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04908U - 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 - Google Patents

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04908U
CN213804908U CN202021958045.7U CN202021958045U CN213804908U CN 213804908 U CN213804908 U CN 213804908U CN 202021958045 U CN202021958045 U CN 202021958045U CN 213804908 U CN213804908 U CN 2138049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g
transverse moving
box girder
girder
rectangula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5804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定旭
薛帆
李佳营
张玉奇
陈竞熙
杨黎明
韩月鹏
陆有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CC Second Harbor Engineering Co
CCCC Wuhan Harbour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CCC SHEC Fourth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CCC Second Harbor Engineering Co
CCCC Wuhan Harbour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CCC SHEC Fourth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CC Second Harbor Engineering Co, CCCC Wuhan Harbour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CCC SHEC Fourth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CCC Second Harbor Engineering Co
Priority to CN20202195804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049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049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049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包括主梁、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和吊梁装置,主梁的左侧设置有钢箱梁,钢箱梁的上表面设有纵移滑道;第一支腿的下端固定设置第一纵移滑座,第一支腿的上端固定有第一铰支座,第二支腿的上端设置一个第二铰支座,第二支腿下端与临时墩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腿的下半部留有空间安装导梁,且所述空间中固定设置第二纵移滑座。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提梁站施工中,通过对提梁站原位转换,不需要对提梁站结构进行反复拆装,即可实现提梁站双向顶推的功能,施工转换效率高,安全可靠,可广泛应用于桥梁施工领域。

Description

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施工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
背景技术
在桥梁施工中,提梁站常常在顶推施工中用于钢箱梁提升,特别在对多联、多段且不同截面类型的钢箱梁顶推的顶推间歇时,提梁站需要对提梁站的施工方向和吊装腹板的宽度进行调整,以满足安全施工的要求。
传统的提梁站换向和变宽工艺,往往需要现场进行反复拆装,以满足使用需求,这样增加了现场安装的难度和设备需求,特别是高空作业时,面临起重高度、起重量和作业空间的限制要求,传统的提梁站往往难以适应快速安全的施工要求。而通过设计成可变宽度和双向顶推的提梁站结构,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减少反复拆装的设备投入和施工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主要通过将原有的支腿进行结构上的改进,并在支腿间设置横梁来提高提梁站的稳定,使提梁站能够适应双向顶推的工艺,进一步提高提梁站的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包括主梁、分别设置在主梁下端的一对第一支腿和一对第二支腿、滑动设置在主梁上的吊梁装置,主梁的左侧的下方设置有钢箱梁,钢箱梁的上表面平行于吊梁顶推方向固设有纵移滑道;
