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43969U - 压缩组件、压缩机和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缩组件、压缩机和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43969U
CN213743969U CN202022855804.3U CN202022855804U CN213743969U CN 213743969 U CN213743969 U CN 213743969U CN 202022855804 U CN202022855804 U CN 202022855804U CN 213743969 U CN213743969 U CN 2137439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cylinder
compression
shaft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5580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津政雄
王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5580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439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439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439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压缩组件、压缩机和换热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压缩组件包括:气缸,气缸设置有压缩腔;轴组件,轴组件包括转轴和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套设于转轴上,与气缸相连接,支撑组件上设置有排气孔,排气孔与压缩腔相连通;活塞,活塞套设于转轴上,位于压缩腔内;滑片,滑片沿气缸的径向设置,滑片的一端与活塞相接触,滑片上设置有整流槽,整流槽与排气孔相对设置。滑片上设置有整流槽,整流槽与排气孔相对设置,使压缩腔内的气体能够流经整流槽之后,再通过排气孔流出压缩腔,减少了压缩腔的余隙容积,减少了压缩组件制冷量的损失,并且整流槽具有对高压冷媒整流的效果,进一步实现了减小高压腔向排气孔排气阻力的效果。

Description

压缩组件、压缩机和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组件、一种压缩机和一种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回转式压缩机的排气装置的排气孔均设置在气缸上。随着活塞旋转角度增加,达到排气压力时,由于对压缩腔上端开孔的排气孔的一部分连通高压腔,因此高压气体泄漏到低压腔,泄漏的冷媒容积为余隙容积,余隙容积越大则制冷量损失越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出一种压缩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出一种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提出一种换热装置。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组件,包括:气缸,气缸设置有压缩腔;轴组件,轴组件包括转轴和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套设于转轴上,与气缸相连接,支撑组件上设置有排气孔,排气孔与压缩腔相连通;活塞,活塞套设于转轴上,位于压缩腔内;滑片,滑片沿气缸的径向设置,滑片的一端与活塞相接触,滑片上设置有整流槽,整流槽与排气孔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组件包括气缸、轴组件、活塞和滑片。其中,轴组件包括转轴和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套设置在转轴上,支撑组件还与气缸相连接,支撑组件对转轴起到支撑作用。转轴与外部动力源相连,转轴在外部动力源的驱动下相对支撑组件和气缸旋转,活塞设置在转轴上,在转轴受力相对气缸旋转式,活塞在压缩腔内旋转。活塞与滑片的第一端相接触,随着活塞的旋转,能够带动滑片沿着气缸的径向方向活动。滑片将压缩腔划分为高压腔和低压腔,气缸上设置有冷媒入口,冷媒入口与低压腔相连通,低压冷媒通过冷媒入口进入到压缩腔中,轴组件带动活塞旋转,活塞能够对高压腔中的低压冷媒进行压缩,形成高压冷媒。支撑组件上设置有排气孔,气缸通过排气孔将压缩腔中的高压腔与外部相连通,随着活塞旋转,高压冷媒能够通过排气孔排出压缩腔。滑片上设置有整流槽,整流槽与排气孔相对设置,使压缩腔内的气体能够流经整流槽之后,再通过排气孔流出压缩腔,即在设置排气孔时无需完全避开滑片的位置,减少了压缩腔的余隙容积,减少了压缩组件制冷量的损失,并且整流槽具有对高压冷媒整流的效果,进一步实现了减小高压腔向排气孔排气阻力的效果。
其中,转轴为曲轴结构,即转轴旋转时能够带动活塞相对气缸的轴心偏心旋转,即使活塞围绕气缸的轴心做公转运动,从而通过活塞对压缩腔内的冷媒进行压缩。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压缩组件用于回转式压缩机中,气缸上排气孔的设置位置能够决定压缩腔的余隙容积,余隙容积越大则无法通过排气孔排出的高压冷媒越多,故通过减小余隙容积能够提高压缩腔能够提高排出的高压冷媒的冷媒量。例如:余隙容积为压缩腔容积(排量)的2.0%时,膨胀损失(制冷量损失)为2%×3.4=6.8%,回转式压缩机有6.8%的制冷量损失。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排气孔设置在与滑片相对的位置上,从而减小余隙容积,改善制冷量损失。
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滑片上开设一个整流槽,实现了几乎在不增加硬件成本,且不影响压缩机运行可靠性的前提下降低冷量损失。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压缩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整流槽由滑片的高压侧的侧壁向排气孔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滑片将压缩腔划分为高压侧和低压侧,气缸上设置有冷媒入口,冷媒入口与压缩腔的低压侧相连通,低压冷媒通过冷媒入口进入到压缩腔中,轴组件带动活塞旋转,随着活塞的旋转,活塞对低压腔内的低压冷媒进行压缩,冷媒随着活塞的旋转逐渐被压缩,并向压缩腔的高压侧移动,直至进入到压缩腔的高压侧,此时高压冷媒通过排气孔排出压缩腔。
将整流槽设置在滑片的高压侧的侧壁上,并将排气孔设置在与整流槽对应的位置上,实现整流槽能够对高压侧的高压冷媒进行整流的效果,并且减小压缩腔的余隙容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气缸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的情况下,支撑组件位于气缸在轴向上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组件中的气缸可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支撑组件与气缸轴向分布,且支撑组件位于气缸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缸的数量设置为一个,则可选择将支撑组件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支撑组件分别设置在气缸在轴向上的两侧,转轴穿过气缸,支撑组件均套设在转轴上,对穿过气缸分布在气缸两端的转轴起到支撑作用,使得转轴能够相对支撑组件自由旋转。
