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58357U - 烟雾传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烟雾传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58357U
CN213458357U CN202022595332.2U CN202022595332U CN213458357U CN 213458357 U CN213458357 U CN 213458357U CN 202022595332 U CN202022595332 U CN 202022595332U CN 213458357 U CN213458357 U CN 2134583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moke
receiving
sensing device
housing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59533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飞
刘秀华
王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ephyr Intelligent System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ephyr Intelligent System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ephyr Intelligent System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Zephyr Intelligent System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59533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583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583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58357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21990 priority patent/WO2022100317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烟雾传感装置,包括:外壳,内部形成烟雾腔,烟雾腔内设有光学陷阱;气流通道,贯穿外壳侧壁,以供外部气体进出烟雾腔;发射部件,为贴片式结构,设于烟雾腔,用于发射探测光线;导光组件,设于烟雾腔,并覆设于发射部件,以调整探测光线的传播方向;接收部件,为贴片式结构,设于烟雾腔,用于接收烟雾腔中被外部气体折射的探测光线;电连接板,设置于外壳,并分别与发射部件和接收部件相连,用于为发射部件供电,并将接收部件生成的光电流向外导出。本申请将发射部件和接收部件设置为贴片式结构,由于贴片式结构具有高亮度、反应快、防震、节能、高解析度、耐震的优势,使得烟雾传感装置满足车规级需求。

Description

烟雾传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感应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烟雾传感装置。
背景技术
火灾容易发生在通风不畅的环境中,而设置烟雾传感器可以有效预警火灾,及时提醒人员逃离及做出预防应急措施,减少火灾发生机率,减少生命安全及其财产损失。烟雾传感装置应用广泛,其结构主要包括检测室及设于检测室内的发光部件和受光部件。在正常情况下,受光部件接收到发光部件发出的光线强度很小,因而不产生光电流,进而不会触发警报;在发生火灾时,当外部空气中的烟雾进入检测室时,由于烟雾颗粒的作用,发光器件发射的大部分光线产生漫射并被受光部件接收,因此改变受光部件的阻抗产生光电流,从而将烟雾信号转变为光电信号,进而控制器根据收到的光电信号发出警信号。
然而,现有的烟雾传感装置均使用插接式的发光部件和受光部件,发光部件和受光部件为普通二极管,因此目前的烟雾传感装置均为非车规级烟雾传感器,无法满足车规级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满足车规级器件的发光部件和受光部件,进而提高烟雾传感装置的安全指数,以使烟雾传感装置达到汽车领域的安全要求。
一种烟雾传感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部形成烟雾腔,所述烟雾腔内设有光学陷阱;
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贯穿所述外壳侧壁,以供外部气体进出所述烟雾腔;
发射部件,所述发射部件为贴片式结构,设于所述烟雾腔,用于发射探测光线;
导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设于所述烟雾腔,并覆设于所述发射部件,以调整所述探测光线的传播方向;
接收部件,所述接收部件为贴片式结构,设于所述烟雾腔,用于接收所述烟雾腔中被所述外部气体折射的所述探测光线;
电连接板,所述电连接板设置于所述外壳,并分别与所述发射部件和所述接收部件相连,用于为所述发射部件供电,并将所述接收部件生成的光电流向外导出。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板与所述外壳在所述烟雾腔内形成连通的发射腔和接收腔;所述发射部件位于所述发射腔内并贴设于所述电连接板,所述接收部件位于所述接收腔内并贴设于所述电连接板。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组件包括:
折射部,所述折射部包括接收面和折射面,所述接收面覆设于所述发射部件,用于接收所述探测光线,所述折射面覆设于所述接收面,用于折射所述探测光线;