所述第一支腿的下端固定设置第一纵移滑座,第一纵移滑座位于纵移滑道内且能沿纵移滑道滑动,所述第一支腿的上端固定有两个第一铰支座,第一铰支座的上端与主梁的左侧可拆卸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腿的上端固定设置一个第二铰支座,第二铰支座的上端与主梁的右侧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腿下端与临时墩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腿的下半部留有空间安装导梁,且所述空间中固定设置第二纵移滑座。
优选的是,所述主梁包括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纵梁,每相邻的两条纵梁之间固定设置有若干个横联,每个所述第一支腿的上端通过两个第一铰支座与其中一条纵梁的左端固定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支腿的上端通过第二铰支座与其中一条纵梁的右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支腿与支撑第一支腿的钢箱梁之间、所述第二支腿与支撑第二支腿的临时墩之间还分别设置了横移系统;
所述横移系统包括一条横移轨道、横移轨道反力座、横移油缸和横移划船;
所述横移轨道反力座固定设置在横移轨道上并通过所述横向油缸活动连接所述横移划船,所述横移划船位于所述横移轨道上且能沿横移轨道滑动,两个所述横移轨道分别固定设置在支撑第一支腿的钢箱梁和支撑第二支腿的临时墩上表面,两个横移划船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支腿的底部、第二支腿的底部。
优选的是,两个所述第一支腿之间通过设置第一横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支腿之间通过设置第二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均为可拆卸框架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支腿为第一框架结构,所述第一框架结构包括四根竖直设置的第一钢管、上部矩形框架、下部矩形框架和第一分配梁;
所述上部矩形框架和下部矩形框架均由四根第二钢管首尾依次固定连接而成;四根所述第一钢管中的两根所述第一钢管的上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铰支座固定连接;四根所述第一钢管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固定设置所述上部矩形框架和下部矩形框架,所述四根第一钢管与所述上部矩形框架和下部矩形框架的连接点均位于所述上部框架和所述下部框架的角点处;所述四个第一钢管的下端分别固定设置一个第一分配梁,其中一个第一分配梁的下端固定设置所述第一纵移滑座;
所述第二支腿为第二框架结构,所述第二框架结构包括四根竖直设置的第三钢管、上部固定平台、下部固定平台、四根竖直设置的第四钢管和第二分配梁;
所述第三钢管的上端与所述上部固定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钢管的下端与所述下部固定平台固定连接;所述上部固定平台上固定设置所述第二铰支座,四根所述第四钢管的上端与所述下部固定平台固定连接,四根所述第四钢管的下端分别固定一个所述第二分配梁;
所述第一支腿底部固定设置的横移划船与第一分配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腿底部固定设置的横移划船和第二分配梁固定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上部矩形框架的第二钢管和下部矩形框架的第二钢管之间固定设置若干根第一斜向钢管,所述上部固定平台和下部固定平台之间固定设置若干根第二斜向钢管。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可适用于提梁站施工中,特别对双向变宽的顶推施工提梁站,能够适应提梁站宽度和顶推方向变化等不利影响。通过提梁站的原位转换,不需要对提梁站结构进行反复拆装,即可实现功能需求。
2、只需要对支腿进行简单的改造就能适应双向顶推的施工要求,结构简单,易于推广并且大大提高了桥梁施工的施工效率。
