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56331U - 一种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以及用于该发光电子浮漂的卡塞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以及用于该发光电子浮漂的卡塞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756331U CN213756331U CN202021014979.5U CN202021014979U CN213756331U CN 213756331 U CN213756331 U CN 213756331U CN 202021014979 U CN202021014979 U CN 202021014979U CN 213756331 U CN213756331 U CN 21375633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at
- light
- electrode needle
- positive electrode
- negative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以及用于该发光电子浮漂的卡塞,其包括:漂头下部和漂头上部,所述的漂头下部上端与漂头上部的下端连接,漂头下部下端具有一可插入浮漂电池的容腔,所述的漂头上部包括:透光管和LED灯串,所述的LED灯串被封装在透光管内,所述的LED灯串通过导线电性连接的若干LED芯片构成;所述的漂头上部的透光管内还插入有一支撑条;通过浮漂电池为LED灯串供电,令LED灯串中的LED芯片发出的光由透光管透射出来。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漂头上部直接发光的方式,令LED灯串中的LED芯片发出的光由透光管透射出来。这样不仅发光清晰,并且肯根据漂目的设计,对应每个漂目设置不同颜色的LED芯片,进一步增加垂钓者的视觉敏感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浮漂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以及用于该发光电子浮漂的卡塞。
背景技术:
浮漂是人们在钓鱼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一般的浮漂包括:漂头、漂身和漂脚三部分,漂头和漂脚分别固定在漂身的上下两端。其中漂身作为主要的浮力提供对象,其一般采用轻质材料制作,例如芦苇、塑胶、孔雀羽等。漂头多采用塑胶或者碳纤维,通常会在漂头上标识出不同的颜色,作为浮漂的“目”。漂脚采用碳纤维、钢等硬质材料。钓鱼时,钓鱼人通过浮漂浮沉导致的漂头中漂目变化来判断鱼是否上钩,从而做出起竿的动作。
针对夜钓爱好者,目前市面上出现了许多发光型浮漂。例如见专利申请号为:201511010550.2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传光鱼漂及发光鱼漂。一种发光鱼漂,包括传光鱼漂和发光器,所述传光鱼漂包括漂体和导光棒,所述导光棒自上而下穿过漂体,位于漂体以上部分的导光棒为漂头,位于漂体以内部分的导光棒为漂轴,位于漂体以下部分的导光棒为漂脚,所述导光棒采用导光材料;在发光器的光输出端设有导光棒接口,所述漂脚插装在导光棒接口内,在发光器的下端固定有插脚。该技术方案将发光体设置在漂体(即漂身)中,通过导光棒将光线传导出去。
目前的发光电子浮漂的发光方式多采用传导方式发光,这是因为常用的垂钓漂头为了保持灵敏度,其直径非常细,一般在2-3mm,并且长度一般在100-200mm 之间,这样就导致如果使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导光棒一般采用光纤或者透明塑胶材料制作,其质地较软。作为漂头就会导致容易变形,影响正常使用。另外,上述技术方案中,导光棒本身不发光,其是通过来自底部光源以传导的方式透射出来。使用时,为了显示漂目,需要在导光棒表面喷涂不同颜色的环形漆。
目前采用非传导发光方式浮漂,其漂头的长度通常不会太长,并且直径较粗,以容纳LED发光元件。例如见专利号为201721271863.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电子发光鱼漂,其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将鱼漂专用电池安装在漂身内的一内腔中,将发光二极管安装在漂头的顶端,通过上下电极片与电池导接,令漂头顶端的二极管发光。该技术方案中,漂头长度较短,并且为了容纳发光元件,漂头的末端设置发光元件的位置进行了加粗。采用这种设计后,虽然可以实现漂头直接发光,但是导致整个浮漂的灵敏度降低。