可以理解的是,气缸的数量为一个时,则滑片的数量也设置为一个,将滑片上的整流槽与排气孔对应设置的方案能够应用于单气缸的压缩组件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气缸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支撑组件位于多个气缸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于压缩组件内包括多个气缸的情况,在多个气缸之间也设置有支撑组件。压缩组件中包括多个气缸,且多个气缸沿轴气缸的轴向分布,转轴沿气缸的轴线依次贯穿多个气缸,当转轴受外力影响旋转时,转轴能够相对多个气缸旋转,多个气缸中均对应设置有活塞,转轴旋转能够带动多个活塞分别在对应的气缸内旋转,设置在多个气缸之间的支撑组件能够对位于多个气缸之间的部分转轴起到支撑作用,使转轴即使穿过多个气缸也能够保证旋转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气缸中的每个气缸均对应设置有一个滑片,活塞在旋转过程中能够带动每个气缸中的滑片移动,且每个滑片上均开设有整流槽,每个气缸上的排气孔均与对应的滑片上的整流槽对应设置,即将滑片上的整流槽与排气孔对应设置的方案能够应用于多气缸的压缩组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气缸上设置有滑槽,滑槽沿轴组件的径向设置,滑片设置于滑槽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气缸上开设有滑槽,滑片位于滑槽内,滑片能够沿着滑槽滑动,滑槽沿轴组件的径向设置。当轴组件受外力影响带动活塞旋转时,活塞能够带动滑片沿着滑槽滑动,使滑片能够沿着轴组件的径向方向滑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压缩组件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与滑片的另一端相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气缸相接触。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气缸上设置有冷媒入口,冷媒入口与低压腔相连通,低压冷媒通过冷媒入口进入到压缩腔中,轴组件带动活塞旋转,活塞能够对高压腔中的低压冷媒进行压缩,形成高压冷媒,随着活塞继续旋转,高压冷媒能够从气缸中流出。将滑片设置在弹性件与活塞之间的位置,在弹性件弹力的作用下,即使活塞处于运动状态下,滑片也能够继续贴紧活塞的侧壁,从而保证了压缩腔中高压腔和低压腔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可选为与气缸固定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滑片的一端与活塞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滑片的一端直接与活塞相连,活塞在轴组件的带动下旋转,从而驱动滑片在滑槽内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塞与转轴转动连接,活塞与滑片的一端固定连接。转轴选为曲轴结构,随着转轴旋转,活塞围绕气缸的轴线做公转运动,但活塞不会围绕自身轴线自转,此时滑片随着活塞移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支撑组件包括:安装部,安装部套设于转轴上;连接部,连接部呈盘状,与安装部相连接,连接部的一侧与气缸的一侧相贴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组件包括安装部和呈盘状连接部。安装部与连接部相连接,安装部套设在转轴上,转轴在外力作用下能够相对安装部旋转。将连接部设置为盘状,能够比纳与在连接部上安装其他结构,例如安装能够消除压缩腔内噪声的消音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消音组件和气缸分别分布在呈盘状的连接部的两侧,消音组件与连接部相连接,连接部还与气缸相贴合,通过将连接部设置为盘状,提高了消音组件安装的稳定性,并且气缸与安装有消音组件的连接部相贴合,能够提高消音组件对气缸的压缩腔噪音消除的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排气孔设置于连接部上,支撑组件包括:环形凸起,环形凸起沿排气孔的周向设置,与连接部相连接;阀片,阀片盖合于环形凸起上,以打开或关闭排气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组件上的排气孔位于呈盘状的连接部上,气缸上也设置有排气口,气缸上的排气口与支撑组件的排气孔对应设置,呈盘状的连接部能够与气缸的侧壁贴合的更加紧密,从而保证了高压冷媒不会泄漏到气缸与支撑组件之间的位置。支撑组件上还设置有环形凸起和阀片,环形凸起和阀片均设置在连接部的排气孔处,环形凸起位于排气孔的周向位置上,阀片与环形凸起对应设置,且阀片盖合在环形凸起上。在压缩组件处于工作状态时,阀片受到在气缸内的高压冷媒的作用下,能够相对环形凸起打开,从而使高压冷媒从气缸的压缩腔中流出,在压缩组件处于非工作状态,或高压冷媒的压力不足的情况下,阀片相扣合在环形凸起上,能够避免外部的冷媒回流至压缩腔中,提高了压缩组件运行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片选用单向阀,并将单向阀设置为从排气孔至气缸外单向导通。即冷媒能够自由地从气缸内通过排气孔以及单向阀流出气缸,而无法从气缸外通过单向阀流入气缸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片选用电磁阀。当压缩组件受外力驱动旋转时,则电磁阀接收到开启信号,此时气缸的压缩腔中的冷媒能够通过排气孔和电磁阀流出至压缩腔外。当压缩组件不在受外力驱动旋转时,则电磁阀接收到关闭信号,此时气缸的压缩腔中的冷媒无法通过排气孔和电磁阀流出至压缩腔外,还能够放置压缩腔外的冷媒回流至压缩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片能够根据压力的变化在开启和关闭之间切换,具体地,当气缸压缩腔中的压力较大,达到阀片开启的压力阈值,则阀片开启使气缸中的高压冷媒排出,当气缸压缩腔中的压力较小,达不到阀片开启的压力阈值,则阀片关闭,气缸中的冷媒无法排出,且气缸外的冷媒也无法回流至压缩腔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压缩组件还包括:消音组件,消音组件与支撑组件相连接,位于连接部的另一侧,消音组件设置有消音腔,消音腔与压缩腔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组件还包括消音组件,压缩组件中的消音组件内部设置有消音腔,消音腔与气缸的压缩腔相连通,能够使压缩腔内的冷媒被压缩后进入到消声腔中,并且压缩腔内产生的噪声也能够传递至消声腔内消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消音组件包括呈碗状的本体和设置在本体上的中心孔。本体扣设于连接部上,中心孔设置于本体上,支撑组件穿设于中心孔内。
在该实施例中,音组件包括呈碗状的本体,本体扣设在支撑组件连接部上,由于本体呈碗状,故碗状的本体与连接部围合形成了消音腔。呈碗状的本体上还设置有中心孔,支撑组件的安装部穿设于中心孔,支撑组件的安装部和连接部均与消音组件的本体相连,并且安装部穿设在中心孔内,使消音组件的本体与支撑组件稳定连接在一起。通过呈碗状的本体围合形成消音腔,提高了消音组件的降噪消声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消音组件还包括密封结构,消音组件上还包括设置在本体上的密封结构,密封结构设置在中心孔内,且密封结构向支撑组件延伸,即密封结构位于本体与支撑组件之间的位置,消音组件的本体通过密封结构与支撑组件形成线接触,能够提高消音组件本体与支撑组件的密封效果,将密封结构设置在中心孔位置,实现了防止进入到消音腔的高压冷媒通过中心孔泄漏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密封结构为弹性结构,消音组件与本体能够对密封结构进行挤压,使密封结构产生弹性形变,提高密封结构的在中心孔位置密封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结构选为弹性密封凸筋,密封凸筋能够与支撑组件形成线接触,即能够提高消音组件本体与支撑组件之间的密封性能,避免高压冷媒在消音组件与支撑组件之间向外泄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消音组件包括第一消音部件和第二消音部件;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件、第二支撑部件和第三支撑部件;气缸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第一消音部件、第一支撑部件、第一气缸、第二支撑部件、第二气缸、第三支撑部件和第二消音部件沿轴组件的轴向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组件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两个气缸,在第一气缸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撑组件、在第一气缸的第二端和第二气缸的第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组件,在第二气缸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三支撑组件。通过在两个气缸之间设置的第二支撑组件,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一气缸的第一端和第二气缸的第二端上的第三支撑组件,实现了对转轴起到稳定支撑作用,提高转轴转动运行的稳定性。
