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86770U - 锅具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86770U
CN213786770U CN202022219985.0U CN202022219985U CN213786770U CN 213786770 U CN213786770 U CN 213786770U CN 202022219985 U CN202022219985 U CN 202022219985U CN 213786770 U CN213786770 U CN 2137867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pot body
hole
detection
wal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1998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经中
祝明月
沈术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1998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867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867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867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锅具和烹饪器具,该锅具(100)包括金属的锅体(10)和检测组件,锅体(10)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绝缘层;检测组件包括第一检测件(20)和第二检测件(30),第一检测件(20)与锅体(10)电性绝缘,第一检测件(20)与第一控制板(101)或连接端子电性连接;锅体(10)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的至少部分孔口位于锅体(10)的内壁面处,至少部分第二检测件(30)位于安装孔内,第二检测件(30)通过锅体(10)与第一控制板(101)或者连接端子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解决了目前检测组件与控制板之间连接结构复杂的问题,提高了锅具和具有该锅具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稳定性。

Description

锅具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具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烹饪器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厨具,用于烹煮食物。常用的烹饪器具包括电磁炉、电饭煲、电炒锅和电炖锅等。
目前,一般烹饪器具包括锅具和加热器,锅具放置在加热器上,锅具包括锅体和盖合在锅体上的锅盖,利用加热器对锅具进行加热。为了实现烹饪器具的防溢控制,一般会在锅盖上设置防溢检测器和与防溢检测器电性连接的防溢控制板。当锅体内的液位升高并碰触到锅盖时,防溢检测器与汤汁接触后,获取到防溢信息,并发送给防溢控制板,防溢控制板会与加热器中的加热控制板电性连接,加热控制板获取防溢信息后调控加热器中的加热件,从而实现烹饪器具的防溢和加热温度控制。基于目前的锅体的表面会涂覆有防粘或保护涂层,使得防溢检测器和与防溢检测器仅能通过暴露在外的导线连接。
然而,目前的防溢检测器与防溢控制板的连接过程较为复杂,导致锅具结构的复杂度增加,降低了锅具和具有该锅具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锅具和烹饪器具,能够减小防溢检测器与防溢控制板的连接过程复杂度,提高锅具和具有该锅具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锅具,包括金属的锅体和检测组件,所述锅体上设有第一控制板或者连接端子,所述锅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绝缘层。
所述检测组件包括第一检测件和第二检测件,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锅体电性绝缘,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一控制板或连接端子电性连接。
所述锅体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至少部分孔口位于所述锅体的内壁面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检测件位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二检测件通过所述锅体与所述第一控制板或者所述连接端子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通过设置包括金属的锅体和检测组件,检测组件包括第一检测件和第二检测件,这样当锅体内溢起的汤汁接触到第一检测件时,第一检测件、第二检测件、位于第一检测件和第二检测件之间的汤汁,以及位于连接件和第二检测件之间的部分锅体形成导电回路,并将导通信号传递给第一控制板或连接端子,第一控制板或连接端子检测到信号并发送信号至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则根据信号控制加热装置的加热状态,进而达到控制锅具内温度大小的功能。同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部分锅体可以作为第二检测件与第一控制板或连接端子之间的信号传输介质,因此第二检测件在锅体上的设置位置较为灵活,减少锅具中零配件的安装,进而简化防溢检测器与防溢控制板的连接过程,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检测组件与控制板之间的连接过程复杂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减少导线使用,并提高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如上所述的锅具,所述安装孔为盲孔,所述盲孔的孔口位于所述锅体的内壁面上,所述第二检测件嵌设在所述盲孔中,所述第二检测件与所述盲孔的孔壁电性连接。
