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85185U - 极片结构、加热结构、加热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极片结构、加热结构、加热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85185U
CN213485185U CN202022813115.6U CN202022813115U CN213485185U CN 213485185 U CN213485185 U CN 213485185U CN 202022813115 U CN202022813115 U CN 202022813115U CN 213485185 U CN213485185 U CN 2134851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lead
holder
out portion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1311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党武榆
任茂林
黄金明
黄首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BYD Aut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BYD Aut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BYD Auto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1311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851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851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851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极片结构、加热结构、加热装置和车辆。该极片结构,包括:保持架;第一极片,第一极片设置于保持架,第一极片具有从保持架显露出的第一引出部;第二极片,第二极片设置于保持架,第二极片具有从保持架显露出的第二引出部,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在保持架宽度方向上间隔开,并且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中的每一个引出部的引出部宽度方向与保持架宽度方向为非平行关系。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极片结构,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中的每一个引出部的引出部宽度方向与保持架宽度方向为非平行关系,以减小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在保持架宽度方向的占用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小保持架的宽度,进而有利于减小极片结构的体积。

Description

极片结构、加热结构、加热装置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极片结构、加热结构、加热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集成式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的温度系数)暖风加热器的结构主要以PTC加热芯体总成和控制器总成两大部分组成,通过车辆箱体总成上的鼓风机,将PTC加热芯体总成上的热量带走,以达到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制热的效果。
对于双温区集成式PTC暖风加热器,每个温区均需要设置对应的电极,电极位于PTC加热芯体总成的两端,且电极数量较多,还需要通过缆线将相同电极连接,导致加热器内部的缆线较多,缆线占用PTC加热芯体总成的空间,不利于加热器的生产制造,且缆线在高温下可靠性较低,容易失效引发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极片结构,可减小保持架的占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加热结构。
本实用新型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极片结构,包括:保持架;第一极片,所述第一极片设置于所述保持架,所述第一极片具有从所述保持架显露出的第一引出部;第二极片,所述第二极片设置于所述保持架,所述第二极片具有从所述保持架显露出的第二引出部,所述第一引出部和所述第二引出部在保持架宽度方向上间隔开,并且所述第一引出部和所述第二引出部中的每一个引出部的引出部宽度方向与所述保持架宽度方向为非平行关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极片结构,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中的每一个引出部的引出部宽度方向与保持架宽度方向为非平行关系,以减小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在保持架宽度方向的占用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小保持架的宽度,进而有利于减小极片结构的体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引出部宽度方向与所述保持架宽度方向的夹角α满足:60°≤α≤12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引出部宽度方向与所述保持架宽度方向为垂直关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均为金属极片,所述保持架为塑胶件,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极片和所述保持架形成为包塑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中的每一个的熔点均高于所述保持架的熔点,形成所述保持架的原料以熔融状态包裹作为嵌件的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从而一体地形成所述极片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本体部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部的所述第一引出部,所述第一引出部位于所述第一极片的第一侧,且所述第一引出部相对所述第一本体部弯折;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本体部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所述第二引出部,所述第二引出部位于所述第二极片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且所述第二引出部相对所述第二本体部弯折。
