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45722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45722U
CN213845722U CN201990000700.7U CN201990000700U CN213845722U CN 213845722 U CN213845722 U CN 213845722U CN 201990000700 U CN201990000700 U CN 201990000700U CN 213845722 U CN213845722 U CN 2138457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internal
terminals
connector
imped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9000070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真室稔
前田吉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457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457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备:多个内部端子,排列成一列;绝缘性部件,对多个内部端子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进行保持;以及阻抗调整端子,在沿着多个内部端子之中位于端部的内部端子的位置,与多个内部端子独立地设置。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有一种使两个连接器(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相互嵌合而构成的连接器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组具备多极连接器,该多极连机器具备多个内部端子。该连接器除多个内部端子外,还具备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外部端子、和对内部端子与外部端子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进行保持的绝缘性部件。
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特别是将多个内部端子仅排成一列的一列构造多极连接器。将外部端子设置为环状,以便包围这些内部端子。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78356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为了小型化,考虑不将端部的内部端子设为与接地体连接的端子,设为信号端子。在该情况下,由于端部的内部端子不被与接地体连接的内部端子所夹,所以与其他内部端子产生阻抗偏差。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内部端子的阻抗偏差,并且实现小型化的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具备:多个内部端子,排列成一列;绝缘性部件,对所述多个内部端子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进行保持;以及阻抗调整端子,在沿着所述多个内部端子之中位于端部的内部端子的位置,与所述多个内部端子独立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能够抑制内部端子的阻抗偏差,并且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的立体图。
图2A是实施方式的公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B是实施方式的公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C是实施方式的公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A是实施方式的母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B是实施方式的母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C是实施方式的母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阻抗调整端子、第一内部端子以及相邻的第三内部端子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第一阻抗调整端子、第一内部端子以及相邻的第三内部端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形态,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具备:多个内部端子,排列成一列;绝缘性部件,对上述多个内部端子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进行保持;以及阻抗调整端子,在沿着上述多个内部端子之中位于端部的内部端子的位置,与上述多个内部端子独立地设置。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设置阻抗调整端子,能够调整内部端子的阻抗。位于端部的内部端子特别是在高频信号的用途中易产生阻抗偏差,但通过设置阻抗调整端子,从而不将位于端部的内部端子设为与接地体连接的端子,就能够以简单的方法抑制阻抗偏差。另外,能够省略与接地体连接的端子,因此能够实现小型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形态,提供一种第一形态所记载的连接器,其中,在从上述多个内部端子的排列方向观察时,上述阻抗调整端子以与位于上述端部的内部端子局部重叠的方式对置。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调整阻抗调整端子与端部的内部端子的对置面积,能够容易地进行端部的内部端子的阻抗的调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形态,提供一种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所记载的连接器,其中,在上述多个内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将上述阻抗调整端子与位于上述端部的内部端子的间隔亦即第一距离设定为相互相邻的上述内部端子彼此的间隔亦即第二距离以下。