30mm。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有利于对食材均匀加热、烘烤,使食材可同步变熟,以提升加工后食材的口感,另一方面结构简单,方便制造。

Description

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烹饪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适合家用的烹饪用电器不断涌现,例如电烤箱、电火锅、煎烤机等。其中的空气炸锅锅是近年新出现的家用炊具,空气炸锅通常包括底部的下壳体、设置在下壳体内的容器(内锅组件)、盖合在下壳体顶部的上壳体,容器内设有用于悬空放置食材的烤架,上壳体内设有开口朝下的反射罩、设置在反射罩内的加热元件和离心风扇。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容器内的烤架上并盖合上壳体,此时加热元件发热,离心风扇启动从而吹出高速气流,高速气流在反射罩的作用下变成向下的气流,而加热元件使向下的气流变成高温热风,从而对容器内的食物进行无油烘烤。
然而现有的空气炸锅仍然存在如下缺陷:由于离心风扇吹出的高速气流是受到反射罩边缘的导引作用而向下的,并在加热元件的作用下变成高温气流。也就是说,该高温气流是沿着容器的侧壁向下流动的,从而形成一次热风,一次热风在吹过容器内烤架上的食材后温度降低,并再次从容器的中间向上升起形成二次热风,二次热风对烤架中间的食材进行烘烤,然后向上被离心风扇吸入,在经过加热元件的二次加热以及离心风扇的驱动作用下,再次沿容器的侧壁向下流动,从而对烤架上的食材进行连续的循环加热和烘烤。可以理解的是,容器中的一次热风和二次热风的温度会有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在容器的横截面内,会出现四周温度高于中间温度的现象,从而使容器内的食材在烹饪烘烤过程中无法均匀一致地烤熟,尤其是,这种温度差异在整个食材的烹饪过程中会持续存在,因此,当我们设置较长的烘烤时间,以确保全部食材被烤熟时,会导致食材局部的过熟,严重的甚至出现烤焦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一方面有利于对食材均匀加热、烘烤,使食材可同步变熟,以提升加工后食材的口感,另一方面结构简单,方便制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包括下壳体、上壳体、设置在下壳体内用于容纳食材的容器、设置在上壳体内的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反射罩、设置在反射罩内的电热元件和由电机驱动的离心风扇,所述反射罩包括反射顶面和设置在反射顶面边缘且向下延伸的导流面,所述导流面在靠近反射顶面一端径向内缩形成与反射顶面连接的扰流面,所述离心风扇与扰流面之间的水平距离为A,1mm≤A≤30mm。
我们知道,当电热元件和离心风扇启动时,离心风扇吹出的高速气流经过电热元件的加热升温、并经过反射罩由内侧壁构成的导流面的导引作用,变成向下转向进入容器中的烘烤热风。而本实用新型在反射罩的导流面靠近反射顶面的上端径向内缩形成与反射顶面连接的扰流面,从而使反射罩的内侧壁形成阶梯柱面。这样,由离心风扇吹出的高速气流一部分被导流面引导而形成沿着容器的内侧向下流动的外围热风,由离心风扇吹出的另一部分高速气流则由扰流面引导而形成向下进入容器中的内部热风。
也就是说,导流面到容器中心的距离与扰流面到容器中心的距离不一致,因此,外围热风加上内部热风可对容器内的食材形成范围更大的一次热风,进而有利于对食材进行均匀的烘烤。
特别是,现有技术中,当高温气流在反射罩的作用下沿容器侧壁向下流动时,基本呈稳定的层流状态,因此其一次热风所对应的烤架的面积相对较小。而本实用新型的反射罩可形成外围热风和内部热风,可以理解的是,外围热风和内部热风会相互碰撞、渗透形成紊流,从而形成温度均匀一致的大范围一次热风,进而使高温的一次热风可基本作用在容器内的全部食材上,以确保食材烹饪的均匀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可通过合理地控制离心风扇与扰流面之间的水平距离A,一方面,尽量提升外围热风与内部热风之间的紊流度,进而形成大范围、温度均匀的一次热风。另一方面,可尽量减小反射罩的外形尺寸,进而减小空气炸锅的外形尺寸。当A<1mm时,过近的距离使离心风扇容易接触、摩擦扰流面;当A>30mm时,一方面会增大反射罩以及空气炸锅的外形尺寸,另一方面,离心风扇与扰流面的距离过远,吹到扰流面上的气流速度降低,从而使内部热风的流速降低,不利于内部热风与外围热风之间形成强烈的紊流。
