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51266U - 一种加料装置及炒菜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料装置及炒菜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51266U
CN213551266U CN202022046465.4U CN202022046465U CN213551266U CN 213551266 U CN213551266 U CN 213551266U CN 202022046465 U CN202022046465 U CN 202022046465U CN 213551266 U CN213551266 U CN 2135512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ding
transmission
base
pot body
cont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4646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金龙
潘晓勇
雍涛
罗晓彬
王川濮
杜继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Changho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Changho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Changho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Changho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4646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512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512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512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加料装置及炒菜机,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以实现根据不同烹饪阶段将所需物料自动投入锅体的目的。该加料装置包括:加料基座、控制器、加料机构及与控制器通信连接的传送机构。加料机构包括移动架、翻转机构及多个料盒。移动架位于加料基座上,与传送机构动力连接。翻转机构包括第一传动件及与多个料盒一一对应连接的第二传动组件。每个料盒通过相应第二传动组件可转动的设在移动架上。加料基座具有进料口,第一传动件设在加料基座的进料口附近。加料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二传动组件上的回转件。当料盒通过进料口后,相应第二传动组件在回转件的作用下,回转至初始形态。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具有上述加料装置的炒菜机。

Description

一种加料装置及炒菜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料装置及炒菜机。
背景技术
全自动炒菜机是一种采用微电脑操控的智能烹饪设备,具有无需人工看管、无油烟、无辐射、省油省电且可以根据预设程序自动翻炒的优点。
现有的炒菜机在菜品炒制的过程中,大多数采用电饭煲+搅拌的模式对菜品进行炒制。一般需要将提前准备好的主料、配料、佐料等物料全部一次性投入锅体内,然后,根据预设程序,对锅体内的物料进行炒制。
但是,这种炒制模式只是完成了物料由生到熟的过程。同时,这种炒制模式仅适用炖、煮等制作过程较简单的菜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料装置及炒菜机,以实现根据不同烹饪阶段将所需物料自动投入锅体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料装置,包括:加料基座、控制器、及与控制器通信连接的加料机构和传送机构。加料机构包括移动架、翻转机构及多个料盒。移动架位于加料基座上,与传送机构动力连接。翻转机构包括第一传动件及与多个料盒一一对应连接的第二传动组件。每个料盒通过相应第二传动组件可转动的设在移动架上。加料基座具有进料口,第一传动件设在加料基座的进料口附近。传送机构用于驱动移动架在加料基座上,沿多个料盒的分布方向运动。当传送机构驱动移动架在加料基座上运动时,第一传动件依次与多个第二传动组件动力连接,使得相应料盒位于进料口附近时翻转。相应料盒中的物料进入进料口。加料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二传动组件上的回转件。当料盒通过进料口后,相应第二传动组件在回转件的作用下,回转至初始形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料装置应用在炒菜机进行烹饪菜品时,可以将不同的物料放置在不同的料盒内,或将多种需要在同一时间段放入锅体内的物料放置在同一个料盒内。在控制器的控制下,传送机构带动移动架运动,将每个料盒在相应的时刻传送至加料基座所具有的进料口附近。当每个料盒到达加料基座所具有的进料口附近后,第一传动件与相应的第二传动组件动力连接,使得相应的料盒在进料口附近进行翻转,翻转后,料盒的出料口朝向进料口。基于此,在重力作用下,相应的料盒中的物料便可以进入进料口。由以上的应用过程可知,与现有技术中将所有物料一起倒入锅体内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料装置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物料被炒熟时所需求的时间,将不同种类的物料放置在不同料盒内,从而通过控制器在不同烹饪阶段将放置在不同料盒内的所需物料自动投入到锅体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炒菜机,包括上述加料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炒菜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炒菜机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炒菜机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的炒菜机,一般需要将准备好的物料一次性投入到锅体内,然后,根据预设程序,对物料进行炒制。