根据这样的构成,阻抗调整端子对端部的内部端子的阻抗的影响变大,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端部的内部端子的阻抗的调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形态,提供一种第一形态至第三形态中任一形态所记载的连接器,其中,该连接器还具备外部端子,上述阻抗调整端子设置于位于上述端部的内部端子与上述外部端子之间。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由阻抗调整端子进行阻抗调整,并且发挥例如使对象方连接器与外部端子嵌合时的诱入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形态,提供一种第四形态所记载的连接器,其中,上述阻抗调整端子与上述外部端子独立。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使阻抗调整端子、与内部端子和外部端子两者独立,能够更自由地设计阻抗调整端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形态,提供一种第一形态至第五形态中任一形态所记载的连接器,其中,上述阻抗调整端子具有与上述内部端子不同的形状以及不同的尺寸。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扩大阻抗调整端子的形状和尺寸的变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形态,提供一种第一形态至第六形态中任一形态所记载的连接器,其中,上述阻抗调整端子与上述内部端子为不同的材质。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扩大阻抗调整端子的材质的变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形态,提供一种第一形态至第七形态中任一形态所记载的连接器,其中,位于上述端部的内部端子是高频信号用的端子。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内部端子是高频信号用的端子的情况下阻抗的偏差容易成为问题,但通过设置阻抗调整端子,而能够有效地抑制阻抗偏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形态,提供一种第五形态所记载的连接器,其中,上述内部端子具备:第一内部端子,在上述多个内部端子之中位于一端;和第二内部端子,在上述多个内部端子之中位于另一端,上述外部端子在上述多个内部端子的周围与上述多个内部端子隔开间隔地设置为环状,上述阻抗调整端子具备:第一阻抗调整端子,在上述第一内部端子与上述外部端子之间,与上述多个内部端子独立地设置;和第二阻抗调整端子,在上述第二内部端子与上述外部端子之间,与上述多个内部端子独立地设置。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设置第二阻抗调整端子,不仅能够调整第一内部端子的阻抗,还能够调整第二内部端子的阻抗。由此,能够更高精度地整合多个内部端子整体上的阻抗。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2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连接器组2具备作为第一连接器的公连接器4、和作为第二连接器的母连接器6。使公连接器4与母连接器6相互嵌合而构成连接器组2。
公连接器4和母连接器6安装于不同的电路基板(未图示)。公连接器4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未图示),母连接器6安装于第二电路基板(未图示)。特别是,安装有公连接器4的第一电路基板是可挠性基板。
在图2A-图2C示出有公连接器4。图2A是公连接器4的立体图,图2B是公连接器4的分解立体图,图2C是公连接器4的俯视图。图2A-图2C所示的公连接器4的朝向与图1所示的公连接器4的朝向上下反转。
如图2A-图2C所示,公连接器4具备内部端子8、外部端子10以及绝缘性部件12。公连接器4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将长边方向设为A方向,将短边方向设为B方向。将与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两者正交的上下方向设为C方向。
内部端子8是与后述的母连接器6的内部端子20(图3A等)嵌合并电连接的端子。内部端子8设置有多个,并且沿长边方向亦即A方向排列。实施方式中的内部端子8的列并不是多个列,而是仅一列的单列。
内部端子8的每一个具备与绝缘性部件12卡合的卡合部8A、和从卡合部8A延伸的安装部8B。安装部8B是安装于上述的第一电路基板(未图示)的部分。安装部8B的每一个沿短边方向亦即B方向中的B1方向延伸。
内部端子8的每一个使用形状以及尺寸相同的端子。内部端子8的每一个由相同的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磷青铜)。
外部端子10是与后述的母连接器6的外部端子22(图3A等)嵌合而电连接的端子。在实施方式中,外部端子10设置有两个,具备第一外部端子10A和第二外部端子10B。第一外部端子10A以及第二外部端子10B是相互独立的分开的端子,且设置在A方向上对置的位置。
与内部端子8同样地,外部端子10的每一个使用形状以及尺寸相同的端子。外部端子10的每一个由相同的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磷青铜)。
绝缘性部件12是将内部端子8和外部端子10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保持的部件。绝缘性部件12由作为绝缘性的材料的树脂形成(例如液晶聚合物)。
如图2B所示,绝缘性部件12具有在C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方向)亦即C1方向敞开的箱型的形状。绝缘性部件12具备底部16和4个侧壁部14A、14B、14C、14D。
4个侧壁部14A-14D是连续连接的侧壁部,以便在内侧形成空间。作为4个侧壁部14A-14D,设置有第一侧壁部14A、第二侧壁部14B、第三侧壁部14C以及第四侧壁部14D。
第一侧壁部14A以及第二侧壁部14B是设置于相互对置的位置的侧壁部,且沿长边方向的A方向延伸。第三侧壁部14C以及第四侧壁部14D是设置于相互对置的位置的侧壁部,且沿短边方向的B方向延伸。
第一侧壁部14A保持多个内部端子8。在第一侧壁部14A设置有供内部端子8的卡合部8A嵌合并卡合的凹部18。凹部18作为保持内部端子8的保持部发挥功能。作为保持部,并不限于凹部18,只要能够保持内部端子8,也可以为任意的形态(凹凸等)。第一侧壁部14A具有凹部18,因此在公连接器4在上下方向亦即C方向弯曲而挠曲时,易产生应力集中的部位。
第二侧壁部14B与第一侧壁部14A并行设置。第二侧壁部14B形成与第一侧壁部14A并行的列。实施方式的第二侧壁部14B沿与第一侧壁部14A相同的A方向延伸,并与第一侧壁部14A平行。在第二侧壁部14B未设置有如第一侧壁部14A那样的凹部18,第二侧壁部14B的顶面除了保持外部端子10的部位以外,平坦地形成。
