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98236U - 耐磨环结构及中开泵 - Google Patents

耐磨环结构及中开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98236U
CN213598236U CN202022241432.5U CN202022241432U CN213598236U CN 213598236 U CN213598236 U CN 213598236U CN 202022241432 U CN202022241432 U CN 202022241432U CN 213598236 U CN213598236 U CN 2135982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positioning
wear
pump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4143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英格
凌成琪
邹礼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dritz China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dritz Chin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dritz China Ltd filed Critical Andritz China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4143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982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982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982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耐磨环结构及中开泵,耐磨环结构包括环主体与第一定位部,环主体用于套设在泵体内,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定位配合。在装配过程中,将环主体套设在泵体内;再将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定位配合;最后,将叶轮位于环主体内,以完成耐磨环的安装。由于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配合能限制环主体在泵体内转动,因此,泵体与环主体之间水膜无法带动环主体旋转,使得环主体稳定在泵体与叶轮之间,实现稳定防转效果。本申请的耐磨环结构在防转中利用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配合,简化防转结构设计,有利于降低结构加工和装配难度,使得中开泵的组装更加方便。同时,也有利于减少中开泵的零件数量,提高耐磨环防转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耐磨环结构及中开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耐磨环结构及中开泵。
背景技术
单级双吸中开泵是一种通用的泵类机械产品,具有流量大、效率高、运行稳定、维护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市政供水、农业灌溉、消防、纸浆造纸、远距离输水、工业应用等领域。其中,耐磨环是中开泵的主要部件之一,其作用是减少介质回流以保障泵的效率;同时防止叶轮直接接触泵体而发生磨损。
在中开泵运转过程中,叶轮高速旋转,叶轮外盖板与耐磨环之间的间隙将形成一层水膜,其形成的摩擦力将带动耐磨环进行旋转,由此,耐磨环上必须有防转的结构设计。
为此,传统的耐磨环通常加装防转销、加装限位环、加装防转螺栓等设计,防止耐磨环在中开泵运转中发生旋转。然而,这些结构加工难度大、工序复杂,导致耐磨环的防转设计成本高。同时,该结构零件数量较多,导致耐磨环的整体结构变得复杂,从而导致耐磨环运行不稳定或防转失效的风险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耐磨环结构及中开泵,具有结构简单、装配方便等特点;同时减少中开泵的零件数量,提高耐磨环防转的可靠性。
一种耐磨环结构,所述耐磨环结构包括:环主体,所述环主体用于套设在泵体内;至少一个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设置于所述环主体上,所述第一定位部用于与所述泵体内的第二定位部定位配合,所述第一定位部用于与所述第二定位部配合时,限制所述环主体在所述泵体内转动。
上述的耐磨环结构,在装配过程中,将环主体套设在泵体内;再将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定位配合;最后,将叶轮位于环主体内,以完成耐磨环的安装。由于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配合能限制环主体在泵体内转动,因此,当叶轮高速旋转时,泵体与环主体之间水膜无法带动环主体旋转,使得环主体稳定在泵体与叶轮之间,实现稳定防转效果。本申请的耐磨环结构在防转中利用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配合,简化防转结构设计,有利于降低结构加工和装配难度,使得中开泵的组装更加方便。同时,也有利于减少中开泵的零件数量,提高耐磨环防转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凸起,所述凸起用于插入为定位槽的第二定位部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的表面包括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沿着所述环主体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分别对应用于与所述定位槽的相对两侧壁相匹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的表面还包括抵触面,所述抵触面背向所述环主体设置,所述抵触面用于与所述定位槽的底壁抵触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起与所述环主体为一体化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起与所述环主体之间设置圆滑部,所述凸起通过所述圆滑部与所述环主体的表面平滑过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主体上设有避空槽,所述避空槽沿着所述环主体的轴向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定位部沿着所述环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定位部在所述环主体上关于所述环主体的中心对称设置。
一种中开泵,包括泵体与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耐磨环结构,所述环主体套入所述泵体内,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定位配合。