3、避免了高空中对原有的提梁站进行反复拆装以适应顶推方向的改变,更加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向左顶推时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向右顶推时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横梁连接的一对第一支腿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二横梁连接的一对第二支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横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吊梁装置;2、主梁;3、第一支腿;4、第一铰支座;5、第一纵移滑座;6、横移系统;7、钢箱梁;8、临时墩;9、纵移滑道;10、第二支腿;11、第二铰支座;12、第二纵移滑座;13、导梁;14、第二横梁;15、第一横梁;16、横移轨道;17、横移轨道反力座;18、横移油缸;19、横移划船;20、桥梁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包括主梁2、分别设置在主梁2下端的一对第一支腿3和一对第二支腿10、滑动设置在主梁2上的吊梁装置1,主梁2的左侧的下方设置有钢箱梁7,钢箱梁7的上表面平行于吊梁顶推方向固设有纵移滑道9;
所述第一支腿3的下端固定设置第一纵移滑座5,第一纵移滑座5位于纵移滑道9内且能沿纵移滑道9滑动,所述第一支腿3的上端固定有两个第一铰支座4,第一铰支座4的上端与主梁2的左侧可拆卸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腿10的上端固定设置一个第二铰支座11,第二铰支座11的上端与主梁2的右侧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腿10下端与临时墩8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腿10的下半部留有空间安装导梁13,且所述空间中固定设置第二纵移滑座1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主梁2为主体结构且其上设置吊梁装置1,吊梁装置1可以吊起待吊梁并移动到需要的位置,主梁2的左端由钢箱梁7通过第一支腿3支撑,钢箱梁7下部为固有的桥梁墩20。主梁2的右端由临时墩8通过第二支腿10支撑,钢箱梁7是安装提梁站前被吊起安装好的,桥梁墩20是固有结构,临时墩8是为了安装提梁站而临时搭建的。第一支腿3设置于主梁2的左端,第二支腿10设置在主梁2的右端,吊梁装置1将待吊梁吊起后,移动待吊梁到预定位置,预定位置在第一支腿3附近,待吊梁也是钢箱梁结构。将待吊梁与支撑第一支腿3的钢箱梁7拼接固定在一起,钢箱梁7的下部已预先安装好了顶推机,启动顶推机将待吊梁和钢箱梁7整个向上顶起,并将钢箱梁7向左侧顶推,重复此过程直到吊起的待吊梁整个顶推到了预定位置。
钢箱梁7和待吊梁上表面都固定设置了纵移滑道9,第一支腿3下方设置了第一纵移滑座5,在顶推机顶推钢箱梁7和待吊梁的过程中,第一纵移滑座5会在纵移滑道9上纵移滑动,钢箱梁7和待吊梁发生滑动,而第一支腿3基本不会发生滑动,提梁站第一支腿3的那一侧会微微向上抬起。第一支腿3设置于主梁2的左端,第二支腿10设置在主梁2的右端,分别通过第一铰支座4和第二铰支座11支撑主梁2;第一支腿3上的铰支座为两个,不能发生转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第一支腿3的稳定性,可以防止第一纵移滑座5在纵移滑道9的滑动过程中,第一支腿3倾翻;第二支腿10的结构更加的稳固,不会发生纵向相对滑动,在其上方固定设置一个第二铰支座11,可以发生转动,以适应顶推过程中第一支腿3的顶推高度变化产生的附加弯矩,实现更好的受力。
第二支腿10的下半部分中预留了空间安装导梁13并且其中固定设置了第二纵移滑座12。当提梁站提起待吊梁需要向右顶推时,即需要向第二支腿10的方向顶推时,首先需要限制第一支腿3的滑动,防止由于提梁站结构不稳继而发生施工意外。接着在第二支腿10的下部预留空间中安装上表面带有第二纵移滑道9的导梁13,并将预留空间中的第二纵移滑座12设置在第二纵移滑道9上,拆除第二支腿10的下部结构,由第二纵移滑座12支撑第二支腿10。接着拆除第一支腿3的一个第一铰支座4,并在第二支腿10上再安装一个第二铰支座11。然后吊起待吊梁到第二支腿10附近并将待吊梁与导梁13进行拼接固定,像向左顶推那样向右顶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主梁2包括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纵梁,每相邻的两条纵梁之间固定设置有若干个横联,每个所述第一支腿3的上端通过两个第一铰支座4与其中一条纵梁的左端固定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支腿10的上端通过第二铰支座11与其中一条纵梁的右端固定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平行设置的纵梁为主梁2的主体结构,纵梁与纵梁之间通过若干横联固定。纵梁主要承受提梁站施工过程中,从吊梁装置1传递出的载荷,需要能承受巨大的强度。横联可以保证整个主梁2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增添。也可以通过重复设置纵梁和横联在需要的时候加宽主梁2的横向宽度,提高主梁2的承载面积和承载能力。
如图5所示,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腿3与支撑第一支腿3的钢箱梁7之间、所述第二支腿10与支撑第二支腿10的临时墩8之间还分别设置了横移系统6;所述横移系统6包括一条横移轨道16、横移轨道反力座17、横移油缸18和横移划船19;