也就是说,现有的炒菜机采用电饭煲+搅拌的模式对物料进行炒制。上述炒制模式仅适用于炖、煮等制作过程比较简单的菜品,而不能根据菜品的不同烹饪阶段将所需物料自动投入锅体内。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加料装置。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料装置包括:加料基座11、控制器、加料机构及与控制器通信连接的传送机构。加料机构包括移动架21、翻转机构及多个料盒22。移动架21位于加料基座11上,与传送机构动力连接。翻转机构包括第一传动件231及与多个料盒22一一对应连接的第二传动组件232。每个料盒22通过相应第二传动组件232可转动的设在移动架21上。加料基座11具有进料口,第一传动件231设在加料基座11的进料口附近。传送机构用于驱动移动架21在加料基座11上,沿多个料盒22的分布方向运动。当传送机构驱动移动架21在加料基座11上运动时,第一传动件231依次与多个第二传动组件232动力连接,使得相应料盒22位于进料口附近时翻转,相应料盒22中的物料进入进料口。加料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二传动组件232上的回转件。当料盒22通过进料口后,相应第二传动组件232在回转件的作用下,回转至初始形态。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1,控制器可以是一种广义上的控制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控制器内预设有不同的参数值。上述预设参数值具体可以包括不同类菜品的炒制时间、加入不同物料的间隔时间及各个料盒22的尺寸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1,加料基座11、移动架21及料盒22可以采用符合食品安全、耐高温且导热性差的材料制成。例如:加料基座11、移动架21及料盒22可以采用PC塑料或HDPE塑料等材料制成。加料基座11、移动架21及料盒22具体采用何种材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1,加料机构设在加料基座11的顶部。加料基座11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导向槽。导向槽的延伸方向与加料基座11的延伸方向一致。传送机构可以设置在导向槽内,传送机构与移动架21动力连接。多个料盒22可以沿导向槽的导向方向分布在移动架21上。加料基座11上具有进料口,进料口可以位于加料基座11与导向槽相对的一侧。进料口的形状可以为任意形状,能够使物料穿过即可。当传送机构驱动移动架21运动时,多个料盒22依次到达进料口附近。在实际中,当相应的料盒22传送至进料口上方时,第一传动件231与相应的第二传动组件232动力连接,使得相应的料盒22在进料口上方进行翻转。基于此,在重力作用下,相应的料盒22中的物料便可以进入进料口。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1,每个料盒22均可以具有一个出料口,以方便将料盒22内的物料倒出至进料口。例如:料盒22可以包括前、后、左、右及底侧五个侧面。其中,料盒22的前、后、左及右侧面均与料盒22的底侧面垂直。当加料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上述底侧面为料盒22朝向入料口一侧的侧面,每个料盒22的出料口均朝上。基于此,可以方便使每个料盒22在翻转的过程中,出料口由朝上翻转至朝下,在重力的作用下,使料盒22内的物料全部倒入进料口中。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1,上述料盒22中盛放的物料可以是不同的食材及佐料。例如:蔬菜、肉类、海鲜以及盐、味精、酱油、醋,但不仅限于此。每个料盒22中可以只放置任意一种食材或佐料。当然,每个料盒22中也可以同时放置多种需要在同一时间段放入锅体41内的食材或佐料。可以根据食材被炒熟的难易程度将食材按照相应的顺序由左至右依次排列。也就是说,可以将盛放最难熟的食材的料盒22放置在最左侧。例如:按照肉类(或海鲜)、蔬菜等的顺序对食材由左至右进行排序。此时,最先到达进料口上方的是位于加料基座11上最左侧的料盒22。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1,上述料盒22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炒制的菜品所需的食材的数量及佐料的数量进行设计。料盒22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炒制的菜品的规格进行设计。每个料盒22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设置和构造,能够容纳食材及佐料即可。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1,每个料盒22远离第二传动组件232的一侧具有与移动架21连接的连接部。连接部与第二传动组件232相对设置。例如:每个料盒22远离第二传动件的一侧具有圆柱状的连接轴,该连接轴可转动的安装在移动架21上。此时,连接部与第二传动组件232同轴。在传送机构带动移动架21运动的过程中,当相应料盒22位于进料口上方,第二传动组件232沿第一传动件231运动时,可以带动料盒22围绕连接部与第二传动组件232形成的轴进行旋转。基于此,当料盒22的出料口朝下时,在重力作用下,可以使料盒22内的物料进入进料口中。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1,移动架21可以是一个矩形框架。例如:移动架21可以包括前、后、左及右侧面。各个料盒22沿移动架21的长度方向间隔一定距离分布。移动架21的前侧面上具有多个间隔一定距离分布的第一竖槽,移动架21的后侧面上具有多个间隔一定距离分布的第二竖槽。第一竖槽和第二竖槽均与移动架21的顶部贯通。第一竖槽与第二竖槽处于相对的位置。
