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73112U - 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73112U
CN213473112U CN202022194822.1U CN202022194822U CN213473112U CN 213473112 U CN213473112 U CN 213473112U CN 202022194822 U CN202022194822 U CN 202022194822U CN 213473112 U CN213473112 U CN 2134731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king
station
line
charging
spa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9482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新华
邱明江
刘杨
夏广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9482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731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731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731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包括第一车站、第二车站、两条正线、及停车场,停车场内布置有洗车机及多个第一车位,两条所述正线在第一车站及第二车站的站前均布置有交叉渡线;停车场位于第一车站的站后;两条正线延伸至停车场内,两条正线上位于停车场内的线路布置有洗车机及第一车位;两条正线延伸至第二车站的站后,两条正线上位于第二车站的站后的线路布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车位。列车可以在正线上对列车进行充电、停车及检修等作业,无需布置出入段线,减少了列车在出入段的空跑里程,可达到节能减排,降低运营成本、建设成本及维保成本;停车场设置在正线,可以迅速应对突发事件,节省事件处理时间。

Description

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布置设计,尤其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车辆段是轨道交通的关键功能场所之一,可实现车辆停放、清洁、定期检修及维护等功能,包括出入段线、检修线以及必要的停车线、洗车线、试车线、消防设备、入段和出段的信号设备等设施设备。现有技术中的车辆段,存在诸多问题:列车频繁出入段,列车空跑里程积累大,运营调度作业量大;占地面积大,设备设施多,需要配置较多人数的保安及保洁人员导致建设成本及运营成本高;车辆段出动救援队到事件现场时间较长,不便于应急救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能够降低成本,且便于应急救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包括第一车站、第二车站、布置在第一车站和第二车站之间的两条正线、及停车场,所述停车场内布置有洗车机及多个第一车位,两条所述正线在所述第一车站和所述第二车站的站前均布置有交叉渡线;
所述停车场位于所述第一车站的站后;两条所述正线延伸至所述停车场内,两条所述正线上位于所述停车场内的线路布置有所述洗车机及所述第一车位;
两条所述正线延伸至所述第二车站的站后,两条所述正线上位于所述第二车站的站后的线路布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车位。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车位中包括第一充电停车位及列车检修位,所述列车检修位相对所述第一充电停车位远离所述第一车站。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车位中还包括第一停车位,所述第一充电停车位相对所述第一停车位靠近所述第一车站。
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车位中包括第二充电停车位。
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车位中还包括第二停车位,所述第二充电停车位相对所述第二停车位靠近所述第二车站。
其中,所述停车场内布置有停车线,所述停车线上布置有所述第一车位;所述停车线与两条所述正线平行设置,两条所述正线分别为第一正线和第二正线,所述第一正线位于所述停车线与所述第二正线之间,所述第一正线与所述停车线之间设置有停车渡线。
其中,所述洗车机为一台,并设置在所述第一正线上,所述洗车机相对多个所述第一车位靠近所述第一车站;所述第一正线与所述第二正线之间在位于所述停车场内处设置有站后渡线,所述停车渡线及所述站后渡线均位于所述洗车机与多个所述第一车位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车位共六个,其中包括三个第一充电停车位、两个列车检修位、及一个第一停车位;三个所述第一充电停车位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正线、所述第二正线、及所述停车线上,所述第一停车位位于所述第二正线上,且所述第一停车位相对所述第一充电停车位远离所述第一车站,两个列车检修位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正线及所述停车线上,且两个所述列车检修位均相对所述第一充电停车位远离所述第一车站;或者,
