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09554U - 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 - Google Patents

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09554U
CN213709554U CN202022020679.4U CN202022020679U CN213709554U CN 213709554 U CN213709554 U CN 213709554U CN 202022020679 U CN202022020679 U CN 202022020679U CN 213709554 U CN213709554 U CN 2137095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plates
support
stiffening
inner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2067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江涛
赵文天
杜思思
刘钊
赵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asheng Survey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asheng Hi Tech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asheng Hi Tech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asheng Hi Tech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2067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095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095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095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包括支撑梁和钢立柱,所述钢立柱承托所述支撑梁,所述钢立柱上设有上托件和下托件,所述上托件与下托件沿钢立柱径向呈相反方向对应布置,且上托件和下托件之间通过支撑角板支撑形成可容纳一定体积物的架空区。位于架空区的区域内的钢立柱作为替换部分,经切除后形成用于布置主梁的替换区。所述上托件和下托件分别由垂直钢板、水平钢板及加劲板构成,该上托件和下托件还作为钢立柱新的承托受力体系,有效解决基坑施工过程中钢立柱与主梁间冲突的问题。

Description

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
背景技术
在基坑施工前,需要考虑现状地面和基坑周边结构的安全,因此,可通过设置内支撑体系来维护施工安全问题。内支撑体系通常是主要由支撑梁和钢立柱构成,钢立柱主要起到承托支撑梁的作用,支撑体系设计师需要钢立柱避开主体结构的主梁,因为钢立柱如果与主梁发生冲突时,会导致主梁无法实施工作,侧楼板也没办法形成,从而导致通过楼板换掉水平支撑的方式无法得以实现。
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结构设计往往滞后于基坑施工,经常发生钢立柱已经做完,但结构主梁位置调整,从而与钢立柱发生冲突。在现有技术中,一般会使用通过换掉钢立柱来作为解决办法,即是重新施工钢立柱,将原来的钢立柱托换掉,但是使用该方法会大量浪费人力、财力及时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包括支撑梁和钢立柱,所述钢立柱承托所述支撑梁,所述钢立柱上设有上托件和下托件可承托钢立柱形成一定空间的架空区,将架空区范围内的钢立柱部分割掉形成容纳主梁的替换区,同时该上、下托件还作为钢立柱新的承托受力体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基坑施工过程中钢立柱与主梁间冲突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包括支撑梁和钢立柱,所述钢立柱承托所述支撑梁,所述钢立柱上设有上托件和下托件,所述上托件与下托件沿钢立柱径向呈相反方向对应布置,且上托件和下托件之间通过支撑角板支撑形成可容纳一定体积物的架空区;
位于架空区的区域内的钢立柱作为替换部分,经切除后形成用于布置主梁的替换区。
进一步地,所述上托件和下托件分别由垂直钢板、水平钢板及加劲板构成,所述垂直钢板和水平钢板分别连接于所述加劲板的不同侧边,所述加劲板以至少两块为一组连接所述钢立柱;
所述支撑角板架空连接于构成相对方向设置的两组加劲板之间,从而形成所述架空区。
进一步地,所述垂直钢板垂直连接于加劲板的垂直方向侧边,所述水平钢板水平连接于加劲板的水平方向侧边,所述垂直钢板与水平钢板的相连接侧边相互构成加劲板的直角边。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角板包括若干根并呈平行关系,连接于互为相对方向设置的两组加劲板之间,且连接于所述加劲板水平方向连接的水平钢板。
进一步地,互为相对方向设置的两组所述加劲板由所述支撑角板架空连接,且若干根支撑角板连接于水平钢板背离钢立柱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加劲板通过所述垂直钢板连接至所述连接钢板。
进一步地,所述钢立柱上连接的一组加劲板,至少设有一组同方向且互为对称关系的加劲板。
进一步地,所述钢立柱嵌入第一道的支撑梁,直至钢立柱顶端预埋于第一道的支撑梁内相互连接,所述钢立柱底端嵌入基坑底部内。
进一步地,所述钢立柱主要由连接钢板和连接角板相互连接构成;
所述连接角板包括若干根并垂直设置,若干根所述连接角板之间通过所述连接钢板相互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涉及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或不可拆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包括支撑梁和钢立柱,所述钢立柱承托所述支撑梁,所述钢立柱上设有上托件和下托件,所述上托件与下托件沿钢立柱径向呈相反方向对应布置,且上托件和下托件之间通过支撑角板支撑形成可容纳一定体积物的架空区。位于架空区的区域内的钢立柱作为替换部分,经切除后形成用于布置主梁的替换区。所述上托件和下托件分别由垂直钢板、水平钢板及加劲板构成,该上托件和下托件还作为钢立柱新的承托受力体系,有效解决基坑施工过程中钢立柱与主梁间冲突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正视平面结构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俯视的平面结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实用新型提供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支撑梁1和钢立柱2,所述钢立柱2承托所述支撑梁1,所述钢立柱2上设有上托件3-1和下托件3-2,所述上托件3-1与下托件3-2沿钢立柱2径向呈相反方向对应布置,且上托件3-1和下托件3-2之间通过支撑角板4支撑形成可容纳一定体积物的架空区a。位于架空区a的区域内的钢立柱2作为替换部分,经切除后形成用于布置主梁A的替换区b。