所述横移轨道反力座17固定设置在横移轨道16上并通过所述横向油缸活动连接所述横移划船19,所述横移划船19位于所述横移轨道16上且能沿横移轨道16滑动,两个所述横移轨道16分别固定设置在支撑第一支腿3的钢箱梁7和支撑第二支腿10的临时墩8上表面,两个横移划船19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支腿3的底部、第二支腿10的底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横移系统6是为了便于根据需要改变两个第一支腿3之间和两个第二支腿10之间的距离,来增加提梁站的施工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提梁站的结构强度,两个第一支腿3和两个第二支腿10的下方都设置了横移系统6。四个横移划船19分别与两个第一支腿3和两个第二支腿10的下方固定。横移轨道反力座17和横移油缸18均设置在两个第一支腿3之外,横移轨道反力座17和横移油缸18也设置在两个第二支腿10之外,由横移轨道反力座17和横移油缸18向两个第一支腿3的两边拉动横移划船19来增大第一支腿3之间的距离。由横移轨道反力座17和横移油缸18向两个第二支腿10的两边拉动横移划船19来增大第二支腿10之间的距离。横移轨道反力座17和横移油缸18也可以设置在两个第一支腿3之间和两个第二支腿10之间。通过增加第一支腿之间和第二支腿之间的距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提梁站的结构稳定;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两个所述第一支腿3之间通过设置第一横梁15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支腿10之间通过设置第二横梁1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梁15和所述第二横梁14均为可拆卸框架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第一支腿3之间固定设置第一横梁15,两个第二支腿10之间固定设置第二横梁14,可以大大增加提梁站的结构强度,提高提梁站的施工安全性。当提梁站由向左顶推转变成向右顶推时,为了提高提梁站的稳定性,可以适当增加第一支腿3之间和第二支腿10之间的距离,由于第一横梁15和第二横梁14均为可拆卸框架结构,可以增加第一横梁15和第二横梁14的长度,可以提高提梁站的结构强度,施工也更加的安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腿3为第一框架结构,所述第一框架结构包括四根竖直设置的第一钢管、上部矩形框架、下部矩形框架和第一分配梁;
所述上部矩形框架和下部矩形框架均由四根第二钢管首尾依次固定连接而成;四根所述第一钢管中的两根所述第一钢管的上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铰支座4固定连接;四根所述第一钢管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固定设置所述上部矩形框架和下部矩形框架,所述四根第一钢管与所述上部矩形框架和下部矩形框架的连接点均位于所述上部框架和所述下部框架的角点处;所述四个第一钢管的下端分别固定设置一个第一分配梁,其中一个第一分配梁的下端固定设置所述第一纵移滑座5;
所述第二支腿10为第二框架结构,所述第二框架结构包括四根竖直设置的第三钢管、上部固定平台、下部固定平台、四根竖直设置的第四钢管和第二分配梁;
所述第三钢管的上端与所述上部固定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钢管的下端与所述下部固定平台固定连接;所述上部固定平台上固定设置所述第二铰支座11,四根所述第四钢管的上端与所述下部固定平台固定连接,四根所述第四钢管的下端分别固定一个所述第二分配梁;
所述第一支腿3底部固定设置的横移划船19与第一分配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腿10底部固定设置的横移划船19和第二分配梁固定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支腿3和第二支腿10均为框架结构,内部均设置了分配梁,有利于保证第一支腿3和第二支腿10更好的支撑主梁2和吊梁装置1,实现更好的受力。采用钢管框架结构,可以更好的对第一支腿3和第二支腿10进行拆卸和组装。
当提梁站向左顶推时,第一支腿3的上部矩形框架上可拆卸固定设置两个第一铰支座4,四个第一钢管中的一个下端设置的一个第一分配梁下固定设置一个第一纵移滑座5。如果需要实现更好的支撑效果,其余的第一分配梁下端也可以根据需要可拆卸固定设置纵移滑座,只需要对支撑第一支腿3的钢箱梁7进行简易的改造。
当提梁站需要向右顶推时,首先固定住第一支腿3,可以在第一支腿3和支撑第一支腿3的钢箱梁7之间固定设置锚固装置,防止在改造第二支腿10时,第一支腿3发生滑动,引起桥梁站结构不稳,导致倾塌。在第二支腿10预留的中空空间中固定设置好上表面带有纵移导轨的导梁13后,用千斤顶或其他支撑装置支撑第二支腿10的上半部,支撑好之后就拆除第二支腿10的下半部的第四钢管和第二分配梁,拆除好了,就落下千斤顶等支撑装置,让第二纵移滑座12落到导梁13的纵移导轨上,由第二纵移滑座12支撑第二支腿10。拆除第一支腿3上两个第一饺子座4的一个并安装一个第二铰支座11在第二支腿10的上部固定平台上,第二铰支座11的上端还需要跟主梁2固定。这样就可以像向左顶推那样向右顶推了。