这样当设置安装孔为盲孔时,且盲孔的孔口位于所述锅体的内壁面上,这时盲孔与锅体内壁面连通,并且锅体外壁面看不到盲孔的孔口,这样有利于提高锅体的美观性。
如上所述的锅具,所述盲孔中的所述第二检测件的表面齐平于或高于所述盲孔的孔口。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锅体的美观性,而且能够实现第二检测件的表面与盲孔孔口之间的平滑过渡。
如上所述的锅具,所述盲孔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锅体厚度的1/2;
和/或,所述盲孔的深度范围为1-2mm。
这样能进一步保证盲孔与锅体内壁面连通,锅体外壁面看不到盲孔,进而提高锅体的美观性。
如上所述的锅具,所述安装孔为通孔,所述通孔两端的孔口连通所述锅体的内壁面和外壁面;
所述第二检测件与所述通孔的孔壁和/或锅体的外壁面电性连接。
通过设置通孔,可以减小第二检测件的设置难度,同时当锅体内的汤汁溢起并接触到第一检测件时,第一检测件与第二检测件通过锅体内的汤汁导通,第二检测件的信号可以通过通孔的内壁面传递至锅体中,利用锅体将信号传递至第一控制板或连接端子处。烹饪器具则根据导通信号判断出锅体内的汤汁要溢出,从而控制加热装置的加热状态。
如上所述的锅具,所述第二检测件铆接在所述安装孔中,这样通过对第二检测件进行铆接,能够起到对第二检测件进行固定以及限位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二检测件以及装置的安装稳定性。同时铆接的方式可以保证第二检测件与安装孔之间具有电性连接的结构,从而保证第二检测件与安装孔的孔壁之间的信号传输。
如上所述的锅具,所述锅体的外壁面导电,所述锅体的外壁面上设置有连接件,所述锅体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控制板或接线端子电性连接。
通过设置连接件,锅体能够通过连接件与第一控制板或者接线端子电性连接,这样连接件与第二检测件之间形成信号传输区域,且该信号传输区域能够构成一条导电回路,这样有利于减少第一控制板与锅体之间连接的导线数量,进而有利于提高装置稳定性。
如上所述的锅具,所述锅体的外壁面上设置有绝缘层,至少部分所述绝缘层上具有缺口,所述缺口暴露所述锅体的外壁面,所述缺口处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锅体电性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板或接线端子电性连接。该绝缘层可以提高锅体外壁面的美观性,并对锅体的外壁面形成保护效果。进一步地,这样的设置可以利用连接件将第二检测件的信号传递至第一控制板或连接端子处,从而提高第二检测件设置位置的灵活性,同时避免第二检测件直接连接至第一控制板或连接端子处时,连接结构的复杂度,减少连接导线的长度。
如上所述的锅具,所述锅体上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锅体一体成型,所述连接件的外壁面上设置绝缘层;
所述连接件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壁面与所述第一控制板或接线端子电性连接,或者,还可以在空腔内设置导电垫片,导电垫片与所述第一控制板或接线端子电性连接。这样的设置可以减小连接件与第一控制板或连接端子的连接难度,减小锅体与连接件的连接难度,同时提高连接件外表的美观性。
如上所述的锅具,所述锅体上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两端的孔口连通所述锅体的内壁面和外壁面;
所述贯穿孔中设置有连接件,至少部分所述连接件与贯穿孔的孔壁电性连接,位于所述贯穿孔外部的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控制板或接线端子电性连接,这样通过设置贯穿孔,并将连接件设置在所述贯穿孔中,有利于提高装置的紧凑性。
如上所述的锅具,所述第二检测件和所述连接件为铆钉,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第一控制板与锅体之间连接的导线数量,同时可以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减小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进一步地,铆钉可以保证第二检测件和连接件均与锅体之间具有电性连接的关系,保证检测信号的传输。
如上所述的锅具,所述检测组件为防溢检测组件,所述锅体为铝件。
如上所述的锅具,所述锅体上设置有测温件。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测温的准确性。
如上所述的锅具,所述第二检测件位于所述锅体的锅底,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锅体的所述第一控制板或所述连接端子设置。这样的设置可以利用连接件传输第二检测件上的检测信号至第一控制板或连接端子处,提高了第二检测件位置的灵活性,同时保证防溢功能的正常使用。