由于第二侧壁部14B形成与第一侧壁部14A并行的列,所以在公连接器4在C方向弯曲而挠曲时,能够使所产生的应力在第一侧壁部14A和第二侧壁部14B均衡地分散。由此,特别是能够抑制应力集中在第一侧壁部14A,能够实现公连接器4的高强度化。
第三侧壁部14C保持第一外部端子10A。第四侧壁部14D保持第二外部端子10B。这些外部端子10具有使公连接器4与母连接器6相互嵌合时的诱入(引导)功能,以及作为接地端子的功能。
第一外部端子10A除第三侧壁部14C外,还跨过第一侧壁部14A以及第二侧壁部14B的角部。第二外部端子10B除第四侧壁部14D外,还跨过第一侧壁部14A以及第二侧壁部14B的另一侧的角部。
在第一侧壁部14A之中的除第一外部端子10A以及第二外部端子10B所跨过的角部以外的部位形成有保持多个内部端子8的凹部18。
第二侧壁部14B之中的除第一外部端子10A以及第二外部端子10B所跨过的角部以外的部位的顶面被形成为平坦,而未形成有凹部。
底部16是支承上述的4个侧壁部14A-14D的部分。通过设置底部16,从而绝缘性部件12成为在A方向、B方向以及C方向6个方向中的仅C1方向一个方向上敞开的箱状的形状。根据这样的构成,与不设置底部16的构成,即在上方向和下方向两个方向敞开的箱型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公连接器4的强度提高。
如上述那样,实施方式的公连接器4具备:多个内部端子8,排列成单列;和绝缘性部件12,将多个内部端子8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保持。绝缘性部件12具有上方亦即C1方向敞开的箱型的形状,且具有4个侧壁部14A-14D。4个侧壁部14A-14D包含相互对置地沿长边方向的A方向延伸且并行的第一侧壁部14A、第二侧壁部14B、以及相互对置地沿短边方向的B方向延伸的第三侧壁部14C、第四侧壁部14D。第一侧壁部14A具有将多个内部端子8以单列排列的状态保持的凹部18。
这样,在将多个内部端子8排列成单列的公连接器4的情况下,在内部端子8的排列方向亦即A方向上变长,因此连接器整体上易挠曲。与此相对,通过将绝缘性部件12设为具有4个侧壁部14的箱型的形状,从而能够使施加到公连接器4的力分散,能够实现公连接器4的高强度化。
在将公连接器4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时,使用吸嘴(未图示)来吸附公连接器4之后,将公连接器4向第一电路基板输送。在将公连接器4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时易在上下方向挠曲。另外,在将公连接器4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之后,使公连接器4在与母连接器6嵌合时,以及在解除该嵌合时也易在上下方向挠曲。特别是第一电路基板是可挠性基板,因此易在上下方向挠曲。与此相对,根据上述那样的公连接器4的构成,通过将绝缘性部件12设为箱型的形状,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加强公连接器4的强度的效果。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公连接器4中,以绝缘性部件12的第一侧壁部14A保持内部端子8。因此,与在侧壁部14A-14D的内侧的空间另外设置保持内部端子8的列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横向的尺寸。由此,能够实现公连接器4的小型化。
另外,第一侧壁部14A具有保持内部端子8的凹部18,因此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部分,但在与第一侧壁部14A对置的第二侧壁部14B形成有与第一侧壁部14A并行的列。通过设置这样的第二侧壁部14B,能够使公连接器4在挠曲时产生的应力在第一侧壁部14A和第二侧壁部14B均衡地分散,特别是能够抑制应力集中在第一侧壁部14A。由此,能够实现公连接器4的高强度化。
另外,实施方式的公连接器4还具备外部端子10,外部端子10具有相互分开的第一外部端子10A以及第二外部端子10B。第三侧壁部14C保持第一外部端子10A,第四侧壁部14D保持第二外部端子10B。这样,通过设置两个外部端子10,并且分别保持在与保持内部端子8的第一侧壁部14A不同的第三侧壁部14C和第四侧壁部14D,由此能够成为高效的配置。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的公连接器4,内部端子8的每一个具备与第一侧壁部14A的凹部18卡合的卡合部8A、和从卡合部8A延伸的安装部8B。安装部8B延伸的方向是朝向相对于第一侧壁部14A而与第二侧壁部14B所位于的一侧的相反的一侧的B1方向。根据这样的构成,在进行绝缘性部件12的设计时,能够尽可能地不受安装部8B的形状制约。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的公连接器4,绝缘性部件12为树脂制,第二侧壁部14B形成仅由该树脂构成的列。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低价地制作绝缘性部件12,并且能够低价地制作基于第二侧壁部14B的列的加强构造。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的公连接器4,第二侧壁部14B的顶面为平坦。根据这样的构成,与如第一侧壁部14A那样具有凹部18的形状相比较,不易产生易集中应力的部分,能够实现公连接器4的进一步的高强度化。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设置有内部端子8和外部端子10两者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上述情况。也可以为不设置外部端子10,而仅设置内部端子8的情况。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第一侧壁部14A和第二侧壁部14B相互平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并不平行,只要并行即可。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绝缘性部件12仅在上方向亦即C1方向敞开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不设置底部16,使绝缘性部件12的下方也敞开,由此使上方和下方两者敞开。即,绝缘性部件12只要具有4个侧壁部14A-14D,至少一个方向敞开即可。
接下来,在图3A-图3C示出有母连接器6。图3A是母连接器6的立体图,图3B是母连接器6的分解立体图,图3C是母连接器6的俯视图。图3A-图3C所示的母连接器6的朝向与图1所示的母连接器6的朝向相同。