通过提梁站的原位转换,不需要对提梁站结构进行反复拆装,即可实现双向顶推的功需求。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上部矩形框架的第二钢管和下部矩形框架的第二钢管之间固定设置若干根第一斜向钢管,所述上部固定平台和下部固定平台之间固定设置若干根第二斜向钢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第一斜向钢管可以大大增加上部矩形框架和下部矩形框架的连接强度,增强第一支腿3的结构强度。设置第二斜向钢管可以大大增加上部固定平台和下部固定平台的连接强度,增强第二支腿10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在可以直接向左顶推的功能上,通过对提梁站的支腿结构进行改进,使提梁站具有向右顶推的功能。
当需要向右顶推时。首先在第二支腿的预留空间中安装导梁13,用导梁13通过第二纵移滑座12支撑提梁站的第二支腿10并拆除第二支腿下半部的结构。拆除第一支腿3顶端两个第一铰支座4的一个,在第一支腿的顶端再固定设置一个第二铰支座11,第二铰支座11还需要跟主梁2进行固定,实现荷载转换,让提梁站在不反复拆装的情况下实现顶推方向的改变,使提梁站具有双向顶推的功能。
通过提梁站支腿与主梁连接处的铰支座转换,使提梁站适应换向顶推后,提梁站结构自适应顶推状态。
通过在提梁站第一支腿3和第二支腿10下设置横移系统6,使提梁站主梁两侧对称横移变宽,并设置第一横梁15和第二横梁14使提梁站整体保持稳定。
根据现场顶推施工顺序,确定提梁站双向顶推施工方向顺序、不同截面钢箱梁腹板受力位置及换向后的受力形式,对提梁站高空换向及变宽施工制定总体施工工艺,确保结构安全及可靠,确保换向和变宽后的提梁站结构安全可靠,能够满足施工要求。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提梁站施工中,特别对双向变宽的顶推施工提梁站,能够适应腹板位置和宽度变化,适应顶推方向变化等不利影响。通过提梁站的原位转换,不需要对提梁站结构进行反复拆装,即可实现功能需求,施工转换效率高,安全可靠。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6)

1.一种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梁、分别设置在主梁下端的一对第一支腿和一对第二支腿、滑动设置在主梁上的吊梁装置,主梁的左侧的下方设置有钢箱梁,钢箱梁的上表面平行于吊梁顶推方向固设有纵移滑道;
所述第一支腿的下端固定设置第一纵移滑座,第一纵移滑座位于纵移滑道内且能沿纵移滑道滑动,所述第一支腿的上端固定有两个第一铰支座,第一铰支座的上端与主梁的左端可拆卸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腿的上端固定设置一个第二铰支座,第二铰支座的上端与主梁的右端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腿下端与临时墩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腿的下半部留有空间安装导梁,且所述空间中固定设置第二纵移滑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包括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纵梁,每相邻的两条纵梁之间固定设置有若干个横联,每个所述第一支腿的上端通过两个第一铰支座与其中一条纵梁的左端可拆卸固定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支腿的上端通过第二铰支座与其中一条纵梁的右端可拆卸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腿与支撑第一支腿的钢箱梁之间、所述第二支腿与支撑第二支腿的临时墩之间还分别设置了横移系统;
所述横移系统包括一条横移轨道、横移轨道反力座、横移油缸和横移划船;
所述横移轨道反力座固定设置在横移轨道上并通过所述横移油缸活动连接所述横移划船,所述横移划船位于所述横移轨道上且能沿横移轨道滑动,两个所述横移轨道分别固定设置在支撑第一支腿的钢箱梁和支撑第二支腿的临时墩上表面,两个横移划船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支腿的底部、第二支腿的底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支腿之间通过设置第一横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支腿之间通过设置第二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均为可拆卸框架结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腿为第一框架结构,所述第一框架结构包括四根竖直设置的第一钢管、上部矩形框架、下部矩形框架和第一分配梁;
