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44495U - 一种轴承内外圈结构及其微型轴承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轴承内外圈结构及其微型轴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44495U
CN213744495U CN202022802004.5U CN202022802004U CN213744495U CN 213744495 U CN213744495 U CN 213744495U CN 202022802004 U CN202022802004 U CN 202022802004U CN 213744495 U CN213744495 U CN 2137444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outer ring
ring
channel
channe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0200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境福
刘卫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tong Sk Se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tong Sk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tong Sk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tong Sk Seik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0200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444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444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444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技术领域内的一种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及其微型轴承,包括轴承外圈和轴承内圈;轴承外圈内周面并排设置有两条外圈沟道,两条外圈沟道沿轴承剖面中轴线左右对称设置;轴承内圈外周面并排设置有两条内圈沟道,两条内圈沟道沿轴承剖面中轴线左右对称设置;两条外圈沟道之间的间距A大于或小于两条内圈沟道之间的间距B。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两外圈沟道之间的间距相对于两内圈沟道之间的间距的增大或减小,使得填充于外圈沟道和内圈沟道之间的钢珠与两者形成角接触的同时实现了预压,解决了微型角接触轴承预压不良造成的轴承滚道损失和噪音不良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轴承内外圈结构及其微型轴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及其微型轴承。
背景技术
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轴承尺寸有多种,其中微型轴承多用于各种微型电机、精密仪器等领域。微型轴承通常要求高转速、低噪音。
特微型的角接触轴承,轴向预压力的大小非常难控制,预压力过大,容易造成轴承滚道和钢球表面损失,预压力小,内部游隙无法消除,角接触轴承的精度丧失。
经现有技术检索发现,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 105041855 A,公开了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包括外圈,外圈的内周面上设有第一内沟道和第二内沟道,外圈中对应套装有第一内圈和第二内圈,两内圈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且顶压接触配合,两内圈的外周面上具有外沟道,两内圈的外沟道与外圈的两个内沟道中对应的填装有钢球,外圈的两端部孔壁均为由外向内尺寸逐渐减小的圆锥形结构以使得外圈的两轴向端面为相背布置的窄边端面。该专利技术就存在上述相关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及其微型轴承。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包括轴承外圈和轴承内圈;
所述轴承外圈内周面并排设置有两条外圈沟道,两条所述外圈沟道沿轴承剖面中轴线左右对称设置;
所述轴承内圈外周面并排设置有两条内圈沟道,两条所述内圈沟道沿轴承剖面中轴线左右对称设置;
两条所述外圈沟道之间的间距A大于或小于两条所述内圈沟道之间的间距B。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圈沟道的圆弧半径大于等于所述内圈沟道的圆弧半径。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圈沟道的圆弧半径大于待填充的钢珠的半径。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圈沟道与所述内圈沟道的圆弧宽度相同。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圈沟道与所述内圈沟道之间填充钢珠后,所述钢珠与所述外圈沟道之间和\或所述钢珠与所述内圈沟道之间存有弧形间隙。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圈沟道与所述内圈沟道填充钢珠后,所述钢珠与所述外圈沟道、所述内圈沟道的接触点的连线与径线的夹角α为15°~30°。此处径线为与轴承剖面中轴线平行,即为垂向的径线。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间距A与所述间距B之间的差为0.06~0.2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微型轴承,采用所述的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还包括钢珠、保持架、密封圈以及卡簧;