如图3A-图3C所示,母连接器6具备内部端子20、外部端子22以及绝缘性部件24。母连接器6具有长边方向以及短边方向,将长边方向设为D方向,将短边方向设为E方向。将与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两者正交的上下方向设为F方向。此外,D方向、E方向以及F方向分别对应于上述的公连接器4的A方向、B方向以及C方向。
内部端子20是与上述的公连接器4的内部端子8(图2A等)嵌合并电连接的端子。将内部端子20设置多个,且沿长边方向亦即D方向排列。实施方式中的内部端子20的列并不是多个列,而是仅一列的单列。
内部端子20的每一个使用形状以及尺寸相同的端子,由相同的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磷青铜)。
外部端子22是与上述的公连接器4的外部端子10(图2A等)嵌合并电连接的端子。实施方式的外部端子22如图3B等所示,被设置为一体的1个环状的部件,但也可以被分割,并非限定于1个环状的部件。
绝缘性部件24是将内部端子20和外部端子22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保持的部件。绝缘性部件24由作为绝缘性的材料的树脂形成(例如液晶聚合物)。
在这样的构成中,如图3B所示,多个内部端子20中的两个内部端子20A、20B位于作为排列方向的D方向的端部的位置。端部的内部端子(第一内部端子)20A是位于D方向的一侧的端部的内部端子,端部的内部端子(第二内部端子)20B是位于D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的内部端子。在端部的内部端子20A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B之间设置有多个内部端子(第三内部端子)20C,作为端部以外的内部端子20。
在连接器组2流过高频信号的情况下,在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与端部以外的内部端子20C之间易产生阻抗的偏差。特别是在不将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设为与接地体连接的端子,而设为信号端子的情况下,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未被与接地体连接的内部端子20所夹,因此在与端部以外的内部端子20C之间产生阻抗偏差。
另外,多个内部端子20中的处于最外侧的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被相邻的内部端子20C与外部端子22所夹。为了使外部端子22具有作为对象连接器的公连接器4的诱入功能而限定形状,不能自由设计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距离以及对置的面积。因此,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阻抗与其他内部端子20C的阻抗偏差成为问题。
与此相对,实施方式的母连接器6还设置有阻抗调整端子26。阻抗调整端子26是用于将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阻抗调整为接近端部以外的内部端子20C的阻抗的端子。阻抗调整端子26与多个内部端子20独立,并设置于沿着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位置。通过设置这样的阻抗调整调整端子26,从而能够使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阻抗接近端部以外的内部端子20C的阻抗,来抑制阻抗偏差。阻抗调整端子26既可以与接地体连接,也可以不连接。此外,将阻抗调整端子26与接地体连接能够大幅调整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阻抗。
在将阻抗调整端子26设置于沿着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位置时,只要是能够使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阻抗变化的位置,则也可以设置在任意的位置。
在实施方式中,特别是设置两个阻抗调整端子26。阻抗调整端子26具备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和第二阻抗调整端子26B。
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对应,并设置在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相邻的位置。第二阻抗调整端子26B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B对应,并设置在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B相邻的位置。
在图4示出有以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和端部的内部端子20A为例,表示各个的关系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端部的内部端子20A、以及与端部内部端子20A相邻的内部端子20C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在内部端子20的排列方向的D方向上相对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而对置。在从D方向观察时,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以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局部重叠的方式对置。在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侧面28,将与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对置的区域设为对置区域29。对置区域29是相对于侧面28的整个区域的局部区域。
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相对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在D方向上隔开距离D1而配置。距离D1是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最短距离。
在这样的构成中,通过使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的D方向的位置变化,能够使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距离D1变化。由此,能够使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阻抗的值变化。另外,通过变更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的形状,能够使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对置的对置区域29的面积变化。由此,能够使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阻抗的值变化。