上述的中开泵,采用以上的耐磨环结构,在装配过程中,将环主体套设在泵体内;再将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定位配合;最后,将叶轮位于环主体内,以完成耐磨环的安装。由于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配合能限制环主体在泵体内转动,因此,当叶轮高速旋转时,泵体与环主体之间水膜无法带动环主体旋转,使得环主体稳定在泵体与叶轮之间,实现稳定防转效果。本申请的耐磨环结构在防转中利用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配合,简化防转结构设计,有利于降低结构加工和装配难度,使得中开泵的组装更加方便。同时,也有利于减少中开泵的零件数量,提高耐磨环防转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定位槽,所述泵体包括相互拼合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凹部,所述第一壳体配合在所述第二壳体上时,所述第一壳体的凹部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围成所述定位槽,或者所述第二壳体的凹部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围成所述定位槽,又或者所述第一壳体的凹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凹部之间围成所述定位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耐磨环结构一视角图;
图2为图1中圈A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耐磨环结构另一视角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中开泵部分结构示意图。
100、耐磨环结构;110、环主体;111、避空槽;120、第一定位部;121、凸起;1211、第一侧面;1212、第二侧面;1213、抵触面;130、圆滑部;200、泵体;210、第一壳体;220、第二壳体;230、第二定位部;231、定位槽;2311、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4,一种耐磨环结构100,耐磨环结构100包括:环主体110及至少一个第一定位部120。环主体110用于套设在泵体200内。第一定位部120设置于环主体110上,第一定位部120用于与泵体200内的第二定位部230定位配合,第一定位部120用于与第二定位部230配合时,限制环主体110在泵体200内转动。
上述的耐磨环结构100,在装配过程中,将环主体110套设在泵体200内;再将第一定位部120与第二定位部230定位配合;最后,将叶轮位于环主体110内,以完成耐磨环的安装。由于第一定位部120与第二定位部230配合能限制环主体110在泵体200内转动,因此,当叶轮高速旋转时,泵体200与环主体110之间水膜无法带动环主体110旋转,使得环主体110稳定在泵体200与叶轮之间,实现稳定防转效果。本实施例的耐磨环结构100在防转中利用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230配合,简化防转结构设计,有利于降低结构加工和装配难度,使得中开泵的组装更加方便。同时,也有利于减少中开泵的零件数量,提高耐磨环防转的可靠性。
可选地,第一定位部120为凸状结构,第二定位部230为槽或者孔状结构;或者,第一定位部120为槽或者孔状结构,第二定位部230为凸状结构。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与图4,第一定位部120为凸起121。凸起121用于插入为定位槽231的第二定位部230中。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第一定位部120为凸状结构,第二定位部230为槽或者孔状结构。当环主体110套设在泵体200内时,凸起121插入定位槽231中,以限制环主体110在泵体200内的旋转,从而实现防转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凸起121在环主体110上的安装方式有多种,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比如:凸起121在环主体110上的安装方式为螺栓连接、卡接、螺纹连接、销接、铆接、焊接、粘接、一体成型方式等。其中,一体成型方式为采用注塑、切削、挤压等工艺。
具体地,请参考图1,凸起121与环主体110为一体化结构,这样有效提高凸起121与环主体110之间的结合强度,提高凸起121的抗剪能力;同时,也省去凸起121与环主体110之间的组装操作,有效降低组装中开泵的组装难度。另外,将凸起121与环主体110一体化,减少了传统需额外安装的防转销、限位环等零件,避免零部件易丢失的问题,有利于简化零部件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对环主体110的外圆车削的同时,采用刀检、刮平工艺在环主体110的外部获取凸起121结构。同时,在定位槽231的加工过程中,只需在泵体200内进行钻孔或者车铣操作即可,极大降低耐磨环防转结构的加工难度;同时也不存在撞刀的风险。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20为槽或孔状结构,第二定位部230为凸状结构。在制作过程中,通过车铣、转孔等工艺在环主体110上进行加工;再通过车铣、刀削或者其他一体成型方式在泵体200内形成凸状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凸起121的表面包括第一侧面1211与第二侧面1212。第一侧面1211与第二侧面1212沿着环主体110的周向间隔分布。第一侧面1211与第二侧面1212分别对应用于与定位槽231的相对两侧壁相匹配。由于环主体110在泵体200内的旋转方向为绕环主体110的轴向,因此,沿着环主体110的周向间隔分布第一侧面1211和第二侧面1212,并将第一侧面1211和第二侧面1212分别与定位槽231的侧壁相匹配,使得凸起121与定位槽231的侧壁结合稳定,避免环主体110与泵体200之间产生松动而导致产品不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面1211与第二侧面1212分别对应与定位槽231的相对两侧壁相匹配应理解为:当第一侧面1211与第二侧面1212均为平面时,定位槽231的侧壁为平面,此时,定位槽231为方形孔;当第一侧面1211与第二侧面1212为凸弧面时,定位槽231的侧壁为凹弧面;当第一侧面1211与第二侧面1212为凹弧面时,定位槽231的侧壁为凸弧面;当第一侧面1211与第二侧面1212两者中,一个为凸弧面,另一个为凹弧面时,定位槽231的相对两侧壁中,一个为凹弧面,另一个为凸弧面等。
具体地,请参考图2,第一侧面1211与第二侧面1212均为平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凸起121的表面还包括抵触面1213。抵触面1213背向环主体110设置,抵触面1213用于与定位槽231的底壁抵触配合,如此,通过第一侧面1211、第二侧面1212及抵触面1213相互配合,保证凸起121稳定定位在定位槽231中。