所述轴承外圈两端部内侧设有缺口,所述缺口用于安装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卡簧;
所述钢珠位于所述外圈沟道与所述内圈沟道之间并形成角接触,所述保持架位于所述轴承外圈与所述轴承内圈之间,所述钢珠通过所述保持架实现隔离。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持架为两个,所述保持架上的兜孔为开口式结构。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缺口为台阶状凹槽结构,所述卡簧、所述密封圈由外而内依次安装于所述缺口的台阶凹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中,通过将两外圈沟道之间的间距相对于两内圈沟道之间的间距的增大或减小,使得填充于外圈沟道和内圈沟道之间的钢珠与两者形成角接触的同时实现了预压,简化了角接触轴承的配对工艺,解决了微型角接触轴承预压不良造成的轴承滚道损失和噪音不良等问题。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中,钢珠与内外圈可形成弧形间隙,使得微型轴承转动过程中,润滑油脂可通过弧形间隙较好地渗透于钢珠与内外圈的接触面,提高降温效果,同时弧形间隙还可在钢珠与内外圈接触面磨损时形成补充效果,确保钢珠与内外圈的有效接触。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中,通过调整两外圈沟道间距和两内圈沟道间距的差值,使得钢珠与内外圈沟道形成的接触角控制在15~30°的范围,保证钢珠预压效果的基础上,提高轴承承受径向负荷和轴向负荷的范围。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微型轴承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微型轴承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
其中,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对应的结构名称为:
1-轴承外圈,11-外圈沟道,12-缺口,2-轴承内圈,21-内圈沟道,3-钢珠,4-弧形间隙,5-保持架,6-密封圈,7-卡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包括轴承外圈1和轴承内圈2,轴承内圈2安装于轴承外圈1内,通过钢珠、保持架等实现相对转动。轴承外圈1内周面并排设置有两条外圈沟道11,两条外圈沟道11沿轴承剖面的中轴线左右对称设置,外圈沟道11为弧面槽型沟道。轴承内圈2外周面并排设置有两条内圈沟道21,两条内圈沟道21沿轴承剖面中轴线左右对称设置,内圈沟道21为弧面槽型沟道。此处所谓轴承剖面中轴线是指轴承剖面结构示意图中,沿竖向方向的中轴线,同时,两条外圈沟道11和两条内圈沟道21均是沿同一轴承剖面中轴线左右对称。两条外圈沟道11和两条内圈沟道21分别相配合形成两条平行的供钢珠3滚动的滚道。其中外圈沟道11和内圈沟道21的圆弧宽度可相同,亦可不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中的沟道设计中,位于上侧的两外圈沟道11之间的间距A,与位于下侧两内圈沟道21之间的间距B不相等,即两外圈沟道11之间的间距A大于或小于两内圈沟道21之间的间距B。通过将两外圈沟道11之间的间距相对于两内圈沟道21之间的间距的增大或减小,使得填充于外圈沟道11和内圈沟道21之间的钢珠3与两者形成角接触,同时实现了预压,简化了角接触轴承的配对工艺,防止微型角接触轴承预压不良造成的轴承滚道损失和噪音不良等问题。
优选实施方式中,外圈沟道11的圆弧半径大于等于内圈沟道21的圆弧半径,提高内圈沟道21的承压能力。进一步的,内圈沟道21的圆弧半径大于待填充的钢珠3的半径,因外圈沟道11的圆弧半径大于等于内圈沟道21的圆弧半径,为此,外圈沟道11的圆弧半径同样是大于钢珠3的半径。
进一步的,外圈沟道11和内圈沟道21的圆弧宽度相同。圆弧宽度的相同,使得外圈沟道11和内圈沟道21的制作可使用同样的工装件、同样的工艺方法制备而成,保证精度的同时,提升工艺效率。
钢珠3填充于错位设置的外圈沟道11和内圈沟道21后,钢珠3与外圈沟道11除接触面还留存有弧形间隙4,同样的设置还可有,钢珠3与内圈沟道21除接触面外也留存有弧形间隙4。钢珠3与外圈沟道11之间以及钢珠3与内圈沟道12之间形成的两弧形间隙4为对角位置关系,且为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180度后部分重合或完全重合。在制备微型轴承后,转动过程中,填充于微型轴承内的润滑油脂可通过弧形间隙4较好地渗透于钢珠与内外圈的接触面,提高降温效果。同时,弧形间隙4还可在钢珠与内外圈接触面磨损时形成补充效果,确保钢珠与内外圈的有效接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调整两外圈沟道间距和两内圈沟道间距的差值,使得钢珠与内外圈沟道形成的接触角控制在15~30°的范围,保证钢珠预压效果的基础上,提高轴承承受径向负荷和轴向负荷的范围。具体地:
如图1-3所示,通过设置两外圈沟道11之间的间距A与两内圈沟道21之间的间距B的差值的控制,可实现钢珠3与内外圈沟道的接触角范围为15°~30°。优选的,两外圈沟道11之间的间距A与两内圈沟道21之间的间距B之间的差值控制为0.06~0.2mm,此时间距A与间距B之间的差值为当外圈沟道11的圆弧半径的4%-13%,实现钢珠与内外圈沟道的接触角控制在15~30°范围内的同时,可在实现对钢珠3较佳的预压效果。
实施例3
本实施例3是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微型轴承,采用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形成的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还包括的组件有钢珠3、保持架5、密封圈6以及卡簧7。具体地;
如图1-3所示,轴承外圈1两侧端部的内侧设置有安装密封圈6和卡簧7的缺口12。缺口12的结构优选为台阶状凹槽结构,位于轴承外圈1每一侧的卡簧7、密封圈6由外而内依次安装于缺口12的台阶凹槽内,卡簧7与密封圈6密切接触并形成紧固效应。
钢珠3填充于外圈沟道11与内圈沟道21之间形成的滚道内,并与内外圈沟道形成角接触。保持架5位于轴承外圈1与轴承内圈2之间,保持架5对位于滚道内的钢珠3实现隔离,引导钢珠滚动并将其保持在轴承内。优选的,保持架5的数量为2个,分别与外圈沟道11和内圈沟道21形成的两条滚道适配安装。优选的,保持架5上的兜孔为开口式结构,方便安装。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Claims (10)