如上所述的锅具,所述锅体上设置有控制器,所述第二检测件靠近所述控制器设置。这样的设置便于第二检测件与控制器的电性连接,便于第二检测件与控制器的安装,提高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加热器和上述的锅具,所述锅具位于所述加热器上;所述锅具的第一控制板或连接端子与所述加热器电性连接;或,所述加热器上设置有第二控制板,所述锅具的第一控制板或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控制板电性连接。
所述锅具的第一控制板或连接端子可以与所述加热器电性连接;或者,所述加热器内可以设置有第二控制板,所述锅具的第一控制板或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控制板电性连接,这样锅具上的第一检测件和第二检测件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与第一控制板和第二控制板进行信号传输,具体的,还可以在第一控制板内设有无线传输模块,无线传输模块用于将第一检测件和第二检测件与锅体之间的导通信号发送给加热器的第二控制板内,这时第二控制板根据导通信号控制电磁炉的加热状态。当然,锅具和加热器之间还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连接,从而将锅具的检测信号传递至加热器处,利用加热器的第二控制板进行加热器加热状态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的锅口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I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的锅底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II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III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的上设置盲孔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锅具;
10-锅体;
101-第一控制板;
20-第一检测件;
30-第二检测件;
40-连接件;
50-信号传输区域;
60-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目前的烹饪器具中,为了实现烹饪器具的防溢控制,往往会在锅盖上设置防溢检测器和与防溢检测器电性连接的防溢控制板,这样当锅体内的液位升高并碰触到锅盖时,防溢检测器与汤汁接触后,获取到防溢信息,并发送给防溢控制板,防溢控制板会与加热器中的加热控制板电性连接,加热控制板获取防溢信息后调控加热器中的加热件,从而实现烹饪器具的防溢和加热温度控制,然而现有技术中,防溢检测器与防溢控制板的连接过程较为复杂,进而导致锅具结构的复杂度增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检测组件,并在锅体上设置第一控制板,检测组件与第一控制电性连接,这样不仅能够解决检测组件与控制板之间连接复杂的问题,同时减少导线的使用,进而有利于提高结构稳定性。
下面具体对本实施例提供的锅具进行详细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的锅口一侧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I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的锅底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II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2中III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的上设置盲孔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锅具100,参见图1至图7所示,锅具100可以包括金属的锅体10和检测组件,其中锅体10上设有第一控制板101或者连接端子,锅体10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绝缘层。
其中,如图2所示,检测组件包括第一检测件20和第二检测件30,第一检测件20与锅体10电性绝缘,第一检测件20与第一控制板101或连接端子电性连接。
由于锅体10往往为金属锅体10,为了形成测温防溢回路,第一检测件20和第二检测件30中的至少一个检测件与锅体10电性绝缘设置,例如,一种实现方式为,第一检测件20与第二检测件30中的其中一个与锅体10电性连接,另一个与锅体10绝缘设置,例如,第一检测件20与锅体10电性绝缘设置,第一检测件20与第一控制板101或连接端子电性连接,第二检测件30与锅体10电性连接,这样当锅体10内的汤汁溢起并接触到第一检测件20时,第一检测件20、第二检测件30、位于第一检测件20和第二检测件30之间的汤汁,以及位于连接件40和第二检测件30 之间的部分锅体形成导电回路,并将导通信号传递给第一控制板101,第一控制板101检测到信号并发送信号至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则根据信号控制加热装置的加热状态,达到控制锅具100内温度大小的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锅体10的内壁面和/或外壁面设置绝缘层,该绝缘层位于锅体10的内壁面上时可以为防粘涂层,该绝缘层位于锅体10的外壁面上时可以为耐高温涂层,例如高温油漆。绝缘层可以提高锅体10的使用性能和外表美观性。
位于第一检测件20和第二检测件30之间的部分锅体10可以是指连接在连接件40和第二检测件30之间的锅体,此处的锅体10可以是锅体的一部分,基于锅体10为金属材质,该部分的锅体10具有传递检测信号的作用,因此可以形成导电回路的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当锅具具有锅体和锅盖时,本实施例的第一检测件20 可以设置在锅体上,也可以设置在锅盖上,本实施例对第一检测件20的具体设置位置并不加以限制。