准直部,所述准直部设于所述折射部的一侧,用于调整折射后的所述探测光线的平行度。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共同形成所述烟雾腔,所述电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烟雾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由所述第二壳体向所述第一壳体延伸,形成用于卡接所述导光组件的插槽。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烟雾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配合连接以形成用于容置所述导光组件的容置腔。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还包括:
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设于所述电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共同形成用于容置所述电连接板的密封腔。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三壳体设有第三进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二进气孔和所述第三进气孔位置相对从而形成所述气流通道。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还包括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包括相互套接的第一外翻部和第三外翻部;其中,所述第一外翻部由所述第二进气孔处向所述第三壳体延伸,所述第三外翻部由所述第三进气孔向所述第二壳体延伸。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烟雾传感装置还包括聚光部件,所述聚光部件覆设于所述接收部件,用于将被所述外部气体折射的所述探测光线导入所述接收部件。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陷阱有多个,设于所述导光组件的周围。
上述烟雾传感装置中,将发射部件和接收部件设置为贴片式结构,由于贴片式结构具有高亮度、反应快、防震、节能、高解析度、耐震的优势,以使烟雾传感装置达到汽车领域的安全要求,进而使得烟雾传感装置满足车规级需求。同时,由于通过导光组件调整发射部件发出的探测光线的传播方向,便于贴片式的发射部件和接收部件的安装,无需考虑发射部件和接收部件的安装角度,保证在正常情况下探测光线大部分进入到光学陷阱内部,不会被接收部件接收,而火灾情况下探测光线则能够被接收部件接收,大部分探测光线进入接收部件,保证接收部件报警准确率,进而提高烟雾装置的可靠性。
对于本申请的各种具体结构及其作用与效果,将在下面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烟雾传感装置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烟雾传感装置的组装图;
图3为图2中第一部分A沿M-M剖面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第二部分B沿M-M剖面的剖视图;
图5为图2中第三部分C沿M-M剖面的剖视图;
图6为图2中第四部分D沿M-M剖面的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烟雾传感装置的剖视图,其中外部空气中不含有烟雾颗粒;
图8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烟雾传感装置的剖视图,其中外部空气中包含有烟雾颗粒;
图9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仰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中,100-外壳;110-第一壳体;111-卡槽;120-第二壳体;121-发射腔;122-接收腔;130-第三壳体;131-卡爪;140-密封结构;141-第一外翻部;142-第三外翻部;200-气流通道;210-第一进气孔;220-第二进气孔;230-第三进气孔;300-发射部件;400-导光组件;410-折射部;411-接收面;412-折射面;420-准直部;500-接收部件;600-电连接板;610-通孔;700-第一固定部件;800-第二固定部件;900-聚光部件;1000-光学陷阱;1010-第一陷阱;1020-第二陷阱;1030-第三陷阱;1040-第四陷阱;1050-第五陷阱;1060-第六陷阱;1070-第七陷阱;1100-供电连接部件;1200-屏蔽罩;1300-连接螺栓;1400-降噪筋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7,一种烟雾传感装置包括外壳100、气流通道200、发射部件300、导光组件400、接收部件500和电连接板600。其中,发射部件300和接收部件500均为贴片式结构,外壳100内部形成烟雾腔(未标示),烟雾腔内设有光学陷阱1000,气流通道200贯穿外壳侧壁,以供外部气体进出烟雾腔。发射部件300、导光组件400和接收部件500设于烟雾腔,发射部件300和接收部件500贴附于烟雾腔的侧壁上,电连接板600通过连接螺栓1300设置于外壳100,并分别与发射部件300和接收部件500相连。电连接板600与发射部件300接收部件500分别相连,并覆设于发射部件300。发射部件300用于发射探测光线,导光组件400用于调整探测光线的传播方向,接收部件500用于接收烟雾腔中被外部气体折射的探测光线,电连接板600用于为发射部件300供电,并将接收部件500生成的光电流向外导出。在外部气体中没有烟雾颗粒的状态下,平行状的探测光线无法被接收部件500接收,而在外部气体中包含有烟雾颗粒的状态下,平行状的探测光线在烟雾颗粒的作用下,改变传播方向,能够被接收部件500接收。具体的,电连接板600为PCBA板。
