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17100U - 公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公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17100U
CN213717100U CN201990000704.5U CN201990000704U CN213717100U CN 213717100 U CN213717100 U CN 213717100U CN 201990000704 U CN201990000704 U CN 201990000704U CN 213717100 U CN213717100 U CN 2137171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terminal
male connector
wall portion
inter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9000070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真室稔
大岩根寿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171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171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公连接器,具备:多个内部端子,排列成单列;和绝缘性部件,对多个内部端子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进行保持,绝缘性部件具有至少一个方向敞开的箱型的形状,并具有相互对置地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部以及第二侧壁部、和相互对置地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三侧壁部以及第四侧壁部,作为4个侧壁部,第一侧壁部具有保持部,该保持部对多个内部端子以单列排列的状态进行保持。

Description

公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公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有一种公连接器以及使公连接器与母连接器相互嵌合而构成的连接器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公连接器是具备多个内部端子的多极连接器。该连接器具备多个内部端子、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外部端子、以及将内部端子和外部端子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保持的绝缘性部件。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是将多个内部端子仅排列成一列的单列构造多极连接器。保持这些内部端子的绝缘性部件具有:列状的中央部,具有保持多个内部端子的凹凸;和侧壁部,在中央部的周围隔开间隔地设置为环状。设置有外部端子,以便紧贴于侧壁部。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78356号公报
高频用的多极连接器为了应对移动电话、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的小型化、高功能化,而需要进一步的小型化。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由于绝缘性部件具有包围中央部的侧壁部,所以存在横向上尺寸变大的课题。假设去除侧壁部而留下中央部,则连接器在内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变长,若对连接器施加力则容易挠曲。若连接器挠曲则可能因强度不足而折断。为了弥补强度不足例如加粗内部端子的宽度,则信号的流动的路径变长,信号损耗变大、阻抗偏差,而存在VSWR特性劣化的担忧。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和高强度化两者的公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公连接器具备:多个内部端子,排列成单列;和绝缘性部件,对所述多个内部端子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进行保持,所述绝缘性部件具有至少一个方向敞开的箱型的形状,并具有相互对置地沿长边方向延伸且并行的第一侧壁部以及第二侧壁部、和相互对置地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三侧壁部以及第四侧壁部,来作为4个侧壁部,所述第一侧壁部具有保持部,该保持部对所述多个内部端子以单列排列的状态进行保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公连接器,能够实现小型化和高强度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的立体图。
图2A是实施方式的公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B是实施方式的公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C是实施方式的公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A是实施方式的母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B是实施方式的母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C是实施方式的母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阻抗调整端子、第一内部端子以及相邻的第三内部端子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第一阻抗调整端子、第一内部端子以及相邻的第三内部端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形态,提供一种公连接器,具备:多个内部端子,排列成单列;和绝缘性部件,将所述多个内部端子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保持,所述绝缘性部件具有至少一个方向敞开的箱型的形状,并具有相互对置地沿长边方向延伸且并行的第一侧壁部以及第二侧壁部、和相互对置地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三侧壁部以及第四侧壁部,作为4个侧壁部,所述第一侧壁部具有保持部,该保持部将所述多个内部端子以单列排列的状态保持。