消音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气缸第一端的第一消音部件和设置在第二气缸第二端的第二消音部件。第一气缸通过第一支撑部件与第一消音部件相连接,第二气缸通过第三支撑部件与第二消音部件相连接,通过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三支撑部件能够将第一消音部件和第二消音部件设置在第一气缸的第一端和第二气缸的第二端,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相离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消音部件和第二消音部件,使消音组件能够从两侧减小去出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内压缩腔产生的噪声,提高了消音组件对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消音降噪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片包括第一滑片和第二滑片,第一滑片设置于第一气缸内,第二滑片设置于第二气缸内;第一支撑部件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孔,第二支撑部件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孔,第三支撑部件上设置有第三排气孔;第一滑片上设置有第一整流槽和第二整流槽,第二滑片设置有第三整流槽和第四整流槽;第一整流槽与第一排气孔相对设置,第二整流槽与第二排气孔相对设置,第三整流槽与第二排气孔相对设置,第四整流槽与第三排气孔相对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部件,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通过第二支撑部件上的第二排气孔相连通,实现了两个气缸的压缩腔相连通的效果。第一气缸能够通过第一支撑部件上的第一排气孔将压缩腔内部的高压冷媒排出压缩装置外,第二气缸能够通过设置在第三支撑部件上的第三排气孔将高压冷媒排出,通过第一排气孔第二排气孔和第三排气孔,实现了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一消音部件和第二消音部件之间的连通。
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中分别设置有第一滑片和第二滑片,第一滑片开设有有与第一排气孔相对设置的第一整流槽,以及与第二排气孔相对设置的第二整流槽,第二滑片上开设有与第二排气孔相对设置的第三整流槽,以及与第三排气孔相对设置的第四整流槽。实现了同时减小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压缩腔的余隙容积,进而减小了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两个气缸上排气孔的排气阻力。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压缩组件内设置有多个气缸,则将每个气缸中滑片上均设置整流槽,并在气缸与整流槽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排气孔。实现了能够将滑片上的整流槽与排气孔对应设置的方案能够应用于多气缸的压缩组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压缩机还包括:连接孔,连接孔贯穿第一支撑部件、第一气缸、第二支撑部件、第二气缸和第三支撑部件,以使第一消音部件和第二消音部件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组件还包括贯穿第一支撑部件、气缸和第二支撑部件的连接孔,连接孔将第一消声部件和第二消声部件相连通,使第一消声部件和第二消声部件中冷媒互通。可选择在第一消声部件和/或第二消声部件上设置冷媒出口,当高压冷媒进入到第一消声部件和/或第二消声部件后,能够通过冷媒出口排出压缩组件。将第一消声部件和第二消声部件通过连接孔连通,能够合理配置冷媒出口的位置,无需在两个消声部件上均设置冷媒出口,使冷媒能够集中排出压缩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组件的气缸垂直于水平面设置,第一消音部件、第一支撑部件、气缸、第二支撑部件、第二消音部件沿轴组件的轴向从上至下依次排列。在压缩组件在工作过程中,随着低压冷媒输入至气缸中,高压冷媒通过连接孔流入位于下方的第一消音部件中,当第一消音部件内逐渐内高压冷媒填充满,此时第一消音部件和气缸的高压冷媒通过连接孔流入位于上方的第一消音部件中,再通过第一消音部件输出至压缩组件之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转轴包括:第一支撑轴;安装轴,安装轴的一端与第一支撑轴相连接,安装轴的轴线与第一支撑轴的轴线相偏置,活塞套设于安装轴上;第二支撑轴,第二支撑轴的一端与安装轴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二支撑轴的轴线与第一支撑轴的轴线相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转轴包括第一支撑轴、安装轴和第二支撑轴,安装轴位于气缸的压缩腔内,安装轴用于与活塞相连接,安装轴的两端分别于与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相连。第一支撑轴与第二支撑轴同轴设置,安装轴的轴线与第一支撑轴的轴线偏置设置,使第一支撑轴、第二支撑轴和安装轴组成一个曲轴结构,使套设在安装轴上的活塞相对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偏置。
其中,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向重合的轴线为轴组件的旋转轴线。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轴与压缩组件外部的动力源相连,在外部动力源的作用下,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沿着轴组件的旋转轴线旋转,并带动安装轴以及套设在安装轴上的活塞在气缸内旋转,由于活塞为在气缸中偏心转动,从而对气缸中的冷媒气体进行压缩。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中的压缩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中的压缩组件,还包括压缩机壳体和电动机。电动机设置在壳体内,电动机的输出端与压缩组件的轴组件相连,电动机通电工作后能够带动轴组件旋转运动,从而对压缩组件的运动进行驱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动机、压缩组件沿着压缩机壳体的轴线方向依次,且压缩机壳体的轴线垂直于水平面设置,电动机位于压缩机组件的上方。电动机的输出轴带动压缩组件中的第一支撑轴、第二支撑轴和安装轴旋转,安装轴带动活塞在气缸内偏心旋转,与活塞相接触的滑片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往复运动,将压缩腔分割为高压腔和低压腔。