具体的,参阅图7,在没有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外部空气中没有烟雾颗粒,则烟雾腔内没有烟雾颗粒,由于接收部件500的接收端不在发射部件300的发射平面上,从发射部件300发出的光线接触到外壳100没有烟雾颗粒的内壁并被反射发散形成向四周投射的若干探测光线(如图7中箭头的指向),探测光线绝大部分进入到光学陷阱1000内部,而进入接收部件500的探射光线很少,避免接收部件500被触发,有效提高烟雾传感装置工作的可靠性。而在发生火灾时,参阅图8,外部空气中包含烟雾颗粒,则烟雾腔内含有烟雾颗粒,烟雾颗粒经气流通道200进入烟雾腔,由于发射部件300设于气流通道的周围且发射部件300的发射端指向气流通道,发射部件300发射的探测光线(如图8中箭头的指向)与烟雾颗粒(如图8中的实心圆点)相碰撞以向周围的漫射,由于接收部件500设于气流通道200的周围,探测光线被接收部件500接收,接收部件500的阻抗发生变化产生光电流,从而实现了将烟雾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光电流经电连接板600向外导出至外设的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到光电流后与内部预设阈值比较,当光电流超出阈值时判断烟雾浓度较大并向消防部门发出报警信号,消防部门收到报警信号后可以及时处置。
在发生火灾时,由于发射部件300设于气流通道的周围且发射部件300的发射端指向气流通道,发射部件300发射的探测光基本都会与烟粒子相接触,增强了漫射效果,加上接收部件500设于气流通道的周围且接收端指向气流通道,漫射的探测光被接收部件500大量接收,接收部件500的阻抗发生明显变化产生较大的光电流,光电流很容易超出阈值并触发报警,提升了反应灵敏度,消防部门能在火情发生的初始阶段及时知晓并处置,提升了灭火减灾效率,降低了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隐患。
为了提高光电流传递的准确性,参阅图1,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烟雾传感装置中还包括屏蔽罩1200,用于屏蔽外界信号对光电流的影响。
上述烟雾传感装置中,将发射部件和接收部件设置为贴片式结构,由于贴片式结构具有高亮度、反应快、防震、节能、高解析度、耐震的优势,以使烟雾传感装置达到汽车领域的安全要求,进而使得烟雾传感装置满足车规级需求。同时,由于通过导光组件调整发射部件发出的探测光线的传播方向,便于贴片式的发射部件和接收部件的安装,无需考虑发射部件和接收部件的安装角度,保证在正常情况下探测光线大部分进入到光学陷阱内部,不会被接收部件接收,而火灾情况下探测光线则能够被接收部件接收,大部分探测光线进入接收部件,保证接收部件报警准确率,进而提高烟雾装置的可靠性。
具体的,从发射部件300发出的光线接触到外壳100的内壁并被反射发散形成与接收部件500接收端平行的若干探测光线,大部分探测光线可进入到光学陷阱1000内部,并被光学陷阱1000吸收。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光学陷阱和外壳一体注塑而成,以简化上述烟雾传感装置制作工艺和安装步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4,上述烟雾传感装置中,电连接板600与外壳100共同形成与烟雾腔连通的发射腔121和接收腔122。其中,发射部件300位于发射腔121内并贴设于电连接板600,接收部件500位于接收腔122内并贴设于电连接板600。
在其中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发射部件300包括贴片式发光二极管,且贴片式发光二极管贴设至烟雾腔的侧壁。其中,贴片式发光二极管具有体积小、耗电量低、使用寿命长、高亮度、环保、坚固耐用牢靠、适合量产、反应快,防震、节能、高解析度、耐震、可设计等优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接收部件500包括贴片式光敏接收管,贴片式光敏接收管可接收到贴片式发光二极管发出的探测光线并产生光电流。可以理解的是,发射部件300、接收部件500可根据需要设置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本申请中发射部件300和接收部件500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制。
上述烟雾传感装置,将发射部件置于发射腔内,及将接收部件置于接收腔内,同时将发射部件和接收部件分别贴设于电连接板上,发射部件和接收部件的安装过程简单、安装稳定性较高,同时降低了对安装面的需求,降低了烟雾传感装置成型难度和加工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4,导光组件400包括折射部410和准直部420。其中,折射部410包括接收面411和折射面412,接收面411覆设于发射部件300,折射面412倾斜覆设于接收面411,准直部420设于折射部410的一侧。接收面411用于接收探测光线,折射面412用于折射探测光线。准直部420用于调整折射后的探测光线的平行度。优选的,接收面411包覆发射部件300,以增大折射部410接收到的探测光线的强度,准直部420为半圆光路准直结构。
上述烟雾传感装置的导光组件包括折射部和准直部,改善了探测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而提高了烟雾传感装置的感应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外壳100包括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其中,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共同形成烟雾腔,电连接板600设于第二壳体120远离第一壳体110的一侧,也即电连接板600设于烟雾腔的外部,发射部件300穿过第二壳体120与电连接板600相连,及接收部件500穿过第二壳体120与电连接板600相连。上述烟雾传感装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为了便于烟雾传感器的固定,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外壳100的表面设有加强筋(未标示)和固定孔(未标示)。