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56700U - 一种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56700U
CN213656700U CN202021754195.6U CN202021754195U CN213656700U CN 213656700 U CN213656700 U CN 213656700U CN 202021754195 U CN202021754195 U CN 202021754195U CN 213656700 U CN213656700 U CN 2136567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moke
boiler
waste
ai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5419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Aoli Hengtong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oli Hengtong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oli Hengtong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oli Hengtong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567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567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包括注入空气和燃料的进料机构、燃烧机构和锅炉主体,在沿废烟经过的顺序依次设置有烟道加热机构、空气加热机构和湿热处理机构,所述烟道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加热机构上方的所述锅炉主体内,在排烟管的设计上采用了散热通烟管连接起上、下烟管,使得废烟流过所需加热的水中并充分与水接触,真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相应也使得废烟中热量利用更加充分,在烟道经过空气加热室使得将鼓风机吹出来的加热,提高了燃料的燃烧率,使得燃料燃烧更加充分,废烟产生得更少,而在经过加热室后进入冷水室内,在冷水室内通过排烟管道对进入的冷水进一步地余热,对烟道内的热量充分利用,节约了燃料用量和加工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加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
背景技术
在民用或者工业用的锅炉燃烧工作中,通过锅炉中燃料的燃烧对水加热使其具有高热能的水蒸气输出,在锅炉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烟,而锅炉中废烟带走所损失的能量为锅炉中主要的能量损耗,所以对于废烟中的余热回收具有重大意义,在现有技术中燃烧后的废烟直接通过管道伸出锅炉,这样使得废烟管道与需要加热的水接触面积太小,热量吸收不充分,进而浪费燃料,而在伸出锅炉后的排烟管在现有技术中要么是直接进行一些废烟处理然后排出,要么进行简单的热能利用后排出,这样使得废烟中的大部分热量损失,且废烟中的潜热回收和湿热回收不充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具有余热回收锅炉,该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排烟管与水接触面积小以及潜热和湿热回收不充分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问题并不局限于以上所提及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以下记载内容明确理解未提及的其他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包括注入空气和燃料的进料机构、燃烧机构和锅炉主体,所述进料机构设置在所述锅炉主体一侧,并将进料机构通道中的空气和燃料送入燃烧机构中,所述燃烧机构设置在所述锅炉主体内部的下方;
沿废烟经过的顺序依次设置有烟道加热机构、空气加热机构和湿热处理机构,所述烟道加热机构设置在所述加热机构上方的所述锅炉主体内,且烟道加热机构包括在上下位置的上烟管和下烟管,在上烟管和下烟管之间并排连通有若干散热通烟管,以使得废烟通过上烟管流入下烟管并散发热量,废烟经过所述下烟管进入设置在所述锅炉主体靠进料机构一侧的空气加热室内,废烟经过空气加热机构的冷却进入到所述湿热处理机构中烟道,所述湿热处理机构包括环绕在靠进料机构一侧锅炉主体内设置的冷水室内的湿热管道,且在所述冷水室的顶部设置有一进水口和一出烟口,所述出烟口与所述湿热处理机构连通并将处理过的废烟排离所述锅炉主体。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加热机构包括经过空气加热室内一段的烟道外侧设置的若干散热片,所述散热片正对进料机构中空气通道的入口设置,以使得将进入的空气加热后再与燃料混合流入所述燃烧机构中。
进一步地,与所述出烟口连通有一用于废烟后续处理的排烟管,所述排烟管与出烟口连接段有一折角端,在折角端出设置有一风扇,所述风扇的风向朝排烟管水平方向、并与出风口垂直。
进一步地,在风扇正对的水平排烟管上还设置有一冷凝器,通过冷凝器的回收将进一步的对废烟余热进行回收。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器上分别设置有入水口和出水口,将所述出水口与所述锅炉主体上的进水口连通。
进一步地,在废烟通过所述冷凝器后的排烟管上还设置有一除硫装置,在所述除硫装置中放置有与废烟中硫化物反应的化学药剂,以使得将废烟中的硫化物去除,达到排放的标准。