低压冷媒通过气缸上的冷媒入口进入到低压腔中,随着活塞的旋转,低压冷媒被压缩成为高压冷媒,高压冷媒在重力作用下,通过连接孔从气缸的压缩腔排出到第二消音部件中,在第二消音部件中的高压冷媒再经过连接孔进去到第一消音部件中,第一消音部件上开设有冷媒出口,进入到第一消音部件中的高压冷媒经过冷媒出口排出压缩组件。随着电动机持续运行,低压冷媒进入到压缩腔内,在压缩腔中被压缩为高压冷媒,再经过消音组件排出,实现了对外部输入的低压冷媒连续压缩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压缩机壳体的底部设置有润滑油,润滑油能够对曲轴进行润滑,通过压缩组件中设置了对消音组件进行限位支撑的限位部件,能够有效避免消音组件中的下消音部件变形,进而避免冷媒通过下消音部件泄漏到润滑油中导致的影响润滑油对曲轴的润滑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中的压缩组件,或如上述第二方面中的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中的换热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中的压缩组件或第二方面中的压缩机。还包括第一换热器、节流阀、第二换热器、储液罐和吸气管。压缩机上还设置有喷射管,压缩机通过喷射管将高温高压冷媒输入到第一换热器中,高温高压的冷媒在第一换热器中进行换热冷凝,换热冷凝完成后的冷媒流经节流阀中进一步减压,流经节流阀的冷媒进入到第二换热器中进行换热蒸发,形成低压冷媒。低压冷媒流经储液罐和吸气管回流至压缩组件或压缩机的气缸中,完成冷媒在压缩机外的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为空调器、冰箱、制冷饮水机。
在该实施例中,在换热装置为空调器时,换热装置还包括换向阀,通过换向阀能够改变流经换向阀的冷媒流向,从而对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功能进行切换,实现空调器在制冷和制热之间的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缩组件中滑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缩组件的排气孔的开角角度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缩组件中的活塞与滑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0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压缩组件,110气缸,112滑槽,114第一气缸,116第二气缸, 120轴组件,122转轴,1222第一支撑轴,1224安装轴,1226第二支撑轴, 124支撑组件,1241安装部,1242连接部,1243环形凸起,1244阀片, 1245第一支撑部件,1246第二支撑部件,1247第三支撑部件,126排气孔, 130活塞,140滑片,142整流槽,150弹性件,160消音组件,162第一消音部件,164第二消音部件,170连接孔,200压缩机,202壳体,204电动机,300换热装置,302储液罐,304吸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压缩组件 100、压缩机200和换热装置300。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缩组件100,包括:气缸110、轴组件120、活塞130和滑片140。气缸 110设置有压缩腔,轴组件120包括转轴122和支撑组件124,支撑组件124 套设于转轴122上,支撑组件124与气缸110相连接,支撑组件124上设置有排气孔126,排气孔126与压缩腔相连通;活塞130套设于转轴122上,位于压缩腔内。滑片140沿气缸110的径向设置,滑片140的一端与活塞130相接触,滑片140上设置有整流槽142,整流槽142与排气孔126相对设置。
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压缩组件100包括气缸110、轴组件120、活塞130和滑片140。其中,轴组件120包括转轴122和支撑组件124,支撑组件124套设置在转轴122上,支撑组件124还与气缸110相连接,支撑组件124对转轴122起到支撑作用。转轴122与外部动力源相连,转轴 122在外部动力源的驱动下相对支撑组件124和气缸110旋转,活塞130 设置在转轴122上,在转轴122受力相对气缸110旋转式,活塞130在压缩腔内旋转。活塞130与滑片140的第一端相接触,随着活塞130的旋转,能够带动滑片140沿着气缸110的径向方向活动。滑片140将压缩腔划分为高压腔和低压腔,气缸110上设置有冷媒入口,冷媒入口与低压腔相连通,低压冷媒通过冷媒入口进入到压缩腔中,轴组件120带动活塞130旋转,活塞 130能够对高压腔中的低压冷媒进行压缩,形成高压冷媒。支撑组件124上设置有排气孔126,气缸110通过排气孔126将压缩腔中的高压腔与外部相连通,随着活塞130旋转,高压冷媒能够通过排气孔126排出压缩腔。滑片 140上设置有整流槽142,整流槽142与排气孔126相对设置,使压缩腔内的气体能够流经整流槽142之后,再通过排气孔126流出压缩腔,即在设置排气孔126时无需完全避开滑片140的位置,减少了压缩腔的余隙容积,减少了压缩组件100制冷量的损失,并且整流槽142具有对高压冷媒整流的效果,进一步实现了减小高压腔向排气孔126排气阻力的效果。
如图1所示,转轴122为曲轴结构,即转轴122旋转时能够带动活塞 130相对气缸110的轴心偏心旋转,即使活塞130围绕气缸110的轴心做公转运动,从而通过活塞130对压缩腔内的冷媒进行压缩。
如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压缩组件100用于回转式压缩机中,气缸110上排气孔126的设置位置能够决定压缩腔的余隙容积,余隙容积越大则无法通过排气孔126排出的高压冷媒越多,故通过减小余隙容积能够提高压缩腔能够提高排出的高压冷媒的冷媒量。例如:余隙容积为压缩腔容积(排量)的2.0%时,膨胀损失(制冷量损失)为2%×3.4 =6.8%,回转式压缩机有6.8%的制冷量损失。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排气孔126设置在与滑片140相对的位置上,从而减小余隙容积,改善制冷量损失。通过在滑片140上开设一个整流槽142,实现了几乎在不增加硬件成本,且不影响压缩机运行可靠性的前提下降低冷量损失。
请参阅图4,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中排气孔126的开孔角度α和相关技术中的排气孔开孔角度β。其中,余隙容积为“角度α或β产生的压缩间隙的表面积”乘以“压缩腔高度尺寸”。由于余隙容积是压缩腔中剩余的不排气容积,随着每一次活塞旋转而发生,再膨胀成为低压。因此吸入气体量减少,发生制冷量损失。由图4可见,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滑片140上开设整流槽142,实现了减小滑片的开孔角度,从而减小了压缩腔的余隙容积。
实施例二:
如图5、图6和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缩组件100,包括:气缸110、轴组件120、活塞130和滑片140。气缸 110设置有压缩腔,轴组件120包括转轴122和支撑组件124,支撑组件124 套设于转轴122上,与气缸110相连接,支撑组件124上设置有排气孔126,排气孔126与压缩腔相连通;活塞130,活塞130套设于转轴122上,位于压缩腔内。滑片140沿气缸110的径向设置,滑片140的一端与活塞130相接触,滑片140上设置有整流槽142,整流槽142与排气孔126相对设置。其中,整流槽142由滑片140的高压侧的侧壁向排气孔126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组件100包括气缸110、轴组件120、活塞130和滑片140。其中,轴组件120包括转轴122和支撑组件124,支撑组件124 套设置在转轴122上,支撑组件124还与气缸110相连接,支撑组件124 对转轴122起到支撑作用。转轴122与外部动力源相连,转轴122在外部动力源的驱动下相对支撑组件124和气缸110旋转,活塞130设置在转轴 122上,在转轴122受力相对气缸110旋转式,活塞130在压缩腔内旋转。活塞130与滑片140的第一端相接触,随着活塞130的旋转,能够带动滑片140沿着气缸110的径向方向活动。
