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25698U - 腰用支撑体 - Google Patents

腰用支撑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25698U
CN213525698U CN202020696594.5U CN202020696594U CN213525698U CN 213525698 U CN213525698 U CN 213525698U CN 202020696594 U CN202020696594 U CN 202020696594U CN 213525698 U CN213525698 U CN 2135256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ist
longitudinal direction
vertical direction
length
waist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9659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根上摩耶
渡部修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I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P Co Ltd filed Critical PI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9659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256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256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256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腰用支撑体,其以使得腰接触部贴合于人体的腰部的方式进行抵接,从而能够确保充分的紧固力。本实用新型的腰用支撑体(1)的特征在于,具备缠绕于人体的躯干部的主体带(2)、和连接于主体带(2)的一对辅助带(3)、(3),主体带(2)具备设置于腰用支撑体(1)的长度方向L上的大致中央部分的腰接触部(21)、和自腰接触部(21)的长度方向L的两端延伸的一对缠绕部(22)、(22),缠绕部(22)、(22)自腰接触部(21)的下侧的长度方向L的两端朝向外侧且相对于长度方向L而言朝向上方倾斜地延伸,辅助带(3)、(3)自腰接触部(21)的上侧的长度方向L的两端朝向外侧且相对于长度方向L而言朝向下方倾斜地延伸。

Description

腰用支撑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腰用支撑体。
背景技术
以往,以预防和缓和腰痛为目的,大量地提出了用于支撑腰部而进行保护的腰用支撑体(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腰用支撑体由与人体的腰部抵接的腰接触部、以及连接于腰接触部的两端并且从人体的侧方朝向前侧缠绕的一对缠绕部构成。关于该腰用支撑体,通过利用设置于缠绕部前端的粘扣带等接合机构,在人体的前侧将缠绕部彼此进行叠合而接合,从而缠绕于人体的躯干部进行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实用新型注册第255209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这样的腰用支撑体以如下的方式构成:通过使腰接触部覆盖至腰部的臀部附近从而对腰部进行支撑。一般而言,人体的臀部的外周大于腰部的外周,从臀部朝向腰部而弯曲。如专利文献1的腰用支撑体那样,在缠绕部沿腰用支撑体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情况下,想要在人体的前侧将缠绕部彼此平行地叠合时,则腰接触部无法抵接于外周小的腰部而浮起。相反地,想要使得腰接触部抵接于腰部的直至臀部附近的整体时,则无法在人体的前侧将缠绕部彼此平行地叠合,从而紧固力变弱。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腰用支撑体,其以使得腰接触部贴合于人体的腰部的方式抵接,从而能够确保充分的紧固力。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腰用支撑体的特征在于,其具备缠绕于人体的躯干部的主体带、以及连接于前述主体带的一对辅助带,前述主体带具备:设置于前述腰用支撑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的腰接触部、和自前述腰接触部的前述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的一对缠绕部,前述一对缠绕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彼此装拆,前述一对辅助带构成为:各个前述辅助带的一个端部固定地连接于前述腰接触部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各个前述辅助带的另一个端部能够相对于前述缠绕部装拆,前述一对缠绕部自前述腰接触部的下侧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朝向外侧且相对于长度方向而言朝向上方倾斜地延伸,前述一对辅助带自前述腰接触部的上侧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朝向外侧且相对于长度方向而言朝向下方倾斜地延伸。