参照图1,基于上述结构,该加料装置在加料前,所有料盒22通过移动架21均放置在加料基座11上,且每个料盒22的出料口均朝上。按照烹饪顺序将不同的物料由左至右分别放入相应的料盒22内。需要加料时,在控制器的控制下,传送机构驱动移动架21沿加料基座11运动,将每个料盒22在相应的时刻传送至进料口的上方。当相应料盒22到达进料口的上方后,第一传动件231与相应的第二传动组件232动力连接,使得相应的料盒22在进料口上方进行翻转,使得相应的料盒22的出料口朝向进料口。基于此,在重力作用下,相应的料盒22中的物料便可以进入进料口。在相应料盒22完成加料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传送机构继续驱动移动架21沿加料基座11的延伸方向运动。当第一传动件231与相应的第二传动组件232相互分离后,在回转件的重力作用下,使相应的料盒22恢复至加料前的状态。在控制器的控制下,传送机构继续驱动移动架21沿加料基座11的延伸方向运动。此时,下一个料盒22运动至进料口的上方,并重复之前的操作步骤,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1,由以上应用过程可知,与现有技术中将所有物料同时倒入锅体41内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料装置可以根据不同类物料被炒熟的时间长短,可以将物料在菜品的不同烹饪阶段自动投入到锅体41内。配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料装置,炒菜机可以炒制出多种不同类型的菜品。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照图1,第二传动组件232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转动件和第二传动件,回转件设在第二传动件上。料盒22与相应的转动件固定连接后,通过相应的转动件可转动的设在移动架21上。当第一传动件231与第二传动件动力连接时,相应的料盒22进行翻转。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1,第一传动件231可以是固定在加料基座11上的直线导轨。此时,第一传动件231与第二传动件相接触的一侧具有齿条结构。第一传动件231的左端可以位于进料口靠近加料基座11的左侧的一端。例如,当进料口的形状为矩形时,第一传动件231的左端可以位于进料口的左侧边。基于此,传送机构带动移动架21运动的过程中,当相应的料盒22运动至出料口上方时,与相应的料盒22连接的第二传动件与第一传动件231动力连接。此时,第二传动件沿第一传动件231运动。
在一种示例中,参照图1,第一传动件231的长度可以与第二传动件的周长的一半相等。基于此,在第二传动件沿第一传动件231运动的过程中,相应的料盒22的出料口旋转180度。由此可见,当第二传动件离开第一传动件231时,料盒22的出料口完全朝下,可以使料盒22内的物料完全倒入进料口中。
在一种示例中,参照图1,第一传动件231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二传动件的周长的一半,且第一传动件231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传动件的周长。基于此,在第二传动件沿第一传动件231运动的过程中,相应的料盒22的旋转角度可以大于180度。由此可见,当第二传动件在沿第一传动件231运动的过程中,即可使料盒22的出料口完全朝下,可以使料盒22内的物料完全倒入进料口中。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1,每个料盒22上还可以具有圆柱状的连接部。连接部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一竖槽内。连接部与移动架21连接时,连接部可以从第一竖槽的顶部放入第一竖槽,即可将连接部与移动架21连接在一起。连接部与移动架21分离时,可直接将连接部沿第一竖槽向上移动,从第一竖槽的顶部取出。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料装置可方便、快捷地将连接部与移动架21进行装卸。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1,回转件可以是一个半月状的配重块。回转件的一端可以与第二传动件固定连接。回转件可以由符合食品安全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铁或不锈钢等,但不仅限于此。当相应的第二传动件完全通过第一传动件231后,相应的第二传动件在回转件的重力作用下,回转至初始形态。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1,多个第二传动件可以间隔一定距离沿移动架21的长度方向固定在移动架21的外侧壁上。第二传动件可以是一个带有圆柱状转轴的直齿轮。圆柱状转轴可转动的安装在移动架21的后侧面所具有的第二竖槽内,直齿轮可以设在圆柱状转轴伸出移动架21后侧面的部分上。每个圆柱状转轴位于第二竖槽内的部分开设有限位槽。转动件的截面形状可以和限位槽的截面形状相对应。当料盒22放置于移动架21上时,转动件可以卡设在限位槽内,此时,转动件与料盒22固定在一起。转动件放入限位槽后,直齿轮在沿第一传动件231运动时,圆柱状转轴可以为转动件提供扭矩。
参照图1,在初始状态,或者当第二传动件完全通过第一传动件231后,在回转件的重力作用下,限位槽直接可以转动至朝上。此时,可以将转动件直接从移动架21后侧面顶部的第二竖槽放入限位槽内,从而可以将转动件与转轴连接在一起;或者,可以将转动件直接从限位槽中取出。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料装置可方便、快捷的将转动件与转轴进行装卸。每个转轴位于第二竖槽底部,限位槽设置在转轴位于第二竖槽的部分。因此,转轴带动转动件转动的过程中,当限位槽转动至朝下时,第二竖槽的底壁与转动件接触,第二竖槽的底壁将转动件托住,避免转动件从限位槽中掉出。第二竖槽的底壁为弧形,使转动件可以继续在第二竖槽内旋转,从而不影响转动件继续进行转动。