作为优选,所述扰流面为柱面,从而在导流面和扰流面之间形成扰流台阶。
由于在导流面和扰流面之间形成降压台阶,也就是说,扰流面和导流面之间在径向尺寸上会有一个突变。因此,由导流面形成的外围热风和由扰流面形成的内部热风会形成一个“相位差”,当外围热风和内部热风相互碰撞渗透时,会形成激烈的紊流,从而可有效地使进入容器内的热风具有均匀一致的温度。
作为优选,所述扰流面自导流面至反射顶面逐渐缩小,从而使扰流面呈倒置的锥面。
在本方案中,扰流面呈倒置的锥面,从而使扰流面自导流面至反射顶面逐渐缩小。这样,一方面便于反射罩在钣金成型时的脱模,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在径向上更大范围且温度更均匀的内部热风,当该内部热风与导流面形成的外围热风形成紊流时,有利于形成更大范围温度均匀的一次热风
作为优选,3mm≤A≤5mm。
通过更精确地控制离心风扇与扰流面之间的水平距离A,一方面,可尽量减小反射罩的外形尺寸,进而减小空气炸锅的外形尺寸;另一方面,使离心风扇送出并吹到扰流面上的气流保持合适的速度,进而确保内部热风具有合适的流速,以使内部热风与外围热风之间可形成强烈的紊流,继而使容器内的食材受热均匀。
当A <3mm时,过近的距离会使离心风扇送出的气流风阻增大,从而降低最终内部热风的流速;当A>5mm时,不利于内部热风与外围热风之间形成强烈的紊流。
作为优选,所述电热元件为设置在离心风扇下方的电热管。
在该方案中,电热元件设置在离心风扇下方,这样,离心风扇送出的高速气流在经过扰流面引导形成内部热风之前不会受到电热元件的阻挡,因而有利于加强外围热风和内部热风的紊流程度。可以理解的是,此时的电热元件可尽量布满反射罩的下方空间,以便对向下的紊流进行均匀有效的加热。
热别是,当电热元件设置在离心风扇下方时,扰流面的外径更接近离心风扇的外径,而导流面的外径则与容器的内径大致吻合,因此,可使导流面与扰流面之间形成更大的直径差,进而有利于使外围热风和内部热风形成更大范围且温度均匀的一次热风,有利于食材的均匀加热。
作为优选,所述电热元件为设置在离心风扇外围的电热管。
在本方案中,我们可将电热元件制成圆环状,从而简化电热元件的结构,方便加工制造。另外,由于电热元件设置在离心风扇外围,也就是说,电热元件可高于离心风扇下侧设置。因此,当我们开启上壳体时,高温的电热元件不会直接外露,从而可有效地避免用户因误触电热元件而发生烫伤事故。
作为优选,所述电热管与反射罩扰流面的水平距离为B,并且1/15≤B/A≤8/15。
通过合理地控制电热管到反射罩扰流面的水平距离B与离心风扇到扰流面之间的水平距离A之间的比值,既有利于尽量减小扰流面的外径,有利于上壳体内结构布置的紧凑,又可避免电热管对气流形成过大的遮挡,并确保离心风扇送出的气流可充分地输送到扰流面上。当B/A<1/15,电热管靠近扰流面,从而会对扰流面形成直接的遮挡,此时,离心风扇送出的气流难以吹到电热管背后的扰流面;当B/A>8/15,在相同的扰流面外径下,离心风扇会更靠近电热管,电热管对离心风扇送出的气流会形成较大的阻挡。
作为优选,所述扰流面的高度为h,导流面的高度为H,并且2.1≤h/H≤2.4。
可以理解的是,离心风扇送出的部分气流首先会到达扰流面处,然后另外部分气流会到达更远的导流面处。由于导流面的直径会大于扰流面的直径,因此,在相同的反射罩高度下,通过合理地控制扰流面高度与导流面高度的比值,有利于离心风扇送出的气流在导流面和扰流面上的合理分配,并形成外围热风风量和内部热风风量的合适比例,既可最大限度地提升最终紊流形成的一次热风的过风面积和区域,又可确保一次热风在各处的温度均匀一致,使食材均匀加热。当h/H<2.1时,会使内部热风的风量明显少于外围热风的风量,不利于形成大范围的一次热风;当h/H>2.4时,会造成内部热风过大,而外围热风过少,进而影响进入容器内的一次热风在边缘处的风量少于中心处的风量,同样不利于食材的均匀加热。
作为优选,所述扰流面的直径为d,导流面的直径为D,并且1/2≤d/D≤4/5。
