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51466U - 摩托车用复筒后减震器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用复筒后减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51466U
CN213451466U CN202022197385.9U CN202022197385U CN213451466U CN 213451466 U CN213451466 U CN 213451466U CN 202022197385 U CN202022197385 U CN 202022197385U CN 213451466 U CN213451466 U CN 2134514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main
piston
compression piston
compre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9738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开勤
文绍荣
杨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Qingxi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Qingx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Qingxi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Qingx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9738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514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514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514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用复筒后减震器,主活塞将管体的内腔分成上腔和下腔,第一压缩活塞插装在上固定内,气室组件安装在上固定上,且上腔、主活塞和气室组件通过油路依次相通,管体采用复筒结构,包括内外同轴套装的第一主管和第二主管,从而在第一主管与第二主管之间形成复筒腔;上固定内还插装有第二压缩活塞,第二压缩活塞通过油路与复筒腔相通,且第二压缩活塞分别与第一压缩活塞、气室组件通过油路相通;第一主管的侧壁上开有补偿孔,用于将复筒腔与下腔连通。增设压缩阻力补偿通道,使得回复阻力增加时,能进行压缩阻力的补偿,避免压力阻力随之增加。

Description

摩托车用复筒后减震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减震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用的后减震器。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的摩托车用后减震器,主要由上固定1、下固定2、主弹簧3、弹簧上固定座4、弹簧下固定座5、主活塞6、管体7、压缩活塞8、气室组件 9、油封座10和活塞杆11组成。
所述管体7的上端与上固定1相连,管体7的下端安装有油封座10,弹簧上固定座4套装在管体7外,弹簧下固定座5固定在下固定2上,活塞杆11的下端固定在下固定2上,活塞杆11的上端穿过油封座10伸入管体7内,主活塞6套装在活塞杆11的上端,主活塞6将管体7的内腔分成上腔A和下腔B。压缩活塞8插装在上固定1内,气室组件9安装在上固定1上,上腔A、主活塞6和气室组件9通过油路依次相通。
压缩过程中,活塞杆11带动主活塞6向上移动,并压缩主弹簧3,上腔 A内的油液经压缩活塞8流入气室组件9内进行暂存。回复过程中,气室组件 9内的油液返回到上腔A内。
通过回复钢片12调节回复阻力,压缩钢片13调节压缩阻力,从而提高舒适性。在后减震器的使用过程中,有时需要增加回复阻力,而回复阻力的增加又造成压缩阻力的增加,从而影响后减震的舒适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增设压缩阻力补偿通道,使得回复阻力增加时,能进行压缩阻力的补偿,避免压力阻力随之增加。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摩托车用复筒后减震器,包括上固定、下固定、主弹簧、弹簧上固定座、弹簧下固定座、主活塞、管体、第一压缩活塞、气室组件、油封座和活塞杆,所述主活塞将管体的内腔分成上腔和下腔,第一压缩活塞插装在上固定内,气室组件安装在上固定上,且上腔、主活塞和气室组件通过油路依次相通,所述管体采用复筒结构,包括内外同轴套装的第一主管和第二主管,从而在第一主管与第二主管之间形成复筒腔;
所述上固定内还插装有第二压缩活塞,第二压缩活塞通过油路与复筒腔相通,且第二压缩活塞分别与第一压缩活塞、气室组件通过油路相通;所述第一主管的侧壁上开有补偿孔,用于将复筒腔与下腔连通。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压缩活塞、第二压缩活塞选用相同的规格型号,两者并排设置且轴线均垂直于管体轴线,所述第一压缩活塞与上腔通过垂直油路相通,且垂直油路的内侧端位于第二主管的前方,所述第二压缩活塞与复筒腔通过倾斜油路相通,且倾斜油路的内侧端位于第一主管的前方、第二主管前端头的后方。优化结构布置,使整体结构更为紧凑,占用空间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将管体设置成复筒结构,并增设压缩活塞和补偿孔,当上腔的油压过大时,一部分油液进入气室组件暂存,一部分油液经复筒腔、补偿孔进入下腔,从而形成压缩阻力补偿通道。当上腔油压下降时,下腔的油液又能原路返回到上腔中。因此,即使将回复阻力调高,由于增设了压缩阻力补偿通道,能自动进行压缩阻力补偿,也能确保压缩阻力稳定不变。
附图说明
图1为改进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改进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压缩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2—图3所示,一种摩托车用复筒后减震器,主要由上固定1、下固定2、主弹簧3、弹簧上固定座4、弹簧下固定座5、主活塞6、管体7、第一压缩活塞8a、第二压缩活塞8b、气室组件9、油封座10、活塞杆11组成。
其中,主活塞6将管体7的内腔分成上腔A和下腔B,第一压缩活塞8a 插装在上固定1内,气室组件9安装在上固定1上,且上腔A、主活塞6和气室组件9通过油路依次相通。以上所述与背景技术中介绍的摩托车用后减震器结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管体7采用复筒结构,包括内外同轴套装的第一主管7a和第二主管7b,从而在第一主管7a与第二主管7b之间形成复筒腔C。
上固定1内还插装有第二压缩活塞8b,第二压缩活塞8b通过油路与复筒腔C相通,且第二压缩活塞8b分别与第一压缩活塞8a、气室组件9通过油路相通。第一主管7a的侧壁上开有补偿孔D,用于将复筒腔C与下腔B连通。
最好是,第一压缩活塞8a、第二压缩活塞8b选用相同的规格型号,两者并排设置且轴线均垂直于管体7轴线,第一压缩活塞8a与上腔A通过垂直油路相通,且垂直油路的内侧端位于第二主管7b的前方,第二压缩活塞8b与复筒腔C通过倾斜油路E相通,且倾斜油路E的内侧端位于第一主管7a的前方、第二主管7b前端头的后方。