参照图1,基于上述结构,当料盒22放置在移动架上时,位于料盒相对两侧的连接部与转动件同轴。在传送机构带动移动架21运动的过程中,当相应料盒22位于进料口上方,第二传动组件232沿第一传动件231运动时,可以带动料盒22围绕连接部与第二传动组件232形成的轴进行旋转。基于此,当料盒22的出料口朝下时,在重力作用下,可以使料盒22内的物料进入进料口中。同时,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料装置,可以方便、便捷的将料盒22与移动架21及相应的第二传动组件232进行装卸。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照图1,传送机构包括动力连接的第一动力源31及第三传动件32。第一动力源31与控制器通信连接。第三传动件32与移动架21连接,用于带动移动架21沿多个料盒22的分布方向运动。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1,第一动力源31可以固定安装在加料基座11所具有的导向槽内。第一动力源31可以是伺服电机,也可以为其它气动、液压等动力源。应理解,第一动力源31也可以为其他动力机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1,传送机构还可以包括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可以设在第三传动件32上,以检测相应料盒22是否到达进料口的上方。同时,光电传感器也可用于检测移动架21在加料基座11上的具体位置,从而更加精准的判断相应料盒22的位置。传感器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传感器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可以防止其中一个传感器损坏后,加料装置可以继续工作。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1,第三传动件32可以为直线传动件。第三传动件32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下面举例说明。
在一种示例中,参照图1,第三传动件32可以为丝杆螺母。丝杆螺母包括一个丝杆及与该丝杆螺纹连接的螺母。该螺母可以和移动架21的侧壁或低端固定连接。当第一动力源31是伺服电机时,第一动力源31的输出轴与丝杆动力连接。当移动架21需要移动时,控制器根据相应的料盒22的尺寸参数控制第一动力源31,使丝杆旋转相应的圈数,从而使螺母沿丝杆运动相应的距离,以带动与螺母连接的移动架21运动相应的距离,从而使相应的料盒22到达进料口的上方。
在一种示例中,参照图1,第三传动件32可以为直线导轨。直线导轨上可以具有齿条结构。直线导轨与第一动力源31之间通过直齿轮动力连接。直线导轨的长度可以和移动架21的长度相等。直线导轨上未设有齿条的一侧可以与移动架21的侧壁或底端固定连接在一起。当第一动力源31是伺服电机时,第一动力源31的输出轴与直齿轮动力连接。此时,第一动力源31的输出轴与直线导轨相互垂直。当移动架21需要移动时,控制器根据相应的料盒22的尺寸参数控制第一动力源31,使直齿轮旋转相应的圈数,从而使直线导轨运动相应的距离,以带动与直线导轨连接的移动架21运动相应的距离,从而使相应的料盒22到达进料口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炒菜机,该炒菜机包括上述加料装置。
参照图2,所述炒菜机还包括烹饪装置。烹饪装置位于加料基座11背离移动架21的一侧。烹饪装置包括半开放式基座、锅体41及搅拌机构42。锅体41与进料口相对设置,料盒22中的物料通过进料口进入锅体41中。半开放式基座包括基座本体43及挡板44。锅体41可分离的设在基座本体43上。挡板44以半包围的方式设置在基座本体43上。当锅体41置于基座本体43上时,部分锅体41位于挡板44形成的半包围区域内。搅拌机构42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搅拌机构42用于对锅体41内的物料进行搅拌。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2,基座本体43与锅体41接触的部分可以由具有耐高温、耐冷热差、抗冲击性强、热传导效果好且磁力线穿透强的材料制成。例如:陶瓷或微晶玻璃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基座本体43未与锅体41接触的部分可以由具有一定强度或刚度的非金属材料制成。例如:PC、PVC、PP、ABS或再生塑料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该基座本体43的整体可以是一个具有容纳腔的柱体结构、圆台体结构或其他结构。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基座本体43的底部可以具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散热孔。挡板44可以由具有一定强度或刚度的非金属材料制成。例如:PC、PVC、PP、ABS或再生塑料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挡板44可以是一个具有空腔的弧形结构,挡板44也可以是一个实体的弧形结构。挡板44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2,锅体41可以由热传导效果好的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铁或搪瓷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锅体41可以是平底锅或圆底锅等其他形状,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锅体41可以具有至少一个把手。当锅体41放置于上述基座本体43上时,把手所在的部分可以位于挡板44形成的半包围区域外,便于将锅体41由半开放式基座上取出。与现有技术中将锅体41暗装在炒菜机内部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装置可以较为方便的将锅体41由烹饪装置中取出,从而方便对锅体41进行清洁。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2,基座本体43具有与锅体41的外壁形状相匹配的容纳槽45。锅体41可分离设在容纳槽45内。例如:当锅体41的外壁的形状为半球形时,容纳槽45可以是一个半球形的凹槽。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容纳槽45可以由具有耐高温、耐冷热差、抗冲击性强、热传导效果好且磁力线穿透强的材料制成。