这样,通过使距离D1以及对置区域29的面积变化,能够将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阻抗调整为各种值。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与多个内部端子20独立设置,因此能够对其位置以及形状进行各种变更,能够将内部端子20的阻抗设定为更期望的值。
特别是在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距离D1设定为内部端子20彼此的间隔亦即距离D2以下。根据这样的构成,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对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阻抗的影响变大,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阻抗的调整。
如图4所示,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具有与多个内部端子20不同的形状以及不同的尺寸。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以各种变更来设置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的形状和尺寸。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由与内部端子20以及外部端子22不同的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例如不锈钢)。通过像这样由不同的材料形成,从而使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的材质不限于与内部端子20和外部端子22相同的材质,而能够采用各种材质。在采用不锈钢的情况下,特别是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减少和高强度化。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端部的内部端子20A是高频信号用的端子。在端部的内部端子20A为高频信号用的端子的情况下,与端部以外的内部端子20C的阻抗偏差容易成为问题,但由于设置有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阻抗偏差。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除内部端子20外,还设置有外部端子22,阻抗调整端子26设置于位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与外部端子22之间。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由阻抗调整端子26进行阻抗调整,并且发挥例如在使公连接器4与母连接器6相互嵌合于外部端子22时的诱入功能。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如图3B等所示,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不仅与多个内部端子20分开且独立设置,而且与外部端子22也分开且独立设置。通过使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与内部端子20和外部端子22两者独立,能够更自由地设计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除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外,还设置有第二阻抗调整端子26B。第二阻抗调整端子26B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B的关系、和上述的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关系相同,因此省略说明。第二阻抗调整端子26B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通过设置第二阻抗调整端子26B,不仅能够调整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阻抗,还能够调整端部的内部端子20B的阻抗。由此,能够更高精度地调整多个内部端子20整体上的阻抗偏差。
如上述那样,实施方式的母连接器6具备:多个内部端子20,排列成一列;和绝缘性部件24,将多个内部端子20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保持。母连接器6还具备阻抗调整端子26,该阻抗调整端子26在沿着多个内部端子20之中位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位置,与多个内部端子20独立设置。这样,通过设置阻抗调整端子26,能够调整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阻抗。位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特别是在高频信号的用途中,在与其他端部以外的内部端子20C之间阻抗偏差容易成为问题,但通过设置阻抗调整端子26,能够容易地抑制该偏差。
另外,阻抗调整端子26也能够作为防范因公连接器4与母连接器6的嵌合而削去连接器内的树脂的所谓的“铠装端子”发挥功能。并且,也能够通过阻抗调整端子26,任意变更成为使VSWR特性劣化的主要原因的无用共振的频率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设置内部端子20和外部端子22两者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为不设置外部端子22,而仅设置内部端子20的情况。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将阻抗调整端子26设置于母连接器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为设置于公连接器4的情况。