其中,加强筋能够提升外壳100的强度,固定孔方便利用紧固件将烟雾传感装置件安装到墙体或交通工具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外壳100还包括第三壳体130。其中,第三壳体130设于电连接板600远离第二壳体120的一侧,并且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与第三壳体130共同形成用于容置电连接板600的密封腔(未标示)。上述烟雾传感装置,第三壳体可以对电连接提供保护,避免电连接板直接暴露于外部受损伤,延长了烟雾传感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三壳体130朝向电连接板600的一侧表面设有定位部(未标示),且定位部与电连接板600上的定位孔(未标示)配合,以限制第三壳体130和电连接板600的相对移动,防止第三壳体130与电连接板600发生相对平移晃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壳体130与第一壳体110之间设有卡接结构,第三壳体130与第一壳体110通过卡接结构卡合。具体的,卡接结构包括卡槽111和卡爪131,其中,卡槽111设于第一壳体110,卡爪131设于第三壳体130,卡爪131扣接至卡槽111内,以卡接第一壳体110与第三壳体130。上述烟雾传感装置,通过卡接的方式方便了第三壳体与第一壳体的快速安装拆卸,方便了装配和维护,降低了操作难度,损坏后直接拆卸并替换所需零件,节约了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烟雾传感装置还包括供电连接部件1100。其中,供电连接部件1100与电连接板600相连,用于与外接电源相连以为发射部件300供电。具体的,外接电源与供电连接部件1100连接后,可将电流输入电连接板600为发射部件300供电。具体的,供电连接部件1100为PIN针。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电连接板600上安装有电池,直接通过电池为发射部件300供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4和图7,上述烟雾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部件700。其中,第一固定部件700由第二壳体120向第一壳体110延伸,形成用于卡接导光组件400的插槽(未标示)。具体的,导光组件400卡接至插槽内,以将导光组件400固定于第二壳体120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导光组件400固定于第一壳体110上。
上述烟雾传感装置,卡接后可以增强发射部件、接收部件的位置稳定性,避免使用时发生晃动,并且方便部件的快速拆卸更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4和图7,上述烟雾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部件800。其中,第一固定部件700和第二固定部件800配合连接以形成用于容置导光组件400的容置腔(未标示)。具体的,第一固定部件700抵接至导光组件400的上部表面,第二固定部件800抵接至导光组件400的下部表面。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件700和第二固定部件800之间还设有锁止结构(未标示),锁止结构用于限制第一固定部件700和第二固定部件800之间的相对移动。其中,锁止结构包括锁止孔和锁止块,其中,锁止孔设于第二固定部件800,锁止块设于第一固定部件700。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锁止结构包括锁止孔和锁止块,其中,锁止孔设于第一固定部件700,锁止块设于第二固定部件800。
上述烟雾传感装置,通过设置第二固定部件,进而通过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配合,限制导光组件的位置,防止使用过程中导光组件的相对移动,提高上述烟雾传感装置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外壳中,参阅图3、图4、图6和图7,第一壳体110设有第一进气孔210,第二壳体120设有第二进气孔220、第三壳体130设有第三进气孔230,第一进气孔210、第二进气孔220和第三进气孔230位置相对从而形成气流通道200。具体的,外部空气中的烟雾颗粒可通过第一进气孔210进入并依次穿过第二壳体120、电连接板600和第三进气孔230,从而形成贯通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和第三壳体130的气流通道200。
上述烟雾传感装置,通过依次设置且彼此相对的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和第三进气孔形成气流通道,不需要在烟雾传感装置件内部单独安装实体气流通道,结构较为简洁,制造更方便容易;且由于气流通道并非实体,不会影响烟粒子对探测光线的正常漫射,以及接收部件对形成的漫射光的正常接收。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10上的第一进气孔210及第三壳体130上设有格挡(未标示)。其中,格挡用于阻挡大颗粒结构进入,保证烟雾传感装置的正常运行使用。进一步的,格挡611的间距为1.3mm,间距过大不能起到阻挡的作用,间距过小会影响烟气的进入,因而选择格挡611的间距为1.3mm,采用该尺寸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烟雾传感其中,参阅图4、图6和图7,外壳100还包括密封结构140。具体的,密封结构140包括相互套接的第一外翻部141和第三外翻部142。其中,第一外翻部141由第二进气孔220处向第三壳体130延伸,第三外翻部142由第三进气孔230向第二壳体120延伸。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参阅图5,电连接板600上设有通孔610,且电连接板600通过通孔610套设于密封结构140,以将电连接板600固定于外壳100上。