具体地,请参考图2,凸起121为方形或者长方形结构,第一侧面1211和第二侧面1212分别位于凸起121的前后两侧面,抵触面1213位于凸起121的顶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凸起121与环主体110之间设置圆滑部130。凸起121通过圆滑部130与环主体110的表面平滑过渡连接,消除凸起121与环主体110之间的应力集中,避免凸起121在防转过程中因受剪力而容易发生断裂。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对凸起121与环主体110之间进行倒圆角,使得凸起121与环主体110之间的交界处形成圆滑部130。
具体地,请参考图2,圆滑部130设置于凸起121与避空槽111的底壁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环主体110上设有避空槽111。避空槽111沿着环主体110的轴向设置。如此,在环主体110加工过程中,通过避空槽111便于刀具退刀使用。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凸起121位于避空槽111内,且凸起121一端凸出避空槽111。本实施例将凸起121位于避空槽111内,这样在加工完凸起121后,方便刀具沿着避空槽111内退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避空槽111与凸起121设置于环主体110的外侧面的中线上,如此,使得凸起121所受的剪力和避空槽111所受的冲击力均位于环主体110的外侧面的中线上,从而使得环主体110受力平稳,保证中开泵更加平稳运行。
具体地,请参考图1,环主体110的外侧面为圆柱面。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环主体110的外侧面是以环主体110内为参考,背向环主体110内的一侧面为环主体110的外侧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第一定位部120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第一定位部120沿着环主体110的周向间隔设置,如此,沿着环主体110的周向间隔增加第一定位部120的数量,提高耐磨环结构100的抗剪能力,使得耐磨环结构100的防转性能更强,保证中开泵稳定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考图3,第二定位部230也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第二定位部230沿着泵体200的周向间隔设置。同时,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230的数量对应关系,本实施例不作限定,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230的数量可为一一对应关系;也可为多对一对应关系。
具体地,第一定位部120与第二定位部230一一对应设置,即,环主体110套设在泵体200内时,一个第一定位部120对应配合在一个第二定位部230上,使得环主体110稳定定位在泵体200内。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至少两个第一定位部120在环主体110上关于环主体110的中心对称设置。由此可知,至少有两个第一定位部120分别对称设置在环主体110的相对两侧上,这样使得环主体110上的剪力分布均匀、对称,从而使得环主体110的结构更加平稳。
具体地,请参考图3,第一定位部1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定位部120分别对应设置在环主体110的相对两侧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4,一种中开泵,包括泵体200与以上任意一实施例中的耐磨环结构100。环主体110套入泵体200内。第一定位部120与第二定位部230定位配合。
上述的中开泵,采用以上的耐磨环结构100,在装配过程中,将环主体110套设在泵体200内;再将第一定位部120与第二定位部230定位配合;最后,将叶轮位于环主体110内,以完成耐磨环的安装。由于第一定位部120与第二定位部230配合能限制环主体110在泵体200内转动,因此,当叶轮高速旋转时,泵体200与环主体110之间水膜无法带动环主体110旋转,使得环主体110稳定在泵体200与叶轮之间,实现稳定防转效果。本申请的耐磨环结构100在防转中利用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230配合,简化防转结构设计,有利于降低结构加工和装配难度,使得中开泵的组装更加方便。同时,也有利于减少中开泵的零件数量,提高耐磨环防转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中开泵还包括叶轮,叶轮位于泵体200内,耐磨环结构100套设在叶轮与泵体200之间。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与图4,第二定位部230为定位槽231。此时,第一定位部120相应为凸起121,在组装过程中,环主体110套设在泵体200内时,凸起121插入定位槽231中,有效限制环主体110在泵体200内的旋转,从而实现稳定防转效果。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与图4,泵体200包括相互拼合的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第一壳体210和/或第二壳体220上设有凹部2311。第一壳体210配合在第二壳体220上时,第一壳体210的凹部2311与第二壳体220之间围成定位槽231,或者第二壳体220的凹部2311与第一壳体210之间围成定位槽231,又或者第一壳体210的凹部2311与第二壳体220的凹部2311之间围成定位槽231。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泵体200由两部分拼合而成,且存在三种结构:一、第一壳体210上设置凹部2311,第二壳体220上不设置凹部2311;二、第一壳体210上不设置凹部2311,第二壳体220上设置凹部2311;三、第一壳体210上设置凹部2311,第二壳体220上同样设置凹部2311。在组装过程中,首先将环主体110套设在第一壳体210内;再将凸起121卡入凹部2311中;最后,将第二壳体220拼合在第一壳体210上,使得环主体110位于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内,并使得凸起121定位在拼合形成的定位槽231,这样使得耐磨环结构100在泵体200内的组装操作变得更加便利,极大提高中开泵的组装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多种,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比如: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卡接、销接、焊接等。
具体地,请参考图4,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均为半圆结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耐磨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环结构包括:
环主体,所述环主体用于套设在泵体内;
至少一个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设置于所述环主体上,所述第一定位部用于与所述泵体内的第二定位部定位配合,所述第一定位部用于与所述第二定位部配合时,限制所述环主体在所述泵体内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凸起,所述凸起用于插入为定位槽的第二定位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磨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表面包括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沿着所述环主体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分别对应用于与所述定位槽的相对两侧壁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耐磨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表面还包括抵触面,所述抵触面背向所述环主体设置,所述抵触面用于与所述定位槽的底壁抵触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磨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与所述环主体为一体化结构;和/或,
所述凸起与所述环主体之间设置圆滑部,所述凸起通过所述圆滑部与所述环主体的表面平滑过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耐磨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主体上设有避空槽,所述避空槽沿着所述环主体的轴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耐磨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定位部沿着所述环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耐磨环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定位部在所述环主体上关于所述环主体的中心对称设置。
9.一种中开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与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耐磨环结构,所述环主体套入所述泵体内,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定位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开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定位槽,所述泵体包括相互拼合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凹部,所述第一壳体配合在所述第二壳体上时,所述第一壳体的凹部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围成所述定位槽,或者所述第二壳体的凹部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围成所述定位槽,又或者所述第一壳体的凹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凹部之间围成所述定位槽。
CN202022241432.5U 2020-10-10 2020-10-10 耐磨环结构及中开泵 Active CN2135982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41432.5U CN213598236U (zh) 2020-10-10 2020-10-10 耐磨环结构及中开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41432.5U CN213598236U (zh) 2020-10-10 2020-10-10 耐磨环结构及中开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98236U true CN213598236U (zh) 2021-07-02

Family

ID=76589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41432.5U Active CN213598236U (zh) 2020-10-10 2020-10-10 耐磨环结构及中开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982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12011A (zh) 磁性液体密封装置
US6171089B1 (en) External gear pump with drive gear seal
CA2149082A1 (en) Extended range regenerative pump
CN112178204B (zh) 迷宫式磁性液体密封装置
CN213598236U (zh) 耐磨环结构及中开泵
EP3309400A1 (en) Crankshaft for rotary compressor and rotary compressor having same
US20050106055A1 (en) Rotary positive displacement hydraulic machines
US5393206A (en) Fuel pump for a motor vehicle
US4386893A (en) Gear pump or motor with a shaftless gear
CN112648214A (zh) 风扇机头组件和电风扇
US11143185B2 (en) Scroll compressor
GB2396385A (en) Dual ported gerotor fuel pump
CN217177518U (zh) 多通阀
JP4989751B2 (ja) 両吸込ポンプ
JP2007247634A (ja) 燃料ポンプ
JP2014074368A (ja) ベーンポンプ
CN215528714U (zh) 无刷电机
CN219691808U (zh) 一种叶轮组件及离心泵
CN218934755U (zh) 泵装置
CN117432479A (zh) 一种蓖齿密封组件和燃气轮机
US11913466B2 (en) Pump and rotary baffle plate
CN217950837U (zh) 配流盘定位结构、液压动力机构及工程机械
CN219065989U (zh) 显影盒组件及具有其的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214499513U (zh) 风扇机头组件和电风扇
CN216715154U (zh) 差速器、驱动桥总成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