所述上部矩形框架和下部矩形框架均由四根第二钢管首尾依次固定连接而成,四根所述第一钢管中的两根所述第一钢管的上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铰支座固定连接,四根所述第一钢管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固定设置所述上部矩形框架和下部矩形框架,所述四根第一钢管与所述上部矩形框架和下部矩形框架的连接点均位于所述上部矩形框架和所述下部矩形框架的角点处,所述四个第一钢管的下端分别固定设置一个第一分配梁,其中一个第一分配梁的下端固定设置所述第一纵移滑座;
所述第二支腿为第二框架结构,所述第二框架结构包括四根竖直设置的第三钢管、上部固定平台、下部固定平台、四根竖直设置的第四钢管和第二分配梁;
所述第三钢管的上端与所述上部固定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钢管的下端与所述下部固定平台固定连接,所述上部固定平台上固定设置所述第二铰支座,四根所述第四钢管的上端与所述下部固定平台固定连接,四根所述第四钢管的下端分别固定一个所述第二分配梁;
所述第一支腿底部固定设置的横移划船与一个第一分配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腿底部固定设置的横移划船和一个第二分配梁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矩形框架的第二钢管和下部矩形框架的第二钢管之间固定设置若干根第一斜向钢管,所述上部固定平台和下部固定平台之间固定设置若干根第二斜向钢管。
CN202021958045.7U 2020-09-09 2020-09-09 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 Active CN2138049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58045.7U CN213804908U (zh) 2020-09-09 2020-09-09 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58045.7U CN213804908U (zh) 2020-09-09 2020-09-09 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04908U true CN213804908U (zh) 2021-07-27

Family

ID=76952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58045.7U Active CN213804908U (zh) 2020-09-09 2020-09-09 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049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25195A (zh) 新型波形钢腹板scc工法移动挂篮及其施工方法
CN109210274B (zh) 顶管管道对接装置及对接方法
CN113846563B (zh) 一种大跨度斜拉桥边跨及辅助跨钢桁梁架设的施工方法
CN112359733A (zh) 具有可折叠换梁机的换梁方法
CN210684480U (zh) 上承式拱桥施工用钢拱架拼装与横移系统
CN110565983B (zh) 一种建筑物顶升移位方法
CN103557011B (zh) 一种侧墙台车
CN114657884A (zh) 一种桥台拼装分段推进的下行式移动模架施工方法
CN213804908U (zh) 双向顶推钢箱梁提梁站
CN113073839A (zh) 一种重载自爬施工装置及其爬升方法
CN110438908B (zh) 一种上承式箱型拱桥改造施工方法
CN212404879U (zh) 适用于钢箱梁腹板变化的提梁站
CN205711780U (zh) 新型波形钢腹板scc工法移动挂篮
CN111877165B (zh) 有限空间下贝雷梁平移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110438907B (zh) 一种基于钢拱架的上承式拱桥施工方法
CN210262748U (zh) 钢箱梁顶推施工悬臂支承结构
CN114016618A (zh) 一种顶升装置
CN112695650A (zh) 一种浅滩变曲线宽幅现浇梁下行式移动模架法施工方法
CN112610014A (zh) 一种用于铁路客站改扩建工程的滑移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2144403A (zh) 适用于钢箱梁腹板变化的提梁站及其顶推工艺
JPS58523B2 (ja) キヨウリヨウトウノ ジヨウブコウゾウコウチクソウチ
CN210975557U (zh) 一种上承式箱型拱桥施工用钢拱架支撑及横移系统
CN220848631U (zh) 一种用于钢板梁小横梁安装的可移动式双施工平台
CN216377240U (zh) 一种钢桁梁内铁路桥面系用桁车
CN216277928U (zh) 隧道钢内衬安装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