例如:陶瓷或微晶玻璃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2,烹饪装置还可以包括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可以与控制器连接。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可以根据不同种类菜品的烹饪工艺,可以设置科学合理的温度曲线,从而实现精准控温。加热组件可以设置在基座本体43所具有的容纳腔内。加热组件可以位于容纳槽45的下方,用于对设在容纳槽45内的锅体41进行加热。加热组件可以由热传导效果好的材料制成。例如:电磁线圈或电阻丝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2,烹饪装置还可以包括散热组件。散热组件可以设置在基座本体43所具有的容纳腔内。散热组件可以与控制器通信连接。当该烹饪装置停止工作时,散热组件用于使基座本体43内的温度降低,保护烹饪装置内的电子元件。散热组件可以是散热风扇及散热片。上述散热片可以是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且导热性较好的金属片。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2,烹饪装置还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可以设置在基座本体43所具有的容纳腔内。温度传感器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其中一个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锅体41与基座本体43连接处的温度。另一个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基座本体43所具有的容纳腔内的温度。温度传感器可以是一个负温度系数的半导体热敏电阻。当然,温度传感器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温度传感器,在此不做具体限制。温度传感器可以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控制器用于在接收温度传感器所获取的温度数据后,控制散热组件的工作。例如:当基座本体43所具有的容纳腔内的温度达到预设值时,控制器控制散热风扇开始工作,以降低基座本体43所具有的容纳腔内的温度。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2,烹饪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基座本体43外壁上的触控屏46。触控屏46可以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控制器可以接收来自触控屏46的指令,从而控制加热组件或散热组件的工作。例如:在触控屏46上输入相应的温度数值后,控制器控制加热组件工作,使加热组件所产生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值。又例如:可以通过触控屏46发送指令,从而使控制器控制散热风扇的风速。触控屏46可以为电容式触控屏46、电阻式触控屏46或红外线式触控屏46等其他触控屏46。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照图2,搅拌机构42包括动力连接的搅拌杆及第二动力源。第二动力源与控制器通信连接。锅体41的内壁形状可以为半球形。搅拌杆可以具有适应锅体41的内壁形状的结构,用于对锅体41内的物料进行搅拌。在烹饪装置工作时,第二动力源用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驱动搅拌杆对锅体41内的物料进行旋转搅拌。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2,搅拌杆可以由具有一定强度或刚度,且符合食品安全的材料制成。例如:搅拌杆可以由不锈钢制成。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2,搅拌杆可以包括在水平面上相对且同轴设置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以及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连接的搅拌组件。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具有相同的转动轴线,且第三动力源与第二转轴动力连接,用于驱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围绕转动轴线做旋转运动。基于此,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可以带动搅拌组件也围绕上述转动轴线做旋转运动。
在一种示例中,参照图2,搅拌组件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搅拌杆和第二搅拌杆。第一搅拌杆与第一转轴连接,第二搅拌杆与第二转轴连接。第一搅拌杆的末端和第二搅拌杆的末端连接。第一搅拌杆的首端与第一连接杆连接。第二搅拌杆的首端与第二连接杆连接。
参照图2,上述搅拌杆整体可以采用一体式设计,或分体式设计。当搅拌杆整体采用一体式设计时,可以提高搅拌杆的机械强度。当搅拌杆整体采用分体式设计时,组成搅拌杆的各个部分之间可以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一起。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可以方便对搅拌杆进行拆卸,以便于对搅拌杆各个部分进行清洗。
例如:参照图2,第一连接杆、第一搅拌杆、第二搅拌杆及第二连接杆之间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在一起。第一连接杆与第一转轴之间可以通过铰接件连接在一起。第二连接杆与第二转轴也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在一起。此时,第一连接杆可以套接在第一转轴上。第一转轴可以设在锅体41的侧壁上。第二转轴可以通过可转动的连接方式与锅体41的侧壁连接在一起。