上述烟雾传感装置,通过密封结构在保证气流通道功能下,实现烟雾腔和密封腔的独立设置,避免外部空气中的颗粒进入,降低对电连接板的损耗,进而延长烟雾传感装置的稳定性。
为了提高烟雾传感装置的反应灵敏度和稳定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4和图7,上述烟雾传感装置还包括聚光部件900。聚光部件900覆设于接收部件500,其中,聚光部件900用于将被烟雾腔内的外部气体折射的探测光线导入接收部件500。具体的,聚光部件900可以采用具有调光功能的凸透镜等结构,将聚光部件900设于接收端时,聚光部件900能够将烟尘粒子漫射的光线汇聚起来提升单位空间的光强,保证进入到接收端的光线强度足够,可以保证反应灵敏度和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烟雾传感装置中,聚光部件900包括汇聚面。具体的,汇聚面为覆设于接收部件500上方的倾斜面。汇聚面用于接收并聚集烟雾腔内的外部气体折射的探测光线。上述烟雾传感装置,结构简单,聚光效果良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3、图7和图8,光学陷阱1000有多个,设于导光组件400的周围。具体的,在外部空气中不包含烟雾颗粒时,由于多个光学陷阱1000围绕导光组件400分布设置,显著提升了探测光线进入到光学陷阱1000内部的概率,相应降低了进入接收部件500的光线,接收部件500误触发的概率进一步降低,进而,进一步提升烟雾传感装置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参阅图9,光学陷阱1000包括第一陷阱1010、第二陷阱1020、第三陷阱1030、第四陷阱1040、第五陷阱1050、第六陷阱1060和第七陷阱1070。第一陷阱1010、第二陷阱1020、第三陷阱1030和第四陷阱1040为分布于第一壳体110四个顶角内的光学陷阱,用于吸收从防止外壳100外部进入的光线,避免外部光线进入烟雾腔,提高烟雾传感装置的检测精度。第五陷阱1050为对称分布在的发射部件300、第一进气孔210和接收部件500两侧的钩形挡板,用于吸收指向第一壳体110前壁和后壁的探测光线;第七陷阱1070为设于接收部件500远离发射部件300的引导板;第六陷阱1060为对称分布在接收部件500远离发射部件300一侧的钩形挡板,第六陷阱1060和第七陷阱1070配合,吸收指向第一壳体110右壁的探测光线,避免探测光线被接收部件500接收,提高烟雾传感装置的检测精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述烟雾传感装置的准确性,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参阅图9,上述烟雾传感装置还包括降噪筋位1400。其中,降噪筋位1400由第一壳体110的前壁、后壁及右壁向气流通道延伸,防止周围壁面将探测光线折射至接收部件,以降低烟雾传感装置的底噪,提高雾传感装置的准确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烟雾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部形成烟雾腔,所述烟雾腔内设有光学陷阱;
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贯穿所述外壳侧壁,以供外部气体进出所述烟雾腔;
发射部件,所述发射部件为贴片式结构,设于所述烟雾腔,用于发射探测光线;
导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设于所述烟雾腔,并覆设于所述发射部件,以调整所述探测光线的传播方向;
接收部件,所述接收部件为贴片式结构,设于所述烟雾腔,用于接收所述烟雾腔中被所述外部气体折射的所述探测光线;
电连接板,所述电连接板设置于所述外壳,并分别与所述发射部件和所述接收部件相连,用于为所述发射部件供电,并将所述接收部件生成的光电流向外导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雾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板与所述外壳在所述烟雾腔内形成连通的发射腔和接收腔;所述发射部件位于所述发射腔内并贴设于所述电连接板,所述接收部件位于所述接收腔内并贴设于所述电连接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雾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包括:
折射部,所述折射部包括接收面和折射面,所述接收面覆设于所述发射部件,用于接收所述探测光线,所述折射面覆设于所述接收面,用于折射所述探测光线;
准直部,所述准直部设于所述折射部的一侧,用于调整折射后的所述探测光线的平行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雾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共同形成所述烟雾腔,所述电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烟雾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雾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由所述第二壳体向所述第一壳体延伸,形成用于卡接所述导光组件的插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烟雾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雾传感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配合连接以形成用于容置所述导光组件的容置腔。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烟雾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