滑片140将压缩腔划分为高压侧和低压侧,气缸110上设置有冷媒入口,冷媒入口与压缩腔的低压侧相连通,低压冷媒通过冷媒入口进入到压缩腔中,轴组件120带动活塞130旋转,随着活塞130的旋转,活塞130对低压腔内的低压冷媒进行压缩,冷媒随着活塞130的旋转逐渐被压缩,并向压缩腔的高压侧移动,直至进入到压缩腔的高压侧,此时高压冷媒通过排气孔126排出压缩腔。将整流槽142设置在滑片140的高压侧的侧壁上,并将排气孔126设置在与整流槽142对应的位置上,实现整流槽142能够对高压侧的高压冷媒进行整流的效果,并且减小压缩腔的余隙容积。从而减少了压缩组件100制冷量的损失,并且整流槽142具有对高压冷媒整流的效果,进一步实现了减小高压腔向排气孔126排气阻力的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气缸110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的情况下,支撑组件 124位于气缸110在轴向上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组件100中的气缸110可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支撑组件124与气缸110轴向分布,且支撑组件124位于气缸110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缸110的数量设置为一个,则可选择将支撑组件124 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支撑组件124分别设置在气缸110在轴向上的两侧,转轴122穿过气缸110,支撑组件124均套设在转轴122上,对穿过气缸110 分布在气缸110两端的转轴122起到支撑作用,使得转轴122能够相对支撑组件124自由旋转。
可以理解的是,气缸110的数量为一个时,则滑片140的数量也设置为一个,将滑片140上的整流槽142与排气孔126对应设置的方案能够应用于单气缸110的压缩组件100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气缸110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支撑组件124 位于多个气缸110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基于压缩组件100内包括多个气缸110的情况,在多个气缸110之间也设置有支撑组件124。压缩组件100中包括多个气缸110,且多个气缸110沿轴气缸110的轴向分布,转轴122沿气缸110的轴线依次贯穿多个气缸110,当转轴122受外力影响旋转时,转轴122能够相对多个气缸110 旋转,多个气缸110中均对应设置有活塞130,转轴122旋转能够带动多个活塞130分别在对应的气缸110内旋转,设置在多个气缸110之间的支撑组件124能够对位于多个气缸110之间的部分转轴122起到支撑作用,使转轴122 即使穿过多个气缸110也能够保证旋转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气缸110中的每个气缸110均对应设置有一个滑片140,活塞130在旋转过程中能够带动每个气缸110中的滑片140移动,且每个滑片140上均开设有整流槽142,每个气缸110上的排气孔126均与对应的滑片140上的整流槽142对应设置,即将滑片140上的整流槽142与排气孔 126对应设置的方案能够应用于多气缸110的压缩组件100。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气缸110上设置有滑槽,滑槽沿轴组件120的径向设置,滑片140设置于滑槽内。
在该实施例中,气缸110上开设有滑槽,滑片140位于滑槽内,滑片140 能够沿着滑槽滑动,滑槽沿轴组件120的径向设置。当轴组件120受外力影响带动活塞130旋转时,活塞130能够带动滑片140沿着滑槽滑动,使滑片140 能够沿着轴组件120的径向方向滑动。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组件100还包括弹性件150,弹性件150的一端与滑片140的另一端相连接,弹性件150的另一端与气缸110 相接触。
在这些实施例中,压缩组件100还包括弹性件150,气缸110上设置有冷媒入口,冷媒入口与低压腔相连通,低压冷媒通过冷媒入口进入到压缩腔中,轴组件120带动活塞130旋转,活塞130能够对高压腔中的低压冷媒进行压缩,形成高压冷媒,随着活塞130继续旋转,高压冷媒能够从气缸110中流出。将滑片140设置在弹性件150与活塞130之间的位置,在弹性件150弹力的作用下,即使活塞130处于运动状态下,滑片140也能够继续贴紧活塞130的侧壁,从而保证了压缩腔中高压腔和低压腔的稳定性。
其中,弹性件150可选为与气缸110固定连接。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滑片140的一端与活塞130相连接。
在这些实施例中,滑片140的一端直接与活塞130相连,活塞130在轴组件120的带动下旋转,从而驱动滑片140在滑槽内滑动。
活塞130与转轴122转动连接,活塞130与滑片140的一端固定连接。转轴122选为曲轴结构,随着转轴122旋转,活塞130围绕气缸110的轴线做公转运动,但活塞130不会围绕自身轴线自转,此时滑片140随着活塞130移动。
实施例三: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缩组件100,包括:气缸110、轴组件120、活塞130和滑片140。气缸 110设置有压缩腔,轴组件120包括转轴122和支撑组件124,支撑组件124 套设于转轴122上,与气缸110相连接,支撑组件124上设置有排气孔126,排气孔126与压缩腔相连通;活塞130,活塞130套设于转轴122上,位于压缩腔内。滑片140沿气缸110的径向设置,滑片140的一端与活塞130相接触,滑片140上设置有整流槽142,整流槽142与排气孔126相对设置。
其中,支撑组件124包括安装部1241和呈盘状连接部1242。安装部1241 套设于转轴122上,连接部1242呈盘状,与安装部1241相连接,连接部1242 的一侧与气缸110的一侧相贴合。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组件100包括气缸110、轴组件120、活塞130和滑片140。其中,轴组件120包括转轴122和支撑组件124,支撑组件124 套设置在转轴122上,支撑组件124还与气缸110相连接,支撑组件124 对转轴122起到支撑作用。转轴122与外部动力源相连,转轴122在外部动力源的驱动下相对支撑组件124和气缸110旋转,活塞130设置在转轴122上,在转轴122受力相对气缸110旋转式,活塞130在压缩腔内旋转。活塞130与滑片140的第一端相接触,随着活塞130的旋转,能够带动滑片140沿着气缸110的径向方向活动。
滑片140将压缩腔划分为高压侧和低压侧,气缸110上设置有冷媒入口,冷媒入口与压缩腔的低压侧相连通,低压冷媒通过冷媒入口进入到压缩腔中,轴组件120带动活塞130旋转,随着活塞130的旋转,活塞130对低压腔内的低压冷媒进行压缩,冷媒随着活塞130的旋转逐渐被压缩,并向压缩腔的高压侧移动,直至进入到压缩腔的高压侧,此时高压冷媒通过排气孔126排出压缩腔。将整流槽142设置在滑片140的高压侧的侧壁上,并将排气孔126设置在与整流槽142对应的位置上,实现整流槽142能够对高压侧的高压冷媒进行整流的效果,并且减小压缩腔的余隙容积。从而减少了压缩组件100制冷量的损失,并且整流槽142具有对高压冷媒整流的效果,进一步实现了减小高压腔向排气孔126排气阻力的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24包括安装部1241和呈盘状连接部1242。安装部1241与连接部1242相连接,安装部1241套设在转轴122上,转轴122 在外力作用下能够相对安装部1241旋转。将连接部1242设置为盘状,能够比纳与在连接部1242上安装其他结构,例如安装能够消除压缩腔内噪声的消音组件160。
在一些实施例中,消音组件160和气缸110分别分布在呈盘状的连接部 1242的两侧,消音组件160与连接部1242相连接,连接部1242还与气缸110 相贴合,通过将连接部1242设置为盘状,提高了消音组件160安装的稳定性,并且气缸110与安装有消音组件160的连接部1242相贴合,能够提高消音组件160对气缸110的压缩腔噪音消除的效果。