又例如:参照图2,第一连接杆与第一转轴之间也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在一起。此时,第一转轴也可以通过可转动的连接方式与锅体41的侧壁连接在一起。
在一种示例中,参照图2,第一搅拌杆和第二搅拌杆可以是具有表面积较大的平板状结构。平板状结构是一种广义的平板状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基于此,可以使第一搅拌杆和第二搅拌杆在搅拌锅体41内的菜品时,能够一次搅拌到更多的菜品,从而使锅体41内的菜品得到充分的搅拌。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可以是柱状结构。柱状结构是一种广义的柱状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种示例中,参照图2,为了使搅拌杆能够对锅体41内的食材进行充分的搅拌,可以适当增加搅拌杆整体与锅体41内的菜品的接触面积。例如:第一搅拌杆与第一连接杆不在同一平面内,第一搅拌杆相对于第一连接杆可以向前或向后延伸。相应的,第二搅拌杆与第二连接杆不在同一平面内,第二搅拌杆相对于第二连接杆可以向前或向后延伸。第一搅拌杆与第二搅拌杆不在同一平面内,第一搅拌杆相对于第二搅拌杆可以向前或向后延伸。由此可知,组成搅拌杆的各个部分均不在同一平面内。第一搅拌杆与第一连接杆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第二搅拌杆与第二连接杆之间具有第二夹角。第一搅拌杆与地二搅拌杆之间具有第三夹角。第一夹角、第二夹角及第三夹角的具体角度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种示例中,参照图2,为了使搅拌杆在旋转的过程中,各个部分受力均衡,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长度相等,第一搅拌杆和第二搅拌杆的长度相等。
在一种示例中,参照图2,为了使搅拌杆适应锅体41的内壁的形状,第一搅拌杆与地二搅拌杆之间可以采用圆弧过度连接。此时,锅体41的内壁形状可以是半球形。基于此,搅拌杆在搅拌的过程中,可以与锅体41的内壁完全贴合,使锅体41内的菜品得到充分的搅拌。
参照图2,基于上述搅拌杆的结构,该烹饪装置在炒制菜品的过程中,通过第二动力源带动搅拌杆做旋转运动,进而对锅体41内的物料进行搅拌。同时,控制器用于通过控制第二动力源来控制搅拌杆的旋转速度。由于搅拌杆相互连接的两个部分之间具有夹角,这就使得在搅拌的过程中,搅拌杆能够充分的接触到锅体41内的菜品,使菜品在搅拌过程中充分回转,达到对菜品充分翻炒的目的。同时,由于组成搅拌杆的各个部分均不处于同一平面内,因此,搅拌杆整体的长度相比各个部分均处于同一平面内的搅拌杆的长度更长。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搅拌杆在搅拌过程中,与菜品的接触面积更大。搅拌杆在旋转过程中,可以推动更多的菜品,避免在搅拌的过程中,部分菜品没有被搅拌到,从而实现锅体41内的菜品被充分搅拌的目的。
应理解,上述搅拌杆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和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当然,搅拌杆的具体形状和结构需要和锅体41的内壁形状相匹配,以使搅拌杆能够对锅体41内的菜品进行充分的搅拌。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2,为了方便的将搅拌杆与锅体41进行分离,搅拌杆可以通过可拆卸连接组件与锅体41连接在一起。
在一种示例中,参照图2,可拆卸连接组件可以为弹性伸缩组件。弹性伸缩组件可以包括轴套、弹簧和限位套。轴套套装在第一转轴上,第一连接杆与轴套的外壁连接在一起。此时,第一转轴可以为阶梯轴,且轴径向第二转轴的方向递减。弹簧套装在第一转轴的小直径段,且弹簧的一端与第一转轴的轴肩抵靠,弹簧的另一端与轴套的内壁相抵靠。限位套设在与第二转轴相对的轴套的一端,且与第一转轴紧固连接。由于弹簧具有伸缩性,可以使弹性伸缩组件在沿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可调节。基于此,可以方便的将搅拌杆安装在锅体41上,或将搅拌杆由锅体41上拆除,以便于清洗。
参照图2,基于上述弹性伸缩组件的结构,当搅拌杆与锅体41连接在一起时,弹簧套装在第一转轴的小直径段。弹簧在不受其他外力的作用时,处于初始状态。此时,弹簧的一端与第一转轴的轴肩抵靠,弹簧的另一端与轴套的内壁相抵靠。弹簧可以为第一转轴提供沿其径向且远离第二轴套的方向上的推力,而且第一转轴的小直径段末端设置有限位套,可防止第一转轴受弹簧的弹力脱离轴套。同时,第二转轴结构固定,这样可以使得搅拌杆在烹饪时,卡装在锅体41的相应位置。当弹簧受外力作用,处于压缩状态时,第一转轴在轴套内,沿靠近第二转轴的方向运动,这样第一转轴大直径段末端至第二转轴末端之间的长度减小,方便将搅拌杆由锅体41上拆除。
在一种示例中,参照图2,可拆卸连接组件可以为螺纹连接组件。例如:螺纹连接组件可以是螺钉。锅体41的侧壁上具有通孔,第一转轴与该通孔通过轴承连接在一起。第一转轴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端的内壁具有螺纹结构。螺钉位于锅体41的外壁,螺钉与第一转轴内壁具有的螺纹结构连接。基于此,便可以使搅拌杆与锅体41连接在一起。将螺钉由第一转轴上拆卸后,便可将搅拌杆由锅体41上拆除。
应理解,上述可拆卸连接组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2,第二动力源可以固定安装在挡板44所形成的的空腔内。第二动力源可以是伺服电机,也可以为其它气动、液压等动力源。应理解,第二动力源也可以为其他动力机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当第二动力源是伺服电机时,第二动力源具有传动轴。传动轴具有与搅拌杆连接的连接端。连接端具有相对设置在多个夹持件。多个夹持件之间具有夹持搅拌杆的夹持空间。当烹饪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搅拌杆通过连接端与第二动力源连接。当烹饪装置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连接端用于对搅拌杆进行限位,或,搅拌杆与连接端分离设置。当搅拌杆与第二动力源动力连接时,搅拌杆可分离的卡设在多个夹持件之间具有的夹持空间内。