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设于所述电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共同形成用于容置所述电连接板的密封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烟雾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三壳体设有第三进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二进气孔和所述第三进气孔位置相对从而形成所述气流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烟雾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包括相互套接的第一外翻部和第三外翻部;其中,所述第一外翻部由所述第二进气孔处向所述第三壳体延伸,所述第三外翻部由所述第三进气孔向所述第二壳体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雾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雾传感装置还包括聚光部件,所述聚光部件覆设于所述接收部件,用于将被所述外部气体折射的所述探测光线导入所述接收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雾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陷阱有多个,设于所述导光组件的周围。
CN202022595332.2U 2020-11-11 2020-11-11 烟雾传感装置 Active CN2134583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95332.2U CN213458357U (zh) 2020-11-11 2020-11-11 烟雾传感装置
PCT/CN2021/121990 WO2022100317A1 (zh) 2020-11-11 2021-09-30 烟雾传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95332.2U CN213458357U (zh) 2020-11-11 2020-11-11 烟雾传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58357U true CN213458357U (zh) 2021-06-15

Family

ID=76299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95332.2U Active CN213458357U (zh) 2020-11-11 2020-11-11 烟雾传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5835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36410A (zh) * 2021-12-06 2022-01-14 深圳市海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迷宫烟雾传感器
WO2022100317A1 (zh) * 2020-11-11 2022-05-19 哲弗智能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烟雾传感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00317A1 (zh) * 2020-11-11 2022-05-19 哲弗智能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烟雾传感装置
CN113936410A (zh) * 2021-12-06 2022-01-14 深圳市海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迷宫烟雾传感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33367A (zh) 烟雾传感装置
CN213458357U (zh) 烟雾传感装置
JP2005530257A (ja) 火災警報器
DK2685437T3 (en) Fire sensor
JP2005530256A (ja) 散光型煙警報器
CN104769649A (zh) 集成烟气单元
WO2017073582A1 (ja) 機器取付構造及びその取付板、警報器、火災警報器、警報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719584A (zh) 警報裝置
JP4772076B2 (ja) 熱煙複合型火災感知器
JP2011248547A (ja) 火災感知器における電池の取り付け構造
JPH06511554A (ja) 汚染度検出器用の測定室に関する改良
CN116794227A (zh) 气体检测装置
WO2022100317A1 (zh) 烟雾传感装置
JP4832461B2 (ja) 熱煙複合型火災感知器
CN113994402A (zh) 热传感器以及热烟组合型火灾探测器
CN216926569U (zh) 气体检测装置
CN212724272U (zh) 烟雾检测装置
CN213149942U (zh) 烟雾传感器件
CN216628445U (zh) 悬崖传感器和扫地机器人
JP5799230B2 (ja) 火災感知器
JP2002358583A (ja) 火災検知器
CN217876019U (zh) 热释组件和具有其的油烟机
CN218497615U (zh) 一种光学迷宫结构的汽车动力电池烟雾传感器
CN218098776U (zh) 油烟传感器及应用其的吸油烟机
CN216562053U (zh) 烟雾传感器及灭火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