另外优选的是,前述缠绕部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与前述腰接触部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更靠下侧,其靠下侧的程度仅为前述腰接触部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1/20~1/5的范围内的长度,前述缠绕部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前述长度方向的角度在5~15°的范围内,前述辅助带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与前述腰接触部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更靠上侧,其靠上侧的程度仅为前述腰接触部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1/7~1/2的范围内的长度,前述辅助带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前述长度方向的角度在5~15°的范围内。
另外优选的是,前述缠绕部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与前述腰接触部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更靠下侧,其靠下侧的程度仅为前述腰接触部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1/15~1/7的范围内的长度,前述缠绕部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前述长度方向的角度在7~13°的范围内,前述辅助带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与前述腰接触部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更靠上侧,其靠上侧的程度仅为前述腰接触部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1/6~1/3的范围内的长度,前述辅助带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前述长度方向的角度在7~13°的范围内。
另外优选的是,前述缠绕部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与前述腰接触部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更靠下侧,其靠下侧的程度仅为前述腰接触部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1/12~1/9的范围内的长度,前述缠绕部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前述长度方向的角度在9~11°的范围内,前述辅助带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与前述腰接触部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更靠上侧,其靠上侧的程度仅为前述腰接触部的前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1/5~1/4的范围内的长度,前述辅助带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前述长度方向的角度在9~11°的范围内。
另外,优选在前述腰接触部设置有沿着前述腰接触部的上下方向而延伸的骨件。
另外,优选在前述一对辅助带的各自的外表面设置有提手。
另外,优选前述提手由非伸缩性材料形成。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腰用支撑体,其以使得腰接触部贴合于人体的腰部的方式抵接,从而能够确保充分的紧固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腰用支撑体的外表面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腰用支撑体的内表面的示意图。
图3是从腰部侧观察将图1的腰用支撑体缠绕于人体的躯干部的状态的图。
图4是从腹部侧观察将图1的腰用支撑体缠绕于人体的躯干部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腰用支撑体
2 主体带
21 腰接触部
21a 基部
21b 刚性部
21c 撑条
22 缠绕部
22a 腰接触部侧区域
22b 前端侧区域
22c 第1接合机构
22d 第2接合机构
3 辅助带
3a 第3接合机构
3b 提手
A 腹部
C1 腰接触部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
C2 缠绕部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
C3 辅助带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
L 长度方向
L1 腰接触部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
V 上下方向
X1 沿着腰用支撑体的延伸方向(长度方向)的轴
X2 沿着缠绕部的延伸方向的轴
X3 沿着辅助带的延伸方向的轴
W 腰部
θ1 缠绕部的延伸方向相对于长度方向的角度
θ2 辅助带的延伸方向相对于长度方向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腰用支撑体。其中,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本实用新型的腰用支撑体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腰用支撑体1,为了对人体的腰部W进行支撑而保护腰部W,被缠绕于人体的躯干部而使用。关于腰用支撑体1,例如,通过对会导致疼痛的腰部W的前屈、后屈、左右的扭转等作动进行限制,从而抑制在腰部W产生疼痛,或者,通过对腰部W姿态的稳定进行辅助,从而减轻为了稳定腰部W的姿态而使用的肌肉的疲劳,抑制腰痛的产生。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腰用支撑体1的延伸方向称为“长度方向L”,将腰用支撑体1缠绕于人体的躯干部时的人体的头部侧(图中,上侧)设为“上”、“上侧”、“上方”,将人体的下肢侧(图中,下侧)设为“下”、“下侧”、“下方”,将上下连结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V”。另外,将缠绕于人体的躯干部时的躯干部侧的面称为“内表面”,将与躯干部相反的一侧的面称为“外表面”。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腰用支撑体1具备缠绕于人体的躯干部的主体带2、以及连接于主体带2的一对辅助带3、3。