所述上托件3-1和下托件3-2分别由垂直钢板31、水平钢板32及加劲板33构成,所述垂直钢板31和水平钢板32分别连接于所述加劲板33的不同侧边。所述加劲板33以至少两块组成一组连接至所述钢立柱,在所述上托件3-1和下托件3-2的每一组所述加劲板33沿钢立柱2径向设有呈相对方向的另一组加劲板33。所述支撑角板34架空连接于构成相对方向设置的两组加劲板33之间,从而形成钢立柱2的支撑或托换件。
针对上述附图的对应方案,下面展开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
第一实施例
请参考图1所示,于本实施例中,该内支撑钢立柱托换件包括支撑梁1和钢立柱2,所述支撑梁1可以理解为现状地面预埋的第一道的支撑梁1,所述钢立柱2嵌入第一道的支撑梁1之中,所述钢立柱2的顶端与第一道的支撑梁1相互固定。其中,所述钢立柱2可以根据施工要求,嵌入一道支撑梁1或多道支撑梁1之中,确切地说,所述钢立柱2的底端会预埋到基坑的底部,从而使得所述钢立柱2与基坑周边施工结构更加稳固。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结构设计往往会滞后于基坑施工,会发生钢立柱2已经做完,但主梁施工位置会与钢立柱2位置相互冲突,而需要调整钢立柱2的位置问题。对此,于本实施例中,在钢立柱2上设置上托件3-1和下托件3-2,所述上托件3-1和下托件3-2之间通过支撑角板4支撑形成可容纳一定体积物的架空区a,位于架空区a的区域内的钢立柱2作为替换部分,经切除后形成用于布置主梁的替换区b。具体地说,所述上托件3-1和下托件3-2可以固定支撑所述钢立柱2的一定径向范围,因此,可将位于上托件3-1和下托件3-2范围内的钢立柱2部分进行切除处理,切除后的钢立柱2由于有上托件3-1和下托件3-2的固定支撑所以不会受影响,所切除后形成的架空区a可以用于容纳需要布置的主梁A,也就是替换区b。该上托件3-1和下托件3-2主要由垂直钢板31、水平钢板32及加劲板33构成,所述垂直钢板31连接于加劲板33的垂直边,所述水平钢板32连接于加劲板33的水平底边。具体地说,所述钢立柱2主要由连接钢板21和连接角板22相互焊接而成,所述加劲板33的垂直边连接垂直钢板31并通过所述垂直钢板31固定连接至所述钢立柱2上。确切地说,所述加劲板33通过垂直钢板31焊接在所连接钢板21上,所述加劲板33沿钢立柱2的径向方向设置,所述垂直钢板31和水平钢板32相互连接并构成一直角边,与所述加劲板33的直角边向重合连接,请参考图2所示,在所述构成直角边的垂直钢板31和水平钢板32上至少连接有两块加劲板33,依此而构成一组加劲板33。
沿所述钢立柱2径向连接的一组加劲板33,至少设有一组同方向且互为对称关系的加劲板33。同样,两组同方向且互为对称的两组所述加劲板33,在所述钢立柱2径向且相反方向设置至少两组加劲板33,每一组呈相反方向的所述加劲板33之间通过支撑角板34相互架空连接,所述支撑角板34与钢立柱2呈平行关系。所支撑角板34包括若干根,且若干根所述支撑角板34连接于水平钢板32背离钢立柱2一侧,因此,各组加劲板33及其相连接的支撑角板34之间形成空间部分,该空间部分为切割钢立柱2而容纳主梁A的空间部分。钢立柱2被割掉部分后,上下两段通过所述上托件3-1和下托件3-2来进行支撑承托,形成钢立柱2新的承托受力体系,有效解决在基坑施工中钢立柱2与主梁A之间的冲突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包括支撑梁和钢立柱,所述钢立柱承托所述支撑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立柱上设有上托件和下托件,所述上托件与下托件沿钢立柱径向呈相反方向对应布置,且上托件和下托件之间通过支撑角板支撑形成可容纳一定体积物的架空区;
位于架空区的区域内的钢立柱作为替换部分,经切除后形成用于布置主梁的替换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托件和下托件分别由垂直钢板、水平钢板及加劲板构成,所述垂直钢板和水平钢板分别连接于所述加劲板的不同侧边,所述加劲板以至少两块为一组连接所述钢立柱;
所述支撑角板架空连接于构成相对方向设置的两组加劲板之间,从而形成所述架空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钢板垂直连接于加劲板的垂直方向侧边,所述水平钢板水平连接于加劲板的水平方向侧边,所述垂直钢板与水平钢板的相连接侧边相互构成加劲板的直角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角板包括若干根并呈平行关系,连接于互为相对方向设置的两组加劲板之间,且连接于所述加劲板水平方向连接的水平钢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其特征在于,互为相对方向设置的两组所述加劲板由所述支撑角板架空连接,且若干根支撑角板连接于水平钢板背离钢立柱一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立柱主要由连接钢板和连接角板相互连接构成;
所述连接角板包括若干根并垂直设置,若干根所述连接角板之间通过所述连接钢板相互连接固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劲板通过所述垂直钢板连接至所述连接钢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立柱上连接的一组加劲板,至少设有一组同方向且互为对称关系的加劲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立柱嵌入第一道的支撑梁,直至钢立柱顶端预埋于第一道的支撑梁内相互连接,所述钢立柱底端嵌入基坑底部内。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涉及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或不可拆卸连接。
CN202022020679.4U 2020-09-16 2020-09-16 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 Active CN2137095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20679.4U CN213709554U (zh) 2020-09-16 2020-09-16 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20679.4U CN213709554U (zh) 2020-09-16 2020-09-16 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09554U true CN213709554U (zh) 2021-07-16