根据这样的构成,公连接器在内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变长,容易挠曲,相对于此,通过将绝缘性部件的形状设为具有4个侧壁部的箱型,从而能够使施加到公连接器的力均衡良好地分散。由此,能够实现高强度化。并且,为了以绝缘性部件的第一侧壁部保持内部端子,与在侧壁部的内侧另外设置保持内部端子的列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尺寸,且能够实现小型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形态,提供一种第一形态所记载的公连接器,所述绝缘性部件具有支承所述4个侧壁部的底部。根据这样的构成,与不设置绝缘性部件的底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高强度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形态,提供一种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所记载的公连接器,该公连接器还具备外部端子,所述外部端子具有相互分开的第一外部端子以及第二外部端子,所述第三侧壁部保持所述第一外部端子,所述第四侧壁部保持所述第二外部端子。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设置两个外部端子,且分别保持于与保持内部端子的第一侧壁部不同的第三侧壁部和第四侧壁部,从而能够形成有效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形态,提供一种第一形态至第三形态中任一形态所记载的公连接器,所述内部端子各自具备:卡合部,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所述保持部卡合;和安装部,从所述卡合部延伸,所述安装部延伸的方向是朝向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部而与所述第二侧壁部所位于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方向。根据这样的构成,在进行绝缘性部件的设计时,能够尽可能地不受安装部的形状的制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形态,提供一种第一形态至第四形态中任一形态所记载的公连接器,所述绝缘性部件是树脂制,所述第二侧壁部形成仅由所述树脂构成的列。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低价地制作绝缘性部件,并且也能够低价地制作基于第二侧壁部的列的加强构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形态,提供一种第一形态至第五形态中任一形态所记载的公连接器,所述第二侧壁部的顶面为平坦。根据这样的构成,与如第一侧壁部那样具有凹部的形状相比较,第二侧壁部不容易产生应力易集中的部分,能够抑制公连接器的破损。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2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连接器组2具备作为第一连接器的公连接器4、和作为第二连接器的母连接器6。使公连接器4与母连接器6相互嵌合而构成连接器组2。
公连接器4和母连接器6安装于不同的电路基板(未图示)。公连接器4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未图示),母连接器6安装于第二电路基板(未图示)。特别是,安装有公连接器4的第一电路基板是挠性基板。
在图2A-图2C示出有公连接器4。图2A是公连接器4的立体图,图2B是公连接器4的分解立体图,图2C是公连接器4的俯视图。图2A-图2C所示的公连接器4的朝向与图1所示的公连接器4的朝向上下反转。
如图2A-图2C所示,公连接器4具备内部端子8、外部端子10以及绝缘性部件12。公连接器4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将长边方向设为A方向,将短边方向设为B方向。将与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两者正交的上下方向设为C方向。
内部端子8是与后述的母连接器6的内部端子20(图3A等)嵌合而电连接的端子。内部端子8设置有多个,且沿长边方向亦即A方向排列。实施方式中的内部端子8的列并不是多个列,而是仅一列的单列。
内部端子8各自具备与绝缘性部件12卡合的卡合部8A、和从卡合部8A延伸的安装部8B。安装部8B是安装于上述的第一电路基板(未图示)的部分。安装部8B各自沿短边方向亦即B方向中的B1方向延伸。
内部端子8各自使用形状以及尺寸相同的端子。内部端子8各自由相同的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磷青铜)。
外部端子10是与后述的母连接器6的外部端子22(图3A等)嵌合而电连接的端子。在实施方式中,外部端子10设置有两个,具备第一外部端子10A和第二外部端子10B。第一外部端子10A以及第二外部端子10B是相互独立的分开的端子,且设置在A方向上对置的位置。
与内部端子8同样地,外部端子10各自使用形状以及尺寸相同的端子。外部端子10各自由相同的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磷青铜)。
绝缘性部件12是将内部端子8和外部端子10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保持的部件。绝缘性部件12由作为绝缘性的材料的树脂形成(例如液晶聚合物)。
如图2B所示,绝缘性部件12具有在C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方向)亦即C1方向敞开的箱型的形状。绝缘性部件12具备底部16和4个侧壁部14A、14B、14C、14D。
4个侧壁部14A-14D是连续连接的侧壁部,以便在内侧形成空间。作为4个侧壁部14A-14D,设置有第一侧壁部14A、第二侧壁部14B、第三侧壁部14C以及第四侧壁部14D。
第一侧壁部14A以及第二侧壁部14B是设置于相互对置的位置的侧壁部,且沿长边方向的A方向延伸。第三侧壁部14C以及第四侧壁部14D是设置于相互对置的位置的侧壁部,且沿短边方向的B方向延伸。
第一侧壁部14A保持多个内部端子8。在第一侧壁部14A设置有供内部端子8的卡合部8A嵌合并卡合的凹部18。凹部18作为保持内部端子8的保持部发挥功能。作为保持部,并不限于凹部18,只要能够保持内部端子8,也可以为任意的形态(凹凸等)。第一侧壁部14A具有凹部18,因此公连接器4在上下方向亦即C方向弯曲而挠曲时,易产生应力集中的部位。
第二侧壁部14B与第一侧壁部14A并行设置。第二侧壁部14B形成与第一侧壁部14A并行的列。实施方式的第二侧壁部14B沿与第一侧壁部14A相同的A方向延伸,并与第一侧壁部14A平行。在第二侧壁部14B未设置有如第一侧壁部14A那样的凹部18,第二侧壁部14B的顶面除保持外部端子10的部位之外,平坦地形成。
由于第二侧壁部14B形成与第一侧壁部14A并行的列,所以在公连接器4在C方向弯曲而挠曲时,能够使所产生的应力在第一侧壁部14A和第二侧壁部14B均衡地分散。由此,特别是能够抑制应力集中在第一侧壁部14A,能够实现公连接器4的高强度化。
第三侧壁部14C保持第一外部端子10A。第四侧壁部14D保持第二外部端子10B。这些外部端子10具有使公连接器4与母连接器6相互嵌合时的诱入(引导)功能,以及作为接地端子的功能。
第一外部端子10A除第三侧壁部14C外,还跨过第一侧壁部14A以及第二侧壁部14B的角部。第二外部端子10B除第四侧壁部14D外,还跨过第一侧壁部14A以及第二侧壁部14B的另一侧的角部。
第一侧壁部14A中,在跨过第一外部端子10A以及第二外部端子10B的角部以外的部位形成有保持多个内部端子8的凹部18。