通过将主体带2缠绕于人体的躯干部,从而对腰部W进行支撑而保护腰部W。主体带2形成为,在人体的躯干部自腰部W经由侧部而缠绕于腹部A的长度。主体带2以长于人体的躯干部的周长的方式形成,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形成为80cm~105cm的范围内的长度。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主体带2具备设置于腰用支撑体1的长度方向L上的大致中央部分的腰接触部21、和自腰接触部21的长度方向L的两端延伸的一对缠绕部22、22。
在将主体带2缠绕于人体的躯干部时,将腰接触部21位于与腰部W对应的位置,与腰部W抵接而对腰部W进行支撑。腰接触部21形成为网眼状,并具备:具有通气性的基部21a、和刚性高于基部21a的刚性部21b,所述刚性部21b以处于基部21a的外表面上的长度方向L的大致中央部分并且沿着上下方向V而延伸的方式设置。通过使腰接触部21的基部21a具有通气性,从而抑制在腰部W产生闷气。通过使腰接触部21的刚性部21b具有刚性,从而能够对腰部W进行支撑而保护腰部W。另外,腰接触部21的基部21a以及刚性部21b由非伸缩性材料形成。通过使得腰接触部21由非伸缩性材料形成,从而抑制追随腰部W的动作而伸缩,因而能够稳定地对腰部W进行支撑。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腰接触部21设置有沿着腰接触部21的上下方向V而延伸的骨件21c、21c(也称为“撑条”)。通过将骨件21c、21c设置于刚性部21b的长度方向L的两端,对刚性部21b赋予刚性,从而抑制腰接触部21在上下方向V上弯曲。骨件21c、21c由具有刚性的材料例如金属(铝、钢等)或者非金属(PET、PP等)而形成。
腰接触部21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形成为长度方向L的长度在20~25cm的范围内、且上下方向V的长度在15~20cm的范围内的尺寸。刚性部21b的长度方向L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设为7~10cm的范围内。
一对缠绕部22、22是在主体带2缠绕于人体的躯干部时、自腰部W经由侧部而缠绕于腹部A的部位。一对缠绕部22、22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彼此装拆。如图4所示,一对缠绕部22、22自腰部W经由侧部而缠绕于腹部A,从而在与腹部A对应的位置彼此叠合而接合。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一对缠绕部22、22自腰接触部21的下侧的长度方向L的两端朝向外侧且相对于长度方向L而言朝向上方倾斜地延伸。更具体而言,关于缠绕部22,以使得缠绕部22的长度方向L的端部的上下方向V的中心C2与腰接触部21的长度方向L的端部的上下方向V的中心C1相比更靠下侧的方式,连接于腰接触部21的长度方向L的端部,自腰接触部21的端部朝向长度方向L的外侧且相对于长度方向L而言朝向上方倾斜地延伸。通过使缠绕部22、22自腰接触部21的下侧相对于长度方向L而言朝向上方倾斜地延伸,从而在以腰接触部21与腰部W整体抵接的方式将主体带2缠绕于躯干部时,将躯干部的周长与躯干部的下方(臀部附近)的周长之差进行吸收,从而如图4所示,能够在与腹部A对应的位置,以彼此大致平行或者近似于大致平行的形式使一对缠绕部22、22叠合。由此,能够提高主体带2的紧固力。
关于缠绕部22的端部的上下方向V的中心C2,与腰接触部21的端部的上下方向V的中心C1相比更靠下侧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与腰接触部21的端部的上下方向V的中心C1相比更靠下侧,且其靠下侧的程度仅为腰接触部21的端部的上下方向V的长度L1的1/20~1/5的范围内的长度,更优选其靠下侧的程度仅为腰接触部21的端部的上下方向V的长度L1的1/15~1/7的范围内的长度,更进一步优选其靠下侧的程度仅为腰接触部21的端部的上下方向V的长度L1的1/12~1/9的范围内的长度。另外,缠绕部22相对于长度方向L而言朝向上方倾斜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缠绕部22的延伸方向(轴X2)相对于长度方向L(轴X1)的角度θ1(参见图2)在5~15°的范围内,更优选在7~13°的范围内,更进一步优选在9~11°的范围内。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缠绕部22具备:连接于腰接触部21的腰接触部侧区域22a、和连接于腰接触部侧区域22a的前端侧区域22b。关于腰接触部侧区域22a,例如由橡胶等伸缩性材料形成,对缠绕部22赋予伸缩性。关于缠绕部22,通过利用腰接触部侧区域22a而赋予伸缩性,从而能够调节长度,并且能够在其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将躯干部紧固。前端侧区域22b由非伸缩性材料形成,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另一方的前端侧区域22b装拆。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前端侧区域22b、22b这两者的外表面形成有第1接合机构22c、22c(例如环面粘扣带),在前端侧区域22b、22b中的任一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中,是左侧的前端侧区域22b)的内表面,设置有能够相对于第1接合机构22c进行装拆的第2接合机构22d(例如钩面粘扣带)。如图4所示,通过使得前端侧区域22b、22b彼此叠合,将第1接合机构22c与第2接合机构22d彼此接合,从而相对于彼此而连接。另外,关于前端侧区域22b、22b,通过在相对于彼此分离的方向上施加力,从而解除第1接合机构22c与第2接合机构22d之间的接合,从而相对于彼此而解开。