其中,锅体10上还可以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的至少部分孔口位于锅体10的内壁面处,这样至少部分第二检测件30位于安装孔内,且第二检测件30能够通过锅体10与第一控制板101或者连接端子电性连接,这样当锅体10内的汤汁溢起接触到第一检测件20时,第一检测件20与第二检测件30通过锅体10内的汤汁导通;另外,通过设置安装孔可以对第二检测件30起到稳定以及固定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端子具体可用于将锅具100与烹饪器具进行电性连接。
另外,本实施例中,对于安装孔的尺寸、数量以及设置位置不做进一步限定,因为安装孔的尺寸可以根据不同型号的烹饪器具以及不同尺寸的第二检测件30来具体设定,只要是通过自身的结构来实现锅体10与第一控制板101或接线端子电性连接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100,通过包括金属的锅体10和检测组件,锅体10上设有第一控制板101或者连接端子,锅体10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绝缘层,检测组件包括第一检测件20和第二检测件30,第一检测件20与锅体10电性绝缘,第一检测件20与第一控制板101或连接端子电性连接。
锅体10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的至少部分孔口位于锅体10的内壁面处,至少部分第二检测件30位于安装孔内,第二检测件30通过锅体10 与第一控制板101或者连接端子电性连接,这样当锅体10内溢起的汤汁接触到第一检测件20时,第一检测件20、第二检测件30、位于第一检测件20和第二检测件30之间的汤汁,以及位于连接件40和第二检测件30 之间的部分锅体10形成导电回路,并将导通信号传递给第一控制板101,第一控制板101检测到信号并发送信号至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则根据信号控制加热装置的加热状态,进而达到控制锅具100内温度大小的功能。
同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部分锅体10可以作为第二检测件30与第一控制板101或连接端子之间的信号传输介质,因此第二检测件30在锅体上的设置位置较为灵活,减少锅具中零配件的安装,进而简化防溢检测器与防溢控制板的连接过程,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检测组件与控制板之间的连接过程复杂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减少导线使用,并提高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参照图7所示,安装孔60可以为盲孔,盲孔的孔口位于锅体10的内壁面上,第二检测件30嵌设在盲孔中,第二检测件30与盲孔的孔壁电性连接。
这样当设置安装孔60为盲孔时,且盲孔的孔口位于锅体10的内壁面上,这时盲孔与锅体10内壁面连通,并且锅体10外壁面看不到盲孔的孔口,这样有利于提高锅体10的美观性。基于锅体10的内壁面会设置涂层,该涂层会阻挡检测信号的传输,因此本实施例在锅体10的内壁面上开设盲孔,将盲孔的内壁面暴露出来,从而便于与第二检测件30电性连接,从而利用盲孔的内壁面与第二检测件30电连接,以将第二检测件30上的检测信号传递至锅体10内部,利用锅体10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之间的部分进行检测信号的传输。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盲孔中的第二检测件30的表面可以与盲孔的孔口平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锅体10的美观性,而且能够实现第二检测件30的表面与盲孔孔口之间的平滑过渡。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检测件30的表面为弧面时,此时第二检测件 30的表面与盲孔孔口可以组成平滑过渡的弧面,不产生尖角,进而使用过程中不会导致用户的划伤,另外,弧形结构表面圆滑容易清理。
当然,在另外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盲孔中的第二检测件30的表面还可以高于盲孔的孔口,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二检测件30嵌设在盲孔中,这时盲孔也可作为防溢导电区,这样当锅体10内溢起的汤汁接触到第一检测件20时,第一检测件20与第二检测件30通过汤汁导通,第二检测件30与盲孔导通,从而便于第一检测件20和第二检测件30的检测信号传递至第一控制板或连接端子处,烹饪器具则根据导通信号判断出锅体10内的汤汁要溢出,从而控制加热装置的加热状态,同时有利于减少导线使用,并提高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盲孔的深度小于或等于锅体10厚度的1/2,这样能进一步保证盲孔与锅体10内壁面连通,锅体10外壁面看不到盲孔,进而提高锅体10的美观性。