参照图2,基于此结构,当烹饪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搅拌杆的第二连接轴位于两个夹持件形成的空间内。此时,搅拌杆与第三动力源的传动轴同轴。当驱动组件工作时,传动轴带动搅拌杆进行旋转。当烹饪装置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可以将搅拌杆的第二转轴与驱动组件的传动轴分离开。与现有的通过联轴器等器件将两个轴连接在一起的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连接方式,结构更加简单、制造成本更低。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照图3至图5,炒菜机还包括排烟机构。排烟机构位于加料基座11与锅体41之间,且排烟机构与进料口相连通,用于从进料口将锅体41中产生的烟雾排出。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6和图7,排烟机构包括顶板51、以及设在顶板51上的集烟罩52、排烟机53和排烟道。排烟机53可以与控制器通信连接。集烟罩52位于加料基座11与锅体41之间。集烟罩52具有排烟孔,排烟孔与进料口相连通。集烟罩52上可以具有多个吸油烟孔,且集烟罩52的顶部可以具有集油槽。排烟机53可以与集烟罩52所具有的集油槽之间通过排烟道相连通,用于将锅体41中产生的烟雾通过集烟罩52排出。例如:排烟机构可以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排烟道541和第二排烟道542。第一排烟道541与集烟罩52连接,第二排烟道542与排烟机53连接。基于此,在菜品炒制过程中,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排烟机53打开,通过排烟道将集烟罩52吸附、收集到的油烟排出,可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无油烟味。
在一种示例中,参照图6和图7,排烟机构所具有的顶板51可以设置在加料基座11的底部外侧壁。集烟罩52可以位于进料口的正下方。排烟孔与进料口的形状可以相同,排烟孔与进料口的形状也可以不相同。应理解,集烟罩52也可以位于加料基座11与锅体41之间的其他位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6和图7,炒菜机还包括注油组件。注油组件包括油泵61及注油嘴62。油泵61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油泵61可以设在挡板44形成的空腔内,注油嘴62可以设在排烟机53构所具有的顶板51上。油泵61的进料口可以与油桶连接,油泵61的出料口可以与注油嘴62连接。基于此,在炒菜机工作的过程中,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油泵61由油桶内抽取适量的食用油,然后可以通过注油嘴62将食用油注入到锅体41内。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照图3,烹饪装置还包括锅罩7。锅罩7不仅可以与排烟机构相互配合,使炒菜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烟雾能够及时排出。同时,锅罩7还可以用于防止在搅拌杆搅拌的过程中将食材搅拌到锅体41外部。锅罩7具有相对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相连通。锅罩7可分离的设在集烟罩52与锅体41之间。锅罩7的第一开口与集烟罩52连通,锅罩7的第二开口罩设在锅体41上。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参照图5,烹饪装置还可以包括锅罩7检测开关,用于检测锅罩7是否正确的放置在集烟罩52与锅体41之间。锅罩7检测开关可以是接近开关传感器。接近开关传感器的具体型号,在此不作具体限制。锅罩7检测开关可以位于挡板44靠近锅体41的一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加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料基座、控制器、加料机构及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的传送机构;
所述加料机构包括移动架、翻转机构及多个料盒;所述移动架位于所述加料基座上,与所述传送机构动力连接;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第一传动件及与所述多个料盒一一对应连接的第二传动组件,每个所述料盒通过相应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可转动的设在所述移动架上;所述加料基座具有进料口,所述第一传动件设在所述加料基座的进料口附近;
所述传送机构用于驱动移动架在所述加料基座上,沿所述多个料盒的分布方向运动;当所述传送机构驱动所述移动架在所述加料基座上运动时,所述第一传动件依次与所述多个第二传动组件动力连接,使得相应所述料盒位于所述进料口附近时翻转,相应所述料盒中的物料进入所述进料口;
所述加料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上的回转件,当所述料盒通过所述进料口后,相应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在所述回转件的作用下,回转至初始形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转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所述回转件设在所述第二传动件上;
所述料盒与相应所述转动件固定连接后,通过相应所述转动件可转动的设在所述移动架上,当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件动力连接时,相应所述料盒进行翻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为直线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为圆环状传动件;