第二侧壁部14B中,跨过第一外部端子10A以及第二外部端子10B的角部以外的部位的顶面平坦地形成,未形成凹部。
底部16是支承上述的4个侧壁部14A-14D的部分。通过设置底部16,从而绝缘性部件12成为A方向、B方向以及C方向6个方向中的仅C1方向一个方向上敞开的箱状的形状。根据这样的构成,与不设置底部16的构成,即上方向和下方向两个方向敞开的箱型的情况相比,更能够使公连接器4的强度提高。
如上述那样,实施方式的公连接器4具备:多个内部端子8,排列成单列;和绝缘性部件12,将多个内部端子8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保持。绝缘性部件12具有上方亦即C1方向敞开的箱型的形状,且具有4个侧壁部14A-14D。4个侧壁部14A-14D包含相互对置地沿长边方向的A方向延伸且并行的第一侧壁部14A、第二侧壁部14B、以及相互对置地沿短边方向的B方向延伸的第三侧壁部14C、第四侧壁部14D。第一侧壁部14A具有将多个内部端子8以单列排列的状态保持的凹部18。
这样,在将多个内部端子8排列成单列的公连接器4的情况下,在内部端子8的排列方向亦即A方向上变长,因此连接器整体上易挠曲。与此相对,通过将绝缘性部件12设为具有4个侧壁部14的箱型的形状,从而能够使施加到公连接器4的力分散,能够实现公连接器4的高强度化。
在将公连接器4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时,使用吸嘴(未图示)吸附公连接器4后,将公连接器4朝向第一电路基板搬送。将公连接器4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时容易在上下方向挠曲。另外,在将公连接器4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后,使公连接器4嵌合于母连接器6时,以及解除该嵌合时也容易在上下方向挠曲。特别是,由于第一电路基板是挠性基板,所以容易在上下方向挠曲。与此相对,根据上述那样的公连接器4的结构,通过将绝缘性部件12设为箱型的形状,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加强公连接器4的强度的效果。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公连接器4中,以绝缘性部件12的第一侧壁部14A保持内部端子8。因此,与在侧壁部14A-14D的内侧的空间另外设置内部端子8的列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横向的尺寸。由此,能够实现公连接器4的小型化。
另外,第一侧壁部14A具有保持内部端子8的凹部18,因此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部分,但在与第一侧壁部14A对置的第二侧壁部14B形成与第一侧壁部14A并行的列。通过设置这样的第二侧壁部14B,能够使公连接器4挠曲时产生的应力在第一侧壁部14A和第二侧壁部14B均衡地分散,特别是能够抑制应力集中在第一侧壁部14A。由此,能够实现公连接器4的高强度化。
另外,实施方式的公连接器4还具备外部端子10,外部端子10具有相互分开的第一外部端子10A以及第二外部端子10B。第三侧壁部14C保持第一外部端子10A,第四侧壁部14D保持第二外部端子10B。这样,通过设置两个外部端子10,并且分别保持于与保持内部端子8的第一侧壁部14A不同的第三侧壁部14C和第四侧壁部14D,从而能够形成有效的配置。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的公连接器4,内部端子8各自具有与第一侧壁部14A的凹部18卡合的卡合部8A、和从卡合部8A延伸的安装部8B。安装部8B延伸的方向是朝向相对于第一侧壁部14A而与第二侧壁部14B所位于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B1方向。根据这样的结构,在进行绝缘性部件12的设计时,能够尽可能不受安装部8B的形状的制约。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的公连接器4,绝缘性部件12为树脂制,第二侧壁部14B形成仅由该树脂构成的列。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低价地制作绝缘性部件12,并且也能够低价地制作基于第二侧壁部14B的列的加强构造。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的公连接器4,第二侧壁部14B的顶面为平坦。根据这样的结构,与如第一侧壁部14A那样具有凹部18的形状相比较,不易产生容易集中应力的部分,能够实现公连接器4的进一步的高强度化。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设置有内部端子8和外部端子10两者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为不设置外部端子10,而仅设置内部端子8的情况。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第一侧壁部14A与第二侧壁部14B相互平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非平行,只要并行即可。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绝缘性部件12仅在上方亦即C1方向敞开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通过不设置底部16,使绝缘性部件12的下方也敞开,从而使上方和下方两者敞开。即,绝缘性部件12只要具有4个侧壁部14A-14D,且至少一个方向敞开即可。
接下来,在图3A-图3C示出有母连接器6。图3A是母连接器6的立体图,图3B是母连接器6的分解立体图,图3C是母连接器6的俯视图。图3A-图3C所示的母连接器6的朝向与图1所示的母连接器6朝向相同。
如图3A-图3C所示,母连接器6具备内部端子20、外部端子22以及绝缘性部件24。母连接器6具有长边方向以及短边方向,将长边方向设为D方向,将短边方向设为E方向。将与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两者正交的上下方向设为F方向。此外,D方向、E方向以及F方向分别与上述的公连接器4的A方向、B方向以及C方向对应。
内部端子20是与上述的公连接器4的内部端子8(图2A等)嵌合并电连接的端子。内部端子20设置有多个,且沿长边方向亦即D方向排列。实施方式中的内部端子20的列并不是多个列,而是仅一列的单列。
内部端子20各自使用形状以及尺寸相同的端子,由相同的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磷青铜)。
外部端子22是与上述的公连接器4的外部端子10(图2A等)嵌合并电连接的端子。实施方式的外部端子22如图3B等所示,是设置为一体的一个环状的部件,但也可以被分割,并不限定于一个环状部件。
绝缘性部件24是将内部端子20和外部端子22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保持的部件。绝缘性部件24由作为绝缘性的材料的树脂形成(例如液晶聚合物)。
在这样的构成中,如图3B所示,多个内部端子20中的两个内部端子20A、20B位于排列方向的D方向的端部。端部的内部端子(第一内部端子)20A是位于D方向的一侧的端部的内部端子,端部的内部端子(第二内部端子)20B是位于D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的内部端子。在端部的内部端子20A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B之间设置有多个内部端子(第三内部端子)20C,作为端部以外的内部端子20。