可选地,所述第一本体部与所述第一引出部之间的夹角β满足:60°≤β≤120°;所述第二本体部与所述第二引出部之间的夹角γ满足:60°≤γ≤120°。
可选地,所述第一本体部与所述第一引出部之间的夹角β满足:β=90°;所述第二本体部与所述第二引出部之间的夹角γ满足:γ=90°。
可选地,所述第一引出部和所述第二引出部中的每一个引出部与所述保持架沿厚度方向的任意一侧的侧面的距离不超过0.5mm。
可选地,所述保持架的厚度在3.4mm-3.6mm之间,所述第一引出部和所述第二引出部中的每一个引出部的宽度在2.9mm-3.1mm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保持架上具有PTC安装槽,所述PTC安装槽位于所述第一引出部和所述第二引出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引出部和所述第二引出部中的每一个引出部的引出部宽度方向与所述PTC安装槽的厚度方向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加热结构,包括上述的极片结构和第三极片以及PTC结构,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的极性与所述第三极片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三极片为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的共用极片,所述第三极片具有第三引出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结构,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中的每一个引出部的引出部宽度方向与保持架宽度方向为非平行关系,以减小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在保持架宽度方向的占用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小保持架的宽度,进而有利于减小加热结构的占用空间,此外,加热结构还可以通过共用极片实现分区发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加热装置,包括:控制盒和上述的加热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中的每一个引出部的引出部宽度方向与保持架宽度方向为非平行关系,以减小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在保持架宽度方向的占用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小保持架的宽度,进而有利于减小热装置的占用空间,此外,可以通过控制盒控制加热结构的分区发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盒具有PCB板,所述加热装置的引出部与所述PCB板插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加热装置还包括:金属管,所述加热结构嵌设在所述金属管内,所述控制盒具有朝向所述金属管敞开的导电套管,所述导电套管的内壁面设置有凸台,所述导电套管通过所述凸台与所述金属管过盈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左固定框、右固定框和尾部固定框,所述左固定框和所述右固定框的一端与所述控制盒固定,所述金属管、所述左固定框和所述右固定框的远离所述控制盒的一端均与所述尾部固定框固定,所述左固定框、所述右固定框、所述尾部固定框和所述控制盒在加热结构的外周形成框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加热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实施例的车辆,在车辆的空调系统中,加热装置的极片结构为包塑件,被包裹的极片从PTC结构侧边走线,且引出部宽度方向与保持架宽度方向垂直,以有效地利用加热管内有限的空间,另外,第一至第三引出部在保持架的同一侧显露出,在实现双温度电极功能的同时,简化了加热装置的内部结构,解决了双温区结构电极单侧出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极片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极片结构的爆炸图;
图3是加热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加热结构的爆炸图;
图5是加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加热装置的爆炸图;
图7是加热结构与PCB板插接的示意图;
图8是第三引出部与公共正极端子插接的示意图;
图9是加热结构与金属管的示意图;
图10是导电套管与金属管卡接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E处的放大图;
图12是图11中导电套管与金属管卡接后的示意图;
图13是控制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F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极片结构1、保持架11、PTC安装槽111、第一极片12、第一本体部121、第一引出部122、第二极片13、第二本体部131、第二引出部132、加热结构2、第三极片21、第三引出部211、PTC结构22、第一PTC模块221、第二PTC模块222、绝缘磁片23、加热装置3、控制盒31、PCB板311、第一负极端子3111、第二负极端子3112、公共正极端子3113、导电套管312、凸台3121、壳体313、壳体配合槽3131、顶盖314、顶盖配合筋3141、高压接插件315、低压接插件316、密封胶317、金属管32、密封堵塞321、散热翅片322、左固定框33、右固定框34、尾部固定框35、主驾温度传感器36、副驾温度传感器37、主驾驶温区4、副驾驶温区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极片结构1、加热结构2、加热装置3和车辆。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极片结构1包括:保持架11、第一极片12和第二极片13,第一极片12设置于保持架11,第一极片12具有从保持架11显露出的第一引出部122,第二极片13设置于保持架11,第二极片13具有从保持架11显露出的第二引出部132。具体地,保持架11固定第一极片12和第二极片13,第一极片12上的第一引出部122的一部分从保持架11显露出,第二极片13上的第二引出部132的一部分从保持架11显露出,显露出的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适于连接外部电路。