或者,盲孔的深度范围可以为1-2mm,通过设置盲孔的深度范围为 1-2mm,还可以避免第二检测件30容易从盲孔内滑出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盲孔的孔深可以为H(未示出),其中,H可以介于1-2mm 之间,示例性的,H可以为1mm,H可以为1.5mm,H还可以为2mm,本实施例中,对于盲孔的孔深H不做具体限定,只要一方面能够提高锅体 10的美观性,另一方面避免第二检测件30从盲孔内滑出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安装孔还可以为通孔,通孔两端的孔口连通锅体10的内壁面和外壁面,其中,第二检测件30与通孔的孔壁和/或锅体的外壁面电性连接,这样当锅体10内的汤汁溢起并接触到第一检测件 20时,第一检测件20与第二检测件30通过锅体10内的汤汁导通,烹饪器具则根据导通信号判断出锅体10内的汤汁要溢出,从而控制加热装置的加热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当锅体10的外壁面上设置有涂层时,例如该涂层可以是高温油漆,锅体10的外壁面不具备检测信号传递的功能,此时可以通过通孔的内壁面与第二检测件30电性连接即可,此时锅体10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之间的部分可以进行检测信号的传输。当锅体10的外壁面不设置涂层时,锅体10的外壁面可以具备检测信号传输的功能,这样第二检测件30可以与锅体10的外壁面电连接,从而利用锅体10的外壁面进行检测信号的传输。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检测件30可以铆接在安装孔中,这样通过对第二检测件30进行铆接,能够起到对第二检测件30进行固定以及限位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二检测件30以及装置的安装稳定性。同时铆接的方式可以保证第二检测件30与安装孔之间具有电性连接的结构,从而保证第二检测件30与安装孔的孔壁之间的信号传输。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锅体10的外壁面导电,锅体10的外壁面上还可以设置有连接件40,具体参见图2所示,锅体10可以通过连接件 40与第一控制板101或接线端子电性连接。
通过设置连接件40,锅体10能够通过连接件40与第一控制板101 或者接线端子电性连接,这样连接件40与第二检测件30之间形成信号传输区域50,且该信号传输区域50能够构成一条导电回路,这样有利于减少第一控制板101与锅体10之间连接的导线数量,进而有利于提高装置稳定性。该该信号传输区域50即为连接件40与第二检测件30之间可以作为检测信号传输的部分,根据锅体10外壁面上是否设置涂层,该部分可以区别为位于连接件40与第二检测件30之间的锅体的内壁面与外壁面之间的部分,也可以是位于连接件40与第二检测件30之间的锅体的外壁面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连接件40的尺寸、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不做进一步限定,因为连接件40的尺寸、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可以根据不同型号的锅体10来具体限定,只要是通过自身的结构能实现锅体10 与第一控制板101或接线端子电性连接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锅体10的外壁面上可以设置有绝缘层,其中,至少部分绝缘层上具有缺口,这样以使缺口暴露锅体10的外壁面,缺口处设置有连接件40,连接件40的一端与锅体10电性连接,连接件 40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板101或接线端子电性连接,这样同样有利于减少第一控制板101与锅体10之间连接的导线数量,进而有利于提高装置稳定性。
同样,对于缺口的尺寸、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不做进一步限定,因为缺口的尺寸、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可以根据不同型号的锅体10 以及连接件40来具体限定,只要是通过自身的结构能实现锅体10与第一控制板101或接线端子电性连接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锅体10的外壁面上设置绝缘层时,该绝缘层可以为不沾涂层或防摩擦涂层,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外壁面上可以为耐高温涂层,例如高温油漆或者陶瓷涂层。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锅体10上设置有连接件40,连接件40 可以与锅体10一体成型,连接件40的外壁面上设置绝缘层。需要说明的是,锅体10与连接件40一体成型时,两者的连接处可以导电,从而进行检测信号的传输。
其中,连接件40内部可以设置有空腔,空腔的内壁面与第一控制板 101或接线端子电性连接。其中,该空腔的内壁面上并未设置涂层,空腔的内壁面与第一控制板101或接线端子之间可以实现检测信号的传输。
或者,还可以在空腔内设置导电垫片,导电垫片与第一控制板101或接线端子电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锅体10与连接件40一体成型,可以实现零配件的精简化,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并有利于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锅体10上还可以设置有贯穿孔,贯穿孔的两端的孔口连通锅体10的内壁面和外壁面。