本发明人为了克服现有产品所存在的不足,经过不断研发,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以及用于该型发光电子浮漂的卡塞。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中发光电子浮漂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包括:漂头下部和漂头上部,所述的漂头下部上端与漂头上部的下端连接,漂头下部下端具有一可插入浮漂电池的容腔,所述的漂头上部包括:透光管和LED灯串,所述的LED灯串被封装在透光管内,所述的LED 灯串通过导线电性连接的若干LED芯片构成;所述的漂头上部的透光管内还插入有一支撑条;通过浮漂电池为LED灯串供电,令LED灯串中的LED芯片发出的光由透光管透射出来。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LED灯串中的导线采用漆包线;所述的漂头下部的下端具有与浮漂漂头连接的连接部。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漂头下部的容腔内设置有一卡塞,所述的卡塞上设置有导电用的正、负电极针,当浮漂电池插入漂头下部的容腔后,浮漂电池的正负极分别与卡塞上的正、负电极针电性接触,为LED灯串供电。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卡塞具有与正、负电极针一体注塑成型的绝缘座;所述的浮漂电池具有一正极电极柱,于所述的绝缘座上开设有一用于容置浮漂电池正极电极柱插孔;所述的正电极针至少有部分显露于所述的插孔内,所述的负电极针延伸出绝缘座外与浮漂电池负极接触。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负电极针沿绝缘座侧面向下延伸,于所述的容腔侧壁上对应负电极针的位置开设有凹槽。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于所述漂头下部的容腔内、卡塞上方设置有一电路板,所述的导线和与正、负电极针均电性连接至电路板上;所述LED灯串的导线电性连接至电路板上。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LED灯串上对应LED芯片的位置包裹有一树脂球;或者,所述的透光管上对应LED芯片的位置包裹有一树脂球。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树脂球内掺杂有荧光粉或者光扩散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产品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漂头上部直接发光的方式,即,将LED灯串直接设置在漂头的透光管中,令LED灯串中的LED芯片发出的光由透光管透射出来。这样不仅发光清晰,并且根据漂目的设计,对应每个漂目设置不同颜色的LED芯片,进一步增加垂钓者的视觉敏感度。
2、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保证透光管的韧性,在漂头上部的透光管内插入有一支撑条,该支撑条可采用碳纤维(与常规浮漂的漂头同样材质),这样就可以确保本实用新型的漂头可保持笔直状态,确保浮漂的灵敏度。
对于发光电子浮漂而言,需要在浮漂内设置浮漂电池。由于并且该浮漂电池应当便于更换,针对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个用于发光电子浮漂的卡塞,本实用新型中用于发光电子浮漂中的卡塞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卡塞安装于发光电子浮漂的漂头下部的容腔内,所述的卡塞包括正、负电极针,以及与正、负电极针一体注塑成型的绝缘座,于所述的绝缘座底面开设有一插孔;所述的正电极针一端显露于绝缘座上表面,另一端插入绝缘座内,并且至少有部分正电极针显露于所述的插孔内;所述的负电极针一端显露于绝缘座上表面,另一端自绝缘座表面向下延伸,并显露于绝缘座外部。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绝缘座侧壁上对应正电极针的位置开设有一定位孔。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上述卡塞后,其不仅便于装配,并且在与浮漂电池配合时接触稳定,不会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并且也便于浮漂电池的插拔更换,不会出现多次插拔后,导致的接触位置变形而导致接触不良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中C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漂头下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卡塞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发光电子浮漂,由于浮漂的发光部件以及电路仅仅设置在漂头下部1和漂头上部2中,所以本实用新型仅仅涉及对浮漂的漂头下部1和漂头上部2部分的改进。见图8所示,在实际使用时,需要将漂头下部1和漂头上部2构成的漂头与漂身6、漂脚7部分连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发光电子浮漂。