可以理解的是,扰流面的直径决定了内部热风的范围大小,而导流面的直径则决定了外围热风的边界。本实用新型在确保与容器的内径相适应的导流面直径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地控制扰流面直径与导流面直径的比值,使得外围热风和内部热风具有合适的范围之比,既可使容器内边缘部分的食材充分加热,又可使容器中心部分的食材充分均匀地加热,进而达到使食材整体上均匀加热、同步变熟的效果。当d/D<1/2,会降低扰流面的扰流作用,进而降低一次热风温度的均匀一致性;当d/D>4/5时,则会缩小一次热风的范围,使容器中心部分的食材难以被较高温度的一次热风所加热。
作为优选,所述容器开口端的直径为D1,并且17/20≤D/D1≤19/20。
如前所述,由导流面形成的外围热风会沿着容器的内侧壁向下流动。为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地控制导流面的直径与容器开口端直径之比,在不增加反射罩外形尺寸的前提下,确保向下流动的一次热风可充分覆盖容器内边缘部分的食材,进而提升食材加热的均匀性。当D/D1<17/20时,容易造成容器内边缘部分的食材加热不充分;当D/D1>19/20时,容易造成过多的一次热风集中在容器的边缘部分,从而减少容器中间部分的热风量,其同样造成容器内的全部食材难以同步加热变熟。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一方面有利于对食材均匀加热、烘烤,使食材可同步变熟,以提升加工后食材的口感,另一方面结构简单,方便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反射罩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电热栓建的另一种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壳体 2、上壳体 3、容器 4、反射罩 41、导流面 42、扰流面 43、扰流台阶 5、电热元件 6、离心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包括位于底部的下壳体1、设置在下壳体上部且表面具有控制按键的上壳体2、设置在下壳体内用于容纳食材的容器3(或称内锅)、设置在上壳体内并可向下方的容器内送出高温气流的热风组件。具体地,热风组件包括设置在上盖内通过钣金工艺制成的反射罩4、设置在反射罩内的电热元件5和由电机驱动的离心风扇6,其中的反射罩包括圆形的反射顶面和设置在反射顶面边缘且向下延伸的导流面41,导流面在靠近反射顶面的上端径向内缩形成与反射顶面一体连接的扰流面42,从而使反射罩的内侧壁形成阶梯柱面。
当电热元件和离心风扇启动时,离心风扇径向吹出的高速气流一部分被导流面引导而形成沿着容器的内侧壁向下流动的外围热风,由离心风扇吹出的另一部分高速气流则由扰流面引导而形成向下进入容器中的内部热风。由于导流面到容器中心的距离与扰流面到容器中心的距离与不一致,也就是说,扰流面和导流面的直径不一致,因此,外围热风加上内部热风形成了范围更大的一次热风,可对容器内不同区域的食材进行充分加热,进而有利于对食材进行均匀的烘烤。
特别是,外围热风和内部热风之间会相互碰撞、渗透形成紊流,从而形成温度均匀一致的大范围一次热风,不仅使高温的一次热风可基本作用在容器内的全部食材上,同时使不同区域的一次热风的温度保持均匀一致,以确保食材烹饪时的均匀一致。
此外,我们可将离心风扇与扰流面之间的水平距离A控制在如下范围:1mm≤A≤30mm,一方面,尽量提升外围热风与内部热风之间的紊流度,进而形成大范围、温度均匀的一次热风。另一方面,可尽量减小反射罩的外形尺寸,进而减小空气炸锅的外形尺寸。
进一步地,我们可将离心风扇与扰流面之间的水平距离A更精确地控制在如下范围:3mm≤A≤5mm,以尽量减小反射罩的外形尺寸,进而减小空气炸锅的外形尺寸;同时使离心风扇送出并吹到扰流面上的气流保持合适的速度,进而确保内部热风具有合适的流速,以使内部热风与外围热风之间可形成强烈的紊流,继而使容器内的食材受热均匀。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我们可将扰流面设置为柱面,从而在导流面和扰流面之间形成扰流台阶43,也就是说,扰流面和导流面之间在径向尺寸上会有一个突变。因此,当离心风扇径向吹出的气流经由扰流面、导流面形成内部热风和外围热风时,两者之间会形成一个时间上的“相位差”,当外围热风和内部热风相互碰撞、渗透时,会形成激烈的紊流,从而可使进入容器内的热风具有均匀一致的温度。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如图2所示,我们也可使扰流面自导流面至反射顶面逐渐缩小,从而使扰流面形成上小下大倒置的圆锥面,一方面便于反射罩在钣金成型时的脱模,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在径向上更大范围且温度更均匀的内部热风,当该内部热风与导流面形成的外围热风形成紊流时,有利于形成更大范围温度均匀的一次热风。