经一步地,在所述进料机构包括鼓风机和燃料进口,且在所述锅炉主体的顶面上还设置有一热气出口,在所述热气出口下方的锅炉主体内设置有一水位标,与所述水标对齐的冷水室一侧面上开有一与所述锅炉主体内部连通的缺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排烟管的设计上采用了散热通烟管连接起上、下烟管,使得废烟流过所需加热的水中并充分与水接触,真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相应也使得废烟中热量利用更加充分,在烟道经过空气加热室使得将鼓风机吹出来的加热,提高了燃料的燃烧率,使得燃料燃烧更加充分,废烟产生得更少,而在经过加热室后进入冷水室内,在冷水室内通过排烟管道对进入的冷水进一步地余热,对烟道内的热量充分利用,节约了燃料用量和加工成本,其在废烟离开锅炉端的烟道,依次经过冷凝处理后脱硫处理,提高了废烟中的潜热回收,且使得废烟排放达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图
元件标号说明:进料机构1、鼓风机11、燃料进口12、燃烧机构2、烟道加热机构3、上烟管31、散热通烟管32、下烟管33、空气加热机构4、空气加热室41、散热片42、湿热处理机构5、湿热管道51、冷水室52、进水口53、出烟口54、风扇6、折角端7、排烟管8、热气出口9、水位标10、冷凝器101、除硫装置102、出水口103、入水口104、缺口105、锅炉主体10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包括注入空气和燃料的进料机构 1、燃烧机构2和锅炉主体106,所述进料机构1设置在所述锅炉主体106一侧,并将进料机构1通道中的空气和燃料送入燃烧机构2中,所述燃烧机构2设置在所述锅炉主体106内部的下方;
沿废烟经过的顺序依次设置有烟道加热机构3、空气加热机构4和湿热处理机构5,所述烟道加热机构3设置在所述加热机构上方的所述锅炉主体106内,且烟道加热机构3包括在上下位置的上烟管31和下烟管33,在上烟管31和下烟管33之间并排连通有若干散热通烟管32,以使得废烟通过上烟管31流入下烟管33并散发热量,废烟经过所述下烟管33进入设置在所述锅炉主体106靠进料机构1一侧的空气加热室41内,废烟经过空气加热机构4的冷却进入到所述湿热处理机构5中烟道,所述湿热处理机构5包括环绕在靠进料机构1一侧锅炉主体106内设置的冷水室52内的湿热管道51,且在所述冷水室52的顶部设置有一进水口53和一出烟口54,所述出烟口54与所述湿热处理机构5连通并将处理过的废烟排离所述锅炉主体106。在排烟管8的设计上采用了散热通烟管32 连接起上、下烟管33,使得废烟流过所需加热的水中并充分与水接触,真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相应也使得废烟中热量利用更加充分,且通过空气加热室41与排烟道连通,一方面将进入的空气加热,省去了单独设置空气加热装置带来的人工成本和能耗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热量充分利用,提高了废烟中的余热利用率。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加热机构4包括经过空气加热室41内一段的烟道外侧设置的若干散热片42,所述散热片42正对进料机构1中空气通道的入口设置,以使得将进入的空气加热后再与燃料混合流入所述燃烧机构2中。散热片42的设置使得空气与散热面接触更大,加热效率以及余热利用率越高。
进一步地,与所述出烟口54连通有一用于废烟后续处理的排烟管8,所述排烟管8与出烟口54连接段有一折角端7,在折角端7出设置有一风扇6,所述风扇6的风向朝排烟管8水平方向、并与出风口垂直。风扇6的设置,一方面加快了废烟的冷凝处理,另一方面使得在出烟口54段产生一定的吸力,减小了废烟在锅炉主体106内的流通阻力,进一步地提高了余热利用率。
经一步地,在风扇6正对的水平排烟管8上还设置有一冷凝器101,通过冷凝器101的回收将进一步的对废烟余热进行回收。提高了余热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器101上分别设置有入水口104和出水口103,将所述出水口103与所述锅炉主体106上的进水口53连通。
进一步地,在废烟通过所述冷凝器101后的排烟管8上还设置有一除硫装置 102,在所述除硫装置102中放置有与废烟中硫化物反应的化学药剂,以使得将废烟中的硫化物去除,达到排放的标准。使得排放的废烟更加无害环保。
进一步地,在所述进料机构1包括鼓风机11和燃料进口12,且在所述锅炉主体106的顶面上还设置有一热气出口9,在所述热气出口9下方的锅炉主体106 内设置有一水位标10,与所述水标对齐的冷水室52一侧面上开有一与所述锅炉主体106内部连通的缺口105。方便锅炉内水位的监测。
以下,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包括注入空气和燃料的进料机构1、燃烧机构2和锅炉主体106,以及还包括烟道加热机构3、空气加热机构4和湿热处理机构5,具体组成构件及布置位置(如图1)所示。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废烟依次经过烟道加热机构3、空气加热机构4和湿热处理机构5来将废烟中的余热充分吸收利用起来,且通过各个处理机构的协作提高了废烟中的湿热和潜热回收率,具体操作流程:通过鼓风机11将冷空气吹入,在空气加热室41的加热下将冷空气处理成热空气,热空气和燃料混合流入燃烧机构2中,点火燃烧,燃烧后的废烟依次经过烟道加热机构3、空气加热机构4和湿热处理机构5,后排出锅炉主体106,排出的废烟经过冷凝处理将废烟中的潜热充分回收,在冷凝处理后经过脱硫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进而排到大气中。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7)

1.一种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包括注入空气和燃料的进料机构(1)、燃烧机构(2)和锅炉主体(106),所述进料机构(1)设置在所述锅炉主体(106)一侧,并将进料机构(1)通道中的空气和燃料送入燃烧机构(2)中,所述燃烧机构(2)设置在所述锅炉主体(106)内部的下方;