其中,连接件40设置在贯穿孔中,至少部分连接件40与贯穿孔的孔壁电性连接,贯穿孔的孔壁上并未设置涂层,因此连接件40与贯穿孔的孔壁的连接处导电,从而可以实现检测信号的传输,位于贯穿孔外部的连接件40与第一控制板101或接线端子电性连接,这样通过设置贯穿孔,并将连接件40设置在贯穿孔中,有利于提高装置的紧凑性。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检测件30和连接件40可以为铆钉,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第一控制板101与锅体10之间连接的导线数量,同时可以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检测组件为防溢检测组件,锅体10为铝件。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锅体10上还可以设置有测温件,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装置的测温精度。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检测件30位于锅体10的锅底,连接件40靠近锅体10的第一控制板101或连接端子设置,这样当锅体10内溢起的汤汁接触到第一检测件20和连接件40中的至少一个时,第一检测件20和连接件40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二检测件30通过锅体10内的汤汁导通,烹饪器具则根据导通信号判断出锅体10内的汤汁要溢出,从而控制加热装置的加热状态。
进一步地,基于连接件40靠近锅体10的第一控制板101或连接端子设置,可以减少连接件40与锅体10的第一控制板101或连接端子连接时的操作难度和连接所使用的导线的长度。同时,可以保证与连接件40电连接第二检测件30的设置位置的灵活性,减小其设置难度。其中,该连接件40可以与第一控制板101或连接端子同时设置,或者连接件40可以与锅体10的把手一起设置,从而减小了连接件40的设置难度。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锅体10上可以设置有控制器,第二检测件30靠近控制器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可以包括加热器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锅具100,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加热器可以是电磁炉、电陶炉或者电加热盘等加热器,加热器与锅具100可以为分体设置,或者加热器可以与锅具100相连。
本实施例中,当锅具100与加热器为一体结构时,例如烹饪器具可以为电炒锅。此时,锅具100的第一控制板101可以与加热器电性连接,第一控制板101可以实现锅具100中检测组件的检测信号的收集,以及对加热器的加热状态的调控。
当锅具100与加热器为分体结构时,加热器内可以设置有第二控制板,锅具100的第一控制板101与第二控制板电性连接,这样锅具100上的第一检测件20和第二检测件30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与第一控制板101和第二控制板进行信号传输,具体的,还可以在第一控制板101内设有无线传输模块,无线传输模块用于将第一检测件20和第二检测件30与锅体10 之间的导通信号发送给加热器的第二控制板内,这时第二控制板根据导通信号控制电磁炉的加热状态。
当然,该加热器与锅具100还可以是通过有线连接,例如在锅具100 的底部设置插接件,在加热器的对应位置设置与该插接件匹配的插接端,当锅具100放置在加热件的加热面上时,插接件与插接端接合,从而实现两者的电性连接。其中,本实施例中连接端子即为该插接件。此处的插接件还可以是耦合件,或可以实现电性连接的结构即可,本实施例对该连接端子的具体的结构并不加以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的锅体(10)和检测组件,所述锅体(10)上设有第一控制板(101)或者连接端子,所述锅体(10)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绝缘层;
所述检测组件包括第一检测件(20)和第二检测件(30),所述第一检测件(20)与所述锅体(10)电性绝缘,所述第一检测件(20)与所述第一控制板(101)或连接端子电性连接;
所述锅体(10)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至少部分孔口位于所述锅体(10)的内壁面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检测件(30)位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二检测件(30)通过所述锅体(10)与所述第一控制板(101)或者所述连接端子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为盲孔,所述盲孔的孔口位于所述锅体(10)的内壁面上,所述第二检测件(30)嵌设在所述盲孔中,所述第二检测件(30)与所述盲孔的孔壁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中的所述第二检测件(30)的表面齐平于或高于所述盲孔的孔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锅体(10)厚度的1/2;
和/或,所述盲孔的深度范围为1-2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为通孔,所述通孔两端的孔口连通所述锅体(10)的内壁面和外壁面;
所述第二检测件(30)与所述通孔的孔壁和/或锅体的外壁面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件(30)铆接在所述安装孔中。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0)的外壁面导电,所述锅体(10)的外壁面上设置有连接件(40),所述锅体(10)通过所述连接件(40)与所述第一控制板(101)或接线端子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0)的外壁面上设置有绝缘层,至少部分所述绝缘层上具有缺口,所述缺口暴露所述锅体(10)的外壁面,所述缺口处设置有连接件(40),所述连接件(40)的一端与所述锅体(10)电性连接,所述连接件(4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板(101)或接线端子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0)上设置有连接件(40),所述连接件(40)与所述锅体(10)一体成型,所述连接件(40)的外壁面上设置绝缘层;