Family

ID=76793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20679.4U Active CN213709554U (zh) 2020-09-16 2020-09-16 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095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758420U (zh) 一种拼接面主筋预埋定位的装置
CN111350121B (zh) 一种钢箱梁桥的模块化拼装方法
CN213709554U (zh) 内支撑钢立柱托换结构
CN202131798U (zh) 移动式快装基站
CN112030755A (zh) 钢拱桥内倾拱肋与拱座结合段安装方法
CN219508842U (zh) 一种可快速安装的钢模块建筑连接节点
KR20150021703A (ko) 터렛 진원도 확보용 지그 및 그를 이용한 터렛 시공방법
CN203879041U (zh) 预埋板定位支架
JP6205513B1 (ja) 球面すべり支承の施工方法、固定治具付き球面すべり支承、および固定治具
CN110630035A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楼盖梁底部用钢柱支撑结构
CN215887956U (zh) 一种用于转体施工的滑道装置
CN212026316U (zh) 一种地脚螺栓固定装置
CN211619800U (zh) 狭小场地内新型吊装设备
CN209755583U (zh) 一种井盖板支模结构
CN210528265U (zh) 一种钢箱梁简易吊装装置
CN209854935U (zh) 一种复式钢管混凝土角柱—钢梁节点
CN110468848B (zh) 一种立柱补强结构及补强方法
CN202053039U (zh) 一种桁架主梁焊接夹具
CN203129625U (zh) 钢网架结构施工中的中心圆环支撑架
CN107010170B (zh) 隔水套管基座平台的制作方法及合拢方法
KR20200029799A (ko) 컨테이너선의 셀가이드 구조체 제작 및 설치 공법
CN209653527U (zh) 一种楼面抱杆装置
JP2015190122A (ja) 梁状部材施工方法
CN103866853A (zh) 一种工业化的模块式多高层装配式钢结构框架体系
CN213653180U (zh) 一种桥梁支撑钢管柱与桥墩固定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309, building G3, TCL International e city, Shuguang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Dasheng Surve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309, G3, TCL International e city, Shuguang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2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DASHENG HI-TECH ENGINEERING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