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在保持架11宽度方向上间隔开,以增加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之间的间隔距离,防止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出现电连接,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中的每一个引出部的引出部宽度方向与保持架11宽度方向为非平行关系,也就是说,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较宽的一面与保持架11较宽的一面的朝向错开,以合理优化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的走向,减小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在保持架11宽度方向的占用空间。需要说明的是,保持架11宽度方向为图2中的b方向,引出部宽度方向为图2中的a和a’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极片结构1,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中的每一个引出部的引出部宽度方向与保持架11宽度方向为非平行关系,以减小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在保持架11宽度方向的占用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小保持架11的宽度,进而有利于减小极片结构1的体积。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引出部宽度方向与保持架11宽度方向的夹角α满足:60°≤α≤120°,例如夹角α为90°,换言之,引出部宽度方向与保持架11宽度方向为垂直关系,从而实现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在保持架11宽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最小,当然,夹角α还可以是80°或110°,从而可以增加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的宽度,提升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可承载的最大电流。需要说明的是,夹角α为图2中b方向与a方向的夹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引出部宽度方向与保持架11宽度方向为垂直关系,以合理优化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的走向,减小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在保持架11宽度方向的占用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12和第二极片13均为金属极片,以适于导通电路,保持架11为塑胶件,第一极片12、第二极片13和保持架11形成为包塑件,以实现除显露出的引出部外,第一极片12和第二极片13包裹在塑胶件内的固定,且两者不导通。可选地,金属极片为CuZn(铜锌合金),以保证第一极片12和第二极片13的导电性,从保持架11显露出的引出部表面镀Sn(锡),以及便于引出部与外部电路的连接,塑胶件的材质为PPS+GF30(聚苯硫醚加30%玻璃纤维),PPS+GF30为耐高温材料,且具有良好的绝缘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12和第二极片13中的每一个的熔点均高于保持架11的熔点,形成保持架11的原料以熔融状态包裹作为嵌件的第一极片12和第二极片13,从而一体地形成极片结构1,从而有利于极片结构1的安装和使用。
参照图1和图2所示,第一极片12包括:第一本体部121和设置于第一本体部121的第一引出部122,第一引出部122位于第一极片12的第一侧,且第一引出部122相对第一本体部121弯折,以合理优化第一引出部122的走向,减小第一引出部122在保持架11宽度方向的占用空间。第二极片13包括:第二本体部131和设置于第二本体部131的第二引出部132,第二引出部132位于第二极片13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且第二引出部132相对第二本体部131弯折,以合理优化第二引出部132的走向,减小第二引出部132在保持架11宽度方向的占用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本体部121与第一引出部122之间的夹角β满足:60°≤β≤120°;例如夹角β为90°,换言之,第一本体部121与第一引出部122为垂直关系,从而实现第一引出部122在保持架11宽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最小,当然,夹角β还可以是80°或110°,从而可以增加第一引出部122的宽度,提升第一引出部122可承载的最大电流。需要说明的是,夹角β为图2中d方向与a方向的夹角。第二本体部131与第二引出部132之间的夹角γ满足:60°≤γ≤120°,例如夹角γ为90°,换言之,第二本体部131与第二引出部132为垂直关系,从而实现第二引出部132在保持架11宽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最小,当然,夹角γ还可以是80°或110°,从而可以增加第二引出部132的宽度,提升第二引出部132可承载的最大电流。需要说明的是,夹角γ为图2中d’方向与a’方向的夹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本体部121与第一引出部122之间的夹角β满足:β=90°;第二本体部131与第二引出部132之间的夹角γ满足:γ=90°,以合理优化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的走向,减小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在保持架11宽度方向的占用空间。