所述连接件(40)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壁面与所述第一控制板(101)或接线端子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0)上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两端的孔口连通所述锅体(10)的内壁面和外壁面;
所述贯穿孔中设置有连接件(40),至少部分所述连接件(40)与贯穿孔的孔壁电性连接,位于所述贯穿孔外部的所述连接件(40)与所述第一控制板(101)或接线端子电性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件(30)和所述连接件(40)为铆钉。
12.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为防溢检测组件,所述锅体(10)为铝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0)上设置有测温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件(30)位于所述锅体(10)的锅底,所述连接件(40)靠近所述锅体(10)的所述第一控制板(101)或所述连接端子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0)上设置有控制器,所述第二检测件(30)靠近所述控制器设置。
16.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器和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100),所述锅具(100)位于所述加热器上;
所述锅具的第一控制板(101)或连接端子与所述加热器电性连接;或,所述加热器上设置有第二控制板,所述锅具(100)的第一控制板(101)或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控制板电性连接。
CN202022219985.0U 2020-09-30 2020-09-30 锅具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137867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19985.0U CN213786770U (zh) 2020-09-30 2020-09-30 锅具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19985.0U CN213786770U (zh) 2020-09-30 2020-09-30 锅具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86770U true CN213786770U (zh) 2021-07-27

Family

ID=76957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19985.0U Active CN213786770U (zh) 2020-09-30 2020-09-30 锅具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867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24090A (zh) 锅传感器和热发生单元以及烹饪炉灶及其控制方法
CN109222618B (zh) 烹调器的控制方法和烹调器
CN213786770U (zh) 锅具和烹饪器具
CN210573330U (zh) 信号传输模块、锅具及烹饪套装
CN209899109U (zh) 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CN211739190U (zh) 加热平台和炉具总成
CN213605834U (zh) 锅具和烹饪器具
CN210018909U (zh) 锅具和电磁炉炊具
CN209995914U (zh) 锅具和电磁炉炊具
CN210573441U (zh) 信号传输模块、锅具及烹饪套装
CN217695979U (zh) 烹饪器具
CN201019568Y (zh) 一种无线智能烹饪炉具
CN209899110U (zh) 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CN207755006U (zh) 烹饪器具
CN210018973U (zh) 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CN219396912U (zh) 一种专用烹饪锅体及使用该专用烹饪锅体的自动烹饪设备
CN217524686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烹饪套组
CN213721351U (zh) 锅具和烹饪器具
CN215127468U (zh) 烹饪器具
CN208551136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10930808U (zh) 烹饪锅具和烹调器
CN213605835U (zh) 锅具和烹煮器具
CN210018892U (zh) 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CN211551712U (zh) 具有感温结构的电磁炉
CN209712531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