所述第一车位共九个,其中包括四个第一充电停车位、两个列车检修位、及三个第一停车位;所述第一正线与所述停车线上的第一车位布局相同,二者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充电停车位、一个所述第一停车位及一个所述列车检修位,且所述第一停车位位于所述第一充电停车位与所述列车检修位之间,所述第一充电停车位相对所述列车检修位靠近所述第一车站;所述第二正线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充电停车位及一个第一停车位,所述第二正线上的两个第一充电停车位相对第一停车位靠近所述第一车站。
其中,所述第二车位为两个,包括两个第二充电停车位,两个所述第二充电停车位分别设置在两条所述正线上;或者,
所述第二车位为四个,包括两个第二充电停车位及两个第二停车位,两个所述第二充电停车位分别设置在两条所述正线上,两个第二停车位分别设置所述两条所述正线上;两条所述正线上,均是所述第二停车位相对所述第二充电停车位远离第二车站;或者;
所述第二车位为六个,包括四个第二充电停车位及两个第二停车位,四个所述第二充电停车位两两分别设置在两条所述正线上,两个第二停车位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正线上;两条所述正线上,均是两个所述第二充电停车位相对所述第二停车位靠近第二车站。
其中,所述第一车站的站后为多层建筑,所述停车场位于所述多层建筑的顶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列车采用站前交叉渡线折返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站前的空间实现折返;列车可以在正线的第一车位、第二车位上对列车进行充电、停车及检修等作业,无需布置出入段线,减少了列车在出入段的空跑里程,可达到节能减排,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减少了出入线路车辆段相应的机电设备、信号、轨道、维修设备、建设用地等数量,降低了建设成本及维保成本;停车场设置在正线,可以迅速应对突发事件,节省事件处理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该布置结构尤其适用于较短距离的轨道运输,能够实现运营列车在正线充电、停车及检修等作业的线充线停线检运营模式,降低建设成本、维保成本、运营成本、及人力成本,能够迅速应对突发事件,节省时间处理时间。以下结合三个具体实施例介绍本实用新型中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述各实施例中,始发站10及终点站90为正线两端相对的第一车站和第二车站,始发站10也可以称之为终点站90、终点站90也可以相应成为始发站10,因而,始发站10及终点站90可以命名为第一车站为第二车站,第一车站为始发站10时,第二车站即相应为终点站90;第一车站为终点站90时,第二车站即为始发站10。
请参见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包括两个始发站10与终点站90、布置在始发站10与终点站90之间的两条正线、及停车场30,通过两条正线,可以实现列车在两个始发站10与终点站90之间的往返运行;停车场30用于供列车停放、充电、检修等作业。为了便于描述,两条正线分别为第一正线21和第二正线22。
两条正线在始发站10与终点站90的站前均布置有交叉渡线23,列车在始发站10及终点站90采用站前交叉渡线23折返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站前的空间实现折返,而无需对停车场30的列车造成影响。
停车场30位于始发站10的站后,停车场30内布置有洗车机32及多个第一车位31,洗车机32用于对列车进行清洗,多个第一车位31可供列车进行停靠、充电及检修等。此处,停车场30可以设置在始发站10的站后,也可以设置在终点站90的站后。
两条正线延伸至停车场30,两条正线上位于停车场30的线路上布置有洗车机32及第一车位31;两条正线延伸至所述终点站90的站后,所述两条正线上位于所述终点站90的站后的线路上布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车位91。通过在两条正线上的末端设置位于站后的洗车机32、第一车位31和第二车位91,可以在正线上对列车进行充电、停车及检修等作业,实现线充线停线检的运营模式。
本实用新型中,列车可以直接在正线上运行,无需布置出入段,减少了列车在出入段的空跑里程,可达到节能减排,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减少了出入线路车辆段相应的机电设备、信号、轨道、维修设备等数量,降低了建设成本及维保成本;能够减少车辆段建设用地,降低建设成本;停车场30设置在正线,可以迅速应对突发事件,节省事件处理时间。
停车场30内布置有停车线25,停车线25上亦布置有第一车位31,从而列车在停车线25上亦可以进行停车、充电及检修。停车线25与两条正线平行设置,第一正线21位于停车线25与所述第二正线22之间,第一正线21与停车线25之间设置有停车渡线26,以方便位于列车在停车线25与第一正线21之间的转线运行。作为优选,停车渡线26为单渡线,即可满足列车在停车线25与第一正线21之间的转线运行。利用停车线25,可以增加停车场30的第一车位的数量,增加对列车停放、作业的空间,停车线25与两条正线平行设置,且通过停车渡线26可以实现列车与正线之间的快速移动。