本实用新型包括:漂头下部1和漂头上部2。所述的漂头下部1的上端11 与漂头上部2的下端连接,漂头下部1下端12具有一可插入浮漂电池3的容腔 10。
结合图5所示,所述的漂头下部1的上端11设置成一插接套管,该上端11 的插接套管与所述的容腔10连通。漂头上部2的下端插入漂头下部1上端11的插接套管内,二者可采用胶水粘接固定。浮漂电池3通过漂头下部1的下端12 插入容腔10内。在容腔10内设置有一卡塞4。当浮漂电池3插入后,将与卡塞 4形成导电接触。
结合图2、图3、图4、图6所示,所述的漂头上部2包括:透光管21和LED 灯串22。所述的LED灯串22被封装在透光管21内,所述的LED灯串22通过导线221电性连接的若干LED芯片222构成。该LED灯串22与卡塞4形成电性连接,这样通过所述浮漂电池3为LED灯串22供电,令LED灯串22中的LED芯片 222发出的光由透光管21透射出来。
所述的透光管21采用可透光的塑胶材料制作,通常选择透明材料。为了保证浮漂的灵敏度,透光管21的直径应当较小。例如选择外径为1-3mm的中空透明塑胶管或者光纤。
为了便于装配,所述的LED灯串22采用中的LED芯片222应当采用尺寸足够小的LED芯片,随着LED芯片的发展,目前已经可以选择尺寸在0.3mm的LED 芯片。所述的LED灯串22中的导线221采用直径在0.15mm以下的铜线漆包线。 LED芯片222与导线221可采用串联或并联方式连接,或者串并联结合的方式,形成一条灯条。通常LED芯片222的间隔距离与浮漂的漂目对应。
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漂头上部2采用透光管21,所以其韧性肯定没有传统的碳纤维漂头好,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弯曲变形。为了保证漂头上部2的韧性,令其保持在笔直状态,所述的漂头上部2的透光管21内还插入有一支撑条23,该支撑条23可采用直径在0.6mm以下的碳纤维条。
装配时,将LED灯串22和支撑套23插入透光管21内。见图2所示,透光管21上端的开口可通过一个透明胶塞封堵24。见图5所示,透光管21的下端插入漂头下部1上端11的插接套管内,二者可采用胶水粘接固定。同时,令导线221向下伸入至漂头下部1的容腔10内,以便于进行电性连接。
由于在使用浮漂时,通常只需要在浮漂对应的漂目位置实现发光即可,所以LED灯串22的长度不用贯穿整个透光管21,可以仅仅设置在漂头上部2的上部区域即可,剩余下部区域可直接通过导线连接,然后向下延伸由透光管21下端伸出即可。这样可以进一步节约成本。结合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LED 灯串22长度为从A处至C处。即,LED灯串22仅仅设置在漂头上部2的上部,剩余下部通过焊接的导线223向下延伸即可。同理,所述的支撑条23也无需完全向上延伸至透光管21的上端开口处,只要确保透光管21主体保持韧性即可。结合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条23的上端延伸至LED灯串22的下端起始位置,支撑条23的下端向下延伸至透光管21下端开口处。
结合图2、图3、图4所示,因为LED芯片222本身无法实现全发光,所以为了避免LED灯串22上发光的局限,可在所述的LED灯串22上对应LED芯片 222的位置包裹有一树脂球6,通过树脂球6将光线进行折射、反射后,形成一个全方位发光的光点。当然,为了进一步提升发光效果,所述的树脂球6内掺杂有荧光粉或者光扩散粉。另一种实施例中,树脂球6可直接设置在透光管21上,即所述的透光管21上对应LED芯片222的位置包裹有一树脂球6。
结合图5、图6所示,所述的漂头下部1的下端12具有与一连接部。该连接部用于与浮漂的漂身部分连接,形成完整的发光电子浮漂。具体而言,该连接部可采用螺纹连接管121,并且为了保证密封,防止水进入容腔10内,于螺纹连接管121上端设置有密封槽122。
结合图5、图6、图7所示,所述的漂头下部1的容腔10内设置有一卡塞4。所述的卡塞4包括:正、负电极针41、42,以及与正、负电极针41、42一体注塑成型的绝缘座40,于所述的绝缘座40底面开设有一插孔400。所述的正电极针41一端显露于绝缘座40上表面,另一端插入绝缘座40内,并且至少有部分正电极针41显露于所述的插孔400内;所述的负电极针42一端显露于绝缘座 40上表面,另一端自绝缘座40的表面向下延伸,并显露于绝缘座40外部。
本实用新型所配合使用的浮漂电池3可采用标准浮漂电池3。浮漂电池3的正电极为上端凸起的正极电极柱31,负电极为浮漂电池3的侧壁。当浮漂电池3 插入漂头下部1的容腔10后,浮漂电池3的正负极分别与卡塞4上的正、负电极针41、42电性接触,为LED灯串22供电。具体而言,浮漂电池3自漂头下部 1下端12的开口向上插入容腔10后,正极电极柱31正好插入卡塞4的插孔400 内,此时卡塞4的正电极针41有部分显露于所述的插孔400内,所以,浮漂电池3的正极电极柱31就与卡塞4的正电极针41接触,形成电性连接。同时,卡塞4的负电极针42延伸出绝缘座40外的部分正好与浮漂电池3作为负极的侧壁接触,形成电性连接,这样卡塞4就与浮漂电池3形成了导接。