如图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排气孔126设置于连接部1242上,支撑组件124包括:环形凸起1243和阀片1244,环形凸起1243沿排气孔126 的周向设置,环形凸起1243与连接部1242相连接;阀片1244盖合于环形凸起1243上,阀片1244能够打开或关闭排气孔126。
在该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24上的排气孔126位于呈盘状的连接部1242 上,气缸110上也设置有排气口,气缸110上的排气口与支撑组件124的排气孔126对应设置,呈盘状的连接部1242能够与气缸110的侧壁贴合的更加紧密,从而保证了高压冷媒不会泄漏到气缸110与支撑组件124之间的位置。支撑组件124上还设置有环形凸起1243和阀片1244,环形凸起1243和阀片1244 均设置在连接部1242的排气孔126处,环形凸起1243位于排气孔126的周向位置上,阀片1244与环形凸起1243对应设置,且阀片1244盖合在环形凸起 1243上。在压缩组件100处于工作状态时,阀片1244受到在气缸110内的高压冷媒的作用下,能够相对环形凸起1243打开,从而使高压冷媒从气缸110 的压缩腔中流出,在压缩组件100处于非工作状态,或高压冷媒的压力不足的情况下,阀片1244相扣合在环形凸起1243上,能够避免外部的冷媒回流至压缩腔中,提高了压缩组件100运行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片1244选用单向阀,并将单向阀设置为从排气孔 126至气缸110外单向导通。即冷媒能够自由地从气缸110内通过排气孔 126以及单向阀流出气缸110,而无法从气缸110外通过单向阀流入气缸 11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片1244选用电磁阀。当压缩组件100受外力驱动旋转时,则电磁阀接收到开启信号,此时气缸110的压缩腔中的冷媒能够通过排气孔126和电磁阀流出至压缩腔外。当压缩组件100不在受外力驱动旋转时,则电磁阀接收到关闭信号,此时气缸110的压缩腔中的冷媒无法通过排气孔126和电磁阀流出至压缩腔外,还能够放置压缩腔外的冷媒回流至压缩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片1244能够根据压力的变化在开启和关闭之间切换,具体地,当气缸110压缩腔中的压力较大,达到阀片1244开启的压力阈值,则阀片1244开启使气缸110中的高压冷媒排出,当气缸110压缩腔中的压力较小,达不到阀片1244开启的压力阈值,则阀片1244关闭,气缸110中的冷媒无法排出,且气缸110外的冷媒也无法回流至压缩腔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压缩组件100还包括:消音组件160,消音组件 160与支撑组件124相连接,消音组件160位于连接部1242的另一侧,消音组件160设置有消音腔,消音腔与压缩腔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组件100还包括消音组件160,压缩组件100中的消音组件160内部设置有消音腔,消音腔与气缸110的压缩腔相连通,能够使压缩腔内的冷媒被压缩后进入到消声腔中,并且压缩腔内产生的噪声也能够传递至消声腔内消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消音组件160包括呈碗状的本体和设置在本体上的中心孔。本体扣设于连接部1242上,中心孔设置于本体上,支撑组件124穿设于中心孔内。
在这些实施例中,音组件包括呈碗状的本体,本体扣设在支撑组件124 连接部1242上,由于本体呈碗状,故碗状的本体与连接部1242围合形成了消音腔。呈碗状的本体上还设置有中心孔,支撑组件124的安装部1241穿设于中心孔,支撑组件124的安装部1241和连接部1242均与消音组件160的本体相连,并且安装部1241穿设在中心孔内,使消音组件160的本体与支撑组件 124稳定连接在一起。通过呈碗状的本体围合形成消音腔,提高了消音组件160 的降噪消声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消音组件160还包括密封结构,消音组件160上还包括设置在本体上的密封结构,密封结构设置在中心孔内,且密封结构向支撑组件 124延伸,即密封结构位于本体与支撑组件124之间的位置,消音组件160的本体通过密封结构与支撑组件124形成线接触,能够提高消音组件160本体与支撑组件124的密封效果,将密封结构设置在中心孔位置,实现了防止进入到消音腔的高压冷媒通过中心孔泄漏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密封结构为弹性结构,消音组件160与本体能够对密封结构进行挤压,使密封结构产生弹性形变,提高密封结构的在中心孔位置密封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结构选为弹性密封凸筋,密封凸筋能够与支撑组件 124形成线接触,即能够提高消音组件160本体与支撑组件124之间的密封性能,避免高压冷媒在消音组件160与支撑组件124之间向外泄漏。
如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消音组件160包括第一消音部件162 和第二消音部件164;支撑组件124包括第一支撑部件1245、第二支撑部件 1246和第三支撑部件1247;气缸110包括第一气缸114和第二气缸116;第一消音部件162、第一支撑部件1245、第一气缸114、第二支撑部件1246、第二气缸116、第三支撑部件1247和第二消音部件164沿轴组件120的轴向布置。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组件100包括第一气缸114和第二气缸116两个气缸110,在第一气缸114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撑组件124、在第一气缸114 的第二端和第二气缸116的第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组件124,在第二气缸 116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三支撑组件124。通过在两个气缸110之间设置的第二支撑组件124,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一气缸114的第一端和第二气缸116的第二端上的第三支撑组件124,实现了对转轴122起到稳定支撑作用,提高转轴122 转动运行的稳定性。
消音组件160包括设置在第一气缸114第一端的第一消音部件162和设置在第二气缸116第二端的第二消音部件164。第一气缸114通过第一支撑部件1245与第一消音部件162相连接,第二气缸116通过第三支撑部件1247与第二消音部件164相连接,通过第一支撑部件1245和第三支撑部件1247能够将第一消音部件162和第二消音部件164设置在第一气缸114的第一端和第二气缸116的第二端,第一气缸114和第二气缸116相离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消音部件162和第二消音部件164,使消音组件160 能够从两侧减小去出第一气缸114和第二气缸116内压缩腔产生的噪声,提高了消音组件160对第一气缸114和第二气缸116的消音降噪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片140包括第一滑片140和第二滑片140,第一滑片140设置于第一气缸114内,第二滑片140设置于第二气缸116内;第一支撑部件1245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孔126,第二支撑部件1246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孔126,第三支撑部件1247上设置有第三排气孔126;第一滑片140上设置有第一整流槽142和第二整流槽142,第二滑片140设置有第三整流槽142和第四整流槽142;第一整流槽142与第一排气孔126相对设置,第二整流槽142 与第二排气孔126相对设置,第三整流槽142与第二排气孔126相对设置,第四整流槽142与第三排气孔126相对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气缸114和第二气缸116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部件 1246,第一气缸114和第二气缸116通过第二支撑部件1246上的第二排气孔 126相连通,实现了两个气缸110的压缩腔相连通的效果。第一气缸114能够通过第一支撑部件1245上的第一排气孔126将压缩腔内部的高压冷媒排出压缩装置外,第二气缸116能够通过设置在第三支撑部件1247上的第三排气孔 126将高压冷媒排出,通过第一排气孔126第二排气孔126和第三排气孔126,实现了第一气缸114、第二气缸116、第一消音部件162和第二消音部件164 之间的连通。