本实施例中,洗车机32为一台,设置在第一正线21上,洗车机32相对多个始发车位靠近所述始发站10;第一正线21与第二正线22之间在位于所述停车场30内处设置有站后渡线27,停车渡线26及站后渡线27均位于洗车机32与多个第一车位31之间,使得停车场30内的列车均可运行至洗车机32处进行作业,利用一台洗车机32即可满足所有列车的洗车需求,从而简化结构,降低成本。作为优选,站后渡线27亦为单渡线,只需使得第二正线22上的列车能够运行至第一正线21上即可,可以进一步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多个第一车位31中包括第一充电停车位311及列车检修位312,列车检修位312相对第一充电停车位311远离始发站10,使得列车检修位312更加靠近正线的末端处,以避免列车处于检修时对其他列车造成影响。
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车位31中还包括第一停车位313,第一充电停车位311相对第一停车位313靠近第一车站;列车在进入车站后可以利用较近的第一充电停车位311进行充电,方便列车的充电作业,以使得进入停车场30的列车能够及时在第一充电停车位311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再进入停车场30内部的第一停车位313停靠。
本实施例中,停车场30内为三线6列位,更具体地,停车场30内的第一车位31为六个,包括三个第一充电停车位311、一个第一停车位313、及两个列车检修位312,三个第一充电停车位311分别位于第一正线21、第二正线22、及停车线25上,第一停车位313位于第二正线22上,且第一停车位313相对第一充电停车位311远离始发站10,两个列车检修位312分别位于第一正线21及停车线25上,且两个列车检修位312均相对第一充电停车位311远离始发站10。
始发站10的站后为多层建筑,停车场30位于多层建筑的顶层,其他楼层可以为办公及维修用房,可以充分利用列车线路的地下空间。本实施例中,始发站10的站后为三层建筑,停车场30位于第三层,第一、二层为办公及维修用房。
在终点站90处,至少两个第二车位91包括第二充电停车位911,更具体地,第二充电停车位911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正线21和第二正线22上,用于列车停车及充电,并形成2列位正线停车,使得整个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呈三线6列位+2列位正线停车结构。
本实施例中,始发站10和终点站90处设置有三个第一充电停车位311和两个第二充电停车位911共计五个充电列位,可以满足列车轮充及夜间充电的需求,列车充电结束后可以通过运营调度停放在第一停车位313处。高峰期结束后的抽线列车作为轮充车,充电后上线替换运行,不长时间占用充电停车位。通过运营调度管理,可满足线路的运营需求。
进一步,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还包括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设置在始发站10或者终点站90的站房内。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整体呈三线9列位+4列位正线停车结构,可以满足线充线停线检的运行方式。本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车位数量的差别,以下主要针对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进行描述。
本第二实施例中,始发站10的站后的停车场30的第一车位31为9个,包括四个第一充电停车位311、三个第一停车位313、两个列车检修位312。
停车线25上设置有一个第一充电停车位311、一个第一停车位313及一个列车检修位312,第一停车位313位于第一充电停车位311与列车检修位312之间,第一充电停车位311相对列车检修位312靠近始发站10。始发站10站后的第一正线21与停车线25上的第一车位31布局相同,亦设置有一个第一充电停车位311、一个第一停车位313及一个列车检修位312。
第二正线22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充电停车位311及一个第一停车位313,两个第一充电停车位311均相对第一停车位313靠近始发站10。
终点站90处的至少两个第二车位91中包括第二充电停车位911及第二停车位912,第二停车位912相对第二充电停车位911远离终点站90,使得第二充电停车位911相对靠近终点站90,以方便列车进站后及时进行充电,充电后在进入第二停车位912停靠。
更具体地,第二车位91为四个,包括两个第二充电停车位911及两个第二停车位912,两个第二充电停车位911分别设置在第一正线21和第二正线22上,两个第二停车位912分别设置在第一正线21和第二正线22上。第一正线21和第二正线22上,均是第二充电停车位911相对第二停车位912靠近终点站90,以使得到站的列车能够及时在第二充电停车位911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再进入第二停车位912停靠。