参照图1和图2所示,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中的每一个引出部与保持架11沿厚度方向的任意一侧的侧面的距离不超过0.5mm,例如引出部与保持架11沿厚度方向的两侧的侧面的距离均为0.25mm,以保证保持架11对引出部包裹部分的绝缘性,需要说明的是,保持架11厚度方向为图2中的c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保持架11的厚度在3.4mm-3.6mm之间,例如3.5mm。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中的每一个引出部的宽度在2.9mm-3.1mm之间,例如3.0mm,以保证保持架11对引出部包裹部分的绝缘性。
参照图1和图2、图4所示,保持架11上具有PTC安装槽111,PTC安装槽111可用于固定PTC结构22,PTC结构22在通电时发热,PTC安装槽111位于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之间,也就是说,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在PTC安装槽111的两侧设置,从而有利于合理优化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的走向。
参照图1和图2所示,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中的每一个引出部的引出部宽度方向与PTC安装槽111的厚度方向相同,保持架11厚度与PTC安装槽111的厚度呈正相关,在PTC安装槽111的厚度不易变更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保持架11的厚度容纳引出部宽度,从而有利于减小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在保持架11宽度方向的占用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引出部宽度方向为图2中的a方向,PTC安装槽111的厚度方向为图2中的c方向,a方向可与c方向相同。
参照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加热结构2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极片结构1和第三极片21以及PTC结构22,第一极片12和第二极片13的极性相同,第一极片12和第二极片13的极性与第三极片21的极性相反,第三极片21为第一极片12和第二极片13的共用极片,第三极片21具有第三引出部211,第三引出部211适于与外部电路连接。可选地,第一极片12和第二极片13为负极极片,第三极片21为正极极片,PTC结构22设置于负极极片和正极极片之间,PTC结构22包括第一PTC模块221和第二PTC模块222,第一PTC模块221位于第一极片12和第三极片21之间,第二PTC模块222位于第二极片13和第三极片21之间,可通过对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三引出部211上电,以实现第一PTC模块221通电发热,对第二引出部132和第三引出部211上电,以实现第二PTC通电发热,对第一引出部122、第二引出部132和第三引出部211均上电时,第一PTC模块221和第二PTC模块222均通电发热,也就是说,PTC结构22可分区发热,第一PTC模块221和第二PTC模块222既可以同时工作,也可以单独工作,以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结构2,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中的每一个引出部的引出部宽度方向与保持架11宽度方向为非平行关系,以减小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在保持架11宽度方向的占用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小保持架11的宽度,进而有利于减小加热结构2的占用空间,此外,加热结构2还可以通过共用极片实现分区发热。
参照图1-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加热装置3,包括:控制盒31和上述实施例的加热结构2,可通过控制盒31控制PTC结构22是否工作,以及工作时的发热量,进而实现控制加热结构2的分区发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装置,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中的每一个引出部的引出部宽度方向与保持架11宽度方向为非平行关系,以减小第一引出部122和第二引出部132在保持架11宽度方向的占用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小保持架11的宽度,进而有利于减小热装置的占用空间,此外,可以通过控制盒31控制加热结构2的分区发热。
参照图5-图7所示,控制盒31具有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311,加热装置3的引出部与PCB板311插接相连,插接相连结构简单,还有利于提升引出部与PCB板311连接的可靠性。PCB板311可控制第一引出部122、第二引出部132和第三引出部211的是否上电以及通电电流的大小,从而控制加热装置3的加热区域和加热温度。
参照图6-图8所示,PCB板311上设置有第一负极端子3111、第二负极端子3112和公共正极端子3113,第一引出部122适于插接在第一负极端子3111上,第二引出部132适于插接在第二负极端子3112上,第三引出部211适于插接在公共正极端子3113,以实现第一至第三引出部与PCB板311上的端子硬接触,从而有利于第一至第三引出部与PCB板311的装配。
参照图5-图9所示,加热装置3还包括:金属管32,加热结构2嵌设在金属管32内,金属管32顶部开口,底部具有密封堵塞321,加热结构2可由顶部开口放入金属管32内,第一至第三极片与金属管32内壁之间设置有绝缘磁片23,以防止通过第一至第三极片的电流流向金属管32。优选地,金属管32的两侧设置有散热翅片322,从而有利于导出加热结构2传递给金属管32的热量,提升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金属管32为铝管。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金属管32为铜管。