Claims (2)

1.一种摩托车用复筒后减震器,包括上固定(1)、下固定(2)、主弹簧(3)、弹簧上固定座(4)、弹簧下固定座(5)、主活塞(6)、管体(7)、第一压缩活塞(8a)、气室组件(9)、油封座(10)和活塞杆(11),所述主活塞(6)将管体(7)的内腔分成上腔(A)和下腔(B),第一压缩活塞(8a)插装在上固定(1)内,气室组件(9)安装在上固定(1)上,且上腔(A)、主活塞(6)和气室组件(9)通过油路依次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7)采用复筒结构,包括内外同轴套装的第一主管(7a)和第二主管(7b),从而在第一主管(7a)与第二主管(7b)之间形成复筒腔(C);
所述上固定(1)内还插装有第二压缩活塞(8b),第二压缩活塞(8b)通过油路与复筒腔(C)相通,且第二压缩活塞(8b)分别与第一压缩活塞(8a)、气室组件(9)通过油路相通;所述第一主管(7a)的侧壁上开有补偿孔(D),用于将复筒腔(C)与下腔(B)连通。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复筒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活塞(8a)、第二压缩活塞(8b)选用相同的规格型号,两者并排设置且轴线均垂直于管体(7)轴线,所述第一压缩活塞(8a)与上腔(A)通过垂直油路相通,且垂直油路的内侧端位于第二主管(7b)的前方,所述第二压缩活塞(8b)与复筒腔(C)通过倾斜油路(E)相通,且倾斜油路(E)的内侧端位于第一主管(7a)的前方、第二主管(7b)前端头的后方。
CN202022197385.9U 2020-09-29 2020-09-29 摩托车用复筒后减震器 Active CN2134514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7385.9U CN213451466U (zh) 2020-09-29 2020-09-29 摩托车用复筒后减震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7385.9U CN213451466U (zh) 2020-09-29 2020-09-29 摩托车用复筒后减震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51466U true CN213451466U (zh) 2021-06-15

Family

ID=76287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97385.9U Active CN213451466U (zh) 2020-09-29 2020-09-29 摩托车用复筒后减震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514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13064B2 (en) Front fork
US8495947B2 (en) Hydraulic cylinder
JPS6264603A (ja) 車輪懸架装置用油圧緩衝器における底突き防止装置
CN106122343A (zh) 一种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
CN213451466U (zh) 摩托车用复筒后减震器
CN106594153A (zh) 一种带刚度调节功能的液压阻尼器
JP5281328B2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JP4137541B2 (ja) 車両用の油圧緩衝器
CN212250942U (zh) 一种减振器
CN206017537U (zh) 一种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
US20100294606A1 (en) Hydraulic shock absorbing apparatus of vehicle
CN209972700U (zh) 一种改进的电动车前叉避震器
JP5008634B2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EP2193986A1 (en) Shock absorber, front fork equipped with the shock absorber, and motorcycle equipped with the front fork
CN212272904U (zh) 一种铝合金正装四筒前减震器
US20050127587A1 (en) Hydraulic shock absorbing apparatus of vehicle
JP4056268B2 (ja) 油圧緩衝器の作動油の給排装置
JP4137540B2 (ja) 車両の油圧緩衝装置
JP2004019693A (ja) 油圧緩衝器
JP2001330076A (ja) 倒立型油圧緩衝器
JPH0348428Y2 (zh)
JP2003148543A (ja) 自動二輪車等の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CN219673160U (zh) 回复阻力可调的气囊式摩托车前减震
CN213541156U (zh) 一种支柱式抗侧倾减震器总成
CN213360919U (zh) 摩托车用复筒前减震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