在第二实施例中,始发站10和终点站90共布置6个充电列位,可以满足列车轮充及夜间充电的需求,列车充电结束后,通过运营调度停放在正线车站。高峰期结束后的抽线列车作为轮充车,充电后上线替换运行,不长时间占用充电停车位。通过运营调度管理,可满足线路的运营需求。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整体呈三线9列位+6列位正线停车结构,能够满足线充线停线检的运行方式。本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终点站90处车位数量的差别,以下主要针对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之处进行描述。
本第三实施例中,终点站90处的第二车位91共6个,包括四个第二充电停车位911及两个第二停车位912,四个第二充电停车位911两两分别设置在第一正线21和第二正线22上,两个第二停车位912分别设置在第一正线21和第二正线22上,第一正线21和第二正线22上,均是两个第二充电停车位911相对第二停车位912靠近终点站90。
在第三实施例中,始发站10和终点站90共布置8个充电列位,8个充电列位可以满足列车轮充及夜间充电的需求,列车充电结束后,通过运营调度停放在正线车站。高峰期结束后的抽线列车作为轮充车,充电后上线替换运行,不长时间占用充电停车位。通过运营调度管理,可满足15公里以下高架线路的运营需求。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均设置了停车线25来增加第一车位31数量,以满足停车需求,当然,在整体运行线路较短、列车数量较少时,可以不设置停车线25,仅通过第一正线21及第二正线22上的车位来满足停车、充电及检修需求。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多种第一车位31及第二车位91数量及车位类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车位31及第二车位91数量及车位类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其数量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停车位、充电停车位及列车检修车位等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数量及类型。
本实用新型中,列车直接在正线上运行,无需布置出入段线,减少了列车在出入段的空跑里程,可达到节能减排,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减少了出入线路车辆段相应的机电设备、信号、轨道、维修设备等数量,降低了建设成本及维保成本;能够减少车辆段建设用地,降低建设成本,特别适用于城市市区、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和机场等特殊区域;在线路始发站10站后设置充电停车位、列车检修位312;在线路终点站90站后设置充电停车位,便于列车充电及停车,减轻了运营调度管理负担。停车场30建设用地需求较小,对停车场30选址要求底,可设置在始发站10或终点站90末端;不需要配置太多保安及保洁人员,节省人力成本;停车场30设置在正线,可以迅速应对突发事件,节省事件处理时间。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车站、第二车站、布置在第一车站和第二车站之间的两条正线、及停车场,所述停车场内布置有洗车机及多个第一车位,两条所述正线在所述第一车站和所述第二车站的站前均布置有交叉渡线;
所述停车场位于所述第一车站的站后;两条所述正线延伸至所述停车场内,两条所述正线上位于所述停车场内的线路布置有所述洗车机及所述第一车位;
两条所述正线延伸至所述第二车站的站后,两条所述正线上位于所述第二车站的站后的线路布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车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车位中包括第一充电停车位及列车检修位,所述列车检修位相对所述第一充电停车位远离所述第一车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车位中还包括第一停车位,所述第一充电停车位相对所述第一停车位靠近所述第一车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车位中包括第二充电停车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车位中还包括第二停车位,所述第二充电停车位相对所述第二停车位靠近所述第二车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场内布置有停车线,所述停车线上布置有所述第一车位;所述停车线与两条所述正线平行设置,两条所述正线分别为第一正线和第二正线,所述第一正线位于所述停车线与所述第二正线之间,所述第一正线与所述停车线之间设置有停车渡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洗车机为一台,并设置在所述第一正线上,所述洗车机相对多个所述第一车位靠近所述第一车站;所述第一正线与所述第二正线之间在位于所述停车场内处设置有站后渡线,所述停车渡线及所述站后渡线均位于所述洗车机与多个所述第一车位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位共六个,其中包括三个第一充电停车位、两个列车检修位、及一个第一停车位;三个所述第一充电停车位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正线、所述第二正线、及所述停车线上,所述第一停车位位于所述第二正线上,且所述第一停车位相对所述第一充电停车位远离所述第一车站,两个列车检修位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正线及所述停车线上,且两个所述列车检修位均相对所述第一充电停车位远离所述第一车站;或者,