参照图10-图12所示,控制盒31具有朝向金属管32敞开的导电套管312,导电套管312的内壁面设置有凸台3121,导电套管312通过凸台3121与金属管32过盈卡接,从而有利于控制盒31与金属管32固定连接的装配,优选地,导电套管312接地,以在加热结构2漏电时,金属管32将漏电电流通过导电套管312接地,以实现加热装置3的漏电保护。可选地,导电套管312为铝合金材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3内设置有多个加热结构2,以提升加热装置3的加热功率。例如加热装置3内设置有7个加热结构2,每个加热结构2嵌设在各自对应的金属管32内,7个金属管32的散热翅片322通过硅胶粘接成一排,同时,每个加热结构2的第一至第三引出部均与PCB板311插接相连。
参照图5-图6所示,加热装置3还包括:左固定框33、右固定框34和尾部固定框35,左固定框33和右固定框34的一端(例如上端)与控制盒31固定,优选插接固定,插接固定便于装配,从而有利于简化加热装置3的装配工艺。金属管32、左固定框33和右固定框34的远离控制盒31的一端(例如下端)均与尾部固定框35固定,选插接固定,插接固定便于装配,从而有利于简化加热装置3的装配工艺。左固定框33、右固定框34、尾部固定框35和控制盒31在加热结构2的外周形成框架结构,以对加热结构2进行保护。
参照图6、图10、图13、图14所示,控制盒31包括:壳体313、顶盖314、高压接插件315、低压接插件316、导电套管312和PCB板311,壳体313上设有壳体配合槽3131,顶盖314上设有适于与壳体配合槽3131配合的顶盖配合筋3141,顶盖配合筋3141可安装在壳体配合槽3131内,在顶盖配合筋3141和壳体配合槽3131相交处打密封胶317密封,以省去使用密封圈,同时,密封胶317还可以实现壳体313与顶盖314的固定,也就是说,壳体313与顶盖314的装配既不需要使用螺丝,也不用卡扣,壳体313与顶盖314的装配操作简单,安装成本低。高压接插件315和低压接插件316设置在壳体313的一侧,且通过自带的密封圈与壳体313密封连接,加热结构2的引出部可穿设导电套管312与PCB板311插接,控制盒31形成一个密闭的腔体,PCB板311设置于密闭的腔体内,以此达到防水防尘的要求。
参照图1-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加热装置3,加热装置3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其中,第一PTC模块221可控制主驾驶温区4的温度,第二PTC模块222可控制副驾驶温区5的温度,主副驾驶温区可以实现单独控制加热温度,以实现双温区集成式PTC暖风加热器的功能,在第一PTC模块221对应位置的散热翅片322上设置有主驾温度传感器36,在第二PTC模块222对应位置的散热翅片322上设置有副驾温度传感器37,主驾温度传感器36和副驾温度传感器37能够单独地监控主副驾驶温区的温度,还可以通过温度采集,实现温度过高断开,温度过低重启,以此保护整个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
根据本实用新实施例的车辆,在车辆的空调系统中,加热装置3的极片结构1为包塑件,被包裹的极片从PTC结构22侧边走线,且引出部宽度方向与保持架11宽度方向垂直,以有效地利用加热管内有限的空间,另外,第一至第三引出部在保持架11的同一侧显露出,在实现双温度电极功能的同时,简化了加热装置3的内部结构,解决了双温区结构电极单侧出线的问题。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8)

1.一种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保持架(11);
第一极片(12),所述第一极片(12)设置于所述保持架(11),所述第一极片(12)具有从所述保持架(11)显露出的第一引出部(122);
第二极片(13),所述第二极片(13)设置于所述保持架(11),所述第二极片(13)具有从所述保持架(11)显露出的第二引出部(132),所述第一引出部(122)和所述第二引出部(132)在保持架(11)宽度方向上间隔开,并且所述第一引出部(122)和所述第二引出部(132)中的每一个引出部的引出部宽度方向与所述保持架(11)宽度方向为非平行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部宽度方向与所述保持架(11)宽度方向的夹角α满足:60°≤α≤1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部宽度方向与所述保持架(11)宽度方向为垂直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片(12)和所述第二极片(13)均为金属极片,所述保持架(11)为塑胶件,所述第一极片(12)、所述第二极片(13)和所述保持架(11)形成为包塑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片(12)和所述第二极片(13)中的每一个的熔点均高于所述保持架(11)的熔点,形成所述保持架(11)的原料以熔融状态包裹作为嵌件的所述第一极片(12)和所述第二极片(13),从而一体地形成所述极片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极片(12)包括:第一本体部(121)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部(121)的所述第一引出部(122),所述第一引出部(122)位于所述第一极片(12)的第一侧,且所述第一引出部(122)相对所述第一本体部(121)弯折;
所述第二极片(13)包括:第二本体部(131)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部(131)的所述第二引出部(132),所述第二引出部(132)位于所述第二极片(13)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且所述第二引出部(132)相对所述第二本体部(131)弯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部(121)与所述第一引出部(122)之间的夹角β满足:60°≤β≤120°;所述第二本体部(131)与所述第二引出部(132)之间的夹角γ满足:60°≤γ≤12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部(121)与所述第一引出部(122)之间的夹角β满足:β=90°;所述第二本体部(131)与所述第二引出部(132)之间的夹角γ满足:γ=90°。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出部(122)和所述第二引出部(132)中的每一个引出部与所述保持架(11)沿厚度方向的任意一侧的侧面的距离不超过0.5mm。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11)的厚度在3.4mm-3.6mm之间,所述第一引出部(122)和所述第二引出部(132)中的每一个引出部的宽度在2.9mm-3.1mm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11)上具有PTC安装槽(111),所述PTC安装槽(111)位于所述第一引出部(122)和所述第二引出部(132)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出部(122)和所述第二引出部(132)中的每一个引出部的引出部宽度方向与所述PTC安装槽(111)的厚度方向相同。