缠绕部22、22各自没有特别限定,形成为长度方向L的长度在30~40cmm的范围内、且上下方向V的长度在10~14cmm的范围内的尺寸。另外,腰接触部侧区域22a的长度方向L的长度可设为例如10~15cm的范围内,前端侧区域22b的长度方向L的长度可设为例如20~25cm的范围内。
一对辅助带3、3是用于调节主体带2的紧固情况的带子。如图1所示,一对辅助带3、3构成为:各个辅助带3的一个端部固定地连接于腰接触部21的长度方向L的端部,各个辅助带3的另一个端部能够相对于缠绕部22装拆。如图4所示,在各个辅助带3的另一个端部的内表面设置有能够相对于第1接合机构22c进行装拆的第3接合机构3a(例如钩面粘扣带)。辅助带3、3构成为:通过使第1接合机构22c与第3接合机构3a彼此地装拆,从而能够相对于缠绕部22、22的前端侧区域22b、22b装拆。另外,如图1所示,在各个辅助带3的另一个端部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解除各个辅助带3与缠绕部22的接合(相对于彼此而剥离)的提手3b。由此,能够容易地将辅助带3从缠绕部22剥离。关于提手3b,优选由非伸缩性材料形成,以便不使传输到辅助带3的拉伸力衰减。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一对辅助带3、3自腰接触部21的上侧的长度方向L的两端朝向外侧且相对于长度方向L而言朝向下方倾斜地延伸。更具体而言,以使得辅助带3的长度方向L的端部的上下方向V的中心C3与腰接触部21的长度方向L的端部的上下方向V的中心C1相比更靠上侧的方式,连接于腰接触部21的长度方向L的端部,自腰接触部21的端部朝向长度方向L的外侧且相对于长度方向L而言朝向下方倾斜地延伸。通过使辅助带3、3自腰接触部21的上侧相对于长度方向L而言朝向下方倾斜地延伸,从而能够使得辅助带3、3将主体带2的腰接触部21的上方进行紧固,因而能够抑制腰接触部21自腰部W的浮起,能够以腰接触部21贴合于腰部W的方式进行抵接。
关于辅助带3的端部的上下方向V的中心C3,与腰接触部21的端部的上下方向V的中心C1相比更靠上侧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与腰接触部21的端部的上下方向V的中心C1相比更靠上侧,且其靠上侧的程度仅为腰接触部21的端部的上下方向V的长度L1的1/7~1/2的范围内的长度,更优选其靠上侧的程度仅为腰接触部21的端部的上下方向V的长度L1的1/6~1/3的范围内的长度,更进一步优选其靠上侧的程度仅为腰接触部21的端部的上下方向V的长度L1的1/5~1/4的范围内的长度。另外,辅助带3相对于长度方向L而言朝向上方倾斜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优选辅助带3的延伸方向(轴X3)相对于长度方向L(轴X1)的角度θ2(参见图1)在5~15°的范围内,更优选在7~13°的范围内,更进一步优选在9~11°的范围内。
辅助带3、3例如由橡胶等伸缩性材料形成,能够进行长度调节,并且能够利用其弹性恢复力而提高主体带2的紧固力。辅助带3、3各自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形成为长度方向L的长度在15~20cm的范围内、且上下方向V的长度在6~10cm的范围内的尺寸。

Claims (7)

1.腰用支撑体,其具备缠绕于人体的躯干部的主体带、和连接于所述主体带的一对辅助带,所述腰用支撑体的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带具备:
腰接触部,其设置于所述腰用支撑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和
一对缠绕部,其自所述腰接触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
所述一对缠绕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彼此装拆,
所述一对辅助带构成为:各个所述辅助带的一个端部固定地连接于所述腰接触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各个所述辅助带的另一个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缠绕部装拆,
所述一对缠绕部自所述腰接触部的下侧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朝向外侧且相对于长度方向而言朝向上方倾斜地延伸,
所述一对辅助带自所述腰接触部的上侧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朝向外侧且相对于长度方向而言朝向下方倾斜地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用支撑体,其中,
所述缠绕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与所述腰接触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更靠下侧,其靠下侧的程度仅为所述腰接触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1/20~1/5的范围内的长度,
所述缠绕部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的角度在5~15°的范围内,
所述辅助带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与所述腰接触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更靠上侧,其靠上侧的程度仅为所述腰接触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1/7~1/2的范围内的长度,