其特征在于,沿废烟经过的顺序依次设置有烟道加热机构(3)、空气加热机构(4)和湿热处理机构(5),所述烟道加热机构(3)设置在所述加热机构上方的所述锅炉主体(106)内,且烟道加热机构(3)包括在上下位置的上烟管(31)和下烟管(33),在上烟管(31)和下烟管(33)之间并排连通有若干散热通烟管(32),以使得废烟通过上烟管(31)流入下烟管(33)并散发热量,废烟经过所述下烟管(33)进入设置在所述锅炉主体(106)靠进料机构(1)一侧的空气加热室(41)内,废烟经过空气加热机构(4)的冷却进入到所述湿热处理机构(5)中烟道,所述湿热处理机构(5)包括环绕在靠进料机构(1)一侧锅炉主体(106)内设置的冷水室(52)内的湿热管道(51),且在所述冷水室(52)的顶部设置有一进水口(53)和一出烟口(54),所述出烟口(54)与所述湿热处理机构(5)连通并将处理过的废烟排离所述锅炉主体(10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加热机构(4)包括经过空气加热室(41)内一段的烟道外侧设置的若干散热片(42),所述散热片(42)正对进料机构(1)中空气通道的入口设置,以使得将进入的空气加热后再与燃料混合流入所述燃烧机构(2)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出烟口(54)连通有一用于废烟后续处理的排烟管(8),所述排烟管(8)与出烟口(54)连接段有一折角端(7),在折角端(7)出设置有一风扇(6),所述风扇(6)的风向朝排烟管(8)水平方向、并与出风口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其特征在于,在风扇(6)正对的水平排烟管(8)上还设置有一冷凝器(101),通过冷凝器(101)的回收将进一步的对废烟余热进行回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101)上分别设置有入水口(104)和出水口(103),将所述出水口(103)与所述锅炉主体(106)上的进水口(53)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其特征在于,在废烟通过所述冷凝器(101)后的排烟管(8)上还设置有一除硫装置(102),在所述除硫装置(102)中放置有与废烟中硫化物反应的化学药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料机构(1)包括鼓风机(11)和燃料进口(12),且在所述锅炉主体(106)的顶面上还设置有一热气出口(9),在所述热气出口(9)下方的锅炉主体(106)内设置有一水位标(10),与所述水位标(10)对齐的冷水室(52)一侧面上开有一与所述锅炉主体(106)内部连通的缺口(105)。
CN202021754195.6U 2019-08-27 2020-08-20 一种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 Active CN2136567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986110 2019-08-27
CN201921398611 2019-08-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56700U true CN213656700U (zh) 2021-07-09

Family

ID=76693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54195.6U Active CN213656700U (zh) 2019-08-27 2020-08-20 一种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6567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00585U (zh) 冷凝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强鼓式燃气热水器
CN101832568A (zh) 一种自预热废气焚烧炉
CN204438165U (zh) 一种生物质锅炉烟气处理装置
CN104556619B (zh) 一种节能环保的粪便干燥系统
CN207797774U (zh) 一种玻璃窑scr脱硝烟气温度控制装置
CN201836943U (zh) 能回收热能的燃气灶炉膛
CN213656700U (zh) 一种具有余热回收的锅炉
CN205424962U (zh) 一种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206160477U (zh) 一种节能高效热风炉
CN202648150U (zh) 锅炉余热回收装置
CN110068022A (zh) 天然气热水锅炉余热回收装置
CN202151545U (zh) 环保节能高效多级除尘器
CN204943883U (zh) 一种带尾气余热处理装置的供热锅炉
CN103693837A (zh) 污泥干化机
CN110819747A (zh) 高炉冲渣乏汽消白及余热回收系统
CN103614509A (zh) 一种全过程回收余热的碳钢转炉干法布袋除尘工艺及其装置
CN203625414U (zh) 一种全过程回收余热的碳钢转炉干法布袋除尘装置
CN204786298U (zh) 一种能够利用尾气余热的生物质锅炉
CN107642775A (zh) 一种新型节能锅炉
CN210625344U (zh) 一种节能环保型管式工业加热炉
CN207881214U (zh) 有机热载体炉
CN207006106U (zh) 一种制取蒸汽的锅炉设备
CN204694025U (zh) 一种生物质导热油炉尾气利用处理装置
CN205119467U (zh) 一种热风炉装置
CN203298286U (zh) 蒸汽锅炉复合余热回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