在制作卡塞4时,为了确保正电极针41的插入深度以及位置,所述的卡塞 4的绝缘座40侧壁上对应正电极针41的位置开设有一定位孔43。通过该定位孔 43可以确定正电极针41的插入深度和位置。同样的,由于所述的负电极针42 沿绝缘座40侧面向下延伸,负电极针42下端显露部分与浮漂电池3的侧壁接触。在浮漂电池3插入过程中,浮漂电池3为一个圆柱体,容腔10也是圆形孔,所以浮漂电池3插入过程中总会产生一定的角度旋转。在当浮漂电池3旋转时,由于摩擦力作用,会导致负电极针42下端显露部分在摩擦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如果使用次数过多后,可能导致负电极针42下端显露部分因扭曲变形,甚至折断。这样就会导致浮漂电池3无法插入容腔10,或者接触不良而形成断路。针对这种情况,本实施例中,于所述的容腔10侧壁上对应负电极针42的位置开设有凹槽101。该凹槽101正好可以对负电极针42下端显露部分进行定位,防止其因浮漂电池3的转动而发生扭曲变形。
如上所述,使用本实用新型时,漂头上部2中的LED灯串22的导线221(或者导线223)分别与卡塞4中正、负电极针41、42上端焊接在一起,形成电性连接。此时LED灯串22就与浮漂电池3通过卡塞4形成导接,LED灯串22中的 LED芯片222开始发光。
当然,在实际使用时,为了控制LED灯串22的发光效果,可以增加一个电路板5。见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于所述漂头下部1的容腔10内、卡塞 4上方设置有一电路板5,所述的导线221和与正、负电极针41、42均电性连接至电路板5上;所述LED灯串22的导线221(或者导线223)电性连接至电路板5上。该电路板5可采用重力感应电路,从而可在钓鱼时浮漂沉浮控制LED灯串 22的发光效果。
见图8所示,使用时,将浮漂电池3插入漂头下部1的容腔10内,然后将漂头下部1的下端12的连接部121与电子浮漂的漂身6对应的连接孔螺纹连接,结合位于漂身下方的漂脚7,就形成完整的发光电子浮漂8。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包括:漂头下部(1)和漂头上部(2),所述的漂头下部(1)的上端与漂头上部(2)的下端连接,漂头下部下端(12)具有一可插入浮漂电池(3)的容腔(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漂头上部(2)包括:透光管(21)和LED灯串(22),所述的LED灯串(22)被封装在透光管(21)内,所述的LED灯串(22)通过导线(221)电性连接的若干LED芯片(222)构成;
所述的漂头上部(2)的透光管(21)内还插入有一支撑条(23);
通过浮漂电池(3)为LED灯串(22)供电,令LED灯串(22)中的LED芯片(222)发出的光由透光管(21)透射出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ED灯串(22)中的导线(221)采用漆包线;所述的漂头下部(1)的下端具有与浮漂漂身连接的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漂头下部(1)的容腔(10)内设置有一卡塞(4),所述的卡塞(4)上设置有导电用的正、负电极针(41、42),当浮漂电池(3)插入漂头下部(1)的容腔(10)后,浮漂电池(3)的正负极分别与卡塞(4)上的正、负电极针(41、42)电性接触,为LED灯串(22)供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塞(4)具有与正、负电极针(41、42)一体注塑成型的绝缘座(40);所述的浮漂电池(3)具有一正极电极柱(31),于所述的绝缘座(40)上开设有一用于容置浮漂电池(3)正极电极柱(31)插孔(400);所述的正电极针(41)至少有部分显露于所述的插孔(400)内,所述的负电极针(42)延伸出绝缘座(40)外与浮漂电池(3)负极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负电极针(42)沿绝缘座(40)侧面向下延伸,于所述的容腔(10)侧壁上对应负电极针(42)的位置开设有凹槽(101)。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漂头下部(1)的容腔(10)内、卡塞(4)上方设置有一电路板(5),所述的导线(221)和与正、负电极针(41、42)均电性连接至电路板(5)上;所述LED灯串(22)的导线(221)电性连接至电路板(5)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ED灯串(22)上对应LED芯片(222)的位置包裹有一树脂球(6);或者,所述的透光管(21)上对应LED芯片(222)的位置包裹有一树脂球(6)。