所述辅助带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的角度在5~15°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用支撑体,其中,
所述缠绕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与所述腰接触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更靠下侧,其靠下侧的程度仅为所述腰接触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1/15~1/7的范围内的长度,
所述缠绕部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的角度在7~13°的范围内,
所述辅助带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与所述腰接触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更靠上侧,其靠上侧的程度仅为所述腰接触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1/6~1/3的范围内的长度,
所述辅助带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的角度在7~13°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用支撑体,其中,
所述缠绕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与所述腰接触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更靠下侧,其靠下侧的程度仅为所述腰接触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1/12~1/9的范围内的长度,
所述缠绕部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的角度在9~11°的范围内,
所述辅助带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与所述腰接触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更靠上侧,其靠上侧的程度仅为所述腰接触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1/5~1/4的范围内的长度,
所述辅助带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的角度在9~11°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腰用支撑体,其中,所述腰接触部设置有沿着所述腰接触部的上下方向而延伸的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腰用支撑体,其中,在所述一对辅助带的各自的外表面设置有提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腰用支撑体,其中,所述提手由非伸缩性材料形成。
CN202020696594.5U 2020-04-29 2020-04-29 腰用支撑体 Active CN2135256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96594.5U CN213525698U (zh) 2020-04-29 2020-04-29 腰用支撑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96594.5U CN213525698U (zh) 2020-04-29 2020-04-29 腰用支撑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25698U true CN213525698U (zh) 2021-06-25

Family

ID=76474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96594.5U Active CN213525698U (zh) 2020-04-29 2020-04-29 腰用支撑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256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337358B2 (ja) 医療用コルセット
US5388274A (en) Power belt for heavy lifting
JP4848260B2 (ja) 妊婦帯
US20080171955A1 (en) Corset
JP4496398B1 (ja) 腰部筋力補助具
US6146346A (en) Sports brace
CN213525698U (zh) 腰用支撑体
JP6116289B2 (ja) 妊婦帯
JP5858392B2 (ja) 仙腸関節保護ベルト
JP5129600B2 (ja) リフォーム用ファンデーション
JP2009284942A (ja) アシスト装着具
KR200472601Y1 (ko) 산욕용 골반교정 벨트
CN113226227A (zh) 姿势矫正器具
JP5227744B2 (ja) 姿勢矯正用サポーター
KR200249266Y1 (ko) 허리보호대
JP5411198B2 (ja) 骨盤ベルト
JP2010070364A (ja) 腰への荷重軽減装置
JP2002209921A (ja) 骨盤締め矯正ベルト
CN208176615U (zh) 一种收腹带
JP3133434U (ja) ウェストベルト
JP2019163554A (ja) 腰部保護ベルト
JP4421412B2 (ja) 矯正用ファンデーション
CN218737282U (zh) 束腰带
CN215228932U (zh) 收胯带
CN210932086U (zh) 一种可固定产后收腹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