另外,电热元件可为设置在离心风扇下方的电热管,这样,离心风扇送出的高速气流在经过扰流面引导形成内部热风之前不会受到电热元件的阻挡,也就是说,离心风扇送出的径向气流可以毫无阻挡地到达扰流面,在形成向下的气流后才会经过下方的电热管而提升温度。可以理解的是,此时的气流流速已经有所降低,而气流的范围有所扩大,因此,电热管对气流的阻挡作用会相对地降低,有利于维持外围热风和内部热风的流速,进而加强外围热风和内部热风的紊流程度。
还有,在维持容器直径、上壳体外形尺寸不变的前提下,可使导流面与扰流面之间形成更大的直径差,进而有利于使外围热风和内部热风形成更大范围且温度均匀的一次热风,有利于食材的均匀加热。
当然,如图3所示,电热元件也可为设置在离心风扇外围的电热管,此时,我们可将电热元件制成圆环状,从而简化电热元件的结构,方便加工制造。另外,我们可使电热元件高于离心风扇下侧设置。这样,当我们开启上壳体时,高温的电热元件不会直接外露,从而可有效地避免用户因误触电热元件而发生烫伤事故。
优选地,我们可使电热管到反射罩扰流面的水平距离B与离心风扇到扰流面之间的水平距离A之间的比值控制在如下范围:1/15≤B/A≤8/15,既可尽量减小扰流面的外径,从而有利于上壳体内结构布置的紧凑,又可避免电热管对气流形成过大的遮挡,并确保离心风扇送出的气流可充分地输送到扰流面上。
为了确保反射罩形成的内部热风和外围热风具有合适的流速、范围,我们可使扰流面的高度h与导流面的高度H之间的比值控制在如下范围:2.1≤h/H≤2.4。当离心风扇和电热元件运行时,离心风扇送出的部分气流首先会到达扰流面处,然后另外部分气流会到达更远的导流面处,在相同的反射罩高度下,通过合理地控制扰流面高度与导流面高度的比值,有利于离心风扇送出的气流在导流面和扰流面上的合理分配,进而时外围热风风量和内部热风风量具有一个合适比例,最大限度地提升最终紊流形成的一次热风的过风面积和区域,并确保一次热风在径向上温度的均匀一致,使食材均匀加热。
可以理解的是,扰流面的直径决定了内部热风的范围大小,而导流面的直径则决定了外围热风的边界。为此,我们可使扰流面的直径d与导流面的直径D之间的比值控制在如下范围:1/2≤d/D≤4/5,在确保导流面直径与容器的内径相适应的前提下,可使外围热风和内部热风具有合适的范围之比,以便使容器内边缘部分的食材和中心部分的食材均可充分加热,进而达到使食材整体上均匀加热、同步变熟的效果。
进一步地,我们还可使导流面的直径D与容器开口端的直径D1之间的比值保持在如下范围:17/20≤D/D1≤19/20,在不增加反射罩外形尺寸的前提下,确保向下流动的一次热风可充分均匀地覆盖容器内边缘部分的食材,进而提升食材加热的均匀性。
可以理解的是,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包括下壳体、上壳体、设置在下壳体内用于容纳食材的容器、设置在上壳体内的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反射罩、设置在反射罩内的电热元件和由电机驱动的离心风扇,所述反射罩包括反射顶面和设置在反射顶面边缘且向下延伸的导流面,其特征是,所述导流面在靠近反射顶面一端径向内缩形成与反射顶面连接的扰流面,所述离心风扇与扰流面之间的水平距离为A,1mm≤A≤3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其特征是,所述扰流面为柱面,从而在导流面和扰流面之间形成扰流台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其特征是,所述扰流面自导流面至反射顶面逐渐缩小,从而使扰流面呈倒置的锥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其特征是,3mm≤A≤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其特征是,所述电热元件为设置在离心风扇下方的电热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其特征是,所述电热元件为设置在离心风扇外围的电热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其特征是,所述电热管与反射罩扰流面的水平距离为B,并且1/15≤B/A≤8/1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其特征是,所述扰流面的高度为h,导流面的高度为H,并且2.1≤h/H≤2.4。