在连接器组2流过高频信号的情况下,容易在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与端部以外的内部端子20C之间产生阻抗的偏差。特别是,在不将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设为与接地体连接的端子,而设为信号端子的情况下,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未被与接地体连接的内部端子20所夹,因此在端部以外的内部端子20C之间产生阻抗偏差。
另外,多个内部端子20中的位于最外侧的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被相邻的内部端子20C和外部端子22所夹。为了使外部端子22具有对象连接器亦即公连接器4的诱入功能而限定形状,无法自由设计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距离以及对置的面积。因此,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阻抗与其他内部端子20C的阻抗偏差成为问题。
与此相对,实施方式的母连接器6还设置有阻抗调整端子26。阻抗调整端子26是用于使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阻抗调整为接近端部以外的内部端子20C的阻抗的端子。阻抗调整端子26与多个内部端子20独立,并设置于沿着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位置。通过设置这样的阻抗调整端子26,从而能够使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阻抗接近端部以外的内部端子20C的阻抗,抑制阻抗偏差。阻抗调整端子26可以与接地体连接,也可以不与其连接。此外,将阻抗调整端子26与接地体连接时,能够大幅调整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阻抗。
将阻抗调整端子26设置于沿着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位置时,若是能够使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阻抗变化的位置,则也可以设置于任意的位置。
在实施方式中,特别是设置有两个阻抗调整端子26。阻抗调整端子26具备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和第二阻抗调整端子26B。
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对应,并设置于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相邻的位置。第二阻抗调整端子26B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B对应,并设置于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B相邻的位置。
图4示出有以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和端部的内部端子20A为例,表示各个的关系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端部的内部端子20A、以及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相邻的内部端子20C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在内部端子20的排列方向的D方向上,相对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对置。在从D方向观察时,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对置,使得部分重叠。在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侧面28,将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所对置的区域设为对置区域29。对置区域29是相对于侧面28的整个区域的局部区域。
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相对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在D方向上隔开距离D1而配置。距离D1是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最短距离。
在这样的构成中,通过使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的D方向的位置变化,能够使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距离D1变化。由此,能够使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阻抗的值变化。另外,通过变更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的形状,能够使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对置的对置区域29的面积变化。由此,能够使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阻抗的值变化。
这样,通过使距离D1以及对置区域29的面积变化,能够将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阻抗调整为各种值。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与多个内部端子20独立设置,因此能够对其位置以及形状进行各种变更,能够将内部端子20的阻抗设为更期望的值。
特别是,在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距离D1设定为内部端子20彼此的间隔亦即距离D2以下。根据这样的构成,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阻抗对于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的影响变大,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阻抗的调整。