第一气缸114和第二气缸116中分别设置有第一滑片140和第二滑片140,第一滑片140开设有有与第一排气孔126相对设置的第一整流槽142,以及与第二排气孔126相对设置的第二整流槽142,第二滑片140上开设有与第二排气孔126相对设置的第三整流槽142,以及与第三排气孔126相对设置的第四整流槽142。实现了同时减小第一气缸114和第二气缸116的压缩腔的余隙容积,进而减小了第一气缸114和第二气缸116两个气缸110上排气孔126的排气阻力。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压缩组件100内设置有多个气缸110,则将每个气缸 110中滑片140上均设置整流槽142,并在气缸110与整流槽142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排气孔126。实现了能够将滑片140上的整流槽142与排气孔126对应设置的方案能够应用于多气缸110的压缩组件100。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压缩机还包括:连接孔170,连接孔170贯穿第一支撑部件1245、第一气缸114、第二支撑部件1246、第二气缸116和第三支撑部件1247,连接孔170能够使第一消音部件162和第二消音部件164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组件100还包括贯穿第一支撑部件1245、气缸110 和第二支撑部件1246的连接孔170,连接孔170将第一消声部件和第二消声部件相连通,使第一消声部件和第二消声部件中冷媒互通。可选择在第一消声部件和/或第二消声部件上设置冷媒出口,当高压冷媒进入到第一消声部件和/ 或第二消声部件后,能够通过冷媒出口排出压缩组件100。将第一消声部件和第二消声部件通过连接孔170连通,能够合理配置冷媒出口的位置,无需在两个消声部件上均设置冷媒出口,使冷媒能够集中排出压缩组件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组件100的气缸110垂直于水平面设置,第一消音部件162、第一支撑部件1245、气缸110、第二支撑部件1246、第二消音部件 164沿轴组件120的轴向从上至下依次排列。在压缩组件100在工作过程中,随着低压冷媒输入至气缸110中,高压冷媒通过连接孔170流入位于下方的第一消音部件162中,当第一消音部件162内逐渐内高压冷媒填充满,此时第一消音部件162和气缸110的高压冷媒通过连接孔170流入位于上方的第一消音部件162中,再通过第一消音部件162输出至压缩组件100之外。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转轴122包括:第一支撑轴1222、安装轴1224 和第二支撑轴1226,安装轴1224的一端与第一支撑轴1222相连接,安装轴 1224的轴线与第一支撑轴1222的轴线相偏置,活塞130套设于安装轴1224 上;第二支撑轴1226的一端与安装轴1224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二支撑轴1226 的轴线与第一支撑轴1222的轴线相重合。
在该实施例中,转轴122包括第一支撑轴1222、安装轴1224和第二支撑轴1226,安装轴1224位于气缸110的压缩腔内,安装轴1224用于与活塞 130相连接,安装轴1224的两端分别于与第一支撑轴1222和第二支撑轴1226 相连。第一支撑轴1222与第二支撑轴1226同轴设置,安装轴1224的轴线与第一支撑轴1222的轴线偏置设置,使第一支撑轴1222、第二支撑轴1226和安装轴1224组成一个曲轴结构,使套设在安装轴1224上的活塞130相对第一支撑轴1222和第二支撑轴1226偏置。
其中,第一支撑轴1222和第二支撑轴1226向重合的轴线为轴组件120 的旋转轴122线。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轴1222与压缩组件100外部的动力源相连,在外部动力源的作用下,第一支撑轴1222和第二支撑轴1226沿着轴组件120的旋转轴122线旋转,并带动安装轴1224以及套设在安装轴1224 上的活塞130在气缸110内旋转,由于活塞130为在气缸110中偏心转动,从而对气缸110中的冷媒气体进行压缩。
实施例四:
如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200,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中的压缩组件100包括壳体202、电动机204,以及如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的压缩组件100。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200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的压缩组件 100,还包括压缩机200壳体202和电动机204。电动机204设置在壳体202 内,电动机204的输出端与压缩组件100的轴组件120相连,电动机204通电工作后能够带动轴组件120旋转运动,从而对压缩组件100的运动进行驱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动机204、压缩组件100沿着压缩机200壳体202的轴线方向依次,且压缩机200壳体202的轴线垂直于水平面设置,电动机204 位于压缩机200组件的上方。电动机204的输出轴带动压缩组件100中的第一支撑轴1222、第二支撑轴1226和安装轴1224旋转,安装轴1224带动活塞130 在气缸110内偏心旋转,与活塞130相接触的滑片140在弹性件150的作用下往复运动,将压缩腔分割为高压腔和低压腔。低压冷媒通过气缸110上的冷媒入口进入到低压腔中,随着活塞130的旋转,低压冷媒被压缩成为高压冷媒,高压冷媒在重力作用下,通过第二通孔从气缸110的压缩腔排出到第二消音部件164中,在第二消音部件164中的高压冷媒再经过第二通孔进去到第一消音部件162中,第一消音部件162上开设有冷媒出口,进入到第一消音部件162 中的高压冷媒经过冷媒出口排出压缩组件100。随着电动机204持续运行,低压冷媒进入到压缩腔内,在压缩腔中被压缩为高压冷媒,再经过消音组件160 排出,实现了对外部输入的低压冷媒连续压缩的效果。
实施例五:
如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300,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中的压缩组件100,或如上述第二方面中的压缩机200。
换热装置300包括如第一方面中的压缩组件100或第二方面中的压缩机200。还包括第一换热器、节流阀、第二换热器、储液罐302和吸气管 304。压缩机200上还设置有喷射管,压缩机200通过喷射管将高温高压冷媒输入到第一换热器中,高温高压的冷媒在第一换热器中进行换热冷凝,换热冷凝完成后的冷媒流经节流阀中进一步减压,流经节流阀的冷媒进入到第二换热器中进行换热蒸发,形成低压冷媒。低压冷媒流经储液罐302 和吸气管304回流至压缩组件100或压缩机200的气缸110中,完成冷媒在压缩机200外的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300为空调器、冰箱、制冷饮水机。
在该实施例中,在换热装置300为空调器时,换热装置300还包括换向阀,通过换向阀能够改变流经换向阀的冷媒流向,从而对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功能进行切换,实现空调器在制冷和制热之间的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缸,所述气缸设置有压缩腔;
轴组件,所述轴组件包括转轴和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套设于所述转轴上,与所述气缸相连接,所述支撑组件上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与所述压缩腔相连通;