8.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的卡塞,该卡塞(4)安装于发光电子浮漂的漂头下部(1)的容腔(10)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塞(4)包括正、负电极针(41、42),以及与正、负电极针(41、42)一体注塑成型的绝缘座(40),于所述的绝缘座(40)底面开设有一插孔(400);
所述的正电极针(41)一端显露于绝缘座(40)上表面,另一端插入绝缘座(40)内,并且至少有部分正电极针(41)显露于所述的插孔(400)内;
所述的负电极针(42)一端显露于绝缘座(40)上表面,另一端自绝缘座(40)表面向下延伸,并显露于绝缘座(40)外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的卡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座(40)侧壁上对应正电极针(41)的位置开设有一定位孔(43)。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014979.5U CN213756331U (zh) | 2020-06-05 | 2020-06-05 | 一种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以及用于该发光电子浮漂的卡塞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014979.5U CN213756331U (zh) | 2020-06-05 | 2020-06-05 | 一种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以及用于该发光电子浮漂的卡塞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756331U true CN213756331U (zh) | 2021-07-23 |
Family
ID=76865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014979.5U Active CN213756331U (zh) | 2020-06-05 | 2020-06-05 | 一种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以及用于该发光电子浮漂的卡塞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756331U (zh) |
-
2020
- 2020-06-05 CN CN202021014979.5U patent/CN21375633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987497B1 (ko) | 수중 집어등 | |
KR101379774B1 (ko) | 발광 낚시찌 | |
CN213756331U (zh) | 一种改进型发光电子浮漂以及用于该发光电子浮漂的卡塞 | |
KR20120050611A (ko) | 광섬유를 이용한 발광낚시찌 | |
KR100854095B1 (ko) | 낚시용 다단 발광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낚시용 전자찌 | |
KR102396318B1 (ko) | 두족류 낚시용 인조 미끼 | |
CN215270157U (zh) | 一种感应式电子发光漂头及浮漂 | |
KR20100004589U (ko) | 낚시찌용 전자 발광장치 | |
CN218278363U (zh) | 一种钓具用发光装置 | |
KR20160025099A (ko) | 낚시용 전자찌 | |
KR101423864B1 (ko) | 발광스틱 및 이를 채용하는 장치 | |
CN218819836U (zh) | 一种可换色的钓具用发光装置 | |
CN209546677U (zh) | 一种变色浮漂配件 | |
KR20090008782A (ko) | 발광 찌 | |
KR101045755B1 (ko) | 반사경을 갖는 발광찌 | |
CN210382326U (zh) | 筏钓鱼竿的竿稍结构 | |
KR102607363B1 (ko) | 필기구 | |
KR20140090581A (ko) | 발광스틱 및 이를 채용하는 장치 | |
KR102595885B1 (ko) | 발광체를 구비한 전자찌의 전원공급장치 | |
KR20120002552U (ko) | 낚시용 전자찌 | |
KR102719816B1 (ko) | 라이팅 스틱 | |
KR102553805B1 (ko) | 민물낚시용 전자찌 | |
CN214508912U (zh) | 一种七星电子浮漂 | |
CN218898017U (zh) | 一种电源外移分离式供电电子发光浮漂 | |
KR880000167Y1 (ko) | 주, 야간용 전자 낚시찌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