并不限于图4所示的例子,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的形状能够采取各种形状。例如,也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那样的第一阻抗调整端子50。对于图5所示的第一阻抗调整端子50而言,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间隔为距离D3,相对于内部端子20A的侧面28在D方向上对置的区域为对置区域52。代替上述的距离D1以及对置区域29而设定距离D3以及对置区域52,由此能够将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阻抗设定为不同的值。
以上,虽然列举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是参照附图并且与优选的实施方式关联而充分地描述,但对于熟悉该技术的人而言,各种变形、修正是显而易见的。应理解,这样的变形、修正只要是不脱离所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则均包含在其中。另外,各实施方式中的要素的组合、顺序的变化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及思想而能够实现的。
此外,通过适当地组合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能够起到每一个所具有的效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只要是连接器就可应用本实用新型。
附图标记说明
2...连接器组;4...公连接器;6...母连接器;8...内部端子;8A...卡合部;8B...安装部;10...外部端子;10A...第一外部端子;10B...第二外部端子;12...绝缘性部件;14A...第一侧壁部;14B...第二侧壁部;14C...第三侧壁部;14D...第四侧壁部;16...底部;18...凹部(保持部);20...内部端子;20A...端部的内部端子(第一内部端子);20B...端部的内部端子(第二内部端子);20C...端部以外的内部端子(第三内部端子);22...外部端子;24...绝缘性部件;26...阻抗调整端子;26A...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B...第二阻抗调整端子;28...侧面;29...对置区域;50...第一阻抗调整端子;52...对置区域。

Claims (16)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内部端子,排列成一列;
绝缘性部件,对所述多个内部端子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进行保持;以及
阻抗调整端子,在沿着所述多个内部端子之中位于端部的内部端子的位置,与所述多个内部端子独立地设置,
所述连接器还具备外部端子,
所述阻抗调整端子设置于位于所述端部的内部端子与所述外部端子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多个内部端子的排列方向观察时,所述阻抗调整端子以与位于所述端部的内部端子局部重叠的方式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内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将所述阻抗调整端子与位于所述端部的内部端子的间隔亦即第一距离设定为相互相邻的所述内部端子彼此的间隔亦即第二距离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抗调整端子与所述外部端子独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抗调整端子具有与所述内部端子不同的形状以及不同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抗调整端子与所述内部端子为不同的材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端部的内部端子是高频信号用的端子。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端子具备:第一内部端子,在所述多个内部端子之中位于一端;和第二内部端子,在所述多个内部端子之中位于另一端,
所述外部端子在所述多个内部端子的周围与所述多个内部端子隔开间隔地设置为环状,
所述阻抗调整端子具备:第一阻抗调整端子,在所述第一内部端子与所述外部端子之间,与所述多个内部端子独立地设置;和第二阻抗调整端子,在所述第二内部端子与所述外部端子之间,与所述多个内部端子独立地设置。
9.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内部端子,排列成一列;
绝缘性部件,对所述多个内部端子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进行保持;以及
阻抗调整端子,在沿着所述多个内部端子之中位于端部的内部端子的位置,与所述多个内部端子独立地设置,
所述阻抗调整端子与所述内部端子为不同的材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多个内部端子的排列方向观察时,所述阻抗调整端子以与位于所述端部的内部端子局部重叠的方式对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内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将所述阻抗调整端子与位于所述端部的内部端子的间隔亦即第一距离设定为相互相邻的所述内部端子彼此的间隔亦即第二距离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还具备外部端子,
所述阻抗调整端子设置于位于所述端部的内部端子与所述外部端子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抗调整端子与所述外部端子独立。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抗调整端子具有与所述内部端子不同的形状以及不同的尺寸。
15.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端部的内部端子是高频信号用的端子。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端子具备:第一内部端子,在所述多个内部端子之中位于一端;和第二内部端子,在所述多个内部端子之中位于另一端,
所述外部端子在所述多个内部端子的周围与所述多个内部端子隔开间隔地设置为环状,
所述阻抗调整端子具备:第一阻抗调整端子,在所述第一内部端子与所述外部端子之间,与所述多个内部端子独立地设置;和第二阻抗调整端子,在所述第二内部端子与所述外部端子之间,与所述多个内部端子独立地设置。
CN201990000700.7U 2018-05-16 2019-04-15 连接器 Active CN21384572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94874 2018-05-16
JP2018094874 2018-05-16