活塞,所述活塞套设于所述转轴上,位于所述压缩腔内;
滑片,所述滑片沿所述气缸的径向设置,所述滑片的一端与所述活塞相接触,所述滑片上设置有整流槽,所述整流槽与所述排气孔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槽由所述滑片的高压侧的侧壁向所述排气孔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缸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的情况下,所述支撑组件位于所述气缸在轴向上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缸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所述支撑组件位于多个所述气缸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缸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沿所述轴组件的径向设置,所述滑片设置于所述滑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滑片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气缸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片的一端与所述活塞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套设于所述转轴上;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呈盘状,与所述安装部相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气缸的一侧相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上,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沿所述排气孔的周向设置,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接;
阀片,所述阀片盖合于所述环形凸起上,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排气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消音组件,所述消音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相连接,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侧,所述消音组件设置有消音腔,所述消音腔与所述压缩腔相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音组件包括第一消音部件和第二消音部件;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件、第二支撑部件和第三支撑部件;
所述气缸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
所述第一消音部件、所述第一支撑部件、所述第一气缸、所述第二支撑部件、所述第二气缸、所述第三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消音部件沿所述轴组件的轴向布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件、所述第一气缸、所述第二支撑部件、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第三支撑部件,以使所述第一消音部件和所述第二消音部件相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包括:
第一支撑轴;
安装轴,所述安装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轴相连接,所述安装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支撑轴的轴线相偏置,所述活塞套设于所述安装轴上;
第二支撑轴,所述第二支撑轴的一端与所述安装轴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支撑轴的轴线相重合。
14.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组件。
15.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组件,或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压缩机。
CN202022855804.3U 2020-12-02 2020-12-02 压缩组件、压缩机和换热装置 Active CN2137439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55804.3U CN213743969U (zh) 2020-12-02 2020-12-02 压缩组件、压缩机和换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55804.3U CN213743969U (zh) 2020-12-02 2020-12-02 压缩组件、压缩机和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43969U true CN213743969U (zh) 2021-07-20

Family

ID=76832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55804.3U Active CN213743969U (zh) 2020-12-02 2020-12-02 压缩组件、压缩机和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439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20044B1 (ko) 로터리 압축기의 용량 가변 장치
CN107061276B (zh) 旋转压缩机
CN213743969U (zh) 压缩组件、压缩机和换热装置
KR20110072313A (ko) 로터리 압축기
WO2021128905A1 (zh) 泵体组件及变容压缩机
KR101587174B1 (ko) 로터리 압축기
CN214036117U (zh) 泵体组件及具有其的流体机械
CN112879291A (zh) 变容旋转式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CN213899291U (zh) 压缩组件、压缩机和换热装置
CN214145907U (zh) 压缩组件、压缩机和换热装置
JP2003065236A (ja) 密閉型電動圧縮機
JP3416790B2 (ja) 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CN112412785B (zh) 压缩机及冷冻循环装置
JP3140201B2 (ja) 密閉形電動圧縮機
CN112128103B (zh) 旋转压缩机和制冷循环系统
CN201661463U (zh) 一种卧式转子式压缩机
CN112746963B (zh) 压缩机、压缩机组件、热交换系统及电器设备
CN219911067U (zh) 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CN211174609U (zh) 一种消音结构及回转式压缩机
CN214699325U (zh) 一种阀组件及包含其的涡旋压缩机
WO2022004027A1 (ja) ロータリ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20240003348A1 (en) Compressor with Oil Pump
CN210397100U (zh) 一种具有油分离器的空调压缩机
KR100724451B1 (ko) 용량 가변형 로터리 압축기
KR100228860B1 (ko) 압축기의 오일스티킹 방지 2포트형 밸브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