13.一种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极片结构和第三极片(21)以及PTC结构(22),所述第一极片(12)和所述第二极片(13)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一极片(12)和所述第二极片(13)的极性与所述第三极片(21)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三极片(21)为所述第一极片(12)和所述第二极片(13)的共用极片,所述第三极片(21)具有第三引出部(211)。
14.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盒(31)和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结构(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盒(31)具有PCB板(311),所述加热装置的引出部与所述PCB板(311)插接相连。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金属管(32),所述加热结构(2)嵌设在所述金属管(32)内,所述控制盒(31)具有朝向所述金属管(32)敞开的导电套管(312),所述导电套管(312)的内壁面设置有凸台(3121),所述导电套管(312)通过所述凸台(3121)与所述金属管(32)过盈卡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左固定框(33)、右固定框(34)和尾部固定框(35),所述左固定框(33)和所述右固定框(34)的一端与所述控制盒(31)固定,所述金属管(32)、所述左固定框(33)和所述右固定框(34)的远离所述控制盒(31)的一端均与所述尾部固定框(35)固定,所述左固定框(33)、所述右固定框(34)、所述尾部固定框(35)和所述控制盒(31)在加热结构(2)的外周形成框架结构。
1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17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
CN202022813115.6U 2020-11-27 2020-11-27 极片结构、加热结构、加热装置和车辆 Active CN2134851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13115.6U CN213485185U (zh) 2020-11-27 2020-11-27 极片结构、加热结构、加热装置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13115.6U CN213485185U (zh) 2020-11-27 2020-11-27 极片结构、加热结构、加热装置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85185U true CN213485185U (zh) 2021-06-18

Family

ID=76356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13115.6U Active CN213485185U (zh) 2020-11-27 2020-11-27 极片结构、加热结构、加热装置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851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020686A1 (en) Cooling system for battery pack
CN108550734A (zh) 一种自带加热膜的电池模组结构
WO2013022208A2 (ko) 이차전지 팩
WO2019154176A1 (zh) 电池动力引出集成结构、电池包及车辆
CN213485185U (zh) 极片结构、加热结构、加热装置和车辆
JP2006092935A (ja) 電池パック
CN209822776U (zh) 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及电动汽车
JP2004130910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0418445B (zh) 一种ptc发热单管及ptc发热芯体及ptc加热器
CN114824634A (zh) 电芯组件、动力电池系统及车辆
JP2023542808A (ja) 電池及び電力消費装置
KR20080084120A (ko) 이차전지
CN211352461U (zh) Ptc加热器
CN217064034U (zh) 一种ptc加热器连接件
CN218731673U (zh) 带有连接件的可充镁电池
CN113067080A (zh) 电池和具有其的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包、电动汽车
CN217426855U (zh) 一种电池保护板、电池及终端设备
CN219067086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
CN218300333U (zh)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模块和车辆
CN216928881U (zh) 电池包和含有该电池包的汽车
CN218887303U (zh) 电池包
CN217444495U (zh) 液冷电池断路单元及电池包
CN115882114B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和汽车
CN214477672U (zh) 电池盖板组件、单体电池、电池包及电动车辆
CN214313290U (zh) 电池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