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其特征是,所述扰流面的直径为d,导流面的直径为D,并且1/2≤d/D≤4/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其特征是,所述容器开口端的直径为D1,并且17/20≤D/D1≤19/20。
CN202022115203.9U 2020-09-23 2020-09-23 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 Active CN2138501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15203.9U CN213850191U (zh) 2020-09-23 2020-09-23 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15203.9U CN213850191U (zh) 2020-09-23 2020-09-23 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50191U true CN213850191U (zh) 2021-08-03

Family

ID=77049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15203.9U Active CN213850191U (zh) 2020-09-23 2020-09-23 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501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185391U (zh) 一种烹调器具
CN202665302U (zh) 一种热风电烤炉
CN110916522A (zh) 一种电磁加热的空气炸锅
KR101196924B1 (ko) 다기능 조리기기
CN213850191U (zh) 一种加热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
CN211862567U (zh) 空气炸锅
CN209437013U (zh) 一种烹饪效果好的电烤箱
CN213309191U (zh) 一种烘烤温度均匀的空气炸锅
CN213909879U (zh) 烹饪器具
CN205053860U (zh) 一种可进行热风循环的电烤箱
CN215383345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4712117U (zh) 一种烘烤装置
CN214128234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1933718U (zh) 空气炸锅
CN213309164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0169710U (zh) 一种烹饪器具和集成灶
CN217243883U (zh) 烹饪器具
CN215687005U (zh) 上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6907669U (zh) 一种螺旋导风炸锅
CN211722845U (zh) 一种热风道结构、锅盖及其空气炸锅
CN218588847U (zh) 一种免翻面的空气炸锅
CN218419487U (zh) 一种易清洁及不需翻面的空气炸锅
CN215348463U (zh) 一种新型空气加热锅
CN211324482U (zh) 一种循环鼓风的食物处理机
CN215686978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13

Address after: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