如图4所示,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具有与多个内部端子20不同的形状以及不同尺寸。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以各种变更来设置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的形状和尺寸。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由与内部端子20以及外部端子22不同的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例如不锈钢)。通过像这样由不同的材料形成,从而使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的材质不限于与内部端子20和外部端子22相同的材质,而能够采用各种材质。在采用不锈钢的情况下,特别是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减少和高强度化。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端部的内部端子20A是高频信号用的端子。在端部的内部端子20A为高频信号用的端子的情况下,与端部以外的内部端子20C的阻抗偏差容易成为问题,但由于设置有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阻抗偏差。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除内部端子20外,还设置有外部端子22,阻抗调整端子26设置于位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与外部端子22之间。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由阻抗调整端子26进行阻抗调整,并且发挥例如在使公连接器4与母连接器6相互嵌合于外部端子22时的诱入功能。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如图3B等所示,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不仅与多个内部端子20,而且与外部端子22也分开独立设置。通过使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与内部端子20和外部端子22两者独立,能够更自由地设计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除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外,还设置有第二阻抗调整端子26B。第二阻抗调整端子26B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B的关系、和上述的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关系相同,因此省略说明。第二阻抗调整端子26B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通过设置第二阻抗调整端子26B,不仅能够调整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阻抗,还能够调整端部的内部端子20B的阻抗。由此,能够更高精度地调整多个内部端子20整体上的阻抗偏差。
如上述那样,实施方式的母连接器6具备:多个内部端子20,排列成一列;和绝缘性部件24,将多个内部端子20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保持。母连接器6还具备阻抗调整端子26,该阻抗调整端子26在沿着多个内部端子20之中位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位置,与多个内部端子20独立设置。这样,通过设置阻抗调整端子26,能够调整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的阻抗。位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20B特别是在高频信号的用途中,在与其他端部以外的内部端子20C之间阻抗偏差容易成为问题,但通过设置阻抗调整端子26,能够容易地抑制该偏差。
另外,阻抗调整端子26也能够作为防范因公连接器4与母连接器6的嵌合而削去连接器内的树脂的所谓的“铠装端子”发挥功能。并且,也能够通过阻抗调整端子26,任意变更成为使VSWR特性劣化的主要原因的无用共振的频率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设置内部端子20和外部端子22两者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为不设置外部端子22,而仅设置内部端子20的情况。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将阻抗调整端子26设置于母连接器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为设置于公连接器4的情况。
并不限于图4所示的例子,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A的形状能够采取各种形状。例如,也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那样的第一阻抗调整端子50。对于图5所示的第一阻抗调整端子50而言,与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间隔为距离D3,相对于内部端子20A的侧面28在D方向上对置的区域为对置区域52。代替上述的距离D1以及对置区域29而设定距离D3以及对置区域52,由此能够将端部的内部端子20A的阻抗设定为不同的值。
以上,虽然列举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是参照附图并且与优选的实施方式关联而充分地描述,但对于熟悉该技术的人而言,各种变形、修正是显而易见的。应理解,这样的变形、修正是只要不脱离所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则均包含在其中。另外,各实施方式中的要素的组合、顺序的变化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及思想而能够实现的。
此外,通过适当地组合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能够起到每一个所具有的效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只要是公连接器就可应用本实用新型。
附图标记说明
2...连接器组;4...公连接器;6...母连接器;8...内部端子;8A...卡合部;8B...安装部;10...外部端子;10A...第一外部端子;10B...第二外部端子;12...绝缘性部件;14A...第一侧壁部;14B...第二侧壁部;14C...第三侧壁部;14D...第四侧壁部;16...底部;18...凹部(保持部);20...内部端子;20A...端部的内部端子(第一内部端子);20B...端部的内部端子(第二内部端子);20C...端部以外的内部端子(第三内部端子);22...外部端子;24...绝缘性部件;26...阻抗调整端子;26A...第一阻抗调整端子;26B...第二阻抗调整端子;28...侧面;29...对置区域;50...第一阻抗调整端子;52...对置区域。

Claims (5)

1.一种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内部端子,排列成单列;和
绝缘性部件,对所述多个内部端子以相互电绝缘的状态进行保持,