PCT/JP2019/016191 WO2019220836A1 (ja) 2018-05-16 2019-04-15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45722U true CN213845722U (zh) 2021-07-30

Family

ID=68540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90000700.7U Active CN213845722U (zh) 2018-05-16 2019-04-15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801824B2 (zh)
CN (1) CN213845722U (zh)
TW (1) TWI710174B (zh)
WO (1) WO20192208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32215B1 (ko) * 2022-10-31 2023-05-16 주식회사 위드웨이브 고속 고주파 신호 전송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감합 구조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49770A (ja) * 2003-11-11 2005-06-09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JP2010033714A (ja) * 2008-07-24 2010-02-12 Kyocera Elco Corp コネクタ
US7727028B1 (en) * 2009-07-14 2010-06-0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ontact terminals designed to improve impedance
JP5683610B2 (ja) * 2010-02-15 2015-03-11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差動結合コネクタ
US9077115B2 (en) * 2013-07-11 2015-07-07 All Best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Terminal set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269558B2 (ja) * 2014-06-05 2018-01-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ネクタセ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TWM551357U (zh) * 2017-04-06 2017-11-01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連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10174B (zh) 2020-11-11
TW201947825A (zh) 2019-12-16
JPWO2019220836A1 (ja) 2021-01-14
JP6801824B2 (ja) 2020-12-16
WO2019220836A1 (ja) 2019-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64384B2 (en) Coaxial connector
US8298007B2 (en) RF plug connector, RF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RF connector
US11563284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or
US9812823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shield case and a body
CN113924700B (zh) 阴型多极连接器以及具备该阴型多极连接器的多极连接器组
JP2012252785A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US11888268B2 (en) Multi-pole connector set including a shield for suppressing electromagnetic wave interference
KR20150031199A (ko) 전기 커넥터
CN213845722U (zh) 连接器
KR101754278B1 (ko) Tem모드 유전체 도파관 공진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전체 도파관 필터
CN213717100U (zh) 公连接器
KR100470312B1 (ko) 유전체 공진기 장치, 필터, 듀플렉서 및 통신 장치
US792250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702615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ell
WO2020255648A1 (ja) コネクタ
US6977559B2 (en) Nonreciprocal circuit element with notch part in yoke
KR101946515B1 (ko) 유전체 도파관 필터
WO2022137722A1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該電気コネクタを備える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
US20220231439A1 (en) Connector
KR102319024B1 (ko) 소켓 단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소켓 커넥터
JP2012059385A (ja) 高速伝送電気コネクタ
CN210489982U (zh) 一种改进的板连接器
WO2020116149A1 (ja) 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および該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の実装構造
KR101711952B1 (ko) 금속 케이스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JPH07162205A (ja) 誘電体フィル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