所述第一车位共九个,其中包括四个第一充电停车位、两个列车检修位、及三个第一停车位;所述第一正线与所述停车线上的第一车位布局相同,二者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充电停车位、一个所述第一停车位及一个所述列车检修位,且所述第一停车位位于所述第一充电停车位与所述列车检修位之间,所述第一充电停车位相对所述列车检修位靠近所述第一车站;所述第二正线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充电停车位及一个第一停车位,所述第二正线上的两个第一充电停车位相对第一停车位靠近所述第一车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位为两个,包括两个第二充电停车位,两个所述第二充电停车位分别设置在两条所述正线上;或者,
所述第二车位为四个,包括两个第二充电停车位及两个第二停车位,两个所述第二充电停车位分别设置在两条所述正线上,两个第二停车位分别设置所述两条所述正线上;两条所述正线上,均是所述第二停车位相对所述第二充电停车位远离第二车站;或者;
所述第二车位为六个,包括四个第二充电停车位及两个第二停车位,四个所述第二充电停车位两两分别设置在两条所述正线上,两个第二停车位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正线上;两条所述正线上,均是两个所述第二充电停车位相对所述第二停车位靠近第二车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站的站后为多层建筑,所述停车场位于所述多层建筑的顶层。
CN202022194822.1U 2020-09-29 2020-09-29 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 Active CN2134731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4822.1U CN213473112U (zh) 2020-09-29 2020-09-29 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4822.1U CN213473112U (zh) 2020-09-29 2020-09-29 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73112U true CN213473112U (zh) 2021-06-18

Family

ID=76365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94822.1U Active CN213473112U (zh) 2020-09-29 2020-09-29 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731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89575B2 (ja) 都心地域へ増強される交通システム
WO2013139173A1 (zh) 一种地铁或轻轨超长列车的编组运行和站台长度确定方法
CN102677933A (zh) 繁华区域横跨道路上空车辆直进式立体车库的使用方法
CN104405174A (zh) 一种在以十字路口为基础的上空且配置了立体车库的楼房或/和场地平台及其结构简化方案
CN102529980A (zh) 集约化有轨列车停车场结构
CN106428028A (zh) 网格状悬挂式空中城市公交运输系统
CN110700318A (zh) 一种轨行区上方一体化开发的城际铁路地下车站
CN111827151A (zh) 铁路客运车站
CN101550667B (zh) 公交车与出租车上下客停靠站一体化设置的控制方法
CN213473112U (zh) 轨道交通车辆段与正线车站合设的布置结构
CN101786460A (zh) 一种具有区段分路运行模式的轨道交通系统
CN110936964A (zh) 一种中低速磁浮车辆基地和接轨站的布局结构
CN109488077A (zh) 一种全自动驾驶运行模式下运用库及回段列检方法
CN112031490A (zh) 一种悬挂式单轨列车的移车台车辆基地结构及工艺流程
CN211567926U (zh) 中低速磁浮车辆基地和接轨站的布局结构
KR20140086513A (ko) 슬림형 고가 경전철 정거장을 위한 본선 및 기능실 일체형 고가 구조물
CN204401479U (zh) 有轨电车新型车站
CN216007958U (zh) 铁路客站站前立体复合建筑结构
CN212426805U (zh) 铁路客运车站
CN210939226U (zh) 一种悬挑式动力集中动车组头车检修作业平台
CN114523991A (zh) 利用既有单线铁路开行市域列车的车站布置结构及方法
CN105539459B (zh) 龙门式立体交通工具
CN110106797B (zh) 一种站内两线出入段线可转换的地铁车站及转换方法
CN210707371U (zh) 一种悬挂式单轨交通导向型系统
CN113863771A (zh) 一种高铁站台用雨棚上盖建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