所述第一传动件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二传动件的周长的一半,不大于所述第二传动件的周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机构包括动力连接的第一动力源及第三传动件,所述第一动力源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所述第三传动件与所述移动架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移动架沿所述多个料盒的分布方向运动。
5.一种炒菜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加料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炒菜机还包括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位于所述加料基座背离所述移动架的一侧,所述烹饪装置包括半开放式基座、锅体及搅拌机构;
所述锅体与所述进料口相对设置,所述料盒中的物料通过所述进料口进入所述锅体中;
所述半开放式基座包括基座本体及挡板,所述锅体可分离的设在所述基座本体上,所述挡板以半包围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基座本体上,当所述锅体置于所述基座本体上时,部分所述锅体位于所述挡板形成的半包围区域内;
所述搅拌机构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搅拌机构用于对所述锅体内的物料进行搅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机构包括动力连接的第二动力源及搅拌杆,所述第二动力源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所述锅体的内壁形状为半球形;
所述搅拌杆具有适应所述锅体的内壁形状的结构,用于对锅体内的物料进行搅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炒菜机还包括排烟机构,所述排烟机构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排烟机构位于所述加料基座与所述锅体之间,且所述排烟机构与所述进料口相连通,用于从所述进料口将所述锅体中产生的烟雾排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机构包括集烟罩和排烟机,所述排烟机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所述集烟罩位于所述加料基座与所述锅体之间,所述集烟罩具有排烟孔,所述排烟孔与所述进料口相连通;
所述排烟机与所述集烟罩相连接,用于将所述锅体中产生的烟雾通过集烟罩排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装置还包括锅罩,所述锅罩具有相对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
所述锅罩可分离的设在所述集烟罩与所述锅体之间,所述锅罩的第一开口与所述集烟罩连通,所述锅罩的第二开口罩设在所述锅体上。
CN202022046465.4U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加料装置及炒菜机 Active CN2135512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46465.4U CN213551266U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加料装置及炒菜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46465.4U CN213551266U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加料装置及炒菜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51266U true CN213551266U (zh) 2021-06-29

Family

ID=76572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46465.4U Active CN213551266U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加料装置及炒菜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512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10381B (zh) 全自动节能环保流水线水煮食物机
CN104545401A (zh) 自动烹饪设备
CN202020279U (zh) 一种多功能炒菜机
KR101192741B1 (ko) 회전식 탈지 구이장치
CN111956054A (zh) 一种炒菜机
CN101816521A (zh) 一种玻璃烤箱
CN202457794U (zh) 一种多功能炒菜机
CN202136205U (zh) 一种煎炸锅
CN103381063B (zh) 正反旋转煎锅及其使用方法
CN213551266U (zh) 一种加料装置及炒菜机
CN108567317B (zh) 一种防粘锅的炒菜机
CN209377310U (zh) 烹饪装置
CN212382477U (zh) 一种炒菜机
CN211049162U (zh) 一种自动烤串烤制设备
CN210930818U (zh) 自动烹饪机器人
KR101410501B1 (ko) 음식조리용 교반장치
CN1242716C (zh) 电烤炉
CN203447187U (zh) 正反旋转煎锅
CN210540922U (zh) 家用炒菜机
CN212382513U (zh) 一种加料装置及炒菜机
CN213849994U (zh) 一种智能炒菜机
CN212234119U (zh) 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
KR101705987B1 (ko) 채반 이송부를 구비하는 국솥 가열 장치
CN211896856U (zh) 带滚筒式电磁炒锅的一体式多用途榨油机
CN114451787A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