所述绝缘性部件具有至少一个方向敞开的箱型的形状,并具有相互对置地沿长边方向延伸且并行的第一侧壁部以及第二侧壁部、和相互对置地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三侧壁部以及第四侧壁部,来作为4个侧壁部,
所述第一侧壁部具有保持部,该保持部对所述多个内部端子以单列排列的状态进行保持,
所述公连接器还具备外部端子,
所述外部端子具有相互分开的第一外部端子以及第二外部端子,
所述第三侧壁部保持所述第一外部端子,所述第四侧壁部保持所述第二外部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性部件具有支承所述4个侧壁部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端子各自具备:卡合部,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所述保持部卡合;和安装部,从所述卡合部延伸,
所述安装部延伸的方向是朝向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部而与所述第二侧壁部所位于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性部件是树脂制,所述第二侧壁部形成仅由所述树脂构成的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侧壁部的顶面为平坦。
CN201990000704.5U 2018-05-16 2019-04-26 公连接器 Active CN2137171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94920 2018-05-16
JP2018-094920 2018-05-16
PCT/JP2019/017904 WO2019220930A1 (ja) 2018-05-16 2019-04-26 オス型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17100U true CN213717100U (zh) 2021-07-16

Family

ID=68540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90000704.5U Active CN213717100U (zh) 2018-05-16 2019-04-26 公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98645B2 (zh)
CN (1) CN213717100U (zh)
TW (1) TWI727320B (zh)
WO (1) WO201922093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31782Y (zh) * 2004-08-19 2005-10-0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11029111A (ja) * 2009-07-29 2011-02-10 Molex Inc コネクタ
JP5787081B2 (ja) * 2011-10-14 2015-09-3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6319210B2 (ja) * 2015-07-02 2018-05-09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TWI614952B (zh) * 2017-04-20 2018-02-11 Aces Electronics Co Ltd 線對板連接器組合及其板端連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27320B (zh) 2021-05-11
WO2019220930A1 (ja) 2019-11-21
TW201947823A (zh) 2019-12-16
JPWO2019220930A1 (ja) 2020-12-10
JP6798645B2 (ja) 2020-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9709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device
US11563284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or
JP7184200B2 (ja) メス型多極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多極コネクタセット
JP5178847B2 (ja) Rf用プラグコネクタ、rf用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rf用コネクタ
JPWO2020003731A1 (ja) 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
KR20170136423A (ko)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시스템
JP2015095326A (ja) 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CN213845722U (zh) 连接器
CN213717100U (zh) 公连接器
CN110622368B (zh) 同轴连接器以及同轴连接器安装基板
KR100470312B1 (ko) 유전체 공진기 장치, 필터, 듀플렉서 및 통신 장치
WO2020255648A1 (ja) コネクタ
US792250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159484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round terminal and shielding
KR101946515B1 (ko) 유전체 도파관 필터
JP2012059385A (ja) 高速伝送電気コネクタ
US20220231439A1 (en) Connector
WO2022137722A1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該電気コネクタを備える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
KR101711952B1 (ko) 금속 케이스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JP7177417B1 (ja) 基板対基板用コネクタ
KR102319024B1 (ko) 소켓 단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소켓 커넥터
WO2020116149A1 (ja) 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および該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の実装構造
JP2010239414A (ja) 誘電体共振部品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実装構造体
JP2005050659A (ja) テレビターミナ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