1.一种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承外圈(1)和轴承内圈(2);
所述轴承外圈(1)内周面并排设置有两条外圈沟道(11),两条所述外圈沟道(11)沿轴承剖面中轴线左右对称设置;
所述轴承内圈(2)外周面并排设置有两条内圈沟道(21),两条所述内圈沟道(21)沿轴承剖面中轴线左右对称设置;
两条所述外圈沟道(11)之间的间距A大于或小于两条所述内圈沟道(21)之间的间距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沟道(11)的圆弧半径大于等于所述内圈沟道(21)的圆弧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沟道(21)的圆弧半径大于待填充的钢珠(3)的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沟道(11)与所述内圈沟道(21)的圆弧宽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沟道(11)与所述内圈沟道(21)之间填充钢珠(3)后,所述钢珠(3)与所述外圈沟道(11)之间和\或所述钢珠(3)与所述内圈沟道(21)之间存有弧形间隙(4)。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沟道(11)与所述内圈沟道(21)填充钢珠(3)后,所述钢珠(3)与所述外圈沟道(11)、所述内圈沟道(21)的接触点的连线与径线的夹角α为15°~3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A与所述间距B之间的差为0.06~0.2mm。
8.一种微型轴承,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微型轴承内外圈结构,还包括钢珠(3)、保持架(5)、密封圈(6)以及卡簧(7);
所述轴承外圈(1)两端部内侧设有缺口(12),所述缺口(12)用于安装所述密封圈(6)与所述卡簧(7);
所述钢珠(3)位于所述外圈沟道(11)与所述内圈沟道(21)之间并形成角接触,所述保持架(5)位于所述轴承外圈(1)与所述轴承内圈(2)之间,所述钢珠(3)通过所述保持架(5)实现隔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型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5)为两个,所述保持架(5)上的兜孔为开口式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型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12)为台阶状凹槽结构,所述卡簧(7)、所述密封圈(6)由外而内依次安装于所述缺口(12)的台阶凹槽内。
CN202022802004.5U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轴承内外圈结构及其微型轴承 Active CN2137444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02004.5U CN213744495U (zh)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轴承内外圈结构及其微型轴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02004.5U CN213744495U (zh)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轴承内外圈结构及其微型轴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44495U true CN213744495U (zh) 2021-07-20

Family

ID=76831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02004.5U Active CN213744495U (zh)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轴承内外圈结构及其微型轴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444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810108A (en) Bearing
US9945421B2 (en) Bearing retainer, bearing and associated method
EP2733373B1 (en) Rolling bearing unit
US10151348B2 (en) Bearing retainer, bearing and associated method
JPS6347930B2 (zh)
JPH05157116A (ja) 保持器付自動調心ころ軸受
US20120308172A1 (en) Double row, tandem, angular contact, ball bearing assembly
JP3934277B2 (ja) 転がり軸受
US20130202238A1 (en) Multi-row tapered roller bearing and transmission having such a bearing
CN213744495U (zh) 一种轴承内外圈结构及其微型轴承
JP2009275722A (ja) 転がり軸受
JPH0949525A (ja) 固体潤滑転がり軸受
JPH02221715A (ja) 玉軸受用の保持器
JP2001116051A (ja) 玉軸受用保持器及び玉軸受
JPH074439A (ja) 高速アンギュラ玉軸受
JPH0830494B2 (ja) 薄肉クロスローラ形旋回輪軸受
JP2000320558A (ja) ころ軸受用合成樹脂製保持器
CN210799747U (zh) 一种高耐磨性调心滚子轴承
CN210013935U (zh) 一种卷绕头分丝辊轴承
JP2004036825A (ja) 4点接触玉軸受
JPS645131Y2 (zh)
CN201202731Y (zh) 双面带密封件整体式点接触深沟球轴承
JPH11166540A (ja) 転がり軸受用保持器
JP2001304273A (ja) 4点接触玉軸受
CN215890806U (zh) 一种三点接触的滑轮轴承及其芯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